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社论

集体主义的光辉
十年前,山西长治专区出现了十个以土地入股为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革命老根据地土地改革以后,在互助组基础上试办的第一批合作社,也是全国成批举办的较早的一批合作社。它们走过的道路,也是全国农民走过的道路;它们的成就,焕发着集体主义的光辉。
这十个老社,现在是当地人民公社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一样,它们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一步一步地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前进,逐步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伟大历史变革,按照群众要求组成了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它们的整个经历说明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集体主义思想又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合作化使几千年来束缚生产力的小农经济得到根本改造,公社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它使人们同大自然斗争的力量更加强大了。十个老社多数是办得好的,十年来依靠集体的力量,使荒山变成果园,荒滩变成良田,粮食产量上升,牲畜成倍增加。窑上沟三个时期的粮食年产量增长的平均数字,是这个光辉道路的生动的历史记录。它的粮食产量,以1950年互助组时期的产量为基数,初级社时期比互助组时期增长24%,高级社时期比初级社时期增长16%,公社化以后又比高级社时期增长18%。十年间,粮食亩产由一百三十八斤提高到二百四十七斤,总产量由十五万一千斤提高到三十万斤以上。在少数办得不好的社里,这几年粮食产量有所减少,林牧副业仍然保持上升趋势。十个社总计,十年间林业增长二十四倍,羊增长二倍以上,大牲口增长50%左右。这些数字与事实,说明了合作化的优越性,更显示了人民公社的强大的生命力。
十个老社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正是全国农民所走的道路。这条道路改变了几千年来使农民“陷于永远的穷苦”的状况,使他们永远摆脱了风雨飘摇的小农经济的困境。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依靠集体力量,创造和发展了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面貌。尽管今天达到的水平距离富裕的生活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是广大农民从自己亲身体验里,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同志十几年前所指出的组织起来“是由贫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的正确性,认识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集体经济的日益壮大,使广大农民越来越感觉到集体比个人可靠,依靠集体是稳定地走向富裕的可靠道路。
集体经济的威力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根本的关键在于是不是认真地实行党的有关农村工作的各项基本政策。十个老社中,凡是能严格按照党所规定的方针政策办事的,生产都能持续不断地增长。像川底、窑上沟等社,在合作化时期,它们严格遵循党的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各项具体政策,发展了生产。公社化以后,它们在公社的统一领导下,严格遵守社会主义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认真执行自愿、等价、按劳分配的政策,合理确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根据生产水平和具体条件确定生产组织的规模,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分配制度和劳动管理制度,对于发挥社员劳动积极性和提高劳动效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的广泛发展。有个别单位,像南天河大队,由于没有严格遵守党的政策原则,没有认真按照政策规定办事,盲目扩大队的规模,不认真执行按劳分配政策,结果挫伤了社员群众的积极性,影响了生产的发展。现在,南天河大队已经从这些教训中吸取了前进的力量,情况已经好转。
从十个老社集体经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党所制定的有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办好人民公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党所规划的农民组织起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步骤,是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觉悟程度的。因此,前进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符合群众要求并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分散经营的互助组不能满足发展生产的要求的时候,党及时提出了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初级形式的合作社;当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统一经营、集体劳动之间的矛盾阻碍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党又及时引导农民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随着群众觉悟的提高和扩大生产的需要,党又顺应农民群众的要求,帮助和引导群众自愿联合起来,组成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正由于这些生产关系的变化适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水平,因而都大大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那些办得好的社,在每一个变革的阶段,由于正确执行党的政策,自觉地适应客观经济规律,因而集体生产就能持续不断地发展,集体经济就能日益巩固。
集体经济的健康成长,又同经常的集体主义教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这十个老社办社十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到,长期的集体劳动不但发展了集体经济,同时也使社员的思想面貌有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成为自觉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出现了不少爱国爱社的新型农民,新的道德风尚正在形成。而这些新的思想作风,又反过来促进了集体劳动,加速了集体经济的成长。集体经济和集体思想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不要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给社员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集体主义思想。这些老社的经验说明,集体观念不是自发成长,而是要经过教育提高的。集体经济的吸引力是社员热爱集体的物质基础。但是,必须经常地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才能使农民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使农村经济生活健康地发展。在这些老社中,大都有久经锻炼的党支部,有经常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们能根据不同时期农民的思想要求,根据党的指示和政策精神,向农民进行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每当有些农民看不清前进方向的时候,党及时教育农民,只有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有远大前途。在运动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党都及时向农民指出方向,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党支部牢记着毛泽东同志的话:“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他们经常注意用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去教育农民,去占领思想阵地,使集体经济和集体思想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列宁说过,“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的事业,是好几代的事业。”十年,不过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万里长途的一小段。我们要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完满地实现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方针,争取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为此,必须使人民公社社员群众的思想同新的情况相适应,不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要通过坚持不懈的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全体社员都自觉自愿地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为着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共同努力。十个老社的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普遍重视。


第1版()
专栏:

山西长治专区十个老社总结合作化公社化十年成就
集体经济和集体主义思想共同增长
本报长治3日电 全国举办较早的第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山西长治专区的十个老社(现在是公社的大队),从1951年成立到1961年已有十年的历史。去年12月初,中共长治地委召开了十个老社的座谈会,回顾十年,总结经验,制订了今后发展规划。会议之前,各社都分别举行了十年回忆会或十年庆祝会,社员们以十年来身历目击的事实和十年前后的变化,说明党领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公社化道路的好处。这十个老社大多数都办得很好,粮食产量普遍上升,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少数社由于工作中有缺点和受到较重的自然灾害,发展不够正常。
农林牧副发展 山区面貌一新
“荒滩变成米粮川,荒山变成花果山”,这是十个老社十年前建社时的理想,现在已经在多数社逐步变成了现实。从粮食产量上看,除监漳村的两个社由于修建水库占用部分农田影响了总产量以外,其余八个社中,十年来粮食总产量、亩产量连年上升的有五个社,其中川底社、窑上沟社上升一倍左右,如窑上沟社,建社初期到现在,总产量由十五万一千斤提高到三十万斤以上;亩产量由一百三十八斤提高到二百四十七斤。按三个时期平均年产量比较,初级社时期比互助组时期增长24%,高级社时期比初级社时期增长16%,公社化时期又比高级社时期增长18%。王家庄、东坡、翠谷等社十年上升约60%。长畛[zhě n]、枣烟两社建社以来粮食产量一直上升,近三年因自然灾害和工作缺点产量下降,但仍比建社初期增产约20%左右。只有南天河社,由于不适当地扩大规模等原因,生产受到了影响。
林牧副业发展也很快。据十个社统计,十年间林业增长约二十四倍,大牲口增长50%左右,羊增长二倍以上,只有猪发展较慢。林牧业发展较快的王家庄社,果树由1951年刚建社时的六千株,增长至现在的三十六万多株,增长约六十倍,每人平均约七百株。木材树也由三十来万株增长到一百八十多万株。川底村建社时栽的树木已经成材,新盖的房屋大都是用社员亲手栽下的树木。就连粮食减产的南天河社,牧业林业也有所增长。
十年来牲口的变化也很大。据十个社统计,大牲口由初建社时的六百四十三头,增长至现在的九百六十八头,其中骡马所占的比例由5%增至10%以上。窑上沟建社时只有二十八头牲口,多为毛驴小牛,没有马,现在已发展到五十八头,其中有八头骡马。初建社时,十个社只有一千八百多只羊,现在共六千八百多只,多数已改良为细毛羊。增长显著的东坡社,原来只有四十五只羊,十年来共卖给国家六百多只,现在还存圈八百七十五只,十年增加近二十倍。
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了社员收入。1951年十个社经营的副业约有十一项,现在有四十三项,副业收入增长了十四倍。从总收入上看,十个社按三个时期平均每年收入比较,初级社比互助组时期提高15%,高级社比初级社提高29%,公社化比高级社提高17%,十年总计提高69%。
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些老社提供给国家的粮食等农产品成倍增长。据十个社统计,1951年共交售国家粮食八十三万斤,1960年共交售二百一十九万斤,增长一倍半以上,去年虽然受灾,仍交售一百八十六万斤。
生产关系改变 增产潜力发挥
合作化打破了小农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人民公社化又给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道路。许多个体经营时代做不到的事,合作化公社化后都逐步实现了。农业八字宪法在这里得到普遍的推广和运用。增产作用比较显著的,首先是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王家庄建社第一年,就靠集体力量,从村外深山引来一股清泉,改善了千百年来吃臭池水的生活习惯,还浇地一百多亩。三百多亩坏地经过修建防洪渠和改良土壤,亩产量由七十斤增到五百斤。坵岭崎岖的窑上沟,合作化后大兴土地基本建设,土堰变石堰,陡坡变平田,保持了水土,增加了耕地。川底村的土地有不少是在石头板和荒滩上垫起来的,十年来修边垒堰,里砌外垫,共约三万多丈,增加耕地二百多亩。粮食亩产由二百一十斤增至四百三十八斤。
其次是耕作技术改革。如改良品种,因地种植,改变耕作制度等措施,在小农经济时代都无力试验;集体化就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十个社差不多都办有小农场,川底村十年来仅谷种就试验过十三种,还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间作套种技术。在这些山区,过去是“吃甚种甚”,现在是“长甚种甚”,这样因地制宜、统一安排生产,大大发挥了增产潜力。
再就是深耕增肥,提高地力。十个社的牲畜增加,为深耕、增肥创造了重要条件。增产较多的几个社,一般施肥比过去增加约一倍。川底社过去每亩地施肥五十来担,现在平均上到八十到一百担。王家庄羊粪增加很多,因羊粪性热,使得背阴地产量大增。由于牛肥马壮,土地一般都比过去耕得深。
其他如双轮双铧犁等新式农具的普遍运用,交通工具的改变等,都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
集体经济兴旺 社员生活改善
集体力量创造了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促进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办得好的社,十年来有说不尽的激动人心的变化。九十二户的川底村,过去有四十二人在外当长工,全村大半人家住破窑洞烂房子,很多人家几口人共盖一条破被,经常不吃盐,不点灯。今天的川底是什么样子呢?破窑变成新房子,破被变成花被,家家温暖,户户安乐。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全村新添贡呢花被一百二十条,缎被二十来条,毛毯绒毯线毯,差不多家家都有一两样。暖壶、胶鞋、手电筒普遍使用。十年来,全村新盖和修建房屋一百一十多间。村里安了电灯、电话。文化生活的变化更是使人振奋。这些老社,原来大都是文盲村,建社时找不到会计。十年来培养了会计、技术员、电工等各种人材。年轻一代很多人念书识字,壮年一代经过扫盲,许多人也粗通文字。王家庄1951年建社前,只有一个识字的,连会计也找不到,小孩上学的也很少。现在全村共有小学生五十二人,上过完小的七十二人,上过中学的三十二人,高中三人,大学一人,各生产队的记工员多有中学程度。
新型农民成长 新的风尚出现
新的制度培育了新的思想,新的风尚开始形成。这次庆祝建社十年,各社都评选出不少爱党爱国爱集体,劳动好,思想红的模范社员。川底村爱社如家的模范会计郭见廷,十年前还是个文盲,现在成了全平顺县的会计标兵,把全队财务、工分等账目整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处处精打细算,注意节约。爱牛如子的老饲养员李水旺,牲口喂得肥胖健壮,繁殖迅速,瘦牛到他手里很快就能变胖。各社有不少这样的先进社员,他们是社员学习的榜样。十年集体生产,也培育了人们高尚的阶级感情,社员们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亲如一家人。


第1版()
专栏:

毛泽东主席接见安井郁
新华社3日讯 毛泽东主席今晚接见了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协议会理事长安井郁,同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接见时在座的,有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廖承志、刘宁一等。
在北京的日本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和夫人以及安井郁的女儿安井侑子也在座。
(附图片)
右图:毛泽东主席1月3日接见了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协议会理事长安井郁,同他亲切谈话
新华社记者 吕厚民摄


第1版()
专栏:

刘主席 周总理 陈外长
  电贺缅甸联邦独立十四周年
新华社3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今天打电报给缅甸联邦总统吴温貌,祝贺缅甸联邦独立十四周年。电文如下:缅甸联邦总统吴温貌阁下:
值此缅甸联邦独立十四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并且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阁下和缅甸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祝中缅两国人民传统的胞波友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日益巩固和发展。祝缅甸联邦繁荣富强,人民幸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刘少奇
1962年1月3日
新华社3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今天打电报给缅甸联邦总理吴努,祝贺缅甸联邦独立十四周年。电文如下:缅甸联邦总理吴努阁下:
欣逢缅甸联邦独立十四周年,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且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阁下和贵国政府表示热忱的祝贺。
我们高兴地看到,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中缅友好关系,自从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条约缔结以来,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近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议定书的签订,又大大加强了我们两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合作。中缅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并且有力地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伟大的生命力。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愿意和缅甸政府和缅甸人民一起,为不断巩固和发展中缅友谊而努力,为促进亚非团结和世界和平而奋斗。
祝缅甸联邦政府和缅甸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的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祝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友谊万古长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1962年1月3日
新华社3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陈毅今天打电报给缅甸联邦外交部长藻昆卓,祝贺缅甸联邦独立十四周年。电文如下:缅甸联邦外交部长藻昆卓阁下:
欣逢缅甸联邦独立十四周年,我谨向阁下表示热烈的祝贺。祝阁下在增进中缅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事业中获得新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 陈毅
1962年1月3日


第1版()
专栏:

担负起产棉区对国家的光荣责任
九江地区决定多植棉
七里营公社今年棉田面积将比去年扩大一成
据新华社南昌3日电 江西九江地区本着“全国一盘棋”的精神,充分发动群众,按国家计划要求,因地制宜地将今年棉花播种计划落实到丘,并积极发动社员作好植棉准备工作,争取今年棉花有更好的收成。据统计,现在全区落实到队、到丘的棉花计划播种面积已有三十三万亩。
九江地区是江西省的主要产棉区,群众有丰富的植棉经验,去年,这个地区虽然遭受了较多的自然灾害,但由于棉农向各种灾害作了顽强的斗争,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出售给国家的皮棉已达九万二千多担,不仅支援了国家建设,也增加了社员收入。因而,广大群众对搞好今年的棉花生产满怀信心。但是也有少数群众对棉粮必须兼顾和产棉区应尽可能多种一些棉花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想压缩植棉面积来多种一些粮食。各级领导针对这一情况,及时组织群众讨论产棉区如何合理兼顾粮棉生产的问题。讨论中,大多数人认为:“衣食都是人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粮棉必须兼顾。我们是产棉区,土地适宜种棉花,又有植棉技术,应该按照国家要求多种多收多出售一些棉花,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讨论,棉区干部和社员提高了思想认识,都积极准备扩种棉花,好些社、队修改了原订计划,力争既搞好粮食生产,又搞好棉花生产,做到粮棉齐丰收。瑞昌县今年计划种棉四万四千多亩,比去年植棉面积扩大9%。都昌县除按国家计划将四万五千亩植棉任务落实到队到丘外,社员个人还准备利用自留地和开荒扩种一万二千九百多亩棉花。
据新华社郑州3日电 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根据国家、集体、社员个人三方面利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决定把今年全社的棉花播种面积扩大到四万四千亩,比去年增加10%。目前,一个以积肥为中心的棉田备耕运动已在全社展开,每亩棉田平均已积了一车多底肥。
七里营公社土地肥沃,适宜种棉,是河南省棉产区之一,历年植棉面积都占总耕地面积的50%。1961年虽然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皮棉总产量仍达一百九十万斤,超额完成了国家统购任务。但是,由于连续三年旱灾的影响,在部分社员和社队干部中,产生了轻棉重粮思想,出现了粮棉争地、争肥等现象。
为了扭转这种重粮轻棉思想,这个公社在安排冬季生产时,就对社员进行了思想教育工作,并且通过算三笔账,使社员进一步明确多种种好棉花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好处:第一,全社大部地区是两合土壤和粘质土,最适宜种棉,群众也有种棉习惯和技术,植棉工具也齐全。第二,种棉花对国家建设、人民生活的贡献大。按1961年每亩平均皮棉单产八十斤算,如果扩大到四万四千亩,就可以向国家提供三百五十二万斤皮棉,如果织成布,能供五百多万人每人做一件衣服。第三,可以增加集体和个人收入,全社大多数队,每年棉花收入都占总收入的80%左右,如果缩小棉田,势必减少社员收入,也影响生产队的生产投资和积累。公社还发动社员分析了今年植棉的有利条件。这样就使大多数社员认识到种棉花的好处,提高了大家扩大棉田和为棉田备耕的积极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