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屏锦区供销社复查春耕农具供应工作
根据农民意见补上缺门,全区大小农具基本配套齐全
新华社成都电 四川梁平县屏锦区供销合作社经过复查,加强了缺门小农具的供应工作,保证春耕生产的需要。
不久前,这个供销合作社给附近农民供应了二十一万多件农具。可是随着春耕生产一天天临近,供销社积存待售的农具还有不少。这件事引起了供销社领导上的注意。他们召开社员代表座谈会,并进行个别访问,征求农民群众对农具供应工作的意见。社员们提出意见说,今年供应的农具数量多,质量好,可就是较大型的农具或者是容易制造的小农具数量多,而当前生产上急需的犁弓、锄把、车叶等还很缺。有的社员说,光有大农具没有这些犁弓、锄把等小农具,就等于买了马儿配不到鞍,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过去,这个供销合作社在农具经营中存在着重大轻小的思想,认为小农具取材容易,制造简单,社员群众自己会做,无须供销社插手。听到农民提出意见以后,这才改变了这种不合实际的想法。他们立即派人到生产队进行调查,根据社员们的实际需要,按农具的品种分类,对于那些制造技术要求较高、生产上又急需的缺门货,就及时组织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且从外地购进了一部分。对于那些取材容易、制造技术简单的小农具,就组织群众就地取材、自造自用。多余部分,供销合作社也收购起来,供应给邻近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
采取这样的做法以后,这个供销合作社的农具供应工作更好地适应了群众生产需要。目前,屏锦区准备的春耕农具大大小小基本上已配套齐全,部分多余的农具配件还支援了邻近地区。
(附图片)
四川重庆三联柴油机厂根据用户意见,在柴油机上增加了底盘设备。这种柴油机放在地上就可以使用,不必再挖坑浇注基脚,很受农民欢迎。这是一批即将出厂的有底盘设备的柴油机
新华社记者 刘诗临摄
四川省隆昌县胡家区供销社职工,为进一步做好供应工作,到生产队和社员家里调查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情况。这是供销社职工(左)在向社员了解油茶枯的需要情况
喻世华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充分发挥工艺美术行业老艺人的作用
安性存
工艺美术行业有很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工艺美术行业的宝贵财富。几年来,各级党和政府领导机关,在发挥老艺人的作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已先后评定出八百多位名艺人,其中有一百六十九人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有一百三十人被吸收为各地美术家协会会员;在生产、生活上,注意对老艺人做妥善安排;给大部分老艺人配备了徒弟,等等。老艺人的政治觉悟和艺术理论水平也有显著提高。我们最近去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访问了部分老艺人,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他们都十分感动,认为今昔对比,大有天渊之别。不少老艺人说:“除了共产党,谁会重视我们这些手艺人!”
但是,在我们到过的一些地方,有的单位对发挥老艺人的作用还不够重视,或者还没有完全把工作做好。充分发挥老艺人的作用,继承和发扬老艺人的传统技艺,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我想提出几个问题来,同大家商榷。
一、关于对老艺人的安排和使用问题
老艺人究竟应该如何安排和使用?从一些单位的情况看,目前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把老艺人和一般工人同等使用,没有注意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让他们主要干体力较重的活。这些老艺人一般都是工龄很长,虽然技艺很高,但是由于年龄大了,精力不足,一天工作八小时,产量还没有青年人高,有时甚至完不成定额,工资收入比徒工还低。青年人因此瞧不起他们,认为老艺人也不过如此。这种做法,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另一种情况,是对老艺人从生活方面照顾得无微不至,工资不低,生活很好,没有固定任务,上班时可来可不来,基本上是养起来了。但是,既没有让他们带徒弟,又没有总结他们的经验,结果也会造成损失。浙江东阳木雕艺人杜云松已经去世了,他的技艺就没有传下来;苏州市戏帽艺人沈云清病倒以后,有关领导方面才派人抢救他的技艺,结果七十多种中断了多年的昆剧戏帽资料,只抢救出二十五种。
由此可见,由于老艺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在生活待遇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是必要的;但是,还必须在生产上和创作上注意合理安排和使用。北京、苏州、天津、福州等地,安排和使用老艺人的工作做得比较好。他们基本上把老艺人从繁忙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根据他们不同的条件和特长,分别安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并且大部分实行了固定工资。有特殊技艺的老艺人,大都集中在工艺美术研究所或设计室,专门从事创作设计和传授技艺的工作;技艺较好、身体健康的艺人,则安排在生产单位,担任技术指导;对于少数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老艺人,则安排他们在家生产或者担任行业顾问。例如,天津市金属工艺厂刻模老艺人齐再荣,因行动不便,就在家生产;七十二岁的老艺人高点甲,每天工作四小时,专门带徒弟。苏州市在记取了抢救戏帽资料的教训以后,对总结老艺人的经验相当重视。他们已经总结了老艺人金静芬的刺绣传统针法,任冉昌的苏昆剧装图案,吴?昆的红木雕刻样稿,龚福琪的檀香扇烫花资料,方裕庭的古琴弦技艺等宝贵经验。这样,既能发挥老艺人的作用,又可以把传统技艺继承下来。
对于老艺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种是对老艺人要求偏高偏急,批评多、帮助少,对他们的创作随便评头评足,乱下结论,使老艺人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种是对老艺人放任自流,因而造成个别老艺人骄傲自满,个人名利看得很重。
我认为,对待老艺人既要照顾,也要教育,两者不可偏废。但是,不能像要求干部那样来要求老艺人,教育老艺人的方式方法也应该特别注意。
二、关于老艺人带徒弟的问题
老艺人年龄大了,需要有接班人,否则会人亡艺绝。让老艺人带好徒弟,是发挥老艺人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怎样带徒弟,带什么样的徒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些地区规定,给老艺人安排学徒要由劳动部门统一调配,不让老艺人自己选择。有不少老艺人带的徒弟是从别的企业调整过来的,年龄很大,过去根本没有接触过工艺美术,对这一行业没有兴趣,钻不进去。有些师傅和徒弟的关系不固定,有的学徒跟一个师傅学了一二年,刚刚入门,又被调走了,使老艺人感到白费了一番心血。有些单位不注意教育徒工,有的青年学徒对师傅不够尊重。
我认为,师徒之间应该有固定的关系,最好订立师徒合同,把权利义务明确起来。应该允许老艺人自己选择培养对象,或者事先征求老艺人的意见,然后给分配徒弟。有的老艺人想培养自己的子女,在可能条件下,应该尽量予以满足。这样,师徒感情就能更加融洽,徒工学起技术来就会更快。当然,师徒感情还应该在培养过程中逐步建立。同时,应该加强对徒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尊师爱徒的新风气。徒弟尊敬师傅,师傅也就会爱护徒弟。解放以后,出现过不少尊师爱徒的模范事例。北京先进玉器工人文少雩,当他学徒的时候,对师傅何荣十分尊敬,还经常给师傅倒茶、端饭和整修工具;师傅对徒弟的关怀也无微不至,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本事,一下子都掏出来教给徒弟。文少雩满师以后,舍不得离开师傅,要求再跟师傅学习三年。有人为此感慨地说:过去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是“教子成龙”、“恨铁不成钢”。这样的新风气,应该大力提倡。
三、关于艺徒的重点培养和一般培养问题
老艺人带徒弟的工作中,重点培养和一般培养的问题,特别需要研究。
有些生产单位对徒工一视同仁,同等要求,认为重点培养了谁,就是“突出个人英雄”。这种看法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孔子三千弟子中,只有七十二个贤人。现在有些厂的领导干部,希望所有的徒工都成为“贤人”,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实际办不到。因此,在一般培养的同时,还必须重点培养“拔尖”的人材。应该提倡名师收高足。名艺人的培养对象,必须是具备一定技艺基础,并有培养前途的人材。这样,经过老艺人的重点培养,就可以较快地把传统技艺继承下来。最近,以画猫闻名全国的工艺美术行业的画家曹克家,在苏州刺绣业收了六名高足,其中四名是有经验的画师,一名是有二十多年工龄的绣工,一名是全国群英会代表、刺绣能手顾文霞。他们学了几个月,就基本上掌握了曹克家的特艺。我相信,曹克家画的猫,不久就会在苏绣行业开花结果。


第2版()
专栏:

领导干部深入调查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苏家屯农药厂改进农药质量
本报讯 沈阳苏家屯农药厂领导干部,深入调查研究,帮助车间总结经验,解决具体问题,使农药质量有了提高。全厂今年以来,生产的农药,质量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过去,这个厂生产的农药质量不很稳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这个厂在年初曾组织干部和工人,分别到辽南各地农村访问用户,听取意见。他们根据用户意见,减少了一些粉剂农药,增加了可湿剂农药的产量。同时,在拌料方法上也作了改进,但质量还不能完全达到要求。这个厂的领导干部决定深入车间调查研究,摸清问题,总结经验。老工人出身的副厂长杨漱泉带领科室技术人员,到车间发动各组工人追根究底,找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也都深入小组观察工人操作,帮助总结经验。他们发现第四班老工人赵长友生产的农药质量很好,就帮助赵师傅总结了“风量均匀,下料满负荷”的操作方法。同时,解剖了一个质量不太好的小组工人的操作方法,两者进行对比,取长补短。运用新的操作方法以后,这个厂的农药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
现在,这个厂除根据生产实际改进了工艺规程,还建立和健全了原料检验、半成品化验和成品包装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第2版()
专栏:

支援农业要走在季节前面
平舆县及早生产夏收农具
本报讯 据河南日报消息:河南平舆县各手工业社及早动手,积极组织各种夏收农具的生产。截至2月底,各社共计已生产镰刀、麦铲、扫杈、掠耙、扬帚等夏收农具三万二千多件。
平舆县到2月份已基本备足了春耕生产小农具,县手工业管理局就及时抓紧了夏收农具的生产,组织了检查组到各手工业社,深入车间或小组,全面检查夏收农具的生产情况,还抽派干部到完成生产计划较差的社去具体帮助工作。
平舆县手工业部门今年在生产夏收农具中不但注意完成生产数量,还特别注意产品质量。早在夏收农具开始生产前,县手工业管理部门就研究了夏收农具的规格质量标准,提出废品不出车间,次品不出社。各手工业社普遍建立了质量检查和验收制度,严格保证出社产品的质量。杨埠铁业社生产的镰刀和麦铲,都打号烙印,保修保换。
这个县的手工业管理部门还加强了原料、燃料的供应工作,保证完成全县夏收农具的生产任务。截至2月底统计,已调拨给各手工业社钢材六十余吨,碎杂铁四十二吨,石炭一百二十五吨,竹竿二十八万余根,木材五十立方米。各手工业社也千方百计地节约原料材料,设法利用边角废料,争取生产更多的成品。


第2版()
专栏:

到现场去切实领导生产
前进公社社长莫如信作风深入
本报讯 据宁夏日报消息:到现场去领导生产,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宁夏平罗县前进公社社长莫如信一贯的领导作风。
莫如信在多少年的工作中有个切身体会:不深入实际,是谈不上领导生产的;要想眼睛亮,耳朵灵,说的话准,必须到现场去。他每天很早起来,背上粪筐走东村,串西庄,渠上、地里、大队的厂子里,尽力都走到;场房里、羊把式的炕上、饲养员的饲养房里,他都住过,和社员无所不谈,真是亲如一家。一次,他到大兴墩大队第六生产队去,见了队长就说:“你们队走黄渠?的路南边,有一块约三亩三分大的地,算粪堆每亩只有七车半,太少了。”队长奇怪地问:“对着哩,那是三亩五分地,你咋知道?”他说:“到地里步步不就知道了!”队长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意见,没几天,每亩就补到十二车肥料。莫如信经常说:“会是要开的,但不要太多,要紧的是到现场去做些切实的工作,真正帮助生产队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公社管理委员会的同志,同意他的意见,大家都下到了基层。这一来,干部了解的情况多了,开起会来,解决问题就比较切合实际。
莫如信到了现场以后,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仔细地观察问题。一天,他到小兴墩大队第八生产队,看到二三十人在干活,有的送粪、有的整地、有的撒粪,他观察了一阵子,觉得不像记工员说的是干的包工活儿。劳力组织得不整齐,活儿干得也不利落。他就和几个女社员拉起话来,最后闹清楚了。原来这个队实行的还是老六分半,既不能做到多劳多得,也没有同工同酬。他利用地头休息的空子,给大伙介绍小包工的方法、经验和评工记分的制度等,使这个队很快改进了劳动管理,正确地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


第2版()
专栏:

春旱露头作好防旱准备
观音公社多育甘薯苗
据新华社成都电 四川潼南县观音公社在安排大春生产中,发动群众多育甘薯苗,作好有水栽插水稻、无水改栽甘薯的两套准备,力争满栽满种。
这个公社生产水稻和甘薯,今年水稻计划种植面积比去年实栽面积增加30%以上。去年秋收后,各生产队就抓蓄水保水工作,现在大小塘、库和冬水田的蓄水量都比去年增多。但是,全社还有一些小春干田,当前春旱又已露头,因此,公社及时发动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认真总结去年抗旱的经验,并从安排种植上早作两手准备,免得措手不及。
在总结中摆出许多事实,使大家认识到多育薯苗,做到有备无患,是争取今年多种多收的上策。因此,各个生产队都从现有的蓄水量和干田、薯田面积等实际情况出发,准备多育薯秧。第三大队第八生产队根据两套准备的需要,已经选了离水源近、土质好、向阳的地做甘薯苗床。
许多生产队的社员还在自留地上栽了薯种育苗,以便多栽一些甘薯。


第2版()
专栏:

华中师范学院结合实际改进教学
上学期起,这个学院的部分教师,曾先后到一些普通中学,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他们还和近十所中等学校建立经常联系,广泛搜集有关教学资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新华社武汉20日电 华中师范学院有计划地调查研究中学教育情况和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联系实际改进教学,以便培养出合乎要求的中学教师。
从上学期起,这个师范学院就先后派出部分教师,到湖北省黄冈专区和黄石市的一些普通中学,调查有关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最近,学院的副教务长邵达成又带领工作组,到荆州、宜昌等地中等学校作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这些调查研究中,他们了解了目前中学教育的情况、经验和问题。同时,发现本校部分毕业生还存在着对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不够,基础知识也学得不够扎实等缺点,以致到中学任教后曾遇到了一些困难,影响到教学效果。这些情况和问题,对他们今后改进本校的教学工作很有启发。
为了进一步联系中学教育实际,华中师范学院又同武汉市第一中学、武昌实验中学、黄石市第一中学等近十所中等学校建立经常的关系,定期参加这些学校的教学活动,广泛搜集有关教学资料,来不断地丰富和提高本校教学工作。对于学院举办的两所附属中学,也加强了具体领导。各系教师分别同附属中学有关教研室教师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参加他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分析活动,了解教学中的情况和问题,研究改进教学工作。各系和各教研室教师还经常带领学生到附属中学去见习和实习。
经过调查研究,学院更加强调学生要掌握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中学教材教法研究”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加强教学实习工作,除组织学生到本院附属中学实习外,还组织四年级学生到武汉市区的部分中等学校实习。各系都加强了教学实习的指导,把它作为改进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院还强调学生在毕业前要把基础课程真正学好,并且熟练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技能。


第2版()
专栏:

瑞丽江边女货郎
栗瑞华
在云南边疆瑞丽江边,有一个年轻的汉族女货郎,挑着一副挑子,走村串寨,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围上一堆人。无论是炎热的夏天,或是连绵的雨季,她的汗珠滴在阡陌纵横的稻田间,她的脚迹踏遍泥泞的小道。
这个女货郎,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连副指导员的爱人张凤英。她在家乡时,当过乡妇联主任,一九五九年从千里迢[tiáo]迢的伏牛山麓来到边疆。刚到边疆,她就向组织上请求分配工作,县委组织部的负责人对她说:“你是共产党员,把你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从那以后,张凤英当了瑞丽县弄岛乡的售货员。顾客中有傣族人、景颇族人,男女老少,不同的民族,需要不同的货物。张凤英开始不懂兄弟民族话,只能凭着顾客的手势提取货物,很不准确,常常闹出笑话。她决心学习民族语言,向熟悉民族语言的战士求教,特别注意结合工作进行学习。在卖布时,她把一叠叠各类颜色的布匹,摆在柜箱上,遇到买布的人,她一面观看顾客手势,一面多拿出几种布让顾客挑选,从中学习语言。遇到货物中较难的名称,就标上译音。她是见什么学什么,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三个月,她学会了不少傣语。五个月,她学会了许多景颇语。一年以后,她能够比较流利地和景颇人、傣族人对话、拉家常了。
张凤英熟悉这里人们的需要。她耳灵眼亮,哪家哪户,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她都尽力了解。一九六一年夏天,张凤英到老乡家拉家常,知道二十里外的烟井寨,有个妇女快要生娃娃,很需要一口锅。赶集那天,张凤英就请回寨的人,把锅捎给产妇。又一次,一对青年结婚,张凤英替他们一件一件地挑选东西,帮助精打细算,合理用钱,让这对青年既节约,又买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爱的东西。人们感激这位勤勤恳恳的售货员,每当她到县城提货时,都要帮她扛货、赶车,说她是毛主席派来的人,是边疆人民的好货郎。三年来,她两次被评为积极分子,受到四次奖励。(新华社)


第2版()
专栏:云南通讯

边寨佳话
苏民等
在祖国西南边疆,流传着许多子弟兵热爱各族人民的佳话。
傣寨灭火
一天,傣寨——遮宴忽然发生了火灾。驻守在八里路外的解放军某部战士们,一见火光,便不约而同地飞奔而来。他们顾不得选择道路,顾不得脱鞋趟河,从四面八方钻进了烟火弥漫的村寨。排长徐美沛钻进火网,背出了被火包围的“米巴”(大妈),脖子因此烧伤了,头发也燎焦了,但他忍着疼痛继续跳进火海去抢救衣物。一个战士在火光中从竹楼顶上滑下来了,只见他翻身爬起,又灵巧地攀上了屋脊,火焰烧上了缅寺前的大树,缅寺的一处楼板也燃着了。战士们踩着烈火上树挥斧砍掉了燃烧着的树枝。英勇地和傣族兄弟一起,奋战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把火扑灭了,把缅寺、仓库和旁边的许多座竹楼从大火中救了出来。
接着,部队又派来了一批身强力壮的战士帮助受灾的傣胞重建家园。他们跑到二十多里外的大山里去砍竹子,不几天就盖起了几十间竹楼,使傣寨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岳波外海的七十三岁的老父亲逢人便说傣寨新生了。当战士们踏上归途的时候,全村老老小小都送出村来。缅寺里的老佛爷双手捧着“佛枕”献给战士,感谢解放军从烈火中救下了缅寺。
“金凤凰来了!”
解放军某部八连路过古绿堆牧场,被眼尖的孩子首先发现了,顿时,宽阔的草原上响起了“金凤凰来了!金凤凰来了!”的呼声。热情的牧民个个要拉解放军到他家歇脚。
战士们一住下就帮助群众干活。清晨,牧场上的牦牛还没有赶上山之前,他们就提着桶挤奶去了,有的人留在家就把鲜奶打成酥油。战士雷兆成看到房东燃料快烧完了,就背上背篓去拾干牛粪和柴火。住在卓玛家的战士李相久还抽空给卓玛的两个小阿嘎(小孩)理发、洗头洗澡。当卓玛劳动归来发现自己孩子变了样子时,她惊讶地叫了起来:“我的新人儿,只有天菩萨才能把你们打扮得这么漂亮。”
战士要离开牧场了,牧民们都赶来欢送。他们把煮熟的鸡蛋,新打的酥油硬塞进战士的挂包,并且亲热地问战士:“下次什么时候再来?”
荒原上的新生儿
一辆马车缓缓行驶在怒江河畔一条起伏不平的公路上。突然在一棵大青树下停了下来。车上传来一阵刺耳的妇女呼叫声。这声音惊动了在附近开荒的战士,他们立即放下锄头镰刀,向马车奔来。
马车上载着农场女工李美媛。她产期临近,在去医院的路上因为马车颠簸,就要临盆了。周围是一片荒野,哪里去找医生呢?战士商量了一下,觉得这关系着两条生命,一定要想法使孕妇母子平安。他们把孕妇抬进了自己临时搭起的茅屋。将房屋四周透风的地方用被单遮了起来,又把洗净的被褥给产妇铺上。部队卫生员临时当了助产士。不久,“产房”里传来了婴儿落地的啼声,一个男孩在荒野茅屋中安全降生了。
打这以后,战士们每天轮流照料孩子和母亲。有的人把自己的新衬衣拿给婴儿用,把煮好的糖鸡蛋端给产妇吃。七天以后李美媛在战士的关怀下恢复了健康,平安回到了家里。茨碧河上救“金花”
一天清晨,棉花村生产队十七岁的白族“金花(女劳动模范)”杨桂美同一个女伴上棉花山去采药,走过茨碧河上落满银霜的一座便桥时,不小心一个踉跄滑进河中,被凶险的激流卷走了。她的女伴吓得惊惶地喊叫起来:“救人呀!救人呀!”
山风把求救声传到正在附近操练的某部战士耳里,他们立即停止操练向河堤赶来。新战士赵立泉见岩跳岩,见沟越沟,抢先登上河堤,只见下游不远处水面上一个黑点时隐时现。他棉衣也顾不得脱,纵身跳下了河,用力朝下游泅去。他的游泳技术不高,又穿着沉重的棉衣,一到河中就喝了几口河水,身体也被暗礁撞碰得很疼,他忍受着这一切,终于在一处水流较缓的地方,追上了姑娘,抓住她的手,用力向河岸拖。这时,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像坠上千斤石一样渐渐向河底沉去。他在水底挣扎了多次也没能露出水面。他想:“一定要救出姑娘,决不能松手。”他在水底倾尽全力用头顶住姑娘的身子,让她露出水面。当战士王本训和李富荣赶来把姑娘救上岸,赵立泉已筋疲力竭被激流卷了下去。王本训和李富荣二次下水,追了八十多米,才把他救了上来。
解放军战士茨碧河上救“金花”的事迹,很快传遍了茨碧河两岸,人们颂扬说:“有大军同志在身边,什么风险都能化为平安。”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