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商量好了就办!”
曾田家
俗话说:商商量量好办事。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一个人无论他本领多大,能力多强,终归是孤掌难鸣,事情是办不好的。事既要靠大家来办,那就需要同心协力,假如一个人一条心,一个人一个意见,事情还是办不好。“众人拾柴火焰高”,首先就需要大家都有拾柴的愿望,而且同心协力去拾,这火焰才高得起来。要做到同心协力,就缺不了这商量二字。
遇事和群众商量,现在大家都已经懂得这个道理,而且成为做一切工作的准则了,但是如何去和群众商量,怎样才能商量得好,其中却大有文章,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今年2月,我到北京市怀柔县桥梓公社一渡河生产大队(现改属北寨公社)去访问,党支部书记刘宗悦介绍他们领导生产的经验时,爱说这句话:“商量好了就办。”他们对每一块地适宜种什么庄稼都和群众仔细商量,而且真的商量好了就办。那时有个老农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一些沙石地里先播豌豆,收了豌豆再播玉米,这样合计起来可以多打粮食。这建议经过支部研究,干部讨论,和群众商量,大家都同意这样办。
本月上旬,我又去访问了一渡河。时隔半年,他们商量办的事情果真办好了:豌豆亩产一百三十斤,是全县较高的产量;玉米长得特别好,茎有一人多高,结着硕大的棒子,看来丰收是没有问题的。豌豆、玉米两下一合计,产量可就高了,而过去每亩地产量最多才不过几十斤哩!
这是和群众商量办事办得好的一个例子。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奥妙,细究起来却又不然。既然要和群众商量,就要放下架子,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当群众的小学生,态度诚恳,商量好了就能实行。如果不做到这一点,从形式上看,有时会也开了,群众的意见也征求了,实际上只是走过场而已,何曾做到了真正的商量。
既曰商量,就得让群众发表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群众肯不肯发表意见,真正畅所欲言,把心底的话掏出来,又是一个问题。这又牵涉到干部的作风是不是民主,党群关系是不是融洽,群众的觉悟是不是很高等一系列的问题。一渡河党支部恰恰是这些方面做得好。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依靠老农搞生产,这在他们已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支部抓紧了对党员和群众的教育,干部的作风说得上民主,群众敢于向党员和干部提意见,真正是畅所欲言,因此有事好商量,有事也商量得好。支部书记刘宗悦同志说:“这几年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效果也好,就是因为我们有事和群众商量。”
这确是宝贵的经验之谈。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使之成为群众自觉的行动,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要真正走好群众路线,不先和群众好好商量,一切都无从说起。


第8版()
专栏:

一渡河畔不老松(唱词)
易和元
青山环抱好风光,
青山下面一村庄,
一渡河轻声细语把歌唱,
绕过了村前流向远方。
庄稼地里一片新气象,
绿油油嫩东东非比寻常。
花生苗像地毯铺在地上,
玉米茎高又高随风飘扬。
果树林绿油油伞盖一样,
鸭儿梨沉甸甸闪着青光。
直压得树枝儿吱吱作响,
全靠绳索支架来帮忙。
社员们眉开眼笑精神爽,
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强。
社员们欢乐情况不细讲,
单把英雄人物说一场。
这英雄就住在一渡河上,
他叫做刘宗悦远近名扬。
解放前在怀柔担任县大队长,
现在是党支书在一渡河旁!
刘大队长身体长得壮,
高高的个儿黑脸膛,
笑容常常挂脸上,
作风朴实不露锋芒。
打起仗来是猛将,
足智多谋比人强。
闻他名敌人把胆丧,
失魂落魄没主张!
1940年他参军把日抗,
十八岁青年志气昂,
英勇杀敌战场上,
立下功劳好几桩。
在十三陵跟鬼子打过肉搏仗,
刺刀相碰响叮当,
直见得刀光闪闪鲜血淌,
鬼子一个一个刀下亡!
再说解放永宁那一仗,
敌人顽固不投降,
仗他人多势众有粮饷,
说什么守它几月又何妨!
解放军计多智谋广,
暗挖地道炸城墙。
轰?一声像雷响,
砖石纷飞尘土扬,
刘宗悦带领队伍把城门闯,
手榴弹乒乒乓乓响四方,
打得敌人真够呛,
恨他脚短叫爹娘!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二十分钟就把敌人消灭光。
永宁城从此得解放,
老百姓扬眉吐气见太阳。
刘宗悦新保安战役把彩带,
一颗子弹中胸膛,
上级批准他回到怀柔县,
积极领导县武装。
县大队里当队长,
指挥作战本领强,
控制上下古北口,
神出鬼没有名堂,
打坏敌人汽车几十辆,
敌人大把脑筋伤。
一个个苦恼万分把话讲:
“好过的古北口,难过的高各庄”!
悬重赏要把刘大队长捉:
——一两金子肉一两!
蒋匪军一个团长不服气,
他说,刘宗悦算得啥名堂!
有朝一日来碰上,
给他苦头尝一尝!
大话讲得挺漂亮,
苦头却是自家尝!
一天真的碰上了,
你冲我杀较短长,
县大队布下了天罗地网,
战士们像猛虎奔下山岗,
蒋匪军要想逃走是妄想,
全团都被消灭光!……
真个是模范事迹难细讲,
再说说刘队长转业回家乡。
刘宗悦早就立志向,
要把一渡河建成好地方,
全国解放他请求回村去,
要在农业战线干一场。
英雄能武又能文,
拿起锄头放下枪,
领导农民搞生产,
支部书记他来当,
十年光阴容易过,
一渡河村岁岁换新装。
从前是生活艰难粮食少,
而今是生产上升有余粮。
刘书记人人都夸奖,
说他领导生产是内行。
不凭主观去办事,
多和群众来商量。
因地制宜来耕种,
八字宪法记心房,
兴修水渠搞灌溉,
积肥工作很经常。
依靠老农把事办,
虚心请教问端详。
村里有些沙石地,
年年都是少打粮,
今年老农把计献,
耕作方法来改良:
先播豌豆后种玉米,
收成定比往年强。
大伙一听全说好,
这是增产好主张!
豌豆的收成果然不错,
要比往年多打一倍粮。
更喜玉米长得壮,
两下合计产量非比寻常!
刘书记不单领导生产是这样,
什么事都和群众来商量。
勤抓政策抓思想,
宣传贯彻甚周详。
共产党员作榜样,
和群众有福同享苦共尝。
支部教育记心上,
抓紧批评和表扬,
每月召开评比会,
检查工作论短长。
每隔两周上党课,
提高政治和思想。
党群关系鱼水样,
同心协力建设家乡。
群众畅所欲言把话讲,
有了意见不隐藏。
群众生活他关心备至,
谁有困难他帮忙。
赵文成妻子得重病,
子宫外孕非比寻常,
刘书记忙打电话城里去,
救护车当当当赶到一渡河旁,
接到城里去医治,
九死一生保安康!
张永安害了破伤风症,
奄奄一息卧在床,
也靠书记来帮助,
战胜病魔复健康。
一渡河流水潺潺响,
编支歌儿把刘书记歌唱:
赞美他一片红心不褪色,
革命越干越坚强;
赞美他能征善战是猛将,
冲锋陷阵谁敢当;
赞美他坚守农业岗位上,
大办农业大办粮;
赞美他艰苦朴素作风好,
遇事多与群众来商量!
真个是好书记人人夸奖,
不老的青松美名扬!


第8版()
专栏:

笑话书——解愠编
《解愠编》为明万历年间刊本(约1580年)。前无序跋,首页标题下题:“乐天大笑生纂集,逍遥道人校刊”,不知纂编校刊者真实姓名。文前有梷然子评语,曰:“古今漫录,雅俗兼收,义存箴警,一笑舒忧。”可见该书内容与编者的用意。
全书收笑话一百多篇,其中不少是当时在民间流传中记录下来的。当然文字已经编者润色,但是没有歪曲,不失原来面貌。其中最使我注意的是讽刺封建社会贪官污吏的笑话。例如《新官赴任问例》。
“新官赴任,问吏胥曰:‘做官事体当如何?’吏曰:‘一年要清,二年半清,三年便混。’官叹曰:‘教我如何熬得到第三年!’”这样的作品,真可以称为一针见血,入骨三分。封建社会新官上任,照例要问事,问的事当然是官冕堂皇,决不会把自己的发财思想露出马脚。笑话的作者,巧妙的抓住这一点,撕破了官僚上任问事的虚伪面貌,真实的将官僚的内心活动暴露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看到,这批人真是愚蠢可笑!真是凶恶如狼!这篇笑话,只有四十二个字,却写出了一个老于官场世故的吏,和一位急于搜刮民财的官。“一年要清,二年半清,三年便混”。这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居官的“秘诀”,首先要欺骗老百姓,把老百姓眼睛蒙住,接着就可以“半清”了,以后就可以贪赃枉法为所欲为了。这三句话,概括了封建社会居官的“经验”,文章并没有到此为止,像钢琴弹奏出最高音:“教我如何熬得到第三年!”这实在是有些出乎我们想像之外,但确实是当时的现实,所以又使我们不能不相信我国叙事文,向来主张:“文简意足语快”,用这六个字来称赞这篇笑话,一点也不过分。
这里我还要介绍另一篇《有天无日》的笑话:
“官值暑月,欲寻避暑之地,同僚纷议,或曰某山幽雅,或曰某寺清凉。一皂隶曰:‘细思之,总不如此公厅上可乘凉!’官问何故。答曰:‘此地有天无日!’”这篇笑话,前面的纷议,与后面的皂隶的话,初看起来,似乎很难联系在一起,但是笑话作者却突破了一般事物联系的规律,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用笑话特具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前面的纷议与后面的皂隶的话,不但和谐地统一起来,而且前面纷议避暑一事,加强了后面“有天无日”的主题思想。“有天无日”,道出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对封建官僚制度的否定,也揭露了官僚的黑暗的统治。这篇笑话中皂隶的话,“细思之”三字,实是全文的转折点,作者轻描淡写,毫不费力,而使“此地有天无日”突出,犹如奇峰插天。
这本笑话书中,还有一些讽刺官僚的歌谣。如《虐政谣》:
满斟美酒千家血,细切肥羊万姓膏。
烛泪淋漓冤泪滴,歌声嘹亮怨声高。
这真是一首用血泪书写的好诗!谁读了,能不痛恨封建社会及其官僚制度?


第8版()
专栏:

管保篇
朱仲玉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关于田间管理和植物保护工作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的。
古人最早学会的田间管理工作之一是中耕除草。在《诗经》中有不少描写中耕除草的诗句,如《周颂·良耜》中说:“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镈”是一种除草用的农具,“赵”在这里是指刺土去草,“薅”是除草的动作,“荼蓼”就是野草。把这几句诗翻译出来就是:锄松长有野草的田地,锄掉野草;野草腐烂了,庄稼才能长得好。又如《周颂·载芟》中说:“厌厌其苗,绵绵其麃”。“厌厌”是茂盛貌,“绵绵”是接连不断,“麃”是耘草。把这两句诗翻译出来就是:想叫禾苗长得好,必须不断地除草。关于除草的要求,《吕氏春秋·任地篇》说是“五耕五耨,必审以尽。”也就是说中耕除草要十遍八遍的进行,务必做到斩草除根,庄稼才能长得好。汉朝时,赵过总结了农民的生产经验,发明了“代田法”,把中耕除草和土地轮流休耕、施绿肥、培土壅苗等工作结合了起来。与赵过差不多同时候的氾胜之,在他的著作中把中耕除草跟和土保墒合并在一起讨论。这样,中耕除草就不再是单纯的除掉野草,而是成为一项既除草保苗,同时也是施肥培苗,并且又是保墒抗旱的具有多种意义的农活了。
在中耕除草的同时,古人逐渐懂得了庄稼本身也必须疏密得当,因而学会了匀苗补苗的田间管理方法。《吕氏春秋·辩土篇》中说:“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幼苗要单株相间,长大后才正好疏密得当,成熟时才能比肩相扶,平均每株能长出三个分蘖,能够多打粮食。又说:“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粃。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庄稼最怕出苗有先后,同一块地里,先出苗的能长得好,后出苗的长不好。锄苗的时候,应当把先出的苗留下,后出的苗锄掉,借以保证成熟的一致,获得好的收成。这种匀苗补苗的宝贵经验,一直到现在,农民们也还是在采用着。
为了保证庄稼地里不旱不涝,古人在灌溉与排水上也尽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在整治田亩时把高低不平的土地加以平整,把河流的来源去路加以清理,以便于灌溉与排水。他们懂得了引水灌田和凿井灌溉,也学会了防洪排涝。汉朝以后,大规模的灌溉与排水工程陆续出现,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灌溉与排水这一项田间管理工作创造了优良的传统。
古人在生产实践中也很早就知道了庄稼需要肥料。大约最晚从战国时代起,我国农民就已经知道用人畜的粪便来作为肥料了。《韩非子》中说的“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肥料的种类与来源日渐扩充,如绿肥、垃圾、旧炕土等都先后被用来为农业生产服务。并且农民们还知道了种肥和追肥的区别,知道了不同的庄稼需要不同的肥料。王祯的《农书》说:“用粪(是泛指一切肥料)犹用药也。”把施肥这项田间管理工作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了。
防治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的植物保护工作。古人很早就认识螟虫、蝗虫等害虫了。《诗经·小雅·大田篇》说:“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去其螟螣,及其蟊贼。”这说明我国春秋时代的农民就已有治虫的经验了,治虫的具体办法是用火诱杀害虫。氾胜之在他著的《氾胜之书》里提到,小麦用蚕粪拌种,能使庄稼不生虫,并能耐旱忍寒。徐光启在他著的《农政全书》中提到,小麦用砒霜拌种,能治虫防病。
除掉上面说的几种主要的田间管理和植物保护的工作项目以外,古人在生产实践中还积累了许多管保方面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中有的至今还在沿用(如用烟熏防霜冻),有的则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技术条件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8版()
专栏:

海河行
朱光
买舟消暑海河行,
喜得甘霖乍放晴,
两岸青纱如浪涌,
农忙铲趟杂歌声。
芦荻菁菁傍水生,
堤边柳伞绿相迎,
村童放读溪头浴,
惊起一江白鹭鸣。
渔舟唱晚趁新晴,
载得鱼归送入城,
物美价廉人尽喜,
咱家公社远传名。
江村处处晚烟轻,
瓜豆门前结满棚,
孺妇迎舟遥舞手,
声声汽笛问清平。


第8版()
专栏:

金鱼(中国画) 来楚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