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长征》交响乐及其他
  ——“上海之春”听乐记
  杨琦
今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以新的面貌出现于人们的面前,它标志着近年来上海音乐创作和表演艺术的新探求和新成就,它展示出一幅各种题材、体裁和风格的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几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作品,就是这届“上海之春”的重要收获。上海的作曲家用大型体裁来反映可歌可泣的中国革命人民英雄斗争的伟大业迹,歌颂无产阶级的伟大的党和领袖,以及红军,是值得欢迎的。在交响乐创作领域里,这几年的成绩也是可观的。上海作曲家创作的三部交响音乐作品:《长征》交响乐、《八一》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有着不同的构思,不同的艺术表现和不同的风格。
《长征》是英雄性和史诗性的长篇巨著,《八一》是颂歌性和戏剧性的中篇作品,而《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抒情性强烈的标题音乐。从题材、主题思想和艺术处理上来说,《长征》和《八一》有近似的地方,它们都是通过具体情节的描绘来表达人民革命军队的伟大气概,而《人民英雄纪念碑》却是通过直接抒发作曲家的内心体验来突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音乐形象的塑造来说,《长征》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有较鲜明而完整的音乐形象,而《八一》却只有丰富的形象,缺乏深刻概括主题思想的音乐形象。《长征》和《八一》似乎都需要借助于较细致的情节的文字说明来理解它,而《人民英雄纪念碑》却不需要过分详尽的文字说明来帮助人们感受它的内容。从艺术感染力来说,《八一》交响诗外在的效果性的东西多于内在含蕴的感情。因此,就没有《长征》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来得深刻感人。
《长征》交响乐的作者从长征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史实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段落来概括它的全部面貌,通过富于情节性的场景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第一乐章《踏上征途》,第二乐章《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第三乐章《飞夺泸定桥》,第四乐章《翻雪山,过草地》,第五乐章《胜利会师》,宛如五幅有连续性的巨型油画。第四、五乐章还未完成,这次“上海之春”只演出了头三章。头三个乐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作品的主题思想,给予听众形象的感染。作曲家在这个作品中进行了不少新的探索,他打破了交响乐套曲的格式,充分运用交响乐的各种表现可能性,在刻划情节和场面方面都有相当成功的地方。特别是它的形式结构严谨,手法多样,表现了作曲家很高的技术修养。这部作品之所以容易理解,首先是它采用了我们熟悉的现成的革命歌曲和民间音乐作为素材,进行了使之服从于表现思想内容的艺术加工,而成为交响乐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在第一乐章,作曲家采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基本主题,用以代表红军的形象。这是一支典型的革命歌曲,采用它来象征红军的形象,是最近一些交响乐常用的方法。但是,《长征》交响乐通过对完整的旋律加以反复五次的变奏,使人真实地感觉到红军的精神面貌的典型的特点。在最近一些交响乐都引用这个歌曲的音调或整个旋律作为塑造红军的音乐形象的情况下,《长征》的手法是比较高超的。第一乐章的副部第一主题是云南、贵州一带的山歌,用来表现受到反动统治迫害压榨的人民向红军诉苦,第二主题是福建老根据地革命民歌《风吹竹叶》,用来表现人民对红军的爱戴和深厚感情。第二乐章是一个回旋曲体裁的舞蹈性的乐章,其中采取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有瑶族、苗族、藏族及汉族的音乐,这些材料和进行曲主题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军民联欢、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第三乐章是谐谑性的,作曲家用传统的复调手法来描写红军神速进军,机智、勇敢,巧妙战胜敌人,胜利通过泸定桥的图画。
听众比较喜欢第一、三两个乐章,是不无理由的。的确,这两个乐章富于造型的因素,能使人联想出一幅幅红军活动的生动画面,因此给予听众较深的印象。在这里还要提出一个问题和作者商榷。交响乐是以冲突矛盾的戏剧性结构为基础的一种体裁。按照《长征》和《八一》的情节说明来看,是非常富于戏剧性的。应该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来展示红军和起义的伟大的精神品质和英雄性格的。但是,我们在这两部交响乐作品中,没有感觉到反面力量的存在,即没有反面音乐形象的表现。《八一》交响诗企图从正面来刻划起义军的英雄形象,因此,尽可能地用紧张强烈的音响效果,结果,并未能达到作曲家所希望表现的思想深度。描写战斗,而不出现攻击对象的另一方面的力量是很难深刻的。如果作者所采取的是另外一种体裁,自当别论,可是作者所采取的正是最善于表现矛盾冲突的戏剧性的交响乐体裁,那就不能不使人提出这样的要求。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涉及音乐艺术的根本特点的问题。音乐被称成“感情的语言”,或者说音乐的基本特质是抒情性。因此,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没有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是不能设想的。我们不能排斥在音乐中对于人物事件的客观描写,但不能没有作者情感的深刻体现。如果忽视了音乐艺术的这个基本特点,就不可能给听众以深湛的感受,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单靠用音响效果来描绘故事情节就难以找到通向听众内心世界的道路了。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有其特色的。作曲家主要不是依靠情节故事的描写,而是依靠直接抒发作曲家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内心体验来完成思想内容的体现的。作者的构思是:人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面,联想起革命英雄的牺牲,战友悲痛的心情,从而产生了对于英雄的深刻的爱和对于今天幸福生活的歌颂。这里的“人们”的情绪是通过作者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表现的,亦即从“个人”表现了“集体”。正由于对于革命烈士的英勇牺牲的深沉的缅怀,从而产生对革命胜利果实的热爱,和对于更美好的未来理想的坚定信念。当然,并不是说这部作品完美无缺了。整个说来,它比较沉郁,缺乏明朗的情绪来作对比。在通俗性和民族风格方面,不如《长征》和《八一》。对于一部表现我国现实生活的交响乐应该要求通俗性、民族性和深刻性统一起来,今天一些交响乐作品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这三部交响乐作品,我并不是在这里作全面的评价,而只是谈些个人的听后感,其中接触到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展开深入讨论。


第8版()
专栏:

  春风动看昭苏遍
  梅兰芳
鼓舞欢欣六亿人,同声庆祝党生辰。艰辛奋斗四十载,再造中华万象新。我惭薄才受陶铸,有诗也思今朝陈。盈篇累幅意岂尽?敢举大端荦荦真。惟党伟大空前史,翻天复地兆民喜。不断论兼阶段论,革命方针根据此。先奏寰区解放功,旋开社会主义始。人民当家皆作主,改朝换代谁堪比?无产阶级专政成,剥削消亡不复生。五年计划完成再,三面红旗照耀明。一穷二白迹将绝,可知自力能更生。兄弟朋友赞扬备,凶恶敌人妒且惊。从来师承尊马列,理论实践相结合。路线必偕群众走,实事求是日月揭。堂堂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永圭臬。统一战线巩固增,工农联盟肉连血。百花齐放百家鸣,竞赛会使菁芜别。辉煌建设藻虑周,还于国际著嘉猷。反帝斗争最坚决,保卫和平效已收。外交政策赢多助,正义声威播五洲。经纶万千仔肩重,利益总为人民谋。一切困难俱克服,何曾自满安思偷?党生日,光史册。寿无疆,歌宜拍。正确领导党中央,东方太阳毛主席!春风动看昭苏遍,晓日升教云雾辟。认识提高悦豫中,群伦兴奋此心同。学习毛泽东思想,勤恳加强自我躬!鞠部驱驰积岁年,新苗老树今争妍。愿与同侪更锤炼,踏步共登层峰巅。


第8版()
专栏:

  菱角和莲蓬
  杨教
洪湖水呀,浪呀哪浪打浪呀,
洪湖岸边,是呀哪是家乡呀……
听到这歌声,无端地有些怀乡之念了。有人说,革命者家在四海,是不应该有游子情绪的,但我每每有感于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常不免要想想家乡:不知家乡是否也变得这样甜美?真想描绘出对家乡无限向往的心境。可真提起笔来,又有些茫然了。思来想去,终于想起了家乡的野物:菱角和莲蓬。
我家是南方一座小镇,它的大部分房屋是建立在一条大堤上,称堤街。堤外,横着滔滔的长江;堤内,直淌着一条河,是通洪湖的。河水把小镇分为东西两岸。打开家屋后门,就可以看到这条清澈的小河:河水映着蓝天,岸边停靠着大大小小乌红的木船。长长的跳板直伸河心。这时,就可以看到从河的下流飘来几叶扁舟,像在一天云海里浮动着,不时从那儿传来清脆的一声:“卖……菱角呀!”
一到天热,菱角就成熟了。听祖母说,春天里,湖面上开遍了细小、微红的白花,远远近近铺向开去,像是姑娘绣的嫁褥。花开过后,水就成了深浓的茶色,人知道,野菱成熟了。这时姑娘们就戴着大大的宽边竹凉帽,坐在一个大的木盆里,漂到湖水里采菱去。你知道菱角是什么样的么?最常见的是两支角的,像一顶小小的和尚帽,只是梢尖儿都长着刺。此外,还有四角的,六角的;有的像八卦,有的像茶壶,式样多极了。为了怕刺手,姑娘们手上都裹满了麻,不用采,菱角就自个儿沾上来了。
于是,小镇上就出现了卖菱角的。卖菱角的大都是些年轻的妇女,满满地挑了一担,菱角是用水煮熟了的,用几张大的荷叶盖着。买菱人怕菱米不足,时常要事先问:“好不好呀?”这时她望你笑笑,从筐里拣起一颗,“?嚓”一声,用牙咬成两半,白白的米颗就落到嘴里了,再把空壳给你看看。你满意了,就叫你自家量升子,有时,她会出你意料地自筐里再撮一把给你,说:“添一点!”
那吃法也真多。除了连壳煮之外,有的把菱角晒干,用刀剥出菱米,磨粉做成微紫的菱角豆腐,有的就生剥出来和辣椒一块炒着吃;有的掺在饭里。……那滋味,有的是清脆的,有的是粉甜的,生吃熟吃,都可以闻到一种湖边水草的清香。回想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与村童们一块到野外去,脱光了衣服跳到水里捞野菱,不注意被刺着了,一边流着泪,一边还啃着菱角,而那些聪明的孩子,还会用一把小刀,在菱角上剜一个小洞,用妈妈的衣针轻轻地挑出菱肉,于是剩下一个空壳,是可以当小哨吹的。
除了菱角,就是莲蓬了。莲蓬也是洪湖野生的。你看过《湖洪赤卫队》么?在韩英唱“洪湖水呀……”时,小船儿正穿过一片盛开的荷花。那荷花一谢,就会长出一个莲蓬来,有如一个绿色的饭碗,下面接着一根细长带有细刺的绿柄儿。采莲人就连柄儿给摘下来,带到小镇上去卖。不带柄的就满装在大的竹筐里。买来莲蓬,从莲房里剥出莲子,青青的一粒,真像一颗翡翠玉卵,细心剥去外皮和一层薄膜,就是雪白的莲米了。吃起来,又香又脆,可口极了。吃时最好把那颗芽心去掉,因为它是苦的。如果你有耐心的话,也可以把它收集起来,晒干后用来冲茶,味道醇厚而芬芳。
除了吃外,有兴致的人,还细心地把莲子从莲蓬里挤出来,留下一个像蜂窝样的莲房,有着十几个小窝。人们用小线把它吊在门口,把小窝里装上水,撒些菜子、绿豆,不几天,就从那儿长出青嫩油然的小苗来,水淋淋的,大热天,看去有无限的凉意。夜里歇凉,远处传来了轻远的铃声,那是卖莲子汤的……
离家十几年了,再也没有吃过家乡的菱角和莲蓬了。只是有一次在一个大城市里,与友人扯到吃菱角,我自然是大加赞赏,可是友人却漠然说:“街上有的。”我于是欣然去买:个儿比较大,是论个卖的,紫青色,称作“家菱”,吃起来满口水,缺乏家乡野菱那种干甜的“野”味。于是我想起鲁迅曾有过的感情了:他喜爱家乡的黄瓜、茭白、香瓜,也有菱角,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曾是他思乡的蛊惑,而后来真吃上了,也不过如此,然旧来的意味犹存,嗟乎它要哄自己一生了。
但我不相信它会哄我,不但不信,反而固执地相信,如果我有一天真尝到家乡的菱角与莲蓬,那滋味,只能是更甜,更美的!


第8版()
专栏:

  好伙伴  子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