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山东通讯

临清棉区见闻
范桂 英范 宋杰
5月初,黄河下游鲁西平原上的冬小麦已经抽出了穗子;刚刚破土抽芽的高粱、谷子和大豆,在社员们精心抚育下,抗拒了严重的干旱生长着。那关系着广大人民衣着的棉花又是怎样呢?我们在盛产棉花的临清市作了一次巡礼,这里记下的是棉农们抗旱播种抗旱保苗的一些片断。
(一)
我们来到临清市的时候,这里继续在抗旱播种棉花。
临清市在遭受了连续两年的干旱之后,今春又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缺雨,给棉花播种带来了困难。但是,社员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们千方百计地灌水造墒,争取适时播种。我们在好几个公社里,看到社员们在引用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位山引黄灌溉渠的水灌田。潺潺的水流,顺着纵横的干、支、斗渠,日夜不停的流进棉田。为了使棉田全部浇上水,社员们紧张的操纵着水车、水斗和一些带动抽水机的电动机、柴油机。
早在入春以前,老赵庄公社黎明生产大队老八队的社员们就开始灌水造墒、铺施底肥。生产队干部郝文林领着男女社员在二百四十四亩棉田里增修毛渠,采取横地开沟,短畦浇水的办法,让棉田喝足。年轻的女共产党员、棉花管理作业组组长相方元,领着十多名青年妇女,一边引水浇地造墒,一边往田里运送肥料,不到一个月,就提前完成了五十八亩棉田的浇水造墒和铺施底肥的任务。
(二)
播种的时候,人们更仔细了。老赵庄公社黎明大队由群众选出来的一百四十多个扶耧手,细致地进行查墒试温,根据墒情和地温确定每块棉田的下种量和播种的深度。试播开始了,李连芳老汉先试播了一遭。他注意了行直,结果两条耧腿的深浅不一。康福善接受了教训,可又出现了落种不匀的现象。于是这伙老棉农一边耩,一边研究,经过四次试播,直到平均每亩播种量相差不到半斤,才认为可以出师播种了。但老棉农郝连汉仍提出意见:灌水造墒不匀,可能出现“花墒田”,每耧应当再组织三、五人“跟耧查墒补种”。
在临清,精细栽培棉花,自然不只老赵庄一个公社。
(三)
棉花出苗后,松林公社五十七岁的老棉农裴保荣,往棉田里跑的更勤了。这位贫农出身、有着几十年植棉经验的“棉花通”,不时地用双手扒开棉田的表土,查看墒情,或拔掉偶尔发现的病株。他看着长出嫩绿真叶的棉苗,心里在琢磨着“没有十成苗,难得十成收”这句农谚。他自言自语说:“可得千方百计使幼苗吃足喝饱,不要遭受风灾和病虫害啊。”随着棉苗逐渐长高,这位公社的棉花“顾问”,几乎每天都要到棉田里转几遭,看看棉苗的生长情况,向干部和社员们传授抗旱保苗、补苗的技术。
临清市很多公社的棉农都是这样和棉苗共呼吸的。松林公社和老赵庄公社的棉农们,根据今年棉田浇水造墒地温低的特点,在棉花播种后两天,就开始锄“梦花”和“砸砘子”,提高地温,增加出苗率。下堡寺公社对棉花全苗的要求比任何一年都高,光查苗补苗就先后进行了四次:播种时“跟耧查墒补种”一次;播种后又查了地头、地角、地边、路边、渠边,查到补齐:棉芽出土后,根据定苗株距的要求,逐块逐垅检查,缺苗断垅的自然都得补上;定苗时,每十行又留一行作后备棉地,以备因病虫害等出现缺苗时移植补栽。这个公社的四万一千一百亩棉花,全苗田开始仅占一半左右,经过四次查补,全苗田大大增加。
(四)
在临清期间,我们还看到许多精细管理棉田的生动事例。松林公社松林大队的社员们,对部分挑水点种底墒较差的棉田照管的特别精细,他们采取“掐顶不拔根”的办法间苗、定苗,防止棉田透风跑墒。有的队定苗后立即在垅背上开沟浇水补墒。古楼公社古楼大队的社员们,在“治虫不见虫”的口号下,在棉花播种前就进行了一次消灭棉蚜老窝的活动,普遍铲除了坟头、路边、渠旁、村头、坑边等棉田周围的杂草,对寄生棉蚜的桑树、桃树、花椒树、石榴树等也进行了一次喷药杀卵。老赵庄公社那些管理棉苗心细手巧的女社员,管理棉花更是仔细,她们力争作到不伤一棵苗,不掉一片叶。现在,这个公社的五万九千亩棉花已经普遍耘锄三遍了。
(五)
临清市的棉农们这样细心地培育棉花,是有它的思想基础的。在安排棉花种植计划时,各公社的党组织,在中共临清市委领导下,向社员们深入地宣传了发展棉花生产对支援国家建设的意义,和国家鼓励棉农增产棉花的政策。各公社的社员们经过讨论,认为棉区因地制宜地多种棉花,同粮区多种粮食是一个道理,不仅对国家有利,也增加社员们的收入。因此,广大棉农的干劲鼓得足足的,力争增产棉花。我们在几个公社访问时看到:就连一些辅助劳力,也在关怀着队里的棉花生产,愿意为多产棉花出一把力。老赵庄公社七十二岁的老社员李文庆,一冬一春四处拾粪,现在已向队里交售了六次肥料。


第3版()
专栏:山西通讯

依靠群众就有办法
——南庙大队抗灾种棉记
本报记者 高满意 宋莎荫
全国著名植棉模范曲耀离的家乡——山西省运城县龙居公社南庙生产大队的社员们都说,今年的棉花苗架整齐、均匀、壮实。
干旱使大家焦急
其实,南庙这地方,今年棉花的生长条件真可以说是“七灾八难”。
头一件,就是旱。这地方从去年种下麦就没见过一场透雨;冬天落了两场雪,加起来不到一寸厚。磨蹭到今年4月初,地里的干土已是一镢头刨不到个底。眼看棉花就要下种,旱成这样,谁不着急?好些人主张等下雨以后再种。能马上得雨,那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这样不行。曲耀离想到去年就是因为三等两等,越等越干旱,结果误了一个节令。怎么办呢?曲耀离和老农合计出一条办法,这办法是:抗旱种下去,以后见雨就会发芽;没雨就引水顺背一渗透,苗照样能出。这么个种法,老农同意,但是他们提出:往年的温汤浸种使不得,温汤浸过的棉籽,种下去籽里的水分很快会被干土吸去,芽儿就会收缩,以后即使下雨也不再发芽了。这意见曲耀离觉得在理,其他干部们也觉得对,于是他们就把种籽处理的办法改成了凉水拌种。
就这么着,南庙今年的三千六百多亩棉田总算适时种下了。
大雨又带来新问题
种下以后,社员们一面准备浇水,一面自然是盼望着有一场好雨。后来雨倒是盼来了,4月23日,下了一场大雨,可是25日曲耀离和大队干部郭凤录、冯太中到地里一看,都大瞪了眼。刨开地皮一看,棉籽倒是发芽了,就是大雨以后地皮板结,把棉苗又压回去了。看样子不动手帮帮忙,就有相当一部分小苗出不了土。可是,小苗已经顶着地皮,弄不好就会把“头”砍掉,怎么办?晚上,生产大队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大家一议论,办法就出来了。这些办法是:对土块多的地,先趁墒耱一次,等棉苗出土10%左右,再进行细耙;在粘土地里掌握火候抢时耙;沙壤土地板结少,等稍干后再耙。结果,因为耙耱细心、适时,土壤疏松,全大队三千多亩棉田,在雨后六天就出全了苗。
闯了一关又一关
南庙生产大队的社员刚把棉苗侍弄得缓过一口气来,5月8日晚上竟又来了一场狂风暴雨,整整吹打了六个小时。第二天,绿油油的棉叶给打了个稀烂,有的小苗被泥水闷住了,还有的像害了大病一样没精打采地躺在地里。有些社员长吁短叹,有的社员气的直骂老天爷。这时,作为公社副主任的曲耀离心里自然也不好受。他把三十年的经验,翻过来翻过去想了几遍,思谋着进行一次深中耕,提高地温,也许能让这些受伤的苗儿返过劲来。他把这个想法向大队干部提出来,大队干部对这样做也拿不准,就把他的建议交给各生产队去研究。生产队召集老农、技术员一商量,都说有道理。第二天各生产队就组织劳力干开了,两天功夫就把所有棉田普遍深中耕了一次。地温一提高,小苗很快就直起了腰。接着他们又把大风暴破坏严重的地方补了苗。这一关又闯了过来。
临走的时候,我们问曲耀离:今后的情况是不是会好一点。他笑着回答:那可说不上,但是,只要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扎扎实实“下功夫”,就不怕它再有三长两短。


第3版()
专栏:

马桥大队第四队划分步骤集中劳力落实责任
夏收夏种夏管统筹兼顾
元麦油菜收打细致,夏田边犁边插,早种棉花已锄一遍
本报南京30日电 江苏江阴县南沙公社马桥大队第四生产队,总结往年的经验,妥善安排了今年夏季生产,使夏收、夏种、夏管工作样样做得好。到本月20日,全队大元麦、油菜已全部登场,收得细,打得净,并已在绿肥茬、大元麦茬和油菜茬田里插水稻秧十五亩,早种的棉花锄了一遍。
为了搞好夏季生产,这个生产队管委会,在5月上旬就发动社员,结合讨论大队制订的夏季预分方案,算了两笔账:一是算集体超包产和个人多劳多得关系账。全队夏熟作物如果超过包产计划一成,每一百个劳动日,就可以多分若干超产粮和超产奖金。二是算搞好夏季生产与全年超包产的关系账。大家认为,夏熟收入占全年收入三分之一,是争取全年超包产的物质基础;夏种、夏管是争取秋熟作物丰收的重要关口,一定要收好种好管好。接着这个队又民主讨论了夏收夏种夏管的奖励制度,鼓励社员更好劳动、提高农活质量。这样就进一步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为搞好夏季生产打下了思想基础。
收、种、管的工作如何安排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委会又发动社员回顾了几年来夏季生产情况,得出四条经验:
一是在收、种、管的安排上不能有片面性。不能重种、轻收、放松管理;二是抓质量不能先紧后松;三是大面积小面积要同时抓紧;四是夏种规格要因地制宜。今年他们吸取这些经验,在制订生产计划中就对收、种、管之间、季节与质量之间、大面积与小面积之间进行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接着,干部和社员一道,制订计划,先后共分四步:第一步是逐块排队,因田、因品种制宜地订出收刈时间和夏种规格。第二步是排任务,算劳力,定季节,分段作出具体安排。第三步是根据各块田的工作难易,路远路近,按照工种定额评增评减,把各项农活的工分计算到每一块田。第四步是根据各项农活性质,分别确定包工形式,把责任落实到作业组和个人,做到计划落地生根,千斤担子大家挑。
按照夏收夏种计划要求,全队六十五个整半劳动力,根据收、种、管统一安排的精神,93.8%参加前方生产,进行整田、莳秧、运肥施肥、收刈打场、棉田管理和抢种“十边地”杂粮等工作。此外,以四个劳动力,照管小孩,负责食堂炊事和喂养猪仔等。平时,大家分工负责,遇到天气不正常时,便统一调配,夏种服从夏收。
作业组对各项农活分别采取大包小评、按件记工和死分活评等办法进行评工记分。如刈麦、捆麦、挑麦、刈秧、运肥等农活,分别实行大包工,组内实行评工记分。对拔秧、坌田角、耕田等农活实行按件记工,对一些难以确定定额的零活,则实行死分活评。各作业组做到评工记分田头清、日日清,从而使社员干活更加积极。全队男女劳动力平均每人每天超过定额一到二分,社员普遍反映说:“多劳多得目标明,越做越有劲。”(附图片)
陕西西安市阿房区鱼化商店职工送货队正在向公社运送夏收夏种农具
 王浚、王安良摄


第3版()
专栏:

山东及早做好夏收夏种准备工作
四川在夏收中组织劳力精选良种
本报济南30日电 山东许多地区的公社,加紧准备迎接夏收夏种。
山东在连续两年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以后,去冬今春又发生了严重干旱,今年小麦生长不好,已成定局。精收可以到手的夏粮,种好晚秋作物已成为山东全省人民极重要的任务。另方面由于去秋种的晚茬麦多,成熟集中,又加部分春田因天旱改成夏播,这样又形成夏收夏种农活多、农活紧。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县及早成立了夏收夏种指挥部。社、队比较普遍地成立了夏收夏种领导小组,发动群众及早制订计划,加紧夏收夏种准备工作。为了避免收种大忙时农活挤在一起,现在全省已在麦田中套种了五百万亩夏播作物。有些公社夏播作物需要的基肥已经提前运到地头。
许多地区对夏收夏种工具也及早作了准备。济宁地区根据“自力更生,以修为主,修制并举”的精神,发动工、农、商协作,加紧修理、制造、调运和供应夏收夏种工具,到5月13日统计,备妥的工具已占需要数的88%以上。
有些公社的小麦因灾减产,在麦田管理中,进行抗灾斗争多用了工。据此,这些公社把合理调整“三包”指标,也作为夏收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有许多公社的生产队,结合安排夏收夏种的劳力,根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制订了收、种期间的劳动定额。
许多地方和公社,在强调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搞好夏收夏种的同时,还准备对有困难的社、队进行重点帮助。现在各地国营和社营拖拉机站,正在检修机具,准备支援困难社、队抢收抢种;有些社、队正根据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调剂夏种种子。
本报成都30日电 四川许多地区的人民公社,在夏收中,及时组织劳力精选良种。南充、达县、绵阳、内江等专区的许多生产队,组织有经验的农民成立选种小组,采用田间逐块鉴定,块选、株选、穗选等方法,选出了许多植株健壮、整齐、分蘖强、穗多、子饱、产量高、抗灾力强的种子。许多地方还对品种不齐或作物混杂不能选留种子的生产队,由大队按照等价交换原则组织调剂。许多地方的选种专业组还实行定人、定田、定工、定质量、定任务的责任制,严格评工记分,对良种田普遍实行单收、单打、单藏,提高了良种的纯度。
在选留良种的同时,各生产队还健全了保管制度,实行专仓储藏,专人保管,严格验收,对号入仓,并订出了定期翻晒、检查和奖惩等制度。


第3版()
专栏:

加强思想工作 贯彻奖励政策
贾家庄大队棉花生产搞得出色
超额完成种植计划;播种细致;出苗率高;准备了棉田专用化肥;查苗、补苗又快又好
本报太原30日电 在春季生产中,一度重粮轻棉的山西省汾阳县万年青公社贾家庄生产大队,由于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了植棉奖励政策,具体解决了劳动报酬问题,各生产队都超额完成了植棉计划。原来准备在旱田薄地种植的一百一十亩棉花,经过调整,都调换了好地。出苗率普遍在95%以上。
在今年开春,大队安排种植比例的时候,六个生产队都不太愿意多种棉花。党支部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是一些社员、干部对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认识不全面,对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同时,在种棉的经济报酬上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针对上述情况,大队党支部组织社员、干部对今年的粮棉种植计划进行了讨论。讨论的问题是:多种棉花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可以更快增加集体收入;有利于这个地区安排作物种植比例与轮作倒茬;而少种了棉花,又势必影响社员的用布用油。从这几方面进行讨论后,大家逐渐明确了多种、种好棉花对国家有利,对自己也有利。与此同时,大队党支部、管理委员会又向群众宣传了国家有关植棉的奖励政策。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吸收老农、青年、妇女、干部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民主制订了棉花生产的各项农活的劳动定额,改进了劳动报酬和包工上的一些缺点。为了从各方面支持棉花生产,他们还把一万斤化学肥料固定给棉田使用。
由于进行了这样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又扎扎实实地通过民主方法解决了粮、棉生产分配上的问题,就使种好棉花成为广大社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虽然今年棉苗缺苗较少,可是大部分社员的意见是:缺的少,也得补,苗全才能多收。结果补苗工作进行的既快又好。


第3版()
专栏:

以粮为纲开展多种经营
老屋杨生产队广辟生产门路
本报长沙30日电 湖南省湘阴县川山公社川山大队老屋杨生产队,充分挖掘劳动潜力,因人因事制宜合理安排劳动力,以粮为纲,开展多种经营。
老屋杨生产队是一个丘陵地区,今年进一步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后,社员的劳动情绪进一步提高,出工人数增加,工效也高。过去没有评定底分的十七个辅助劳动力,都要求安排劳动任务。队委会按照全队能出工的人数和能做到的实际工分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的生产安排还有余工。这些工用于作什么呢?队委会组织社员讨论,大家的意见是增加农业用工,扩大副业生产,并且经过民主讨论修订了全年农副业的生产规划。首先,从三个方面增加粮食生产:一是因地制宜增加复种指数,再扩大双季稻、马铃薯、秋荞等十点五亩;二是扩大耕地面积,开垦七点五亩荒地,和利用地边、路边种植各种作物;三是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其次,广辟生产门路,开展多种经营。
队委会接着发动群众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劳力的问题,决定根据社员的不同劳动特点,将三十一个评底分的社员和十七个无底分的社员进行统一规划,分别采取常年包工和定产定工、按产记工等办法,将任务具体到人。对田间生产的劳力,根据居住条件、田土分布、劳力强弱、技术高低、适当搭配的原则,划分两个作业组,实行大活集体干,小活分散干。对于开荒、抗灾和大忙期间的农活,由队委会根据需要,分别组织临时性的作业组担任。
老屋杨生产队由于计划订得实际,劳力安排合理,群众的生产情绪高涨。据最近统计,早稻超过原订计划;在插早稻的同时,还安排人力收回了三点七亩油菜,摘回三十多斤茶叶。


第3版()
专栏:

新疆各牧场扩大粮食饲料生产
本报乌鲁木齐30日电 新疆各地国营牧场和公私合营牧场积极扩大粮食生产和饲料生产,抓紧播种季节进行春播,据不完全统计,三十九个国营和公私合营牧场,已耕地十五万二千多亩,播种十二万一千多亩。
各牧场在深入进行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农牧业结合的思想教育后,广大职工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牲畜的根本问题是发展农业,多产粮食和饲料。他们充分利用牧场畜力和肥源等有利条件,扩大了粮食和饲料的生产。


第3版()
专栏:

饲养“澳洲黑”
安徽庐江县黄屯公社新中大队凤鸣岗生产队差不多家家饲养澳洲大黑鸡。
这个队的“澳洲黑”鸡,是1955年从外地引进的。当时共引进三只,经过精心饲养,几年来已发展到五百六十多只,除了本队社员平均每户饲养二点三只外,还卖一部分给邻近队的社员饲养。
“澳洲黑”鸡具有身架大、蛋大、下蛋多的优点。饲养得好,一般六个月就能长到六、七斤重。生的蛋大,平均七、八个蛋就有一斤重。母鸡在产蛋期间,每天都能生一个蛋,一年能生一百五、六十个蛋。


第3版()
专栏:

繁殖“狮头鹅”
安徽省从广东引进的二百零一个“狮头鹅”种蛋,已全部交由安徽农业专科学校畜牧专修科孵化。“狮头鹅”和安徽地方鹅的品种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体型大,肉肥嫩。每头鹅体重可达三十多斤;脂肪丰满,肉鲜美可口。


第3版()
专栏:

多养“大骨鸡”
安徽国营方丘湖农场积极繁育著名的凤阳“大骨鸡”。
凤阳“大骨鸡”是一种良种鸡。它的特征是体格粗大,一般体重十斤左右,重的可达十五斤,产蛋率高,而且蛋大,一般蛋重二、三两,重的可达五、六两。为了大量发展“大骨鸡”,目前这个农场已将“大骨鸡”种蛋全部进行孵化,并选派有经验的人负责管理。


第3版()
专栏:

培育“北京鸭”
安徽泾县黄村公社家禽场积极培育“北京鸭”。“北京鸭”是一种繁殖力强、产蛋率高、体重增长快的优种鸭。为了发展这种鸭,这个家禽场对现有的九十二只“北京鸭”实行单棚放养,勤放多喂。为了提高繁殖率,他们还将雌雄“北京鸭”合理调配,每五只雌鸭配一只雄鸭,并将“北京鸭”下的蛋专缸火孵,以供给社员饲养。
(安徽记者站供稿)


第3版()
专栏:

大量饲养家禽(木刻)
 李锦堂


第3版()
专栏:

夏收前夕
陈松影
五月的夜晚,繁星满天。陕西西安市三门口公社杜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乔文治,出了大队会议室,信步走上了街头。这已是第二次检查夏收准备工作的会议了。麦子长得不错,社员的情绪很高,夏收的准备工作也搞得很热火。刚才的会上,干部们像医生会诊似的把夏收前后的许多环节都检查了;他对干部们那种认真、细心劲儿非常满意。
村子北头电磨房里还是一片灯火,传出了轻微的马达声。几个社员在连夜磨面。一个罗面的社员对乔文治说:“支书,这么晚了,你也该睡了。”
乔文治说:“你们能不能合计合计,白天多干一些,晚上停了它。”
罗面的社员仰起胡子眉毛都变成白色的脸笑着说:“好支书哩!平常你怎么交代我们的呢?干事情要多想几步棋。夏收的时候,万一停了电怎么办?变了天怎么办?谁知道支援单位能来多少人?这都要满打满算呢。现在多干些,面磨足了,睡两天觉也没啥。”
乔文治觉得一阵快慰,这不仅是社员多磨了些面,而是他们在党的教育下,知道办任何事情,都要往前看,留有余地。他从热水瓶里倒了一杯开水,递到磨面的那位社员跟前,随着把背后的棉袄往上披了披,轻轻地走了。
乔文治来到孙大妈房前,门缝里透出了灯光,他想推门进去,手刚抬起来又停住了。孙大妈领着几个老婆婆在补麻袋。几天以前,保管人员算了一下,今年夏收得购置五百条麻袋。乔文治听说,便告诉生产队长要注意节约办事。后来队里在五百条麻袋后面抹去了一个零,只买五十条。第二天,队里打发人进城买了些破布,又叫保管人员把所有的旧麻袋、旧口袋都找了出来。交给孙大妈和一些老太太缝补。现在,他仿佛看到孙大妈正在灯下眯着昏花的眼睛,一针一线的缝着、补着……。
他信步又来到了饲养室。老饲养员薛大伯,正在给牲口拌草,一见他就噘起胡子说:“一听脚步声就知道是你来了,也不看看这是啥时候啦。”乔文治说:“来看看你老人家。”薛大伯呵呵地笑了:“别客气了,是来检查我们夏收准备工作的吧!公事公办。”他环指着饲养室说:“看吧,吃的、垫的、绳绳套套……”说着,他掏出了个小本本,那上边写着他们饲养室的夏收计划。
乔文治看到老汉那种严肃认真的表情,不觉笑了,忙说:“老人家办事我放心,恐怕有一样没准备好?”
“那一样?”
“人,你们饲养员。”
“身子都壮实着哩。”
“不是这个。”说着,乔文治掏出了戏票:“你不想想,夏收一到,饲养员更忙了。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下,从明天起,让饲养员轮流进城看看戏,养精蓄锐迎夏收。”
老汉拿着戏票,胡子一颤一颤的,一时说不出话来。
乔文治从最后一个饲养室走出来,夜已深了。几百户人家的村子,静悄悄地,但有几处地方,还亮着灯。那是幼儿园阿姨们的房子,是食堂老管理员的房子,是有赶修任务的木工组的房子。杜城的明天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乔文治走着想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