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访长冈乡
江升端 李崇林
从兴国县城往东,迎着朝阳走去,就可到达这老苏区的模范乡——现今长冈人民公社的长冈大队。出城登上潋江河上的武塘桥,桥下是长流不息的河水。这座普通的木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多次走过。过了桥,沿着伟大领袖所曾走过的道路,踏上长冈岭,一派簇新的景象展现在眼前: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那过去不毛的红土坡上,已是翡翠点点,果木排行成林了;田野里葱绿茂盛的禾苗,微风吹起层层波浪,显示了长冈人民几年来改造低产田的成绩;近处道路旁,建起了一座新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粉白的墙壁反射着耀眼的阳光。长冈,这老苏区的模范乡,已经改换了一幅崭新的面貌了。
当你走到长冈岭背上,在新近扩建的小学旁边,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古旧、简朴的农舍。门前的四方院内,耸立着两棵高大的梧桐树。一幅当年用石灰写成的苏区时期的标语,是长冈人民想尽了方法才保存下来的。这就是长冈乡苏维埃的旧址。三十年前,长冈人民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权,就在这里,进行过打土豪、分田地、发展生产、扩大红军等许多重要工作;乡苏维埃的干部们,以自己踏实深入的工作作风,同长冈人民一道,创造了光荣的苏区模范乡,赢得了我们伟大领袖的崇高评价。而今,长冈大队的队部仍旧设立在这儿。长冈人民对这幢旧屋有着深厚的感情。大队的干部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围坐在前辈所曾坐过的一张很旧的长方桌旁,讨论生产任务,制订远景规划。他们以前辈艰苦朴素的榜样策励自己,为把革命先烈所怀抱的崇高理想变成光辉的现实而勤勤恳恳地工作着。而屋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毛主席像的下面,贴着一条醒目的标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近三十年前,主席来这里调查过,他从这里发挥了这个真理,现在,这条真理继续照耀这里的同志们在向前进。长冈人民永远真切而生动地记忆着伟大领袖的风采。老革命同志有很多很多关于当年毛主席亲临这儿进行调查访问时所留下的故事和传说……
离大队部不远的地方,有一所土砖砌成的平房,那是苏区时期长冈乡的列宁小学。当年毛主席曾邀集长冈乡的干部和群众,在这里开过几个晚上的调查会。在这间长方形的堂屋里,围坐着十多个农民。一盏小小的青油灯,闪射着金黄的亮光。我们伟大的领袖就坐在桌旁,面前摊开着一张写满调查提纲的纸,把每一个问题反复地询问个清楚明白;以商讨的口吻和大家展开辩论。他在这儿曾循循善诱地鼓舞了农民们发言的积极性,启发他们思索。而当年黑夜中的青油灯的光辉,已经照遍祖国。
亲身参加过调查会的李奎应同志,常对来访者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激动,滔滔不绝地对人讲述着:他是怎样在1933年深秋的傍晚,一气跑到离长冈岭五里远的燕子窝——毛主席住宿的地方,去向伟大领袖汇报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情况。他永不能忘记,握着毛主席那双厚实的大手的一刹那,伟大领袖和蔼亲切的笑容,深深地印在他的心坎上,一直是激励他勤奋工作的力量的源泉。他还深深记得,主席为了深入了解生产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晚上调查会开到深夜才散,第二天一早又亲身下田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在进坳的那条弯曲的小路上,留下了主席的足迹。那时,田里黄金金的稻谷已经收割完毕,农民们把劳动的果实挑回自己家以后,又兴高采烈地到地里拣花生、挖番薯、开始播种油菜了。一天清晨,朝霞冉冉升起,托出一轮红日,毛主席在田塍上走着。他走到一块地边,弯下腰抓起一把泥土,细细地察看着,然后,脱去鞋袜,卷起裤腿,下田帮助农民种油菜。一边劳动,一边与周围的人亲切地交谈着。毛主席详细地询问了这里历年的油菜产量,并且同农民们研究了油菜增产的办法,鼓励他们合理施肥。农民们听从了毛主席的话,第二年春天,这一带油菜果然都获得了大丰收。
长冈大队的干部和公社干部常常激动地读着《毛泽东选集》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那篇文章。当读到毛主席对长冈乡苏维埃干部的热情赞语,称他们为“模范的长冈乡工作人员,可尊敬的长冈乡工作人员!”时,还会感动得两眼流泪。公社党委副书记钟起松常说到毛主席在长冈乡调查时的故事。其中有一件他印象最深。有一天,毛主席和中央苏维埃政府检查团的同志到田间去视察生产,路过一个名叫马荣海的农民家门口,见那两幢房子是新近才修成的,很注意地看了看,就走上前去,微笑着问:“这房子是新盖的吧?”马荣海一听问到房子,非常兴奋,忙回答说:“可不是!是乡苏发动大家捐钱、出工给盖起来的。我原先那一间半破草房,今年失火烧掉了。多亏得乡苏呀!要是早先,我哭都哭不出眼泪呀!共产党就是好,?们有么困难都给解决了……”。马荣海说得那么急,千言万语表达不尽内心的感激之情。这件事,在《长冈乡调查》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都曾提及“长冈乡是在最具体最实际的解决了群众中的每一个困难问题”。毛主席对长冈乡干部的热烈赞誉,曾大大地激励了苏维埃的干部和群众,也深深地教育了他们的后一代。长冈人民公社的干部们,缅怀前辈的模范事迹,承继前辈的优良作风,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解决着生产建设中的问题。他们关心着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每一具体困难,设法给以帮助。现在,长冈的群众中,又有一件新事在传颂着:今年春天,红军烈士曹承礼家的房子被暴雨淋坏倒塌了。大队党支部知道了这件事,立刻提到支部大会上来讨论,分派了一位年青的支书,动员了几个社员几天功夫就帮着建起了一间新屋。
长冈乡的墙上写着标语“发扬苏区光荣传统”,长冈乡的人们说:这不是哇白话!咱们一定要按主席的话办事情。
武塘桥下是不断的长流水,而长冈乡永远长流着的是人民对领袖的深情。


第4版()
专栏:

求是和探索精神
陈衍俊 陈传才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人们观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它的想法。”话说得含蓄,对于那些缺乏探索精神、习惯于“子曰:……”的人,却是一个很值得警醒的忠告。
当前,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同志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些人,习惯于复述前人的观点,把凡是前人说过的东西,都一律视之为金科圣典呢?这恐怕还不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一个共产主义者来说,我们尊重辩证唯物主义,我们非但不一般地反对复述古人前人的观点,而且我们一向尊重前人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对前人留下来的东西,还是主张采取批判和审查接受的态度的。记得列宁称赞马克思时这样说过,“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根据工人运动的实践一一检验过……”。马克思的态度,正是我们的光辉典范。只有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学术研究工作,才能对社会主义有所贡献,才能有助于科学文化事业的提高与发展。
读了《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中一个材料的调查》一文和《红旗》编者的按语,深为作者谢商那种大胆探索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所感动。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史料,一般人见到第一手资料及以后的许多记载,已是如此确凿,恐怕也就完全置信了。可是谢商却不是这样,他“对于可疑的材料,不是轻轻放过,而是认真地进行分析,进行必要的调查,从而辨明了事实真相”,判定了“这个‘工厂’是商人祝大椿为了骗取清政府的官衔而虚构出来的”,从而校正了一个重要的史料。这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态度。
社会生活的一切客观事物,本来就是十分复杂和丰富的。我们对待任何复杂的实际事物,如果不处处抱着权衡的态度,讨论的态度,扎扎实实的研究态度,而是以框框代替实际的研究,以先入为主的成见去代替细致的分析,那是不免要吃大亏,造成祸害的。从谢商的调查报告来看,作者经过这则史料的调查研究之后,告诉我们:“在整理史料时,对于历史档案材料的使用,是需要慎重研究的,即使是第一手的资料也并不一定可靠。”这话的确有说服力。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说明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必须持审查的批判的态度。
读了谢商的调查报告,更有感毛泽东同志所谆谆告诫我们的至理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实际生活的伟大的指导意义。在许多有关史料中,为什么对这么一个重要的史料都有同样的载录或资料编入,结果以讹传讹,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到了谢商,他却一反过去,他有发言权,而且发的言很带有权威性,为什么?就是因为谢商进行了深入的客观的调查研究,进行细致的、科学的研究。这种调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这个调查材料,得到启发。对待学术研究工作,都应该有谢商这种实事求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把态度放得更为老实一点、谦虚一点和奋发一点。


第4版()
专栏:影评

笑中含泪的艺术
管珑
果戈理的著名小说《外套》通过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的形象,以高度的艺术技巧,揭示出帝俄社会的基本矛盾: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僚上层分子与残酷无情的社会制度下底层人民之间的深刻矛盾。小说主人公的历史是通过许多极富有喜剧性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使得读者看了不禁出声而笑。另一方面,尽管作家对主人公寄以深刻的同情,却对他的贫乏、空虚的精神面貌作了尽情的嘲笑。小说中主人公外部的喜剧性加深了形象的内在的悲剧性。改编成电影的《外套》,经过苏联电影艺术家们加工处理,小说中悲剧性与喜剧性大大加强,从而使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了辛辣有力的揭露。
影片中有几个关键处理得很突出,表现出苏联电影艺术的精湛的技巧与高度的水平。在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决心另做一件外套以后,影片把重点放在刻划主人公如何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上面:严冬三天生一次炉子,用萝卜干代替茶叶,自己洗衣服、晚上不点灯,给人誊写稿件,为了节约穿鞋,走路都十分小心……这里舍去了小说中主要靠积蓄和年赏缝制新外套的情节,因为像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这样地位低微的人,不可能有太多的积蓄,而年赏又是要看统治阶级高兴才能得到,不能存着太多的幻想。
影片中对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做好新外套后的喜悦心情作了细致的刻划。这是原著中所没有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高兴得试了又试,在破镜片里照了又照,墙上脏而又没有牢固的挂钉,只得把它平铺在床中央,自己反而侧身倒在一旁。可以想见阿卡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第二天穿上新外套简直变了样子,以致小狗见了他狂吠不已。这些镜头都是极富于喜剧性的,使人看了发笑。崭新的外套与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肮脏简陋的住房、与他本人多皱的脸简直是鲜明的对比,对比中说明这件外套之成为主人公全部的生活内容是既自然而又合乎规律的。
晚宴场面在影片中处理得很好。处处都提示着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社会地位,他和贵族之间隔着一道鸿沟——阶级悬殊。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虽被邀参加晚宴,但观众不难看出他是不被人注意的。大家没有等他就座,他的席位也是临时安置的。大家用完饭都离席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坐在餐桌上,吃了几口,女仆急急忙忙来收拾餐具。大家都在跳舞,但没有人来请他跳。
小说中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外套是在一个平常的夜晚被劫的,在影片中改为狂欢的节日之夜。繁华的大街,鼎沸的人声中有人喊:“沙皇来了”,这个统治阶级尽情玩乐的夜晚,在沙皇出行按理应得到更多“保护”的夜晚,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却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他的外套被劫走了。深刻的阶级矛盾,悲欢的鲜明对比,加强了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处境的悲剧性。
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求见某大官的场面,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也是影片中最精采的地方。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请求某大官来帮助他追回被劫的外套,却遭到了大官的斥责。在小说中,某大官对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厉声斥责,以致阿卡基被吓得几乎倒下去,最后是被人抬着出去的。影片里这位大官是彬彬有礼的,用的是低沉有力的声调。这就分外显出这位道貌岸然的俄国统治阶级代表人物——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真正掠夺者的阴险毒辣和笑里藏刀的阶级本性。他的话刺进阿卡基的心里,使他毛骨悚然,在极端的恐惧中,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本能地看出了这位大官的强盗面目,吓得他不仅不再请愿,而且把身上穿着的仅有的一件上衣也剥下来给他了。在这里,仅仅一个小的动作,便把作家原来通过整篇小说所要得出来的结论,简单而自然地揭露得透彻无余。
扮演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演员贝阔夫的表演是成功的。主人公很少说话,大多是通过表情与动作,把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小人物,但演员并不把他扮演成卑劣和不可救药或者是全然麻木不仁的人。反之,他那被摧残的性格,经常得到充分的表露。他胆怯,但他也决不是毫无反抗的,在受嘲弄的时候,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含泪哀求说:“离开我吧,你们干吗老欺负我?!”在决定做新外套之后,阿卡基有了固定的人生目标,他的眼睛里第一次闪出希望的火花,甚至相貌都变得年轻了。新衣服做好那天晚上,脸上露出憨真的微笑。晚宴归途,阿卡基在微醉中对人生欢乐的渴望,一再提醒我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曾经有过青春,他的生命的火花并未熄灭。在他畏缩和苍老的外表下,尚存着内心单纯的一面。若不是由于非人的社会制度的压迫,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观众的心情是复杂的。喜、悲、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欲笑不得,欲语还休。这便是笑中含泪、“果戈理式”的艺术的力量。


第4版()
专栏:

忆越南
吕毅
寄奉越中友好协会陈辉燎副会长忆升龙①,星耀玉屏空。依稀有梦过蕉院,重越南矍铄翁,香茗味方浓。
寄奉河内诸友君记否,竹白湖边柳②?嫋嫋清风弄轻柔,依依欲挽行人手——三步两回首。
忆红河忆红河,摇桨漾金波。鸥鹭飞来环舞处,一船新稻一船歌——声声颂Cu· Hò③。忆Bo'Ha升龙好,最好是Bo'Ha④。一川烟雨湿翠叶,五月熏风绽红花——色彩染云霞。
注:河内旧名升龙城。
竹白湖,与西湖一堤相隔,是河内有名风景区之一。
Cu Ho,读若“嘏荷”,即“胡伯伯”的意思。越南歌谣“塔梅最美丽的是莲花,越南最美丽的是胡伯伯的名字”,句中“胡伯伯”,原文就是Cu Ho
Bo'Ha,读若“萡哈”,即越语“还剑湖滨”。


第4版()
专栏:

水乡早雾(水彩画) 古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