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调查报告

按照群众的要求做买卖
记河南安阳市崔家桥商店改进生产资料供应工作
关森
农村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贯彻执行以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要求发生了些什么变化?商业部门应当怎样根据这些变化改进供应工作?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最近到河南安阳市崔家桥商店作了一次调查。
崔家桥商店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商店,它的服务范围是一个公社,包括三十一个生产大队,一百六十八个生产队,二万五千三百多名社员。今年春季以来,商店反复三次调查了群众对生产资料需要的变化,并按照群众要求改进供应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初步经验。
生产资料需要的变化
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贯彻执行以后,崔家桥公社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变化很多,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重视规格质量。生产资料过去主要由生产大队统一购买,然后分配给各生产队使用,买家不是用家,有时买的东西就不大切合实际需要,对质量也不够重视。现在,由于对生产队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的政策,生产队很重视改善经营管理,购买生产资料时讲成本、讲核算、讲实效。在购买之前,都是先算资金、需要、效果三笔账,一般都是不需不购、没钱不购、不合算不购。郭宋村生产大队,去年曾购买土化肥三万二千多斤。今年肥料由各生产队自己购买以后,大家一算:二斤土化肥,投资三角钱,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增产一斤粮食,都不愿再买了。现在,生产队购买生产资料,锄板是供不应求的,可是我们看到社员在商店购买的时候都是再三挑选。
第二,买大件农具的减少,买小件农具的增多。据郭宋村生产大队统计:今年上半年购买小件农具五百二十多件,较去年同期增加一点二倍;而大件农具一件也未添置。大件农具购买量减少,主要是生产队加强了核算,普遍要求先修配、后购买;多修配、少购买。小件农具大量增加的原因,一是社员为了多劳动、多收入,人人多备生产工具;二是在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后,农业第一线增加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8%多,这些劳动力都需要添置小农具。因此,群众迫切要求商店多供应小件农具,同时加强修配工作。
第三,集体购买减少,分散购买增多。过去生产资料主要由生产大队一级购买,现在改变为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三级购买,并以生产队和社员购买为主,购买对象由少变多,每次交易量由多变少。因此,群众迫切要求商店增加农村商业网点,特别需要流动送货,实行分散供应。
改进供应工作
崔家桥商店为了适应新情况的要求,从四个方面改进了生产资料供应工作:
第一,扭转重大、轻小思想,把经营小农具放在第一位。商店积极支援当地工业、手工业、副业生产,参与规划、参与组织、参与生产。比如,今春在公社党委规划生产的时候,他们向党委反映群众要求,建议把锄板、粪杈、铁锨和水车零件作为生产重点,使规划符合了群众要求。他们又从安阳、白璧、水冶等地选购了锄板、铁锨、耧铧等十多种不同规格的商品,供生产单位作样品;同时把驻厂员由三名增加到六名,分片包厂,参与生产,帮助生产单位解决原料和技术等问题。当地工业、手工业生产发展了,使商店供应小农具的数量、品种都有显著增加。今年二季度供应的小农具与一季度相比,数量增加38%,品种增加七十种,当地产品占供应总数的比重,也由23%增加到42%以上。
第二,扭转重供应轻修配的思想。他们配合工业部门帮助各生产大队,训练了内燃机技术员二十三名,农具技术员四十六名。在训练期间,这些人员由工业部门和商店的技术员带领,对全社损坏的机器和大型农具进行了三次普查和两次维修。这个公社存有排灌机械三十四台,开动率只占37%;经过修配,现在经常开动的占90%左右。同时,还帮助社办工业和生产大队的铁、木生产组,实行修制并举的方针,大部分生产单位都举办了修配旧农具的业务;商店执行“卖啥懂啥,供啥修啥”的原则,已有八名职工学会了对经营的各种机器的修理技术,经常带了工具、零件,到生产队帮助修理农具。他们从收购的废品中,拣出九百多件坏农具,供给工厂加工改制成新农具,再供应给社员使用。对修配农具所需的原料,他们采取三种办法解决:一是由商店供应一部分刃钢、废铁;二是生产大队以合理价格收购社员一部分废钢铁;三是社员修农具自带原料。全社原来损坏农具二万二千多件,截至6月底已修好一万九千多件,相当于商店同期供应数的60%,占损坏数的80%以上。
第三,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从两方面努力提高农具的质量:第一,从生产入手,帮助工业部门改进生产。认真执行优质优价、劣质劣价、以质论价的政策,奖励生产部门生产好产品。帮助生产单位学习外地经验。组织群众鉴定产品质量,在锄板、铁锨大批生产之前,先由工厂打出样品,工商双方在龙化、宋村屯大队召开老农座谈会,鉴定产品质量;后来工厂按照老农意见,改进了这些农具,群众很满意。帮助生产单位建立产品验收制度,作到次品不出厂。第二,从改进内部经营管理入手,建立了“五员监督”制度。即计划员监督营业员按旬、按月提要货计划,不提计划不发货;营业员监督保管员,对霉变、损坏商品不取货;保管员、财会员监督采购员按计划采购商品,计划外商品不经批准,不收货,不付款;采购员监督计划员按时编造进货计划,没有计划不采购。这个制度实行后,也促使商店供应的农具质量提高了。
第四,扭转重集镇门市供应、轻农村网点供应的思想。首先,充实了农村分销点。从集镇门市部抽出六名业务熟、有经验、懂政策的党团员,调给几个农村分销点,经营的商品除生活资料外,增加了小农具。分销点原来因为人员少,很少送货;现在都有一人经常流动送货。其次,农村代购代销点由十三个增加到十八个,都是既销又购,经营的商品除小百货、文具外,有的也增加了小农具。再次,集镇门市部流动下乡送货,都带生产资料。采取这些措施后,全社70%以上村庄的群众不出村就可买到小农具。
崔家桥商店改进供应工作的结果是:群众方便了,帮助了生产,商店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今年二季度生产资料供应计划完成149.9%,比一季度供应额增加了43.2%。一季度资金周转一次,平均需要八十九天,二季度七十八天,加快了十一天。一季度的费用率是7.6%,二季度下降到6.1%。一季度的利润率为6.8%,二季度增加到7.8%。


第2版()
专栏:

和群众促膝谈心交朋友
重庆五○二厂领导干部踏踏实实改进作风
本报讯 据重庆日报消息:在重庆五○二厂,经常可以看到工人请干部到他们家里或茶园去摆家常,看家信,或者商量生产上的问题。
今年4月份,这个厂对全厂的重要设备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调查中大家都感到,光了解设备还不够,还必须了解职工的思想,因为设备是人来使用的,设备维护的好坏,能否正常运转,往往都与人们的思想状况有密切关系。
三十车间支部书记任锡林向大家介绍了他自己经历的一件事:这个车间有个青年学工陈天寿,有段时间上班无精打采,常常无故旷工跑回农村家里去。究竟是什么思想阻碍了这个青年人的进步呢?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任锡林乘车来到陈天寿家里访问,才知道是陈天寿的父亲在生病,家里缺乏劳动力,生活比较困难。任锡林便和陈天寿谈心,又安慰他父亲好好养病。回到厂里,马上发动小组的工人发扬互助友爱精神,拿出一部分互助储金来帮助陈天寿的父亲医好了病。陈天寿心里的疙瘩解开了,过去是迟到早退,现在是早到迟退,还主动帮助其他学工学习技术。
这件事对其他干部启发很大。厂党总支要求所有的干部,都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产现场、宿舍和食堂。要和群众交知心朋友,真正做到无话不谈。有的到工人家里去访问,有的请工人到自己家里来作客,有的个别交谈,有的开小型座谈会。班组里常常召开班组长和三两个工人参加的“通气会”,互相谈意见,进行自我批评,解开思想疙瘩。
青年车工王吉久,不会勤俭过日子,有时生活发生困难,影响生产情绪。党小组长和党支部书记几次找他谈话都收获不大。有一次,王吉久的母亲从北碚来厂看他,党支部就动员他母亲和在附近工地工作的王吉久的哥哥(党员),一起来谈心,帮助王吉久。王吉久的母亲以自己在旧社会受的痛苦,和她在农场里听来的长征故事,对王吉久进行了生动的阶级教育;王吉久的哥哥也以自己的事例教育他应该怎样工作、怎样生活。最后,王吉久激动地含着眼泪对大家说:“我一定要听党的话,听大家的话,好好工作和生活。”现在,王吉久已经成了车间的积极分子,不但生产和生活都安排好了,还常常帮助其他青年工人。司炉老工人秦天才,技术好,但是有时候情绪不高。党支部书记在和他谈话中了解到主要是对经常调动他的工作有意见。领导干部检讨并改进了工作,同时也指出了他的某些缺点。秦天才感到心情舒畅,干起活来劲头大了。
经常和群众谈心,使得上下更加通气,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开始是干部找工人谈心,现在是工人主动找到干部门上来了。很多工人有什么心事就主动找干部谈,诚诚恳恳地请干部帮助;也把自己对领导和生产中的一些意见提出来,帮助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二十六车间主任邓世荣,工作认真负责,但就是不善于依靠群众,每次开车,都要自己去掌握,结果自己忙得很,工人们有时插不上手。一群青年学工就主动找邓世荣,对他说:“邓主任,你为什么不分点工作给我们作呢?”邓世荣采纳了大家的意见,把机器的结构性能和操作技术一项一项地讲给学工们听,积极帮助学工学习技术。现在,全车间已经有50%的学工能够掌握开车的技术了,邓世荣也从琐碎事务中摆脱出来,能够集中精力考虑车间的重大问题了。
多同群众谈心,使干部耳目灵了,情况明了,过去了解不深透的事情现在了解得比较深了。修配车间有一种零件的生产任务长时间完成得不好,有的人总认为没有材料,无法解决。这次党总支书记和厂长到班组和工人们谈心,了解到并不是没有材料,主要是供应部门组织得不好。于是一方面加强供应部门的工作,及时组织供应,一面动员大家尽量节约,使这项生产任务很快地赶了上去。
在和群众谈心中,干部们认真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也注意听取和采纳少数人的意见。三十车间6月份在安排检修任务时,原计划三台大型设备同时检修。后来党支部书记在访问技术员唐正礼时,唐正礼分析了当时车间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认为这样不但会影响进度,还会影响检修质量,建议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一台一台地修。领导干部研究了唐正礼的意见,觉得很有道理,就改变了原来的计划。结果,不但检修进度比原计划快,而且保证了质量。
五○二厂的干部和工人们深深感到了经常互相谈心的好处,他们决心把这种活动经常化,长期坚持下去。


第2版()
专栏:

让他们健康地度过炎夏
防治夏季多发病
黑龙江省翠峦林业局最近派出了二十九名医务人员,组成了三个医疗队到各林场防治肠胃炎、森林脑炎等林场夏季多发病。医疗队到林场以后,向职工和家属展开了预防夏季多发病的宣传,组织食堂工作人员开座谈会改进食堂卫生工作。医疗队还及时推广一些先进单位预防夏季多发病的经验,如第五林场卫生工作做得好,已杜绝了肠胃道病症,医疗队就向各林场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十九林场肠炎发病率较高,医疗队就一边治疗病人,一边搞环境饮食卫生,制止了疾病的蔓延。
营业员有劳有逸
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的营业员,除一部分住在集体宿舍以外,一般都分散居住。商店的夏令营业时间从上午八时半到下午八时半,营业员在店的时间比较长。这个店便实行轮班工作制度,把全部营业员分成三班,交错工作和休息;有些离家远的职工来去不便,就腾出了四间房子给他们作休息室。
商店领导特别注意到女职工和体弱的、居住远的职工的特殊情况,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具体困难。例如:适当减少他们的业务工作和业余集体活动时间。这个商店女营业员占全体营业员的52%,大部分都有小孩,所以商店最近又安排了一大间朝南、通风的房子作托儿所。
在建筑工地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工程公司根据夏季施工的特点,延长了午休时间。在工作比较固定的木工、钢筋工的操作地点,搭起了凉棚。工地上的开水供应站供应茶和盐开水,有的工区组织专人给工地送水。工地医务人员也经常到各施工现场巡回医疗,并定期给高空作业工人作体格检查。为了让离食堂较远的工人减少往返走路时间,中午多休息,食堂炊事员还把热饭热菜送到现场去。
安排安静的休息环境
最近,杭州市天成丝织厂的领导同志了解到有许多工人因为天气炎热,睡眠不足,特别是做夜班的工人,由于小学校放暑假了,小孩子白天都在家里玩,弄得做父母的睡不安宁。根据这些情况,厂领导干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决定进一步做好职工宿舍的降温工作,并利用最近学校放暑假的机会,派人与工厂附近的小学协商,暂借学校清静荫凉的教室,供夜班工人休息,还根据职工群众的意见,调整了早班、中班、夜班的休息时间。
码头上的茶水站
炎夏酷热,搬运工人是时刻少不了茶水的,武汉市装卸公司汉口二站在它管辖的六华里的码头上,共设置了四个茶水站,负责供应几十个作业点的茶水。
五十六岁的茶水员殷松山,是四个茶水站中最受工人欢迎的人。他做了四年的烧水送茶工作,熟悉工人的脾气和口味;工人们夏天爱喝凉茶,他清晨就把茶烧好,用几口大缸凉着。老年工人喜欢喝热茶,他就捎上一桶热茶。送茶到现场后,他总要跑到运输机械旁边去看看,看到有的工人离不开工作岗位时,他不是端茶送到他们手上,就是去顶着干一阵,换工人下来喝茶。


第2版()
专栏:

发动职工对地下油层展开系统研究
玉门油矿建立地质研究网
新华社兰州24日电 玉门石油管理局建立地质研究网,发动职工对地下油层展开系统的研究工作。
这是玉门石油管理局加强企业管理使生产持续上升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全局已办起了三十四个“地宫”——油层情况分析室。每个“地宫”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可靠的地质资料,包括油层开发原始记录,每口油井的历史资料,油田地面工艺流程及生产指示图表等。工人们经常到“地宫”进行分析研究活动。
绝大部分采油工人基本上掌握了各个油层的开采情况和油井的出油规律。哪口油井出油情况不好,工人们在“地宫”研究资料后,能够提出切合实际的措施,及时解决。例如老君庙采油厂十一号选油站,有一口产量很高的油井在今年1月底突然减产,领导上先后采取十七项措施,都没有效果。在发动群众研究后,工人们根据“地宫”中的资料作了分析,发现油井是被蜡堵塞了,于是采取加火油的措施,使生产恢复正常。
工人们广泛研究地质,基本摸清油田发展变化规律,为领导上制定和充实油田开发方案,以及正确指挥生产,提供了依据。这个措施实行以来对于促进原油产量提高和成本降低已经起了明显的作用。
(附图片)
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老君庙采油厂五号选油站的工人正在“地宫”里研究油井的生产情况
新华社记者 黎枫、威守贤摄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蔬菜保管员刘振春
新华社记者 蒋青萍 季裕庆
在新庄煤矿,离食堂不远的地方,有几间芦席、油布和长长短短的木料搭建成的屋子,外表十分简陋。这就是食堂保管蔬菜的仓库。库房里堆放着各种蔬菜,棕红色的洋葱,堆得有尺把高,平平整整;乳白色的蒜头,一束束挂在梁柱上;深绿色的大南瓜整整齐齐地堆着,好似一座小小的瓜山;叶嫩梗脆的小白菜一扎扎竖在地面上……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仿佛这里不是什么蔬菜仓库,而是整洁美观的蔬菜展览陈列室。这里的主人便是共产党员、蔬菜保管员刘振春。
我们到仓库访问他的时候,他正在翻拣洋葱。他把那些快要变质的洋葱拣起来堆在一旁,把还可以保管一个时期的洋葱轻轻地堆放在另一旁。我们和他一起翻拣,他一边劳动,一边叙述保管蔬菜的经历。
刘振春当蔬菜保管员已经两年多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经他手保管过的四百多万斤蔬菜,基本上没有发生霉烂的现象。
去年11月初的一天,徐州市蔬菜公司给新庄煤矿运来近二十万斤大白菜。这是供应全矿职工冬季食用的主要蔬菜。几十万斤的冬菜保管重担落在刘振春肩上。
仓库里,广场上,大白菜堆得像小山。刘振春十五岁就在菜饭馆里当学徒,生活的经历告诉他:大白菜水分重,堆在一起容易发热、变质以至腐烂。他把白菜根部向外,菜叶对菜叶,一层层一排排堆放着。每排中间留一条通风道。他常常在菜堆周围转前拐后,一会儿将手伸到通风道边,静静地试看是否发热;一会儿又将手拿出来看看,手和菜接触以后手上是否有水气。如果发现通风道内温度高,有水气,他就立即带领几个工人把大白菜从这一边翻到另一边,按原样堆好。就是在正常情况下,十天左右也得请它们搬一次“家”。由于刘振春的精心保管,使职工能天天吃到味美可口的大白菜。
勤翻勤拣,轻拿轻放,是刘振春在保管蔬菜中很注意的。他说:“蔬菜娇嫩,不勤翻勤拣,就会发热变质;勤翻不注意轻拿轻放,揉烂了叶,折断了梗,擦破了皮,又会更快变质、腐烂。”
4、5月份是霉雨季节,有时从清早到傍晚,雨总是没头没脑地下着。
有天晚上,刘振春虽比往日睡得早些,可是他翻来复去睡不着,心里老是惦念着傍晚送到仓库里一批开始发黄的菠菜。第二天早上,突然下起大雨。一会儿,仓库里遍地都是半尺深的积水,菠菜完全浸在一片混浊的泥水中。这时候,刘振春急忙跑回宿舍,拿来一只搪瓷面盆;又奔到厨房,借来一把铲煤的大锹,冒着大雨在仓库周围筑起围坝。坝筑好了,又用脸盆把库房的积水向外攉,经过一个多小时,积水才被攉干。接着,他一面把菠菜几乎是一根根摊在地上,一面分出部分送给厨房,没有浪费一斤。
从当上蔬菜保管员的那天起,刘振春的脑海里就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里生长些什么蔬菜?刘振春深深懂得,当蔬菜保管员同做任何工作一样,没有足够知识和本领是不行的。因此他决心认真学习,摸清各种蔬菜的保管规律。
去年11月底的一天,气象台预报,北方有强烈的冷空气南下,两三天后徐州地区的温度显著下降,有霜冻。偏偏在这一天,徐州市蔬菜公司为新庄煤矿运来了二十多万斤胡萝卜和红萝卜。冬天挖出来的萝卜,堆放在平地上,一定会冻坏的。刘振春仅仅知道萝卜要埋在土里保管。但是,地窖应该挖多深、多宽、多长,上面要盖多厚的土,却不大知道。他立即访问住在煤矿周围的老农,学到了一套保管经验。他根据老农的经验挖好了地窖,每下一批萝卜,就盖上一层薄土,露出地面的部分就盖上一层厚土。每逢下了雨雪,地上封了冻,就去检查盖在上面的土有没有冻松,如果冻松了就加上一层土。刘振春学习这套保管方法,今年春天从地窖里拿出来的萝卜和地里挖出来的没有两样。
刘振春在保管工作中,十分注意蔬菜的生长季节,每一种蔬菜的腐烂过程,并精心研究所以腐烂的原因。他发现南瓜是着地面长大的,瓜皮既厚又老,只要不碰坏碰破,在很长的时间里不会变质腐烂。黄瓜就不同了。它是吊在架子上长大的,着地后就很容易变质腐烂。叶类菜绝大部分是娇滴滴的,保管不好,一两天内就会变质。凡是来了叶类蔬菜,刘振春就把它们一扎扎地捆好,竖放在晒不到太阳的阴凉地方,叶朝天,根着地。现在,刘振春基本上摸到了各种蔬菜的“脾气”,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保管经验。
蔬菜保管员要和厨房炊事员相互配合,既照顾保管工作的便利,又照顾厨房经常变换花色品种,使工人们吃好。对于这一点,刘振春也有深刻体会。
今年4月底,从煤矿附近的大吴人民公社蔬菜坊送来一千多斤小白菜,经过几次搬运,有的菜叶子揉烂了,有的菜梗子折断了。刘振春想,这样的小白菜不很快吃掉,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烂掉。于是,他立即称了三百多斤给厨房的早班朱文龙班。当时仓库里还存放着新上市的洋葱、蒜苔、芹菜等等,这种小白菜就不受炊事员的欢迎了。怎么办呢?刘振春向总务科要了几个工人来帮助拣菜,把小白菜洗清切好,做成包饺子的馅子,并和他们一起包好饺子。事后,刘振春向炊事班长朱文龙说:“老朱,你得开个会和同志们说说,菜是钱买回来的,买回来不吃烂掉,我们怎么向工人交代。”朱文龙接受了这个意见。而刘振春在分配菜时,也更加注意尽量照顾厨房多翻菜肴花样。从这以后,刘振春和炊事员之间也更加亲密无间了。
(附图片)
关景宇 插图


第2版()
专栏:

实行定期检修和日常维护制度
北京国棉一厂重视维修厂房
本报讯 北京国营第一棉纺织厂执行定期检修和日常专职维护厂房的制度,保证安全生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北京第一棉纺织厂是1954年9月建成的。全厂建筑面积有十六万平方米,拥有五万纱锭。投入生产头两年,这个厂负责基本建设的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新建厂房在两三年内是不会出毛病的。因此放松了厂房的日常检查和修理工作。结果厂房有些地方因破损而漏雨,影响了一部分机器正常运转。
这个工厂吸取了这个经验教训,从1957年9月起,大力加强厂房的计划维修保养工作,制订了一套定期检修和专职维护厂房的制度,专门设立了由十九个瓦工、木工和油工组成的维修队伍。他们根据季节和生产情况,规定每两年至两年半大修一次,每年小修一次。小修计划,是在普遍检查了工厂和宿舍区的全部房屋后,根据门窗、地板、墙壁等损坏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按月编制的。对工厂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地下沟道,规定每年疏通三次,保证工业废水和雨水能够顺利地排送到附近的河里。
这个工厂特别加强了日常的维修检查工作。他们规定一年两次大检查,每月一次小检查。两次大检查安排在雨季以前和冬季以前,普遍检查天窗能否关严、墙壁有否裂缝和地基是否下沉等,预防漏风、漏雨和冬天的凝结水,使室内经常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在雨季,他们还组织瓦工、木工和沟道工巡回检查,突击修理。
在认真仔细的检查中,他们发现了不少事故隐患和原设计中不大合理的地方,预防了事故的发生。今年第二季度,在检查宿舍区的楼房时,看到有一栋楼的下水管道有些压弯,根据这个线索,他们继续检查了建筑物的地基,发现下水管道压弯是由于地基下沉造成的,地基下沉又是因为地下管道漏水浸蚀的缘故。接着,他们普遍检查了三十栋楼的地基,发现不少管道都漏水,立即就把沟道填平,修成斜坡形状,把积水直接排送到马路边的下水道里。他们在防止厂房积水时,发现原设计中雨水是通过各个车间里的管道流入地下的,遇到大雨,常常容易泛滥。他们就在厂房外面安装了二十多条简易下水管道,使雨水排到厂房外面。
这个厂还建立了按工种分区域的检查修理制度和交接验收制度,保证房屋的维修质量。并且规定各个车间如果要在墙壁、地板上打洞或安装设备时,都必须经过基建部门检查批准后才能动工,防止了建筑物的损坏。


第2版()
专栏:短评

厂房也需要维修
机器设备需要维修,厂房也需要维修。
北京第一棉纺织厂的经验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厂房是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条件。有一个良好的厂房抵御着自然界风吹雨打的侵蚀,保持着厂内的正常温度和湿度,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像机器设备一样,厂房经过长年的使用,也是要损坏的。当然,厂房的好坏对生产的影响不像机器设备那么明显。但是,厂房出了问题,对生产也是不利的。例如:潮湿,不仅对人的身体不好,而且对某些产品,像纺织品、化工产品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再如:下水道管线漏水,往往损坏部分不易察觉。但是,天长日久,水经常渗入土壤内,土壤被冲走而形成坑穴,在损坏部分上面或附近地区产生下沉现象,就会影响生产。厂房的相对稳定性是比机器设备长得多,但是,一旦出了问题,特别是厂房的基础、墙壁、屋顶不稳固,需要重新修理,这时花费的时间、劳力和材料,往往比修一般机器设备多得多。所以,我们应该像重视机器设备的维修那样,重视厂房的维修。
北京第一棉纺织厂采取的定期检修和日常专职维护厂房的制度,是很好的。定期检修,可以消除厂房的缺陷和隐患,这是防患于未然的争取主动的方法。再结合日常的维修,厂房就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目前雨季已经来临,为了防止厂房漏雨积水、地基下沉、结构倒塌,需要特别注意厂房维修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