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火
  子傥
关于火的许多故事和传说,我都忘却了。但是,当还是戴红领巾的时代的一次晚会,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7月将临的一个晚上,当夜风吹响着杨树叶儿时,篝火升起了。起初的一小绺火苗,慢慢扩大着、蔓延着。多么通红壮丽的火焰啊!火光下,队旗在飘,在笑。火光映红了脸颊,在我们晶亮的眼睛中跳跃。
从那时候起,我的眼前,就常常升腾着、闪烁着这片火焰……
和我一起参加那次晚会的一位同志,如今已经是粗壮黝黑的小伙子了。我知道他背着一个药箱,奔走在公社的崇山之中。挨家挨户地治病救急,汗水流在田野,关怀、焦灼、痛苦和喜悦与社员共与相通。他在信里写道:“天天都在战斗,天天都有幸福。”
……想起这位同志,就想起那通红的火焰。
有这样一个共产党员,从部队转业到大学里实验室工作。短短三年里,他从小学文化程度到掌握复杂的实验,做出出色成绩,出席了群英会。亲眼看到他顽强战斗钻研的人感叹地说:“他好像不知疲倦是怎么一回事。”
……看到这位同志,就想起那通红的火焰。
这样的革命者,这样的共产党员是数不尽的。其中有不少英勇动人的事迹和名字为我们所熟悉,引起我们久久的激动。有的白发苍苍,过去斗争里出生入死,现在依旧朝气蓬勃;有的开始工作,就为社会主义的事业流汗出力。
对于一位战斗终生的共产党员,斯大林同志这样说过:
“现在伫立灵前,回忆捷尔任斯基同志所经历的全部路程——牢狱,苦役,流放,肃清反革命非常委员会,恢复被破坏的运输业,建设年轻的社会主义工业,——就想用两个字来形容他这沸腾的一生:燃烧。”
坚硬似钢铁,挺拔不屈如苍松。“不知休息,不辞劳苦,勇敢地和困难作斗争,克服困难,把全部气力、全部精力献给党所托付给他的事业”的,是永不熄灭的烈火。这是壮丽的火,不是浓烟轻雾,映照着天空,染红着大地,照在千百人的心里。在漆黑的旷野,是这样的火焰给你勇气,在冰雪途中奔走,是这样的篝火使你幸福、欢喜。
去年冬天,在冀中农村,我们遇到过许多1938年开辟根据地时的第一批党员。他们的相貌穿著是平凡的。有的受过敌人折磨,在斗争中留下创伤。他们戴着毡帽,一根旱烟管,扛着铁镐,背着粪筐。二十年来如一日按党的指示,领着大伙朝前奔,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夏。在村里,什么地方发生重要事情,什么地方有了喜悦欢乐,什么地方有了忧愁苦恼和纠纷,什么天大的困难,最严重的挫折横在面前,你就能够听到他们坚定的脚步声由远而近,看到他们充满信心的眼睛。千言万语,或是一句半句,拨开你眼前的云雾,使你看清了道路。而当社员都换上了新棉袄,他们还是穿打着补钉的棉衣;当家家户户搬进了新瓦房,他们还住在草屋里……
过去这样燃烧着,现在这样燃烧着,将来还要“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为了共产主义的胜利”燃烧到底!
每天我们迎接黎明,我们去上班,去完成一件繁忙的或者平凡的任务,我们心中充满新鲜的感觉,感到生活多么有意义。每走一步,就在我们面前打开新的世界。因为这种革命烈火燃烧在我们心头。不怕失败,不怕困难,不怕跌倒,不怕冤枉下降;不会居功骄傲,不会有私欲物念:对于党和人民无所要求;为了人民利益,敢于献出一切。走过森林,还有田野;越过高山,眼前是无边无际的平原……
对于自己,对于同志,最可怕的是什么?是身上的烈火在慢慢熄灭,眼睛里的光芒在逐渐消失。生活在朝着更壮丽、更辉煌的目标前进,而失掉火的心灵却走着相反的道路。一切成了单调机械,一切都变为繁琐和重复。
一个战士生命的火焰可以烧尽,但他战斗一生点燃传播的烈火熊熊遍野。狂风吹不灭,大雨浇不熄。我想起了三十五年前,捷尔任斯基在他逝世前最后一次发言中,对党和人民说:我绝不吝惜自己!这是一切理解到人类最壮丽事业的战士共同的心愿和行动。这时,眼前又浮现着那片通红透亮的火焰,映照着天空,染红着大地。
……活着,应该是火,是烈火在燃烧。


第8版()
专栏:

  一个拟古的“胜地”
  ——日本杂记
  叶君健
这个地方名叫“热海”。它位置伊豆半岛的东部,倚山傍海,是一个十分幽雅的处所。但它面前的海并不“热”——可能还相当“冷”。所谓“热海”是指它背后山上所涌现出的温泉。这种用之不尽、取之不绝、而又不需付代价的天然温水,引起了不少金融“实业家”的注意。所以从四十多年以前(那时正是日本资本主义踌躇满志的时候)开始,这里便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些漂亮的旅馆。有钱的人可以到此地来观光或休养。这块本来是无名的地方也就因此得了名,成了一个胜地。
这里只有一条街道,而且还相当狭窄,对开的汽车只能勉强可以通过。但说来也奇怪,偏偏就在这条狭窄街道的中心盘据着一棵古老的松树。它歪歪倒倒,弯弯曲曲,好不别扭。为什么没有人把它移去呢?原来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相传古时东京有一个年轻的学生,寄住在父亲一个朋友的家里。这家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年纪与他相差无几。在时间的进程中,这两个年轻人便慢慢发生了感情,私自订下了婚约,在一个节日里,有一位银行家的少爷来访,看见了这位姑娘的美丽,便想打她的主意。世故的老年人抵抗不住金钱的诱惑,终于把女儿许配给了他。那个年轻学生痛苦异常,怀着一颗碎裂的心,离开了这一家,也离开了他的学校。
他看出了金钱的威力。他要当一个高利贷者。要积累金钱,他认为放高利贷是一条捷径。但是在他还没有积累到金钱以前,他的精神和肉体已经崩溃了。他搬到热海这个僻静的地方来养病,同时也想暂时忘记现实。但现实却跟着他一起到来。一天晚上,就在上面说的那株松树底下,他不意中又遇见了这位姑娘。他的热情又燃烧起来了。他向她倾吐他的痛苦和思慕。他向她发誓说,他一旦发了财,一定要把她从那个银行家的少爷手里夺回来。
可惜这个年轻人只看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万能,而忘记了当时还存留着的封建势力。那个姑娘轻轻地摇了摇头,低声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不能反叛。年轻人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一脚就把她踢倒地上。他无形中也暴露了埋藏在他灵魂深处的封建主义。事后他当然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这一天是1月17日。据说他的眼泪把月亮哭得昏暗。因此,每年在这一天,月亮总是显得有点儿阴沉。当然,月亮平时也有阴沉的时候——那是因为这个青年这一天还没有流尽他的眼泪。
这个故事源出于明治年间日本有名作家尾崎红叶的一篇小说。由于它在日本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所以它为广大的读者所喜爱,成为家喻户晓,而那棵与故事有关的松树便成了一件古迹。这棵松树所在的地方也就慢慢地披上了一层富有传奇性的、浪漫的、古雅的色彩。生意眼尖的近代资本家便在这种古雅的色彩上做文章,开设了许多旅馆,大肆宣传这个故事,以吸引游客。那棵挡路的老松树便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得以保持住了生命——至于它是否即尾崎红叶的小说中所写的那棵树,那还待学者专家们的考证。无论如何,近代化的各种宣传机器使这棵老树成为这个故事的见证。
最近,另一个旅馆业的托辣斯,为了要分享这一个古色古香的传奇所带来的“繁荣”,特别在附近的一个荒山上修建了一个新的旅馆。据说这里面将有最新式的酒吧间、游泳池、舞厅、网球场,和最漂亮的女服务员。近代化的享受这里将应有尽有。腰包里塞满超额利润的“旅行家”和美军基地上的军官们,可以带着他们的情妇在这儿舒舒服服地度过他们的假日和星期天。为了加强它的“异国情调”,这座旅馆建筑得像一座奈良时代的宫殿,外面还围绕着一座新修的“古城”。由于它的出现,这块地方将要变得更古了,古得几乎是要回到中世纪去的样子。和东京银座的那些超现代派的旅馆相比,这儿简直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历史时期。但它们的目的是一样:怎样最大限度地取悦于它们有钱的主顾,怎样赚取更多的红利。


第8版()
专栏:艺术短简

  窦娥冤——悲剧性
  李健吾
《窦娥冤》是关汉卿写的一出伟大悲剧。可说的话很多,历来也说了很多,我这里只就你提出来的问题,谈几句它的悲剧性。
窦娥是一个善良女子——具有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人物所要求的那种善良性格。她有封建社会下层少女可能遭遇的命运:作童养媳。我们一开始就看见她和父亲生别——也是永别。父亲哭道:“儿呵,我这一去了呵,几时再得相见也?”直逼第四出。我们在对话中,还知道这个用来抵债的小女孩子三岁就死了母亲。剧作者不给这不懂事的七岁小女孩子语言,她不开口,更收可哀的效果。只在父亲辞出时,她才哭闹,也就够了。这里不需要成年演员扮演,那样一来,意味就不真纯了。
这是基础。情形已经够惨了。紧跟着是十年后,我们再见她时,不是新婚后的少妇,而是开始由成年演员扮演的年青寡妇。原来她已经和丈夫死离了,——死离太惨,不宜明写。而且不足以成为悲剧。剧作者也不写那悠长的十年的童养媳生活。不重要吗?形式有限制,他放弃可能在生活上比较幸福的十年。她和未婚夫很可能就有青梅竹马的感情。蔡婆婆也不算坏人。这说明她为丈夫守节,不一定完全由于封建观点,还可能由于有较深的感情。这样一想,你会帮自己在开始就建立一种真纯的悲剧感情:这女孩子实在命途多舛。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这些苦难经历,由于女主人公只是消极承受,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悲剧作用。但是有过这一连串的苦难经历,我们明白,她的性格将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性格。我们将发现她对命运之神永不低头。她可能迷信,还可能头脑封建:这是封建社会一般的妇女的精神生活。她的性格中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那一部分,却是刚直。她认为对的时候,一定说到做到。她劝说婆婆,她大骂张驴儿。她说话不会拐弯儿,做事不会拐弯儿。她是那种坚强的性格。这是性格的一面。剧作者鞭辟入里,写她的烈性,又写她的孝心。她怕婆婆受刑,招成死罪;怕婆婆看见她赴法场就刑,哀求刽子手绕道后街。直到做了鬼,她还一再要父亲照管孤苦无依的婆婆。
忠厚还表现在她不知道怎样对付那一对地痞父子。我们可以想像这一对老实的婆媳的尴尬处境。悲剧为她们结束了这种可耻的生活。张驴儿的父亲错吃羊肚汤,毒发身死。嫁张驴儿?还是上公堂?她相信自己清白。她对统治机构存着幻想。她以为封建社会和它的统治机构是上天为她这种苦命人设立并服务的。
说明剧作者的反抗思想的,就是这里并不出现什么传奇。他把一个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妇如实写成官府把她活活儿屈死。不信任统治机构的反叛者,被统治机构处死,有动人心处,但决不如信任者被处死的控诉力量那样“感天动地”(原题)。
从三大愿起,关汉卿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它的可能性包含在他赋与少妇的斗争到底的灵魂中。没有人为她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她为自己昭雪,岂不加强人间暗无天日的暗示?
最后父亲以廉访使的身份为女儿雪冤。换一个清官为窦娥雪冤,又怎么样?可以。但是悲剧意味淡薄了。十三年前说“几时再得相见也”的父亲,富贵荣华及身,多年寻访女儿不见,而今只有梦中相会,她不仅是死鬼,而且还是屈死鬼。他迈进统治机构,发现它屈杀了他的独养女,怎么能不失声痛哭:“白头亲苦痛哀哉,屈杀了青春幼女孩儿也!”清官没有这种凄厉的哭声。他雪冤,然而他救不活他那屈死的女儿的性命。政治教育在这里深入了。观众面对着这伤心的老人,又流下了眼泪。
《窦娥冤》的悲剧性,单纯有力,像钉子一样,越敲越深,又像阶梯一样,越升越高。


第8版()
专栏:

  两种命运的决战——大型文献纪录片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也为了揭露美国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真面目,一九四五年八月,毛主席亲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刘少奇同志在全国土地会议上作报告。
党领导解放区农民进行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是农民在斗争地主。
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第二条战线,广泛开展了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这是当时北平学生反内战的游行队伍。
美帝国主义积极训练国民党军队,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淮海战役中我军歼灭了大批国民党军队,这是被我军俘虏的一部分国民党官兵。1949年中共中央由河北省平山县迁到北平。
解放大军横渡长江,解放国民党反动派巢穴南京,占领国民党伪总统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