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伟大的第一步
  刘亚楼
第一次反“围剿”,开始于1930年12月27日,结束于1931年1月1日。一星期之内只打了两仗,国民党反动派的十万兵马,就被歼的被歼,溃逃的溃逃,全线崩溃了!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诱敌深入,准备反攻”、“保存军力,待机破敌”、“打好第一仗”和打“歼灭战”等作战方针的胜利。但是,这一方针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时,古田会议开过刚好一年。一年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贯彻执行了古田会议的决议,纠正了单纯军事观点、流寇主义等错误思想,发扬了井冈山时期的优良传统。部队数量扩大了,政治、军事素质大大提高;根据地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土地革命深入了,许多县区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赤卫队、红军游击队等群众武装,有如春风野火,日趋壮大。
蒋介石害怕了。他感到,这片燎原的烈火,是他的心腹大患,如不赶快扑灭,势必焚毁整个蒋家王朝。于是,在结束军阀混战之后,立即掉过头来,兴师十万,分兵八路,从江西吉安、福建建宁之线,由北向南,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
对中央苏区来说,反“围剿”战争这是第一次;对红军来说,同敌人这样大量的正规军作战,也是第一次。打不打?怎样打?成了当时红军指战员和苏区群众热烈议论的中心。
当时曾有这样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仍用游击战的一套办法来对付;另一种则两眼照旧死盯着南昌、九江不放,要拿大城市。毛泽东同志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是不正确的。持前一种意见的人,只看到敌人的强大,而没有看到我们自己的巨大变化:建立了方面军,有了几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持后一种意见的人,不顾当前客观条件,只知进攻,不知防御,根本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
究竟应当怎样打法呢?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强敌进攻的面前,不是要分散,而是要集中;不是先向敌进攻,而是先退却然后反攻。“退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处在强敌的进攻面前,若不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军力的保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00页)退却并不是消极避战,而是为了“选择和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若干条件,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然后进入反攻阶段。”(《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01页)战胜和消灭敌人。就这样,毛泽东同志在这严重、紧张的关头,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形势,进一步发展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的作战原则,第一次提出了“诱敌深入”,“退却到根据地作战”的正确方针。
但是,这一正确的作战方针,并不是很容易就为大家所接受的。由于立三路线的影响,不少干部在被说服以前,不是主张退却,而是要进攻,要继续冒险北上,夺取九江乃至武汉。有些人甚至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为“右倾路线”、“逃跑主义”。某些地方党组织也反对红军退却,他们生怕红军一撤,让敌人进来打烂了坛坛罐罐。因此,说服干部和说服群众,成了当时十分重要和十分困难的问题。
为了向红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群众讲清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作了深入艰苦的教育说服工作,大会讲,小会说,条分缕析,晓以利害,着重说明“弱军要战胜强军,是不能不讲求阵地这个条件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02页)用许多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他指出:“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05页)“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06页)最后,这个正确的作战方针终于被大家认识和接受了,这就保证我们掌握了反“围剿”战争的胜算。
由江西吉安北上的红军已进至峡江,经毛泽东同志的说服,改变了企图,挥戈东下,渡过了赣江,开始向根据地作战略退却。
这时,敌师十万,也兼程尾追而来。敌人是力求早日跟我们决战。
当我军撤至吉安、南丰、樟树三点之间的时候,已经靠近我们的根据地了。这里山峦重迭,形势险要,阵地条件很好。敌人虽有十万,但分兵八路,我取其一,仍可以多胜少,各个击破。但当时红军内部还不统一,而且由于AB团捣乱,当地人民对我军还有些疑虑。考虑到这些情况,毛泽东同志决定把退却终点选定在根据地中部兴国县,再次动员大家放弃已有的有利阵地。为了更有把握地打好第一仗,为了不是击退而是歼灭敌人,四万健儿又大踏步地后退了,红旗直指兴国县境。
这时,敌人已进至吉安和建宁一线,布开了阵势。敌公秉藩、张辉玷、谭道源三师进占了吉安东南的广昌、宁都西北的富田、东固、龙冈、源头一带;敌毛炳文、许克祥两师控制了广昌、宁都之间的头陂、洛口、东韶一带;敌刘和鼎师远在福建白区的建宁;敌罗霖师防卫吉安,隔在赣江之西。其中张辉玷的十八师和谭道源的五十师是主力。这两支部队都是“围剿”军总司令、江西省主席鲁涤平的嫡系部队,张辉玷还担任前敌总指挥,督率本师经善和、滕田、谭头、南陇向龙冈推进;谭道源师到达源头、上下潮、树坡一带,便占据着居高临下的有利阵地不再前进了。如果把这两个师消灭,敌人的阵线就会被我突破一个缺口,东西的敌人便会被我分割成远距离的两群,“围剿”就可以基本上打破。
这时我军已在源头正南之黄陂、小布一带集结完毕。当敌人经过长途跋涉,一再扑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锐气大减的时候,我们早已经过几天的休整,劲头十足,从容不迫地整顿了队伍,以逸待劳,准备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一个隆重的誓师大会。
会场设在小布附近的一个宽阔的河滩上。除了红军主力部队外,还到了不少地方武装、赤卫队和群众,河滩上密密层层,万头攒动,红旗招展,枪矛林立。主席台上一幅横匾是“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两边台柱上挂着一副大字对联,右边写的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左边写的是: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副对联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大家念了又念。许多同志忙着向大家讲解诱敌深入的道理,复述毛泽东同志讲过的许多风趣的比喻,会场上到处是笑声。
毛泽东同志亲自在大会上讲了话。他指出当前的局势是紧张的,敌人大兵压境,可是我们有足够的条件制胜。哪些条件呢?毛泽东同志举起左手,用右手一个一个地按下那张开的手指,讲了六个条件,并作了详细的解释。第一条:我们军民一致,人民积极援助红军,这是最重要的条件;第二条,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有利作战的阵地,设下陷阱,把敌人关在里面打;第三条,我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部分,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第四条,我们可以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拣弱的打;第五条,我们可以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然后再打;第六条,我们可以造成敌人的过失,乘敌之隙,加以打击。
讲完六个条件,他又说,由于我们实行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两次大踏步地后退,敌人已经开始掉进我们的陷阱,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利于我而不利于敌。六个条件已经开始具备,胜利就在眼前!
毛泽东同志讲得活泼生动,会场上时而十分寂静,时而腾起一片欢笑之声。他那高朗清晰的声音,像洪亮的钟声,在这面临十万大敌的圩场上空,威武地震响;他的每一句话,都给大家增加了信心,他的每一个手势,都给大家增加了力量。
最后,毛泽东同志又亲自领导大家呼口号:“勇敢冲锋,奋勇杀敌,多缴枪炮,扩大红军!”“活捉鲁胖子,打倒蒋介石!”口号声像万丈狂涛,震得山鸣谷应。
誓师以后,大家的战斗信心更足,情绪更高,一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命令下来了:向北去打谭道源。队伍半夜出动,但没有走多远就停住了,传来命令:在路两侧山梁、树丛中挖野战工事,进行荫蔽。
这时正是1930年的岁末,气候很冷。红军指战员们蹲在潮湿的工事里,加上寒风的侵袭,止不住地发抖。但谁也没有烤火,没有抽烟,只是挤在一堆,眼巴巴地望着北方的大路,盼着敌人出动。从日出等到日落,影子也没见到一个,这时候可真尝到“望眼欲穿”的滋味了。
阵地上议论纷纷。打不上仗真是令人恼火。到了晚上,只好撤回了。
第二天,又从半夜等起,从夜半到拂晓,从拂晓到日中,从日中到夕阳西下,空荡荡的大路上,还是一个鬼影没有,急得战士直跺脚。有的说:“毛总政委的肚量真大呀,他就能忍得住。”急是急,没来还是没来,到了晚上,只好又撤回来。
经过两次大踏步的后退,又经过这两次一无所获的撤回,大家肚子里那股气可真憋坏了。晚上,干部到班里去看看战士,说了句“大家好好休息!”好几个人就一齐火剌剌地反问起来:“还休息得不够?”可是不管你怎么急,领导上就是沉住了气。
当时为什么要一等再等、一撤再撤,那样持重等待呢?毛泽东同志在后来指出过,这是打破“围剿”的第一仗,关系非常之大。他说,“第一个战斗的胜败给予极大的影响于全局,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的一个战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15页)“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16—217页)因此必须慎重初战,“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15页)否则,尽管我已诱敌深入,如果发起进攻的时间地点不当,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以后的无数战例,都证明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的英明和正确。
从27日起,等了两天,谭道源始终躲在工事里不出来,眼看不能利用小布以北的有利地形消灭这股敌人,毛泽东同志便按照他事先亲自踏勘选择的另一阵地,转移目标,准备消灭张辉玷师。
好机会果然出现了。
龙冈镇有五六百户人家,镇后是一座大山,前面是一条两丈来宽的河,河对岸是一座坡度不大的小山。这是个易守难攻的地形,同时极便于我们荫蔽、集中兵力。龙冈西南数十里的兴国,还有我们一个千余人的独立师,作战时可以迂回敌后。方面军总部便决定在这里布下天罗地网,一方面命令连夜赶修工事,一方面派红十二军一部分结合地方武装,去引诱敌人,只许败,不许胜,牵着张辉玷的鼻子,把它一步一步引到龙冈来。果然,张辉玷上钩了。
龙冈山区沸腾了。这里的群众早已在地方党组织指挥下进行了坚壁清野,老弱妇孺已经在山谷中安置好了。漫山遍野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和妇女会,男男女女,高举火把,来来往往,十分忙碌。有的扛着闪亮的梭标、大刀,在四面八方的山顶上、大路边站岗巡逻;有的挥着铁锹洋镐,和红军战士一起挖工事、破坏大路。遍山火光如潮,巡逻的队伍像条条火龙穿行于山林之间,到处是紧张的劳动,到处是歌声和笑声。这时候,谁往龙冈山上一站,谁就会被这雄壮的景象所激动。什么样的敌人,能经得住红军战士和苏区群众这两只铁掌的合击呢!没有,永远也不会有!
张辉玷终于乖乖地随着红十二军钻了进来。12月29日上午十时,其先头部队一○三团就到了龙冈,后续部队正继续跟进。于是,方面军总部当晚就下令围攻龙冈的敌人,红三军及红十二军正面迎击,总攻击的时间是30日上午十点钟。我们红四军则奔袭上固。
第二天天没亮,就出动了。战士们一个个都像打足了气的皮球,腾腾直跳,行起军来,简直脚不沾地。一早就下着蒙蒙细雨,山路泞滑,可这丝毫也不能减低我们行军的速度,走不几里,就干脆跑起步来。
半路上突然接到命令,转袭龙冈。战士们都在纳闷:敌人究竟在哪里呢?走到一个三叉路口,一眼看见路旁插着一块门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军长、政委示”几行大字。近看是:
上固无敌,敌在龙冈,望全军将士奋起精神消灭之。
林彪
罗荣桓
战士们看到指示板,心里立刻豁朗起来了,知道敌人已经聚拢到龙冈,感到胜利在望,都欢欣若狂,精神更加抖擞起来。这时,前方的枪声越响越激烈,部队像一阵疾风向枪声方向奔去。
快近龙冈,部队在一个山坳里集结待命。指挥员们都集合随师长去观察地形,受领任务,师政委留在山坳里进行战场鼓动工作。山坳不大,有些不整齐的水稻田。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山路、田埂和土坎,都滑溜溜的。一师人把山坳塞得满满的,连水田里也站着红军战士。政委说一句话,战士们就应一声,震得山谷嗡嗡响。政委讲完话,不知是谁带头唱起《国际歌》来,马上引起全师的合唱。庄严雄壮的歌声,盖过枪炮声,战士们斗志更加昂扬。
不多久,传来出击的命令。部队像一支支离弦的箭射出山坳,只听见一片飒飒飒的脚步声,如风穿竹林。红四军向龙冈西北斜插过去,越过红十二军的阵线,切断了敌师部和后备旅的联络,和红三军的阵线联结起来。这样,敌师部和两个旅,便完全陷入我们的重围之中。
下午四点钟左右,总部发出了全面攻击的信号,几百支冲锋号吹得山鸣谷应,红色健儿连声呐喊:“冲呀——”简直把整个龙冈镇都震得摇晃起来。敌人见情况不妙,企图向西北突围。张辉玷师号称“铁军师”,本来是“围剿”军中最能打的部队,和我军先头部队对峙时,虽然处于不利的地势,仍多次出击,互有伤亡;如果这时候他们拚命固守镇前的山头,我们的攻击就会受到一些阻碍。可是,敌人在一天的战斗中,遇到红军的顽强抗击,锐气已挫,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而此时红军生力军陆续赶到,使得敌人完全处于不利地位。突围不仅未能成功,而且乱了营。红军连续猛冲,敌人很快就被打垮了,到处乱窜。满山满谷一片“缴枪不杀”的喊声。地方赤卫队和少先队也和红军战士一起冲锋,一起搜索敌人,只见旗帜飞扬,红缨如火,刀光闪动,整个龙冈盆地像被红色的大海淹没了。
太阳没下山,战斗就结束了。队伍在各个山头上集合,清查战利品,打扫战场。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押着一群群俘虏向龙冈镇集中。四周山林里还不时传出稀疏的枪声,游击队员在继续搜索藏匿的敌人。
敌人整师被歼灭了,可是师长还没有下落。“跑不了”,战士们在议论着。恰好有两个战士互相打着玩,跑到一片丛林前面。树林忽然沙沙地响起来。战士一想,无风树怎么会动,便厉声喊:“什么人!”“快出来!”只见几个敌人抖抖索索地走出来。战士们继续向树林深处搜索,果然,发现了一个肥头胖耳的家伙,上身紧裹着一件士兵的棉衣,下身的黄哔叽裤还没有来得及换。他自称“书记官”。战士们不晓得书记官有多大,叫俘虏一认,原来就是张辉玷。他见面目暴露,吓得脸色苍白,四肢哆嗦,结巴巴地说:“各位,兄弟就是张辉玷,求各位千万不要杀我。”但是,由于白军无恶不作,人民恨之入骨,苏区群众坚决要求处决这个罪恶多端的“围剿军总指挥”。群众的要求实现了。张辉玷的那条哔叽裤子,后来还被送到第一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战利品展览馆里去展览。有人在他的裤子旁写了一首打油诗:
龙冈惨败,
东固授首。
人亡裤在,
千古遗臭!
这一仗,敌人“铁军师”师部和两个旅共九千人马,一个不漏,悉数就歼,创造了歼灭战的典型。
龙冈战斗结束,部队情绪更高。大家又热烈地讨论起来。
“怎么样,这一仗打得过瘾吗?”
“这还不过瘾!?一口吞下九千人,敌人连个报丧的都没有。”
“假如还照过去那样分散打游击,这块硬骨头恐怕未必啃得动!”
“毛总政委指挥打仗就是高明,前些日子,谭道源不出来,就硬是不打;要打,就硬是叫他一个也跑不了,这一着真绝!”
地方群众也认识到诱敌深入的好处了。
“老表,这个打法要得吗?”
“要得要得!早知道一下子能吃掉这么多,让我退的再远点也没意见。”
听到这些议论,大家不由得想起战前毛泽东同志在干部会上讲过的打歼灭战的道理。“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31页)张辉玷是敌人的大拇指,大拇指一断,那个“剿共”总指挥鲁涤平还能抓得住司令旗?
通过实践,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的伟大、英明,信心更大了;连前些天发火的传令班小鬼们,这时也都赶前赶后地打听,什么时候毛总政委再来这么一下子?
上次文家市战斗后,红十二师差不多全背上了步枪,后来打下吉安,又接收了不少新战士,他们扛的都是梭标,到这一仗,才全部背上了钢枪。这次战斗,还缴获了无线电台。从此以后,红军便开始使用无线电通讯了。毛泽东同志说过:“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利的,并且经过敌人的运输队送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32页)这话一点也不错,看,一仗下来:枪也有了,电台也有了。
清点战利品和俘虏以后,部队根据总部的指示,对俘虏提出了三条路:愿参加红军的参加红军;愿回家的都予遣送;愿意再去当白军的也听各人自便。许多俘虏都自愿参加红军。对愿回家的俘虏,每人都发三块银元,并开给路条。但是,由于白军侵犯根据地时,烧杀奸淫,无恶不作,群众恨之入骨,见红军这般对待俘虏,一时想不通,很不满意,有的把路条撕了,不让俘虏通过。后来,还是红军派宣传员向群众解释,派战士把俘虏押送出境的。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制定的宽待俘虏的政策,那时红军就坚决地执行了,在白军中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
1930年的除夕,就在胜利的欢乐中度过了。
第二天夜里,突然接到命令:全军向东北方向挺进,去打谭道源。不料谭道源一听说张辉玷惨败,吓得魂不附体,2日清晨五时,就从源头、上下潮一带撤走,一部向南北坑,主力则经南团向东韶逃去。总部命令红十二军任正面,经南团、林池向东韶攻击前进;三军团任左翼,经头陂向东韶攻击前进;红三军任右翼,以主力牵制洛口之敌许克祥部,另以一部迂回到东韶街东端,向东韶之敌攻击前进。红四军担任总预备队。
一路上马不停蹄,路旁鼓动棚前的宣传员们高喊口号,口口声声直叫“不要跑了谭道源!”跑了一阵,就听到前线枪声大作,先头部队已经投入战斗了。涉过一道小河,远远看见小山头上站着一群人,为首的一位首长,身躯高大,挺立在峰顶上,一只手指着东韶方向,正在向身旁另一位首长说话。那位首长举着望远镜朝他手指的方向了望着。啊,那不是毛总政委和朱总司令吗?大家看见他们,个个勇气百倍,跑得更快。
谭道源的队伍碰到红军,一触即溃,慌忙又弃东韶逃跑。可惜,包抄部队没来得及赶到,竟让他们逃脱了,只追歼了半数。这次是谭道源侥幸,如果包抄部队能及时赶到,截断其归路,全歼敌人是满有把握的。
就这样,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指挥下,应用成功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把张辉玷的主力两个旅和一个师部,连师长在内,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了,另外还吃掉了谭道源的半个师。这个胜利,像一声霹雳,天下震响,富田、东固、头陂各地的敌人,都怕被歼,纷纷溃逃。至此,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便黯然收场了。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一战,不仅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清楚地说明了毛泽东同志指导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充分地显示了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的无比威力、作战指挥的无比英明。从此,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红军开始了向运动战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并坚实地迈出了由游击战到运动战的伟大的第一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稿〕


第7版()
专栏:

  葛源(中国画)
杨石朗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系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四周群山环抱,尤以枫林坞入初冬时一片红叶,景色异常,现为葛源人民公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