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积极培育推广良种 满足种植棉花要求
山西棉花科学研究所深受棉农欢迎
广西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完成农业技术综合考察
新华社太原5日电 最近一个时期,山西省主要棉产区晋南地区的许多人民公社纷纷向设在运城县的山西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提出要求,希望采用他们新选育出来的棉花良种。
今年,晋南地区的临猗、闻喜、芮城和夏县试种了山西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新选育出来的“运城一号”、“运城三号”等一批棉花良种,长出的棉花的质量和产量都比较高,很受棉农的欢迎。秋收以来,这个研究所协助当地农业行政部门派出了许多干部,帮助种植这些良种的地方进行选种,同时计划调运一部分品种,满足各地种植的要求。
选育棉花新品种是这个研究所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晋南各地种植的几个主要棉花良种,都是经过这个研究所鉴定后建议行政部门推广的。几年来,他们成功地育成了“运城一号”、“运城二号”、“运城三号”等三个产量稳定、品质优良的棉花新品种,其中除“运城二号”仍有待继续考察外,其余两个品种都已定型,并且普遍推广。现在,晋南产棉区的良种推广面积已达到棉田总面积的99.5%,对棉花的增产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选育和鉴定棉花良种的同时,研究所还经常关心各地在推广种植中的一些种植问题。去年以来,他们协助农业行政部门在十三个县进行了考察,发现各地在推广良种过程中种籽混杂现象比较严重,并且产生了种籽退化现象,影响到棉花的产量和质量。研究所会同种籽推广部门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经过有关领导部门采纳推行以后,今年各地留种的纯度都有所提高。
这个研究所还在运城、临猗、永济三个县的生产大队里建立了三个工作基点,派出研究人员长期驻队研究棉花种子和栽培技术等问题,同时还在一些不同类型的地区建立了许多试验点,对棉花的生产进行定期的观察和总结。平时,研究所和一些棉花生产单位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许多生产大队的干部和老农,经常主动地向研究所反映棉花生产的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向他们打听研究试验项目的进展情况。现在,要求研究所派干部去帮助开展研究试验工作的生产大队越来越多,不少生产队还主动要求在他们那里设立试验点。最近,这个研究所还配合有关研究部门共同总结了全国植棉模范曲耀离的植棉经验,给他们的帮助很大,因此,曲耀离和其他社员们都把研究所叫做“棉农的好参谋”。
据新华社南宁电 由一百一十多名教授、工程师、技师和技术干部组成的广西僮族自治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考察团,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已经结束了全部工作,最近写出了二十二篇共约十万字的考察报告,对广西的农业生产建设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
考察团考察了广西农村近几年来劳动力、畜力、农具、耕地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作物产量增减的原因和防治水稻病虫害、选育良种、甘蔗生产和渔业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总结了水利工程的合理设计、迅速发挥效益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经验。农作物考察小组在总结全州县发展生产的经验时,了解到这个县主要采取种植绿肥的办法来改良土质和提高土地肥力,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很有益处,他们认为,广西山多田地少,土质一般比较瘦瘠,在目前肥料来源不很充裕的情况下,种植绿肥是经济而迅速地促进粮食增产的一项好办法,因此建议在产粮地区利用冬季气候温暖的有利条件扩种绿肥。广西广阔的山区有些地方适宜于植树造林,有些地方水草丰盛,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
目前,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已经把考察团写成的考察报告作为主要参考资料,起草了一个关于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促进农业生产的建议(初稿),并在11月21日到27日召开座谈会,邀请有关科学技术工作者讨论、研究和修改,准备送给领导部门参考。


第2版()
专栏:

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西藏桑昂曲县年年好收成
据新华社拉萨7日电 西藏高原东南部一年能收两季作物的桑昂曲县,民主改革后年年都获得好收成,今年又比去年增产,全县一万多翻身农奴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不少改善。
桑昂曲县位于横断山脉中的怒江和察隅河畔,是西藏高原出产水稻和一年两熟的地区之一。今年这个县的一万克(一克相当一亩)双季麦田、一万克单季麦田和二千多克水稻田,夏秋两季的收成都比去年还好,青稞、小麦、水稻、荞麦、玉米、小米和高粱等粮食作物,普遍较去年增产2%—3%,花生、黄豆、辣椒、烟叶、苎麻和近年试种成功的茶叶等经济作物也比去年增产。当地的野生油料植物核桃、杏仁,野生水果梨、石榴、葡萄、桔柑,以及野蜂蜜的收成都很好。
民主改革后,桑昂曲县农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组成三百多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积极发展生产。人民政府对藏族农民给予了许多帮助,几年来国家贷放了种子粮十多万斤、无息贷款二万多元,无偿发给和低价售给藏族农民的铁质农具有近万件,还领导农民兴修了几十条水渠,开垦了二千多克荒地,政府还帮助农民添购了上百头耕牛。这些对发展生产都起了很大作用。
藏、汉族干部帮助翻身农民改进耕作技术,是使生产得到发展的重要一环。这里虽然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但过去在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生产长期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1959年这里实行民主改革后,当地农民积极采用先进生产技术。过去种水稻不施肥、不移栽,每克地一般只能收百十斤稻谷,今年藏族农民普遍每克地施肥二千斤,并有20%左右采用插秧的办法,插栽的稻田产量每克高达五六百斤。
由于生产的发展,藏族农民的生活水平较前有了不少改善。据统计,全县二十个乡中有一半平均每人收入粮食五百斤左右。增产幅度较大的四个乡,平均每人有粮六百多斤。这些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基本上处于赤贫状态的藏族农民,现在每年都从国营贸易公司购买大批的生活必需品,去年全县平均每人向国营贸易公司购买了三十七元的茶、盐、布、糖和其他日用百货,今年国营贸易公司的供应量和群众的购买量又比去年有很大增加。


第2版()
专栏:

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年来分期逐步治理
玛纳斯河流域荒漠地带变为粮棉产区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7日电 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河流域,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年来分期逐步治理,已使大片荒漠地带变为粮棉产区。现在,这里已建立起三十个大型的机械化、水利化军垦农场。今年,这些农场上交国家的商品粮,可供乌鲁木齐市几十万居民半年以上的需用。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当地的畜牧、林业、渔业、水电和工业也得到适当的发展。
玛纳斯河流域的治理,是以发展农田灌溉、进行土壤改良为主要目标。在统一的流域规划指导下,由单独灌区的建设,逐步发展到全流域的治理和开发。目前,这个地区已形成七个较完整的大型自流灌溉区,灌溉面积由解放时的四十四万多亩增加到五百五十万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水旱灾害,保证了作物总产量稳定增长。占全流域灌溉面积五分之四的军垦农场,粮食总产量1957年较1952年增加一点三倍;1961年较1957年增加一点六倍。目前,玛纳斯河流域的水量虽然不到全疆水量的5%,但粮食产量却已占全疆粮食产量的12%。加以灌区内水利、土壤改良等综合性设施已具一定规模,土地肥力得到提高,为今后生产发展打下了基础。
玛纳斯河流域的准噶尔盆地,年降水量仅一百几十毫米,而年蒸发量则近两千毫米,属于荒漠性气候。但是这里土地平坦,日照充足,大片荒原如能引水灌溉,进行水利、土壤改良等综合措施,就可以种植各种作物,成为粮棉基地。流域内的河流都发源于天山山系的伊林哈比尔卡山,从南北流注入盆地沙漠。玛纳斯河居于最东,依次为金沟河、捌音沟河、奎屯河、四棵树河、固尔图河。据调查勘测,这些河流年径流量加上泉水总计四十一亿多立米。河水主要依靠高山融雪和山区降雨补给。以往春播春灌需水最急时,高山冰雪未消融,河道流量很少,常致春旱。7、8月洪水期间,又无法全部利用,大部分白白流走,并且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虽然在几百年前已开始垦植,但因工程简陋,再加上几次战争破坏,解放时仅各河上游有零星耕地四十四万多亩,中下游大片荒原却沉睡不醒。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新疆部队,为建设祖国边疆,决定开发这片荒原,开始了治理开发这些河流的壮举。这里从来没有水文记录,也没有土壤、地质勘测资料,只有一些渠系紊乱的小渠道。因此,生产部队采取分期逐步治理的办法,首先选择水源充足的小型工程进行修建,逐步积累经验,陆续开展全面治理。在治理中,战士们冒着严寒酷暑,年复一年地挖掘戈壁荒漠,凭双手把一块块的卵石砌成引水渠道,终于把这个荒原改造成为盛产粮棉的绿洲。
现在,生产部队一方面加紧改善水利工程条件,继续防止渠道渗透,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继续坚持植树造林,扩大苜蓿种植面积,平整土地,增修排水渠系,以配合农业技术改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第2版()
专栏:

有重点有计划进行技术辅导 建立消毒隔离病史管理制度
上海第九医院帮助金山县医院提高技术水平
新华社上海7日电 原来只有五个通科医生的上海市金山县人民医院,经过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两年多来的技术支援,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主要科室都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医院。各科室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专门成立了技术辅导小组,并委派技术水平较高和临床经验丰富的科主任或主治医生负责这项工作。技术辅导小组每两周到金山县医院进行一次辅导,两年多来从未间断过。内科主任俞松文、小儿科副主任丘犹兴等,每次下去都同金山县医院的医生一同查病房、会诊、讨论病例,解决疑难问题,并且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他们。第九医院的外科医生傅中义帮助县医院的外科医生王锡林订了进修骨科的学习计划,并带着他一同看骨科门诊。现在,王锡林已经掌握了接骨、矫形等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第九医院对金山县医院的技术支援是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的。金山县医院的外科过去没有专门的麻醉护士,在进行较大的外科手术时,都由手术医生兼管麻醉,第九医院外科便专门为他们培养了一个麻醉护士。内科对脓胸、气胸、胸膜炎等胸膛内部疾病的诊治,只能做到暂时减轻病人痛苦,不能进一步治疗。第九医院的内科和肺科医生便通过临床辅导,帮助金山县医院的内科医生李铭和周道理掌握了用药物稀释脓液和在病人胸背等不同部位抽取脓液的方法治疗脓胸。
第九人民医院还帮助金山县医院建立了一套消毒隔离、查病房、病史管理等制度,总结出了农村多发病的一般治疗护理规则。
最近,第九医院总结了帮助县医院提高技术水平的经验,并且和金山县医院讨论修订了1963年技术支援规划。


第2版()
专栏:

四川各地艺术团体经常下乡演出
四川省各地许多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特别是专区和县的艺术表演团体,经常把最好的演员派到农村,为农民演出最好的节目。许多演员已经和农民结成了亲密的友谊。
这些艺术团体在农村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占他们全部演出时间的一半左右。他们有的组织演出队比较长期地在农村边演出、边创作、边劳动,并且帮助农村业余文艺团体排练节目和学习文艺基本知识,有的到农村作短期巡回演出,演员利用演出的机会,尽可能地同农民接触,了解农村情况,有的在城市演出的同时,抽出部分演员到附近农村公社去演出,或者在夏收、秋收以后和节日里,派演员到农村慰问。此外,还有一些县剧团,在本县各农村公社建立了一批演出基地,有计划地去轮流演戏。成都市青年川剧团的演员有时还带上简单的乐器和服装,到生产队演出一些短小节目。据成都市十多个专业艺术团体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他们已到农村、工厂巡回演出了一千五百多场,观众在二十万人次以上。


第2版()
专栏:

湖南花鼓戏《三里湾》受欢迎
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湖南花鼓戏《三里湾》,在湖南农村上演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员们的欢迎。到目前为止,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共在省内二十多个县、市和部分农村人民公社演出了二百八十多场,观众达二十二万多人次。最近,作家赵树理代表全国文联参加湖南省文艺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来到长沙,也看了这出戏,认为改编和表演得都很好,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和他设想的差不多。
这出戏演出的成功,引起了湖南省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现在全省约有五、六十个地方花鼓戏剧团上演了这出戏。为了进一步提高演出质量,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南分会最近邀请赵树理和《三里湾》的改编者、导演、主要演员等一起座谈,探讨情节安排、人物处理等问题。


第2版()
专栏:

上海一些剧团为郊区农民演出
上海二十多个剧团最近带了上百个节目,分别到郊区各县为刚结束了“三秋”生产的农民们举行慰问演出。
这次下乡演出的有上海郊区农民最熟悉和最喜爱的沪剧、越剧、滑稽剧和评弹等戏曲团体。著名的越剧演员范瑞娟、傅全香,评弹艺人杨振雄、徐丽仙,沪剧演员杨飞飞等,都在农村中演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
十二月二日,范瑞娟、傅全香和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的青年演员们到嘉定县城西公社的竹筱生产队去演出。她们把生产队的打谷场当作舞台,就地化妆,就地演唱,许多一向不大出远门的老大娘和孩子们都看到了她们的戏。其他许多剧团在各县演出时,也都携带轻便的舞台装置和乐器,到田头演出。海燕滑稽剧团还冒雨到南汇县沿海垦区去演出了小型节目,受到农民和渔民们热烈欢迎。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靖西县农业增产面面观
本报记者 陆超祺
集体生产是靠山
靖西,是祖国南方边疆的一个县,从县城到越南的高平省,只有三十多公里。广西人把靖西叫做“小桂林”。碧玉簪一般的山石,像围屏一样,把全县划成许多小块;青罗带一般的河流,萦绕于阡陌间,风景美极了。
8月11日广西日报的一条消息,把我们指引到靖西来。广西日报的消息写道:靖西战胜十二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春旱,在连续三年增产的基础上,今年田玉米又增产了。
为什么靖西县的粮食能够连年增产?我们所接触的社员和干部,首先回答的,都是一句话:“党领导得好!”在这里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我们觉得,再没有比“党领导得好”这五个字更扼要而中肯了。
人们说“党领导得好”,除了指人民公社和有关公社的一系列正确政策以外,还有党对农民群众进行的思想教育工作。拿今年春天抗旱来说吧!从去年旧历十二月到今年三月,没下过一滴雨。靖西这个地方就特别,河流错综如网,可没有一条是从外县流进来的,水都从县内石山脚下的大泉小泉里涌出来。只有鹅泉、大龙潭、岜蒙三大名泉终年不竭,其他小泉一到冬天就干涸,春天下雨后才流出来。今年春天,没有三大泉水经过的地方,别说灌溉,有的公社连吃的水都得打着火把到岩洞里去挑。不少田地连续播了三次玉米,仍成片成片的不出苗。中共化峝区委书记彭道明同志告诉我们,化峝圩附近的一万零二百亩田玉米,播种三次的有二千四百亩,播种二次的二千八百亩,补种三次的三千八百亩。这是靖西解放十二年来没有过的。有些生产队和社员难免丧失了信心。他们说:“能抗得住吗?不如等下了雨种中稻算了。”
地委、县委、区委,不只耐心地从党内到党外,教育干部和群众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一次不出苗,就挑水种二次,二次不出苗,就种三次,直到出苗为止;并且及时地根据群众的经验,总结出四条抗旱措施:碎土,实行三犁三耙一打,把土打得碎碎的,不让太阳晒进去,不让风吹进去,以保持土壤的水分;以干粪作底肥,出苗后追水粪;有水的地方灌跑马水,没水的地方挑水;培高土,畦高一尺五寸,以保持玉米根部水分。靖西县92%以上的生产队,正是坚决地执行党的指示,依靠集体的力量,争得上半年粮食增产的。中秋节前,我们去靖西访问的时候,正碰上公社和生产队的干部分别集中在区委总结上半年的生产经验。增产队提出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坚决听党的话。”而那些条件并不比别人差,只是由于在干旱面前听天由命而减产的生产队,则从反面指出同样的真理:“减产,首先是因为没听党的话。”
因地制宜,一造变两造
人们说“党领导得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县委成功地领导全县实行了一年二造的耕作制度。
靖西虽然有较好的自然条件,然而历史上就只有种一造的习惯:在水田,种一造水稻;在畬地,种一造玉米。当然,在解放以前,也有人在种水稻之前,加种一造玉米,但那是个别贫农为了度春荒才这样做的。
自从1958年以来,靖西全县五十多万亩耕地上,普遍地种了两造。即在田里种一造玉米(人们叫做田玉米)加一造水稻(中稻或晚稻),畬地里种二造玉米。县委第一书记黄小林同志说:“这个耕作制度,是经过考验了的。”从1959年起,靖西粮食连年增产,除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这个因素外,就是靠两条,一条是普遍改换玉米品种,以县综合农场良种繁殖场杂交的靖西一号和二号代替原来本地的品种。靖西一号、二号玉米,一亩地可以收三四百斤,要是土质好、肥料多(每亩七十担肥),一亩地可以收五六百斤。今年春天虽遇到十二年未有的大旱,但有些生产队因为肥料上得多(追水粪抗旱),旧历三月以后又下了雨,许多玉米都结双穗。另一条就是靠两造。离县城约十五公里有个贺峝公社,今年上半年的玉米产量比1957年全年粮食产量还多,正是靠这两条。
这两条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品种改了,两造才种得成。这两件事加在一起,就是解放以来,县委在领导农民改变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同时,领导农民发展生产力所做的一项极重要的工作。它不知费了县委和各级干部多少心血!
只说田里种两造这件事。在靖西,是种两造水稻好,还是一造玉米加一造水稻好?从1953年起,县委就亲自领导这两种试验。连续进行了三年,两种试验都很好。过去田里种一造中稻,一亩地一般收四百多斤到五百斤左右,也有个别的达到六百斤,种两造水稻,可以收七百斤左右(早四百,晚三百)。一造玉米加一造水稻,每亩也能增产三百斤左右。水稻虽比玉米费工,费肥,但大米比玉米好吃,更能吸引人,当时尽管两种试验同时进行,从县委到群众,总是偏爱两造水稻。
但是到1956年下半年,事实纠正了人们的偏爱。这一年,是比较大规模地推广两造水稻和一造玉米加一造水稻的一年,也是决定孰优孰劣的一年。由于大家都偏爱两造水稻,一开始就准备七万亩早稻的秧。但是一播种,就遇到了困难。靖西这个地方,惊蛰播种时,气温只有摄氏一二度。前三年是小规模的播种,每个合作社不过几分地,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护理,困难不多。现在是大规模的播种,防冻的问题就解决不了,种子冻烂的很多。按七万亩播的种,只得三万亩的秧。头一关就过得不好。
三万亩就算三万亩,夏收时,每亩收四百斤左右,个别的收六百斤,成绩还不错。可是一到晚造,问题就更多了。当时能种上的,只有二万多亩,已打了三折。而有收的,只有一万多亩,又打了三折。在有收的里面,每亩只收一百多斤,两造加起来,不过五百多斤。跟种一造中稻差不多。这还是有收的呢,没有收的,反而不如种一造中稻!这真是人们万万想不到的。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闭?坤同志回忆当时情况说:“这件事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小规模试验跟大规模推广,原来还有那么大差别!”
大规模种一造玉米加一造水稻的优越性却突出来了。玉米用的是靖西一号,耐旱又耐涝。玉米比水稻用工少,用肥少,而且小暑就开始收。从小暑到立秋,整整一个月,种晚稻,时间绰绰有余。玉米秆可以作绿肥,水稻也得到了丰收,一般是亩产四百斤,多的五百斤六百斤。年终总结经验时,从县委到社员群众,都投玉米加水稻的票。田玉米的种植面积,就是从1957年起逐渐扩大的。现在,已经稳定在十一二万亩左右。
“又好又省的农田基本建设”
但是,接着人们又提出一问题:连续种两造,地吃得消吗?会不会一年一年瘦下去?过去人们不种两造,是不是也考虑了这个问题?
土地跟人一样,营养不足,是会渐渐消瘦的。然而怎样解决呢?县委提出的办法,就是依靠群众,大家出主意,大家试验。各个公社,在积极养猪积肥的同时,都试验种绿肥,县委的领导同志也亲自试验。现在,道路终于摸索出来了,这就是在玉米田里套种竹豆和油菜。
竹豆,是在早造玉米第二次培土时种的。这时玉米已长起来,种竹豆非但不妨碍玉米生长,而且茂密的豆叶可以把玉米根部遮起来,使水分不易蒸发,有抗旱的作用。在靖西,一般是一亩地种二斤半到三斤种子,到小暑收玉米时,竹豆已长一尺多高,每亩少的也得一千五百斤(绿肥),多的得三千斤以上。不要豆(要豆就影响种水稻和晚造玉米),收了玉米,就和玉米秆一起翻到地里。从1960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在同样种子、同样土质、同样水利、同样追肥的条件下,套种竹豆的比不套种的,一亩地晚造能多收五十斤到六十斤干稻或玉米干粒。既不与粮争地,又不费工,二三斤竹豆换五六十斤粮食,是再合算也没有了。这个办法,从1961年起,就在全县普遍推广。
油菜,是晚玉米第二次培土时种的。它不是和玉米一起收,而是第二年种早玉米前收。枝叶可以作绿肥,油饼也是很好的肥料。贺峝公社陈如现主任说:套种油菜最省事,一种就得。一亩半斤种子,好的可以收一百二十斤油菜籽,最差的也得三十斤。这个公社的和平生产队,去年套种了八亩,共收油籽五百多斤,今年上半年每户都分到油吃。所以,今年全社六个生产队的一百一十亩晚玉米地,都套种上了油菜。花了半斤种子,又得油吃,又增产粮食。
在玉米地里套种竹豆和油菜,不只能保持土地肥力,而且能改良土壤。化峝区爱布公社的支部书记杨春同志说,他们有一块地,原来土质很不好,土块硬如石头,用锄头打都不易打烂,连套种三年竹豆以后,变得又黑又松了。田玉米套种竹豆以后,土又稠又滑,晚造耘田时脚都给染黑了。难怪广西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位负责同志参观以后给以很高评价,他说:“这是又好又省的农田基本建设!”


第2版()
专栏:读者建议

为机械耕作创造条件
从平谷县的情况看来,有些拖拉机站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有些耕地不符合机耕条件。今年县里规定:地块不够十亩,垅长不足一百五十米的土地,不能用链式拖拉机耕地;地块不够五亩,垅长不足一百米的土地,不能用轮式拖拉机耕地。可是实际上却行不通,因为如果按着这个条件,适合机耕的土地就太少了。主要原因是:一、农业集体化以后,可以连成一片的丁字地、三角地还没有很好的进行规划调整,使其连成一片。有的土地上的废井、废水沟等还没有平毁,界石没有拆除。二、有些田间渠道位置不合适,走向不合理,把大块土地分割成若干小块,无法机耕。三、一些田间道路和桥梁涵洞不能通行大型机引农具,机耕时要绕很远的路。
随着农业技术改革的发展,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投入生产。因此,在农村进行水利、交通等项基本建设时,需要积极为使用农业机械创造条件。建议各地:一、在今冬明春的水利建设中,既要考虑便于浇地,也要考虑便于机耕。干渠、支渠、斗渠尽量修在路旁沟旁或两个耕作区的中间;渠道的走向要直,避免过多斜切地块。二、今后架桥梁、修涵洞时,要适当地加宽加固,便于拖拉机等通行。三、结合今冬明春的农业生产,平毁废沟、废井和废道,清除旧界石。
北京市平谷县农业机械局 刘福海


第2版()
专栏:读者建议

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
几年来,我县农业机械有了相当的发展,目前全县拥有拖拉机五十五台,各种动力机械五百七十多台,其它农业机械也增加很多。但是,这些农业机械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原因是:部分社、队的领导干部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切实可行的维修管理制度,加以农村维修管理人员少,技术低,缺少必要的零件,结果使很多农业机械不能使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还不能充分满足供应,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农业机械的作用,是一个急需注意的问题,建议:一、农村各级领导机关对几年来维修和管理农业机械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维修、管理制度,将机器的管理落实到人;同时,有计划地培养技术队伍,对现有的技术人员,采取轮训或以师带徒等办法,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二、希望工商业部门的职工下乡调查,有计划的生产和供应一批目前迫切需要的机件。三、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机械生产时,应考虑适当增加维修设备,并积极传授维修技术,提高生产队的维修能力。
河南省邓县人民委员会 李超瑞


第2版()
专栏:读者建议

培养农民技术员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改革,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除了做好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以外,还应该大力培养农民技术员。因为农民是农业技术改革的实际执行者,农民农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和速度。
根据几年来我县培养农民技术员的体会,各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训练农民技术员时,要有严格的要求,训练的时间,尽可能利用冬闲时间,农业技术推广站要和农民技术员建立经常的联系制度,以便总结交流先进经验,逐步在农村形成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的农业技术网。
湖北光北县白莲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刘平安


第2版()
专栏:

四川省农业厅棉花试验站从1952年成立以来已经培育成功了川简二号、岱福棉、彭泽三号、彭泽四号等优良棉种。这些棉种在农村试种后,群众反映较好。这是试验站工作人员在检查“彭泽四号”棉种
新华社记者 陈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