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关中旱地植棉可以获得高产
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副院长 俞启葆
问题的提出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建成了泾惠渠以后,陕西关中地区就以生产棉花驰名全国;然而当时棉花播种面积是较小的。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村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上升,仅靠水地种棉花就不能满足需要了。在历史上,关中旱地也种植棉花,但不能高产稳产。因此在群众中有一种看法,好像植棉是水浇地区的专利。这虽不是成文的规定,但大家认为(包括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内),要改变这种情况并不容易。
矛盾很突出。一方面要求种植更多的棉花;另一方面,水浇地虽然解放后不断扩大,但满足不了扩大棉田面积的迫切要求;旱地的群众对植棉信心又不大,不能迅速扩大棉田。生产上提出来的这个要求,农业科学工作者必须加以研究。当时,水地棉花的生产水平是每亩产六七十斤皮棉,旱地只有二三十斤。假如把旱地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一倍或更多些,旱地的群众就会扩种棉花,领导生产的人也乐意推广,这个矛盾就解决了。
从线索寻根据
解放以后,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学会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工作方法。经过几年来的工作,我们找到了若干旱地棉花丰产的典型例子,产量跟水地一样,甚至超过,但是不易巩固。今年丰收了,来年垮了;这边丰收了,那边垮了。年年有丰产的典型例子,证明气候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处处有丰产的典型例子,证明地区性的限制也不太严格。问题是要总结经验,使旱地丰产棉田能够稳定增产,并且推广这些地区的丰产经验。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必须首先解决几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要棉花丰产,究竟从种到收,需要多少水分;第二,关中常年有多少雨量,分布情况又是怎样;第三,有了雨,当时棉花用不上,能不能保蓄在地里,能保持多长时间;第四,棉花根的发展情况如何,能不能在表土以下的层次汲取水分。答复了这四个问题,如何使旱地棉田丰产稳产,就可以进行比较可靠的生产试验了。各地群众每年都有棉花丰产的典型例子,可以边调查、边分析、边研究、边试验;1953、1954年我们也已培养出较大面积的旱地丰产棉田;同时又分析了过去的历史资料,积累了新近收集的许多观察记载资料。这些资料提供的情况是:
1、棉花要达到亩产百斤皮棉,大体上需要雨水五百毫米。多了不一定增产,少了就要减产。
2、关中的雨量,绝对量为五百至七百毫米,分布情况大体上和华北平原相似。区别在于高峰比华北来得晚,也没有华北那样集中。关中最头痛的事是雨量变率大、变幅宽,所谓“百日大旱”,一两年内就有出现的机会。
3、关中的土壤,土层很厚,土粒粗细适宜,保水率强,只要做好保墒工作,雨季积累的水分,经过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留在土壤里。即使保墒不好,也不是所有土壤中的水分都蒸发了,而是土壤表层变硬,像碎砖堆成的路面一样,不能耕种。及时翻犁,就能克服这个困难。
4、棉花地下部分的生长远远快于地上部分,特别是在旱地。三寸高的小苗,地面下的部分大概可以超过一尺。三个月的生长健壮和生长正常的棉株,大概二尺来高,它的根在地下已经钻了七、八尺,但主要的根还是在表层的一尺上下。
这些基本资料对我们鼓舞很大,因为旱地棉花丰产所要求的条件,关中的气候和土壤资源,完全能够给予满足,问题在于及时地辛勤耕作和栽培,把棉花作务好。
严酷的考验
到1954年底,我们组织干部在武功县的杨陵公社夏后堡生产队,同群众一起在旱地区试验高产、稳产的植棉技术。我们信心很大,群众却半信半疑。
事情真巧,1955年开始试验就遇到历史上不常有的春旱和夏旱。用群众的话来说,上半年没有下雨。照严格的科学说法,半年没有下“透”雨。从当地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说,春天没有透雨,春播是困难的,勉强种下,也不能取得全苗,收成是不可靠的。派去的同志,当时有些信心不足,因为春旱虽是常事,但旱到那样严重程度,棉花能不能全苗,没有经验。从当时表土层十厘米内水分残存的数量,和棉子发芽所需的水分相比较,看来水还是够用的;同时,十厘米以下的土层中,水分还很充足。针对当时情况,我们实行了播种前保墒,播后立即镇压土面提墒,显露棉行后又复松土保墒。这些措施保证了棉子发芽出土,也照顾了苗期所需要的地墒。由于群众和技术干部同心协力,及时采取措施,发展的情况很好,特别是全苗之后,一般用看“奇迹”的眼光来看待这块小试验田,因为当年方圆一二百里的旱地上,除了这块试验田,几乎找不到这样的全苗棉田,这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为传播先进的耕作技术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群众对旱地棉花能够高产的信心。从此之后,旱地植棉能高产、稳产在当地不仅扎下了根,并且不断地开花结果。
旱地植棉在武功县能高产、稳产,其它县能不能高产、稳产?当时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1957年,在旱地多的县宣传扩大植棉面积,有些人也还是有顾虑的。如武功县北邻的乾县,认为还要看一看;我们采取的办法也是先做出榜样,再宣传推广。我们在这里进行示范试验,群众和党政领导给了我们更多更大的信任。在技术措施上我们担任了全县范围的设计、指导和检查,另外还具体负责几个高级社旱地植棉高产、稳产的全面试验。那一年大暑以前,气候条件好,给高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随后遇到了伏旱和秋旱,这和1955年的反常气候一样,只是时间不同。当地农谚说:“人怕老来苦,秋(收作物)怕伏里旱”,因此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当时除了采取保墒巩固前期棉株良好的发育外,特别重视注意防治由于酷暑久旱的气候条件而容易发生发展的虫害。尽管那年的秋旱持续了三个月,由于采取了合理措施,避开了不利因素,利用了强光、低湿促进吐絮极畅的有利因素,秋旱不仅没有使棉花减产,反而降低了烂铃的损失,最后获得了丰收。这年丰收的面远远超过1955年,不仅对这个县的棉花生产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还影响了整个关中的旱地棉区。
又过了一年,旱地植棉在关中植棉县全面铺开。1959年的夏旱带秋旱,比1957年露头还早,持续的期间更长;但是人们对干旱的脾气摸透了,因此从容地应付了夏、秋连续久旱。最后算账,这一年和1958年风调雨顺之下的棉花产量不相上下。
许多问题尚待研究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特别是从后期一直到现在,关中所有历史上种过棉花的地方,人们都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旱地植棉高产、稳产的试验;有些历史上不种或很少种棉的地区,也在进行这种试验。正是前面所说的重点单位重点地区的试验结合着广泛的群众性的试验活动,旱地植棉工作的进展才能这样迅速,在生产上的作用才会像今天这样显著。
为了总结工作,我们曾把旱地为主的主要植棉县,分为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以后(1958—1961年)三个阶段,来统计各县的棉田总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最后结论是:旱地棉区各县的棉田总面积各个阶段是在逐步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是在继续上升。这充分说明了旱地植棉的信心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说明了旱地植棉发展的潜力很大。
这里也必须说明,旱地棉田面积就是到今天,在当地同水浇地棉田比较,所占的比重还是小的。旱地棉田单位面积产量虽然增加了,但是赶不上现在水地棉区的水平。因此,今后旱地棉区固然有发展前途,而水地棉区仍旧占很重要的地位,从长远看,我们的方向是农业现代化,其中包括水利化。棉田也要在水地区安排。然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底子太薄,关中水地太少,发展旱地棉区,在今后一个时期,使旱地区也能担任一定的植棉任务,也是很重要的。
经过十年来群众性的试验,旱地植棉成果十分显著。关中旱地棉区已经基本为人们所承认,因为有一定的面积,有一定水平的收成,并且收成相当。但旱地棉区毕竟是新发展起来的,还有许多问题要继续广泛地、深入地研究解决,这些都需在今后进一步努力。


第2版()
专栏:

为农业生产和城乡市场提供更多的好产品
重庆一批工厂增建车间添置设备加强薄弱环节
武汉二十九家工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
新华社重庆25日电 重庆市有五十六个工厂目前正在增建车间、添置设备,加强生产薄弱环节和扩大生产能力,准备为农业和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
这些工厂分别属于机械、冶金、化工和轻工系统,过去大半都是为工业或城市服务,为农业服务的不多。去年和今年,这些工厂虽然陆续改变了产品方向,把生产农村需用的产品放在第一位,但是设备条件同新的生产任务不完全适应,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和规格品种,都有一定困难。根据这种情况,今年重庆工业部门在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措施费用的时候,把资金优先分配给他们。
四川省和西南地区主要的农药厂——重庆农药厂正在新建一个每年能生产五百吨硫青酸铵的车间。硫青酸铵是制造二硝酸的主要原料,有了这个车间,就可以大量生产二硝酸。这个厂还在生产“敌百虫”农药的工段里新安装了薄膜蒸发器、冷冻器和氯甲烷回收设备,使“敌百虫”的产量能提高数倍,成本也能降低一半以上。
在北碚苏钢厂、重庆水泵厂、三联柴油机厂等工厂里,目前正在积极安装一些新的设备,以适应农业的新需要。
重庆标准件厂今年根据农村修造农具和房屋的需要,增加了铁丝的生产,但是缺少镀锌设备,不能生产镀锌铁丝。现在,这个厂正在安装镀锌槽、烘干炉等设备,争取在今年最后一个多月中再为农村生产十万吨镀锌铁丝。
还有一批正在安装设备和建设的厂房,是生产合成纤维、人造革、再生革和聚氯乙烯制品等产品所需要的。重庆塑料厂正在扩建聚氯乙烯车间,增加鞋底的压机等设备;这些项目完成以后,聚氯乙烯薄膜的产量可以提高几倍,还能增产几十万双聚氯乙烯鞋底。在重庆皮革厂、新民塑料厂等工厂里,也正在安装生产再生革等产品的设备。重庆皮革厂的再生革投入生产后,可以把大批零碎皮革制成再生革,用来制作皮鞋。
一些生产热水瓶、胶鞋、搪瓷制品、牙膏、陶瓷制品等日用工业品的工厂,也正在进行填补生产薄弱环节的工作,准备为城乡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日用工业品。
新华社武汉25日电 武汉市不少轻工业产品的产量有了显著增长。今年前三个季度同去年同期比较,全市轻工业工厂生产的闹钟增长四点六倍,日用陶瓷品增长三倍,胶鞋增长三点八倍,人造革增长二倍,牙膏增长一点六倍。其他如搪瓷面盆、口杯、日用玻璃、卷烟、干电池、缝纫机等产品也增长14%到82%。这些产品的质量也比过去更好了。
武汉市轻工业管理部门从今年年初开始对全市二十九家轻工业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以提高它们的生产能力。在企业的技术改造中,轻工业管理部门首先注意解决搪瓷、玻璃、皮革、橡胶、塑料、卷烟、造纸和日用化工等重点行业的问题。凡是设备陈旧或者设备不配套的企业,在需要和可能的情况下,更换和补充了一些必要的设备,其中包括通用设备、动力设备和专用设备。像益群造纸厂、大公金笔厂、武汉电池厂等添置了一些设备以后,生产能力都有提高。武汉电池厂过去工效最低的是手工焊接电池锌筒,今年装置了碰焊机以后,生产效率提高了二倍左右,还节约了大量的焊锡。有些工厂还补充、添置了一些缺少的工具、模具,从而使产品的品种规格增加了。如华中橡胶厂增添了多种规格的鞋楦,增加了胶鞋的品种。华中玻璃厂新建了一座熔料炉,添置了压杯机和一些工具、模具,今年就增加了三十个新品种。(附图片)
右图:兴建中的开封肥料厂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这是工人们安装饱和塔管道
新华社记者 张青云摄


第2版()
专栏:

组织社队共同协商按照受益情况合理负担劳力经费
祁东发动群众整修跨社跨队水利工程
桂平着重整修用工少见效快受益大的水利工程
新华社长沙25日电 湖南省祁东县在冬修水利中,合理解决跨社、队工程的受益负担问题,有效地调动了社员冬修水利的积极性。目前,全县计划第一批动工的九处中、小型水库的配套工程,已有七处开始施工。一部分小型水库和山塘河坝的岁修工程也已开始。
这个县今年冬修水利中,主要是对四十六处中、小型水库进行维修配套,以扩大灌溉受益面积;同时要将全县七万多处小塘小坝的绝大部分进行一次岁修。这些整修和配套的中、小型水库,全部是跨社、队的;需要岁修的小塘小坝也有一部分是跨队的工程。这个县从10月中旬起,陆续以水利工程为单位,召开受益社、队的代表会议,先确定灌溉范围,分析受益大小,再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经过充分协商,合理确定各受益单位应负担的劳动日和经费。例如,铁塘桥水库,跨枫树山、和平、万福岭、毛坪、白地市等五个公社,是1960年春建成的一座小型水库,去年曾灌溉水田五千亩左右。今年夏天因山洪冲坏了溢洪道和涵管,需要整修。施工之前,在有关部门的主持下,召集五个公社以及受益的十四个大队的代表,先后开了两次会议。在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冬修方案,初步分配了各受益单位应负担的劳动日,然后由代表去征求社员的意见。社员们对受益负担提出了以下主要的意见,他们认为按受益田亩平均负担劳动日不合理。因为水库灌溉有近水、远水、顺水、反水之分,顺水得益最大,应该多负担,而远水因为受益田亩离水库较远,水来得慢,并且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容易脱水;近水虽近却因水太凉,有碍禾苗生长。因此,远水和近水应该少负担;至于反水还要车水更应少负担。另外,今年这个水库只修涵洞和溢洪道,不打算开挖渠道。第一次代表会上对于开挖渠道以后才能受益的田没有分配任务。社员们认为,虽然这些田在开挖渠道之前不能受益,但将来开挖渠道之后即可受益,如果他们不负担修水库的劳动日,也不太合理。在第二次受益单位代表会上,便根据距水远近、灌溉是否方便以及整修好水库以后立即受益和将来渠道修通以后才能受益等情况,将受益区分成四等,合理分配了任务。
新华社南宁25日电 广西桂平县在冬修水利中,领导群众集中力量整修投工少、见效快、受益大的现有水利工程,力争在明年农业生产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桂平县是广西著名的干旱县份之一。解放后,先后建成中小型水利工程九千三百多处,使全县农田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对抗御自然灾害起了很大作用。今年广大社员要求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很高。不少社、队在规划今冬的水利建设时,都想新建一些水利工程,而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整修却不够重视。
县、区党政领导部门发现上述情况后,分别派干部到一些公社生产队,和基层干部、社员代表以及技术人员一道,勘查灌区工程,算账对比。县委书记甘焕杰,到整修水利任务较大的社步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有些人主张新建一些小型水库,共需工十七万个,可灌田二万多亩。按照另外一些人的意见,把现有的水库整修一下,也是十七万个工,但能灌田四万五千多亩。这两种办法提交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后,普遍拥护后一种办法。
全县各人民公社、生产队经过讨论,纷纷确定冬修水利着重整修现有的工程。这样,全县明年春天就可扩大受益面积十三万九千多亩,并且可以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完工。目前,社坡、金田、木根等八处较大的中型水利工程的岁修工程已提前动工。


第2版()
专栏:

北京大学师生举行联欢会
热烈庆祝阿尔巴尼亚人民的节日
阿中友协代表团和马利列大使应邀参加
据新华社25日讯 北京大学师生今晚举行联欢会热烈庆祝阿尔巴尼亚独立五十周年和解放十八周年。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农业部长佩蒂·沙姆布利为首的阿中友好协会代表团全体成员、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马利列和大使馆外交官员,以及正在北京的阿尔巴尼亚朋友、阿尔巴尼亚留学生,应邀参加了联欢晚会。
当贵宾们到达会场的时候,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陆平和师生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陆平在联欢会上致词,他代表全校师生向阿尔巴尼亚人民热烈地祝贺节日。他祝贺阿尔巴尼亚人民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恩维尔·霍查同志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赞扬阿尔巴尼亚人民在同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所表现的坚决、顽强的精神和高度的革命原则性。
陆平还说,中国人民以有英勇的阿尔巴尼亚人民作为自己的兄弟和战友而感到自豪。他热情地预祝阿尔巴尼亚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取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阿尔巴尼亚农学院副院长、阿中友好协会代表团团员雷·佩尔梅蒂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话。他向北京大学师生转达了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农学院和其他高等学校师生的敬意。他在介绍了阿尔巴尼亚发展教育事业和培养知识分子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后说:在目前形势下,我国青年学生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现代修正主义保持着坚定的立场,他们热烈地支持英雄的古巴人民及其领袖卡斯特罗,支持越南和其他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我国青年学生完全支持中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建议,并严厉地谴责尼赫鲁政府对中国的侵略行为。阿尔巴尼亚学生和全体青年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同你们站在一起,永远是你们的战友。他最后热情地高呼中阿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万岁。
会后举行了舞会,中阿两国学生表演了阿中两国的舞蹈和歌曲。
参加今晚联欢会的还有中阿友好协会副会长贺彪、对外文委司长张映吾、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冯至等以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第2版()
专栏:

在隆林大黄牛的产地
本报记者  陆超祺
从广西百色到隆林各族自治县首府新州,要经过田林县。全程虽只有二百一十多公里,可是好的汽车,遇上好的天气,天麻麻亮出发,也要掌灯时分才到。
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因为这是山区,是拔海一千五六百米的云贵高原。汽车过了田林,就进入“地无三里平”的地区。车子一会儿在高高的山梁上,一会儿又在深邃的山谷中。路陡且多急弯,汽车是难以走快的。
山虽然多,但大都是宝山。山上到处长着牧草,到处长着树木,一派南国风光。田林、隆林一带山上牧草更是繁茂,历来耕畜就多。北部地区的山比较高,气候较冷,即使三伏天,晚上也得盖棉被,是华南有名的隆林大黄牛的主要产地。南部驮娘江沿岸,山比较矮,气候也比较暖,是华南有名的定安大水牛的主要产地。
田林县瑶族聚居的弄读公社的平板屯生产队,是个有名的善于养牛的生产队。三十户,一百七十口人,平均每人有牛一点二头。在这里,每户平均有三四头牛的生产队不是独一无二的。潞城区的三瑶公社、乐里区新昌公社的渭平生产队,也是瑶族的社、队,每户平均有三头牛。隆林克长区的蛇场公社(苗族、汉族聚居)和新华公社(苗族聚居),也是隆林大黄牛的主要产区。蛇场公社的第七生产队,平均每户有牛四头半,差一点一人够一头。新州附近民强公社的么苗寨,养了五十五头黄牛,六头水牛,十六匹马,每户平均养牛马三头多。其中有个叫王玉林的社员,全家八口,三个全劳动力,养了六头牛。无论是黄牛或者水牛,头头毛色光泽,屁股圆圆的。平均一个全劳动力有一头牛的生产队,就不胜枚举了。人们告诉我们,在瑶族、苗族、汉族聚居的公社和生产队,每户平均一头牛的,只能算中下水平。
在田林和隆林,只有僮族聚居的公社,养牛才是为了耕地和积肥,因为那里的田地比较多,也比较平,而在汉族、瑶族、苗族聚居的公社,养牛主要的就不一定是为了耕田和积肥,因为他们大都住在高山地区,耕地少而陡,能用耕牛的地方并不多。从发展农业生产来说,在这些地区,马比牛的用处更大。马可以翻山越岭驮盐巴,驮农副产品,驮肥料,牛就不行。人们所以喜欢养牛,一方面是由于水草好,牛不吃粮食,另一方面,是“有习惯”。这里的瑶族和苗族人民,历来逢年过节,婚丧大事,都要杀牛;大闺女出嫁,牛是比什么都贵重的妆奁。喜庆婚嫁、生老病死、盖房子等需要大宗用钱时,主要也是靠卖牛。养牛,实在是山区人民的一项主要的副业。在这一带,流传着一句话:“牛和猪是半边身家”。以现在的情形而论,许多公社和生产队,都是牛比猪多,因为养牛比养猪更省事。
虽然这里大量养牛的条件这样好,可是,在人们记得起来的漫长岁月中,这里人们养牛的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是在人民公社成立后,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使山区耕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以前,隆林和田林的许多农村,牛栏是从不打扫的,小牛生下来被牛粪淹死了,人们还不知道。在瑶族和苗族地区,还习惯放野牛。什么叫做放野牛呢?就是每年秋收以后,把牛统统赶到大山沟里去,就不管它们了,直到第二年春耕时才赶回来。赶回来多少就算多少。母牛在山上生了小牛,不知是谁家的。不过,人们从来没有为了小牛争吵过,因为大家都遵守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小牛跟谁家的母牛就算谁的。黄牛怕老虎,不敢远离村庄,赶回来不太困难。水牛不然,它长着锐利的长角,力气又大,不怕老虎,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它们长期看不见人,性都变野了,你第二年春天去赶时,得先在一块草地上撒上几天盐(牛喜欢吃盐),让它们接近你。可也有一些野性较大的牛,远远瞧见人就跑到深山密林里去,根本不让人接近。你要是偷偷摸摸地接近了它,它就和你搏斗。隆林和田林县的负责同志都说,在一些大山里,至今还有几十头“野牛”赶不回来。对于这些“野牛”,人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拿枪去当作野兽打。
现在,凡是认真地贯彻执行人民公社各项政策和党的关于发展大牲畜政策的公社和生产队,都订了一套奖励饲养、繁殖和使用耕牛的办法。么苗寨苗族社员王高明、熊柏生、熊春明告诉我们,在他们那里,每一头大牲畜都有专人负责饲养。饲养一头成年牛所得的工分,相当于一个中等劳动力田间劳动所得的四分之一左右。牛粪是每千斤算二百个工分。母牛生了仔有奖励,公牛长了膘也有奖励。现在人们不仅不再放野牛,连大帮放牧的办法也不采用,而采用分栏分散放牧的办法。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可以灵活选择牧场,根据每头牛和天时的具体情况,确定放牧时间,要长则长,要短则短,让牛吃得饱,吃得好。还可以充分利用少年、老人的辅助劳力,可以更好地保护庄稼。8月20日,我们去访问时,正下大雨,浓雾笼罩,坡路又滑,社员们怕牛跌坡,整个上午都把牛关在栏里,割草给它们吃。要是大帮放牧,就不可能这样。
在瑶族、苗族聚居的地区,虽然牛粪用不了,现在却经常打扫牛栏,往牛栏里垫草。怀孕的牛除了受到免除役用的优待外,生小牛时,还吃到玉米粥。不少生产队规定公牛不能连续役用三天,役用时要割草喂养。新州附近者保公社第二生产队有个社员,今年旧历正月初一,母牛生小牛时正赶上寒潮,他就用衣服包小牛。这个公社的第四生产队,今年春天有一头牛掉到井里去了,社员们马上跳下水去把它抬上来,饲养户马上给它请兽医,日夜看护。这些现象,是隆林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许多生产队耕牛的死亡率在逐渐下降,母牛繁殖率和小牛成活率则在逐渐增高。据中共隆林县委在新州附近的两个公社调查,耕牛死亡率,在1956年为6.1%,1961年为4.4%,今年头五个月为0.9%。另据三个生产队的调查,黄牛母牛的繁殖率,1957年为73.5%,今年到5月底为止,已达到47.6%(怀孕的不计在内);小牛成活率,1957年为91%,今年头五个月为100%。难怪有的公社和生产队干部私下议论说:
“看样子,明年家家户户都得扩建牛栏啦!”随着耕牛的迅速发展,山区集体经济也将一天天壮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