1962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研究原始社会末期情况的珍贵材料
大兴安岭鄂温克族猎民生活剪影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派出的一个调查组,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调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材料。下面介绍的是关于聚居在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的鄂温克族猎民的一些情况。这部分猎民,解放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
在“乌力楞”里
鄂温克人把自己原始的家族组织叫作“乌力楞”,原意是“子孙们”、“住在一起的人们”,表示“乌力楞”是以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
解放前,这里的猎民中虽已出现私有制,但人们依然遵守着古老的习俗,把团结互助视为自己的天职。当一个猎民缺乏粮食或其它生活用品时,便可以到别人家里拿来使用。人们互相借用东西的情况极为普遍,一般都不必付给任何报酬,有时甚至不用征求物主的同意。猎民们在森林里修建贮藏衣服、食物的仓库,门上从不加锁,别人可以自由地借取他需要的东西,只需事后按原数归还就行了。
鄂温克人都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而且彼此认为有义务抚养鳏[guān]寡孤独,不使一个人流离失所。他们每次分配兽肉、兽皮时,总要给一些丧失劳动力的人,或是给没有亲属赡养的人多分一些。人们在分配猎获物的时候,具有谦让助人的美德,优秀的猎手分得猎品有时比别人少一些,他不仅不计较,反而感到这是一种荣誉和骄傲。
猎民对待生活资料的态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的需要。他们把盗窃看作是一种最可耻的行为,从孩童时代起,人们就受到这种教育,因此,为私利而互斗的事件,几乎很难看到。
社会舆论,在这里具有极大权威。猎民自觉地遵守古老的不成文法的行为规范。前几年,个别小家庭发生过虐待养子的事。犯错误的养父立即遭到家族成员的指责。
亲爱的“索格召”
驯鹿,是鄂温克人从事狩猎生产的主要工具之一。它原是我国北方一种野生动物,后来被猎民捕来,用藓苔喂养,成了驯鹿。鄂温克猎民叫它是“索格召”。
以采食藓苔类植物和蘑菇为生的驯鹿,性情温驯,晚间露宿,不需圈棚,容易管理。它的寿命一般为十五至二十岁。体壮的可载重四十公斤,冬季日行二十多公里,夏天日行十多公里。母鹿每年生产一次,一般一胎,也有双胎的。
鄂温克人游猎时,使用驯鹿驮运生活用具,有时用来驮运老人小孩搬家。猎民对它非常爱护,专门负责饲养管理驯鹿的妇女,对驯鹿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每个驯鹿都有个好听的名字。
滑雪板和桦树皮船
冬季,大兴安岭游猎区被积雪封盖起来,鄂温克人穿上滑雪板,在山岭间飞驰往返,追逐野兽。据这里的古代传说,鄂温克人是滑雪板的发明者。猎民们用轻而坚固的松木制成滑雪板,板面上贴上一层带毛的?皮。穿上滑雪板,每天可走八十公里。由于野兽在雪地上跑不快,就容易被滑行的猎人追获。
狩猎之余,鄂温克人常在额尔古纳河流域捕鱼。他们伐木作架,包上桦树皮,接头处用红松根缝上,再涂以松香桦皮油混合油膏。这种桦树皮船长约九米,两端尖细而向上翘。猎民们划着船去捕鱼。这里的鱼最大的重达几十公斤,一般也有二、三公斤,数量也多。每年5、6月间,天气较热,细鳞鱼、哲罗鱼成群游来,猎民们只用鱼叉就可捕获很多,他们用鱼来当主食,并用鱼皮制衣服,做烟口袋、袋子。
古代艺术
鄂温克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文学艺术。他们善于用桦树皮、桦树上长的蘑菇作原料,用刀、剪子刻剪成各种飞禽走兽(如?、鹿、驯鹿、鸭子等),给孩子作玩具。他们自制的器皿用具上,雕刻着花草、树木、山峰、石崖等各种图案花纹。鄂温克妇女在缝制皮手套、皮口袋时,也喜欢绣上各种花纹。
在猎民们世代流传的口头文学创作中,有关于人类起源、战胜恶魔的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弓箭时代狩猎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内容涉及的都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善与恶的斗争,找不到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痕迹。这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末期)的特点。
能歌善舞的历代鄂温克猎人,留下了一些美妙动人的歌谣。有一首老猎人创作的新婚祝福歌,歌词是:“为了祝福新婚夫妇永远幸福,在今天的舞会上都要服从我。新郎新娘要记住:劳动要流汗,对鳏寡孤独要扶持,对失去劳动力的人要关怀,生活中要和人们团结一心。”
(新华社呼和浩特21日电)


第2版()
专栏:

在节约的基础上增产
——从林区烧柴问题谈起
孔桑
我们现在提倡增产节约。用什么方法增产?增产,总要有原料、材料等基本条件。多用一倍的原料、材料,然后多生产一倍东西,这是增产的一种方法。还有另一种增产的方法,这就是在节约的基础上增产。这是目前我们所要着重提倡的方法。
今天本报发表的读者来信中说,内蒙古大兴安岭有个根河林业局,这个局所管辖的林区的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在过去七年中,根据粗略的计算,仅烧柴就用了四十四万八千多立方米的木材。烧掉了的木材,占这个林业局七年多来木材采伐总量的百分之十七多。
我们姑且假定这四十四万八千立方米的木材全都不是什么正经材料,既不能当枕木,也不能造楼房,只能造纸、造酒精、造小农具。那末,能有多大用场呢?用来造纸,可以造十四万九千吨纸;用来提酒精,可以取二千六百万公升的酒精;用来造小农具,可以造三千五百万把镐把或锹把。
当然,林区职工煮饭、取暖,需要一些烧材,问题是能不能想办法少烧一点?比如根河林业局如果少烧一半,就能节约出二十几万立方米的木材。这样大批的木材,能增产多少纸张、酒精、农具或者桌椅板凳来供应需要!能说这个增产的可能性不大吗?
目前,这种烧柴上的浪费现象,在许多林区中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值得引起注意。提倡大力节约木材,就可能增加大量有用之材。本报3月16日发表的读者言论中就谈到,四川省的黑水森林工业局的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在五十多天中,收集了散失的坑木材四万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不少单位对于这一问题注意得还不够,还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还没有做出显著的效果。
节约木材的可能性真是大得很,可是要把它变为现实,首先要看你对这些浪费现象采取什么态度。如果觉得几十万立方米的木材当柴烧了,也是合理的,并不心痛,那末,浪费就会照旧继续下去。
所有的林区、所有的木材加工厂、所有的用材单位,都要认真注意节约木材的问题。都要规定出一套制度,解决烧柴问题;都要切实贯彻执行科学的采伐、集运的操作规程,不能随意丢弃木材;一切有条件的木材加工厂,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木材综合利用的工作,科学地利用木材,逐步地杜绝加工过程中的浪费。
只是木材有这样大的节约潜力吗?当然不是。各行各业在节约原料、材料、燃料的使用上都有潜力。比如煤炭的使用,就有很大的浪费。浪费逐渐堵住,就等于增加了煤炭。
潜力是不会自动跑出来的。要发挥节约的潜力,就要订出一套科学的节约制度,就要作出一套科学的规划。而正确的制度和规划,又要有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作依据。有了这些,还要有最重要的一条,这就是:不说空话,把应该办的事,一件一件地、实实在在地办起来,并且办好。这样,潜力就跃然而出了,就能真正做到在节约的基础上增产。


第2版()
专栏:

发扬产品传统特色 提高质量增加品种
重庆发展名牌手工业品
据新华社重庆电 重庆手工业领导部门积极扶持发展传统名牌产品生产。
去年以来,手工业领导部门对传统名牌产品的生产情况和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了研究分析,决定大力扶植这些产品的生产。东源铁锅厂生产的东源铁锅,不但轻巧美观,而且在烧红以后,遇冷也不会炸裂,深受川东和黔北一带城乡人民欢迎。手工业领导部门帮助已经转业的东源铁锅厂恢复原来的生产业务,解决了设备和原料材料问题,并从其他岗位上调回整套的掌握这种铁锅生产技术的老技术工人。现在这个厂每月可产一万多口铁锅,产品也保持了原有的特色。
手工业领导部门还特别重视依靠名师巧匠,培养新生力量,扩大技术队伍。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周合顺菜刀,刀口锋利,钢火好,但现在能全面掌握这种菜刀生产技术的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师傅。手工业部门特地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技工向这位老师傅学习。并通过他们,又开始培养了一批徒工。现在,生产这种菜刀的红炉已由一盘增加到七盘,月产量由八百把提高到四千多把。
生产名牌雨伞需要的原料材料大多数来自四川省各地。过去重庆生产雨伞的单位同生产伞把的泸州手工业企业、生产牛骨滴水的隆昌县手工业企业、生产楠竹的大竹县农村有传统的供应协作关系。上级主管单位除分配给市中区阳伞生产合作社和雨伞生产合作社油布、钢丝等主要原料材料外,还帮助他们加强同有传统供应关系的单位的协作,使这两个社的产量不断提高,质量和品种也保持了原有的特色。
现在,生产名牌产品的手工业厂、社正在积极加强经营管理,开展技术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在发扬产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


第2版()
专栏:

贵州遵义市纺织生产合作社,积极生产当地的名牌货——和平牌丝线。这种丝线结实、色泽鲜艳,少数民族妇女都很爱用。这是女工们正在检查丝线质量
 新华社记者 郑祖德摄


第2版()
专栏:

上海拍摄喜剧片
据新华社上海21日电 上海今年拍摄的影片中,有好几部是喜剧片。天马和海燕两家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摄和即将开拍的喜剧片,就有《女理发师》、《魔术师的奇遇》、《李双双》、《球迷》、《大李、小李和老李》等五部。
3月14日,《女理发师》开拍的第一天,摄影棚里笑声盈耳。这部电影是由滑稽戏改编的,描写家庭妇女华家芳(由王丹凤扮演)当了理发师后,认真钻研业务,服务态度好,成了先进工作者。她的丈夫(由韩非扮演)虽然老向别人宣传服务行业的重要,可是坚决反对自己的妻子去做理发师。有一天,他仰慕先进工作者三号女理发师之名去理发时,发现三号女理发师原来就是自己的妻子。这部电影在一连串的笑料中,强烈地描绘出新中国妇女的风貌。
《魔术师的奇遇》不仅是一部喜剧片,也是我国第一部开拍的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故事片。它通过一个流浪国外的魔术师重返祖国寻子访友的故事,介绍了上海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由李准的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改编的《李双双》,已经拍摄到最后几场戏了。大公无私、心直口快的李双双由张瑞芳扮演,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喜旺由仲星火扮演。
《球迷》和《大李、小李和老李》都是描写有关体育活动题材的喜剧片。现在正在物色演员和进行摄制筹备工作。


第2版()
专栏:

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一部新作品
“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出版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21日电 一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的著作《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新书以丰富的调查材料,展现了解放前这个少数民族保留着的家庭公社的历史图景,为当代民族学提出了许多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全国共有七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还有一小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各个地区的鄂温克人长期处于隔离状态,社会历史发展很不平衡。居住在内蒙古农业区和牧业区的鄂温克人早已进入阶级社会,而游猎于额尔古纳河畔大兴安岭山林中的另一部分鄂温克人,直到解放前却仍然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保持着家庭公社制度。这个社会现象,对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我国古代史很有意义。
从1957年起,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开始对这部分鄂温克人进行了实地调查。他们到深山密林里访问猎民,不厌其详地调查了这部分鄂温克人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精神文化,得到了几十万字的第一手资料。接着,调查组同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合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和补充调查,最后完成了全书的编著工作。
这本书以生动丰富的材料,着重论述了鄂温克人的经济基础,同时,对鄂温克人的社会组织、精神文化也作了全面分析。书中插印的三十多幅图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这部分鄂温克人的生活特色。


第2版()
专栏:来信

克服木材浪费的一个重要方面
林区节约烧柴
林区职工煮饭、取暖,总要烧掉一些木材,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不注意节约,不管好材坏材,需要就劈,顺手拿来就烧,其浪费木材数量之多也是惊人的。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根河林业局从1954年到1961年上半年的七年多中间,据粗略计算,作为烧柴烧掉的木材约有四十四万八千多立方米,占七年多来这个林业局采伐木材总量的17.06%。其中不仅有可供生产小规格材的板皮和较大的枝丫,还有一些可供调拨的等外材。更严重的是,把很多好原木也劈成柈[bàn]子烧掉了。根河林业局只是一个例子,这种烧柴上的浪费现象在许多林区都存在。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不良习惯,解放后曾一再提倡用腐朽木、枝丫和小灌木等当烧柴,反对烧好材大材,也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很不够,仍然存在着烧好材大材的现象。估计全国每年要因此浪费几十万立方米好木材,实在可惜。
为了改变林区烧柴的不合理现象,避免浪费木材,建议各林区对职工和居民加强爱护国家财产、珍惜木材的教育。同时,加强烧柴的管理工作,严格控制材质和数量,尽可能地烧毛柴和无利用价值的枝丫等,把能用的小规格材和大枝丫留下来,坚决制止劈烧原木。有烧煤条件的林区,应以煤代替木材。另外,今后国家也可考虑拨一部分薪炭林给林区职工和居民,专作烧柴用。
 林田


第2版()
专栏:

运用有利自然条件 供应国家工业需要
顺德积极扩大甘蔗种植面积
竹二大队帮助各生产队实事求是多种甘蔗
据新华社广州电 广东甘蔗主要产区顺德县各公社,今年都根据国家的需要,积极恢复和发展甘蔗生产。大州公社各生产队已将去年改种杂粮的甘蔗地又种了甘蔗,全社种植面积从去年的六百亩增加到一千一百亩。以甘蔗生产为主的沙滘[jiào]区今年甘蔗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5%。全县已经种植的甘蔗达到计划的70%。
过去顺德县各公社、各大队之间,甘蔗产量悬殊很大,以种甘蔗为主的一些地区甘蔗产量较高,半粮半经济作物区产量较低。今年,甘蔗产量较低的地区,都积极发动群众合理安排粮食和甘蔗的春耕工作。北滘公社三洪奇大队过去种植甘蔗和插早稻的时间挤在一起,忙不过来,要到“清明”后才能种完甘蔗。今年,经过干部社员共同商量,决定在“春分”前完成新植甘蔗的种植和宿根蔗地的清园、松土和施肥工作。因此,春节一过,全大队每天就出动四百多人种植甘蔗,现已种上了四百七十五亩,完成计划93%,宿根蔗地也进行了松土。由于错开了粮食和甘蔗的种植季节,不但做到适时种植,种植质量也比去年好。
据新华社昆明电 云南弥勒县竹园公社竹二生产大队帮助各生产队分析有利条件,根据国家需要和可能条件,实事求是地扩大甘蔗种植面积。
这个大队所在的地区,气候温和,队里水利条件较好,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甘蔗。去年,八个生产队共种甘蔗六百八十八亩。今年,在制订生产规划以前,大队干部对各队的土地、劳动力、畜力、肥料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实际可能和国家建设、社员生活的需要,建议各生产队多种一些甘蔗。对于这一建议,有的生产队赞成,他们说:国家需要甘蔗,这里又适合种甘蔗,我们就应该多种一点。但有的生产队主张多种粮食作物,少种甘蔗。他们说:多种甘蔗的好处是晓得了,但是,种多了有三愁:一愁劳动力要得多,种一亩粮食作物只要二十七个工,栽一亩甘蔗却要八十个工;二愁肥料不足,一亩粮食作物有一千斤肥料就基本够用,一亩甘蔗却要五千斤;三愁耕牛少,运力解决不了,怕栽下去收不起来。针对这些问题,大队一方面对社员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帮助生产队找出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的有利条件:如各生产队去年从城市回来了八十多个青壮年人,这些人身强力壮,只要合理安排,劳动力不会成问题。而且以前送肥是用人挑,效率低,一个强劳动力一天只能挑四转,合二百公斤。现在送肥用胶轮车拉,只用一个半劳动力赶车,一天拉六转,一天一辆车就能拉四千多斤,能抵二十多个强劳动力。今年积肥抓得比较早,各生产队已积好的农家肥数量比去年多,质量比去年好。加上国家还供应一部分化肥,肥料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耕牛也不断增加,公社化以前,全大队只有二十多头耕牛,现在已增加到八十多头。耕牛增加了,运输条件有了改善。过去每年收砍甘蔗都是用人挑,进度慢,近几年来全大队添置了二十辆胶轮车,运甘蔗,用车拉,进度快,甘蔗不会收不好。
分析了这些有利条件后,社员对种好甘蔗充满了信心。在这个基础上,各生产队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订出今年的生产规划。第六生产队原来只计划种植甘蔗九十亩,群众讨论后,决定再把三十多亩种粮食产量低、种甘蔗产量高的田,安排种甘蔗。全大队计划种植甘蔗的面积,比去年扩大七十九亩。
(附图片)
广东台山县三合公社新一大队李安生产队,充分利用地力套种春种作物。这是社员们在已经种上冬薯和黄烟的地上套种甘蔗
 李克真摄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为牧民生产剪毛抓毛工具
内蒙古自治区手工业工人到二月底,已经生产出六千五百多把羊毛剪子,九千八百多把羊毛抓子。这些工具将在五月份羊毛生产旺季到来以前供应牧民剪毛、抓毛。
精打细算合理使用木材
浙江丽水火柴梗片厂工人,精打细算合理使用木材,一年来为国家节约了五百零六立方米木材。这些木材可制成二千五百万只火柴盒子。
横峰纺织器材厂提高梭子质量
专为纺织厂生产梭子的江西横峰纺织器材厂,今年以来,生产的梭子质量合格率已经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五,比去年提高了百分之一。
重视维修保养旧汽车
贵州省交通厅运输局合营汽车场重视维修保养旧汽车,较好地完成了运输任务。
这个汽车场共有汽车二百四十辆,其中有大部分是一九四○年以前出厂的。几年来,这些汽车的完好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二到百分之八十三之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丽水县力争云和雪梨丰收
浙江省特产之一——云和雪梨产地的丽水县各人民公社,积极进行梨园松土和施肥工作,力争雪梨丰收。这个县的许多生产队,在管好现有梨园的同时,还利用荒山、荒园新栽梨树一万四千多株。


第2版()
专栏:

全国各地近百名农业科学家和教授举行学术座谈
探讨陈永康“三黄三黑”水稻高产规律
据新华社南京电 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研究员陈永康提出的“三黄三黑”水稻高产经验,在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中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最近在南京举行的“三黄三黑”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七个单位的九十九位农业科学家和教授们,对此展开了一场为时七天的学术争鸣。
什么是“三黄三黑”?
全国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1959年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研究员后,曾培育过十四块各为一亩左右的晚稻试验田,其中有十二块亩产都在千斤以上,平均产量达一千零六十八点六斤。陈永康从实践中总结出“三黄三黑”的经验,这就是:在水稻发棵期间要争取足穗,返青后应看土看苗施用发棵肥,使叶色转深,植株清秀,出现第一“黑”。到分蘖盛期后,逐渐落黄,拔节之前,看情况结合轻度烤田,出现第一“黄”。在第一“黄”的基础上,根据生长清秀老健的要求,施长粗肥,达到第二“黑”。到立秋前后结合烤田,叶色转淡,出现第二“黄”。复水后看苗补施长穗肥,叶色再度转深,这就是第三“黑”。出穗前叶色逐渐退淡,出现第三“黄”。
陈永康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做了长达四小时的学术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各个专业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他们对“三黄三黑”研究结果的论文和报告,别的省区科学工作者也提出了研究当地劳动模范生产经验及水稻高产规律的论文。在会上报告的正式论文共十九篇。这些论文和报告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以陈永康单季晚粳“三黄三黑”高产技术为中心,研究和探讨了水稻高产规律。
“三黄三黑”能否概括陈永康的高产经验?
水稻“三黄三黑”能否概括陈永康的高产经验,是这次会议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一部分人认为“三黄三黑”不能概括陈永康丰产技术经验的实质。他们认为陈永康水稻高产栽培经验是包括一系列技术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同时,高产水稻不一定经过“三黄三黑”,如将陈永康管理的秧田期及抽穗灌浆期的黄黑计算在内,就不止“三黄三黑”,并认为科学的概括必须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指导生产实践,而目前“三黄三黑”不能作为植物生理的科学的概括。在应用上,黄黑变化灵活性大,也难掌握,无法指导生产。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三黄三黑”能够概括陈永康的丰产经验,认为不能将黄黑看作是单纯的叶色变化。叶色、长势、长相是相互联系而又各具有独特的内容,是看苗诊断、及时制定农业技术措施的三个方面,而叶色又是衡量长势、预估长相的敏感信号,它反映了水稻生育过程中的生理特点,它的黄黑变化也反映了丰产栽培中的促进与抑制的结合。促进与抑制合理配合是丰产的稳妥途径,促进与抑制的结果在植物上的反映就是黄黑变化。因此,“三黄三黑”虽没有包括陈永康秧田管理经验、选种经验,但它概括了陈永康的“以土为基础,苗为指标,肥水相结合的一整套技术”。
叶色变化有无内在节奏?是否生物学和高产规律?
水稻叶色黄黑变化有无内在节奏?是否为生物学规律和高产规律?也是这次会议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部分同志认为叶色变化不是内在节奏,也不能看作是生物学规律和高产规律。他们认为黄黑变化主要是根据人的实践目的,施加农业措施的结果。如为生物学规律,其他地区早、中、晚稻也都应有三次黄黑。实际上各地水稻的黄黑是变化多端。因此叶色变化是紧紧的与栽培措施相联系的,可以将它作为看苗诊断的指标之一,而不是孤立地拿叶色来衡量是否能获得高产。另部分同志意见认为,水稻叶色变化有内在生理节奏特点,同时,它既是生物学规律,也是高产规律。他们认为从现有资料看出,不加农业技术干扰,也会出现黄黑叶色变化,不同地区不同水稻类型和品种的高产经验都有叶色变化,所以叶色变化在水稻栽培中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另外,高产的出现是符合于生物学规律的,如分蘖盛期和孕穗期都需要有多量的氮素营养,这时施肥促进分蘖和长大穗,既是生物学上的要求,也是高产的要求,幼穗分化前没有黄的出现,标志着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转折期,也是生物学的规律和穗大粒饱所要求的。所以就水稻来说,叶色的变化在生物学上的要求,和高产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叶色变化是一般的生物学规律,而不是高产规律。又有人认为叶色变化是高产规律而不是生物学规律。
专家们还对水稻叶片分组与功能分工,叶色变化能否作为看苗诊断的指标,丰产水稻的土壤条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