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谈谈农药问题
杨石先
农药是化学支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化学支援农业主要有四个方面:肥料;农药;农业副产品和废料的化学加工;晚近若干年来又新增了一个方面,即用高分子胶状乳液处理土壤使成黑色薄膜覆盖在土壤上面。这对农作物有很大的好处。既增加光线的吸收,又保持热量的积聚,保持水分不被蒸发,防止土壤被侵蚀,使养料和农药不致流失。目前由于成本高,不能普遍地施用,但它的发展前景是远大的。
农药原指消除植物的病、虫、害和保护作物安全的化学药剂,但今天农药的应用范围,已不限于保护植物,还要保护家禽、家畜以至水产,并且刺激和控制它们的生长。微量元素实际上是介乎肥料与农药之间的物质,缺乏它会使植物产生病态,只要一得到补充植物就又正常生长。农药中有一些也同时具有肥料的作用,不过两者的界线大体上还是可以分清的。
农药在今天主要有下列十大类:
1、杀虫剂(附杀螨剂) 这是农药中发展得最早的一个部分。不过从前总是用无机药品如砷(即砒)、汞、硫、铜等,或者用天然植物杀虫剂如烟草、桃叶、黎芦、除虫菊、毒鱼藤等,而现在的农药则90%为有机化学的人工合成药物。这是全部农药发展的总趋势。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改进了性能,提高了效率,而且开拓了新的来源和品种。以前一亩地作物的除虫需要几公斤至几十公斤的药,现在一公斤的药可用于几十亩、几百亩、甚至几千亩。因为它的杀虫浓度可以是百万分之几而不是百分之几,所以我们称它为“高效”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分子内部原子排列和空间结构的关系,虽具相同的组分,而能演变成为许多不同的体型,各自有其特性。有机化合物品种的数目几乎是无边无际的,农药走上了有机化学的途径,自然有其广阔的天地,最近二三十年农药的发展史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杀虫剂中目前消费量最大和品种较多的是含氯的有机化合物,如滴滴涕、六六六、七氯、艾氏剂、狄氏剂、硫丹等。不过它们的重要性已为含磷的有机药剂所超越。磷有机农药有六大优点:(1)效能高;(2)品种多;(3)应用范围广(可以杀虫、杀螨、杀鼠、杀菌、杀线虫、防治病毒、刺激生长等等);(4)作用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可以触杀,可以熏蒸,可以内吸,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杀虫);(5)毒性是暂时的,施用以后,逐渐化为无毒,不是长期的或永久的;(6)对作物、对土壤都有良好的副作用,因为磷是农作物三大营养原料之一。
磷有机杀虫剂在早期发展中曾经有过一个十分严重的缺点,即绝大多数的高效品种对人畜均有剧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美、英等国集中力量于军用毒物的研究,含磷有机制剂是其中重要项目之一。战后农药的应用研究是在已有的军用毒物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它的毒性太高,几年来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中毒和伤亡的人数相当多。因此“低毒(对人畜说)高效(对杀虫说)”磷有机农药成为农药化学工作者大力研究的方向。最近三、四年来,情况有很大的转变,低毒高效的磷制剂由原来的两三个品种,一跃而为二三十个。其中有的毒性甚至比六六六或滴滴涕低得多。尽管目前还不能全部代替高毒药剂,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杀螨剂是指消灭红蜘蛛、扁虱等类害物的药剂。螨在分类学上与昆虫不同纲,对农药的反应也不相同。滴滴涕和六六六是比较好的杀虫剂,但对螨的伤害力则很薄弱。因此这两种农药须与杀螨剂一齐使用,否则会因伤害了螨的天敌酿成红蜘蛛特别猖狂的局面。而磷剂则对两者均有强烈毒杀作用。无论杀虫杀螨的任何一种药剂,都不宜长期不间断地使用,由于昆虫和螨都是生物,时间长了,就能逐渐适应,发生抗药性。在农药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即制备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避免发生生物的抗药性。杀虫剂中值得提到的还有诱引剂、忌避剂和不育剂,这是近来发展的新的分支。
2、杀菌剂 杀菌剂和杀虫剂一样,在农药中历史最久。菌有真菌和细菌两种,都是作物致病的主要因素。杀菌剂可分下列五个类型:汞剂、铜剂、硫剂、其他有机制剂和抗生素。由于铜、汞资源不是很丰富而用途又很多,许多国家避免采用它们作农药,所以后面三类是今后的重点。
3、植物刺激剂 这是一种影响植物生长的药剂,使用少量可以加速植物生长,使用过量时可以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长。过量太多往往造成植物的死亡。这类有趣的药物具有不少甚可宝贵的性能:如加速扦插生根,构成无子果实,疏花疏果,防止落果落铃,抑制块根和菜蔬在窖藏期中抽芽,使香料植物增多香精成分,甜菜提高含糖量,橡胶树多出乳胶等等。
4、除莠剂 分为灭生性与选择性两大类,重点在于后者。前者对一切植物均有伤害作用,后者只对某类植物有害而对其余无害或伤害甚小。换言之第二类药物对不同植物的危害在程度上和剂量上都有差距,利用这一现象我们就可以清除某一作物(如水稻)田内的其他植物(如稗、蓼、水芹、泽泻等)。1956年美国化学家制成的除莠剂——二氯苯丙酰胺——即是专为稻田用的,采用飞机喷洒,效果很好。
5、熏蒸剂 人们常用有毒气体或具挥发性化学药品的蒸发,在密闭的情况下杀死害虫、病菌、或其他微生物等,此类药品常被称作熏蒸剂。粮食、经济作物以及商品仓库多年以来经常采用。以后又推广到果树和土壤内部应用。用于果树须借助于帐幕。土壤的熏蒸则可将药剂导入耕松的土壤面下10—15厘米处,然后将上面土层加湿,加压,以封闭药剂,使它在土中徐徐挥发,弥漫于耕土层,几天以后,逐渐渗出土面。这样做可以消灭大部分土壤昆虫、线虫、菌类、草根、草籽等,减轻它们对即将栽培作物的危害。我国近年来广泛采用深耕的办法,扩大了地下害虫活动的范围,这类药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6、杀鼠剂 国内近年普遍采用,效果显著,无庸赘述。
7、杀线虫剂 为害作物的线虫多在土壤和水内活动,然后自根部进入植物,到达枝叶花实等部位为害。土壤熏蒸也有助于消灭线虫,但杀线虫药剂则不一定是熏蒸剂。这一分支虽然成立不久,晚近几年来却有不少的新发展,有的新药在万分之一、二的浓度即可奏效。由于土壤容积如此巨大,处理费用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8、防治病毒剂 这是农药中最新的一个分支,还在成立初期。人们只找到了一些线索,还须作更多的工作。
9、增效剂 当两个具有同类作用的药物被一起使用时,所获得的效果大于二者之和,即有所谓增效作用。这在医药上、香料配合上、甜味代用品的调制上,都是常见的现象。在农药除虫菊素的发展史上,增效剂是起了卓越的作用的。不少常用农药如滴滴涕、六六六、磷有机制剂等的增效剂近来也屡有发现,尽管迄今所取得的成果还不大,远不如除虫菊增效剂的显著,但这是农药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出一个真正良好的增效剂,其实际效果丝毫不亚于创造一个新的高效药剂。况且人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是比较成熟的,有的是初步的,如何更加深入,全面分析,得出几条规律,创造几个优良类型,就可以将现有农药的威力扩大若干倍。
10、辅助剂 农药不是单独使用的(尤其是高效的农药,一亩地只需要几克或者还要少),必须有很多的辅助剂配合。如要制成粉剂施用,则须有固态载体如滑石粉、高陵土之类,如要制成溶液喷洒,则须有适合的溶剂和稀释剂。此外还有乳化剂、展着剂、粘附剂等等。它们对农药能否很好在田间起作用是影响不小的。我们过去对这方面还注意不够。
农药工作概况和存在的某些问题
解放后,我国的农药研究和农药生产已经从无到有地初步建立起来。目前在杀虫、灭菌、毒鼠、除草几个主要方面的药剂,都有若干优良品种在较大规模地进行生产,而且每年都在扩大产量。农药工厂的布局已遍及全国各大省市。成绩是巨大的。不过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同国际先进水平也还有一段距离。农药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它自身就是化学工业的一个分支。农药也不能脱离现代科学技术水平而单一地发展,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的面很广,如有机化学、农业化学、植物、动物、昆虫、真菌、细菌、病毒、土壤、医药、农林渔牧、生化、化工等等。此外,思想认识上和工作上的一些因素也对它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例如,有人怀疑用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是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人类在长期同自然斗争中,本已发展了多种多样的植物保护办法。概括起来,至少有这样几种类型。(1)改变环境情况,使害物不相适应。如在低洼地区排水填土,使芦苇不能生长,田间适时灌水,淹死害虫的幼虫等。(2)运用栽培技术以减少害虫肆虐的机会,如提前播种春小麦,使麦秆蝇发生时麦子已届成熟,又如改变耕作制度等。(3)采用生物防治,这里面可以划分许多种类型,如用寄生蜂、真菌、细菌、病毒杀死害虫和用昆虫除莠等。(4)培育抗病抗虫的作物品种,从根本上使病、虫失去作用。(5)机械物理方法,如用灯光诱引和电流触杀;臭味吸引然后机械捕获等。(6)化学防治方法,用农药毒杀害物。如果有了真正抗病抗虫的作物,省去了不少防治的麻烦,当然最合理想。不过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病和虫的种类有千千万万,人们到现在为止培育出来的作物品种还只能抵抗一种病或一种虫,而不是对所有的病和所有的虫都能抵抗。此外我们又发现,即或对某一种疾病有抵抗性的品种培育成功了,也还有问题。举小麦锈病为例。锈病为害剧烈,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化学方法控制锈病的探索工作,在十九世纪末叶本已开始,后因二十世纪初年抗锈遗传作用获得证明,于是把全部注意力移往遗传育种方面,放松了化学方法的研究。三十年来,固然培育成功不少抗病良种,在锈病流行期间获得增产,育种学家辛勤劳动的功绩,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赞扬,可惜的是,这些抗病良种在栽培一段时期之后(一年或几年),即不再具有抗性。我国的碧蚂一号小麦就是如此,它现在反而成为感染非常严重的品种了。原因在于锈病本身有无数的生理小种,迄今已发现的有三百个左右,而且不断产生新的。那么在每一新的锈病小种出现以后,势必要另育一个能抵抗它的品种。在旧种不能再用新种还未育出期间,人们只好束手无策听其为害。所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又重新抓起化学防治的研究,正确地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针。二十余年来,在化学方面作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工作,已获得一些令人满意的初步成果。特别是最近四、五年间,化学家已经制出几种有机制剂,它们杀死锈病孢子所需的浓度在千分之一二左右。有一种制剂据称在万分之一以下即甚有效,那么一亩地不过消耗数克药剂,一公斤药可用于几百亩的麦田。但锈病是具有国际性和洲际性的,无数的孢子可以从几百公里外由高空气流带来,一次被消灭净尽后,还会继续多次从空降到麦田中去。春末气温较高,只要十几天即可大量成熟为害。那么是否需要我们不断地整季度地喷药呢?如果这样锈病虽获控制,代价将高到不能接受的程度。化学家又初步制成不但具有歼灭孢子作用的,而且亦具有保护小麦作用的新药,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目前的困难是药剂费用的降低、药剂类型的扩大和药效的持久等等问题还须继续研究,以求取更好的结果。
另外有一些人对化学药剂的毒性作用顾虑很大。一方面怕它残留在食物上,慢性中毒,或者发生癌症,另一方面担心化学药剂被大量使用后,会消灭自然界许多生物,如杀虫剂会消灭许多不危害作物的昆虫,包括益虫和鱼类鸟类,会杀死不少对人有利的菌类,特别是土壤微生菌;除莠剂可能使多种野生植物大量毁灭。因此他们主张,取缔农药和限制农药。这种呼声最近两年来在英、美的报纸刊物上时常见到,甚至反映到国会。从表面看来,农药似乎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过在严密的现代科学技术监督之下,一有危险征兆,即采取防御措施,不致造成严重灾难。何况农药本身的发展正是走向高效低毒和有选择性。高毒的药物不少正被替代和废弃,全部废弃也只是时间问题。选择性除害正在蓬勃开展。
在今天看来,化学防治方法,是农业生产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实具有不少的优点,为其他方法所难于比拟。它效果大,应用范围广,作用迅速彻底,所需费用有的十分低廉(如灭蝗、杀鼠、消除红蜘蛛,每亩所费不过几分到一、二角人民币),有的则较昂,所需人工也比较节省。在肃清蝗蝻、扑灭鼠疫、防治稻瘟病、清除稻田莠草等等方面,很难想出比化学药剂更好的办法。空喊取缔限制是不能解决困难的。至于费用问题,随着国家工业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本降低是必然的趋势,不应作为主要缺点来看待。即使化学方法,或者其他方法,在某一方面暂时不能采用或不宜采用,研究工作也不应当停止或放松。
工作安排是否得当,对农药的研究和生产也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是组织工作。上面已经提到农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在农药生产上,多种原材料的充分供应和妥善加工,原药的制造与提纯,配方与辅助剂之选择与加工处理,涉及若干方面和不同部门,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研究工作上更是如此,有好多个环节需要许多部门配合。例如现代农药,既然90%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需要由熟悉(1)有机合成或者元素有机化学的人,根据一定的线索或一套理论,来进行某一新药的试制与合成。在合成中采用已知的方法可能会有困难或须作不小的修改,常常需要采取全新的路线。一个方法可能效率不高,步骤太繁又须重探其他方法。原药制出后须细致地考核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再经(2)农业化学工作者根据作物和害物的具体情况,拟定使用形式,进行加工,制成各种配方,如粉剂、溶液、可湿性粉、乳剂、气溶胶等等。这时可由(3甲)昆虫毒理研究者、(3乙)植物生理研究者、(3丙)植物病理研究者、(3丁)细菌学研究者、(3戊)病毒学研究者等有关方面分别在试验室内进行活性测定。如效果良好即可交给(4)农业工作者进行大田试验,(5)医药工作者进行毒性鉴定。经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初步小结一下有无采用的价值。如果没有,即行剔除(或交还有机合成人员修改原来结构来调整性能)。如果有采用的价值,则进一步交给(6)化工人员进行中间工厂小型试制,选定工艺流程并作出成本计算。最终决定是否生产。对这门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组织工作就很难健全,那么合成新农药的研究必然感到困难,因而效率将是很低的。
其次是宣传教育工作。农药本身有许多新的科学内容,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人要了解它都有困难,农民的困难就更大了。所以必须作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说明它的性能和作用,指出正确地和恰当地使用农药,可以收到巨大的效果,而使用不当,则不但没有帮助还会有相反的结果。
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根据上述的情况,提出下列三点意见,以供参考:
1、组织多方面力量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
动员农业部门、农林院校和广大农药工作者给报刊写文章,编写小册子,包括学术性的、技术性的和通俗性的,尤其是后者。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施用农药的操作示范,并拍成电影,在农村中巡回放映。也可以拍制发生病虫害后施用药剂与不用药剂不同局面对照的影片。用各种挂图说明经济上的损益。
2、施用毒性较高药剂应成立专业技术队伍
农药的科学内容很复杂,要一般农民都能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是有困难的。我以为最好成立专业的技术队伍。所有毒性较高、价值昂贵的农药一律不要下放。这样做有许多优点:第一、使一般农民减少和剧毒药剂接触的机会,可以大大地减少中毒伤亡事故。第二、可以节约大量的药剂,并作大面积的总体筹划,余药也可集中保管,不致丢失和变质。第三、可以采用大型的和性质优良的器械如小型飞机、直升飞机、大型喷雾器、动力喷粉机等等,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药械的管理修配,减少损失。第四、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节省防治费用。这是加强集体经济的一项具体措施。应培训一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员,再加上少数植保、农化、化学、昆虫、机械等方面的大学毕业生,在农业专家指导之下,成立一支农药技术专业队伍。全部人员可按全国大区分为五六个中队,每个中队估计有一百人即够用。他们不但需要掌握药剂的性能,配方的正确应用和各种防治的技术,还必须对药剂的保管和储藏,药械的使用、维护和修理,中毒时的急救办法和残毒的正确清除等,都能胜任。总之任务和要求都是相当高的,需要认真的组织,严格的训练。
3、加强农药研究工作并采取联合的方式
农药涉及的学科数目和类型既然如此之宽广,因而不是少数人和一两个机构所能全部包揽下来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号召我们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要注意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因此我感到在农药研究上有必要采取联合的方式。由科委专题小组统一领导,分配任务,协调进度,全面串联,一环扣一环地一贯到底。在进行中如有任何堵塞阻滞,就及时加以疏导,使能经常畅通,如此方能迅速地和大量地产生成果。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既利于工作的大量开展,另一方面亦利于人员的迅速成长,并且还可以使各专业之间的接壤地带,得到各种科学工作者的经常注意和探讨,从而发展这些边缘学科。这种形式也是现代科学研究中最新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国内过去这种经验是不多的。虽然有些科学家因工作需要,亦曾经自由结合,互相联系,然而它的面积很小,约束性不强,因之效果不是很大。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国家有此需要,领导小组进行组织,参加人员有高度的协作风格和责任感,工作一定会顺利进行的。


第5版()
专栏:

植物保护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陈善铭
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解放以来这方面获得了很多成果,在生产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据估计,1956至1957年由于防治了病虫害,全国免于损失的粮食数量约达粮食总产量5%左右,1957年棉花病虫害的损失由解放初期的44%压低到19.8%。不少在历史上经常造成严重灾害的重大病虫如蝗虫、螟虫、麦类黑穗病等都已得到很好的控制,有些达到了基本上消灭为害的程度。但是在我国农作物的病、虫种类十分繁多,其中还有不少种目前还没有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有些方法也还没有很好的推广。此外,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困难和工作中的一些缺点,也影响了植保工作的正常开展,一些原已获得控制的病虫害又有回升。因此,加强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是保证当前农业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防重于治和综合防治是植物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植物保护与牲畜疾病的防治有所不同,在对前者采取的措施中,防占有极大的比重,属于治的范围很少;而对于后者则治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植物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动物有所不同,二者个体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所说的“治”虫,事实上仍然属于防的范畴,因为害虫取食于植物体所造成的损失基本上已不能挽回。至于植物病害,一般只有当其尚未侵入植物体时加以防范才能奏效。由此可见掌握防重于治的原则,在植物保护工作中是一个关键问题。
综合防治是植物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多数病虫的防治往往不能依靠单项措施,需要根据有关病虫发生的特点,适当运用各种不同的防治方法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对这一原则不应当理解为简单地把所有可以利用的防治方法统统应用,而是针对现有各种措施的技术要求、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防治对象的特性,当地自然条件和耕作栽培制度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其他有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全面的考虑,找出最适合于当地的一套防治措施。
掌握病虫发生规律是防治工作的基础
掌握病虫种类、分布状况及其发生规律,是做好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为此有必要做好病虫杂草的基本调查工作。这不仅是对当前需要防治的种类要有足够的了解,对一个公社一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农作物病虫的发生种类,逐年消长的情况及消长的条件,也要有广泛的了解。经验证明,一个地区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条件、作物种类、品种、土壤条件等的变化,不同病虫,或者一种病虫内的不同类型或小种在种群数量消长关系上,常常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一些原属无关紧要的病虫可以转化为严重为害的病虫。分析变化的趋势,探明变化的原因,就可以及早确定防治对象,研究防治办法,采取防范措施。
解放后植物保护机关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病虫发生规律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四十几种病虫提出了预测预报方法,其中大部分对作好防治准备、抓准有利防治时机起了良好的作用。在组织方面,全国范围内已建立了一定数量的病虫预测预报站,初步形成了病虫测报工作网,为今后防治工作打下了基础。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地区放松了这方面的工作,以致对病虫情况不明,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对于防治工作十分不利。无疑地,这方面的机构、人员今后需要尽速调整和加强,并不断改进测报技术。
植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手段
化学保护(农药的使用)是植物保护工作中一个重要手段,其特点是收效快,一般不受自然条件和栽培特点的限制,应用的范围广。解放后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异常迅速。农药“六六六”的制造成功,开辟了我国制造有机合成农药的先声,为在大面积上防治飞蝗、稻螟等多种害虫提供了有力武器。目前推广使用的重要农药品种,包括有机和无机的已不下几十种,使用面积飞速增加。化学保护是十分复杂的工作,包括化学合成、生物测定、选定品种、生产、加工、检验、分配供销、使用技术的确定和推广以及病虫的预测预报等很多方面。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要充分发挥农药在增产上的作用,必须对其中的每一环节都作好妥善安排,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需要一一加以研究解决。
我国蕴藏着很丰富的无机矿源,如砷、氟、硫、汞等,还没有充分利用。有机合成的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莠剂等类型繁多,都还需要加强研究。特别是对其中高效低毒的品种,选择性的药剂,新兴的不育性、拒食性或锈致性等特异性的药剂,更需要开展系统的研究。农药的加工形式也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根据药剂的特性和使用的要求一一解决。
农药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施药机具的性能。目前我国使用的机具,质量不好,效率很低。还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配件,损坏后不能及时修理,影响了植保工作。因此,机具的制造,需要统一计划,规定型号,加强管理,保证质量,并及时供应零件,保证维修。
在化学保护方面需要从速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目前还缺乏农药检验制度和检验机构。有关农药新品种的批准生产,规格的确定,生产品和加工品的检验和管理,都缺乏明确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这样就容易造成产品质量不高,大量积压报废的现象,使国家遭受损失。因此有必要迅速建立全国性的检验机构,制定必要的制度,以解决有关农药生产和加工的问题。此外,剧毒农药(1605、1059等)的发展很快,已被广泛采用于棉虫防治,群众反映很好,并提出了扩大使用范围的要求。在确定用药技术、保证收获产品不存有残毒的前提下,开放这类药剂施于粮食作物,将会起很大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对剧毒农药应用的范围、安全使用的办法和管理的制度,进行认真的研究。
充分发挥抗病虫品种的作用
采用抗病抗虫的作物品种在植物保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防治病害尤为重要。植物本身对许多病害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通过人工选择、杂交和培育,就可以获得适合人们需要的抗病品种。由于抗病性存在于农作物的本身,不需花费劳力和费用,易于为群众所接受。我国在利用抗病品种上已有不少的成功经验,一般认为对某些病害如锈病、黄、枯萎病等较易获得抗病品种,而对另一些病害如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等则较难选得抗病材料。这是事实,但应当认识到抗病性是相对的,在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时不仅要注意免疫和高度抗病的品种,对中度抗病或耐病的品种也应予以重视。经验证明,许多作物品种由于具有中度抗病或耐病的性能也能防病增产。例如平原50和石特14等小麦品种及某些耐赤霉病的地方品种,对减轻锈病或赤霉病为害起了显著的作用。
目前在推行这一防治措施中,首先应当进行的工作是加强已有抗病品种的繁殖推广,扩大它们的种植面积,其次是对各地选育出的有希望的品系进行广泛鉴定,确定它们的抗病程度和适应性,通过区域性试验加以肯定利用。
应用抗病品种所常常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品种抗病性的“退化”。如何防止上述品种抗性退化现象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重大问题。现阶段的办法,除了选育高度抗病新品种之外,还可以采用多品种组合,进行适当搭配,避免品种单一化,借以减少感染力,避免新生理小种的累积和蔓延,并保证在病害大发生年份不致全部受到严重的损害。
栽培措施一般对作物的免疫性有一定的影响。利用良好的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免疫性能,在克服马铃薯病毒性退化,防治某些其他病害如稻瘟病等,也有显著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作用原理以改进栽培免疫方法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国外曾进行大量的工作,对于许多虫害如玉米螟、黑森麦秆蝇、长椿象等都育成不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抗性品种。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较少,仅就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抗虫性做过一些工作,发现南大2419、西农2068等品种在形态和开花特性上具有抗虫性能,并已加以利用。这方面的工作也有必要进一步开展。
积极开展植物检疫工作
植物检疫的任务是防止本国或当地没有的危险病虫、杂草从国外或境外传入,限制已传入者在本国或境内蔓延扩大,并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消灭。由此可见,植物检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它与其他植保措施一样能发挥很大的保证作用。
解放前,我国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检疫措施,以致危险性病虫不断传入,蔓延为害,造成严重损失。如甘薯黑斑病1937年由日本传入辽宁,二十年间蔓延遍及全国甘薯产区,每年造成烂床、死苗、烂窖、牲畜中毒等损失不可胜计。此外还传入马铃薯块茎蛾、棉花红铃虫、水稻秆尖线虫、豌豆象、蚕豆象、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兔丝子等病、虫、杂草,成为农业生产上的重大祸害。
解放后我国植物检疫工作有了很大的开展,国家公布了对外和对内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制订出植物检疫的规程,并建立了专门机构,在控制危险病虫的传播上作出了贡献。同时还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检验、消毒方法,制定压缩措施打下初步基础。但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是:(1)目前农业、林业、农垦、对外等几个方面的检疫工作分属不同部门负责管理,对统筹工作、执行措施有所不利,由于危险病虫的传播与发展并不完全受植物种类和地区的限制,例如美国白蛾一般由木材携带传播,但为害的对象包括果树、蔬菜等一百多种植物。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有必要考虑把检疫机构统一起来。(2)国内外病虫消长情况和社会条件不断变化,过去公布的对象和规律法令已不完全适合当前的情况,有必要从新研究,加以修订。(3)有一些我国原已发生的检疫性病虫的分布尚不十分清楚,某些新发现的对象也还不太肯定,这些都有待于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加以明确。(4)目前我国尚未设立检疫苗圃,对引入种苗携带病、虫的情况无法进行彻底检定,对杜绝危险病虫的传入缺乏足够的保证,应选择适当地点从速设立。(5)我国植物检疫工作的基础薄弱,有关检验、消毒及控制和消灭的技术水平还低,必须加强研究,予以提高。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浙江省茶叶学会
探讨迅速提高茶叶产量的途径
浙江省茶叶学会最近讨论了迅速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问题。与会者对老茶树更新复壮,秋茶能不能采摘,怎样采摘等问题,发表了不同看法。
大家一致认为老茶园是当前茶叶生产的主要依靠,复壮老茶园的树势,是迅速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关键。老茶树更新复壮的时间,多数人认为夏季进行亦可,但没有春季好。因为春季自然条件优越,茶树根部蓄积养料最多,更新后新梢抽得又多又壮;有的人则认为采秋茶后进行台刈既可增产秋茶,又能改造老茶树。有的认为秋季干旱,不利于新枝的抽生,一般生长不良,且冬季无枝叶保护茶树,易受冻害。复壮方法,多数人认为台刈、重剪可使茶树复壮后产量高、品质好、持续的时间长,有人则认为采用留养“地蕻”的方法见效快,不影响当前的收益。至于更新前后有关的措施,有的人主张更新前可进行强采然后再行改造,既增加当年收益,又达到更新的目的。有的人则认为更新前也应注意留养,因更新后新枝生长好坏,与茶树根系生育状况和根部营养物质蓄积多少有密切关系,而适当留养则能促进根群的生长和养料的蓄积。
讨论中,大家都认为采摘秋茶仍然是增产茶叶的一种有效措施,今后应继续提倡合理的采摘秋茶,但在采摘的具体办法上,则有很大分歧。有人认为,近几年由于采摘上掌握不当,茶树树势普遍减弱,为长远着想,当前应以养为主,秋茶以少采或不采为原则。有的人则认为有茶不采是一项巨大的损失,应强调采秋茶而不是强调留养。另一种意见认为应从实际出发,因树、因地制宜地采摘秋茶。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昆虫学会养蜂学组举行学术讨论会
最近中国昆虫学会养蜂学组在杭州举行了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讨论了防治蜂螨、王浆和蜂毒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蜂螨是生活在蜜蜂体表的一种寄生虫,对蜂群的危害很大。会上宣读的《蜜蜂体外寄生螨的生活及防治的研究阶段报告》、《蜂螨的防治研究》等七篇论文,肯定了萘和鱼藤精是防治蜂螨的良好药剂,认为用药物进行防治时,应根据地区、季节、气温和蜂群大小的不同,严格掌握用药量,以提高杀螨效率减低对蜂群的药害。对蜂螨的来源问题,过去一般都认为蜂螨是寄生在意大利蜂身上的,中国蜂身上如有蜂螨也是由意大利蜂传播来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在我国引进意大利蜂之前,在中国蜂群中就有蜂螨寄生。有的代表曾在从未引入过意大利蜂的南部原始森林地带,观察到当地野生或家养的中国蜂群中均有蜂螨寄生,并且观察到中国蜂对蜂螨具有一定的抗御能力,引起了大家对抗螨蜜蜂品种的兴趣。会上对意大利蜂的品种退化和蜂螨危害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研讨。
关于王浆和蜂毒在医学上临床应用的二十多篇论文,反映了用王浆或蜂毒治疗多种疾病的试验结果。大家一致肯定蜂毒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蜂毒、王浆对治疗传染性肝炎等慢性病都有良好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