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河南河北因地因苗制宜采取措施
切实加强冬麦返青期管理
贵州小麦开始拔节油菜正在抽苔,大部地区生长良好
据新华社郑州21日电 河南省的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较好的小麦一片葱绿。目前,各地人民公社正在加强麦田的中耕保墒和追肥等工作,促使麦苗继续分蘖和健旺生长。
各地投入麦田管理的一般都占到农村总劳力的30%左右。旱象比较重的许昌专区,每天出动八十多万人突击中耕保墒,仅十天时间就中耕麦田二百多万亩。新乡、安阳、开封、商丘等专区的不少社、队,通过麦田分类排队,首先对晚茬麦和盐碱、岗坡远地里的三类苗,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加强管理。他们对苗瘦、苗黄的碱地麦,采取施有机肥料和竖耙浅锄等方法,增强麦苗的抗碱能力,促使小麦及早返青;对晚茬和岗坡远地麦田,实行穴施人粪尿、顺垅撒羊粪,效果很好。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正在修渠、掏井,准备春灌。
在麦田管理中,许多县和公社加强了领导,抽出一批干部具体帮助队干部建立田间管理责任制和改善劳动组织。
去年,河南播种小麦时雨量充沛,底墒足,并注意因地制宜合理调茬,早茬麦与晒垡麦面积增多,大部地区冬季追肥面积又比前两年多,质量好,这对小麦提前返青极为有利。但是,全省去冬雨雪稀少,一部分地区出现旱象。豫北和淮河以南的一些县,由于播种时霪雨连绵,推迟了播种时间,目前麦苗生长不够好。有一部分县、社因劳、畜力不足,播种粗糙,三类苗比较多。因此,加强田间管理,特别加强小麦返青期的管理,已成为争取今年夏季多收的关键。
本报天津21日电 “立春”以后,河北省的小麦返青管理活动,正在由南而北地逐渐展开。邯郸专区在春节后的十几天中,已有四十多万亩小麦施了追肥,约十七万亩进行了耙轧,十二万亩左右进行了锄耪,还有一万多亩浇了春水。邢台专区去年受灾地区的许多公社,针对去年秋季种麦底肥少的情况,正在集中力量给麦田追施肥料。
许多公社的生产队,在小麦返青管理中,都因地、因苗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武安县马庄公社南峪大队四百八十亩麦田,通过检查排队,根据麦苗生长的不同情况,分别追施适合需要的肥料。
在麦田管理中,许多生产队推行了责任制。清河县小屯公社各生产队由于推行了责任制,现在已有60%的麦田追施了肥料。
据新华社贵阳21日电 贵州天气已暖,越冬小麦已经开始拔节,油菜也已抽苔。为争取夏季收成好,各地已组织力量普查禾苗生长情况,对症下药,细管夏收作物。到2月上半月,全省半数以上的夏收作物已经中耕锄草,进展较快的铜仁专区,小麦、油菜的第一次锄草工作已基本结束,并给油菜追施了抽苔肥。
贵州各地土质、气候、水源等情况差别很大。许多生产队吸取往年经验,组织干部老农临田检查作物生长情况,做到了看土质管理,分苗情薅[hāo]追。德江县部分地区夏收作物发生麦蚜、麦锈病、油菜腐根病,社员们一面开沟排水,保持土地干燥,一面使用农药扑杀,使受害作物大部得到挽救。
经过这一期间管理,全省80%以上的夏收作物生长正常,大部分地区比去年长得好。


第1版()
专栏:

江西玉山县前洲公社田野一片翠绿。第六大队第六生产队的社员在麦地里追肥锄草 帅家瑞摄(新华社稿)


第1版()
专栏:

韶关火柴厂广宁造船厂深入进行节约教育
精打细算合理使用木材
船场公社生产小规格材制造农具和生活用具
新华社广州电 广东省韶关火柴厂和广宁造船厂职工克服靠近林区、木材供应方便因而不重视节约的思想,精打细算地使用材料,减少了浪费,提高了木材利用率。
韶关火柴厂靠近粤北林区,这个厂的职工过去曾认为木材供应方便,浪费一些木材算不了什么,生产中裁料用料比较
“阔气”,许多边角碎料都当燃料烧了。今年以来,工厂领导方面对职工进行了节约木材的教育,纠正了过去使用木材大手大脚的习惯。工厂木材管理有专人负责,并且建立了木材验收保管、领用制度。结合企业经济核算活动,各班组制订了合理的原料材料消耗定额,工厂制订了原料材料节约奖励办法。各车间、班组也把节约木材作为劳动竞赛的重要条件。
竞赛中,工人们改进操作方法,把刨盒片的木材由过去的二百八十毫米缩短到二百六十毫米,把刨梗枝的木材由过去的三百毫米缩短到二百九十毫米。他们还设法改进了刨片机,使刨片、划线、切边三道工序联合操作,减少木材损失。现在,这个厂平均每件(一千小盒)火柴消耗木材由去年的零点零五五立方米,降低到零点零二九立方米,比规定的指标低15.1%;火柴质量超过了规定的标准。火柴成本因此比去年1至10月份降低10.8%。过去这个厂因为成本高而亏本的现象现在已经改变,并有盈余。
肇庆林区的广宁造船厂每年需要一千八百多立方米木材。为了保证木材使用合理,工厂指定了一个熟悉造船业务的技工按照船只大小分配材料,做到小材小用,大材大用。以前当作燃料烧的边角碎料也回收起来,供应其他工厂做胶合纤维板。去年以来,这个厂节约的木材已有四百多立方米。
据新华社福州电 福建省南靖县船场公社在生产原木大材的同时,生产了大批小规格木材,供应厦门、漳州、南靖等地手工业部门制造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就地加工成锄头柄、扁担、犁杖、车架、木桶、竹扫、桌子、椅子、锅盖、木瓢等用品。
为了提高社员生产小规格用材的积极性,船场公社积极向社员宣传了合理利用林木资源的道理,并切实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首先,正确处理产销关系。在公社统一领导下,采购部门和全公社一百七十六个林业生产队签订产销合同,实行包产包销,改变过去只收大材不收小材的做法。为了便利社员出售,采购部门在公路和溪边增设了二十多个收购点。其次,二十个木材生产专业队里都固定一部分劳动力,专门生产小规格木材;各个生产队也安排社员每月有两、三天的时间,到指定场所清理采伐后剩下的枝丫、梢头木等,卖给国家收购部门。第三,合理确定生产小规格用材的劳动定额和生产报酬。推行这一系列的措施后,社员生产小规格用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1版()
专栏:

上海扬子木材厂工人正在将软处理后的碎木料磨粉、制浆,变废料为良材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第1版()
专栏:

全面安排各项工作 继续提高教学质量
京津沪师生精神饱满开始新学期
据新华社21日讯 愉快而有意义的寒假过去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大、中、小学校陆续开学,师生们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新学期的教学生活。
新学期一开学,许多学校就进入了正常的学习轨道。由于准备充分,北京许多学校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上课。在上海复旦大学,许多班级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教师就开始讲授新的内容;下课后,有的学生还围着教师研究各种问题。在课余,图书馆、阅览室坐满了学生,有的在整理笔记、做作业,有的在埋头钻研参考书。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各个学校根据教学为主的精神,全面安排了学校各项工作。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等学校的校(院)务委员会,在上学期末或开学前曾细致讨论了新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这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基本技能,外文课,习题课,生产实习,考试,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工作,强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各种课程互相适当配合,改进教学方法,切切实实地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的主要基础技术课“化工原理”原来教学力量不足,这学期已经抽调有经验的教师来加强这门课的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农业大学这学期也有更多有经验的教师或高级研究人员担任或兼任教学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等工科学校,这学期都有大批学生要从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寒假期中,各校就同有关生产单位联系好,拟订了具体的实习计划,配备了有经验的教师作指导。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组的教师和辅助员,为了使几百名学生在新学期上好试验课,他们不仅细致地安排了能同时供一百五十名学生进行试验的实验室的全套装置,一件一件地配齐每套仪器;而且在开学前,还把需要做的试验预做一遍,对学生试验用的药品也事先作好测定。上海市一些学校的总务部门开学前组成专门小组,对全校实验室、教室、灯光、黑板、桌椅等教学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对师生们的伙食也作了检查。各中、小学校在继续加强基础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北京市第四十中学、北京市实验小学等都将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新学期中,在安排各项工作的同时,各个学校特别注意加强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工作。华东师范大学上学期专门对教师的培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总结,这学期学校将根据不同教师的需要开设各种进修班,许多教师自己也都订了自修计划,提高业务水平。北京许多学校给老教师配备了助手,使老教师在教学、科学研究、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第1版()
专栏:

陈毅副总理接见缅甸联邦工会总会代表团
新华社21日讯 陈毅副总理今天下午接见了缅甸联邦工会总会副总书记吴钦瑞和由他率领的缅甸联邦工会总会代表团全体成员。
接见时在座的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刘长胜、国际联络部部长陈宇等。
(附图片)
陈毅副总理和缅甸联邦工会总会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右起第七人是吴钦瑞 新华社记者 张彬摄


第1版()
专栏:

蒙古政府贸易代表团团长到京
新华社21日讯 同我国政府商谈1962年度贸易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贸易代表团团长、蒙古对外贸易部部长贡布扎布,今晚乘火车到达北京。
前往车站欢迎的有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副部长李强等。
蒙古驻华大使沙拉布,先期到京的代表团团员、蒙古商业采购部副部长那木斯来等也到车站迎接。


第1版()
专栏:

苏共代表团赴越途中路过北京
新华社21日讯 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鲍·尼·波诺马廖夫率领的苏联共产党代表团,应越南劳动党的邀请,赴越南途中,在20日中午路过北京。
到机场迎接的,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中共中央委员伍修权。
到机场迎接的,还有苏联驻中国大使契尔沃年科和越南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吴茂。
21日上午七时,苏共代表团已离开北京前往河内。


第1版()
专栏:

站在南会 想着全国
劳动模范、南会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志琪胸怀全局
本报讯 据河北日报消息:劳动模范、河北邢台县西黄村公社南会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志琪,在工作中一贯地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局部利益放在从属的地位,自觉执行,从无返顾。
小利服从大利
东川口是河北邢台县的一个小山村。1952年合作化后,生产连年发展,到1958年的春天,东川口七十三户人家已盖起了一百多间新房,家家存粮一千多斤,户户存款七八百元到一千多元。就在这时候,邢台县决定修建东川口水库,次年4月动工,年底建成。东川口正在水库湖心。修水库,治理七里河,对邢台全县人民来说是一大利。可是,对东川口的人们说来,不能不是个极大的震动。
1958年底,县移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到东川口做移民工作来了。而这时大队支部书记王志琪正在北京开会没有回来。小利和大利在有些社员的思想上打起架来,他们对东川口实在是“热土难离”,都说:“等王志琪回来再说吧。”
王志琪听到修水库,全村人都要迁走,心里也愁闷了一阵。可是他很快认识到这是全县人民的一件大好事,急忙回村,当晚就召开了支委会。支委会上,支部副书记王庆和汇报了上级决定把东川口人迁到北会去的事。他说:“志琪,有些社员不愿意搬,有些干部也舍不了这个好村子。你呢?”王志琪毅然决然地说:“我搬!”王庆和也说:“搬吧,咱小利服从大利。”
王志琪到社员家里去作说服工作。他用下棋的道理说服爱下棋的韩生:“老韩,国家的建设工作是一盘棋,每走一步棋子,都需照顾全局,不能只顾自己,咱东川口捣来捣去才添上二百亩水地,若修成水库,邢台西乡南至周公村,北到尹郭,东至西董村,西到姚平,方圆十万亩旱地都要变成水地,你说哪个合算!”志琪走了一家又一家,进行动员说服工作。接着,又开群众会。王志琪开头就讲七里河的危害。他说:“谁都知道这条河叫泻肚子河,春秋两季用水,它没有,干的连水都吃不上;雨季不用水了,它淹地、冲坏庄稼,冲走猪羊。咱邢台总共才有六十五万亩地,1956年一下子淹了二十多万亩。说的再远一些,1937年下了四十天雨,淹了邢台县,还淹了任县、南和、巨鹿和平乡。咱们怎么能看着这条河去冲毁下游的庄田,冲得人们流离失所,不得团圆呢?”讲着讲着,人群里赵景星的媳妇段巧伶流下眼泪来了。她是南和人,1937年闹大水后要饭吃来到东川口,嫁给赵景星。她劝社员们说:“搬走吧,乡亲们,国家治理了这条河,下边人们少受多少罪呀!”
王志琪接着段巧伶的话又说:“修水库是为全县人民好,也是为了咱东川口的人们好。有咱们的干劲,再有水库送水,咱搬到哪村去也是好光景。”说到这里,军属刘德明,孤老户王贵生、王占中,中农张书香都跟上说:“志琪,你说到哪去,咱就到哪去。”全村人统一了思想,第二天就抬箱搬柜,一车一车往北会搬。
比东川口更兴旺
王志琪赶起车来刚要走,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郭文祥赶来拦住了他,说:“志琪,公社党委决定叫你搬到南会去。”
南会是西黄村公社生产比较差的一个大队,和北会相隔一个山嘴。北会是余粮队,南会每年要由国家供应三四万斤粮食。王志琪想,党和群众既然信任自己,多困难的地方也得去。他回答说:“我去!”
轰隆一声炮响,一个高大的山头移向河心,合作化初期带头走合作化道路而逐渐富裕起来的东川口,变成了水库。
这时候,王志琪已挑起了西黄村人民公社南会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他串了东家串西家。他到老农家里去,到有病的社员家里去,到烈军属家里去,到生产队干部家里去,倾听社员们的意见和要求。经过了一番调查研究,他心里有了谱,觉得要改变南会的面貌,头一步必须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人力,趁冬闲大搞副业。第二步搞好评工记分,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第三步抓肥料。志琪在干部会上把这个打算一亮,大伙挺高兴。可是,搞副业没有钱,肥地没有粪,养羊有坡没有草,怎么办呢?副大队长尚成俭冲着王志琪说:“没钱好办,跟上级张张嘴,要多少贷款也得给。”这句话,把人们的话引出来了。赵光修说:“志琪是全国劳动模范,跟上级要点贷款和化肥,那还不是一要一个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意见,人们嘁嘁喳喳,议论不休。
“向上级要东西过日子吗?不行!”王志琪向大家摆摆手说:“不,咱不能光看咱这一个村缺钱、缺化肥,应该从全县全国想一想。国家正在建设,修铁路,盖工厂,建矿山,你说哪不用钱?应该让国家的化肥用在产棉区。咱不向国家伸手要钱,也不向国家要化肥。还是打一本万利的主意,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种地没肥你说怎么更生?”
“有肥,我看咱们村里肥源很多。”
“你说哪有?”
“我看就在咱们这些人的家里,在社员们家里。”志琪立即说:社员家里那黑乎乎的墙皮土,老隔墙,还有那么多老炕,都是最好的肥料,1958年东川口大增产就靠了这一手。这么一说,把大伙说乐了。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在会上就商量了个办法:一面动员群众,一面脱坯、拉矸子土。前头铲除旧墙皮、打老墙、拆老炕,后头刷抹墙山、垒墙、盘新炕。没花一文钱,积肥八万担(一担一百斤)。
接着,他们又借用了群众一部分钱,搞起了红炉、油坊、织席、轧花、荆编、运输等十几种副业生产;还封了二千多亩山坡,买了一百四十只羊。社员们展开了大规模的整地、修堰活动,结果耕地增加了五十多亩。这一年,粮食增产12.7%,头一次不向国家要粮食,还卖出了一千八百多斤余粮。1960年利用水库的水,修了三里多长的渠道,增加了六十三亩水地,粮食继续增产。
时间只有三年,贫困的南会变得畦田、梯田垒垒,渠道纵横,树木成荫。羊增加到一千只,牲口增加到一百二十六头,1961年的农副业收入二十二万六千三百多元,家家存粮储菜,添猪买羊。这里出现了比东川口更兴旺的景象。
丰收不忘国家
南会大队几年连续丰收,社员收入大幅度增长,王志琪认为应该多交售些粮食给国家。可是,要使全体社员认清这个道理,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南会和北会这两个紧挨着的村庄,前几年交售的粮食差不多。但是,1961年秋季,北会歉收,交粮任务只有六千多斤;南会收成好,要交售粮四万二千四百多斤。社员们议论纷纷。一天,在全体社员会上,志琪引导大家讨论“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时说:“咱今年增了产,该不该对国家多负点责任?”
社员们在地头、场边,也在走亲访友时议论了起来。许多社员都同意王志琪的意见。老社员赵凤林说:“支援国家就是支援自己。”他说:“过去南会靠河没水,暴淹暴旱,十年九灾。建成了东川口水库,修了七一渠,有了称心水,这才连年丰收。你们算算,是向国家交售的粮食多呢?还是水库给带来的粮食多?再想想,要不是各村支援,又怎么能修这么大的水库?”
“支援国家就是支援自己”,这句话使人们的思想豁亮了起来。多少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双赵镰”是南会多年传下来的手艺,这二年扔下了。志琪为了支援全县大办农业,通过公社和县手工业局订了加工六万张镰的合同,恢复打镰生产。交售了一万张镰,得了一笔加工费,用这笔款买了羊,买了牲口,增加了肥料和动力,既支援了别人,也对本队有利。社员赵万顺回想起这些,说:“实心实意对国家,国家就会给更多好处。”
经过群众这样一议论,人们的心里服贴了。大伙以有王志琪这样站得高、看得远的领导人而自豪,1961年大队共交售粮食七万二千多斤,超额完成了征购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