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游记

临川行
——访戏剧家汤显祖的故乡
曲六乙
临川(抚州市)又叫羊城,据当地老人说:临川县座落在丘陵上面,市区有五个山头和一些小土山包,山头之间高低蔓延起伏,古人赞美这个奇妙的地势,名之曰:五虎擒羊。
所谓“五虎”,指的是五个山头。靠南一座山头上,有个实验小学校。在院内的假山上,一座“梦欧亭”屹然矗立,相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在此梦会欧阳修,筑亭表示纪念。亭旁古槐粗有双抱,大约也有几百年的高龄了。靠北一个山头,是市立中学的校址,孔庙座落其中。据考证这座建筑物当建于明代,时过数百年,配殿和两廊早已不见,只剩下这座正殿了,它高大矗伟,风格粗犷浑厚,殿内大柱有一抱多粗,外表早已剥落见筋,却牢固不动。正梁上悬有巨匾,上书“与天地参”四个大金字,遒劲秀拔,仍然清晰可见。庙前下坡有个篮球场(中学大门的左边),已证实这块平坦的地方埋有一座水池的遗址,那就是晋代大书写家王羲之的洗墨池的旧址。此地原有一块高近二米的石碑,上刻“晋王羲之洗墨池”,笔风柳颜兼容,颜少柳多,不知何人笔迹,何时所刻?在还未挖掘原水池遗址之前,得托中学校妥善保存。
临川座山依水,旴水穿腰而过,一座石桥飞架东西。如今为了适应交通的需要,正在扩修,两边已雕装成水泥花纹的桥栏,除了人行道,汽车可以对开从容驶过。河东桥头所在是灵芝山,汤显祖的墓园就座落在桥头公路左边。河西是主要市区,顺着桥头大街西去,约二里许,就是汤显祖成年时期的故居遗址,那里至今,仍埋有一块长条石碑,上刻“汤家玉茗堂”五字;有条街,至今仍叫“玉茗堂”。
在解放前的漫长日子里,故居旧址也好,坟墓也好,一言以蔽之曰:荒凉而已。墓地榛草丛生,成为狐兔鸡狗出入之所。较早的碑刻早已不见,只残存清末临川知县——曾经抗击过洋人的江召棠,为戏剧家树刻的石碑,那是光绪二十九年清明节刻立的,碑文写:“诰赠巡抚都察院汤公字若士名贤之墓”,左右对联是:“文章起海内,品节冠临川。”评论若士文章超甲海内,还算高见,不过若士诗文虽好,他的声望之所以千古不朽,怕还是由于剧作的深刻影响吧。江召棠没有把戏曲明白着重点出,不免小疵。下联就不妥了,若士的品节难道仅仅是临川之冠么?史载,张居正想让儿子与汤显祖同中三甲,借显祖的才名,提高儿子的声望。显祖羞与小丑同伍,宁守清白,不愿接受奸人拉拢,附庸显贵。这岂是一般文人所能做到的?他在泰州做官时,除夕之日擅自释放监狱里的犯人回家团聚,年后无一人不自动回狱,一时传为佳话。他反对时政,甚至骂到皇帝身上,诗曰:“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酸骨,黄金应与筑台高。”他痛楚灾荒连年,时弊蔓延,民不聊生,写道:
“两河尸若鱼,东岳鬼全瘦,淮江西米绝,流饿死无复。”还说什么“天地日熏臭”“户口入鬼宿”“叠骨如城厚”,……鬼都恶瘦了,天地都因尸体熏臭了,这是怎样一幅悲惨绝顶的可怕图画啊!汤显祖如果不是同情人民的苦难遭遇,如果没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就不能也不敢如此大胆地揭露社会的暗无天日的。就凭以上几点,就足以把江召棠的下联改为“品节冠神州”的。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这位大戏剧家,千方百计地保存和修缮古迹,搜罗他的遗物、文集。1957年江西还开会纪念他逝世三百四十年,整修了墓地,修筑起红色围墙,圆顶式的水泥墓旁,还盖了一座六角凉亭,园内栽植了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清静,成了游客瞻仰、观赏、凭吊的园地。记得田汉同志于1957年来临川凭吊时,激起老剧作家的诗情。写出“直把歌场作战场,先生何止擅文章?十年一剑磨成日,再访汤家玉茗堂”的诗句。
玉茗堂故址,在1958年大跃进的年月里,出现一片新景象。附近居民不但以若士命名那条市内最宽敞的马路,并且以它为名成立了人民公社。故址的一角还盖上了精致幽雅的图书馆,若士路上盖起了一座座楼房和工厂。抚州艺术剧院和赣东电影院、赣东日报社都伫立在这条街道上。这条街,这个公社因命名为“若士”而增添异采,而汤显祖的名字也因而更加活在劳动人民的口上。
在临川县,在抚州市,汤显祖的传说故事,真是家喻户晓,不论老人青年、妇女孺子,他们都因有幸与汤显祖同县、同乡、同街而有一种说不出的、但却不时流露出来的自豪感。
“临川多才子”,这是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们加给临川人的荣誉,临川人也因本县历代出现不少才子名士而自豪。人们只要到临川一游,便可听到一些赞美临川才高的传说佚事:
临川有丘汤帅祝四大才子,才溢四乡八城,听说朝廷派来江南的主考,船泊黄昏渡。四才子为显示才高,便齐扮渔人点试主考,暗示临川即使是渔夫走卒也会作诗书文的。主考不信,便出“上黄昏、下黄昏,黄昏时候渡黄昏”一句,要他们答对歌。四个才子各答一歌,其中汤显祖答曰:“东文章,西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临川旴江解放桥古名文章桥,汤显祖的歌旨是说,不论文章桥的东西,都有许多人会做诗书文,以致文章积压起来,无人过问,沤烂发霉了,只好拿到文章桥上晒晒太阳。主考惊其才,便拨船直奔临川。后人说,天上文昌星降临临川,文才辈出,便把文章桥改为文昌桥。
临川人这种因有汤显祖而自豪,因历代有众多名士才子而自豪,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狭隘的地域观念,而应该看做是对祖国山河、对临川家乡的深厚感情的吧!


第6版()
专栏:名山颂

清凉世界莫于山
毛英
莫干山起自天目山脉,距杭州六十公里,是祖国东南的避暑胜地。
如同祖国所有的名山大川一样,莫干山的得名,也有她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吴越春秋时代,吴王阖闾曾经派遣干将和他的妻子,在这里铸造了一对雌雄剑,取名为莫邪、干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将这座山叫做莫干山。当时铸剑的剑池和磨剑石一直传留至现在,成为莫干山的胜景之一。
“蝉噪林更静,鸟鸣山更幽。”莫干山历来以她的清凉和幽静而令人向往。提起莫干山的清凉,有人说从山下来到山上,就像突然变换了一个季节;从城市里来的人说,走进莫干山有如走进了冷气开放的电影院。这些比方都很好,却又远没有表达出莫干山清凉的风味。进入莫干山,就像置身在绿色的海洋,确如莫干山峭壁上石刻大字形容的那样,这里真是“清凉世界”。
“翠竹绿于波”,在江南,随处都可以见到一片片的竹林。但是,像莫干山的竹子这样茂密,这样高大、这样粗壮,却是少见的。莫干山上,几乎处处都是竹子。当你上山或下山游玩的时候,沿着层层的石级,随时都能扶着路旁的又光滑又洁净的竹子。对于孩子和老年人来说,这是最理想的栏杆和扶手。在莫干山的中心——荫山街,家家户户都架设着用竹子做成的自来水管,清泉一直流进每户人家的水缸。
如果只有青翠的竹子,也许会使人有单调的感觉。但莫干山上,还有很多高大的梧桐和苍松古柏。有时,当你正弯着身子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的时候,猛一抬头,只见蓝天上、白云间忽然涌起一片绿色的云层。这就是耸立在竹丛中的古松。面对着这样美妙的景色,甚至会使人耽心:这绿色的云层会不会随同白云一块儿飞走呢?!
莫干山又是一个百花争妍的花园。芦花荡、塔山、阴山洞……,这些海拔数百米的高山上,栽满了供游客观赏的鲜花。每当你看到那翠玉般的睡莲、嫣红的美人蕉时,再看着翩翩飞舞的蝴蝶、听着潺潺流动的溪水,你曾想到高山上会有这样好的公园吗?
莫干山的飞瀑流泉,与她的清凉、幽静同享盛名。当你面对着那铁垣般的峭壁,望着那如一斛碎珠腾空而下的剑池飞瀑时,你会感到这是多么美妙的奇观。循剑池再往上走,路的两边,有着一个个形如壁龛的石洞,走近了一看,那是一汪满盈盈、碧澄的清泉。再往前走,有个绿顶红栏的亭子。亭子的中间,置着一张光滑的石桌。石桌下面是个四面开着百叶窗的箱子。原来,亭子下面是一个水库,哗哗的流水声从百叶窗里传出来。听来好像一种有节奏的音乐,别有一种风味。
解放前,莫干山的每一幢房子,每一条道路,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如今,当我们在绿荫深处看到那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别墅时,看到那房子下面用石块砌成的高达十数丈的石基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劳动人民的伟大。可是,解放前这里是看不到劳动人民的足迹的。有的尽是达官贵人、官僚买办。今天,这里的大部分房子都已经辟为疗养院;整个莫干山成了劳动人民休养的胜地。(附图片)
莫干山剑池瀑布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第6版()
专栏:历史人物

刻苦治学的郑樵
樊树志
郑樵(1103——1161年),号渔仲,宋代福建兴化莆田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三十多年中,不辞疲劳地从事研究著述,写了六十多种(一千多卷)著作。可惜,几百年来,他的著作大部分散失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有《通志》、《尔雅注》和《夹漈遗稿》等书。其中《通志》一书是他毕生最杰出的著作。它叙述了从三皇五帝到隋代的历史,有帝后纪传二十卷,年谱四卷,典章事物略二十五种五十二卷,列传一百二十四卷。
郑樵在他一生的学习、研究工作中,表现了极其刻苦的精神。十六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他就到夹漈山下专心读书。和他一起读书的是他的堂兄郑厚,两人都十分刻苦好学,常常忘记了疲劳,通宵达旦地读书。有时候,读了一段书,掩起书卷思考书中的问题,专心致志到别人的呼唤声都听不到的地步。郑樵渴求知识,自己的书籍不够阅读,哪家有藏书,就到哪家去借阅摘抄。
起先,郑樵只打算研究六经等古籍;后来,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天文学、语言学、生物学、医药学无不下功夫钻研。没有可以请教的老师,他就自学,他在这些方面的学问,都是在自学中摸索出来的。他在回忆自己学习生物学的经过时,这样写道:“少好读书,……。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通志·昆虫草木略序》)可见他在学习中,很注重实践,能经常“与田夫野老往来”,求得活的知识;为探求动物的习性,就“与夜鹤晓猿杂处”,作长期的观察。因此,他在《通志》的《昆虫草木略》中,以自己的实践,纠正了《尔雅》等书中的错误。通过实践来订正古书的错误,表现了他严肃的治学精神。他认为,一切事物如果不是从实践中真正认识其性状,而“求之经传”,那么必然会“展转生讹”。郑樵主张,文人要研究鸟兽草木之学,就得亲自到田野中去,和农夫接近;史官要写天文志,就要懂得星象。如果不能歌,就不能研究乐章;不了解星象,就无法研究天文;不知道山川方位,就不能研究地理。他反对“空言著书”,反对那些只会从书本出发的注书家,往往对实际情况毫无了解,却专说门面话,含糊其辞地敷衍过去。他这样写道:“……天文、地理、车舆、器服、草木、虫鱼、鸟兽之名,不学问,虽读千回万复,亦无由识也。奈何后之浅鲜家,只务说人情物理,至于学之所不识者,反没其真,遇天文则曰‘此星名’,遇地理则曰‘此地名’、‘此山名’、‘此水名’,遇草木则曰‘此草名’、‘此木名’,遇……。更不言是何状星、何地、何山、何水、何草、何木、何……。”(《夹漈遗稿》卷二)他自己必定要对这部书有完全的了解,对于这门学问有系统的知识,然后再去做传演。他在著书的同时,还绘了许多图谱,如《器服图》、《百川源委图》、《尔雅图》等,经过实际观察,彻底地弄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
郑樵四十五岁那年,把自己所著的书缮写了一百四十卷,徒步二千里,到南宋的都城临安,把这些书稿献出来。他并不像有些著书家,把著作传给弟子,或藏之名山石室,而是把它公诸广大群众,以起更大的作用。
郑樵把他一生精力都放在做学问上,把物质生活置之度外。他生活刻苦俭朴,自己亲自动手烧饭打扫。他自奉极其淡薄,而积蓄一些钱,用来四出搜访一些名家藏书,他往往穷到开不出伙食的地步,但是仍不停止读书和写作,他决不因为生活穷困,而虚度光阴。
今年是郑樵逝世八百周年。我们纪念郑樵,就应该学习他那种刻苦治学的精神。(附图片)
启雄 插图


第6版()
专栏:你知道吗

相同的距离
不同的时间
苏联宇宙航行员季托夫驾驶“东方二号”宇宙飞船,在二十五小时十八分钟内,飞行了七十多万公里。你知道利用其它交通方式走完七十万公里要多少时间吗?
喷气式客运飞机:时速八百公里,需要三十六昼夜零十一小时。
汽车:时速一百公里,需要二百九十一昼夜零十六小时。
自行车:时速三十公里,需要二年二百四十二昼夜零五小时。
步行:时速五公里,需要十五年三百五十八昼夜零八小时。(温溪)


第6版()
专栏:为什么?

人体的抵抗力
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被细菌严密的包围着,但是,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天天生病呢?这是因为人体本身有着一种自卫能力——抵抗力。这种自卫能力分布在身体各个部分。健康人的皮肤、粘膜、人体组织等,是人体自卫的良好防御线。健康人的皮肤是酸性的,具有杀死细菌的功能,病菌不能在上面繁殖,更不能毁坏皮肤进入体内;口腔的粘液及口腔分泌的唾液、胃液等,都有相当强的杀菌作用;空气经过鼻腔时,细菌大部分被鼻毛及鼻内的粘膜阻挡在鼻孔附近或被粘膜粘住;眼泪有清扫病菌的功能,它还含有溶菌酵素,可以毁灭一般的病菌;尿液有酸性又有冲洗作用,尿道也没有细菌存在;正常的小肠也是不含病菌的;人体组织也具有灭菌作用,当病菌进入人体后,就会被白血球吞食。此外,淋巴结、脾、骨髓、肝的支架,以及肾上腺和血管衬里的内皮细胞组成的网状内皮系统,也具有扫清血内病菌及消灭病菌毒素的功能。 (孔祥懃)


第6版()
专栏:奇妙的事实

海马
海马是生长在我国南方海洋中的一种水产动物,头部有点儿像马,故称海马;又因它有点像传说中的龙,也称龙落子。
在动物中,海马的繁殖非常特殊。雄海马腹部长着一个育儿袋,和袋鼠的育儿袋有点相像。育儿袋中有着许多分支血管,可以保证供应“胎儿”的营养。每年春夏之交,海马开始繁殖。雌海马细心地把卵子排在雄海马的育儿袋中,让它受精孵化。“胎儿”发育成熟后,雄海马靠着肌肉的收缩,把小海马一尾接一尾地弹出体外,乍看起来好像是雄性分娩。海马的繁殖力很强,一年产苗十到二十次,每次产三十到三百尾。
海马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有健身补肾、止痛止血之功,特别对治疗神经衰弱有奇效,素有“北方人参,南方海马”之称。
过去海马的生产只靠捕捉,产量很少,现在广东等地已经开始进行人工饲养了。
(望)(附图片)
海马


第6版()
专栏:文物小品

独乐寺
窦武
河北蓟县城中心鼓楼上挂着一块匾,写着“古渔阳”三个大字。从《长恨歌》里“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诗句,可知在唐代这儿原是一个军事重地。因此,蓟县城里衙署寺庙等建筑物很不少。独乐寺始建于唐代,在辽代重建(公元984年),经历将近一千年,至今仍屹立在蓟县西门里。
辽代建筑承唐风。唐代的建筑风格豪放而朴实,端庄而明朗,艺术处理和结构技术融合无间。独乐寺的建筑艺术风格正是这样。
唐代的木构建筑物遗留到现在的只有两座大殿,论年龄,独乐寺在国内也是少有的。最近独乐寺已被列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独乐寺并不大,保留到现在的辽代原物只有寺内的观音阁和它的山门。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朝南的两个梢间各立天王像一尊,当地人因此把山门叫做“哼哈殿”。山门是个不大的建筑物,但是却用庑殿式屋顶,这是明清两代以来很少见的。为了突出山门作为门的意义,它的明间宽达六米多,比观音阁的门还大一米多。这种做法和著名的古希腊建筑雅典卫城的山门相似。观音阁外观是两层,但里面还加了一个夹层,所以实际上有三层。阁顶是歇山式的,经过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已经是地道的清代官式屋顶了。观音阁内部第二三层是“跑马楼”式的。一尊十六米高的观音大士像从底层一直穿过三层,人们在底层可以看到观音的脚,在夹层可以看到他的腰,一直要到顶层才能正对他那庄严的脸。观音的莲座在阁中央稍偏北,像身微微向前倾斜,以致人们在底层抬头望去,可以隐约看到他的脸。从侧面看去,由于观音身上的衣纹都向后飘动,这座像的前倾程度比较大,看来观音似乎要轻轻向前挪步,真是生动极了。
独乐寺建筑的豪放奔逸,飘洒舒展和清代建筑的严肃凝重,矜持拘谨完全异趣。造成这种风格的主要之点是出檐特别大。独乐寺山门的出檐有二点六三米,是高度的43.2%,观音阁下层的出檐有三点二八米,足有高度的一半。同出檐相适应的,是下面宽大的台基,山门的台基前后出约二点二零米,而高只有半米,看来非常舒畅。因为檐下斗栱很高大,所以深远的出檐没有造成压抑的感觉。观音阁和山门的前后檐柱和两侧的柱子,都很明显地向里倾斜,这种做法叫侧脚,它加强了建筑的稳定作用。山门正脊上的鸱尾的轮廓,也和这种艺术构思完全一致。
独乐寺建筑的艺术手法简练质朴。它身上的所有东西,都和谐地同整个结构体系结合在一起。独乐寺的山门没有天花,全部结构都袒露出来。它的斗栱、柱子、梁枋、檩子、由戗等结构,显得那样简练合理,那样匀称而富有变化。独乐寺没有装饰,但却是精致的。它的柱子和椽子有柔和的由缓渐急的曲线,它的梁枋侧面是微微外凸的曲面。独乐寺的建筑无论是大构图还是结构细部,都经过精心的处理,所以它简练而不贫乏,质朴而不粗陋,不需要附加什么装饰,显得那么刚健清新。(附图片)
观音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