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论“进攻性武器”
袁水拍 诗 方成 画
关于肯尼迪所谓“进攻性武器”,
看来得下个定义。
它的范围究竟有多大?
什么才是撤退性武器?
如果导弹是“进攻性武器”,
那么导弹发明以前呢?
那时候都是“撤退性”的?
大炮、炸弹只是用来防御?
德皇威廉二世进攻法兰西,
并没有导弹在他手里。
黄帝战蚩尤甚至于没有一点儿火药气,
弓箭之类属于什么性别?
“揭竿而起”实在太原始,
骂它有“进攻性”恐怕说不过去,
新石器、旧石器时代一概没有见过铁,
难道那时节人人都只好屈膝?
也许只要拿武器的是奴隶,
那武器便包含进攻的意思?
至于老爷们拥有的武器,
那就比春风还要和煦!
而奴隶即使手无寸铁,
拳头也具有进攻的威胁,
哪怕手脚被镣铐锁上,
这副牙齿也够锋利。
还有,舌头算不算“进攻性武器”?
革命的语言有着不可估量的威力。
你能算出一个炸弹的爆炸力有多大,
却算不出《国际歌》能穿透多少厚的资本的墙壁!
什么是肯尼迪所谓“进攻性武器”,
这不是什么猜不透的哑谜。
第一是导弹,第二是轰炸机,
第三、第四,以至第一百零一,
难道不能包括一切的一切,
只要武器落在人民的手里?
七枝步枪打出了个天下,
可见步枪也充满着老爷们所害怕的“危机”。
只要人民不放弃主权和独立,
只要人民有坚持斗争的勇气,
肯尼迪就会摊开两手大嚷:
“危险还没有过去”!
至于美国自己,那是另一个问题,
无论导弹、氢弹、凝固汽油弹、化学武器、细菌武器,
包括密布世界的军事基地,
都丝毫也没有进攻的性质,
而且还富于一种和平的气息!
嘿,这叫做“信不信由你”!
只许美国放火,
不准古巴点灯。
这就是肯尼迪的逻辑,
好一条豺狼的原则!
11月11日作
(原载《光明日报》,30日为朗诵而改写)
(附图片)
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第6版()
专栏:

历史在前进
江池
在加勒比海一场斗争的风暴中,古巴人民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古巴人民之所以取得了胜利,是由于举国上下坚持了革命的立场,齐心协力迎击侵略者的结果。古巴国歌里有两句歌词说得好:“为祖国而死就是永生。生活在锁链之下就是屈辱地苟且偷生。”古巴人民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精神,鼓舞和教育了全世界斗争中的人民。
古巴的处境是困难的,它和世界头号的帝国主义为邻,它只是七百万人口的国家。然而真正强有力的不是美国侵略者而是站在正义和真理一边的古巴人民。
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兴的、革命的力量,一开始总是比较弱小的,但是,最后取得胜利的,决不是那些没落的、腐朽的反动力量,而是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革命的、新兴的力量。新兴者昌,腐朽者亡,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对于腐朽的封建社会来说,资产阶级曾经是一种新兴的革命力量,因为它代表了“更伟大的生产力”。不管是在十七世纪的英吉利,还是十八世纪末的法兰西,当它作为新兴力量踏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也曾经是弱小的,当时的封建君主、地主和僧侣们也曾经疯狂地阻止它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历史证明,最终还是它摧毁了封建统治,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现在,社会主义的古巴和美国侵略者的斗争,也是一样。前者虽小,但是如旭日东升,华光焕发。后者虽大,但是日落西山,奄奄一息。无论侵略者如何挣扎,也终于逃不出当年封建君主、地主和僧侣们的命运。尽管道路还可能会遇到曲折,但是古巴所代表的新兴的、伟大的革命力量是永远摧毁不了的。胜利的左券必属于革命的古巴,那是历史的判决。
古巴人民又一次打退了美国强盗的武装侵略和威胁,主要是依靠了自己的力量,这正像古巴革命的成功,也是用了自己的力量所取得的一样。一点也不错,人民是历史的主宰,人民的坚定的革命意志是最强大最可靠的战略武器。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古巴人民的斗争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孤立的,全世界人民永远同古巴人民站在一起。
古巴人民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危机并未过去,因为美国强盗决不会停止颠覆古巴革命的活动,美国总统肯尼迪也自我供认:“危险肯定还没有过去”。
加勒比海上疾风劲吹,战歌不息,在古巴和美帝国主义之间进行的这场势不两立的斗争中,新兴的革命力量必将战胜腐朽的反动势力。历史在前进!


第6版()
专栏:

报道明年花更好
周熙
阳历十月,在关里,有些地方,早已秋收完毕,地净场光;可是我们这儿——北大荒,却正是秋收的紧张阶段。
往年,这里已经见雪,寒意凛然;今年,庄稼长得好,天公也凑趣。虽然在半个月前,一场风雪,扫落了树上的黄叶,曾经冷了两天,但是,近半月来,却是风和日暖,大似阳春。天空,常常是碧蓝如洗,阳光又是这样和煦,抚贴宜人。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成熟了的玉米、大豆、高粱,拖着沉甸甸的穗子,笑脸迎人。过了国庆节,秋收正式开始了。田野里到处是欢腾喧闹的人群,挥舞着镰刀,妇女的花头巾,隐现在金黄色的庄稼海洋里,像一些鲜艳的花朵。一片片庄稼倒下去,大地露出她的胸膛。接着,一行行,一垛垛的庄稼平地矗起,排列整齐,堆积如山。
十月的北大荒,极目四望,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刚来这里不久的人,除了赞叹之外,又怎能想像得到这片草原的原始面貌呢?
这里现在有了像村镇一样的房舍和居民,有了学校和托儿所,有了电灯和电站,甚至还用上了暖气。可是,在六年之前,这里却是一片荒无人迹的草原,到处是沼泽,是一片片的灌木丛,高可没人的小叶樟、乌拉草、榛子树和芦苇,覆盖着整个草原,这里是狼、狐、麅子的世界。现在,这片沉睡了几千年的土地,被唤醒了。
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人们以英雄的气概,冒着严寒,披荆斩棘,开沟挖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终于使她改变了面貌。在只长荒草的地方,长出了茂盛的庄稼。
一位从关里来的老大爷捋着花白胡须赞美着庄稼,在这里参加建设的儿子告诉他说:
“爹,明年再来看看吧,地比今年还要多,庄稼长得比今年还要好!”
指挥部已经向我们发出了号召:要开垦更多的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庄稼刚割完,脱粒机正唱得欢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新的行动了……。
“C——80”“东方红”的马达声,日夜地唱着欢乐的歌子,响彻草原。他们正抓紧时间,在已经收割了的土地上进行翻耕、耙地。现在天公虽然作美,给了这样好的天气,但谁知道哪一天她会突然变脸,刮起一阵风暴,气温就会急剧下降;一夜之间,说不定就会冻上十厘米。必须抓紧时间!年轻的拖拉机手们是不会放过一分一秒的,不管是白天或是黑夜,他们披星戴月,冒着夜间澈骨的寒风,耕呀耙呀,黑油油的泥土从犁铧下面翻上来,波浪一样地分到一边。小伙子们嗅着润湿的泥土的香气,沾着油污的脸上,漾起幸福而骄傲的笑容。地平线上忽然冒起一片遮天蔽日的浓烟,那是烧荒,是开垦草原的第一个步骤。那漫天的大火,气势多么威壮,风助火势,火趁风威,发出“毕毕杂杂”的巨响。到了夜晚,只见天边挂着一道道火帘,熏红了半边天,那壮丽的景色,多么激动人心!
北大荒在沸腾。即使再过一个月,在雪地冰天的情况下,这里也不会沉寂。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更多的土地,更大的丰收,更多的希望!一位同志喜庆之余,顺口诌曰:
草原五谷丰,此乐无穷,
今年花比去年红;
报道明年花更好,
举国皆同!


第6版()
专栏:新书架

《非洲民间故事》
《非洲民间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共选择了流传在非洲十八个民族中的五十二篇民间口头创作。其中有传说、故事、童话、寓言,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反映了非洲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热爱乡土,反对掠夺与迫害,对敌人展开英勇机智的斗争,是这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数百年,非洲人民在新老殖民者的摧残与奴役下,生活极其悲惨,但英勇不屈的非洲人民,为了自由与主权,曾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他们把在斗争中取得的经验教训,编成口头的故事,相互传播。
非洲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养成了许多美好的道德观念与情操,积累了不少可贵的经验。这一点,在这些民间故事中也有所表现。
这些故事,大多长期地流传在非洲人民的口头上,它们熔铸着非洲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经验,闪耀着非洲人民的智慧光芒。
(韦今)


第6版()
专栏:

感情的感染与交流
略之
读了张有德的诗文集《妹妹入学》。虽说其中并不是篇篇都是好的,但是有两篇,确实很有水平——一篇是《妹妹入学》,一篇是《晨》。
先说《妹妹入学》。
简练明丽,自然成趣。说到简练,也真不是那么容易。契呵夫曾经一再强调简练的重要,甚至说:“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作者的才能究竟如何,一时还很难判断。他下过一番去粗取精的功夫,则是大体可以肯定的。
作品中的道理,并不深奥,是小朋友们所能理解的;人物、情节并不离奇,是小朋友们的直接经验所能感受的。但是,从小星的心灵活动中,显示了他的鲜明的个性。
为了帮助妹妹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小星是那么执着、专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帮助妹妹准备功课比较适当,他是不管的。因此,睡觉、吃饭还是唠叨不休;什么问题,妹妹才能理解,他是不加考虑的。因此,为什么起风、为什么下雨等等连他自己也还弄不十分清楚的难题,一股劲儿地往妹妹脑子里灌。
考试的日期到了。他走起路来,目中无人,不是撞着张三,就是碰着李四;离考试的时间还远得很,他已经拉着妹妹,早早地在那里等待。……
他的行动是幼稚可笑的。孩子嘛,应该幼稚可笑;但在幼稚可笑中跳动着一颗美好的心灵——对人、对事的高度负责精神。
那幼稚可笑不是外加的,来自生活的本身;那美好的心灵不是抽象的,与那幼稚可笑化合在一起。
再说《晨》。
在某个乡村小学里,李老师快走了,年轻的王玉琳接替她的工作。小朋友与李老师之间、李老师与王玉琳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感染与交流,写得又浓又细。
“当李老师上车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突然变了:‘李老师……李老师……’
“李老师在车上向大家摆了摆手。王玉琳的鼻子突然酸了。”
真的,连那“呜——腾腾吐吐,腾腾吐吐”的火车声音,也染上了感情的色彩。
只有离开感情而独立的思想,却没有离开思想而独立的感情。“动情”,也许有时是下意识的,连当事人自己一时也理不出头绪。但是,它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定的社会内容。
孩子们对李老师的深厚感情,不是出自偶然。
是李老师同孩子们长期相处。长期相处是建立感情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因为与自己长期相处的人很多,为什么对这个人感情较深,而对那个人又较浅;是李老师的教学经验丰富,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师道”这两个字,包括着授业,还包括着道德上的楷模。李老师的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特别获得小朋友的崇敬。
李老师的顽强的事业精神,又从她与孩子们的关系中闪出了耀人的光彩。
王玉琳为什么鼻子突然发酸?她在猛然间恐怕很难说得清楚。然而,却因此打开了一个思考的大门:李老师身上确有许多美好的东西,需要她这个青年人在接力赛跑中拿到自己的手上。
李老师如何如何好,作者没有着力去叙述。而是通过情感的渲染与交流,留给读者去咀嚼与思考。
(附图片)
晨(套色木刻)  杜咏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