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仙猴探头树枝间,蟠桃哪有灵枣鲜?
——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六周年
曹靖华
一 
连阴雨淅淅沥沥地下了半个多月了,还没有丝毫放晴的
样儿。近五天来,“石”家老奶
奶每天都虔心敬意地用黄表剪个“扫天媳妇”,挂到院里的竹
竿梢上,希望它真能显灵:扫
开阴云,让太阳露出脸来。可是细雨淋沥,每次挂出去,顷
刻就被雨淋成一小团黄泥,顺着竹竿溜下去,在积水里消失了。昨天又剪了第六个。昨夜,劲风阵阵,彻夜未息。今天,果然碧空万里,红日高悬。骄阳下,蝉声四起,鸣虫鼓噪,在这大演奏会上,都争显身手。
尽管阳光多么强烈,可是这十来棵老花栎树①的密枝浓叶交织的大天幕,却把整个花栎坝罩得一丝儿阳光也不透。路沟口往火神庙上学的几个孩子,路过这儿,几天来,每次都不由得登到高土坎上,仰着小脸,望着一棵十来丈高的大花栎树,眼睛盯着老母枝上的那个碗口大的圆臼臼的树洞。现在又聚到这儿,兴高采烈地望着,争着说:
“一天一个样,昨儿还没这么大!”
“当心别叫它跳到咱身上!”
“真神!……”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正说着,一个老汉赶着牛,出了村子,慢慢往这儿走来。孩子们一见,马上喊道:
“石爷爷,刘爷爷!快些!快来看呀!真要跳下树了!”
老汉笑嘻嘻地不慌不忙地赶着牛,毫不答理。
实在说,老汉既不姓石,也不姓刘。只因他满肚子故事,又善谈天说地,人就给他个外号:“刘伯温”。孩子们不懂这些,只尊称他“刘爷爷”。同时,他性子刚得石头一样,模样儿又像猴子,所以他又有一个外号:“石猴”。孩子们又尊称他
“石爷爷”。他对这些外号不但毫无反感,而且以此自豪,欣然承当。有一次,人称他“石猴”时,他满口答应说:
“可别小看猴子。齐天大圣孙悟空,一筋斗翻它十万八千里,服妖降魔,保驾唐僧取经,本领可大着呢!”
他能说会道,风趣豁达,爱打不平,有钱人都讨厌他。可是砍柴拾草、耕田种地的人,却都喜欢他,特别是孩子们。
“石爷爷”走到跟前,抬头向树洞一望,嗬,精头露耳的一只大猴子,探头洞外,满头黄毛,光洁逗人,眼看要跃身离洞了。
孩子们仰着好奇的笑脸,争着问道:
“真神!平常不见影,几天连阴雨,闷不过就出来了。石爷爷,它打哪来的?”
老汉不紧不慢地笑着说:
“打哪来的?可有来历呢。从前咱这大深山里,到处崇山峻岭,古木遮天,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真是世外桃源。不料一年秋天,忽然一阵黑风,刮得天昏地暗,树木庄稼,全都刮毁。风后,满山遍野,尽是猴子。你们说这打哪来的?”
孩子们都瞪着眼,屏着气,急等着老汉往下说:
“这是打花果山来的呀。它们来了以后,把庄稼、果树,全都糟蹋光了。后来有两个小伙子,就是咱们瓦窑沟的小伙子呀!”
说着,用手往瓦窑沟那面一指,说:
“他们跑到琉璃庙老道士那儿,借了两把宝剑,赶走了猴子。为着杀一儆百,叫它们不敢再来胡闹,把杀了的两只猴头,挂到大花栎树上。谁知从那以后,就永远挂在树上了……”
故乡猴头,不但味美,而且模样也极逗人爱。尤其是鲜猴头,成熟时,满披光洁的茸茸黄毛,活是精头露耳的猴儿,探头洞口,乘机大闹天宫似的。鲁迅先生当年如果看到这活生生的鲜猴头,尝到这别具风味的鲜猴头,那该是多么惊喜呢!可惜这样的猴头,一离开
“窝”,就要加工,晒干或烘干,否则很快就坏了。所以,他只能看到干猴头。1936年8月25 
日,他在《日记》里记着:“午后得靖华寄赠猴头菌四枚,羊肚菌②一合,灵宝枣二升。”
干猴头无论色味或模样,都远逊于鲜猴头。就那,鲁迅先生却极珍视,舍不得吃。当他收到后,在8月27日就来信说:
“猴头闻所未闻,诚为珍品,拟俟有客时食之。”
同年9月7日信说:
“猴头已吃过一次,味确很好,但与一般蘑菇颇不同。南边人简直不知道这名字。说到食的珍品,是燕窝鱼翅,其实这两种本身并无味,全靠配料,如鸡汤、笋、冰糖……的。”
当年邮寄猴头时,不但顺便函告这东西的吃法,而且还略述到它生长的情况:
首先,猴头不同于木耳。木耳是人工培养的,所以可随意生产。猴头则不然。它不但生在一定季节,一定的树种上,而且生长在一定的,自然而且偶然形成的“窝”里。这就限制了产量,成了“物以稀为贵”了。
猴头生长在花栎树上,这树最好是“老而不死”。想必
“老”则某些适当粗枝朽而易断,且能在接近于母枝的断口处继续腐朽,日久在母枝上形成大小深浅,适宜猴头生长的小洞。至于“不死”,则是否还需借树的绿荫遮蔽,保持湿温,以及是否还需母树的化合物质的营养等等,则不得而知了。不过,幼年在家乡时常见到的,都是在这样条件下生长的。母枝附近形成的小洞,洞底有腐朽物,加之随风送来的草屑、微尘,积在洞底,同腐朽物掺合,这就成了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宜于猴头生长的小小的神仙洞。当地人给这叫“猴头窝”。这“窝”一旦形成,每年六至八月间,一遇连阴雨,不几天,一只精头露耳的猴子,就悄悄儿探头出洞了。
猴头虽然是天生的,但它要求的条件,并不太苛。鲁迅先生在上述的8月27日那封信中说:“但我想,如经植物学家或农学家研究,也许有法培养。”以天然生长的人参、蘑菇等等,现在都可用人工培养,猴头当也没有太大困难。伏牛山区一带,利用天然条件,略加人工,定可使这富于营养,仙味清淳的山珍发展起来。这样,则鲁迅先生当年的美好愿望,不但可惠及祖国各地劳动人民,使天南地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尝所未尝的人,都能听到、见到、尝到猴头,且可出口,换取我们所需的工业装备,使仙猴也能有机会对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至令它枉探头枝间,无用武之地了。 二 如果以卢氏县城为起点,从这儿外出,取道北路,徒步一天的行程,就到了官道口。这是灵卢来往孔道。一条清澈的山涧,把这个集镇切作两截,西段属卢氏,东段属灵宝。枯水时,站在山涧的列石上,一步可脚踏两县。从这儿起,再越过一重重的山,涉过一道道的河,最后出了南天门,沿着黄土岗下去,就入到灵宝平川了。
如果是白露前后,路过这儿,首先令人显眼的,是家家户户的房前舍后,院内院外,以及道旁田埂,在那碧玉般的闪光的绿叶间,满挂着一串串鲜红夺目、光亮闪烁的小红灯笼。有时大道旁边,一串串的小红灯笼,隔着人家的围墙伸出来,直悬到行人的头顶上,好像黄昏时分,殷勤的主人,担心道路坎坷,给行人照明赶路,帮他早早投宿似的。这就是灵宝三宝之一:棉花、苹果、枣的灵宝大红枣,也就是《鲁迅日记》和书信中所提到的
“红枣”或“灵枣”了。
1935年1月15日,《鲁迅日记》载:“得靖华信,并红枣一包。”同月18日又载:“下午得红枣一囊,靖华寄赠。”年久健忘,但我想,这大概是一件事,15日所记“红枣一包”,恐系信中所言邮寄红枣,实际信先到,而邮包则于18日始到达也。
1936年8月25日,《鲁迅日记》又载:“午后得靖华寄赠……灵宝枣二升”。这才是第二次寄的灵枣吧?
鲁迅先生对灵枣是很称赞的。1935年1月18日,他收到灵枣后,26日来信说:“红枣早取来,煮粥、做糕,已经吃得不少了,还分给舍弟③。南边也有红枣买,不知从那里运来的,但肉很薄,没有兄寄我的好。”1936年8月25日第二次收到灵枣后,27日来信说:“20日信昨收到,小包亦于昨午后取得;唯木耳至今未到,大约因交通不便,尚在山中或涂中耳。红枣极佳,为南中所无法购得……”
这绝非过誉。灵枣确实好:它皮薄、肉厚、果大、核小、汁多、味甜,清香可口,作短圆筒形。鲜枣大者每枚约一市两,有“枣王”之称。
枣是好东西。它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古以来,每遇荒年,曾用枣度荒。《韩非子》里就有:“秦饥,应侯请曰:王苑之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的记载。在我们的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部队有时被敌包围,粮源断绝,也常以枣救急。难怪北方农民称它为“铁杆庄稼”。
枣是好东西。枣木质坚而细,且富弹性,耐热、耐潮、耐磨、耐压,用途极广。
枣是好东西。它开花迟,可免霜冻,保证产量。枣花之艳,虽不及桃李,但质朴淡雅,清香浓郁,却有过之。且蜜汁多,花期长,更是好的蜜源植物。
枣是好东西。枣树要求低,栽培易,不像其它果树,娇小姐似地需很多人服侍。它泼皮、倔强,耐旱、耐涝、耐寒、耐碱……更不像西王母的蟠桃:
“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枣却不然,凡山地、平原、沙荒、河滩、道旁、沟边、院内、院外,不宜于其它果树生长的地方,它却都能“随遇而安”,毫不苛求。
枣是好东西。它产量大而且稳定:每株一般可达百斤。寿命长:百年以上的枣树还生长旺盛,果实累累,满挂枝头。结果早:君不闻:“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吗?它更不像西王母的蟠桃,三千年才能结果一次呢!
枣是好东西。西王母的蟠桃,咱从未尝过,不敢妄加议论。而枣却吃过不少。它不但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它含有大量的醣、脂肪和蛋白质,以及比一般果品多二至十二倍的磷和钙。尤其是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丙种维生素。据化验,它比桔柑所含的高七倍多,比苹果高七八十倍,而且这些维生素虽经种种加工,也很少破坏。枣肉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养分,都可被人吸收。
枣是好东西。它的吃法也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不像某些果品,吃法单调;也不像某些果品,离树就要加工,否则就要变质。它除像一般鲜果生吃而外,还可制成干枣、蜜枣、焦枣、醉枣、枣面、枣泥、枣酒、枣醋……作糕点,蒸、煮等等。
枣是好东西。它不但富于营养、吃法多样,而枣肉、枣仁,且可入药,能开胃、健脾、润肺、补肝、益血、壮神及其它医疗作用。幼年在家乡,当地医生所开药方,也多以红枣作“引子”。据说从枣中提取的卢丁,还可治高血压。
枣是好东西。它的益处确是:千言万语道不尽,蟠桃哪能比红枣?几千年来,咱们这些“凡夫俗子”,同红枣结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枣中之王”的灵枣,更令人念念不忘。
灵枣虽好,但运到省外各地的不多。难怪以许广平同志对鲁迅先生那样体贴、关切,凡一切有助于先生健康,而为先生所爱吃的东西,无不倾全力广为搜求,可是当年她却不曾遇到灵枣。所以鲁迅在收到有“枣王”之誉的灵宝大红枣之后,就说:“红枣极佳,为南中所无法购得”,以及:“南边也有红枣买,不知从那里运来的,但肉很薄,没有兄寄我的好”。
当我知道三门峡水库堤岸要绿化时,当即函绿化委员会
(设在灵宝),建议绿化时,考虑快长林、风景林之外,注意到经济林,尤其是得天时、地利的灵宝大枣,不要忽略。况且,它当年就能结果,不逊于快长林。扬花时,清香遍野,绿叶闪闪,令人神爽,可与风景林媲美。尤其是枣熟时节,那满树碧玉般的光亮闪闪的绿叶间,挂着一串串光艳夺目的小红灯笼,真可说是别具风情的灵宝特景,什么风景林能有它这别具一格的情致呢!
枣可贵,尤其味美而模样逗人的灵枣。
枣可贵,尤其可贵的是它的品质:泼皮、倔强、不畏难,自身要求低而给人带来的益处大。
这一点,我们应以它自励。注:①又名柞树、栎树、青杠等。种类甚多,名称不一,河南卢氏县一带俗名花栎树。实为坚果,名橡子,故当地人又称它为橡子树。②形如羊肚,直径约一寸粗,二三寸长,成圆柱状。③即周建人同志。


第4版()
专栏:

导师——鲁迅和木刻青年(木刻)
  启慧


第4版()
专栏:

西望
长江秋风起,秋风凉,葱岭战士添衣裳。脚蹬世界屋脊,俯瞰印度洋。恒河平原,热带风光,一派古老大国气象,祝愿印度人民富与强。不幸妖魔作怪,鬼使豺狼,无端要把中国伤!大片中国领土,霸作印度边疆,还说中国好扩张。紧握神枪,严守边防,不要放过野心狼!我们不放第一枪。克制非无限,莫太猖狂!
一九六二年十月于北京


第4版()
专栏:知识信箱

传记纪录片《梅兰芳》的摄制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王映东编辑同志:
我们看了传记纪录片《梅兰芳》,觉得这部片子拍得好,用的资料不算多,但在短短几十分钟时间里,通过一些活生生的形象,让观众观赏了梅兰芳这位卓越的艺术家一生的艺术生活和他的成长。我们很想知道导演怎样在资料的基础上创造电影形象?怎样运用音乐加强影片效果?怎样选用唱腔的?希望你们能答复一下。
北京 朱叶
从资料到形象
传记纪录片首先要具有文献价值,资料占很重要的地位;生动的事例再多,没有资料就无法表现出来。但是,把死资料变成活电影,还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
简单地把资料拍下来,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事实,但要达到感人的效果,这样就远远不够;一定要在银幕上创造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观众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影片主人翁的感情活动,从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在传记纪录片《梅兰芳》的摄制工作里,如何在资料的基础上创造电影形象呢?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如梅兰芳访美归来不久,“九一八”事变就爆发了;他举家南迁,到上海又亲身经历了“一二八”事变;这时,他爱国情切,编演爱国主义新戏《抗金兵》,反对不抵抗政策。这些内容,我们是分成三个片断来处理,即香山小休、举家南迁和编演《抗金兵》。
香山小休使用了两张照片和一组风景镜头,顺序如下:香山别墅前的老松——颐和园的黄昏——梅兰芳在院内散步——院内盛开的菊花——全家合照——北海的杨树落叶飞舞。我们试图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配上抒情音乐,以表现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爱恋之情。这时的梅兰芳是久别归来,家乡景物在他眼中会显得分外亲切,祖国山河也显得更加可爱,这种感情是很自然的。
影片随着激昂愤慨的琵琶齐奏推出“日军昨陷沈阳”的消息,急转到第二个片断,举家南迁。这一段首先用了雪山风暴、长城风雪、顶风冒雪的骆驼队和火车疾驰在茫茫雪原等镜头;接着出现窗前沉思照片的银幕合成,把南迁中的梅兰芳和车窗外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车过黄河大桥,再现照片,并进一步用咆哮的黄水和长江的滚滚波涛突出描写他的思潮起伏;然后从黄浦江水摇到阴云密布的上海外滩,结束了这一片断。全版所用资料只有一张照片。
第三个片断从马斯南路外景开始,镜头推进梅花诗屋(用原物布置成当年的样子),接一张在梅花诗屋里沉思的照片;用炉火引出墙上和窗外的火光,配上隐约的枪炮声以烘托出“一二八”的历史气氛;再用沉思照片面部特写迭印出日军暴行和金兵上场;这里插入梁红玉击鼓镜头;最后从开打亮相推出一张剧照。这一片断使用的资料也只有两张照片和一个舞台纪录片镜头,所表现的却有创作环境、时代背景、戏的内容含意和演出实况,把情绪推到了一个高峰。
如果以上都只是简单地拍下资料,效果显然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音乐的使用
我国戏曲的音乐伴奏很巧妙,并不从头到尾都有,有时一段伴奏后的无伴奏,艺术效果比有伴奏更突出,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一段无伴奏之后的伴奏,也往往能更有效地发挥音乐的功能。我们在这部影片中也试着用了这种方法来处理音乐。
例如:访日访美等很长一段画面就没有配音乐,接下去香山小休等三个片断的音乐出现便显得更加有力。访苏的车站欢迎和座谈会等场面也没有配音乐。这和访日访美一样是叙述事实的经过,解说完全可以独力胜任,音乐可有可无。但是,接下去的到列宁格勒等地参观和拜谒列宁墓等镜头,就不仅是叙述经过,而是要表现梅兰芳对苏联当时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仰慕、苏联人民对他的关怀、以及他对列宁的敬爱心情,这就非用音乐不可了。
纪录片的音乐有时是作为解说的伴奏,只起个陪衬作用,有时也能起更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要作周密的设计。上述举家南迁一段,我们只用了七个字的解说,就是有意要让音乐充分发挥。解放后的新生活和到祖国各地参观访问,画面内容观众都比较熟悉,不需要多解释,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就更大了。
一些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和不同事件中拍下来的新闻片镜头,经过构思组接在一起,再配上合适的音乐,便能产生全新的意境。如果一一解说镜头内容,反而影响这种意境的造成。音乐却能把这些原来各不相关的零星镜头,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感情气氛中。
关于选用唱腔
作为一个戏曲艺术家的传记片,让观众有一定的机会欣赏和了解一下他的艺术是必要的。为此,影片选用了梅兰芳的四段唱腔和一些表演身段。四段唱腔在影片中的用法各不相同,但全是本着这样一个原则:既让观众欣赏到唱,又要唱的内容符合影片情节发展的需要,并加强影片内容,起到电影音乐的作用,而不是孤立的听唱。
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停演,处境很困难。但他对抗战仍然满怀信心,深信有重登舞台之日,经常偷偷排练。很多老朋友谈到他当时紧闭门窗偷排昆曲的情形,非常动人。因此,选用了一段昆曲《思凡》的数罗汉。这段唱和他当时内心的郁闷,以及对胜利的向往,是可以契合的。用画外音的方法配上了一组镜头——梅花诗屋(原来偷唱的地方)紧闭的门窗、室内陈设、墙上的松柏图、穴居面壁的佛像、他本人的塑像靠着关闭的窗子等等。这样处理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人却也在其中——在观众的想像中。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南京当面拒绝蒋介石,不为马歇尔演出。这是他当时看到美蒋罪行,引起自从“九一八”以来愤恨的集中表现,也是他当时能做到的最大反抗。借着写他连忙离开南京回上海演出的机会,选用了《宇宙锋》金殿装疯的四句唱:“怒冲冲我把这云鬟扯乱,气得我咬牙关火上眉尖,我手中有兵刃决一死战,将这些众狂徒斩首在马前。”这段唱用了同时声,让他借赵艳容的口,面对观众,有声有色地唱出了满腔激愤。
解放后,他的心情变得年青了,艺术也青春再现,祖国建设和全国戏曲事业的发展都是春色满园。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我觉得自己是越活越年青了!”在这句话之后选用了《游园惊梦》的一段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原来想只用这四句同时声,看双片时发现声带录的不只四句,接下去的唱还有,声音便拖到《惊梦》的堆花场面和他同全国名演员交流经验等镜头上,唱的情绪和画面吻合,比另配音乐还合适。这也可以说是巧合,于是在这里,唱便代替了音乐。
深入部队和工厂演出的电影资料全是演《贵妃醉酒》。于是也就采取《游园》唱代替音乐的办法,选用了《贵妃醉酒》中百花亭一段唱配了这段画面。虽然唱的内容和画面表演并不一致,但这段唱腔活泼愉快,很符合到各地为工农兵演出的欢悦情绪。
此外,影片中还用了《霸王别姬》的剑舞和《洛神》的身段。遗憾的是梅兰芳早年拍摄的舞台纪录片一本也没有找到,未能让观众看看他前期的表演。


第4版()
专栏:

旧址新探
——新发现的与鲁迅有关的几处旧址
鲁迅博物馆最近发现了几处与鲁迅有关的旧址,使研究鲁迅的工作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史料。
一、历史博物馆旧址——即现在国子监首都图书馆内。
鲁迅先后在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和佥事职务时,主管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工作。筹建历史博物馆是他当时的工作之一。从鲁迅日记上也可以看出,鲁迅经常到历史博物馆去。他曾把自己收藏的明福禄铜镜和明瓷花碗送给历史博物馆。也替历史博物馆买过瓦当等文物。195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就将这个铜镜和瓷碗送还给鲁迅博物馆,现仍陈列在馆内。
鲁迅对于历史博物馆的工作,还有一件值得追述的事情。1913年的初冬,历史博物馆有十三件古物要运到外国展览,文物送到了当时的教育部来,鲁迅认为这些文物很珍贵,应当守护。当即回家取了两条毛毯,睡在这些文物旁边。
二、女师大临时校舍——西城宗帽胡同14号。
这个地方是当年女子师范大学的临时校舍。由鲁迅和其他一些支持学生正义斗争的教师,临时义务开班授课而自赁的校舍。
1925年5月,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开除六个学生,引起学生的激烈反对。以后,教育部当局在段琪瑞政府的支持下非法解散了女师大,陈西滢等反动文人也乘机大放流言,但流言和暴力都不能吓倒这些为正义而斗争的学生们。她们就在鲁迅的积极支持下,在这里自赁了校舍,开班上课。这也是斗争的另一种形式。
这所房子是在离西三条不远的地方,据说是在鲁迅的热心协助下找到的。三十几年来,这所房子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许广平先生在鉴定时,曾经作了很详细的介绍:一进门第二层院子,两边是当时的教室,中间是礼堂,侧面的院子是饭堂,后面是学生宿舍,最边上的两间是当时许广平先生和刘和珍住过的房子。许先生从房角拉开一个壁门,突然出现了另一个通道口,她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秘密的出口。她们当时住在这里,正是为了准备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可以出走。
三、京师图书馆馆址——座落在方家胡同现女二中校址内,现在还保留着当时的大门。从外面还可以看到“京师图书馆”几个大字,里面还大略可以看出当时京师图书馆的两层院落。
京师图书馆原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1913年鲁迅就参与京师图书馆的筹建工作,从馆址的选择到经费的预算等,鲁迅都付出了心血。从热河调来的文津阁四库全书,也是由他亲自接办的。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时,鲁迅参加了开馆仪式。以后鲁迅还把自己的著作或珍藏的一些书籍送给京师图书馆。现在在北京图书馆还保存了鲁迅当年送的《小学答问》和《会稽郡故书杂集》等书。    
  ·叶淑穗·


第4版()
专栏:

仙猴探头树枝间,蟠桃哪有灵枣鲜?
——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六周年
曹靖华
一 
连阴雨淅淅沥沥地下了半个多月了,还没有丝毫放晴的
样儿。近五天来,“石”家老奶
奶每天都虔心敬意地用黄表剪个“扫天媳妇”,挂到院里的竹
竿梢上,希望它真能显灵:扫
开阴云,让太阳露出脸来。可是细雨淋沥,每次挂出去,顷
刻就被雨淋成一小团黄泥,顺着竹竿溜下去,在积水里消失了。昨天又剪了第六个。昨夜,劲风阵阵,彻夜未息。今天,果然碧空万里,红日高悬。骄阳下,蝉声四起,鸣虫鼓噪,在这大演奏会上,都争显身手。
尽管阳光多么强烈,可是这十来棵老花栎树①的密枝浓叶交织的大天幕,却把整个花栎坝罩得一丝儿阳光也不透。路沟口往火神庙上学的几个孩子,路过这儿,几天来,每次都不由得登到高土坎上,仰着小脸,望着一棵十来丈高的大花栎树,眼睛盯着老母枝上的那个碗口大的圆臼臼的树洞。现在又聚到这儿,兴高采烈地望着,争着说:
“一天一个样,昨儿还没这么大!”
“当心别叫它跳到咱身上!”
“真神!……”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正说着,一个老汉赶着牛,出了村子,慢慢往这儿走来。孩子们一见,马上喊道:
“石爷爷,刘爷爷!快些!快来看呀!真要跳下树了!”
老汉笑嘻嘻地不慌不忙地赶着牛,毫不答理。
实在说,老汉既不姓石,也不姓刘。只因他满肚子故事,又善谈天说地,人就给他个外号:“刘伯温”。孩子们不懂这些,只尊称他“刘爷爷”。同时,他性子刚得石头一样,模样儿又像猴子,所以他又有一个外号:“石猴”。孩子们又尊称他
“石爷爷”。他对这些外号不但毫无反感,而且以此自豪,欣然承当。有一次,人称他“石猴”时,他满口答应说:
“可别小看猴子。齐天大圣孙悟空,一筋斗翻它十万八千里,服妖降魔,保驾唐僧取经,本领可大着呢!”
他能说会道,风趣豁达,爱打不平,有钱人都讨厌他。可是砍柴拾草、耕田种地的人,却都喜欢他,特别是孩子们。
“石爷爷”走到跟前,抬头向树洞一望,嗬,精头露耳的一只大猴子,探头洞外,满头黄毛,光洁逗人,眼看要跃身离洞了。
孩子们仰着好奇的笑脸,争着问道:
“真神!平常不见影,几天连阴雨,闷不过就出来了。石爷爷,它打哪来的?”
老汉不紧不慢地笑着说:
“打哪来的?可有来历呢。从前咱这大深山里,到处崇山峻岭,古木遮天,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真是世外桃源。不料一年秋天,忽然一阵黑风,刮得天昏地暗,树木庄稼,全都刮毁。风后,满山遍野,尽是猴子。你们说这打哪来的?”
孩子们都瞪着眼,屏着气,急等着老汉往下说:
“这是打花果山来的呀。它们来了以后,把庄稼、果树,全都糟蹋光了。后来有两个小伙子,就是咱们瓦窑沟的小伙子呀!”
说着,用手往瓦窑沟那面一指,说:
“他们跑到琉璃庙老道士那儿,借了两把宝剑,赶走了猴子。为着杀一儆百,叫它们不敢再来胡闹,把杀了的两只猴头,挂到大花栎树上。谁知从那以后,就永远挂在树上了……”
故乡猴头,不但味美,而且模样也极逗人爱。尤其是鲜猴头,成熟时,满披光洁的茸茸黄毛,活是精头露耳的猴儿,探头洞口,乘机大闹天宫似的。鲁迅先生当年如果看到这活生生的鲜猴头,尝到这别具风味的鲜猴头,那该是多么惊喜呢!可惜这样的猴头,一离开
“窝”,就要加工,晒干或烘干,否则很快就坏了。所以,他只能看到干猴头。1936年8月25 
日,他在《日记》里记着:“午后得靖华寄赠猴头菌四枚,羊肚菌②一合,灵宝枣二升。”
干猴头无论色味或模样,都远逊于鲜猴头。就那,鲁迅先生却极珍视,舍不得吃。当他收到后,在8月27日就来信说:
“猴头闻所未闻,诚为珍品,拟俟有客时食之。”
同年9月7日信说:
“猴头已吃过一次,味确很好,但与一般蘑菇颇不同。南边人简直不知道这名字。说到食的珍品,是燕窝鱼翅,其实这两种本身并无味,全靠配料,如鸡汤、笋、冰糖……的。”
当年邮寄猴头时,不但顺便函告这东西的吃法,而且还略述到它生长的情况:
首先,猴头不同于木耳。木耳是人工培养的,所以可随意生产。猴头则不然。它不但生在一定季节,一定的树种上,而且生长在一定的,自然而且偶然形成的“窝”里。这就限制了产量,成了“物以稀为贵”了。
猴头生长在花栎树上,这树最好是“老而不死”。想必
“老”则某些适当粗枝朽而易断,且能在接近于母枝的断口处继续腐朽,日久在母枝上形成大小深浅,适宜猴头生长的小洞。至于“不死”,则是否还需借树的绿荫遮蔽,保持湿温,以及是否还需母树的化合物质的营养等等,则不得而知了。不过,幼年在家乡时常见到的,都是在这样条件下生长的。母枝附近形成的小洞,洞底有腐朽物,加之随风送来的草屑、微尘,积在洞底,同腐朽物掺合,这就成了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宜于猴头生长的小小的神仙洞。当地人给这叫“猴头窝”。这“窝”一旦形成,每年六至八月间,一遇连阴雨,不几天,一只精头露耳的猴子,就悄悄儿探头出洞了。
猴头虽然是天生的,但它要求的条件,并不太苛。鲁迅先生在上述的8月27日那封信中说:“但我想,如经植物学家或农学家研究,也许有法培养。”以天然生长的人参、蘑菇等等,现在都可用人工培养,猴头当也没有太大困难。伏牛山区一带,利用天然条件,略加人工,定可使这富于营养,仙味清淳的山珍发展起来。这样,则鲁迅先生当年的美好愿望,不但可惠及祖国各地劳动人民,使天南地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尝所未尝的人,都能听到、见到、尝到猴头,且可出口,换取我们所需的工业装备,使仙猴也能有机会对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至令它枉探头枝间,无用武之地了。 二 如果以卢氏县城为起点,从这儿外出,取道北路,徒步一天的行程,就到了官道口。这是灵卢来往孔道。一条清澈的山涧,把这个集镇切作两截,西段属卢氏,东段属灵宝。枯水时,站在山涧的列石上,一步可脚踏两县。从这儿起,再越过一重重的山,涉过一道道的河,最后出了南天门,沿着黄土岗下去,就入到灵宝平川了。
如果是白露前后,路过这儿,首先令人显眼的,是家家户户的房前舍后,院内院外,以及道旁田埂,在那碧玉般的闪光的绿叶间,满挂着一串串鲜红夺目、光亮闪烁的小红灯笼。有时大道旁边,一串串的小红灯笼,隔着人家的围墙伸出来,直悬到行人的头顶上,好像黄昏时分,殷勤的主人,担心道路坎坷,给行人照明赶路,帮他早早投宿似的。这就是灵宝三宝之一:棉花、苹果、枣的灵宝大红枣,也就是《鲁迅日记》和书信中所提到的
“红枣”或“灵枣”了。
1935年1月15日,《鲁迅日记》载:“得靖华信,并红枣一包。”同月18日又载:“下午得红枣一囊,靖华寄赠。”年久健忘,但我想,这大概是一件事,15日所记“红枣一包”,恐系信中所言邮寄红枣,实际信先到,而邮包则于18日始到达也。
1936年8月25日,《鲁迅日记》又载:“午后得靖华寄赠……灵宝枣二升”。这才是第二次寄的灵枣吧?
鲁迅先生对灵枣是很称赞的。1935年1月18日,他收到灵枣后,26日来信说:“红枣早取来,煮粥、做糕,已经吃得不少了,还分给舍弟③。南边也有红枣买,不知从那里运来的,但肉很薄,没有兄寄我的好。”1936年8月25日第二次收到灵枣后,27日来信说:“20日信昨收到,小包亦于昨午后取得;唯木耳至今未到,大约因交通不便,尚在山中或涂中耳。红枣极佳,为南中所无法购得……”
这绝非过誉。灵枣确实好:它皮薄、肉厚、果大、核小、汁多、味甜,清香可口,作短圆筒形。鲜枣大者每枚约一市两,有“枣王”之称。
枣是好东西。它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古以来,每遇荒年,曾用枣度荒。《韩非子》里就有:“秦饥,应侯请曰:王苑之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的记载。在我们的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部队有时被敌包围,粮源断绝,也常以枣救急。难怪北方农民称它为“铁杆庄稼”。
枣是好东西。枣木质坚而细,且富弹性,耐热、耐潮、耐磨、耐压,用途极广。
枣是好东西。它开花迟,可免霜冻,保证产量。枣花之艳,虽不及桃李,但质朴淡雅,清香浓郁,却有过之。且蜜汁多,花期长,更是好的蜜源植物。
枣是好东西。枣树要求低,栽培易,不像其它果树,娇小姐似地需很多人服侍。它泼皮、倔强,耐旱、耐涝、耐寒、耐碱……更不像西王母的蟠桃:
“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枣却不然,凡山地、平原、沙荒、河滩、道旁、沟边、院内、院外,不宜于其它果树生长的地方,它却都能“随遇而安”,毫不苛求。
枣是好东西。它产量大而且稳定:每株一般可达百斤。寿命长:百年以上的枣树还生长旺盛,果实累累,满挂枝头。结果早:君不闻:“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吗?它更不像西王母的蟠桃,三千年才能结果一次呢!
枣是好东西。西王母的蟠桃,咱从未尝过,不敢妄加议论。而枣却吃过不少。它不但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它含有大量的醣、脂肪和蛋白质,以及比一般果品多二至十二倍的磷和钙。尤其是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丙种维生素。据化验,它比桔柑所含的高七倍多,比苹果高七八十倍,而且这些维生素虽经种种加工,也很少破坏。枣肉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养分,都可被人吸收。
枣是好东西。它的吃法也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不像某些果品,吃法单调;也不像某些果品,离树就要加工,否则就要变质。它除像一般鲜果生吃而外,还可制成干枣、蜜枣、焦枣、醉枣、枣面、枣泥、枣酒、枣醋……作糕点,蒸、煮等等。
枣是好东西。它不但富于营养、吃法多样,而枣肉、枣仁,且可入药,能开胃、健脾、润肺、补肝、益血、壮神及其它医疗作用。幼年在家乡,当地医生所开药方,也多以红枣作“引子”。据说从枣中提取的卢丁,还可治高血压。
枣是好东西。它的益处确是:千言万语道不尽,蟠桃哪能比红枣?几千年来,咱们这些“凡夫俗子”,同红枣结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枣中之王”的灵枣,更令人念念不忘。
灵枣虽好,但运到省外各地的不多。难怪以许广平同志对鲁迅先生那样体贴、关切,凡一切有助于先生健康,而为先生所爱吃的东西,无不倾全力广为搜求,可是当年她却不曾遇到灵枣。所以鲁迅在收到有“枣王”之誉的灵宝大红枣之后,就说:“红枣极佳,为南中所无法购得”,以及:“南边也有红枣买,不知从那里运来的,但肉很薄,没有兄寄我的好”。
当我知道三门峡水库堤岸要绿化时,当即函绿化委员会
(设在灵宝),建议绿化时,考虑快长林、风景林之外,注意到经济林,尤其是得天时、地利的灵宝大枣,不要忽略。况且,它当年就能结果,不逊于快长林。扬花时,清香遍野,绿叶闪闪,令人神爽,可与风景林媲美。尤其是枣熟时节,那满树碧玉般的光亮闪闪的绿叶间,挂着一串串光艳夺目的小红灯笼,真可说是别具风情的灵宝特景,什么风景林能有它这别具一格的情致呢!
枣可贵,尤其味美而模样逗人的灵枣。
枣可贵,尤其可贵的是它的品质:泼皮、倔强、不畏难,自身要求低而给人带来的益处大。
这一点,我们应以它自励。注:①又名柞树、栎树、青杠等。种类甚多,名称不一,河南卢氏县一带俗名花栎树。实为坚果,名橡子,故当地人又称它为橡子树。②形如羊肚,直径约一寸粗,二三寸长,成圆柱状。③即周建人同志。


第4版()
专栏:

导师——鲁迅和木刻青年(木刻)
  启慧


第4版()
专栏:

西望
长江秋风起,秋风凉,葱岭战士添衣裳。脚蹬世界屋脊,俯瞰印度洋。恒河平原,热带风光,一派古老大国气象,祝愿印度人民富与强。不幸妖魔作怪,鬼使豺狼,无端要把中国伤!大片中国领土,霸作印度边疆,还说中国好扩张。紧握神枪,严守边防,不要放过野心狼!我们不放第一枪。克制非无限,莫太猖狂!
一九六二年十月于北京


第4版()
专栏:知识信箱

传记纪录片《梅兰芳》的摄制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王映东编辑同志:
我们看了传记纪录片《梅兰芳》,觉得这部片子拍得好,用的资料不算多,但在短短几十分钟时间里,通过一些活生生的形象,让观众观赏了梅兰芳这位卓越的艺术家一生的艺术生活和他的成长。我们很想知道导演怎样在资料的基础上创造电影形象?怎样运用音乐加强影片效果?怎样选用唱腔的?希望你们能答复一下。
北京 朱叶
从资料到形象
传记纪录片首先要具有文献价值,资料占很重要的地位;生动的事例再多,没有资料就无法表现出来。但是,把死资料变成活电影,还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
简单地把资料拍下来,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事实,但要达到感人的效果,这样就远远不够;一定要在银幕上创造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观众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影片主人翁的感情活动,从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在传记纪录片《梅兰芳》的摄制工作里,如何在资料的基础上创造电影形象呢?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如梅兰芳访美归来不久,“九一八”事变就爆发了;他举家南迁,到上海又亲身经历了“一二八”事变;这时,他爱国情切,编演爱国主义新戏《抗金兵》,反对不抵抗政策。这些内容,我们是分成三个片断来处理,即香山小休、举家南迁和编演《抗金兵》。
香山小休使用了两张照片和一组风景镜头,顺序如下:香山别墅前的老松——颐和园的黄昏——梅兰芳在院内散步——院内盛开的菊花——全家合照——北海的杨树落叶飞舞。我们试图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配上抒情音乐,以表现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爱恋之情。这时的梅兰芳是久别归来,家乡景物在他眼中会显得分外亲切,祖国山河也显得更加可爱,这种感情是很自然的。
影片随着激昂愤慨的琵琶齐奏推出“日军昨陷沈阳”的消息,急转到第二个片断,举家南迁。这一段首先用了雪山风暴、长城风雪、顶风冒雪的骆驼队和火车疾驰在茫茫雪原等镜头;接着出现窗前沉思照片的银幕合成,把南迁中的梅兰芳和车窗外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车过黄河大桥,再现照片,并进一步用咆哮的黄水和长江的滚滚波涛突出描写他的思潮起伏;然后从黄浦江水摇到阴云密布的上海外滩,结束了这一片断。全版所用资料只有一张照片。
第三个片断从马斯南路外景开始,镜头推进梅花诗屋(用原物布置成当年的样子),接一张在梅花诗屋里沉思的照片;用炉火引出墙上和窗外的火光,配上隐约的枪炮声以烘托出“一二八”的历史气氛;再用沉思照片面部特写迭印出日军暴行和金兵上场;这里插入梁红玉击鼓镜头;最后从开打亮相推出一张剧照。这一片断使用的资料也只有两张照片和一个舞台纪录片镜头,所表现的却有创作环境、时代背景、戏的内容含意和演出实况,把情绪推到了一个高峰。
如果以上都只是简单地拍下资料,效果显然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音乐的使用
我国戏曲的音乐伴奏很巧妙,并不从头到尾都有,有时一段伴奏后的无伴奏,艺术效果比有伴奏更突出,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一段无伴奏之后的伴奏,也往往能更有效地发挥音乐的功能。我们在这部影片中也试着用了这种方法来处理音乐。
例如:访日访美等很长一段画面就没有配音乐,接下去香山小休等三个片断的音乐出现便显得更加有力。访苏的车站欢迎和座谈会等场面也没有配音乐。这和访日访美一样是叙述事实的经过,解说完全可以独力胜任,音乐可有可无。但是,接下去的到列宁格勒等地参观和拜谒列宁墓等镜头,就不仅是叙述经过,而是要表现梅兰芳对苏联当时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仰慕、苏联人民对他的关怀、以及他对列宁的敬爱心情,这就非用音乐不可了。
纪录片的音乐有时是作为解说的伴奏,只起个陪衬作用,有时也能起更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要作周密的设计。上述举家南迁一段,我们只用了七个字的解说,就是有意要让音乐充分发挥。解放后的新生活和到祖国各地参观访问,画面内容观众都比较熟悉,不需要多解释,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就更大了。
一些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和不同事件中拍下来的新闻片镜头,经过构思组接在一起,再配上合适的音乐,便能产生全新的意境。如果一一解说镜头内容,反而影响这种意境的造成。音乐却能把这些原来各不相关的零星镜头,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感情气氛中。
关于选用唱腔
作为一个戏曲艺术家的传记片,让观众有一定的机会欣赏和了解一下他的艺术是必要的。为此,影片选用了梅兰芳的四段唱腔和一些表演身段。四段唱腔在影片中的用法各不相同,但全是本着这样一个原则:既让观众欣赏到唱,又要唱的内容符合影片情节发展的需要,并加强影片内容,起到电影音乐的作用,而不是孤立的听唱。
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停演,处境很困难。但他对抗战仍然满怀信心,深信有重登舞台之日,经常偷偷排练。很多老朋友谈到他当时紧闭门窗偷排昆曲的情形,非常动人。因此,选用了一段昆曲《思凡》的数罗汉。这段唱和他当时内心的郁闷,以及对胜利的向往,是可以契合的。用画外音的方法配上了一组镜头——梅花诗屋(原来偷唱的地方)紧闭的门窗、室内陈设、墙上的松柏图、穴居面壁的佛像、他本人的塑像靠着关闭的窗子等等。这样处理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人却也在其中——在观众的想像中。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南京当面拒绝蒋介石,不为马歇尔演出。这是他当时看到美蒋罪行,引起自从“九一八”以来愤恨的集中表现,也是他当时能做到的最大反抗。借着写他连忙离开南京回上海演出的机会,选用了《宇宙锋》金殿装疯的四句唱:“怒冲冲我把这云鬟扯乱,气得我咬牙关火上眉尖,我手中有兵刃决一死战,将这些众狂徒斩首在马前。”这段唱用了同时声,让他借赵艳容的口,面对观众,有声有色地唱出了满腔激愤。
解放后,他的心情变得年青了,艺术也青春再现,祖国建设和全国戏曲事业的发展都是春色满园。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我觉得自己是越活越年青了!”在这句话之后选用了《游园惊梦》的一段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原来想只用这四句同时声,看双片时发现声带录的不只四句,接下去的唱还有,声音便拖到《惊梦》的堆花场面和他同全国名演员交流经验等镜头上,唱的情绪和画面吻合,比另配音乐还合适。这也可以说是巧合,于是在这里,唱便代替了音乐。
深入部队和工厂演出的电影资料全是演《贵妃醉酒》。于是也就采取《游园》唱代替音乐的办法,选用了《贵妃醉酒》中百花亭一段唱配了这段画面。虽然唱的内容和画面表演并不一致,但这段唱腔活泼愉快,很符合到各地为工农兵演出的欢悦情绪。
此外,影片中还用了《霸王别姬》的剑舞和《洛神》的身段。遗憾的是梅兰芳早年拍摄的舞台纪录片一本也没有找到,未能让观众看看他前期的表演。


第4版()
专栏:

旧址新探
——新发现的与鲁迅有关的几处旧址
鲁迅博物馆最近发现了几处与鲁迅有关的旧址,使研究鲁迅的工作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史料。
一、历史博物馆旧址——即现在国子监首都图书馆内。
鲁迅先后在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和佥事职务时,主管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工作。筹建历史博物馆是他当时的工作之一。从鲁迅日记上也可以看出,鲁迅经常到历史博物馆去。他曾把自己收藏的明福禄铜镜和明瓷花碗送给历史博物馆。也替历史博物馆买过瓦当等文物。195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就将这个铜镜和瓷碗送还给鲁迅博物馆,现仍陈列在馆内。
鲁迅对于历史博物馆的工作,还有一件值得追述的事情。1913年的初冬,历史博物馆有十三件古物要运到外国展览,文物送到了当时的教育部来,鲁迅认为这些文物很珍贵,应当守护。当即回家取了两条毛毯,睡在这些文物旁边。
二、女师大临时校舍——西城宗帽胡同14号。
这个地方是当年女子师范大学的临时校舍。由鲁迅和其他一些支持学生正义斗争的教师,临时义务开班授课而自赁的校舍。
1925年5月,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开除六个学生,引起学生的激烈反对。以后,教育部当局在段琪瑞政府的支持下非法解散了女师大,陈西滢等反动文人也乘机大放流言,但流言和暴力都不能吓倒这些为正义而斗争的学生们。她们就在鲁迅的积极支持下,在这里自赁了校舍,开班上课。这也是斗争的另一种形式。
这所房子是在离西三条不远的地方,据说是在鲁迅的热心协助下找到的。三十几年来,这所房子基本上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许广平先生在鉴定时,曾经作了很详细的介绍:一进门第二层院子,两边是当时的教室,中间是礼堂,侧面的院子是饭堂,后面是学生宿舍,最边上的两间是当时许广平先生和刘和珍住过的房子。许先生从房角拉开一个壁门,突然出现了另一个通道口,她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秘密的出口。她们当时住在这里,正是为了准备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可以出走。
三、京师图书馆馆址——座落在方家胡同现女二中校址内,现在还保留着当时的大门。从外面还可以看到“京师图书馆”几个大字,里面还大略可以看出当时京师图书馆的两层院落。
京师图书馆原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1913年鲁迅就参与京师图书馆的筹建工作,从馆址的选择到经费的预算等,鲁迅都付出了心血。从热河调来的文津阁四库全书,也是由他亲自接办的。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时,鲁迅参加了开馆仪式。以后鲁迅还把自己的著作或珍藏的一些书籍送给京师图书馆。现在在北京图书馆还保存了鲁迅当年送的《小学答问》和《会稽郡故书杂集》等书。    
  ·叶淑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