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悼念父亲——李克农
李宁
父亲与我们永诀了。党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干部,同志们失去了一个亲密的战友,我们失去了最亲爱的、经常教导我们的父亲。
谁料到事情竟这样的突然!1月6日父亲还领着我们沉痛地纪念了母亲逝世一周年,万未想到,2月9日亲爱的父亲就遽然与世长辞。一年光景,连丧双亲,我们怎能压制住心头的悲恸!想到他生前对我们的关怀和教诲,往事历历,音容倍亲,止不住热泪滚滚,哀思无垠[yín]。
记得在我们年幼的时候,父亲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那时正值大革命的风暴时期,他与军阀势力作斗争,在国民革命军到芜湖以前,与几个同志一起创办了民生中学,传播革命思想,培养进步青年。当时我们的家成了聚会点,一些从事革命活动的伯伯叔叔,经常穿梭来往。我们虽然年幼,但已经知道父亲是共产党员,在为劳苦大众谋福利,他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并且通过他的革命活动,他与一些叔叔伯伯给我们讲的革命道理和阅读他在家里存放的进步书刊,以及我们自身接触到的旧社会的种种不平,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就已经滋生着同情劳苦人民革命的根苗,产生了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共产党的景仰。
父亲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勇敢战斗,乐观机智,关心战友,从小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7年“四一二”事变,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的血腥大屠杀,父亲临危不惧,坚持斗争,直到敌人包围我家的前几分钟,他才沉着走避。以后,根据党的指示,转移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尽管四周笼罩着白色恐怖,处境险恶,生活十分艰苦,父亲仍然谈笑自若,常和陈赓[gēng]叔叔、柯庆施老伯取得联系,在敌人的虎口中展开战斗,并与钱壮飞伯伯、胡底同志深入虎穴龙潭,对保卫党中央机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着党的工作,为了营救同志,他常将生活之资全部用去,不仅母亲出嫁时的手饰变卖尽罄[qìng],身上一件仅有的大衣也经常出入闸北小当铺。有时同志们吃饭成了问题,他即将自己的一份饭和几个同志共食,自己忍住饥寒来温暖战友的心胸。当时父亲眼疾很重,人称“只眼先生”,工作困难更多,可是他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除了完成主要工作任务之外,他还利用一切办法进行对敌斗争,从亲友那里借来钱,自编自写的办秘密小报,揭露敌人丑恶,宣传党的主张。在这段时间,他同妈妈(为着掩护工作父亲将母亲和两个弟弟接到了上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偶尔的通信中他仍不忘对我们进行教育。接着由于叛徒告密,急迫间父亲与母亲失去联系,母亲带着弟弟流落街头,夜宿菜场,辗转一个多月才找到父亲。这时党决定父亲去江西革命根据地,母亲带着弟弟回到芜湖。从此,一家人开始了多年的离别。
父亲离开上海,就和我们完全断了音讯联系。红军开始长征以后,我们只能从敌人的报纸上探知红军的行踪,猜测父亲的下落。全家生活非常困难,只靠祖父借债和母亲当小学教员的一点薪水度日。债主登门逼债,警察宪兵无理搜查迫害,还要受到旧社会的各种讽言冷语,这些都增加了我们对黑暗的反动统治的仇恨。一年、二年、三年、五年,母亲带着我们含辛茹苦,忍着眼泪,历尽熬煎,期望着革命的胜利,遥念着亲爱的父亲。直到第十一个年头,“双十二”事变以后,某天上午意外地接到父亲由西安来信,才知道他还活在人间,全家人悲喜交集。
1938年后,在父亲的指引下,我们被分批地送到延安学习。皖南事变之后,形势恶化,父亲和母亲也回到了延安。从那时起,我们才有了较多的团聚机会。他对我们很关怀,要求也很严格,经常教导我们不要以“干部子弟”自居,不要特殊化。远在抗战时期,他在桂林办事处任领导职务的时候,我们的小弟弟才十一岁,要求参加工作,父亲就让他去当勤务员,和其他公务员、炊事员同志吃在一起,睡在一起。他常以毛主席如何要毛岸英同志
(毛主席的儿子)去当农民的故事来教育我们,还反复地教导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并要我们以毛主席的那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引为鉴戒。
父亲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生活俭朴,注意节约,同样,也要我们学习和养成实事求是、艰苦朴素、踏踏实实的作风。每逢星期日我们回家的时候,他总要问到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情况,要求回答得具体实际,不能“大概”“差不多”。字写得潦草,衣服穿得不整齐,对人没有礼貌,就要受到批评。每次政治运动,他总要与我们交谈认识,告诉我们在运动中站稳立场,辨明是非,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当我们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他不仅严厉地责备我们,同时也耐心地说服教育,勉励我们努力上进。他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你们没有家,党就是你们的家,党就是你们的父母,你们是党的儿子。”又说:“我对你们没有尽多大力量,是党在教育你们,是党把你们培养成人,要永远记着党,好好听毛主席的话,什么时候也不要忘记过去……”。
父亲不仅对我们要求严格,更以自己的行动作表率。他那种对党忠诚老实的态度,坚强的组织观念,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乐观机智的战斗精神,律己严、待人宽的高尚品德,都为我们树立了活的榜样。他的身体一向不好,病魔缠身,咳嗽气喘常使他深夜不能入眠,但他从不介意,几乎每日伏案工作至晚上十二点钟以后。1957年10月,父亲昏厥跌倒,脑部重伤,幸得党组织大力抢救,得以“死而复生”。从那之后,他的健康状况一直没有复原。他经常犯病,有时疼得在床上呻吟,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不把疾病当作负担,以坚强的毅力,克制着病体的痛苦,不愿惊扰别人。只要病稍一好,能够起床,就又谈笑风生,要求工作,而且孜孜学习,常年不断,无论床头桌边总是放着大量的书报资料。除了有时看看电影之外,他没有别的娱乐活动,成天地阅读文件书报。他常向我们说:“同志们热心地劝我去休养,这是一番好心。但殊不知,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工作。”直到他逝世那天的上午,他还在和一些首长谈论工作。正当大家都期望他的健康能够进一步好转,继续为党做更多的工作,父亲自己也满有信心地在打算着如何多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谁又想到仅仅几个小时之后,病魔就这样突然地夺去了他的生命。
亲爱的父亲!你的逝世,使我们万分悲痛,但从党和许多革命长辈们对你去世的哀痛和吊唁中,对我们家庭的关怀和爱护中,又使我们受到了一次十分深刻的阶级教育。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你宣誓:我们绝不辜负你的教养,一定要按照你所引导的方向,永远跟着党,跟着毛主席,继承你未竟的事业;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把自己锻炼成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亲爱的父亲,你安息吧!


第6版()
专栏:

“偷得半联”别解
熊融
读1月16日人民日报郭沫若同志的《孺子牛的质变》
(本报发表时质变误为变质——编者)一文,颇多得益;特别是关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孺子牛”一语的考证,——说明一个陈腐的典故落到鲁迅手里,立刻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很有见地的。不过,郭老从这二句诗的典出洪稚存(亮吉)《北江诗话》第一卷“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二句,进而断言这两句诗就是鲁迅在小注中所戏称的“偷得”的“半联”,根据我接触到的材料来看,此说似乎尚可商榷[què]。
关于这个“偷得半联”的问题,历来是有过一些不同的意见的。据我所知就有过以下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认为“偷得”的,是末后二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理由是:前数句均系鲁迅的创造,如首联首句出于《华盖集》《题记》,次句“碰头”是鲁迅常用的词汇,次联则是“鲁迅自己的生活体会,……他人无法同此体会”,而“横眉”“千夫”之意,又见于《报载患脑炎戏作》,“孺子牛”后来还取作笔名,只有末联二句,因末句与全篇叶韵,当为最后完成,而且说“躲进小楼成一统”最有打油意味,故而断定“鲁迅所云‘偷得’者就是这一句”。
(二)第二种意见,则认为上述解释显系臆测,只是逐联逐句的分析,没有指出“从哪里‘偷得’?”也没有说“‘最有打油意味’就是‘偷得’”的道理,因此颇难成立。新的解释是:“偷得”的是第三句,即颔联的上句——“旧帽遮颜过闹市”,理由是此句语出南社诗人姚鹓[yuān]雏(锡钧)的诗句,鲁迅在这里加以借用,而戏称之曰“偷得”。至于借用的姚氏的全诗已记不清了,只说《南社诗集》“似曾收录”。
而最近郭老所证“偷”于“甘为孺子牛”之说,已是第三种意见了。
这三种说法,看来似乎都各有一定的理由,也颇能自圆其说。但从我手头保存的一小块剪报所提供的材料看,便可以发现前二种说法的谬误,而郭老最近的发见也未必是符合鲁迅写作此诗的实况的。这材料便是我剪存的1956年12月6日《新民报晚刊》,题目是:《孺子牛的初笔》,兹摘其一段如下:
1932年冬(《鲁迅日记》载1932年10月5日——融注),郁
达夫之兄郁华来到上海,达夫迎宴于聚丰园,
并请鲁迅和柳亚子夫妇等三四人作陪。
鲁迅到时,达夫向他开了一句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
了吧。”
“嗯”鲁迅微笑着应答。“我可以把昨天想到的两句联语回
答你,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达夫继续这样打趣。
“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鲁迅说。
到席散,达夫取出了一幅素色的绢,要在席的各人题词留念
。鲁迅所题的就是上面所说起的两句。但是,随后,他又添上两
句,续成了一首律诗,……”
从这材料,我觉得“偷得”的是哪“半联”的问题,是应该可以找到答案了。有趣的是前两种解释和郭老的新解释,把后三句逐联猜遍了,只是都未猜第一句,而恰恰这一句便是鲁迅所云“偷得”的“半联”!而所谓“偷得”也者,并不是旧诗中的借句,只是郁达夫的引起而已。事实上,在鲁迅的诗作中,由于涉猎极广,他从前人旧诗中借句的情形是很多的(例如《赠人二首》中“唱尽新词欢不见”句,便是从刘禹锡《踏歌词四首》中借用),而他的善于用典(如郭老所举“孺子牛”这一例),也是屡见不鲜的。正因其普通,鲁迅是不至于会特别注出的,因之“偷得”云云也就不能单单从借句中去求解释。
另外,我觉得这材料还给我们一个紧要的启发,即,鲁迅写作这首七律,是先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二句的,那正说明这二句是经他长时间酝酿成的极其深刻的呕心述怀之作。也更使我们从这二句诗看出他一贯分明的爱憎和坚定的立场。据此,我们可以完全肯定这二句是鲁迅自己的炼句,引用这两句诗来赞扬鲁迅,是完全应该,郭老的意见,也是完全正确的。


第6版()
专栏:

咏海南诗四首
郭沫若
南海劳军琼崖门户耸群椰,遥控南洲岛上沙。玉宇钿波风万里,金睛火眼望无涯。英雄气魄云为被,志士情怀海作家。天际雷池谁敢越?酌将南斗寿京华。
咏椰子树独立无枝挺碧空,一头凤尾啸熏风。成林竟作撑天柱,坠实浑疑掷弹筒。首转丘山梁栋重,膏流江海肺肠充。兽中何物差堪拟,产卵成环忆恐龙。
咏黎族姑娘雕题剺面传闻有,今到海南始见之。黎族衣缁成习尚,妇容黥墨足惊奇。虽云古道存民俗,想见奴徽剩孑遗。幸喜小姑逢解放,玉颜含笑报春晖。
看渔民出海珊瑚满岸布云霞,紫贝车渠任意拿。到此赞皇曾望阙,*笑他坡老苦思家。童心喜入金银岛,鹞眼惊看宝石花。欲伴渔民浮海去,欢迎春节出天涯。
*唐李德裕真定赞皇人以宣宗大中二年(848)谪贬为崖州司户。翌年病没于此。曾筑颜曰“望阙”,以示其京国之思,遗迹在崖城西南八里许。


第6版()
专栏:诗画配

背影
——看影片《肯尼迪的真面目》
天马诗 苗地画
背影
台上站,把戏串,
角色新,班底全,
有小丑,有花脸……
唱的“民主”“自由”,
搞的扩军备战,
一幕好戏随人看!
牵线人,在后面,
用心思,作导演。
台上锣鼓喧天,
台后笑声一片。
连声夸奖:好功夫,
喜滋滋又把金元赚!
“旗手”
一二三,一二三,
妖魔鬼怪大展览。
扯下“浩然巾”,
露出狰狞面,
前面走的肯尼迪,
反共旗帜手中端。
希特勒是祖师,
东条英机是伙伴。
一二三,把路赶,
要和祖师去会面!
(附图片)


第6版()
专栏:新书架

“中国动物故事集”
我国民间动物故事十分丰富。它是民间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将散在各个报纸刊物和单行本中的动物故事收罗起来,从中选择了二十个民族的优秀的动物故事九十三篇,编成这本“中国动物故事集”。
动物故事通过动物的各种习性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间接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斗争,劳动人民的思想愿望和道德观念。集子中的“猫和老鼠”、“狐狸为王”都相当成功地塑造了剥削者某一类型的人物典型形象。作品颇能发人深思。
许多动物故事有的以描写人物见长;有的则对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作了高度的概括,富有哲理意味,这一类的动物故事在表现劳动人民的光彩夺目的智慧和思想方面,像民间流传的谚语、格言一样。
“中国动物故事集”的出版,是搜集与整理工作的第一步。这个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个缘故,尽管本书在编选上、在整理工作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仍是值得我们高兴的。 王仿


第6版()
专栏:

渔舟歇晚(套色木刻) 徐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