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绣 像
王达弗 著文
我国的古典小说,常在书名上标明“全本绣像”字样,如:“全本绣像三国演义”、“全本绣像水浒传”等等。书中都在卷首附有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图像,帮助读者更具体的欣赏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他的容貌,这类图像就叫绣像。为什么叫绣像呢?因为绣字在古汉语中,除了作刺绣解释外,“周礼”上说:“画缋之事,五采备谓之绣”,由此可知,绣字也可作绘画解,绣像也就是画像或图像之意。鲁迅先生对这种小说中的绣像画十分重视,他在“连环图画琐谈”中谈到,明清以来,在小说的卷首只绘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目的是为了增加阅读者的兴趣与理解。他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更谆谆劝导青年美术工作者向绣像学习。他说:“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自然应该研究欧洲名家的作品,但也更注意于中国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以及新的单张的花纸。这些研究和由此而来的创作,自然没有现在的所谓大作家的受着有些人们的照例的叹赏,然而我敢相信:对于这,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鲁迅全集”,第四卷,第三四三页)我国木版雕印的图像起源于佛经造像及民间门神,唐代已很普遍。作为小说的绣像及插图,则以宋椠本“列女传”为最早见,到元明鼎盛,清代也间有一些好的作品。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绣像书籍,以宋椠‘列女传’为最精,顾抱沖得而翻刻,上截图像,下截为传,仿佛武梁造像。人物车马极古拙,相传为顾虎头绘。元椠则未之见。明代最为工细,曾见‘人镜阳秋’及郑世子‘载堉乐书’、‘隋炀艳史’、‘元人百种曲’,‘水浒传’、‘隋唐演义’,皆有绘画。”明代的小说书绣像和插图呈鼎盛之势。不少著名的画家和著名雕工合作,刊印了精美的绣像插图,如陈老莲与黄子立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和“九歌图”、“西厢记”等,继承了宋元绣像传统,又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以后的绣像创作影响很大。清初的上官周采用了绣像的形式,画了一百二十历史人物,汇成“晚笑堂画传”。此后任熊(渭长)连续画了“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剑侠传”和“高士传”四部绣像,金南陵画了“无双谱”,刘源画了“凌烟阁功臣图”,杜堇画了“水浒人物图”,清末王翽画了“百美新咏”、改七芗画了“红楼梦人物图咏”等等。在我国绘画史上,当时正是卷轴人物处于衰颓时期,这些画家与雕刻艺人,却给我们留下一批绣像插图人物画的宝贵遗产。绣像画的形式,多采用把小说或历史人物单独处理在一页画面上,着重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简单的附属物(如鹅毛扇、古琴等),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它是一种仅仅根据小说、故事或历史传记等文字资料,由画家臆想所创造的人物“肖像图”,是由于画家被小说中典型人物所感动,或对历史人物“默契于心,结而成像”,发挥大胆的想像,所创造出来的可视形象。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也是一部较成功的绣像画册,他经过了长期琢磨的创作过程,付出很大的心血,到七十九岁,才刊刻出版了这部画传。他在自序里说:“……得浏览史籍,沿自周秦以下,遇一古人,有契于心,辄不禁欣慕之、想像之,心摹而手追之。”就是这样考证史籍,和自己的揣摩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使读者和这些人物对晤之下,像杨于位序中所说的:“须眉欲活,为之肃然起敬”的效果。解放以来,我国古典书籍和美术出版部门在党的领导下,对这部分遗产很重视,文中所举的一些作品,多已重刻或影印出版。不少画家也向绣像画研究学习,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我们期待着画家们为我国近代和当代的小说,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绣像和插图来。(附图片)
李义山(晚笑堂画传) (清)上官周画
聂隐孃(剑侠传) (清)任渭长画 蔡容庄刻
青巾者(剑侠传) (清)任渭长画 蔡容庄刻
越国公胡大海(明太祖功臣图) (清) 上官周画
醉打蒋门神(水浒全传插图) (明)刘君裕刻
美髯公朱仝(陈老莲水浒叶子) (明)陈老莲画 黄子立刻
关羽(凌烟阁功臣图) (清)刘 源画 朱 圭刻
宋象山陆文安先生(广信先贤事实录插图)
古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鱠 (明)顾曲斋刻本
雪韵堂批点燕子笺记插图
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记插图 (明)王以中画 黄应光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