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红色护士”赞
傅连暲
你住过医院吗?一个对医院情况不甚了解的人,或许认为治病只是医生的工作吧!其实不然,医生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一个病要治好,就须诊断清楚,治疗得法,调护有方。因此,要由医务、护理、各种检验、药房、营养室等许多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劳动来完成。他们的重要性,几乎是无所轩轾[zhì]的。比如看戏,观众看到的是前台演员,或许更加重视主角的表演。实则戏要演好,后台的工作人员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像已故的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成就,可说已臻化境。然而没有化装师的巧技,就不能使一位老叟扮成个妙龄少女;没有乐师的专工,也不能更好地衬托出他歌喉的嘹亮婉转,舞姿的节拍和谐,各方面的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有一方面不足,就会使表演逊色。各项工作都如同一台戏,虽然人与人的职责各异,贡献不同,成就也有不一,但都必须各方努力,协作无间,才能把一项工作做好。
谁说护士工作不重要呢?一个病人入院,接触最多的是护士,病要治好,护士同志是颇著劳绩的。或许有少数人还看轻了护士工作,这可能是受旧社会等级观念遗留下来的某些影响。但在今天我们是工人阶级的政权,应以劳动为荣,以为人民服务为荣,能说一个为呻吟床榻的病人恢复健康有着贡献的护士工作就不光荣么?
还有一种说法:“护士工作简单,只要态度和蔼,做事灵光就行了”——这也成了一种看轻护士工作的理由。诚然,护士工作应该服务态度好,但不是说对于护理专业的理论和技术的钻研和提高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要把医院办好,要把病房管理好,加强护理工作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忽视护理专业的理论和技术,对医院工作是很不利的,因此,护士同志应该要求自己成为思想先进热爱专业精通业务的人材。
应该时刻地记取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二十年前所题示的“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这是对于护士工作者莫大的鼓舞。


第6版()
专栏:

赶“姑娘街”
季康
从昆明往南,车行三日,抵金平。
这是一个十三个民族杂居的边沿县份。从县城工委会所在地,可以远眺越南民主共和国峰峦重迭的群山。
这个边远的山城,在1953、1954年还没有进行民主改革的时候,荒凉寂寞得就像旅途上偶尔可以找到的那种小集镇。从城南到城北,不过一箭之地,泥泞而荒芜的镇集上,常常歇息着来自各地驮货的马帮。
如今,县城确实像一个城了,几年来的建设,使这荒野中的集镇一跃而为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街道宽敞了,公路通车了,原始森林砍伐了,环抱金平县城的高山,开辟了层层梯田,野兽远窜,居民秩序井然,只是当汽车沿着蜿蜒曲折前进的山道行驶时,道旁缺乏经验的小马,仍然会惊跳奔窜,而那些驮铃叮当的马帮,却已经迁往交通不便的山区充当运输工具了。
我们赶到县城的日子,正是大年初一。在县城的附近,车路两旁都可以看见苗族、瑶族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在做着丢包游戏;县人民委员会坡脚下,有一根大木头搭成类似跷跷板式样的活动秋千,各民族的小伙子和姑娘都争着把身子吊上去,然后用脚蹬地,快速旋转。节日的气氛已经有所渲染。第二天,又恰好是七天一次的街期,按照古老的风俗,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街子,叫“姑娘街”。不论是苗族、瑶族、哈尼族,在这一天,年轻的姑娘都要穿着新裙子来赶街。早晨,太阳还没有出山,白茫茫的雾笼罩着田野的时候,穿着各种民族服装的姑娘就成行成队手举火把,沿着山间崎岖的羊肠小道涌向县城,不到中午,街道就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瑶族的姑娘,胸前满缀着刻满图案的银块;苗族的姑娘有的颈间套了三四根项链;而哈尼族的姑娘却用钻线和棉僚夹在辫子里,把辫子编得又粗又大,只在额首饰着一小块珠饰;彝族的姑娘习惯戴的是银色鸡冠帽;傣族的姑娘胸前以银蝴蝶为扣。中午耀眼的阳光映射在各族姑娘的银器饰物上,五光十色,臂镯[zhuó]磕碰着项圈,叮当作响,声音十分悦耳,真不愧名为“姑娘街”。
来赶街的姑娘们有的背来了刚刚割下的成捆的甘蔗,有的抱来了肥壮的母鸡,有的手里捧着花生叫卖,有的举着香蕉芭蕉或是用芭蕉叶包好的木薯粑粑兜售。与其说她们是来赶街做买卖,不如说她们是来过节日聚会谈恋爱,因为这一天,除了各个民族的姑娘们来赶街,许多民族的小伙子,也都收拾打扮得整齐漂亮来赶“姑娘街”。
虽说是白天,小伙子们身上,也都背着亮晃晃的长电筒,脚着崭新的胶鞋,身上穿着显眼的自家用土纱纺制打了蜡的蓝色新衣。看哪,苗族的小伙子,腰束得紧紧的,瑶族和哈尼族的小伙子,包头扎得大大的,哈尼族、彝族的小伙子外貌也都十分英俊,砍刀插在腰上,火药枪扛在肩头,全都拥挤在商店门口,和自己民族的姑娘们,交换着眼光和问候。土杂货摊上有个哈尼族的姑娘在拣篾帽,几个小伙子抢着替她付钱,这正合了花灯调子里的话,“好久不赶四方街,篾帽团扇排对排,妹要爱嘛妹快拣,妹买篾帽哥开钱”。
“姑娘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爱情内容,而且还夹带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到了下午,歌声从城外这里那里升起来了,那是姑娘和她中意了的小伙子在唱歌,瑶族的姑娘和小伙子歌兴最浓,一唱起来似乎就再也不愿停息。各个民族有着各个民族不同的乐器,各种不同的乐器又都有着不同的曲调,但不论是什么乐器、什么曲调,都显示了一片欢乐的节日的气氛,歌颂了新的美好的生活和甜蜜的爱情。
今年春节全县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杀了年猪,少数没有年猪的,也都进行了调济照顾。来赶“姑娘街”的,偶或也有少数爱热闹、爱喝酒的老人,他们大都骑了马,带着自制的木薯酒或甘蔗酒,到街子上来找相识的伙伴,豪爽地对饮着,回忆着自己过去了的青春,畅谈着丰收的年成。
“姑娘街”一直到下午四五点钟,当金平山区一个名叫“太阳寨”的村子映照上最后一缕[lǚ]斜阳的金光时,才逐渐冷落疏散。
来赶街的姑娘小伙子们除了带回去爱情的收获外,大都也还在贸易公司买一些犁铧镰刀等农具,因为过了这个街期,全县即将大闹春耕生产。从边疆民族的习惯来说,“姑娘街”散了,新的劳动的一年就将从此开始。


第6版()
专栏:漫谈话剧

故事和人物
高穷
我是个话剧爱好者。最近读了人民日报上刊载的一些漫谈话剧的文章很有兴趣,凑这个机会也来谈谈话剧。谈什么呢?就简单地谈谈话剧的故事吧。所谓戏,无非是故事或故事中的情节。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些生活事件的巧妙结合。然而,故事又是生活中的现象。离开了生活也就谈不到什么故事了。话剧中的故事,在整个话剧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没有故事也就没有戏了。很多优秀的话剧,往往是以动人的故事强烈地吸引着观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优秀的话剧上演几十场,观众还是争先恐后地去看,没有厌烦之感。相反,有些话剧没有故事性,把一些琐碎的生活事件强硬地搬在舞台上当戏演,给观众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我们常说生活中有戏,但生活本身决不完全是戏,生活是产生戏的基础,戏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剧作者把生活中的许多事件搜集到一起,加以选择提炼,使其典型化、人物形象化,然后编写成一出完整的话剧。如果剧作者把生活中普通的事情,照搬上舞台,恐怕观众就不去看戏了。戏是反映生活的,但它要比生活更高更集中。话剧光有故事而没有活生生的人物是否行呢?当然不行。因为一切比较动人的故事,都必须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剧中的故事性是和人物的形象性联系在一起的。故事发展的结局往往是人物生活发展的结果。故事是通过人物的活动来反映的,没有人物的活动过程,也就显不出来故事的发展。只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才能真实的反映出动人的故事。我们所熟悉的英国古典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他的剧作富有强烈而曲折动人的故事性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的剧作,人物突出,形象鲜明,故事生动而又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我国老一辈的剧作家田汉、曹禺等,他们的剧作大都具有以上的特点。他们的剧作所以能在广大群众中流传,就是因为他们的剧作富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话剧有单线发展和双线发展之分,也可以说是简单和复杂之分,一般说来,单线发展的话剧,人物少故事短而精,这种戏容易突出人物。双线发展的剧,大多是故事复杂,人物多,这种戏不容易表现。这种戏往往有几个主要人物出现,演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剧作者不重点地突出一个或两个主要人物,不善于把一些人物群像集中的反映在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其结果十有八九是要失败的。当然,在一幕戏中,我们不能机械地反对人物多,关键问题是在于多而不乱,众多有主,兵中有帅,主次分明。同时要重点突出主要人物角色,把一些主要的戏集中地反映在主要人物身上,通过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来揭示出故事的发展过程和结局。可是有些话剧,在一幕戏中出现一大堆人物,七嘴八舌乱糟糟的,使人看了感到一片混乱,分不清主次。有些剧作者好像认为人物越多越好,于是一开头就扎下一个大架子。乍一看,人物众多,热闹非凡,其实这种戏并无多长的生命力。观众看了之后,当时热闹一阵,过后很快就淡忘了。与此相反,有些话剧题材很大,反映的时代背景也比较长,但出现的人物并不多。做到了少而精,人物突出,形象鲜明,故事生动感人。就以话剧《万水千山》为例吧,大家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举世闻名的重大历史事件。这类题材的剧,如果作者不很好地加以选择提炼,就很难写出典型的人物。可是剧作者就选取了以李有国为首的英雄形象作为故事发展的主线,从而塑造了李有国这个英雄人物形象。观众看了不但不觉得人物少而感到不足,相反的还从李有国这个典型的英雄人物身上,看到千百万红军英雄,从而了解到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的许多艰苦生活的故事。俗话说一滴水能映出太阳,其道理也就在这里。


第6版()
专栏:刊华集

有心插柳柳成荫
戈松
在农村,到春天常常砍下柳枝插到土里,便会长起一棵棵小柳树。插柳这样容易生长,因此,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要柳树在人们需要的地方长起,并且长成一带柳林,还是要有心去插才成。和插柳类似,人们要叫一种计划或打算变成现实的东西,也就要有心地去实践,去努力。
无锡丽新纺织印染厂的同志们就是有心的插柳人。据新华社报道,他们在府绸改为白坯出厂时发现产品质量不好,因为纱上染有煤灰和油污。为消灭这种毛病,他们就发动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来想办法。在找原因、想办法中,的确是“议论纷纭”,但是“人多主意多”,终于想出许多办法消灭了纱的毛病,纱的质量提高了,白坯府绸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从这件事看来,要把一种精神贯彻到群众的行动中去,就不能怕意见纷纭,不能怕思想工作的繁杂与艰苦。集思而后广益,不去启发大家思考,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也就达不到广益。


第6版()
专栏:

军中谣
张永枚
春雨
春雨潇潇,
连长去查哨,
带着一捆绿树苗。
边疆的土地湿茸茸,
哨所的战士正青春,
好地方,好士兵。
连长啊,
云雨里进云雨里出,
查一哨,栽一树。
留下话儿种下苗,
春鸟儿叫道季节好,
人快成长啊树苗快长高。
夜练
黑脸的陡岩扑面来,
刺刀的闪光是路灯光,
石头碰伤我的脚,
荆棘的手啊撕衣裳。
像那大鹏爱长空,
我爱白昼爱太阳,
可是为了我所爱呀,
我爱在黑地里练打仗。
阿公
月下一河水,
——一匹芦苇叶。
渔歌起,网儿开,
阿公的胡子月亮白。
河水响,人影晃,
敌特藏刀袭边疆。
阿公撩须头一昂,
半空中张开银丝网;
阿公袒胸把网拉,
一边拉,一边骂:
你这腥臭的鱼杂碎,
脏了月下一河水!
网儿里鱼虾乱蹦跳,
网儿里敌特嘴冒泡。
阿公押着敌人回,
他一跺脚敌人忙下跪。
肩头船桨挑渔网,
阿公说这是我的枪。
冬月的阳光
冬月的阳光,
照遍边疆。
我们的军营啊,
阳光做成的一样。
窗户上,菜地里,
射击场,阳光,
阳光,阳光!
冬月的阳光,
跳在军徽上,
跳在自动枪口上,
战士们哪,
披着一身阳光,
云上面开枪!
冬月的阳光,
边疆的春光!
我亲爱的战士们哪!
你们就是那阳光。
阳光似的眼睛,
阳光似的心肠。


第6版()
专栏:

赶集(套色木刻) 杨麟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