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土石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的初步探讨
薛文华 周述武 史国瑞
领导农业生产,必须认识和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陕西省商雒地区是一个土石山区,要把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领导好,就必须认识和掌握土石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最近,我们在商南县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对土石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做了初步的探讨。
土石山区的自然条件是很复杂的,它的基本特点是:地区差别大,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土质十分复杂,农作物种类多、品种杂。
地区差别大。山和川不同,深山和浅山不同,高山和低山不同,阴坡和阳坡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区,相隔一条河、一道涧、一条坎、甚至一道犁沟,也有不完全相同的情况。所谓“山高一尺,水凉三分”,“阴坡阳坡,相差很多”,“山下春天雨,山上桃花雪”等,说的就是地区差别。
气候多变,差异很大。据商南气象站掌握的资料,霜期:深山,白露到谷雨,“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达一百八十多天;川道,立冬到清明,一百五十天。日照:“长不过四月,短不过十月”。以四月为准,深山老阴坡为四、五小时;川道、浅山大阳坡为八、九小时。降雨量:深山每年平均降雨量约在九百毫米以上,川道为八百七十毫米。温度:川道最高温度为三十九点五度,深山为三十五度;川道最低温度为零下十二度,深山为零下十八度。不仅气候差异大,而且多变。常常出现这里旱,那里涝;这里风,那里雹,对庄稼威胁甚大。
自然灾害频繁。旱、涝、虫、病、霜、风、雹、鸟兽等灾害,此伏彼起。据商南县志不完全的记载:自宋淳化二年至民国八年,先后发生全县性的大灾害,计有:旱灾十三次,涝灾十三次,虫灾九次,霜灾九次,风灾两次,雹灾八次,水灾八次。解放以后,部分地区也曾先后发生过四次旱灾,两次涝灾,两次虫灾,三次雹灾,三次水灾。三月霜,五月雹,六月旱灾,七月涝灾、水灾;春黑风,夏狂风,秋秋风;农作物播种与成熟时还要遭到鸟兽灾害。庄稼从种到收,真是要经过七灾八难。
土石山区山大沟深,土薄石厚,耕地分散,地块零碎,土质十分复杂。有黑沙土、黄沙土、夜潮沙、黄油沙、麻骨石、黄泥土、红胶泥、红料浆泥、黑泥田、灰泥田等二十多种。每个公社、每个生产队,土质都很复杂。坎上坎下,甚至在一块地里,土质都不相同。
农作物种类多、品种杂。举一个例子:竹林关公社长石?生产队种植的作物有包谷、小麦、水稻、红薯、洋芋、棉花、油料以及杂粮,其中包谷品种有七种之多,小麦十三种之多,水稻两种,红薯两种,洋芋七种,油料作物四种,杂粮六类约二十九种。像这种复杂的情况,在别的生产队里,也同样存在。
上述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就使得山区各地在生产方法、种植习惯等方面,出现很不相同的情况。要把土石山区的农业生产领导好,就要从上述自然条件的特点出发,认识和掌握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根据山区群众和自然斗争的经验,根据几年来我们领导山区生产的经验,根据我们这次在商南县的调查研究,土石山区的农业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地区差别大,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土质十分复杂,不同地区的同一种农作物和同一种农作物的不同品种,在播种和收获次序上应该有所不同。
第二,由于地区、气候、灾害、土质不同,山和川,深山和浅山,高山和低山,阴坡和阳坡,这种土质和那种土质,宜于种植什么作物和品种,是有一定规律的。什么时候宜于复种、间作、套种、混种、倒茬、轮歇,应该按照具体情况办事。
第三,由于有上述不同,不同地区的同一类作物和同一类作物的不同品种,怎样进行田间管理,是有一定规律的。
第四,尽管气候多变,灾害频繁,但是,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什么灾害,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以上四个方面,很可能还不全面,但是,基本上概括了土石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土石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呢?
抓季节,抓时机,因时制宜
不同地区(山和川,深山和浅山,高山和低山,阴坡和阳坡)的同一种作物,和同一地区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的生产季节性是很不相同的。从播种到管理到收获,都明显地显示出这种不同。如播种小麦,“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浅山,霜降种平川”。三个节令,区分了不同地区的小麦作物在播种上的先后次序。有些作物对播种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如“山黄石头黑,穷人种早麦”,“白露不低头,割倒喂老牛”(指水稻),“夏至种芝麻,当顶一朵花”,等等。有些作物对播种期的要求却比较宽,如谷子等。管理、收获也必须抓季节,抓时机,因时制宜。管理贵在及时,如锄草,农谚:“荒了头道没苗子,荒了二道没穗子”,说明及时加强田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收获要不失时机,就要摸清山和川、深山和浅山、高山和低山、阴坡和阳坡同一种作物和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先后不同的成熟期。比如小麦,川道比山区成熟早,阳坡比阴坡成熟早。即使是小麦这一作物,胡芦头、齐头红、兰麦等不同品种的成熟期也有先有后。如果不认识不同地区的同一种作物,和同一地区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从种到收对季节的不同要求,就无法做到因时制宜。
抓季节,抓时机,因时制宜,最讲究一个早字。山区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多变,灾害严重,早的意义显得更重要。从种到收要早动手,早准备,早安排;要有预见,站得高,看得远;要处处设防,步步为营。这样,就可以有备无患,甚至防患于未然。山区群众对“早”的体会是深刻的。比如播种,“早种一天,早收十天”,就是强调早种的重要。早种早收有什么好处呢?比如小麦,早种:分蘖多;生长期长,籽粒饱满,产量高;根扎的深,秆硬,抗倒伏;防黄疸病;早收,能及时赶种下一茬作物。当然,这里讲早,绝不是说越早越好,而是说适时早种、早管、早收。凡事情都有个“度”,有个“界限”。越出界限讲早,当然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抓地区差别,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就是要认识地区差别。地区差别表现在各种不同地区的同一种作物在播种先后方面是有一定的次序的。比如小麦,先种山、后种川;先种深山,后种浅山;先种高山,后种低山;先种阴坡,后种阳坡;先种生地,后种熟地。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在播种方面也有一定的次序。一般是先种生长期较长的品种,后种生长期较短的品种。这样一些先后次序,在一般情况下,是要遵守的,不要轻易违反它。但是,这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还要看条件。各种作物的种植先后,都有个条件问题。对各种作物的播种次序,不看条件,任意违反,是要碰钉子的。当条件发生变化后,还墨守陈规,同样是要碰钉子的。
在作物和品种的选择上也要因地制宜。一般说来,既能早熟又能高产还能耐寒抗灾害的品种,是适合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的。山区农作物的种植要多样化,不能单一化。在选择作物和品种时,一定要弄清楚什么地区、什么土质宜于种植什么作物和品种。比如石渣土类宜于种豆类作物,沙土类宜于种杂粮和豆类,班土类宜于种包谷、豆类,胶泥土类改良后宜于种小麦、包谷,淤沙土类宜于种花生、薯类,黑泥田、淤沙田、烂泥田宜于种水稻。比如有些作物和品种耐涝宜种于深山、阴坡,有些作物和品种耐旱宜种于川道、阳坡;有些作物和品种生长期短宜种于山地、阴坡;有些作物生长期长宜种于川道、阳坡。总之,要把各种作物和品种都安排在它们比较适宜的地方,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样就能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各种作物的优良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不同地区的同一作物和同一地区、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在彻贯“八字宪法”上也要因地制宜。如深耕,山地、坡地要浅些,平地要深些;阴坡地要浅些,阳坡地要深些。如包谷密植,平地、阴坡地、生荒地、土层厚的地、黑沙土地、回茬包谷等要稠一些;相对而言,坡地、阳坡地、熟荒地、土层薄的地、黄胶泥土和小红土地,大茬包谷等要稀一些。又如施肥,深山、高山、阴坡要多施阳性肥料,如羊粪、牛粪、炕土、大粪等;平川、阳坡可施阴性肥料,如猪粪、人粪尿等。
 如果不认识不同地区的同一种作物,和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在播种次序方面的差别,在贯彻“八字宪法”上的差别,不认识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品种对地区、土质的不同要求,一句话,不认识地区差别,不因地制宜,不从实际出发,那么指导土石山区的农业生产,十有十次是要失败的。
实行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夏粮与秋粮、主粮与杂粮并举
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并举,夏粮与秋粮并举,主粮与杂粮并举,是符合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力争多打粮食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山区可以垦种的土地面积是比较广大的,而且群众对开荒历来是有习惯的,这是多种的有利的一方面;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不断侵蚀耕地面积,这又是不利的一方面。山大沟深,土薄石厚,耕地分散,地块零碎,雨少怕旱,雨多怕涝,生产方法一般比较落后,这是高产的不利的一方面;山高水高,肥料来源广,群众和自然斗争有丰富的经验,这又是有利的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才能做到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并举。
多种多收,就是要开垦荒地,实行农作物间作套种;实行林粮间作、粮菜间作,提高复种指数,混种,充分利用“十边地”。
开垦荒地要和水土保持相结合,应当在不妨碍水土保持、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进行。开垦荒地还要和整修山坡地相结合。山坡地整修主要是:修(修梯田)、补(补旧埬)、垒(垒新埬)、翻(深翻)、拣(拣地里的石头)、挑(挑排水渠、挑土埝)、剪(剪去地边杂草杂木、挖地边、斩畔子),使山坡地越修越平,逐步梯田化。这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提高山坡地产量。
间作套种是适应山区特点的一项增产粮食的重要办法。它的好处主要有以下五条:(1)能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群众说:“要得富,地里开个杂货铺”,说明间作套种是多打粮食的一项有效措施。(2)在正常年景,主作物和副作物能全面丰收;如果发生了灾害,也会高秆不收低秆收,主粮歉收杂粮补,不收这样收那样,不会遭“绝年馑”。(3)各类土地,各类作物从种到收,季节不一,便于合理安排茬口和劳动力。(4)不少间作套种作物的叶、根可以起保墒、耐旱、肥地的作用。(5)粮食收的多了,品种多了,再加收获季节不一,便于安排和调剂生活。实行农作物间作套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否则,达不到多收的目的。
抓多种多收,同时要抓高产多收。根据几个地区的经验,高产多收主要抓:改良土壤、改造山坡地、提高土地质量;有计划地倒茬、轮作;坚持品种多样化,改良品种,推广良种;大积肥,大制肥,多施肥;等等。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肥料问题。因为抓多种,抓高产,肥料不足的矛盾就变得突出起来了。山区抓肥,有利条件很多:肥源广,门路多,省劳力。桃坪生产队曹家沟小组抓肥的办法是:长期积肥和突击积肥结合,以长期为主;集体积肥和社员家庭积肥结合,以集体为主;家肥和杂肥结合,以家肥为主;烧火粪与沤绿肥结合,以火粪为主。为了解决山坡地需肥和运肥缺劳动力的矛盾,牛羊圈上了山;为了解决生产队集体用肥和社员自留地用肥的矛盾,规定了社员向集体交肥的任务;为了解决山坡地需肥和家肥不足的矛盾,一年烧四次火粪。这样,便有效地解决了肥料问题。
商南县于1960年统计:夏粮与秋粮的比例一般是四比六;主粮(包括玉米、薯类)与杂粮的比例一般是八比二。可见,虽然秋粮、主粮占绝大部分,但夏粮与杂粮的比重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山区的特点,要秋粮、夏粮一齐抓,主粮、杂粮一齐抓。这当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
必须经常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正确地指导山区生产
农业生产是和自然打仗,向自然索取财富的斗争。这个斗争是异常艰巨、异常复杂的。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是这个斗争获得胜利的保证。要实现正确的领导,首先要加强调查研究。
领导土石山区农业生产,仅仅懂得农业生产的一般规律,懂得一般山区的农业生产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掌握土石山区农业生产的特点。这就要求领导者亲自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经常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调查研究,研究土石山区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地区差别和土壤特性,研究农作物对外界生活条件的要求,研究我们现有的生产条件,研究群众和自然斗争的经验等。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土石山区的农业生产规律,不下苦功夫进行这种调查研究,是不可能认识的。群众特别是老农对山区自然界的“脾气”是熟悉的,他们在和自然斗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针对气候寒冷、多变,有些农作物不易及时成熟,他们就采取及早播种,种早熟品种,施阳性肥料,及早锄草,以及人工育苗等办法,既保证了作物的生长期,又能多收粮食。无论对天还是对地,对自然界还是对农作物,以及对于怎样认识、利用天和地的有利方面,控制和克服不利方面,他们都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自然斗争,他们经常准备了几手,设了几道防线。如果不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去,不深入到群众中去,就不可能得到有关土石山区生产经验的第一手材料,就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土石山区的生产规律性,也就不可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政策。
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新的问题在不断出现。土石山区的农业生产的特点,也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应当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随着生产的发展变化,经常地、不断地进行。只有这样,我们的认识才能符合或者比较符合于客观实际。当主观指导和土石山区的农业生产规律相一致时,这种指导必然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文汇报编辑部召开座谈会
探讨教育学中的美育问题
上海《文汇报》编辑部最近邀请了上海教育学、心理学界部分人士,就教育学中的美育问题,进行了学术上的探讨。
大家认为,美育在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认识、感受、体验、理解及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是,对于以下几个问题,会上却有不同的意见。
美育是不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一些人主张将美育与德、智、体并列而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德育、智育、体育都涉及美育,但不能代替也不能包括美育。美育还有它特定的作用,如德育、智育、体育就不能解决审美观点教育问题。把美育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还能深化德育、智育、体育,有利于德育、智育、体育的进行。主张这种意见的人还认为,从教育工作实践看来,美育是客观大量地存在的。特别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美育的地位将提到人类历史所从未有过的高度,它更有必要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另一些人不同意上述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德、智、体三者兼备的共产主义新人。德、智、体兼备就是完美的人,美育离开德、智、体就成抽象的东西。因此,没有必要再单独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美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任务怎样?大多数人认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认识、感受、爱好、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有少数人认为美育主要是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欣赏、评价及创造艺术的能力。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怎样?有人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美育的内容就是艺术教育,普通教育中的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都是进行美育的主要课程。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改造世界,加深德、智、体各方面发展。
有的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艺术固然是组成美育的重要内容,但艺术教育却不能代替美育,美育比艺术教育更广泛、更丰富。对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指导、组织参观游览甚至进行某些革命传统教育,都有美育上的意义。
最后,大家还讨论了美和美感、美育的阶级性及时代性等问题。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辑
《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
我国古代音乐史料,除一部分音乐专著外,其余都散见于国内各种古籍中。这些书不仅资料分散,而且有的还难以见到。最近,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正在编辑《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一书,把散见于各书的较重要的音乐资料,按书的种类辑集起来,以便利研究工作者使用。这部书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全书先出两辑,今年内将编辑出版第一辑。第一辑全部从类书中裒辑而成。所用类书自唐至清,共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玉海》,以及《渊鉴类函》、《子史精华》、《增补万宝全书》等二十五种。其中以乐类为主,也适当地选辑一些其他门类中比较集中而与音乐有关的资料。
这一辑所选资料的内容范围较广,涉及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各个领域,如古代歌曲、器乐、歌舞音乐、说唱戏曲、各少数民族音乐、宫廷音乐、雅乐、音乐理论、乐器和乐律等。这些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舞蹈史、杂技史、文学史或戏曲史等,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选辑了许多别的古书中所不载的资料,如《册府元龟》所收刘芳上书言乐事,《事林广记》所收“鼓板棒数”和有关宋代赚词的记载,明《文林聚宝万卷星罗》所收的三弦、箫、笛、鼓等乐谱,有助于对当时的音乐思想和民间音乐的研究。
资料编排都按各书编纂年代先后为次序。有少数资料需参阅《辑要》未经辑入的门类中某几个条目的,则抄附卷后列为补录。各种原书都尽可能用现存最完善的版本,照相影印。
第二辑将从各种志书、会要,会典中选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