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惩罚海盗!
王孝风
美国的军火股票又涨价了。这是海盗头子肯尼迪的“恩德”。只要是美国统治集团在世界任何地方制造了一个紧张局势,军火老板就会利市三倍。
垄断资本家大批地造飞机、造军舰、造导弹、造坦克,这些杀人武器怎样推销出去呢?老板们共同雇佣了一个推销员——肯尼迪。他真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把这些家伙送往海外几百个军事基地,又把这些家伙卖给大大小小的走狗。
据说,这都是“防御性”武器。美帝国主义凭仗这些武器,“防御”共产主义,“防御”民族解放,“防御”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防御”反对殖民主义的浪潮奔流四方,“防御”一堆堆政治垃圾的垮台,“防御”自己被历史规律判决死刑。
但是,肯尼迪贩卖军火的生意并不那么顺利。
且说一批批的武器走出佛罗里达州,到达了古巴东端的关塔那摩军事基地。美帝国主义在古巴霸占这块军事基地,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在这过去的五六十年里,美国的侵略势力本来是要“防御”古巴人民图谋
“不轨”的。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斗争。古巴人民在自己的伟大领袖卡斯特罗总理的领导下,在推翻巴蒂斯塔的反动统治后,昂然挺立在加勒比海上,向美国侵略者大声喊出抗击侵略的声音。古巴人民举起武器打退了吉隆滩的入侵。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革命果实,在斗争中成为令人尊敬的英雄人民。
肯尼迪全身武装地跑来,对古巴人民说:“你们不许拿起武器!你们威胁我!你们的武器是进攻性武器!”
原来肯尼迪使用的不是一般通用的词典。在他自编的“肯氏大词典”里,美帝国主义的进攻是写作“防御”的;被它进攻的人的真正防御是写作“进攻”的。
你这个美国侵略者有什么理由跑到人家家里去“防御”人家的“进攻”呢?你把你的侵略势力布满全球,人家一要防御,你就诬赖人家“进攻”。这是什么理由?什么逻辑?
现在,世界公正舆论把美帝国主义封锁古巴英雄人民的反动措施叫作海盗行为。对的,美帝国主义正是强盗,是地上强盗,是空中强盗,是海上强盗,一身而三任焉。在刚果,在老挝,在越南南方,美国军队打家劫舍,杀人越货,不正是地上强盗吗?派出U—2飞机闯进苏联,闯进中国,派出飞机到古巴上空搞什么“监视”活动,不正是空中强盗吗?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不正是海上强盗吗?而今,这个海盗行为竟然扩充到以哈瓦那为中心的、半径五百海里以内的地区和海域,扬言有权拦截一切开往古巴的船只。这种蛮横无理的态度,已经激起全世界人民的抗议。
“公海就是美国的内湖”——这又是“肯氏大词典”上的一条。照这样下去,天下就不会再太平,世界就不会再安宁。你今天把加勒比海宣布为你的内湖,明天就可能把大西洋、太平洋宣布为你的内湖。你今天宣布登船检查“进攻性”武器,明天你就可能把一切运往古巴的物资宣布为具有军事目的。曾记得,中国的对虾就曾被你看作是“危险性”的。难道大米、棉花不会被你看作是“进攻性”的吗?
肯尼迪军事封锁古巴、进行战争挑衅的狰狞面目已经完全暴露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了。豺狼当道,人皆喊打,古巴人民已经动员起来,准备迎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正义人民完全和古巴人民站在一起,撕破肯尼迪满纸歪理的“词典”,用顽强的斗争来教训这帮海盗!


第6版()
专栏:

向伟大英雄的古巴致敬
萧三加勒比海汹涌着万顷波涛,古巴革命的火炬举得天高!任凭穷凶极恶的美国海盗撒下“天罗地网”,
——都是徒劳!
伟大的古巴!
大写的古巴!
我向你致敬!
你不知后退。
你只知前进。任凭美国佬张牙舞爪,人民的怒火把它烧焦!七百万人像一个人一样,团结得钢铁般地坚牢!
伟大的古巴人民!
大写的古巴人民!
我向你敬礼!
你敢于斗争。
你敢于胜利。宝岛被一片乌云笼罩。美国佬对你挥着钢刀。你决不屈服,决不投降,发出庄严的战斗自卫号召。
伟大的菲德尔!
大写的菲德尔!
我紧握你的手!
你,无畏的英雄!
你,卓越的领袖!伟大的古巴!伟大的古巴人民!伟大的菲德尔!我向你们深深致敬!
你们的气魄大。
你们的骨头硬。
威吓——你们不怕。
欺骗——你们不信。
不作丢脸的胆小鬼。
不当可耻的逃兵。
你们是好样的!
誓死保卫祖国!
誓死保卫革命!全中国六亿五千万人民,全都永远和你们站在一起!全世界正直的男男女女,全都拥护菲德尔的五点声明。听,从昆仑山到太平洋的怒吼。听,从上甘岭到大西洋的同情声。我们全都坚决相信:
美国佬必败!
古巴必胜!
反动派必败!
革命必胜!
(1962年10月底,北京)


第6版()
专栏:

闲话人参
莫华
人参是有休眠习性的植物,今年是长白山人参大批出土的年头,从7月初,长白山脚下的各县,已开始组织社员进山挖参了。
提起人参,好像立刻在我面前张起一层轻纱般的薄雾。那奇异的参花,就在那云雾后面,神秘地、隐约地闪着红艳艳的奇光异采。这也许是从儿时听了太多的人参故事的缘故吧?因为在那些故事里,总是说人参能变成穿红兜肚的顽童,出入于闹市,到鲜果铺里去买蛋糕吃。或者说它们化成一个脚穿黄缎鞋、腰扎绿裙、头插红花、顾盼流慧的妙龄女子,钟情于一个诚诚实实、劳苦的进山人。在故事里,更把人参分成水参、米参、磨参等等。据说得到水参,如果带着千军万马去作战,经过旱海,哪怕有一滴水,将参放在上面,就会使千军万马不受干渴之苦。若得到米参呢?把它放在面柜、米缸里,就会不断地横溢倒涌,千万人食用不尽。至于磨参,若把它放进清水缸里,就会一翻花,出现一盘小磨,再一翻花,跳出一头咴咴叫着的小毛驴,拉起磨杆就转,而从磨缝里就会毕毕剥剥地落下许许多多黄的金豆、白的银豆来。是的,这些故事揉进了古时参民的幻想与希望。他们编造了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以求得精神的安慰和对现实的反抗。由此可见那时参民的苦楚了。
人参,在药书里讲,是大补的珍品,有活血、舒经、整筋、驱寒之妙用等等。这种药材质地越好,那纹皮越紧密透明,真似“坚如玉,白如雪”,而且酷似人形,有头有手有足。据说生长了几百年的人参,也只有几钱重,更不要说“七两参、八两宝”的大货是稀见的了。人参是籽播的,当它一生长出来时,只有一个叶,山里人叫它“巴掌”。不知再过多少年,又生一叶,这叫“二夹子”。以后经过几百年,依次分“三品叶”“四品叶”“五品叶”“六品叶”。到了“六品叶”就不再增叶了,返回去再从“二夹子”开始。这就叫“六品叶转胎”,是很贵重少见的。在增叶的过程中,年年结籽,那籽呈血红色,它们是长白山里一种很奇怪的鸟最最喜爱啄食的。
这种鸟就叫人参鸟,当地人叫他棒槌鸟,因为他们管人参叫棒槌。人参鸟不是一种,是两种形影不离的小鸟。一个叫声是“王——干——哥”,一种叫声是“李——五”,据说它们是一对山东来的干兄弟,挖参失散,困死在山中后变成的。由于他们喜食参籽,常在有人参的地方呼叫,所以成为挖参人的义务向导。但当“白露”参籽成熟时,他们吃了后就不再叫了。
在过去,进山挖参是一年一度的盛事。那时,从远处来的许多挖参人,都聚集在山外的“东家”。进山人要成帮成伙,不然就无法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和战胜随时可能遇上的巨蟒、猛兽。
进山的规矩可实在多,听了叫人害怕。据说在山里是不许大声说话和互相呼唤的,只准用拨草寻参的棍子“索拨棍”敲打树干。因为一呼唤,据说就有一种“鬼雀”答应着:“我在这哪!我在这哪!”结果渐渐会把你引入歧途,在深山密林里,永世出不去。如果你故意不服气,说些“横话”,或者说些得罪“山神爷”“老把头”的话,帮伙会把你客气地送出山,不许你参加。因为留你在山里,据说就准会遇上许多不测之事。
当发现人参时,那情形是很有意思的。譬如说十数个人拉成一条线,在一个山坡上寻找。忽然一个人看见人参了,这时他就要眼神不错地盯住,喊一声:“棒槌!”别人马上就要问:“什么货?”于是那人就得答:“五品叶!”或者“六品叶!”。但当看见的是“二夹子”或者是“巴掌”时,就不能直呼出来,而要喊:“六品叶转胎!”或“落地托天掌!”以示吉利。这时别人再喊声:“快当!”的祝贺话。这才上前用一条两头拴铜钱的红线,将人参缠绕起来。不然据说就会遁走。缠好后,再把周围的杂草拔掉,铺上雨布,跪下,用木器掘开土,再用竹签慢慢剔除根须间的土,托将出来。挖出后,为防备残破,要用最近的一棵松树的皮,里边放上青苔包将起来。同时在启树皮的地方,砍上“照头”。“照头”是挖了几品叶的参,就砍几道印痕,以指示百年后的再来人,这里曾出过参。因为参籽落地,可能再在这地方生长出新的参来。
那时挖参人是很苦的,得了参要被“东家”拿走一多半。有的时运不济,几年也挖不到,就等于无契卖身给了“东家”,年年春冬给“东家”无偿地劳动。直到什么时候得了参,还上“东家”的花销本利,才允其离开东山,回到家乡。有的竟老死东山,永不再见亲人。
如今,长白山下亦如祖国各地,青山绿水依旧,但已换了人间。旧日子、旧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再也看不见那些穷极思变、挺而走险的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抛白骨、洒血泪;而是有组织的人民公社的男女社员们,欢唱着,嬉笑着,从这座山峰,响过那座山峰……。那珍贵的人参,也不是“独进王侯宰相家”,而是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了。


第6版()
专栏:

装帧琐谈
钱君匋
封面画的萌芽
晚清的一些通俗小说,已采用活字排印,平装形式,在封面上大都印些彩色的绘画。在此以前,在封面上印绘画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因此,把它看作书籍装帧中封面画的萌芽,也未始不可。
民初很有些作者,如沈泊尘、丁悚、但杜宇、郑曼陀等人,他们所作,大都是“月份牌”式的。沈泊尘很有国画的底子,人物树石,似乎受有费丹旭(晓楼)的影响,可惜死得太早,没有留下多少作品来。丁悚仍健在,他的作品较多,有雅洁质朴的风格,是接受了民族传统技法的结果。但杜宇的作品和丁悚的截然两途,有艳丽清新的风格,他的线条特别优美流利。他们两人也时常为小说作插图,能曲尽文意。又都曾经出版过《百美图》,风行一时,郑曼陀主要是画月份牌,间亦作封面画。
他们所作的书面画,一般都是时装美女,和书的内容有时不甚相关。书名往往配以书法家或者名人所写的字,与画面总觉得很别扭,不相协调;图案字是很少采用的。由于他们和鸳鸯蝴蝶派的文艺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作品跟着也染上了无聊的、不健康的作风。
当时商务印书馆所出的林译小说〔注〕,其封面采用外来形式的花边图案,有另外一种风格。
封面画初期之所以形成这种风格,与当时帝国主义者的文化侵略是分不开的。当时西洋末流的绘画作品,附在宣传卷烟、药物等商品用的月份牌、以及教会的宗教宣传品和宣传小册等等的印刷物上,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滚滚而来。这些画家没有接触过西洋的绘画,对之不免眼花缭乱,即以为是西洋绘画的妙品正宗,把它奉为至宝,仿之效之所致。
〔注〕林译小说,为林纾(琴南)所译的小说,当时甚为风行。


第6版()
专栏:杂技场上的科学

耍盘子及其他
王爕山
你看过耍盘子这个杂技节目吗?表演的时候,演员将几根细竹竿衔接起来,将一个旋转着的彩色瓷盘的底部搁在细竹竿的顶端,然后把细竹竿顶在自己的鼻子尖上。演员虽然同时在台上做着各种平衡动作,身体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但瓷盘仍在竹竿尖上旋转着。突然,演员抽去最下面一节的细竹竿,只见其余的竹竿稳稳地落在演员的额部,而盘子却继续在旋转着,仿佛已“黏”在竹竿的顶端,“感觉”不到竹竿已短了一截!
有时演员的双手都拿着好几根细竹竿,每一根细竹竿的尖端都顶着一个旋转着的瓷盘。这时候,演员随心所欲地表演着种种动作,最后在台上倒翻一个筋斗,站起来,盘子仍然稳稳地在竹竿尖上旋转。是什么力量使它“黏”在竹竿尖上不掉下来呢?如果我们自始至终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演员在做着各种动作的时候,必须让盘子旋转着。原来盘子所以能“黏”在竿尖的秘密在于旋转。
旋转着的盘子为什么不容易倒下来呢?简单地说来,这是物体运动惯性的表现。当竿子的尖端支承着盘子的重量,而盘子以竿子为轴线绕着它旋转的时候,盘子上的每一个质点都在盘子所处的平面上作着圆周运动(见图)。由于运动的惯性规律,每一个质点都要保持已有的运动状态,也就是要保持在盘子所处的平面上运动。既然每一个质点都要保持在盘子一开始所处的平面上运动,那么,整个盘子自然会继续保持在原来的位置绕着竿子旋转,而不倒下来。因此尽管演员的身体在运动,只要他掌握住竿子的方向,旋转着的盘子就不会掉下来。
其实,所有的物体在旋转的时候都具有和盘子相同的特性。陀螺不也只有在旋转着的时候,才会使自身的轴线停留在空间的一定方向上,而不倒下的吗?
倘若我们在杂技舞台上细心地寻找,还可以发现其他许多旋转的玩意儿。你看,无论是空竹、耍坛子或是耍飞叉的演员,都是自始至终地让他们的道具不停地旋转;即使需要把空竹、坛子或飞叉抛到空中,那也是旋转着抛上去的,惟有旋转着才能使这些道具在空中保持一定的方向,落下来达到预定的地点,以便用身体的某一部分去承接。
滑稽演员有时把帽子当作旋转的玩意儿,表演出逗人发笑的掷帽子的游戏。一个小丑把一大叠帽子一个个地掷过去,然而都准确地戴在对方的头上,没有一个落在地上。假如你想发现掷准帽子要什么窍门,那么,在哈哈大笑的时候,千万别忘记注意一下帽子是怎样被掷出去的。


第6版()
专栏:

开辟道路(木刻)
〔古巴〕阿·阿尔勉切洛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