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小段包工责任分明 评工记分群众议定
闵集公社社员生产情绪高田间管理搞得好
本报讯 端午节前后,正是鄂东地区水稻和棉花田间管理“抢火色”的季节。记者这时来到了湖北麻城县闵集公社,在那绿油油一望无际的田畈上,社员们有的薅秧草,有的锄棉田,有的往田间运送肥料,生产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着。
闵集公社生产搞得好,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认真推行了小段农活包工,建立起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度;是由于实行了民主评工记分,使党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政策真正兑现,鼓舞了广大社员的劳动热情。
块块田地有人负责
闵集公社第二大队各个生产队,今年4月份开始推行“小段农活包工”以来,人人干劲十足,块块田地和项项农活都有专人负责。
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张礼孝带领记者在田间参观时说:“全大队的棉田已经锄完了第三道草,6月上旬落了一场雨,及时抢墒栽上了中稻和一季晚粳,现在60%的田地追上了肥。”看起来,这个大队的棉花和水稻长得确实不坏,棉苗普遍长到七八寸高,早稻已经打苞吐穗。
在第三生产队的棉田里,队长王再乾正领着代表们临田验收锄地的质量。大家边走边看边议论,按照锄地质量的好坏,当场评工记分,并及时把工分票发到社员手中。有一个社员锄地深度不合规定标准,验收小组要求他返工,这个社员带着歉意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据王再乾同志说:如果质量做得特别好的,验收小组就按原订包工定额给予适当的奖励工分。由于有奖有罚,职责分明,社员干活更加起劲,质量一般合乎标准。
依靠群众调整定额
闵集公社第六大队,把劳动定额管理和评工记分的大权交给群众掌握,收效甚好。
这个大队第六生产队,原来规定插秧一亩记三十五个工分,扯秧每三十把记一个工分。执行以后,扯秧的社员议论纷纷,都说秧小费工,扯秧不如插秧。社员代表萧敏虹把大家的意见记在心里,并且踏踏实实地去考察了一番。发现扯三十把秧记一个工分的规定不合理,就连那些手脚特别快的社员每天最多只得八、九个工分;而插秧呢?一些手脚较慢的社员,每人每天也可得十多个工分。萧敏虹把这个情况向队委会提了出来,管理委员会和代表会共同研究后,调整了插秧和扯秧的劳动定额。现在,争着插秧和不愿扯秧的现象没有了。
坚持男女同工同酬
不久前,闵集公社第六大队第九生产队发生了这样两件事:有些女社员由于手巧脚灵,插秧的速度和质量超过了一般男社员;打青沤肥时,大部分妇女一天能割青草一百多斤,不比一般男社员低。结果怎样呢?有些男社员不愿意要妇女社员去插秧,妇女打来的青草也不按照定额评工记分。
像这样排斥妇女、男女同工不能同酬的事,据公社党委书记王昌其谈,不是一个个别的现象。他们最近在第五大队作了一次调查:今年头四个月中,全队60%左右的工作量是妇女完成的,而妇女所得的工分则不足40%。
公社党委发现这个问题后,已经把男女同工同酬的问题当作贯彻执行党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政策的重要一环来抓。他们首先从加强思想教育入手,动员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妇女撑腰,使轻视妇女的思想在群众中站不住脚;其次,积极推行小段包工,坚持按照定额评记工分,男女同工同酬。
薄弱环节尚需抓紧
闵集公社全面推行小段包工和把评工记分大权交给群众掌握以后,群众干劲足,庄稼长得好。但是,他们的工作还是不平衡的,有待继续加强。
这个公社的个别大队小段包工还没有搞起来,评工记分也搞得不够合理。像第四大队第一、二生产队就是这样,因此社员生产情绪不高,出工晚,工效不高。这两个生产队的棉花地和邻近的第二大队第四、五生产队的棉花地比一比,显然差得太远了。第二大队四、五生产队的棉田已经锄过三道草,正在施追肥,棉苗整齐茁壮;而他们的一部分棉田才开始锄二道草,一部分棉田头遍草也没有锄,草比苗还高。
端午节那天下午,公社在这两个大队交界的田埂上,召开了全社生产队长参加的现场会。鲜明的对比,使那些领导工作薄弱的单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第4版()
专栏:

河南省巩县城关公社鲁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夏种中,生产队对作业组严格实行小段包工,小组对社员坚持评工记分制度。这是第一作业组的社员在劳动后,在地头进行评工记分。刘绪元摄(河南巩县县委通讯组)


第4版()
专栏:

扭转厚粮薄棉思想 实行定额包工责任制
东寺庄大队棉田管理有起色
本报天津29日电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矿区西寺庄公社东寺庄生产大队种完棉花后,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解决部分生产队干部和社员思想上的厚粮薄棉思想,推动了棉田管理。
东寺庄生产大队党支部,在完成棉花播种计划后,发现有少数生产队仍然存在厚粮薄棉的思想。如第七生产队有十五亩棉花因旱灾虫害形成缺苗,而这个生产队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把苗补齐。有的生产队还计划挪用留给棉花作追肥用的化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管好棉田,党支部从进一步加强政策思想教育入手,切实加强了对棉田管理的领导。党支部帮助各个生产队进行了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实现棉花超产计划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好处。讨论中,账越算越细,情况越摆越明。社员张桂廷说,账不可不算,原来心里有点弄不清,如今经过大家这样一念叨,心里明亮了。种棉费功多是事实,可是棉花要超了产,不仅对支援国家建设,增加生产队收入大有好处,而且社员还可以得超产奖,工分分值也能提高。
解决了厚粮薄棉思想,干部、社员管好棉田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队又组织各个生产队总结了去年第五生产队因为棉田管理不好造成减产的教训,并在这个基础上,就如何管好棉田的问题,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生产队根据社员的意见,普查了棉田,针对缺苗断垅的棉田多为丘陵缺水地,突出抓住了多锄、补种移栽等措施。生产队又对各作业组实行了定额包工,和“五定”(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工分、定奖惩)责任制,并根据社员的劳动能力和技术特长,把一些适宜分散操作的农活,分包给社员。
采取这些措施以后,这个大队的棉田管理工作有了起色。目前,这个大队的棉田普遍锄了二三遍,定好了棉株,并且及时除治了一百多亩棉田的蚜虫。


第4版()
专栏:

河北抗旱种晚秋保幼苗
福建花生产区积极抗旱加强后期管理
本报天津29日电 河北省在完成夏收以后,全面开展抗旱播种抗旱保苗活动。到6月20日全省已播种各种晚秋作物五百多万亩。
今年,河北省风多雨少,除承德等个别地区在6月中下旬降雨外,绝大部分地区没降透雨。因此,战胜干旱,适时种足种好晚秋作物,管好幼苗,是当前全省夺取秋季好收成的关键问题。许多地区都加强了夏播工作的领导。抗旱播种任务较大的邢台地区已抽调六千三百多名干部,分别深入到六千一百个大队,帮助队干部领导群众抗旱夏播。有的县还从工商、文教等部门抽调一部分职工、学生和动力机械,支援抗旱。邯郸、邢台、保定等许多地区为了解决抗旱水源不足的困难,采取井、库、渠、坑、塘五水齐用,滴水归田的办法,抗旱播种。石家庄地区发动群众开渠、打井、挖旧井、凿泉找水源,扩大浇地面积七十万亩。大名县金滩镇公社为保证适时播种,发动各个生产队按照谁受益谁出工和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办法组织协作,开挖地下水源,新挖土井二百多眼,掏旧井一百多眼,解决了水源不足困难,加快了播种进度。
6月中下旬承德、石家庄等部分地区降雨。落雨地区各级领导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趁雨栽种。一些播种任务较大的公社和生产队,在雨后集中了80%的劳力投入抢墒播种。有些生产队在夏种的同时,还组织一部分劳力对春播作物缺苗地进行了补种。
为解决抗旱工具不足的困难,邯郸地区6月上旬,从工业部门抽调了一千一百多名职工,深入生产队检修排灌机械。邯郸市区的交通运输部门,还支援夏种任务较大的生产队四百九十多头牲口,全市播种日进度显著加快。许多地区工商部门还采取清仓查库的办法,积极供应抗旱物资。沧州地区通过清仓查库,共清理出各种排灌机械一千五百多台,水车一千五百多辆,各种小型的提水工具八万六千多件,及时调拨给受旱地区的生产队使用。
本报福州29日电 福建省各花生产区的群众,正在积极开展以抗旱保收为中心的花生后期田间管理工作。
季节较早花生大部分已开花结荚的漳浦、长乐、惠安、福清等县的许多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都成立了抗旱指挥机构,并由一个干部专门负责领导抗旱斗争。有些公社的生产队根据不同的受旱情况,分别轻重缓急,灌溉受旱的花生田。仙游县圆庄公社采取这种办法以后,已使受旱的花生田大部得到了及时灌溉。受旱较严重的漳浦县农冲公社,除利用山塘、溪坝引水灌溉外,还发挥了二百多口水井的灌溉效益,使全社大部分花生都灌溉了一遍水。有些季节较迟的花生产区,在发生干旱后,除了对花生普遍进行灌水外,还进行了除草、松土和施肥工作,促进花生正常生长。


第4版()
专栏:

山西黎城县加强受旱地区生产领导
本报太原29日电 山西黎城县最近派一批干部到干旱较严重地区,帮助发动群众,研究办法,加强秋田管理。
这个县的城关、东阳关、洪井、程家山、石梁、上遥等六个公社,春种开始以来,没有下雨,土壤含水量不断下降。因此县里抽调了一百一十三名干部,深入到这些地区去帮助工作。这些干部到生产队以后,就和社员深入田间,细致检查了苗情、墒情,然后又发动群众总结了过去在抗旱斗争中大灾化小、小灾化无,顽强斗争的经验,提高了大家战胜灾害的信心。
这些干部还通过开座谈会和个别访问,找到许多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地温,捉全苗、保幼苗的措施。如中耕除草和追肥结合,反复查反复补,能补什么补什么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在这六个公社的十六万多亩秋田,受旱较严重的八万四千亩已全部锄过,并给小苗培了土;缺苗断垅的二万五千多亩也已先后补苗二至三次。


第4版()
专栏:

夏收工具缺多少?怎样解决?
中共新疆巴楚县阿瓦台公社委员会调查报告
今年我们公社的夏收任务比丰收了的去年还繁重,全社小麦面积比去年扩大了16%,麦苗大都生长良好。公社党委根据“一手抓今天,一手抓明天”、“抓上步,看下步,一环套一环”的领导方法,认为应该早作夏收准备。但是,目前夏收工具到底有多少?够不够用?还缺多少?需要修补多少,添置多少?去年夏收后工具保管得怎样?对这些情况,心中都还没个底。全面检查一下吧,人力有限,又恐怕影响春播工作;而且这种查法只能查个大概数字,不能掌握更具体的情况。因此,采用了深入一点,“解剖麻雀”的方法,从公社有关单位抽调了十一名干部,组成了一个调查组,在第二十大队调查了四天。这四天里,召开过干部会、社员会,也召开过“匠人会”(铁匠、木匠、口袋匠、绳子匠、筛子匠、木杈匠);检查过各队库房的大农具,也调查过社员私有小农具的情况。摸清了夏收需要各种农具的准确数字,也掌握了工具修制、使用和保管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研究了修制工具的办法,并建立了农具保管制度,为领导夏收准备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接受教训 及早准备
我们开始调查时,就听到干部和社员对夏收工具准备的两种反映:一种是说:应该接受去年的教训,早作准备,不要影响夏收。另一种说:麦熟还有三个月,何必着急,麦出穗了再准备也不晚。这说明干部和社员对夏收工具准备还有不同的认识。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把夏收工具准备好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召开干部、社员座谈会,认真讨论了去年夏收的经验和教训,一致认为应该早作准备。
二十大队去年由于工具准备得晚,夏收受了很大影响。全队八百七十五个劳力,二千七百九十二亩小麦,一直割了二十多天才完,打场从7月12日到8月19日才结束。大队长阿不都日依木艾德尔说:去年二、三两个生产队七百多亩麦,合用一个场,只有一个石滚,三个木滚,五个筛子还有三个没有修好,打场推迟了两天。社员们对这件事很有意见。木杈匠吾守阿洪说:“去年木杈做得晚了,杈齿还没干就用,加上柳条子绑的杈头很不结实,打场第三天,五队就有四个木杈坏了。今年早些准备,把工具做得好好的,迎接夏收。”
缺多少夏收工具?
这个大队自去年夏收以来工具损坏也较多,共计损坏六百八十八件。
为什么损坏这么多呢?主要原因有三:
(1)三包不彻底,只包了“用工”和“产量”而未包成本;(2)没有建立农具使用和保管制度(包括奖惩制度);(3)没有专人负责,毁坏无人查究。
大队和生产队只保管了一小部分夏收农具,其他大部在社员家中或场边放着。社员私有的镰刀等小农具,有一部分挂在墙上,保管得还好;也有一部分放在床底下,生了锈。更严重的问题是备耕时期,有五十户社员把镰刀打成坎土镘,这就使镰刀减少了很多。
这个大队今年小麦面积是二千七百九十二亩,生长情况:一类苗占45%,二类苗34%,三类苗21%。总劳力八百七十五个,马六十八匹,牛一百零八头。共有十个生产队,计划建十个打麦场,每场平均负担二百七十九亩。
调查会上,根据往年的经验,结合今年的情况,算出了夏收中各种农具的需要数和缺少数。如镰刀:以约50%劳力投入收割计算,共需四百零七把,现有三百零九把,还缺九十八把;木杈每场应有十五至二十把,共需一百五十把(全队十个场),现有六十三把,还缺八十七把;木?:每场应有八至十把,共需九十把,现有五十一把,还缺三十九把……
老问题新办法
缺农具的账算出来了,人们心里才亮了。原来夏收农具还差这么多,大队长阿不都日依木艾德尔首先发起愁来:作木杈没牛筋,织口袋缺棉花,造筛子没皮子,打镰刀、修大车缺铁也缺木料,这怎么办?大队召开了一次干部、老农、铁匠、木匠、杈匠、绳子匠、口袋匠、筛子匠会,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讨论了一晚上,找出了许多好办法:(1)毛绳加胶水代牛筋。用山羊毛拧成细绳子,用废皮条熬胶,先用毛绳绑好杈头,然后抹胶水,结实耐用。(2)用细红柳条子编成密密的口小底大的筐子,将来好装粮食,大筐子抬,小筐子担,不用棉花织口袋,麦子也能运回家。(3)把死驴皮割成皮条,拧紧,作筛子。(4)废棉花代好棉花。把去年剩下的废花洗一下,煮一下,加工拧绳。(5)修制镰刀缺铁的问题,大队把现有的一百四十二斤铁,全部加工。另外,按质论价收买社员家中的废铁;加工时,在不影响质量的原则下,尽量节约用铁。(6)为了解决木料问题,选好材料,立即砍伐,干了再用;一方面出钱购买社员暂时不用的干木料。
从这次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只要发动群众想办法,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几个制度
为了保证夏收工具准备得足,保管得好,使用得久,除了经常对社员进行爱护夏收工具的教育外,还建立了几个制度。
1、把财务彻底包下去,把农具固定好。
2、各种农具实行专人使用,专人保管。凡由大队保管员负责保管的大型农机具,生产队领用时,应办好接交验收手续,损坏者负责修理或赔偿。
3、生产大队组织匠人,分队包干,保证农具修理不出大队,损坏之后,及时修补。
4、实行定期检查评比制度。三日一次小检查,每周一次大检查。结合检查进行评比,对修制好、管理好、使用好的管理员、社员和匠人,给予表扬或奖励;不好的,酌情给予批评或让其赔偿。(原载《新疆日报》,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有关部门协同调查及时解决
枫亭公社提早准备夏收工具
本报福州29日电 福建省仙游县枫亭公社早稻已普遍孕穗抽穗,不久就可收割。为了摸清夏收夏种的工具准备情况,公社党委以第一书记为首,组织供销社主任和公社农具厂厂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九社大队下宅兜生产队,进行调查摸底。
经过调查,发现今年夏收夏种的工具准备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新情况:由于开荒扩种,今年夏收夏种面积比过去大,工具要的多;这个队第一线增加了八个劳力,同时暑假又有一批学生回乡参加夏收夏种,都需要农具;原有的一些农具有一部分也需要修补。据计算全队共需要修配添置大小农具一百二十多件,占夏收夏种需要量的四分之一。他们在分头找社员座谈修理、添置农具问题时,有些社员要求农具厂派工人到队里设修配站;还有些社员反映,有些农具自己能修,但是缺少必要的原料材料。问题摸清后,他们就和这个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就地商量了解决的办法。
公社农具厂根据群众的要求,除抽出工人组织巡回修配队,登门修补农具外;又分别在沧溪、宅兜两处设立农具修配站。半个多月来,公社农具厂和各修配站已为社员修造了各种农具一万二千五百多件。供销社为了便利社员购买夏收夏种农具,也增设八个供销点,四天内就销售了农具八千七百多件。商业部门也通过清仓,拨出废铁八千多斤,供应农具厂制造农具;还拨出一批竹、木、桐油和黄麻,供应生产队和社员修理农具。目前,全社各生产队夏收夏种所需工具已准备90%左右。


第4版()
专栏:

新疆吐鲁番县农具厂党支部书记何桂芳(左)和工人一起检验镰刀的质量。
新华社记者 丁彬萱摄


第4版()
专栏:

超产队以夏促秋 减产队以秋补夏
戚庄大队力争秋熟超包产
本报南京29日电 江苏沭阳县青伊湖公社戚庄大队开展“以夏促秋,以秋补夏”的秋熟作物超包产活动。
戚庄大队今年夏熟取得了较好的收成。有六个生产队超产,两个生产队减产。第三、第五两个生产队超包产都在10%以上。大队及时公布夏季预分方案,发动各生产队群众细算超产账和减产账。超产队经过算账,都根据可能条件,订出了争取秋熟作物超包产的措施。减产的第六、第七两个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也认真寻找了减产原因,总结教训,提出了切实有效的秋熟作物的增产措施。于是,一个“以夏促秋、以秋补夏”的超包产活动开展起来了。
各生产队在争取秋熟超包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扩大晚秋作物的播种面积,全大队原来计划播种两千亩秋豆,现在又选择了一部分地身高、刷水快的麦茬田种上了豆子。第二、三两个生产队因为地处荡湖中心,不能播种秋豆过多;经过和老农商量,在上下茬兼顾的原则下,决定多种一部分麦茬高粱和麦茬杂豆。许多生产队还在秋田里进行补种、间种。
各生产队还采取有效办法,加强秋熟作物的田间管理。全大队四百三十九亩玉米,已经普锄三遍,并提早做好玉米扳乌头、治螟虫和授粉等准备工作,保证玉米顺利闯过各道关口。


第4版()
专栏:

贵州增种万亩药材
引进大量名贵药材种苗
本报贵阳29日电 贵州省中药材产区发展药材生产,据最近统计,新种植的中药材已达一万一千多亩。
贵州山区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生产的天麻、银耳、黄连、艾粉等珍贵药材驰名中外。
各药材产区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雨量等情况,安排了全年的中药材生产。省有关部门一面派出工作组,分赴湄潭、正安、大方、锦屏等各主要中药材产区,帮助解决在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面从外地引进生地、三七、白术、玄参、丹参等七十多种名贵药材的种苗一百四十三万多株。
在发展中药材生产中,许多地区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还采取在荒地套种、间作、药粮混作等办法,扩大了药材种植面积。


第4版()
专栏:

泾源扩建药材生产基地
本报银川29日电 位于六盘山地区的泾源县,积极扩大中药材生产。
泾源县是宁夏的主要药材产区之一,出产大黄、党参、白芍等十多种药材。今年泾源县除组织群众采挖野生药材和对原有的两个药材生产基地加强管理以外,还新建立了九个药材基地。此外,还从外地引进了当归、黄连、荆芥等十一个品种试种。并组织许多生产队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采取林药、粮药、菜药间作以及房前屋后种药材的办法,扩大药材种植面积。目前,春季播种和栽培的三百多亩药材,生长良好,药农正加强田间管理工作。


第4版()
专栏:

上海扩大中药来源
本报上海29日电 上海市在依靠各地供应中药的同时,又根据地方特点,就地取材扩大中药来源。
上海郊区从1957年起就开始引种栽培多种外地药材。到现在,已引种成功四十多种,其中有河南名产四大淮药——红花、生地、牛膝、山药,以及浙江的白菊、福建的泽泻、山东的太子参等。上海县龙华公社的社员们根据党参生长在高山荫后的特性,试验把党参同玉米、茄子间作,借玉米叶子和茄棚遮住阳光,使它也能在上海的大田里生长起来。
在市区的公园、街心花园和绿化地带也培植了不少中药。张庙路大街、沪南肇嘉滨路等处的街心花园种植的药菊、凤吵等花草,红白相映,既扩大了中药来源,又给市区风光增添了景色。
还有许多中药是从食品工厂、小菜场、公共食堂和里弄中收购到的废弃物资。如食品厂留下的橘皮、橘络,居民们吃墨鱼留下的墨鱼骨,都是药材原料。去年七百多家中药店收购这些原来被废弃的物资作成药材的就达一百三十万斤,其中墨鱼骨、乌鞘蛇等不仅满足了上海的需要,还支援了外地。


第4版()
专栏:

靖西培育“田七”
本报南宁29日电 广西靖西县各族社员精心培育护理名贵药材“田七”。
靖西县领导部门很重视“田七”的种植,全县农业、林业、商业等部门都密切配合,帮助有关生产单位发展“田七”生产。种植“田七”的公社、生产队一般固定三至五人,从事“田七”生产,并配有专职干部和技术人员指导。


第4版()
专栏:

安徽省岳西县回龙山药材培植场有四十多年药材生产经验的老药农黄长明(左)在给徒工讲解名贵药材“白芷”的整修、剪枝等管理技术。    新华社记者 吴进洪摄


第4版()
专栏:

拾麦队     润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