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苜蓿
陕西日报记者 武笠青
在陕西的种植历史
苜蓿在陕西关中地区种植的历史很长,时间很早。司马迁的《史记》一百二十三卷大宛列传中说:“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苜蓿极望。”汉书西域传中说:“罽宾有苜蓿大宛马武帝时得其马。”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陆机给他弟弟的信:“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苜蓿归。”《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通西域中有“……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的结语。由此可知,苜蓿是西汉时由西域传入陕西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先后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一百三十八年,回来是公元前一百二十六年;第二次是公元前一百二十二年,回来是公元前一百一十五年。据此推算,苜蓿引到陕西当在公元前一百一十五年以前。西汉的京都在长安,苜蓿种在“离宫别馆旁”,当不会出渭河左近的咸阳、临潼、栎阳一带;同时要供应天子很多马和外国使者的马吃草,不可能种得过远和种的亩数过少,势必种得比较集中。这个特点,到唐朝也没有改变。汉唐时苜蓿为天子所重,且是供应外使的一项物资,《唐书百官志》:“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接近京都的关中群众,首先学会种植和作务苜蓿的技术是很自然的。在这里大量推广也是必然的事。
苜蓿原是专为喂马的。唐、宋以后的一些农书上记载种植的方法,就已表明有倒茬的意思;而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的最详细。他说:“夏月取子和荞麦种,刈荞时,苜蓿生根。明年自生……三年后便盛,每岁三刈,欲留种者止一刈,六七年后垦去根……。若垦后,次年种谷,必倍收。为数年积叶坏烂,垦地复深,故今三晋人刈草三年,即垦作田,亟欲肥地种谷也。”显然,种植苜蓿也是为了培养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随着苜蓿种植面积扩大和栽培技术的改进,苜蓿逐渐成为人吃的蔬菜。唐、宋以来,不少诗人都讴歌了这件事。唐薛令之《自悼》中说:“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陆游:“苜蓿堆盘莫笑贫”等句子,说明吃苜蓿到唐朝已成人们生活中很普遍的事了。因此,一些农书上把苜蓿归入了蔬菜属。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苜蓿是牲口的一种重要饲草,是庄稼轮作的好前茬,也是度荒救灾的一种代食品。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一下苜蓿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从种植苜蓿的历史中已经看出它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显著的。根据近年来一些有关资料和我们在关中地区一些生产队的调查情况看,苜蓿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现在仍然不小,这是应当肯定的。农民对种植苜蓿是喜爱的,他们对苜蓿的作用估价很高。他们说:“苜蓿长过腰,骡马不跌膘。”又说:“种几年苜蓿,收几年好麦”等等。
种植一定数量的苜蓿,建立牲畜青饲料基地是促
使耕畜增膘健壮的有效措施。
据在临潼县武屯公社御宝生产大队贺王生产队调查,这个生产队地处渭北旱塬地区,可耕的土地面积较宽,多年来种植的苜蓿面积占总耕地面积4.3%左右,每头牲畜平均一亩半左右。由于苜蓿多,青饲料充足,牲畜喂得很好。当然,一个生产队牲畜的好坏决定于种种因素,在这里,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有足量的苜蓿代替精饲料,保证了牲畜正常饲养。从我们在乾县、兴平、蒲城、咸阳、渭南等地区一些生产队的调查材料也证明:凡是牲畜繁殖率高,没有乏瘦现象,非正常死亡率低的生产队,一条共同经验,就是都种有一定数量的苜蓿。据一些有经验的老兽医分析:每百斤苜蓿干草含的营养价值等于五十斤燕麦的营养,干苜蓿含的粗蛋白质也比小麦多。
有人提出:苜蓿本身不是粮食,专门种植苜蓿占去一部分耕地,是不是要少收一些粮食呢?临潼县栎阳公社尚寨大队干部周济广和咸阳市周陵公社红岩大队干部毕振法认为,这是一个算账问题。根据他们的计算看:在关中旱地耕地较多的地区,一头牲畜一般有一亩半到二亩左右的苜蓿就行了,水浇地区耕地较少,一般是七八分左右。试以旱地一头牲畜一亩苜蓿计算,苜蓿从农历4月割起,可以割到9月底。在正常情况下,大约可以割八九千斤青草,可折干草三千斤左右。一头牲畜按正常喂,每天平均得二斤精料(忙时多一点,闲时少一点),干草三十多斤。如果加入适量的苜蓿,每天至少可节省干草五到十斤,可节省精料三分之一,六个月总起来至少可节省精料一百多斤。这样看起来,一亩地虽然没有收入粮食,实际上收入却不低。特别是把牲畜喂好了是个活账,在生产上的作用是很大的。
这个账给我们启示很大。近几年来的事实证明,不解决牲畜的饲料,要保证使牲畜健壮和正常繁殖是不可能的。而苜蓿既是精饲料,牲畜又爱吃,那么种植一定数量的苜蓿是一举数得的事。1958年春,在渭南官道人民公社召开的全国耕畜现场会上,有同志曾提出关中旱塬地区应该提倡一头耕畜、一亩苜蓿、一万斤青饲草的意见,现在看这个意见是值得重视的。
苜蓿茬种粮食既省劳力,又省肥料,在关中地区
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最好的茬口。
据今年在临潼县武屯公社御宝生产大队的调查,这个大队的苜蓿面积历年(1956年到1961年)都占耕地面积4%左右,苜蓿茬的小麦较正茬麦高30%,较顶茬麦高65%。另据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在武功旱塬进行多年轮作试验,与连作正茬麦比较,苜蓿茬第一年种小麦增产16.5%到43.1%,第二年小麦增产14.4%到18.4%,第三年小麦增产5.9%到9.3%;三年小麦增产总平均是16.2%到22.3%。由此可以看出,苜蓿茬在雨水正常,耕作合理的情况下,每年增产20%左右是较有把握的。
另外苜蓿茬种麦子,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高。据我们在蒲城、富平、临潼、渭南、乾县、兴平了解,有一个共同的说法,都说苜蓿茬的麦子,一般一斗要比其它茬口的麦子重三到四斤。这种麦子农民把它叫“性麦”。他们讲,这种麦子皮儿薄、颗长、呈绿色,特点是出粉率高,合出的面拉力强。在价格上,过去比一般麦子高10%左右。
种苜蓿引起土壤肥力的变化
苜蓿茬种麦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处呢?这是由于种植苜蓿后,土壤性质和肥力状况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后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据观察,苜蓿有极强大的根系。在上层土壤中,苜蓿长有许多比较细小的支根,支根上有很多黑色球形颗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根瘤,里面包藏着大量的根瘤菌。支根每年的死亡更新和部分茎叶的枯落,给土块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素养分。有机质分解后形成土壤腐殖质,使关中地区耧土层原有的团粒结构更加稳固,这就加强了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墒的能力。据中国科学院在武功头道塬测定的结果认为:种植三年的苜蓿地,土壤腐殖质绝对量在三到十厘米土层内,每亩有一千四百八十一斤,十到二十厘米土层内有一千五百斤,二十到四十厘米土层内有二千五百二十斤;而正茬小麦连作三年后土壤腐殖质相应各层为七百二十五、一千零五、一千六百二十斤,苜蓿地比连作小麦地的腐殖质含量高出50%以上。以零到四十厘米土层计算,仅苜蓿的根茎残余物就给土壤增加了三十四斤氮素,相当于一百六十斤硫酸铵的含氮量。如果加上根瘤菌直接给土壤增加的氮素,数字就更大了。同时,由于苜蓿对土壤稳固性团粒结构的增加,使土壤透水性得到很大的改善。透水量大对土壤蓄水、防旱十分有利。这是非常适合于关中地区气候特点的。
由于种植苜蓿,使土壤有机物质和氮素养分的增加,加上通透性的改善,从而加强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据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1957年的记载,三年的苜蓿地,在零到二十厘米的土层中,每克土壤就有微生物四零五点七到四三五点二万个,而连作小麦地只有八二点四到一一五点四万个,相差约四倍。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加强,有利于土壤中有机养分发挥作用,同时还可调动土壤中其它养分供后茬作物的利用,因而苜蓿地的后效很大。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相信历史记载的:“垦后,次年种谷,谷必倍收”和农民总结的:“一亩苜蓿三亩田,连种三年劲不完”及“种几年苜蓿,收几年好麦”经验是有根据的,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 * *
为了充分利用苜蓿茬增产粮食,一些地区的农民取得了在苜蓿地内套种粮食作物的经验。乾县一带的农民历来就有在苜蓿地套种谷子的习惯,据反映,一般每亩可收谷子三五十斤。另据西北农学院在1954年试验,在生长四年的老苜蓿地中套种谷子,曾获得每亩一百三十八斤的产量,每亩收青苜蓿三千六百六十一斤。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54—1955年曾在苜蓿地里套种冬小麦试验结果,每亩也获八十三斤至二百八十五斤的小麦产量。这些事实证明,在苜蓿地内套种粮食作物也是利用苜蓿茬的一个发展。


第2版()
专栏:

青海家畜配种进入盛期
先锋公社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畜膘准备秋耕
据新华社讯 青海省农牧业区人民公社和国营农牧场,在抓牲畜夏膘的同时,开展了牲畜配种工作。目前,大家畜配种已经进入盛期。
青海牧业区许多人民公社和国营牧场,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势等不同情况,把牲畜转入夏季牧场后,即陆续展开了大小牲畜的配种工作。现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已配绵羊十四万多只,占应配总数的89%,大家畜已配二万四千三百多头(匹),占应配总数的27%。农业区许多公社在加强晚秋田间管理和麦田收割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大家畜配种工作。
为了加强对种公畜、母畜的饲放管理,在配种以前,牧业区公社在安排夏季草场时,就优先照顾了母畜和种公畜。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有的公社还增加饲料,促使母畜更快地发情,种公畜精力充沛。农业区对母畜和种公畜除了实行偏草偏料偏管理的办法以外,在安排农活时,还注意了种畜的合理使役。
在配种工作中,有改良牲畜品种任务的公社,大部建立了配种站,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配种制度。甘德县有的公社、生产大队在建立配种站后,组织干部、民间兽医、配种员、老牧民参加了配种工作,共同提高配种技术,使配种工作比往年的扎实细致。为了避免产期集中不便管理的现象发生,有的公社把种公畜分期分批放入母畜群,为母畜分期产仔、分批接产育幼创造条件。
配种开始后,许多州、县、公社还派干部深入基层,贯彻党的政策,加强配种工作的领导。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禾茂公社,在配种开始后,有80%的公社和大队领导干部,到生产队帮助落实“三包一奖”,制定了合理的劳动报酬和超额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了社员们关心牲畜配种的积极性。
本报成都31日电 四川郫县先锋人民公社各生产队,抓紧当前水草丰茂,耕牛休闲的有利时机,积极加强饲养管理,促使耕牛添膘复壮,为秋耕、冬耕准备好畜力,争取适时地完成秋耕、冬耕任务。
先锋公社田土多耕牛少,全社今年种植的两万三千多亩中稻,在收后要进行秋耕和冬耕,全社只有耕牛五百三十多头,平均每头耕牛要负担四十多亩。养好耕牛,保护畜力,对保证完成秋耕、冬耕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先锋公社对加强耕牛的饲养管理工作一直比较重视,全社各生产队在大春播种结束后,就组织社员和儿童下地打草喂牛,并发动饲养员放牧,使耕牛能吃到新鲜的青饲料。各生产队还组织饲养员在早晨、中午、晚上给水牛洗澡,除暑防病。由于饲养管理得好,耕牛膘情上升,体质增强。目前,全社五百多头耕牛中,膘肥体壮毛色光泽的一类牛已由6月份的60%上升到80%。
最近各生产队又根据过去养用合一的经验,民主选出热爱集体事业又有养牛用牛经验的社员,负责喂养和使用。生产队则对饲养员实行了耕畜包饲草、饲料和包工分等“三包”责任制。这样,不仅加强饲养员的责任心,同时饲养员也可以利用家庭中的辅助劳力,放牧和管理耕牛。执行上述办法后,有效地调动了生产队和饲养员的积极性。例如第六生产队包给社员饲养的六头耕牛,由于社员精心饲养管理,现在每头耕牛都长得膘肥体壮,毛色光滑好看。
各生产队还积极组织饲养人员学习繁殖耕牛的经验,进行配种繁殖。今年以来,全公社已生下了十多头小牛,怀孕待产的尚有二十多头。目前,各生产队还在继续为适龄母牛配种。


第2版()
专栏:

牧场傍晚(套色木刻) 杜鸿年


第2版()
专栏:

克服旱灾给秋播带来的困难
平顶山市郊几位基层干部和老农因地制宜提出重要意见
本报讯 据河南日报记者张杰报道:处暑已过,受灾地区的种麦工作怎样安排,是当前灾区急需解决的问题。最近,访问了受灾比较严重的平顶山市郊区何洼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守义、西杨庄大队长姚成、丁楼公社何庄生产队长温来娃和李风山大队老农窦东。他们对灾区种麦问题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干旱给秋播带来的问题
他们共同认为要搞好灾区的秋播工作,必须首先认识今年严重旱灾给秋播工作带来的新问题。这里将近一百天没有落雨,部分秋苗已被旱死。最近下了一场雨以后,各生产队都赶着把晒垡地、早秋地和旱死了的晚秋地种上了荞麦、秋菜,一部分半死的晚秋地也耩上了荞麦。另外,还在晚秋地套种了荞麦。王守义说:“这样,把一部分晒垡地和早秋茬变成晚茬了,套种荞麦的晚秋地,茬口推得更晚了,这对今年把麦种好,争取明年夏季丰收,就是很大的问题。”姚成说:“旱灾给种麦带来的第二个大问题是肥料严重不足,早秋秸秆不够喂牲口,不能压粪,野草旱死了没有压绿肥,现在积肥不仅困难多,而且远水不解近渴。”这几个队麦田需要底肥九千一百车,而现有肥只两千五百多车。
解决问题的几项办法
灾害带来的问题究竟如何解决?他们根据本地情况提出五项措施:
一、合理调茬。把赶不上麦子播种期的荞麦、秋菜和晚红薯茬留作春地种大秋。窦东说:“安排庄稼要看茬口,看季节,算大账,不能光贪片大。别看少种了点麦子,到明年8月算总账还能多打粮食。叫晚茬撇成春地有四条好处:第一,可以缓和种麦中的劳畜力紧张,集中力量把麦子种好;第二,可以集中用肥,解决肥料不足的困难;第三,明春多种一些高粱、春红薯、早谷等高产耐旱作物,收成有把握;第四,明年夏季万一麦子薄收,早秋可早接口粮。这样安排到下年种麦茬口还能等齐,一点也不吃亏。”温来娃说:“俺队能种麦的有四百二十亩地,其中有好茬口三百亩,有一百二十亩是荞麦、晚红薯茬。社员们算了个大账:如果按四百二十亩种,好茬口每亩打一百二十斤,晚茬因为季节晚,粪不足,至多收七十斤,这样计算总产是四万四千四百斤。如果把晚茬丢七十亩留明春种大秋,今年小麦面积虽然少了七十亩,少收四千九百斤麦子,可是这七十亩地明年种成高粱,至少打一万四千斤,相抵以后,还多收万把斤粮食。一算账社员们都说赶晚茬多了是背篙撵船,几季被动。各队都初步作了安排,按这几个队计划晚茬地留作大秋地,明年春播面积比正常年扩大了三百五十亩。
二、调剂品种。大家认为今年晚茬面积大,虽然经过调茬,但是仍有一部分晚茬麦。要提高晚茬麦的产量,撵齐茬口,不误明年夏种,必须调剂一些早熟的糙麦种,适当多种些大麦、扁豆、豌豆等夏杂粮。
三、执行肥料政策,解决现时缺肥困难。大家认为抓紧解决缺肥问题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关键。温来娃说:“肥料虽然不足,但是社员家里还存一部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队里抓紧时机再积一部分外,必须做到政策兑现,根据队里条件通过多种奖励办法收购肥料。
四、巧安排争取晚茬早种。因受旱灾的影响,势必有大部分地腾茬较晚,怎样争取这部分地种早不误农时?王守义说:“种的早要抓四条:首先把工具检查一遍,修制备齐;第二条准备好种籽;第三条现在趁空把粪运到地头,到时候随收随撒粪随犁种,如果晚茬地准备的好,就可早种三、四天;第四条当前抓秋地中耕保墒,墒保的好,不下雨也可以种上麦,免得到时缺墒误了季节。”现在他们都已经这样作了,杨庄大队现有一百二十人投入保墒工作,应锄的五百八十亩秋田已锄三百四十亩。
五、搞好麦子“三包一奖”。他们共同认为:灾区安排种麦的重要一条还是搞好麦子“三包一奖”,这是领导灾区群众积极种好小麦的关键。
如何把小麦“三包一奖”搞好,大家意见是必须根据灾区特点,从实际出发合理三包。姚成说:“要达到包产合理,还必须包在播种之前。包的越晚越不合理,俺队去年的小麦是到出齐穗按生长情况包的,很不合理。”另外,大家还建议今年包产一次包死,不再变动。他们认为过去变动多的原因不外三个:指标不落实;队与队包得不合理;天气有变化。属于前两种原因,一开始就应当把指标订切实公平,属后一种情况也可以在开始包产就作两套打算,正常年包一个指标,同时规定遇自然灾害时可以调整,如对人力抗旱增产者不提高指标;用大队修的渠道和机器灌溉增产者大队提成数一次定死,遇到灾害也不变动。这样群众的思想就安定了。


第2版()
专栏:

安徽合肥东市公社社员们趁着雨后,抢种萝卜等秋菜。这是东方红蔬菜大队的社员们正在平整土地,准备种萝卜。
冯静之摄


第2版()
专栏:

西藏新事
越办越好的互助组
林周县撒当区嘎东乡朱杰村第四互助组,是西藏一万三千多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中的一个。这个去年春天成立的互助组越办越好,对促进生产起了显著作用。
这个互助组有十五户,共三百七十七克(一克约等于一亩)土地,十头耕牛;有四十三个劳动力。组员中四户有多余劳动力,五户可以自顾,其余六户都是土地多、劳动力缺乏。大部分组员都缺乏耕畜和农具,生产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困难。互助组成立后,他们的困难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翻身奴隶白贞,家中三口人,有十六克多土地,只有她一个劳动力。过去她家的生产总是赶不上农时,别人已经追完第一遍肥,她的肥料还没有积好;秋收时,别人已经把庄稼全部运到打麦场上,她还在地里捆庄稼。1959年她的每克地平均产量只有三克(一克粮食约二十五斤左右)粮食。去年成立互助组后,她和别人换工,使作物赶上了农时,每克地平均收到四克半粮食。今年,她和别人换工更加积极,结果从春耕到田间管理各个时期的农活,都和其他组员干得一样及时、一样好。
这个互助组还和其他几个组联合起来,修了三条较大的水渠,挖了两个蓄水池,扩大和挖深了三个旧水池。今年,组员们又通过变工互助,修筑了许多地头小水渠。因此,夏初虽然遇到干旱,但都得到了灌溉,庄稼生长得很好。农民塔杰有四克土地在山沟口,每年雨季庄稼都要被山洪冲掉不少,今年他换工互助,在地边上修筑了一条拦洪坝,保护了庄稼。
互助组还使组员们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农民洛叶夫妻俩在农业生产上都不是强劳力,照顾自己的三十克土地有困难。但洛叶本人会做裁缝活,妻子是有名的织氆氇能手。于是他们两人便以大部分时间给人缝衣服、织氆氇,而其他组员,则代他们经营庄稼。
这些事实,使组员们认识到了组织起来比单干的力量大得多,生产积极性也更高了。
山村卫生面貌的变化
去年2月间,党和政府把一批医务工作者派到米林县东多乡东多村。他们来到这里以后,就给群众治疗各种疾病,帮助农民清除堆积了多年的垃圾、整修街道和兴修公共厕所、家庭厕所。医务工作者们还经常和农民一起劳动,利用休息时间在田间地头或挨门逐户地向群众宣传讲卫生的好处。藏族卫生保健员绛丹,白天和农民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回来帮助农民打扫卫生。他发现有一位老大娘的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都不大好,就住在这位老大娘的家里,天天帮助她清理洗刷,还向老人讲解搞好卫生的好处。老大娘在他的帮助下,不久也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到处收拾得干干净净。
在这些医务工作者的具体帮助下,东多村的不少居民订立了搞好个人、家庭、环境和公共卫生的爱国卫生公约。全村五十多户人家还成立了一个卫生小组。不少人除了注意房前屋后、街道院落的环境卫生外,还在庭院里种植了花卉。人们还自动组织起来灭除四害。在半年中,全村二百多人就消灭了一千多只老鼠和大量苍蝇、臭虫。藏汉族医务工作人员还向农民宣传了妇幼卫生和新法接生的好处,他们在四个月中用新法接生的十二个婴儿,母子都很健康。
现在,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看到庭院屋宇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些庭院里花卉送来了扑鼻的清香,到处给人一种整洁和清新的感觉。
翻身牧民的新生活
西藏的翻身牧民在开展“三反两利”(反叛乱、反乌拉差役、反人身依附和牧工牧主两利)运动以后,生活有些什么变化?安多县曲田乡牧民扎西一家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事实,就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扎西在旧社会是个牧工,受尽了三大领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成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三反两利”运动中,他家分到了叛乱领主的二十头牛和五十一只羊。扎西很珍惜新的生活,他积极响应了党组织发展生产、勤俭持家的号召,带领一家勤奋劳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使牛羊头数增加了一半多,全家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扎西对分到的牛羊饲养管理很细心。今年的接羔育幼期间,扎西夫妇和大儿子都轮流睡在羊圈里守夜接羔,羊羔一生下,就用破羊皮包起来,等毛干了后才给喂奶,以免羊羔受冻。夜间风大,他们便把小羊放进帐篷取暖。他们对羊羔的饲养放牧也很细心,羊羔都放牧在近处的好草地上,而且还常添喂精饲料,发现羊羔生病,就马上隔离、治疗。这样,他家今年接生的三十九只羊羔,全部成活,只只健壮。现在,他家的牛已增加到三十一头,羊增加到七十八只。
在搞好牧业生产的同时,扎西一家还大搞副业生产,如运盐巴、打猎、拾牛粪、挖人参果等。
过去,扎西一家一年吃不上几次?粑和酥油;现在一个月就能吃到六十斤?粑,男女老幼都添了衣服,还做了一顶新帐篷,一家人开始过着吃饱、穿暖的新生活。现在扎西一家不但生产发展、生活向上,而且他也是响应党的各项号召的积极分子。去年冬天党组织号召大家割贮冬草,有的人因为不习惯不愿意割,扎西一面向大家宣传解释贮草的好处,一面带头贮草,在牧民中起了带头作用。因为扎西对大伙的事热心积极,他已被群众选举为草场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
(据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大哈拉大队充分发动社员
从实际出发安排种麦措施
本报讯 新疆库车县东风乌恰公社大哈拉大队各生产队的干部跟社员商讨秋种大计,根据水、肥、土、种等项条件,确定具体措施,争取种好冬麦。
这个大队各生产队根据社员意见和调查研究的情况确定的措施是:一、提前灌溉,增加墒度。当地水源不足,灌溉愈晚,水量愈少。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各生产队大量利用目前的山洪浇灌冬麦地,争取增加播前土壤墒度,减轻播种期缺水困难。各生产队都在8月1日前完成了整修引洪堤坝和田间渠道的工作,并组织专业组细致平整土地,加高田埂,设置固定闸口,边平田,边引洪浇灌。二、根据不同土质合理安排施肥量。各生产队都按亩算了用肥账,并检查了现有肥料,经过社员仔细商讨,除了继续加紧备肥外,并按照不同土质规定了不同施肥方法。三、根据不同地情安排品种,从播种时就具体照顾它的特点。各生产队经过调查研究,因时因地安排品种,确定在靠近戈壁的边缘地带和干旱、重碱地多种白冬麦,村边、田边、树多水足的地带多种莎车冬麦。前期播白冬麦和莎车冬麦,后期播秃头冬麦。四、合理密植,按照播种时间先后和土质肥瘠等确定下种数量。
这个大队各生产队已调动了60%的劳力,分别组成整地、灌水、施肥、犁地等专业组,积极进行冬麦播种准备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