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结合春季预分 总结超产经验
三星大队鼓励社员多售家肥
据新华社杭州23日电 浙江温岭县城关公社三星生产大队通过总结春花超产经验,对社员又进行了一次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又一次检查了各队有关肥料政策的执行情况,鼓励社员积极出售家肥,并合理留肥自用。
这个大队的第八生产队和第三生产队,生产条件大体相同,但是春季预分中,一个超产,一个赔产。这是什么道理呢?经过大家调查分析,才知道第八队获得超包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正确处理公私用肥关系。这个队由于能够按照政策办事,调动了群众出售家肥的积极性,全队二十九户社员,在春花培育期间共计向队售肥六百七十多担,使集体生产搞得很好,同时,由于留肥比例合理,社员自留地生产也搞得不错。第三队恰恰相反,由于干部没有很好地贯彻政策,全队三十六户社员,在春花培育管理期间向集体投售的肥料只有四百一十担,肥料缺,生产当然搞得就不如第八队了。社员在讨论这两个生产队的经验教训中,第八队社员陈冬友还介绍了自己积极投售家肥和得到奖励的情况,使社员们进一步认识到搞好集体生产对集体和个人是都有好处的。
在帮助社员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大队又检查了各生产队执行家肥收购政策和集体生产用肥的情况。在检查中,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有的队还没有处理好收购家肥问题。虽然十一个队普遍订出了定额投肥、超额奖励的办法,但是有五个队由于没有充分发动社员讨论,目前还没有贯彻执行;二是有一部分生产队没有定期结算公布社员投肥的账目;三是集体生产用肥需要加强管理。有些生产队的社员虽然积极向队售肥,但是集中起来的肥料没有很好地管理。
大队对这些问题作了研究,并帮助各生产队做了这几项工作:健全定额投肥、超额奖励制度,建立每月结算公布社员投肥账目制度,同时修理好集体的贮肥坑,确定专人管理。
在加强思想教育和认真执行政策以后,社员积肥和向集体售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第八队社员十天时间就投售人粪二十多担,接近4月份一个月的总投肥量。5月份,第九生产队社员向队投售肥料,户户超定额。社员踊跃投售肥料,使早稻得到了更多的追肥。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合理施肥
中共安徽舒城县委第一书记 史元生
我们最近结合总结1960年农业生产经验,对施肥问题作了一些调查。调查中看到,肥料施用合理与不合理,中间大有文章。肥料合理施用,在当前肥料数量还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肥料的合理施用,涉及方面很多。我们调查中,主要是研究了肥田与瘦田、近田与远田应该怎样施肥的问题。由于施肥方法不同,同样数量的肥料,得到的产量却完全两样。河口公社牌坊大队的顺义生产队和靳家生产队,毗界相邻,土质基本相同。顺义生产队去年根据本队肥源和田底情况,采取肥田少施、一般田多施、瘦田和远田增施的施肥方法,做到看田施肥、亩亩有肥,结果水稻普遍增产。一百三十五亩水稻,平均亩产四百八十一斤,最高亩产四百九十五斤,最低亩产四百五十斤,高低仅相差10%。靳家生产队去年的总施肥量不少于顺义生产队,但施肥时肥田近田多施,一般田和瘦田少施,还有四十二亩白水栽秧;收获时一百三十亩水稻平均亩产四百二十斤,肥田最高的亩产五百五十斤;而瘦田最低的亩产三百二十斤,差距达41.8%。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又在城北公社石岗大队,选择了两块田底不同、施肥量相同的水田作了调查。两块田一肥一瘦,面积都是一亩八分,去年种的都是中稻,施肥量都约在一百一十担左右。但肥田单产四百四十四斤,比前年增产10%,瘦田单产三百五十五斤,比前年增产30%。
当然,土地产量的高低,增产幅度的大小,有多种原因,但施肥合理与否,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群众在这方面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一般都知道瘦田、远田底子薄、需肥量大,增产潜力也较大;而肥田、近田底子足、需肥量低于瘦田,增产潜力也较小,从增施肥料提高产量来说,肥田、近地的增产幅度就不如瘦田、远地。
从我县的情况看,虽然绝大部分地区一般是注意合理施肥的,但有些地区仍存在程度不同的施肥不合理现象。4月初,我们在西垱公社靠山大队检查积肥工作时,就发现这个大队龙墩生产队近村庄靠塘边的十二亩水田,当时已经挑了两次塘泥,每亩达二百五十担,而三十多亩远田,却粒肥未施。根据我们的调查,类似的不合理施肥现象所以存在,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一)有些干部对小面积与大面积的关系处理不当,抓了少数好田,忽视了其余的田,肥料使用,畸轻畸重,群众称这种作法是“一头重一头轻”、“好了小一斗,孬了大一石”;(二)有的干部对生产队提出的施肥要求偏高、偏急,生产队因为肥源不多、劳力不足,往往就施了近田,丢了远田;(三)有的生产队运肥工分定额不合理,没有根据运肥远近,确定工分报酬,影响了部分社员给远田施肥的积极性。
为了做到合理用肥,今年我们县许多生产大队通过和生产队商量,并发动社员群众广泛讨论,制定了施肥的具体措施,做法一般是从落实“三包”入手,大队按各生产队的土质和水利等条件逐田定产,核实包产,这样,就促使生产队大找增产门路,多从肥字上作文章,力争超过包产指标。如西垱公社龙山大队各生产队通过排队标账,把五百多亩远田薄地的施肥任务,采取定数量、定工分、定时间的办法包给社员去做。由于工分定额合理,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过去一贯不施肥的红毛冲薄地,今年也全都施上了肥。其次,分别缓急,计划施肥,一步跟一步,步步扎根,既照顾到肥源,又扩大了施肥面。第三,县和公社在分配商品肥料时,注意照顾瘦田、远地较多的低产地区。如干镇公社在供应化肥时就适当分给蔡店、石井、龙山三个低产大队多分配一些,使这些队的远田薄地都施上肥料。
我们县许多社、队由于合理用肥,有效地扩大了施肥面积。根据不同地区典型调查,今年我县栽插的中、晚稻,施肥面积比去年扩大了25%,为今年全面平衡增产打下了可靠基础。


第2版()
专栏:

积极领导积肥工作
中共宁夏石咀山市宝丰公社渠羊大队总支书记 牛存义
在庄稼话里,不知有多少是说明肥料重要性的,像:“冬里看粪堆,夏天看粮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我也算是个老农,经验告诉我,抓住了肥料,就像过河摸到了深浅,心里就有了底。我们大队共有九个生产队,第六队的积肥工作是比较好的一个。因为大队干部平时注意从六队这个点上吸取经验并及时推广,其它各队的积肥工作也有很大改变,除第七生产队外,其他各队今年夏、秋作物的底肥、追肥都比较多。
大队的积肥工作为什么搞得好?叫我看是这样:党不断教导我们基层干部,要特别注意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搞得好,才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我们就是从调查研究入手来解决肥料问题的。在1959年,针对肥料不足的情况,大队的领导干部就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到当时积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有些生产队的干部“一条腿走路”,只抓了集体积肥,放松了领导社员家庭积肥;二、有些干部和社员,光想靠化肥“过日子”,他们认为公社化了,公社、大队有钱,购买化肥既方便又省事;三、还有一些队干部错误地以为社员积肥给工分,怕加大了开支;四、有些生产队在积肥上,多劳多得的政策贯彻执行得不彻底。深入的调查研究,使我们领导思想明确了关键所在。使我们也了解到农村里有取之不尽的肥源,问题是过去对积肥工作的领导没有赶上去。针对这些问题,属于思想问题的,从思想问题入手解决;属于具体问题的就从具体问题入手解决。如解决公私积肥并举问题时,大队就给生产队干部算细账,说明要是只看到生产队的牛圈,而看不到全大队七百六十八户社员家庭积肥的巨大肥源,就是“一条腿走路”,永远解决不了肥料问题。同时使大家认识到光靠化肥也不行,因为没有这么多化肥;社员积肥给予合理的报酬,就是正确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政策,不然,就不能鼓舞社员的积肥积极性。别光看积肥多开支了些工分,而正是这些必要开支,才换来了大批的肥料,才有可能收到更多的粮食。大队就这样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加强了对积肥工作的领导。经过逐步的摸索改进,各队的积肥工作的被动局面逐步改变了。过去我们是一步错百步撵,如今是肥料够用,比较主动。
在积肥工作中,大队干部带头干,以身作则。干部走到哪里,粪筐就背到哪里。开始,有人放不下架子,党总支的委员们就先把粪筐背起来积肥,走到哪队倒在哪队,在哪队记工分。各级干部背筐拾粪,有力地带动了广大群众。干部虽然积肥不多,但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大队正以六队为榜样,计划在积肥的大好季节里,开展一次群众性的积肥活动。今年就为明年生产备下肥料,促使各生产队都能突破肥料关。


第2版()
专栏:

河北永年县临洺关人民公社河北铺生产大队第二生产队的社员在给夏播地送肥。这个生产队由于坚持集体积肥与社员个人积肥相结合的原则,积肥活动经常。
新华社记者 王旭东摄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消息

四川培育晚稻秧苗
本报成都23日电 四川省开始播种晚稻,力争育好秧苗,为适时移栽准备条件。季节较早的宜宾、内江等专区,已播谷种一、二百万斤。
在晚稻育秧中,广安、富顺、夹江、会东等县有不少公社,都以生产队为单位,召开社员大会、老农座谈会等,因地制宜地商量晚稻的增产措施。有的地方,干部们还和老农一起,总结了历年来晚稻的生产经验,作为指导今年晚稻生产的参考。
许多生产队今年育秧,都是边播种、边建立了田间管理责任制,随即加强了秧田管理。广安等地对5月底和6月上旬撒种的秧田,已经追了一次肥。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消息

湖南部分地区种杂粮
据新华社长沙23日电 目前,正是湖南省种植红薯、高粱、包谷等各种杂粮作物的重要季节;加上各地最近都下了一些雨,墒情较好。部分地区的人民公社,正在组织力量,种植杂粮作物,力争多收一些粮食。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消息

潮汕平原收割早稻
本报广州23日电 广东汕头专区潮汕平原开镰收割早稻。
潮汕平原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产区之一。今年这里的早稻生长较好,成熟期也比较一致。为了适时完成收割任务,揭阳、普宁、潮阳等县在收割之前,对劳力、工具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有些地区还根据早稻成熟先后的情况进行排队,确定收割次序,做到了熟一丘割一丘。有些生产队在收割之前,还制订了细收细打的操作规程,做到了轻割轻放,细收细打。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消息

吉林水稻产区开始插秧
本报长春23日电 吉林省水稻产区在水田旱直播结束之后,及时开始水稻插秧。水源、畜力不足和秧苗生长慢的地方,社员们正在积极克服困难,争取适时完成插秧。著名水稻产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许多公社正妥善安排活计,集中主要劳动力进行插秧。
吉林省前一时期的气温较低,秧苗生长缓慢;有些地方因雨少缺水灌田,不能及时耙田,影响插秧进度。为了保证适时完成插秧任务,许多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克服这些困难。水源不足和引水困难的地方,正组织力量提水灌溉和加高拦河坝提高水位,引水入田。缺水较严重的磐石县,集中了抽水机械和提水工具,提水灌田。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消息

郴州地区灾后迅速恢复生产
本报长沙23电 湖南省郴州地区农村人民公社的社员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条件,初步战胜山洪的危害,使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仅五天时间,全区受灾的田有半数左右进行了洗苗、补蔸、改种和加工加肥。
6月上旬至13日,郴州地区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全区不少农作物都被洪水淹没和冲毁,部分水利工程和排灌机械,也受到了损坏。受灾地区的干部和群众积极开展了生产救灾工作。
为了加强各地恢复生产的领导,这个地区的领导部门抽调了二十多个干部组成三个工作组,深入到灾情较重的永兴、耒阳等县帮助恢复生产和安排群众生活。


第2版()
专栏:

保护牲畜安全越过冬春 做好春季接羔护幼工作
新疆大小家畜春季繁殖多
本报乌鲁木齐23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春季牧业生产获得丰收。到6月上旬为止统计,全区90%以上的母羊和过半数的马牛等大家畜已经产了幼畜;各种幼畜比去年同期约增加一百万头左右。
新疆今年畜牧业丰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保护成畜、母畜安全越冬、度春和春季接羔护幼工作作得好。从去年秋季以来,许多地区就抓紧牲畜增膘、配种和在冬春牧场搭盖棚圈,储备草料等工作,为各类畜群安全越冬、度春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冬季牲畜普遍膘肥体壮,今年转入春牧场时,很多畜群仍保持七、八成的体膘。成畜死亡和怀孕母畜流产也比往年大大减少。主要牧区的托里、阿勒泰等县越冬度春期间成畜死亡损失仅占成畜总头数的2%左右,比去年同期减少约3%。
为了搞好今年畜牧业生产,有关领导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畜牧业的领导。主要牧区的一些生产大队,成立了专门机构,对牲畜增膘、配种、转移牧场、接羔、育幼等每一个重要环节加强领导。同时,各地还进一步整顿和纯洁了牧放人员的队伍,推行了定额管理和评工记分制度,鼓舞了广大社员和牧工的积极性。冬春季节气候变化剧烈的阿勒泰专区,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许多公社都建立了气象工作组,及时传递气象预报,使生产队畜群避免或减少了损失。阿勒泰县阿拉哈克公社在转移牧场和接羔的一个多月中,就连续遇到六次大风、降温和降雪,但由于得到气象预报,加强了防风御寒工作,全社八万三千多头成畜从去冬到今年4月,死亡损失仅占1.1%。
阿勒泰专区和所属各县领导牧业生产的各级干部,去冬今春一直坚持在牧场办公。在春季转移牧场时,阿勒泰专区、塔城专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各县,都组织了大批干部和老牧民,提前踏勘了转移路线,调查了春牧场的水草情况,这对保护母畜安全和幼畜成活起了很大作用。(附图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草原,牧草丰盛,是个放牧牛羊的好地方。草原上的精河县上游公社的牧民正抓紧草原上的黄金季节,加强放牧工作。这是牧场上的公社羊群。
傅胜瑞摄
(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青海繁育良种牲畜
选育河曲马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马场选育河曲种马。河曲马产于黄河弯曲地区的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以体质结实、乘挽兼长而驰名。为了繁殖和发展这种良马,河南马场从去年开始,就选育河曲种马,现已选育了九百多匹适龄公母马。这些马在集中后相继产驹,成活的一百匹马驹,只只健壮。
柴达木繁殖骆驼
柴达木骆驼场积极繁殖本地骆驼。柴达木地区沙漠较多,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这里是一支重要的运输工具。骆驼场的职工在抓好驼膘的基础上,掌握母驼发情期,适时配种,母驼怀胎期间适当减少使役,并提前为驼羔准备饲料和防病药物,力争驼羔多活、多壮。这个场建场六年来,共繁殖骆驼二千六百多峰。
发展良种牦牛
海北藏族自治州托勒种畜场三分场选育优良牦牛。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牛种,善于跋山涉水。为了提高牦牛的产乳量,这个分场根据体型、乳量、毛色、口齿等条件,选出了一千一百多头进行繁育。并且对每头牛都编号登记,以便挑选优良种牛。
藏系羊优点多
托勒种畜场的藏系羊选育工作获得成绩。藏系羊是青海省的土种羊,具有适应高寒、便于饲放管理、繁殖能力强等特点,它的毛长,富于弹性,抗磨耐用。托勒种畜场去年选择了五千多只体格高大丰满、毛产量高、毛长的适龄公母羊,组织专人饲放管理。目前,这个场正在总结去年藏系羊选育经验,成立了育种委员会,专门研究和指导这项工作。


第2版()
专栏:江西通讯

在老农和青年之间
——南昌幽兰公社杨芳大队青年是怎样向老农学技术的
本报记者 燕凌
一次转败为胜的战斗
初夏,雨天,走在杨芳大队田间,望着绿波洋溢的稻田,一片生机活泼,令人心旷神怡。
幽兰公社在南昌东南,抚水下游之东,波阳湖南端之西。杨芳大队是这个公社里生产发展较快的大队之一。原先,这里的水稻产量比较低,又缺少多种经营的收入,是一个穷地方。近几年,开始由穷变富了。
大队支部书记胡水金同志走在田间显得特别高兴。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每一片禾苗,对他来说都是亲切的。虽然下着雨,田间没有很多人。他看到的却并不只是一片又一片葱茏的禾苗,而是社员群众的一场又一场活跃的生产劳动。
胡水金同志告诉我们:杨芳大队湖下生产队的一部分早稻秧苗,今年又因为播种过早,冻死了;不得不重新播种,反而推迟了时间。别的队开始插秧的时候,这个队还有很多秧苗只有二寸长,插这样的嫩秧又费工又不容易插好。那时候,眼看要耽误插秧季节了,叫人好不心焦!
怎么办?胡水金同志在这个队召开了有队干部、老农、青年参加的座谈会,讨论这个问题。胡早宜等青年社员,凭着一股子猛打猛冲的干劲,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不怕秧短难插,干脆早些动手,日栽夜栽,分组开展竞赛;规定每个劳动力插多少亩秧的任务,限期完成!他们还建议教不会插秧的人赶快学,一齐上阵。
本来,在队干部决定提早播种的时候,一些老农就不同意;他们一边播种一边自言自语:“不中用,要冻死!”结果虽然不像去年一样冻死了那么多,还是冻死了一批。他们为这很伤心,可是,他们知道,现在生气也没用处,要紧的是想办法赶季节。他们平心静气地想:猛打猛冲,连夜栽插,决不是好办法。季节一定要赶,可是得另谋计策。老农胡著兴等商量之后,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先把插秧前的准备工作做好,然后集中力量突击插秧。这样,插得快、插得好,插上以后返青快、生长快,就能赶上去。这样的意见一提出来,大家齐声称好,一致赞成。
老农的计谋开了青年人的心窍,青年人的干劲也鼓舞了老农的斗志。第二天,从村庄里到田野上,处处都活跃起来了:兴致勃勃的青年人加劲送肥下田;技术熟练的老农耕田耙田;女社员铲田塍,准备扎秧草;队干部准备斗笠、蓑衣,安排生活;同时,加强了秧田管理,追肥催长。生产队也接受了一些青年提出的训练不会插秧的人学会插秧的建议,由几个老农负责开办了短期的“插秧训练班”。老农细心地教,男女青年热心地学,更多的人掌握了或者提高了插秧技术。
几天之后,一切准备停当,秧苗也长到了五寸多长。插秧一开始,就进展得很快,青年人在这中间成为重要的突击力量。三天,湖下生产队插秧完毕,又快又好。
从向老农挑战到拜老农为师
“1958年,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老农也闹过一阵子情绪。那时候,有些年青人不大尊重老农的意见,开会讨论增产指标和增产措施,常有人说老农是‘老保守’。这样,老农有意见也不再提了,他们说:‘我们是老社会的老脑筋,不懂你们新社会的新花样,该我们歇歇了。’……”
这是不久就成为“过去了”的一段事情;可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像静静的小河那样流过去的。胡水金同志告诉我们,在这里,人们的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有过“几番风雨”。
1959年春天栽禾的时候,青年社员胡早宜、胡木生和一个管理区的干部李生元,要按二寸株距三寸行距的规格栽,老农胡著启、胡虞兴要按株距六寸、行距七寸的规格栽。大队支委会和管委会是同意老农的意见的。但是,既然青年人坚持他们的意见,也就赞成他们试一试。几个青年提出来,要同老农比赛比赛。由生产队里拨出土质相同的一亩三分田来,经过准确的丈量,分为两半。两个老农种一边,三个青年种另一边。栽禾的时候,老农两人按他们的规格栽,一个早上就栽完了;青年三人按他们的规格栽,从早上到中午才栽完,多费了两倍工。老农说:“要是全队的田都像你们这样栽,要栽到端阳节去了;误了季节,收不到谷?”几个青年还是不服气,要看产量。到成熟的时候,老农种的一边稻秆比青年种的一边高好几寸;每穗大约八十多粒,比另一边的多二十来粒,谷粒也比较大,亩产合六百四十斤;青年人种的一边,亩产合五百七十斤。这时候,几个年青人才口服心服,当即拜老农为师。
1959年早稻收获之后,全大队大部分青年都热心向老农学习生产技术了。这个大队当时有四个生产队,生产队下面又分了九个作业组,每个作业组都有几个技术最好的老农作骨干,长年不变动;青年也搭配在各个作业组里,跟老农学习。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全大队已经有六十多个青年初步掌握了施肥以外整个水稻耕作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施肥这一项农活,要看作物的变化,看不同的土质,看不同的天气,灵活地掌握肥料的种类、数量和施肥的方法,细致得简直同中医开药方差不多,要细心地学好多年才行。这里的青年们也并没有怕难,事情越复杂,他们钻研的兴趣越大。
他们不光向老农学习,还大伙儿一起研究,互相启发,共同帮助。对于科学知识和别的公社的经验,他们也很重视。在报上看到南昌市八一公社万绍鹤培育绿肥(红花草)的技术经验以后,他们就一起讨论,同本队的经验结合起来学习、试验,使自己的经验又提高了一步。
新老结合,光彩焕发
一些新的技术的推广,也打开了一些老农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思想。
以前,老农都说:全大队的早稻每亩能收到五百斤,就顶天了。队干部和青年说能够超过五百斤,老农不相信,说:田又不是橡皮做的,一亩就是那么大,不能拉宽扯长……。去年早稻全大队平均每亩收了五百五十一斤,老农亲自参加了过秤入仓,这才相信:我们的田还有很多劲没有使出来哩!
这里起初改用晚稻改良品种“金包银”。一些老农不接受。这种稻出米率高,多出饭,好吃;可是有个毛病:成熟的时候易脱落,怕风。试种了一部分,成熟时恰巧起了风,田里落了一层谷,老农气得不行。后来收打的结果,“金包银”的谷粒,虽然脱落在田里不少,亩产量并不低于别的晚稻。这样,老农的气才消了些。气一消,转而又提出来积极的建议:它怕风,我们以后好好看天气,掌握好时机割禾就行了。——前年,他们的晚稻有一半种“金包银”;去年,他们的晚稻田已有70%改种“金包银”,其余的种过去习惯种的“柳絮”。他们还发现这两种晚稻自然杂交后产量更高一些。老农对改良品种的兴趣也更大了。他们又提出了对付刮风落粒的计策:把“金包银”栽在较肥的田里,耕得深些,让泥土松软一些;多施些肥,让它们长得高一些。这样,到灌浆以后,一遇风雨,它们就会自然倒伏;这时候倒伏对产量无碍,倒伏后就不怕风吹粒落了。在土质比较瘦的一部分田上,晚稻不会自然倒伏,就仍然种不怕风的“柳絮”。
老经验和新技术结合了起来,发出了新的光彩。
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也出现了新的关系。
他们不但做到了耐心地教、细心地学,还常常互相启发,推陈出新。
他们不但在生产劳动中有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深厚的感情。
割禾的时候,青年人不让老农挑重担子,只让他们捆捆绑绑。吃午饭的时候从田间回家,每人要带一挑禾;青年人挑着担子快步走,回村后把担子放下就又急忙回转去接老农的担子。
育秧的时候,要严密注意天气的变化,夜里也要在田间观察天气,好决定什么时候放水,什么时候灌水。老农催年轻人回家去睡,他们说:老年人少睡些觉不要紧,年轻人要睡足。
做活或是休息的时候,老农常常谆谆教导青年,要做老老实实的正派人,要学会勤俭过日子。青年人之间有时候闹意见,有时候夫妻吵架,老农就和蔼地劝他们团结、和睦。
以前,学种田,学做人,都是父亲、伯叔教子侄;现在,全队的大多数老农和青年之间都像父子亲人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