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把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作为活的教科书
  林县一中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许多师生养成勤俭朴素好学苦钻的优良学风
本报郑州31日电 河南林县第一中学最近度过了第十五个校庆。十五年来,这个学校由三十三名师生,一口大锅和几间草房,发展成为拥有一千四百多名师生和四百间校舍的正规中学。这个学校发展的全部历史,充分体现出艰苦奋斗,团结友爱,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林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所学校是在战争年代中建立的。学校里的校史展览馆展出的展品使全校师生回忆起:当年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做饭的大锅,师生开荒种菜,女生纺花织布,男生修建校院,有空就和农民一块劳动,战争一来,男生抬担架,女生当护士的情景。几年来,这个展览馆由小到大,不断充实完善,成为一本传统教育的活教科书,新生入校的第一课就是参观校史展览馆,熟悉学校发展历史。高年级学生常常回忆学校的过去,从中找到克服困难和激励自己前进的力量。
为了密切学生和群众的联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关心群众、熟悉群众斗争的历史,学校党、团支部,几年来,利用假期,组织十六个班的高年级学生,对八百七十多户社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了解。学生们把调查了解的材料,认真研究整理,在全校同学中作典型报告,并配以图片和实物在学校里展览。学生们对农民所经历的道路——被地主剥削,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阶级斗争和艰苦的生产斗争,才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过去他们只知道有名的穷庵子沟近年变成了“米粮川,花果山”,前年高三班的同学去向这个二十户人家小村进行挨户调查时,发觉户户都有一段悲惨的过去,都有一段同阶级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特别是解放以后,他们开挖了二万八千丈的转山渠。在山上种果树,战胜了恶山恶水,变成了富山沟。在大旱的三年还年年有余粮。在调查中,说到过去的悲惨日子时,学生和社员一起哭,说到现在的欢乐时一起笑,社员们感到学生们不只是一般地来接触实际联系农民,而且关心他们的痛苦和欢乐,很受感动。学生走时,他们恋恋不舍地送几里路。通过深入农村进行调查活动,学生们心目中的劳动人民更加伟大了。
革命老前辈的英勇斗争历史和战胜困难、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也一直是一中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林县因为是老区,老英雄很多。解甲归田,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团长顾贵山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顾贵山同志经常被请到学校作报告,参加学生的节日活动,有时晚上被学生留在学校,大家围在他膝前,谈至深夜。顾贵山同志说:长征时他班里有一个战士饿的走不动,他找到一碗糠,送给这个战士,但他放到嘴边几次还是舍不得吃,后来给了他的战友。他还有一个最好的战友战死在他身旁,临死时,握住他的手说:“老顾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你要告诉我们的孩子,咱们是咋走过来的。”学生们经常给顾贵山同志写保证信,说决不辜负革命老前辈和先烈们的期望。最近,学校举行十五周年校庆的时候,学生们要向被林县人民誉为“革命五老”的五位革命老前辈学习,提出“学五老,争五好(学生)”的奋斗口号。
党的传统教育,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这所学校里,你处处可以看到老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景象:学生们自己开荒种菜,养猪养羊来改善生活,女生为男生拆洗缝补,男生为女生担当比较繁重的劳动。一张废纸会反正用几次,八个油印员用了十几年的油印机,被视为“传家宝”;炊事员、事务长受到师生们的极大尊敬,舍己为人,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去年一年就有八千七百多起。革命的传统教育,培养了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几年来有一大部分同学都备有“难题本”,上课遇到的难题都记在这上面,攻不下来,就不罢休。高三的石永秀,反复求证一道几何难题,终于用六种证法,均能熟练的求出答案,变难题为易题。用几十遍上百遍来演算一道数学物理难题的例子不是个别的。去年考上清华大学的秦明吉,考试时,一出考场,就把全部物理考试题背了下来,原因是这许多题目都是他平时在“难题本”中被反复求证、计算和思考过的。
最近这个学校举行十五周年校庆的时候,在莫斯科大学、清华、北京等大学学习的往届毕业生,都来信向母校祝贺,说母校是一个“红色苗圃”,他们学习一遇到困难,就想到平时母校谆谆[zhūn-zhūn]告诫的:在困难面前,要学习革命的前辈和山区人民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第4版()
专栏:

  用民族文字出版各种书籍画册
  新疆各族人民可看到自己文字的读物
新华社乌鲁木齐30日电 新疆各民族的读者可以读到新疆人民出版社用不同民族的文字出版的书籍和画册。这个出版社成立十年多来,已经出版各类图书二千五百五十九种、三千五百七十多万册。除汉文以外,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柯尔克孜五种民族文字出版的各类图书,分别占种数和总册数的80.1%和57.9%。
这个出版社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书籍,有政治理论、农牧业生产技术、工业基本常识、文教卫生体育通俗读物、自然科学以及文艺创作等许多种。《毛泽东选集》翻译成维吾尔、哈萨克两种民族文字出版分篇单行册,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各族人民学习毛主席著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出版社还协同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整理出版了自治区各民族作家的作品和各民族民间文学、革命回忆录等,其中包括赛福鼎所写的反映1944年伊犁、塔城、阿山三区革命斗争历史的剧本《战斗的历程》,包尔汉写的剧本《战斗中血的友谊》,已故维吾尔族著名革命诗人黎·木特里夫的诗集,《维吾尔民族文学》,《阿肯(民间诗人)诗集》,以及包括一百五十多位各族诗人作品的《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等诗集。
新疆各族人民还读到了经过翻译出版的鲁迅、茅盾、刘白羽、叶圣陶等汉族作家的作品。
使用各民族文字出版书籍杂志,是新疆各族人民解放以后才享有的一项重大权利。解放前,新疆民族文化遭受反动统治的摧残,民族语言文字受到歧视,那时候没有一个出版机构,甚至连人口占新疆总人口72%以上的维吾尔族的一些学校用的课本都是油印的。现在,自治区除了综合性的新疆人民出版社外,还有教育出版社和青年出版社。在后两个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上述五种民族文字的出版物也都占了70%以上。
早在新疆解放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就建立了编译机构。1951年3月正式成立了新疆人民出版社,并且连续选派许多民族工人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先进印刷技术。现在,新疆印刷厂的少数民族工人已由解放初期的两三个人增加到现在的二百一十人。
新疆人民出版社除了依靠各民族的专业著作者和翻译者以外,还十分注意组织有实际经验的干部、工人、农民、战士写稿。几年来,出版社已经培养了一批工农兵业余著作翻译人才,与出版社经常保持联系的少数民族业余著译者就有一百七十多人。


第4版()
专栏:

  艰苦朴素一脉相承 光荣传统永远保持
  “南京路上好八连”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
  去年圆满完成警备任务,农副业生产还自给有余
据新华社上海31日电 “南京路上好八连”又创立新的荣誉。他们去年由于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全体官兵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圆满完成警备任务,连队虽然驻在上海市区,农副业生产仍然达到自给有余,年终总评时,被评为四好连队。一年来,这个连队的成员虽然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始终一脉相传,发出了新的光辉。
去年夏天,连里来了一批新战士,党支部立即抓紧对他们进行传统教育。连队干部和老战士给他们讲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介绍本连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先进事迹。在老战士退伍离队前夕,连里又组织了一次新老同乐晚会。会上,退伍的老战士把自己学过的《毛泽东选集》和用过的针线包,送给新战士,勉励他们保持和发扬连队的荣誉,把连队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平时,连里经常邀请老首长来讲工农红军艰苦奋斗的故事,组织战士阅读革命斗争回忆录,学习报刊上登载的英雄模范事迹。
由于经常不断地进行传统教育,连队虽然长期驻在繁华的市区,仍然保持和发扬了固有的光荣传统。市区没有生产地,他们就跑到郊区去开荒种菜,近的二十里,远的三十里,战士们起早带晚去劳动。战士唐金华,每次劳动还割了很多茅草带回来,利用空余时间扎了十四把扫帚。战士李祖耕,看到连里每次送肥都要向群众借工具,很不方便,就自己动手找了一些废木板,做了一辆手推粪车。
八连党支部善于运用大量的活材料来教育部队,启发大家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有一天,连长发现四班扫帚用坏了,地上没有打扫,而八班因为自己扎了扫帚,把地上扫得干干净净。当天,连长就在队前表扬了八班的事迹。四班的战士得到启发,回去也自己扎了扫帚。去年10月份,在战士宿舍里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展览会,展览的实物有战士自己割了芦苇和茅草扎成的扫把,自己利用旧铁片做的畚箕,有用了几年依旧如新的雨衣和擦得亮光光的武器,也有保管得不好锈迹斑斑的钢盔、锄头和没有弦的胡琴等。连长带着战士边参观,边讲解,讲了钢盔在战斗中的作用,又讲了雨衣的保管方法,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重要意义。参观以后,指导员又上了一堂爱护公物、战胜困难的政治课。战士们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教育,都把“爱护公物是人民战士的美德”这句话深深地记在心里。
八连经常收到祖国各地寄来的信件,这些热情洋溢的信件也是他们教育干部战士的好教材。一天,上海浦光中学的几个少先队员给八连送来一包南瓜子。这是孩子们帮助商业局食堂劳动,食堂炊事员炒熟了送给他们的。他们舍不得吃,送给了好八连的叔叔。事隔不久,沪光中学高三班的学生,又给八连送来八个鸡蛋,这是他们在支援农业劳动的时候,一位老妈妈送给他们的。这两件礼物,在八连引起了不平常的反应。指导员以此作教材,专门上了一堂政治课,组织大家讨论,使战士们深深地认识到人民战士的荣誉,纷纷表示决心保持荣誉,发扬荣誉,做好警备工作,回答人民群众的热爱。
八连干部处处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也给战士树立了活的榜样。指导员王经文,到现在还盖着好几年前公家发的黄布被子。连长张继宝穿着自己打的草鞋,带着战士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行进。劳动的时候,干部和战士一样,脱掉外衣在泥里水里干,和战士一道,拉着粪车送到几十里路远的郊区。指导员经常深入班排,夜里查哨到哪里,就睡在哪个班里,早晨又起来和战士一起出操。有一次急行军,好几个战士要掉队,看见副连长扛着子弹箱走在前边,指导员背着背包和自己走在一起,都觉得浑身轻松,快步跟上了队伍,一个也没有掉队。(附图片)
  八连战士自己从郊区割野草做扫帚       刘峰摄
八连战士在值勤途中,遇到搬运工人过桥,便立即前去帮助
            刘峰摄


第4版()
专栏:

  蒋帮再次修改“外国人投资条例”
  便于美日资本家掠夺台湾经济
新华社31日讯 在美国压力下,蒋介石集团最近再次修改所谓“外国人投资条例”,便利美国侵略者以及日本垄断资本在台湾进行经济掠夺。
台湾报纸报道,蒋介石集团“美援运用委员会投资小组”召集人李国鼎最近透露,为了“吸引投资人的兴趣”,“外国人投资条例”现已“拟定了初步的修正草案”,修正的要点包括:规定给予外国投资者以优先权利,使他们在台湾有权自营农牧林场;有权在台湾自垦荒地并取得所有权;他们如要农地或其他土地作为工业用地和建造住宅或旅店时,蒋介石集团当即“以征收方式,协助投资人取得”等等。台湾报纸透露,这个条例于两年前在美国主持对台湾进行经济侵略的机构——美国国际合作署台湾公署“协助”下已经修改过一次。
台北市《联合报》1月12日消息说,美国驻台湾“大使馆”商务参赞简新猷11日在台北发表演说强调指出,蒋介石集团必须进行“投资环境的改善”,这是“外国投资人最希望的”。他说,需要“改善”的内容,“即予人更多自由,予经济更多自由和商品更多自由。”这家报纸在1月7日曾报道,自1952年7月至1961年12月底止,外国在台湾投资的企业共计八十九家,其中美国和日本便占八十五家,投资的范围包括化学、电气、制药、纺织、矿冶、石油、食品工业以及渔网、乐器和印刷等各方面。台湾报纸透露,台湾一些较大的企业如台湾造船公司和电力公司等,在接受美国资本投资以后,便很快被其鲸吞或控制。
台北市《征信新闻报》最近在一篇题为《投资与条例》的社论中写道,“外国人投资条例”这次修改的项目很多,其中“关于土地利用的许多便利”,是把台湾人民的合法权利,“作为津贴‘投资人’的牺牲品”。它说,所谓“征收”,“很明白,就等于是没收”,“为了别人赚钱而征收土地”,在“近代史上我们还找不到例子”。


第4版()
专栏:

  中国青年访缅代表团回到北京   新华社31日讯 访问缅甸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在团长、中国青年报社长孙轶青率领下,今天乘飞机回到北京。


第4版()
专栏:

  湖南省工艺美术在罗受到赞扬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29日电 中国湖南省工艺美术品展览会16日到28日在罗马尼亚布拉索夫市举行,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赞扬。
约有一万人参观了展览会。许多观众在留言簿上称赞了中国悠久的艺术传统、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并祝中罗两国人民的友谊进一步加强。


第4版()
专栏:大学校刊巡礼

  过一个愉快的寒假
据北京师范大学校刊《师大教学》(第四二五期)报道:北京师大的各部门已经作好各种安排,让师生们过一个愉快的有意义的寒假。工会为师生们安排了电影、戏剧、电视、参观、访问等。图书馆的职工调配、集中了七千多册图书,还把几百部著名作品写了介绍,编了书号,以便大家借阅。食堂的同志保证办好伙食,使大家假期吃得好。


第4版()
专栏:大学校刊巡礼

到宿舍去做思想工作
河北大学地理系二年级甲班共青团支部的宿舍工作作得很好。团干部关心同学的思想和困难,注意同学的要求。发现有人生活困难或者生病,团干部就细心照顾,并向学校反映情况,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有人因事拉下了功课,他们就利用假日帮助补课。有的同学闹不团结,团干部就在宿舍中开“团结会”帮助解疙瘩。平常大家不但在一起研究功课,也一起谈论时事,介绍新书,交流读书心得。河北大学校刊《河北大学》第二百九十七期介绍了这个团支部的工作情况。


第4版()
专栏:大学校刊巡礼

  共同培育新苗
学徒工出身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蔡耀祖,刻苦钻研,在学习期间写出了有独创性的数学论文。人民日报和其他报纸介绍了蔡耀祖的学习成就以后,蔡耀祖收到了各地的学生、教师、解放军战士、公社社员的五十多封来信。信中有热情洋溢的祝贺与鼓励,也有谆谆的嘱咐、告诫与期望,或者要求介绍学习经验与方法。这些来信给予蔡耀祖再接再厉继续从事新的研究以更大的动力。蔡耀祖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以最大的毅力,向新的知识领域前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刊《哈尔滨工大》第三百二十四期介绍了这些情况。


第4版()
专栏:大学校刊巡礼

  开展教学法活动
浙江大学校刊《浙大》第二百七十二期报道: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各系各教研组广泛开展了教学法活动。许多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观摩听课、试讲,或讨论教材。有些系举行了教学法经验交流会,很多教师都认为从中得到不少帮助。学校中的教学法委员会也积极进行工作,加强对教学法活动的指导。


第4版()
专栏:

  三人一台戏 台下出“导师”
五岳大队中心俱乐部灯火辉煌,锣鼓喧天。业余文娱积极分子正在排练节目。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舞台上出现了一位五十多岁打扮的农村妇女,她的台步走得有些别扭。这时有一位老太太走上台去,一把抓住演员说:“你这么走法不对,要演什么人像什么人,老年人应该这样走路!”于是她自己又表演一番,引得大家一阵欢笑。
这个老太太就是那个演员的婆婆。这出戏的排练与她有很大关系,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小耿生产队青年女社员吴翠兰,家里有两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只有七、八个月,而家又离大队较远,因此今年在排演节目时,就没有分配她担任角色。凭着她几年的经验,以为今年还是少不了她。谁知临到春节只有半个多月了,还没有人通知,她实在忍不住了,一股劲跑到大队部,揪住文娱干事问:“今年分配我那一角?”当她知道为什么不叫她演之后,就跑回家去了。婆婆问她演什么,她说:“队里说我的孩子小,路又远,家里猪鸡鸭鹅一大群,离不开。”婆婆一听忙说:“你这个呆丫头,我不是在家吗?你放心去吧,家里的一切由我照管。丰收年景演演戏,快活快活,也是应该的。我要是年轻些,非去演不可!”
吴翠兰得到了婆婆的支持,回到大队,正好碰到另外两个生产队的两位社员,男的名叫王明达,女的名叫刘正兰,这两个人和她一样都是生产能手,同时又是文娱积极分子。现在他们也是来向队里要角色的。于是他们三个人自己动手,利用几个晚上,编出一个反映社员精心喂养耕牛的小戏《饲养员》。王明达扮演了老饲养员,吴翠兰和刘正兰分别扮演饲养员的妻子和女儿。
这位耿老太太非常关心儿媳的排演,所以赶来看看他们排练的情况。这天来看排戏的还有王明达的妻子和刘正兰的父母。排演过程中,他们给演员们提了不少宝贵意见。吴翠兰的婆母登台“导演”只是一个例子。


第4版()
专栏:

安徽巢县司集公社,去年虽然遭到很大的旱灾,但是社员们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了自然灾害,夺得了较好的收成,超额完成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现在春节即将来临,人们更是欢欣鼓舞,许多人在业余时间,赶排节目,好在春节时尽情地娱乐一番。
  模范人物自编自演
红日西沉,炊烟袅袅[niǎo-niǎo],小黄山只剩下朦胧的轮廓。这个山乡顿时沸腾起来了。在一间不太大的草房里,挤满了青年和老年人,业余文娱积极分子正在为春节赶排节目。年过花甲的老人苏永和,正在神彩奕奕地表演着自编的《模范饲养员》门歌。他敲着有节奏的锣鼓,首先唱出定场诗:“如今生活乐呵呵,唱着门歌更快活,心情愉快不唱歌,留着干劲做什么!”
苏永和是坊集大队方涂生产队的老饲养员,平日饲养耕牛,兢兢业业,他放的两头耕牛,膘肥体壮,1961年,这老人两次被社里评为模范饲养员,受到广大社员的赞扬和领导上的奖励。因此他感到非常光荣,心情格外激动,在欢乐之余,编成了《模范饲养员》门歌,准备在春节文娱晚会上演出。他在这支门歌里唱出了自己饲养耕牛的经验,同时又穿插着动人的情节和生活细节,歌词妙趣横生,有时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在他唱到群众对他的夸奖和公社对他的奖励时,很自然地回忆起解放前的生活遭遇。原来这位老社员在解放前的生活经历是悲苦的,不仅受地主的剥削,而且还受官府的欺诈和勒索。那时他就经常用门歌唱出痛苦的生活和揭露旧社会的丑恶。解放后他翻了身,精神振奋,劳动愈来愈有劲,歌子也唱得越来越响亮。他在排练中表演得淋漓尽致,以满腔的热情,歌颂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


第4版()
专栏:

  “夫妻竞赛”同台演出
夜深了,勤劳一天的社员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可是张良生产队青年社员马本银和他刚刚结婚不久的爱人李广英还在排练新编的小戏《夫妻竞赛》。
他们排这个戏,是由小黄生产队的社员黄有发引起的。1月上旬,黄有发到大队部去,碰到中心俱乐部的干事龚恒心,黄有发问:“春节快到了,准备排哪些节目?”龚恒心说:“我们在搞粉妆楼、打面缸……”黄有发说:“新戏太少了,我看编个夫妻积肥的吧,好鼓舞大家多积肥,明年多打粮。”这时马本银也来到这里,听到又要排戏,就连忙插上去说:“你们编吧,我来演。”龚恒心在一旁开玩笑地说:“没有那么便宜,要演就你们夫妻两个演。”他欣然应允道:“这有什么关系,两人演就两人演。”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马本银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劳动中曾得到大队的多次表扬。去年他做了三百多个工。这个队的副队长蔡善奎把他的事迹编成鼓词,唱给大家听。他的父母和爱人也都是劳动能手。《夫妻竞赛》这个节目的内容很像是说他家的事情,所以他们排演起来特别亲切。在排演过程中,他们利用早晚练习,现在台词已背得很熟了。
这些天来,他们的父母亲很想看看他们从头到尾地排演一遍。于是这一天他们的庭院就变成了临时排演场,小夫妻俩排演,老夫妻当观众。老两口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逼真的表演,心里特别高兴。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不时地传出这一家人的欢笑声。
             新华社记者 杨登渠 童维新


第4版()
专栏:

  山东郯城县马头公社文化站业余剧团的演员,排演地方戏曲淮调《夸公社》,准备在春节期间演出
               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第4版()
专栏:

  秦淮区文化馆里热闹非凡,职工业余剧团的演员们正在这里排练越剧《秋江》          毕玥年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