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南泥湾垦荒部队在天山南部发扬艰苦奋斗传统
塔里木荒原出现粮棉基地
和田县在沙漠中垦荒种麦获得第一个好收成
本报乌鲁木齐30日电 曾经把南泥湾荒原开垦为“陕北江南”的英雄部队,目前正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塔里木河两岸开辟着新的天地。这支英雄部队的战士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已经在塔里木盆地建立了四十五个现代化的国营机械化农场和六个养畜场。今年一年,他们在塔里木河的上游和下游,共种植了一百六十多万亩庄稼。
开垦塔里木荒原的艰巨的工作是由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一师和第二师担任的。这两支部队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二○师三五九旅。他们在1949年新疆解放以后进驻天山南部,模范地执行了毛主席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自己动手,开发塔里木,生产粮棉油肉。
开发塔里木最初的六七年间,为了克服物资上的困难,部队节衣缩食、购买生产工具;披荆斩棘、开垦荒地,然后根据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步步向塔里木河两岸深入,在荒凉的原野上,建设起机械化的大农场。
塔里木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塔里木河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漫长的塔里木河,虽然年径流量在一百亿立方米以上,但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夏季,汛期洪水泛滥成灾,平时河水经过沿途大量蒸发渗漏,不仅灌溉缺水,有时下游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一直被当地人认为是一条很难驯服的内陆河。这里年降雨量不到一百毫米,而蒸发量却大过降雨量的二十多倍。在征服塔里木荒原的过程中,生产部队进行了规模浩大的水利建设工作。他们除把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开都河、孔雀河、塔里木河的河水引进新垦的农田外,还在灌区内兴修了成千上万条渠道,组成渠系纵横的农田灌溉网。其中渠底宽十米到二十米的大渠,连接起来就有八百多里,不仅灌溉农田,还可以通航、发电和发展水产养殖业。
经过几年辛勤的劳动,塔里木荒原变成了粮棉生产基地。这里粮食、棉花的总产量一年高过一年。如以1953年为100,到1960年,粮食总产量则为264.41%,棉花总产量为380.41%,其他各项农产品也大都是成倍增加。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部队的牛羊马骆驼等家畜发展到三十二万多头,鸡鸭鹅等家禽达十六万多只,并营造了成千上万亩防护林。此外,拖拉机修配网、化肥厂、农产品加工厂也有很大的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这里建立了培养高、中级技术干部的农垦大学和农牧科学研究所。
南泥湾时代的生产能手,绝大部分是开发塔里木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把过去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传给了新一代的荒地建设者,并且亲自带头,建立一个又一个新的农场。南泥湾时代在金盆湾生产的老模范王金山,从新疆解放以来,已先后率领战士建立过四个农场,每当一个新场投入生产、走上轨道以后,他就又踏上征途,去执行新的建场任务。
新华社乌鲁木齐29日电新疆和田县六个人民公社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玉龙喀什河两岸建立垦区,扩大绿洲,获得了第一个夏季的好收成。现在,总面积达三万亩的冬小麦已收割完毕,正陆续脱粒入仓。
和田县人民向塔克拉玛干要粮的初步胜利,是在和风沙干旱进行顽强斗争中获得的。荒地开垦出来以后,距河床较近的,由于地下水位高,常常泛碱,种子难以破土出苗;而邻近沙漠的荒地,又不时受到风沙或干旱的威逼。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各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和社长深入到垦区各生产队,同社员座谈、试验,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突破难关的门径。盐碱较重的土地,除深挖排碱沟外,冬天就引灌冬水,让碱粉溶解在水内并凝结成冰,然后打碎背走。春夏季节,一面勤扫碱,一面从河边运来细沙压碱。这些办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社员们还发挥集体智慧,利用沙梁圈成七座中型水库,夏天引蓄玉龙喀什河的洪水,到缺水季节放水抗旱。随着垦荒经验的积累,社员们合理保留了天然的胡杨林,作为垦区防风防沙的屏障,抵御淹没土地的风沙。在没有树林的地方,便砍来红柳、野麻等枝条杂草,埋在地埂垅行,形成一道道防沙障。深入沙漠二百多里的烽火公社垦区,冬麦连播四次,都曾被狂风吹去,后来建起了这种防风篱笆,茁壮的麦苗终究长出了地面。
(附图片)
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正在塔里木盆地上进行夏收
(农业部供稿)


第2版()
专栏:

湖南许多城镇积极组织力量
支援收割早稻栽插晚稻
维新大队第二生产队妥善安排农忙期间劳力
本报长沙30日电 湖南许多城镇各行各业多方支援农村收割早稻,栽插晚稻。
湖南省今年收割和栽插工作与抗旱同时进行,任务紧迫,各行各业积极支援具有重大作用。长沙市各工厂、机关、企业、团体组织了七千二百人的支援队伍,帮助长沙县农民收割和栽插。夏季以来,全省有十五万铁、木、篾、棕等手工业工人投入了农具的修制工作。常德县十美堂公社铁木篾联社组织五十多个工人采取划片包干办法,做到收割和栽插工具随坏随修。
许多地方的商业部门在收割和栽插中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的供应。省商业厅在收割和栽插前调拨禾镰二十一万把,供应缺禾镰的湖滨地区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同时供应各地插晚稻所需要的化肥十万多担。醴陵县高桥供销社在收割和栽插中组织货郎担送货上门,将草帽、茶叶、煤油、盐、粉丝、酱油等物资供应到社员手中。
许多地区的卫生部门组织医务人员下乡巡回医疗。
本报长沙30日电 湖南郴县栖凤渡公社维新大队第二生产队,干部和群众商量收割早稻、栽插晚稻期间的劳力安排。
这个队今年早稻面积有七十多亩,根据生产队的劳力、工具等情况,需要四百七十三个劳动日,按现在能够直接参加收割和栽插的二十五个全半劳力计算,还缺一百三十二个劳动日。队委会把这个问题向群众交底,发动大家想办法。贫农社员李帮钢说:“收割和栽插是抢火色的工夫,要把劳力集中起来综合利用好,比如挑草就可顺便运肥,一人顶上两个人用。”老农李安丈也提出要分秒必争。还有人提出很多具体办法。比如:把种商品菜的男劳力用妇女半劳力换出来;养鱼、喂猪的社员适当安排工作,每天也可以出一阵工;参加收种;晒谷的女社员只要把谷子挑出,晒上,也可以腾出两个女劳力去参加抢收、送肥。综合上述办法,可以增加一百四十三个劳动日,还有多余的劳动日作机动力量。同时,民主制订了作息时间,做到既抢住季节,又有劳有逸。
经过大家讨论,对劳力作了合理安排,按工种组成收割、犁田、插秧、晒谷等作业组,按照劳动力的技术特长和劳力强弱合理搭配。各个作业组由社员民主选出组长具体负责。如割禾组织四张扮桶,每桶一般二个全劳力搭配二三个半劳力和辅助劳力,按每张桶的劳力底分分配收打任务。六个技术强的精壮劳力负责犁田。晒谷适宜于妇女做,就由四个妇女包干负责。生产队对各个作业组实行定任务、定时间、定工分、定质量、定奖罚的责任制,在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乱调,以免影响各个作业组的安排。
生产队根据社员意见,对收割栽插期间劳动定额作了补充和修改。在农活有合理定额和建立了奖罚制度的基础上,还严格实行评工记分制度。如割禾按各桶一天实际扮谷数量经管理员过秤后,按劳动定额计算总工分交给这张桶的负责人,再由这张桶的社员民主评议各人应得工分,向记工员处记上工分册。这个生产队由于合理组织劳力,基本上做到因事因人安排,收种进度很快,质量也好。


第2版()
专栏:

番禺商业部门帮群众发展生产
新华社广州30日电 广东省番禺县商业部门在组织农副产品收购中,注意帮助生产大队和社员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生产和交售产品的积极性。全县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收购任务都完成得很好。
今年春天,番禺县商业部门了解到当地农民准备利用早稻收割后放养鸭子,但雏鸭不够,就帮助他们建立和扩充了四十个孵化房,三个多月中代生产大队和社员孵化了四十万只雏鸭,以及大批雏鸡和雏鹅。到5月底,全县鸡鸭鹅圈存数量由3月底的六十多万只增加到九十多万只,第二季度的收购任务也完成了。商业部门还向菜农供应三万多斤菜种、二十多万斤化肥和五万多担篱竹,有力地支援了蔬菜生产。
番禺县商业部门通过召开供销社社员代表大会或群众座谈会等形式宣传收购政策,签订收购合同。在收购方法上,他们也尽量便利群众。例如,大石公社国营商店和供销社,从4月份起增设了三十个固定购销点,并广泛组织赶集摆摊和货郎担串乡串村,一边供应工业品,一边代收零星农副产品和废旧物品。因此,4、5两月供应农村的工业品和收购的农副产品都有所增加。


第2版()
专栏:

开滦煤矿赵各庄矿凿岩小组
组长朱朋怀思想工作做得活
据新华社唐山讯 开滦煤矿赵各庄矿开拓区凿岩小组长、共产党员朱朋怀,把工人们当作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使全组工人团结一致,经常保持饱满的生产热情。这对于全组从1959年到现在,取得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季季被评为区和矿的先进单位的良好成绩,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朋怀小组是1959年1月成立的,全组十二名工人,其中有四名新工人。朱朋怀是党小组长和生产小组长,他记住党的教导:做好小组工作,必须政治挂帅,思想工作先行。他常说:“全组十二个人十二个脾性,一个脾性吃一种方,如果千篇一律,很难解决工人的思想问题。”他经常同组内工人谈心,串门访问,了解工人们的思想情况,进行帮助。新工人胡长春是贫农家庭出身,平时朱朋怀和他谈谈过去,讲讲将来,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教育,他干劲就大,可是回一趟家,心里就像有事。朱朋怀进一步了解,原来是他跟爱人不和。在胡长春轮休回家的时候,朱朋怀跟他一起到他家里去,向胡长春和他爱人讲搞好煤矿生产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夫妻应当互相关心。以后,他们夫妻和睦了,胡长春安心生产,很快成了小组的生产标兵。
“有锯不上的沙锅,没有帮助不好的阶级兄弟。”朱朋怀对组内有些表现不大好的工人,从不另眼看待,总是耐心地帮助他们提高阶级觉悟,并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新工人王春阳,自1958年入矿以来,一直不安心生产,每月回家三、四次,总是不按时回矿。领导上曾经教育过多次,但是进步不大,许多人都说王春阳思想不能转变了。今年3月,矿上调整劳动组织的时候,朱朋怀请求领导上把王春阳调到自己组里来。他和王春阳交朋友,谈知心话,一天,问他有什么困难,王春阳说:“我的衣服、袜子要缝缝补补,需要回家;到家里一缝补就耽误时间。再说二年多来老是推小车,啥技术都不会,就没劲头。”朱朋怀听了,说:“这样吧,咱俩分分工,缝缝补补归我,回家后按时回矿归你;教技术归我,好好学习归你。怎么样?”王春阳听了一楞:“组长,这不都是我的事吗?哪能分工呢?”朱朋怀说:“你当了工人,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一个矿工最主要的是要以矿为家,当矿山的主人,要是三心二意,那算得什么工人阶级呢?”一席话打动了王春阳的心,他表示一定当个好工人。以后,朱朋怀常常把王春阳的衣服、袜子拿到自己家去缝补,在生产上把着手教给他操作技术。不久,王春阳转变了,两个多月来坚持出满勤,积极学习技术,得到了组内工人的好评。
在日常生产中,朱朋怀善于根据具体条件,鼓舞工人的生产干劲。今年年初,正是西北风吼叫的数九寒天,朱朋怀小组接到开凿中央风井的任务,是露天作业,时间紧迫,没等领到棉手套就开了工。朱朋怀向大家说:“当年红军长征时,过雪山草地,比起咱们现在的困难怎么样?”工人说:“咱们差多啦!现在这点困难怎比得上红军长征呢?”朱朋怀接着说:“那么我们是等棉手套发下来再干呢,还是克服暂时的困难先干呢?”工人们答道:“天再冷也冻不倒我们。”全组工人个个干劲十足,热烈开展了竞赛,没有一个人缺勤,天天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第2版()
专栏:

越人民军足球队同“八一”队举行友谊赛
据新华社30日讯 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后路过我国的越南人民军足球队,今天下午在北京市先农坛体育场以一比零战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足球队。
这是客队在我国的第二场也是最后一场友谊比赛。


第2版()
专栏:

北京足球队同“泽尼特”队举行比赛
新华社30日讯 据塔斯社报道,中国北京足球队29日在列宁格勒同苏联著名甲级足球队“泽尼特”队进行了一场友谊比赛,结果“泽尼特”队以三比二获胜,上半场为一比一。
“泽尼特”队是苏联著名足球队之一,在此之前,它曾经同二十五个国家的足球队进行了八十二场比赛,胜六十场,负十三场,平九场;共进球二百四十一个,失球八十二个。


第2版()
专栏:

军民之间
杏树上的吊桶
济南地区部队某部驻地门前有两棵大杏树,今年结的杏子特别多。黄橙橙的杏子,把枝头都压弯了,也不见树的主人来收。战士们每天出来进去从树下过,眼瞧着诱人的黄杏,就是谁也没想到伸手摘一个。
杏子有的熟过了,风一吹,叭哒、叭哒直往下掉。树的主人还是不见来。战士们只好把掉在地上的杏子拾起来放在一起,等待主人来取。杏子越拣越多,往哪放呢?还是战士吴振有有办法,他找了个大桶,吊在树杈上。战士们不管是谁,拣起杏子,擦掉上面的泥土,就顺手放到桶里。
桶里杏子满了,树的主人才来。他望着树上的吊桶,不知怎么回事。当战士解下吊桶,把杏子交给他时,主人楞住了。他非要战士们留下这桶杏子不可。但是,被战士谢绝了。
“解放桥”
一天,河北沧县大垛庄的群众像过节一样,聚集在刚落成的村南新桥旁边。当地党支部书记激动地说:“乡亲们,解放军同志给我们把桥修起来啦!我看就叫它‘解放桥’好不好?”群众挥舞着双手说:“好!”顿时,欢呼声响成一片。
大垛庄村南有一道百米宽的河。全村大部分土地都在河南岸。社员下地生产,学生出村上学,邻村人过路赶集都得绕七八里路。大家很早就想建造一座木桥了。可是,村小力薄,生产忙,总是抽不出人力和时间,修桥的事一拖再拖。不久以前,解放军某部野营训练来到大垛庄,发现村南河上缺一道桥,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方便,就主动提出帮助群众修一座桥。他们派人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制订了建桥计划。村里出料,部队出工。一百多名官兵起早贪黑,经过六天多的紧张施工,一座三米高、四米宽崭新的桥就横跨两岸了。从此,人群车马从桥上走过,无不想起解放军的深情。
老爷爷的喜悦
昆仑山区冰雪初融,路上到处坑坑洼洼,泛着泥浆。东风人民公社头屯大队的王老大爷牵着一头毛驴进城回来,不小心,毛驴掉进了大泥坑。他累出一头大汗,也没有把毛驴拉出来。毛驴挣扎着,越陷越深,翘着头喘气。
王老大爷看看没办法,便转身到城里去找人帮忙。
刚离开不久,一队解放军骑着马走过这个地方。副班长王守明眼力好,老远就发现一个东西在蠕动,急忙赶到大泥坑边,脱掉鞋袜跳下去拉驴。但是,左拉右拉拉不动。他又喊了几个战士一起拉。人多力量大,几个人拉的拉,抬的抬,终于把毛驴拉出了泥坑。毛驴因陷得太深,时间也较长,拉上来站都站不稳了。战士们给它卸下鞍子,拉着蹓了一会,直到毛驴恢复过来,才策马离去。
王老大爷气喘吁吁地赶回来了。一看毛驴好好地拴在树上,真是又惊又喜。可是周围一个人都没有,这是谁把毛驴拉出来的?他举目远眺,隐隐约约看到一队骑兵。他拍了拍前额自言自语地笑道:“准是他们,是解放军!”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四川通讯

农民喜爱“王锄头”
新华社记者 张学愚
四川南充市西门桥头的一家铁匠铺里,两盘红炉,六个匠人,每天从早到晚,叮叮当当地忙个不停。不少进城赶集的农民经过这里,都亲昵地和店里的一位老匠人打着招呼。这位受人尊敬的老铁匠,就是南充市有名的“王锄头”,他最近才从地方国营红旗机械厂调来专门为农民修理锄头。
“王锄头”名叫王荣华,解放前在南充县城西门外开店,专门修理锄头,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他的最大的长处是:工作认真,不嫌麻烦。农民上店来“背”锄头(锄头挖钝了,在口子上加钢淬火),他总是耐心地征求农民的意见,了解锄头的用途,然后改进操作,保证质量。日子一久,他便从农民那里得到了许多启示,积累了不少经验,修理的锄头也越来越好。许多农民反映:王师傅“背”的锄头用起来利落,挖到石头不卷口,碰到树根能斩断;用来铲田边、搭田坎,锄板上不会粘稀泥。王荣华在长期和农民频繁接触中,还摸索到一条规律:西路地区山地多,土质松,锄板要宽,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东路地区平坝多,土质硬,锄板要窄,才挖得深。所以,凡是他“背”的锄头,都适合于地区特点和农民的喜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整个南充县,数十里外的农民,都远道前来找他“背”锄头。许多人只知道他姓王,不知道他的名字,就称呼他为“王锄头。”“王锄头”便由此得名。
为了支援国家工农业生产建设,王荣华在1958年参加了国营工厂,生产机械和零件。可是,许多农民对他还是念念不忘,一些老相识碰见他,都说,“王师傅,你到哪里去了啊,还是回来给我们‘背’锄头吧!”今年5月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他和一些铁器业的老师傅又从国营工厂调出来,到铁器生产合作社专门生产小农具和炊事用具。铁器生产合作社根据他的专长和农民的要求,仍然分配他到西门外设店修理锄头。他重新开业的那天,许多进城赶集的农民来向他祝贺,一个小小的铁匠铺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农民赶快跑回家把锄头取来请他“背”。
王荣华回到铁器生产合作社后,工作中仍旧保持他原来的优良作风,工作认真,从不马虎。比如,锄上的背铁总是煅得扎扎实实,不现断纹;锄板总是打得又光又平,厚薄均匀;锄头口子的钢火总是要加满两角,保证锋利耐用。除此之外,他还把国营工厂的质量检验制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上,每天下班以后,就把伙计们召集起来,对当天的产品一件一件地进行鉴定验收,不合质量标准的绝不出店。有一次,伙计杨盛友“背”的一把锄头没有把锄板打平,厚薄不匀。王荣华便拿着锄头对他说:“农民兄弟的东西,一定马虎不得。”说罢便举起手锤敲打起来。第二天,这把锄头的主人蔡世兴取货时,拿着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爱不释手,满意地称赞道:“王师傅,你丢了这么几年,手艺还在咧!”
王荣华不仅在操作上保持和发扬了原有的特色,而且在经营作风和服务态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他在国营工厂的这几年中,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过去,他认为给农民“背”锄头,只不过是一种买卖关系,为了赚钱,现在他的看法改变了,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弟兄,大家都在建设社会主义,能够为农民弟兄做点事,就是为农业贡献了一点力量。因此,他除了认真负责地给农民“背”锄头以外,还热情地为农民修理各种工具、农具,尽量给予方便。一里公社社员张之清进城来“背”锄头,顺便带来一把用钝了的镰刀,请王荣华修理。他对王荣华说:“王师傅,锄头留在这里,我下次进城来取;这把镰刀要用来割猪草,烦你马上修一修,我等着它用呢!”王荣华接过镰刀看了看,二话没说,就放进炉膛里去了。约莫半个钟头光景,张之清便拿着一把锋利的镰刀,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最近,送上店来修理的锄头越来越多了。


第2版()
专栏:

天目山上采脂忙
临安因地制宜确定生产任务
地处天目山区的浙江临安县,松脂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开发这些资源,临安县专门配备力量,深入山区,帮助有松脂资源的公社和生产大队制订采脂计划。县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先后在太阳公社锦坑桥大队和昌化地区,召开了松脂生产现场会议,宣传多采松脂支援国家工业建设的意义,组织采脂人员交流先进经验。各产区公社和生产大队认真地执行了党的政策,大队普遍和生产队协商,制定了松脂生产“三包一奖”方案,因地制宜地确定生产任务,合理规定采脂社员的劳动报酬,进一步调动了采脂社员的积极性,昌化公社芦岭生产大队仅半个月就采割松脂二百五十多斤。目前,临安县各松脂产地的公社和生产大队,正在进一步组织群众上山,争取在旺产季节里多采松脂。


第2版()
专栏:小常识

松脂、松香
松香是由松脂加工提炼成的。松树刮去树皮,从树干的管道里流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就是松脂。一般松脂中含有松香百分之八十左右,松节油百分之二十左右。将松脂放在蒸馏锅里蒸馏,取出松节油,除去杂质,就可以得到黄色透明的固体松香。
松香是一种工业原料,用途很广,是肥皂、造纸、油漆、火柴等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料。橡胶、冶金、电器制造、石油、纺织、食品、印刷、医药以及建筑工业上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松香。


第2版()
专栏:

农商协作多割松脂
恩施商业部门上山收购
湖北恩施县农商协作,积极发展松脂生产。到目前止,已采割松脂一万余斤,收购了七千多斤。
松脂生产是恩施县近两年来新开辟的一项副业。过去当地没有采脂习惯和技术,今年,县领导机关连续在有关会议中对松脂生产作了具体安排,全县除了从县属企业中,抽出八十七个工人到松岭较多的大吉、白果等区专门采脂外,并由林、商两部门抽出干部十余人,分头深入产区的公社、大队、生产队,广泛宣传采割松脂的意义和各项政策,巡回传授采脂技术。
商业部门除配合林业部门积极帮助社队组织生产外,还先后供应了采脂用的割刀一百六十把、刮刀九十余把、盛脂用桶一百二十余担,并且经常派人送货上山,到山收购。


第2版()
专栏:

闽北山区开辟采脂基地
闽北地区松香旺产季节已经到来,深山密林中的采脂工人,正抓紧采割松脂,炼制松香。闽北是福建省主要松香产区之一。早在5月间,当地领导部门就召开了全区松香生产会议,讨论制订了多采松脂、多炼松香的措施。各地松香厂也组织力量勘测资源,积极扩大原有采脂基地和开辟新的采脂基地,及早动手修路、做竹筒、开沟、挂筒等,为旺季采脂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采脂旺季的到来,许多松香厂的领导干部分片包干,深入采脂基地,合理组织劳力,加强对采脂工作的领导。建阳县松香厂根据地区、资源、劳力强弱、技术高低,调整劳动组织,开展采脂高产竞赛,6月中旬,全县平均日采脂三十五吨,比5月中旬采脂量有很大提高。
在加紧采脂的同时,各地还抓紧松脂的运输工作,把山上采集的松脂迅速运到厂里,及早炼制松香。建阳松香厂等松脂运到厂里,就立即开始了生产。
(附图片)
广四县广宁地区南街松香厂的工人,在整理加工制成的松香准备外运 王南摄
广东广四县宾坑公社青山大队,今年采脂中落实了“三包”,各生产队也订出了采脂的具体措施,力争超产。这是青山大队的社员正在交流采脂经验 新华社记者 王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