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兴家立业 步步高升
——访问汪清县罗子沟公社
本报记者 陈泊微
从吉林省汪清县东北行二百里,我们访问了离城最远的罗子沟公社。汪清是长白山著名林区之一,森林面积占全县幅员的90%;树海浩瀚,漫山吞谷,蓊蓊郁郁,遮天蔽日。汪清人民一向重视伐木业,解放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国家每年从这里取得大量林木,同时也要供应不少粮食。近几年来,汪清人民除了继续经营林业,还特别注意经营农业,已经不再需要国家统销粮食,并且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了。汪清的这种大变化,在罗子沟是看得清楚的。
传统和改革
罗子沟公社有十九个生产大队,九十六个生产队;农业人口近四千户,汉族之外,朝鲜族约占四分之一,另有少数满族和蒙古族农民。全公社土地总面积约九十万亩,其中耕地不到八万亩,农业在当地人民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原来并不太大。这几年,罗子沟人民一改多年来“重副轻农”的习惯,继续采伐木材,采集药材,猎捕山兽,培育山产之外,集中主要力量生产粮食,取得稳定增产的大成绩。1956年,这里生产粮食九百四十多万斤;1958年一千四百多万斤;1960年一千五百多万斤;去年旱灾严重,粮食减产为一千二百多万斤;今年春小麦丰收,秋庄稼又长得好,肯定要大大超过去年的产量。粮食生产得多,卖给国家的也多。去年虽是灾年,全公社还出售余粮四百多万斤,人民生活安排得也很好。
罗子沟公社粮食稳定增产,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1961年,全公社粮豆播种面积比1955年扩大二万二千多亩(市亩,下同),比1958年扩大一万四千多亩,比1960年扩大六千多亩。扩大耕地,多种多收,是当地的传统作法。这里地广人稀,可垦荒地多;山多林密,副业门路也多。多少年来,农民就重视副业,不大重视农业。在农业方面,则重视开荒多种,不大讲究精耕细作。近几年来,外地人口迁来很多,依靠集体力量扩大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稳定增产,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不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究竟怎样办好,还是可以研究的。开荒,肯定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一个途径,问题是开垦什么样的荒地。罗子沟的大部分可垦荒地是草甸子。草甸子土质肥沃,增产潜力很大。但是,草甸子上野草丰厚,开垦费工,加以地势较低,容易受涝,开垦之后,必须广设排水沟,这又要费许多人工。因此,当地群众不愿在草甸子开荒,而喜欢在山坡和丘陵开荒。这一带山坡和丘陵上多是森林,开垦山坡和丘陵,就是意味着减少森林,这对于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山区资源、发展多种经营都没有好处,更不要说发展林业了。谈到这个问题,公社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说,今后应该严禁在二十五度以上的山坡开荒,尽可能不在二十五度以下的山坡开荒,尤其不能毁林开荒,而把开荒的重点放在草甸子上。开垦草甸子虽然费工,最初一两年产量也不一定很高,几年之后,就会变成高产田了。
扩大耕地面积是保证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在这里甚至不是主要的途径。可垦荒地毕竟有限。目前一部分生产大队附近还有不少荒地,一部分生产大队附近基本上已经无荒可开了。无荒可开的地方,要把增产的重点放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有大片草甸子而一时不能开垦的地方,也应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只要把粗放的耕作习惯改一改就行了。随着户数的增加,劳动力远比过去多了;畜牧业稳步发展,可以提供大量优质肥料。这都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利条件。我们走过几个村庄,看到畜粪遍地,无人收集。这里得天独厚,土地肥沃,过去从不施肥,也能得到可观的收获。合作化以来,施肥的耕地逐渐增加了,但是不施肥的耕地还占多数。把这个习惯改变过来,肯定可以大大增产。
扩大播种面积之外,罗子沟人民还采取增种当地传统的高产作物的方法,争取多收和稳收。罗子沟在北纬四十三度以北的高寒山区,无霜期短,早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当地保收的农作物,是谷子、大豆、玉米、春小麦等旱田作物。谷子产量更高更稳。1936年,日寇在这里经过短期试验,发现这个地区也能种水稻,就强迫农民大量种植。1943年前后,水稻曾经达到粮食播种面积的60%,其次是日寇急需的大豆,而人民习惯种植的谷子、玉米却剩的很少。据老农说,当时日寇为了对付抗日联军,大片大片地烧毁森林。树少了,罗子沟倚以灌溉稻田的绥芬河接受了较多的日照,水暖了,对水稻的生长是有利的。那时候,某一年下霜晚了,水稻可能丰收。某一年下霜早了,水稻会减产以至失收。反正日寇已定稻米为“军粮”,收获多少,悉数掳去,人民死活是不管的。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发展林业,封山育林,树多了,水凉了,水稻也就长不好了。朝鲜族农民本来喜欢吃大米,可是,为了保产稳收,增加粮食总产量,他们同样自觉地响应公社党委的号召,少种水稻,多种谷子和玉米。去年全公社受旱减产,新屯子生产大队因有水源丰足的水田,获得丰收。尽管如此,全大队水稻每亩平均产量三百一十三斤,还是赶不上谷子(平均产量三百三十多斤)。因此,今年新屯子种了一千九百零五亩谷子,只种了三百亩水稻。为了照顾人民的生活习惯,罗子沟公社许多生产大队今年还是酌情种了一些水稻,选择阳光充沛的耕地,采用早熟的品种,只要没有过早的秋霜,也可能取得不坏的收成。一个合理、可靠的耕作计划真是不容易安排,被日寇强迫中断二十多年的耕作传统,经过罗子沟人民十几年的努力,最终恢复了。
罗子沟人民多种谷子、玉米而少种水稻,还有一个原因:前者省工,后者费工。这里地广人稀,劳动力少。人们种地,不仅考虑单位面积产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考虑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种一亩水稻的人力,能种两三亩谷子或玉米,即使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跟谷子、玉米相等或者略高,农民还认为种水稻是不合算的。又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又计算劳动生产率,在地多人少的地方应该这样,在地少人多的地方同样应该这样。
尊重当地传统,不是故步自封。罗子沟公社近年在耕作技术方面吸收了一些有用的新东西,对于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些新的耕作技术,例如玉米豆类混种、大豆点种改为条播,增产效果明显,适合本地情况,经过提倡,很快为群众所接受。有些外地经验,在推广过程中,经过某种反复,根据本地情况做了适当的改变,才逐步推广开来;谷子宽幅播种、小麦小垅密植就是这样。外地经验说明谷子宽幅播种可以增产。罗子沟从前谷子播种宽度只有一寸,不能充分发挥地力;如果照搬外地的办法,例如把播幅加宽到四寸,间苗费工,影响铲趟进度,容易发生草荒,降低产量。经过几年的反复摸索,现在一般播幅是二寸左右,比外地的播幅窄些,比本地原来的播幅宽些,既不影响铲趟,又能发挥地力。从总的情况来看,罗子沟公社在改革耕作技术的过程当中,掌握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群众的生产实践,检验、选择外地的先进经验,虽不能说没有一点曲折,基本上没有走过大的弯路。
多种方法一个目的
罗子沟是汪清县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广阔的草甸子,野草丰茂的山沟,放牧牲畜和刈储饲草都很方便。这里的汉族农民喜欢养马,朝鲜族农民擅长养牛。据公社统计,从1957年到1961年,全公社大牲畜年底存栏数由二千四百一十九头增加到二千六百七十三头,五年间增加了10.5%;到今年8月底,又增加到二千七百零三头。这个成绩很不坏了。可是,当我们同一些生产大队或生产队的干部谈起牲畜问题的时候,他们却表示很不满足,说:在这个地方,牲畜的工作量向来很重,平原地区的牲畜有闲的时候,这里的牲畜一年四季都很忙。开荒、种地、趟地、运肥、拉庄稼要用牲畜,上山搞副业,像拉木头、运山产等等,也要用牲畜。这几年来,虽然牲畜增加了,但农户和耕地增加更快,牲畜的负担加重了,膘情和工作能力受了影响。他们一致认为,要想使牲畜的发展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必须在迅速增加牲畜头数的同时,积极恢复和增强牲畜的膘情和工作能力。
为了把牲畜养得更好,许多生产队陆续采取了耕牛分户饲养的责任制。这些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认为分户饲养有许多好处:一、可以进一步增强社员对牲畜的责任心,有利于牲畜的保护和繁殖;二、可以充分运用农家的辅助劳动力和业余时间,割草、放牧、饲草问题容易解决;三、可以促使养牛户的青少年学习饲养和使役牲畜的技术。从实际效果来看,凡是实行分户饲养的,牲畜的膘情确实改善了,牲畜配种和幼畜保护的情况也比以前更好了。
我们访问过河南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这个队有十三头牛,从今年春季实行分户饲养。大牤牛两户一头,大母牛一户一头,养用结合。队长李福说,实行这个办法以后,社员们更加关心和爱护牲口了。“我们的牛,活儿一向很重,累得胖不起来。现在我们的大牤子(公牛)又胖又壮,哞哞直叫。庄稼人听到牛叫,心里都乐了(农民经验:牛叫,表明体力强壮)。明年这时候你们再来看看,所有的牛都会变成胖牛。”李福领着我们到一个农家门前。一头中等膘的大母牛正在新盖的牛棚里吃草,一头小牛犊守在母牛身旁。他说:“这头母牛原来体质很弱,过去下了小牛,三天还起不来。你们看,这次刚下了小牛,已经这么胖了。”负责饲养这头母牛的青年社员胡世开,儿时在山东老家就喜欢摆弄牛,所以队里委托他饲养这头牛。前些日子,他正在田间劳动,母牛在地头下了犊,他用麦草把牛犊包起来,抱回家去精心饲养。照顾大牛和小牛,成了全家人的一件乐事。
在一定条件之下,分户饲养确实是一种好方法。但是,罗子沟公社的人们,并不认为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有些生产队的牲畜继续实行集中饲养,同样养得挺好。内河生产大队就是这样。这个大队紧靠着林木茂密的大山,搞副业的条件特别好。它的集体经济发展极快,大队积累很多,社员收入也多,群众的集体主义觉悟非常高。春天,别处酝酿实行牲畜分户饲养的时候,这个大队也曾反复讨论。结果,社员普遍反对分户饲养。他们说,家中养了牲口,人手会被拴住;有喂牲口的工夫,不如上山搞点副业;牲口还是公养好,把饲养员的工分提高些就是了!一天黄昏,我们参观内河大队的动力站,顺便看看他们的宽敞整洁的畜舍。这时候,院子里响起钟声。人们说,社员应该送还牲口了。最近,大队的粮米加工厂修建厂房,暂时停工,有些社员用公家的牲口加工米面。钟声一响,都把牲口送回饲养场来。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可以看出,这里牲畜的饲养和使用,都有一套制度,而遵守这些制度,已经成了社员的习惯。大队支部书记杜文禄说,他们大队几年来没有死过一头牲畜,也没有瘦弱不堪的牲畜。在内河大队,集中饲养牲畜的制度已经牢固地扎下根了。
罗子沟公社饲养牲畜的经验生动地说明一个道理:牲畜饲养方式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是为主客观方面许多复杂条件所决定的。城子后生产大队的牲畜,在夏季有野草的时候,委托社员分户饲养;冬天没有野草,收回大队集中饲养,也都养得不错。到底是集中饲养好,还是分户饲养好,应该由每一个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根据本队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工作水平以及社员的习惯和要求来决定。只要有利于养好集体的耕畜,饲养方式是可以灵活采取的。
罗子沟公社不仅努力发展集体所有的牲畜,近来还注意帮助社员自养少量牲畜。去年秋天,有些生产队陆续把一些幼畜作价卖给具备饲养条件的生活困难的社员。到今年上半年,社员私有的牲畜已有四十六头。还有一些生产队把小部分幼畜让社员分成饲养,这样的牲畜具有部分私有的性质。
我们问过几个生产队的干部:社员自养少量牲口,对集体经济有没有好处?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首先,依靠社员饲养牲畜的积极性,可以把这部分幼畜很快养大,增加了社会财富,又为生产队提供了役畜(社员出卖私有的牲畜,应该优先卖给生产队)。其次,社员养了牲口,种自留地、运烧柴、磨米面等等,就不再使用生产队的牲畜,这对于保护和发展集体所有的牲畜是有利的。
从最迫切的地方入手
在罗子沟,小型发电站和小型动力站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干部也好,社员也好,提起办电、办动力,劲头实在大,简直像是入了迷。千方百计积累一笔资金,买一部柴油机,或者买一部汽车引擎,或者自造一座小型水电站——这是此地的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引为自豪的大事。电力和机械动力由少到多,使得这么偏僻的山村活跃起来了。白天,粮食加工厂的机器一片声响;入夜,电灯把简朴的草屋照得通明。社员们劳动之余,扭开收音机,听听来自北京和长春的新闻,欣赏一段优美的戏曲和音乐,真是惬意不过的事。
一天,穿过一片浓绿的田野,我们从公社所在地来到新屯子大队。清碧的绥芬河的河水从山沟里流到村边。人们没有让河水白白流走,依靠它办起长白山中第一座小型发电站。1947年,土地改革刚刚结束,村里办电站的热心家金炳日(朝鲜族)领着一帮人,在缺乏器材、不懂技术的困难条件下,买来一部小发电机,自己用木头制造涡轮,尝试建设小水电站。摸索,失败,再摸索,到第二年,电站建成,刚刚翻身的农民,开始用电力照明和加工粮米。1951年,一场大水冲坏了电站,他们转年又在村东河边建成一座新电站,木涡轮换成铁涡轮,旧电机换成新电机,发电量更大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参观的电站。它是电站,又是粮食加工厂。大队长朴国松介绍,厂里两盘石磨,两人看管,一天加工粮食一万斤,比起旧式加工方法,一天大约可以节省五十个人工和五十个畜工。因为动力加工非常便宜,附近几个大队也运粮食到这里加工。新屯子村西,还有一个动力打谷场。河水从西山坡上沿着一条五百米长的渠道流到这里,冲击一个大木轮,木轮通过两条皮带,带动脱谷机。朴国松说,这座动力打谷场的前身就是1948年建成的那座电站,稍加改造,用它脱谷。四部脱谷机,四个人,每小时处理一千四百捆小麦。全大队今年种了七百五十八亩小麦,全部用脱谷机脱粒,四五天就完了,节省很多人力、畜力。修这样一座动力站需要多少器材?大队干部当场计算:一个大木轮、五根钢轴、五十米皮带、一些钢丝,大约值八百元。这么一点本钱,十几年没有用坏,多么便宜,可以想见。
随着生产的发展,罗子沟公社的小型发电站和动力站逐年增加。现在,全公社共有五座水力、火力发电站,总发电量一百四十瓩。全公社十九个大队,其中十三个大队、两千八百多户有了电灯。除了电站,还有九座水动力站和火动力站,主要进行粮米加工。
罗子沟公社群众自办的小型发电站和动力站表现了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是它紧密地适应着当地群众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需要。这里农业和多种经营资源十分丰富,只要愿意劳动,到处都是财富。因此,当地农民非常重视节约人力、畜力。人们衡量各种生产项目的经济效果的时候,总是先看某个项目费多少劳力,有多大收益,投入这些劳力值得不值得。他们所以这样用力办小型电站和动力站,就是为了首先在脱谷和粮食加工方面摆脱旧式的手工和畜力作业,腾出大量人力畜力,开辟别的生产门路。
农民重视小型电站和动力站,不仅因为它能带来富裕,而且因为它能带来光明、文化和健康。这里冬季漫长,风雪极大,加工粮米,从来是一大苦事。这个问题解决了,对妇女来说,意味着一次大解放。多少年来,这里的汉族农民一直用“松明”
(一种油性很大的松树根)、朝鲜族农民一直用糠灯照明,不仅烟多光小,而且容易引起可怕的克山病。电灯把这种贫困的痕迹抹掉了。
群众自办电站和动力站,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罗子沟各个生产大队采取充分准备、逐步进行、量力而为、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勤俭经营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经过几年的努力,积累了足够的资金,确有把握以后再动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有水的地方办水力发电站,没有水的地方办火力发电站。需用木材,自己采伐。没有汽油,自己烧木炭。内河生产大队在1960年初建成一个小型火电站,建站、置办粮食加工设备、安电灯,一共用了两万三千元。尽管办了这件大事,全大队的社员仍然连年增加收入。1959年每人平均收入一百二十一元四角二分,1960年一百三十四元六角四分,1961年一百四十二元六角九分。谈到这一项在今后将要带来更大收益的基本建设,内河大队的人们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农村的技术改革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任务。十几年来,罗子沟的人们看准了这个目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不贪多贪大,不轻率行动,确定了一个计划,就坚决地干下去,持之以恒,百折不回,直到胜利而后已。如果说,罗子沟的许多村庄已经在技术改革的进军中攻破了脱谷和粮食加工机械化这一关,大概是不算过分的。


第2版()
专栏:

结合冬耕冬种积肥拔除禾根铲除杂草
赣浙湘三省大力消灭越冬虫害
据新华社南昌电 江西各地用冬翻田、刨稻根等办法,消灭越冬害虫。目前,全省冬闲田已基本翻完,种植越冬作物田里的稻根也已消除。
消灭虫害是江西争取明年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地在秋收冬种结束后,便组织劳力及早进行冬闲田的翻耕。贵溪县各人民公社总结历年经验,抓住立冬前后气温尚高时机,提早冬耕,既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有效地消灭害虫。虫害较重的宜春、上饶等地区,经过调查,发现残余的螟虫大都隐藏在绿肥作物留种田未刨除的稻根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地大多已改用旱地或豆类田作绿肥作物留种田;选用晚稻田作绿肥作物留种田的,就把田里稻根全部拔光、捡尽,然后烧掉或深埋。萍乡、临川、信丰、九江、大余等地的许多公社,按照历年习惯,还铲光、捡光、烧光稻根杂草和枯枝败叶,尽力消除害虫越冬场所。
据新华社杭州电 浙江省各地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越冬害虫。
金华、温州等专区许多公社的社员,结合冬种、积肥,清除杂草、拔除稻根,或者在翻耕做畦时把稻根埋掉,不让三化螟、稻飞虱、稻苞虫等幼虫藏在稻根和草丛中越冬;同时提早翻耕冬田、灌水,消灭越冬害虫。主要棉区慈溪、萧山、上虞等县许多公社正在清理棉田,消灭越冬的红铃虫。许多地区在冬种中还采取药剂拌种、人尿浸种等办法,防治大小麦黑穗病和蚕豆象虫。
省农业厅派出了三个工作组到重点产粮区调查研究越冬虫害情况,并且进行治虫技术指导。很多县、区的植物保护干部和虫害观测站人员也加强检查观测虫害情况,同时在冬种技术训练班中传授治虫技术。
据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省各地结合冬耕、积肥,消灭越冬虫害。
稻螟、稻飞虱、稻蝗是湖南省的主要害虫,尤以稻螟对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这些害虫主要潜伏在禾蔸、杂草中过冬。因此,拔除禾蔸,翻耕稻田,铲除田边杂草等,是消灭越冬虫害的有效办法。湘潭专区各县已犁田二百二十多万亩,并灌了水,另外播种了越冬作物的二百多万亩稻田,正在拔除禾蔸。邵阳专区各县已翻田一百八十来万亩,播种了越冬作物的二百三十多万亩稻田,有60%以上已拔除了禾蔸,并且,铲除了田边杂草。新邵县有80%的水田作了冬季治虫。
各地农业部门还派出技术干部,到各地了解虫情,指导冬季治虫活动。
(附图片)
右图:江苏苏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组工作人员,在已收割的晚稻田里进行稻根内越冬螟虫的检查
晓庄摄(新华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

重庆举办“中美合作所”罪行实物资料展览
纪念解放前夕美蒋特务杀害的烈士
据新华社重庆3日电 这几天,在重庆枇杷山公园举行的美蒋特务机关重庆“中美合作所”罪行实物资料展览,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
这个展览会是重庆市博物馆为纪念解放前夕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被杀害的烈士牺牲十三周年和揭露美蒋反动派的罪行而举办的。从11月22日到12月1日,在展出的头十天中已有十一万多名观众前往参观。
展览会上展出了美帝国主义勾结蒋介石匪帮残杀中国革命人民的许多实物、照片和文字资料。其中,有美国特务训练蒋匪特务进行搜查、逮捕和使用电台的照片,有美国供给蒋匪特务用的无声手枪、纵火器、刺刀、镣铐等实物,有的镣铐上还带着革命烈士的血迹。展品中还有美蒋特务在解放前夕进行大屠杀时,一个堆有九十四具烈士遗体的大坑的照片,有弹孔的烈士血衣,还有被蒋匪特务用乱刀杀害的杨虎城将军的遗体的照片,杨虎城将军的遗体是解放后在特务头子戴笠住宅的花台内挖出的。不满五岁的王小华和王幼华同他们的父母一起被蒋匪特务杀害后的血迹模糊的照片,也陈列在展览室里。
展品中还有许多反映狱中革命者与美蒋特务进行英勇斗争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其中有反映叶挺、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陈然等烈士在狱中的斗争事迹的连环画和他们的遗像。展出的一篇沾着血迹的诗稿,是陈策烈士在1949年10月27日午夜看见一批革命者走向刑场后写的,他在这篇题为《天快亮的行凶》的诗里写道:“假若是必要,你就迎上敌仇的刺刀,但是真理必定来到,这块污土就要燃烧!……我们要撞翻挡路的狗狼,把我们的列车开向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这一连串光辉名字的圣地!”展品中还有蔡萝慰烈士写的未完成的长诗《黑牢诗篇》的原稿的照片。这篇长诗是蔡萝慰烈士在狱中用竹竿做笔,蘸着用棉花灰加水做的墨水写的。
共产党员江竹筠烈士的遗像和她用竹竿蘸着棉花灰做的墨水写的遗信,也陈列在展览室里。江竹筠烈士在渣滓洞狱中屡受酷刑,昏死三次,但始终未向敌人屈服。当她的手指被特务用竹签刺得碎烂后,她还坚强地说:“竹竿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她的这种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深深激励着狱中的战友,这里就陈列有渣滓洞狱中革命者集体献给江竹筠烈士、由何雪松烈士执笔写的诗篇《灵魂颂》。展品中还有反映狱中革命者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仍然顽强进行学习的实物和图画。其中有五册厚厚的练习俄、英语的笔记本,这是共产党员谭沈明烈士学习俄语、英语时记的。他在狱中十年里,一直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为了出狱后能更好地为党工作,他在狱中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俄文和英文。这五册笔记本,都是他用在狱中拾得的废纸做成的。
连日来,展览室里挤满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人、战士、学生、公社社员、机关干部和街道居民。美蒋特务的罪行和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英勇形象,深深地激动着观众,人们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一刻也不放松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六十高龄的方子端老太太,看到烈士名单上自己儿子周显涛的名字时,内心里交织着悲痛和愤怒。她说,我永远要记住这血海深仇,我们同美帝国主义是誓不两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军官李宝元参观展览后激动地说,这个展览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阶级斗争的教育。他说:眼见美帝国主义勾结蒋匪帮残酷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罪证,想到当前美帝国主义疯狂备战、妄想扼杀古巴革命和它在世界各地的侵略活动,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一定要百倍提高警惕,坚决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
这几天,远至几百里外的四川江津、綦江、长寿等地的一些单位也派了代表前来参观。应群众的要求,这个展览还将继续展出。


第2版()
专栏:

东海带鱼汛开网丰盛
冬季带鱼汛的先头鱼群,已到达嵊山渔场的花鸟岛东北、佘山东南十多浬的地区。领先赶到鱼群起发洋面的浙江舟山专区的二百多对机帆船,从二十四日凌晨起到二十五日上午,已经捕捞带鱼一百万斤左右。今年带鱼汛一开始,起发的鱼群就很集中,面积也广;捕获到的首批带鱼,大小均匀整齐。


第2版()
专栏:

福建沿海海带开始分苗
福建沿海各地开始进行海带分苗。最近几天,各海带产区的公社社员和养殖场的工人们,每天都驾船出海,把扎好的海带浮筏一台台地架设到海上,然后挂上经过采种附苗的带苗竹片,在万顷碧波中建立起成片的“海上带园”。海带从北方南移福建虽然只有五年的时间。现在福建已有十七个县、市和十七个国营养殖场养殖海带,成为我国第三个主要海带产区。今年,福建沿海海带的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一成多。


第2版()
专栏:

湖北淡水鱼捕捞旺季开始
我国淡水鱼主要产区之一的湖北省,一年一度的成鱼捕捞旺季已经来到。目前,在沿长江、汉水一带的大小渔场上,每天约有两万多只渔船,忙着捕捞。今年天然鱼的鱼源一般比过去两年丰富。十月份成鱼捕获量比九月份增长百分之五十三,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七左右。


第2版()
专栏:

江西开展冬季捕鱼活动
江西省沿江滨湖地区广大渔民,抓紧当前江湖鱼群密集的时机,纷纷扬帆撒网,开展捕捞活动。目前,全省已捕捞的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以上。
今年沿江滨湖各地对冬季渔业生产很重视,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援。调拨各地的风帆布、尼龙丝等都比去年多。下拨的苎麻、网布、渔钩等也比去年多,基本上满足了需要。(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读者建议

注意利用被电力顶替的锅驼机
最近到河北省邢台专区作电力网下伸情况的调查,听一些公社的同志反映,电力下乡,利用电力排灌以后,农村原有排灌用的一批锅驼机闲置起来了。
邢台县路西会宁公社党委书记说,他们公社用电力灌溉以后,原来排灌使用的锅驼机、煤气机、汽油机等都闲置了起来。
这个公社现有锅驼机十六台、汽油机八台、煤气机四台,共三十二台,约值五六万元。这些设备存放时间久了,就会生锈报废。他们想卖,也没找到买主。邢台县路东南康庄公社也因社里用电力灌溉,有闲置无用的锅驼机、汽油机共三十台,一百九十六马力。
目前,许多还没有电力的公社,却迫切需要增添锅驼机。建议各省农业主管部门对被电力顶替下来的锅驼机等作一次调查,把它们调到最急需的地方去。当然,在调配时,要考虑到燃料等条件,防止调配不当,造成浪费。
河北邢台 吴颂


第2版()
专栏:读者建议

重视培养石匠
前些天,我路过廉江县安铺打石作坊时,听老石工招益清说:过去安铺有三家石匠作坊,石匠十余人。后来有人认为,石器太笨重,这个行业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于是多数人先后转了业,更不再吸收青年人来学这门手艺了。事实上,有些石器农村里还是很需要。招益清打石作坊里的一些石器,销路就很好,不久前,有十多条粉土辘轴,被生产队一下子买光,后来有的人买不到,就只好订货,要等几个月才有。一百多对造房屋用的石门砧,一百多副虾网石和石磨、石碓等,都很快销光,还有人来了几次,要求订货。
这些事实说明,许多石器在今天还是不可少的。建议有关部门注意组织一些青年人学习石匠手艺。石匠大量改行的地区,可以适当地让一些有技术有经验的石匠归队。这是一件有利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的事情。
广东廉江 陈启松


第2版()
专栏:读者建议

供应农村更多的自行车零件
今年农村中销售自行车很多,各地商业部门卖出的自行车,大部分都销到了农村。例如,河北省农民今年买自行车的数量,占全省自行车销售量的百分之八十六;山西省则占百分之九十。
下乡自行车增多以后,农村对自行车维修零件的需要量也增加了。据我们了解,现在农村里最急需的,是内外车胎、车条、链条、飞轮,以及打气筒等。
一辆自行车的零件有一百多种,加以车型、牌号不同,各种规格的零件大约有二百多种。现在,有些简单的零件,各地手工业部门已能制造,但多数零件仍需依靠自行车工厂生产供应。建议有关部门在安排自行车生产任务时,重视零件生产,以便让自行车在农村交通运输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天津 吴松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