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坚持多劳多得原则 合理分配劳动果实
尾楼生产队春季预分超产得奖
社员欢欣鼓舞展开竞赛争取夏季多超产
本报福州2日电 福建仙游县圆庄人民公社敖峰大队尾楼生产队在春收预分中,根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把大队发给的劳动工资、超产奖励和本队的扩种收入,及时分到社员手里,广大社员欢欣鼓舞,掀起了春耕新高潮。
尾楼生产队大、小麦收打工作已全部完毕。经过过秤核实,全队包产面积的大小麦实收产量,超过包产指标13%,按“三包一奖”合同规定,全队得到超产奖励粮一千九百二十多斤。另外,这个生产队还在包产以外,扩种了五亩半大小麦,共收八百四十八斤,这部分收入全部归本队分配。这样全队春季的口粮和工分值都比大队的平均分配水平高出20%左右。为了把这些丰收果实合理地分配给社员,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反复讨论,确定了超产奖励部分和扩种部分的分配办法:包产以外扩种部分的收入,扣除生产费用以后,按劳动工分全部分配给社员,保证社员多劳多得;超产奖励部分,完全按社员劳动工分分配,其中抽出一小部分,奖给实做劳动日超过基本劳动工分的社员,做到奖中有奖,保证出勤多、劳动好的社员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根据上述办法,生产队在分配时召开了社员大会,当场表扬了王新求、王兰姐等十八名热爱集体、积极劳动的社员,并被社员们评为“先进社员”,他们除按劳动工分得到工资和超产奖励外,还得到劳动超过基本劳动工分的额外奖励。到会群众情绪非常活跃,纷纷说:“党的政策是鼓舞人心的政策。”
通过合理分配,进一步鼓舞了社员的干劲,许多社员表示,决心在夏季生产中,争取多出勤,争取多超产;得到奖励的人保证不骄傲,没有得奖的人也要不泄气。现在社员与社员、作业小组与作业小组之间展开了热烈的劳动竞赛,各作业组出现了人人争先进、争出勤、争工效的热潮。顶埕作业组原来经常出勤只有十七人,现在决心赶上生产搞得好获得奖励多的第一作业组,全组出勤人数增加到二十七人。各作业组都提前完成了春耕小段作业计划,大大加快了春耕进度。


第3版()
专栏:

算细账提高认识 抓关键措施扎实
吴江开展实产超包产竞赛
本报讯 江苏吴江县各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在落实三包方案之后,积极组织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开展超包产竞赛。竞赛开展后,全县劳动出勤率经常在90%以上,十天中全县不仅夏熟作物三类苗又追了一次肥料,而且每亩春播夏种田也积足了基肥。
吴江县的超包产运动是通过群众算超包产好处的账开展起来的。他们试算了超包产对国家的贡献、对集体增加收益、对社员增粮增收入的三笔账,使社员认清超包产的好处。梅堰公社庙头大队有些社员说:一算账真开心,超包产大有甜头、大有奔头。震泽、菀坪、梅堰等公社发动群众算账以后,各生产队迅速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超包产竞赛热潮;提出“实产超包产、劳动超定额、项项超指标,增粮、增收入”的口号。
为了使超包产运动踏踏实实地开展起来,各级领导又帮助生产队制订小段计划,加强劳动管理,建立生产责任制度。现在,全县大部分生产队都订了小段计划。在制订小段计划中,一般都抓了本队当前超包产的关键措施,合理安排了劳力,划分专业组,做到包工到组,责任到人,措施到田,为适应天时变化,还作出晴雨两套计划。为了保证实现小段计划,各生产队合理制订劳动定额,认真评工记分,同时又普遍推广了指标、措施、责任、工分四到田的制度。
最近,各生产队为了进一步贯彻多劳多得的政策,正在狠抓定工生产、超额奖励的制度。如肥料不足的生产队,为了突破肥料不足的薄弱环节,民主确定了一些具体奖励办法,使积肥多、质量好的社员能够多得工分;同时也注意防止不适当地提高工分报酬以致降低工分值的偏向,严格执行了评工记分制度。一些农具不足的单位,还合理调整了木匠、铁匠的劳动定额,使技术活的工分报酬高于一般活的工分报酬,加快了修造工具的进度。


第3版()
专栏:

政策有底 种棉有劲
慈溪县积极开展 棉田超包产运动
本报杭州2日电 浙江省主要产棉区慈溪县,在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棉农积极性的基础上,开展保全苗、壮苗为中心的超包产运动,从而使棉花播种进度快,质量好。到4月20日止,全县已播种棉花四十万亩,占种植计划的87%,其中营养钵育苗的达二十五万亩。
中共慈溪县委在去冬今春,领导各公社全面深入地贯彻了党的各项政策,并组织各级干部和广大棉农先后学习了《人民日报》《粮棉必须兼顾》的社论,宣布了增产棉花的奖励办法,使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多产棉花对整个国家经济建设和全国人民生活需要的重大意义,树立了多生产棉花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同时,县委采取先搞重点,后指导全面的办法,全面推广了义桥大队“三包一奖”落实的经验,使全县五百二十六个生产大队迅速制定与落实了“三包一奖”计划。泗门公社友谊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说:“政策有了底,种棉更有劲”。全队积极挖掘土地潜力,扩种棉花。
目前,早播的棉籽已开始萌芽,各地立即采取群众性管理和专人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加强了苗田管理。全县已建立了六千多个专管小组,普遍订出了“浇(浇水、浇肥料)、盖(复盖物)、防(防虫防病)、排(排水)、扶(扶理春花)”的管理措施,力争棉苗齐又壮。全县群众性的超包产运动已健康地开展起来。


第3版()
专栏:

春季造林基本结束
各地根据需要分别营造薪炭林和经济林
本报讯 今年春天,各地城乡又营造了部分新林。现在春耕大忙,植树造林的活动较前少些,但仍有不少地方在继续零星栽树。由于降雪而推迟了造林时间的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春季造林活动还在继续展开。
无论南方和北方,今年春天都又新造了一些国有林。各地国营林场的职工,特别是湖南、安徽等省南方林区,为发展粮食生产新垦了不少山荒。这些新垦山荒不仅种植了粮食作物,同时也栽了树苗。
今年,各地农村人民公社大面积的造林较少,但也有计划地营造了不少薪炭林和经济林。特别是社员在自己的屋前屋后零星栽树不少。陕西省各地在造林前,把造林计划落实到公社和生产大队,大队又连同其他农业生产任务一起,把造林任务包给生产队,四旁植树也落实到户到人,因此造林活动开展得扎实,现全省已完成造林八十多万亩。辽宁省部分人民公社除积极造薪炭林外,还营造了小农具用材林。经济林方面,北方营造果木林较多,南方营造油茶、油桐、竹材等林木较多。河北、山西、陕西、吉林等省各大煤矿附近的县、市和公社,积极营造了坑木林。
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的一些风沙灾害较严重的地区,群众也积极营造了农田防护林。


第3版()
专栏:

广东电白县傅贺公社的傅贺镇经过几年来的绿化和美化,面貌焕然一新  新华社记者 郭伟祺摄


第3版()
专栏:

加强具体领导 解决实际困难
新田大队支援后进队实现超产
本报讯 江西上犹县油石公社新田大队,从多方面帮助后进生产队实现超包产。
这个大队在落实了二十三个生产队的三包以后,在全面加强对各个队实现超包产领导的同时,给后进队以更多的帮助。大队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首先是加强后进队的领导,大队干部都分头深入这些队,进行具体帮助。白茅生产队因生产基础差,去冬今春肥料又积得少,部分社员增产信心不足,党支部副书记带领的工作组深入该队摸清情况后,通过教育,鼓舞他们实现超包产的信心,同时又帮助这个队订出实现超包产的具体措施。
大队还从物资上给后进队以支援。如石壁下、上骆屋、下骆屋、圳墈上、黄胡等生产队,现在缺少肥料,大队就把从上犹中学购来的大粪,分别供应给他们。同时,大队还将大队猪场的一部分肉猪,交给石壁下、白茅两个生产队饲养,使他们多积肥料。有些生产队,缺少耕牛,大队便组织牲畜多的队协作支援,同时公社也积极帮助这个大队解决耕牛问题。此外,大队还将公社分配给他们的五十斤化肥拨给了劳力少、肥料不足的生产队。
由于公社、大队积极帮助,现在这些后进队的生产进度和其他各项工作大都超过和赶上了一般队和先进队。石壁下生产队每亩平均积肥已达五十多担,上骆屋、下骆屋原来点种、播种最迟缓,以后也赶上了其他队。由于后进队赶上来了,也促进了先进队干得更起劲,从而使全大队的生产更加热气腾腾。


第3版()
专栏:

草原牧草放青 牧民意气风发
内蒙古新疆青海接羔进入旺季
各地羊羔成活率普遍达到百分之八十至九十
本报呼和浩特2日电 内蒙古牧区各公社,正抓紧大、小牲畜产羔(犊、驹)的黄金季节,喜气洋洋地接产春羔。到4月26日统计,在去冬和今春,全区已接产大小牲畜的幼畜累计数达六百四十八万四千多头(只),成活率在80%以上。
今年,内蒙古的接羔工作是在去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进行的。自治区各族社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三面红旗,坚决依靠群众,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自治区最西部的巴彦淖尔盟从去年秋冬以来,曾遭到了近六十年来稀有的旱灾、风灾和雪灾,大部地区牧草枯萎,饲料缺乏,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但由于人民公社正确组织了人力和物力,向自然灾害开展了斗争,到今年3月底,全盟牧区的成畜保育率高达96.48%。
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妥善安排劳动力,对当前的畜牧业生产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伊克昭盟在普遍深入贯彻政策的基础上,已有不少公社落实了
“三包一奖”方案。在整风整社的基础上,内蒙古各地对牧区劳动力作了妥善安排。有些牧区的80%到90%的劳动力,投入了接羔保羔和抗灾保畜的战斗。
在接产春羔前,自治区各地还都大力进行了接羔保羔和防灾保畜的物资准备工作。仅锡林郭勒盟的三个旗,即搭盖接羔暖室九千多间,优质饲草一亿五千多万斤,精饲料近百万斤。呼伦贝尔各地还准备了大批防治幼畜疫病的药品,并及时送到生产队。各地人民公社并进一步安排了农牧民的生活,这些措施是战胜灾害的有力保证。
本报乌鲁木齐2日电 新疆各牧区陆续进入接羔旺季。目前,八十多万只早春羔已接产完毕,成活率近90%。在接产早春羔之后,成千上万的畜群,已分别从冬季牧场转入春季牧场,草原上大规模的接羔工作是在春季牧场进行。
新疆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经过去冬今春农牧区整风整社以后,干部作风有了很大的改进。在转移牧场之前,自治区各牧区的县、公社、生产大队三级干部都深入冬季牧场,对牲畜逐一排队,按体质分类饲养,调查和选择转场路线和时间,并且做到具体地和老牧民商量。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属的绥定、霍城、伊宁、察布查尔等县,远在二百多里外的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各牧场过冬的二十多万头牲畜,3月中旬经过气候多变的果子沟时,自治州、县、公社,共抽出一百二十多名干部,带领兽医、气象员组成工作组,指挥转场工作,保证了在十二天内将全部牲畜安全转移到春季牧场。
目前,春季牧场的积雪已经融化,细嫩的牧草已经丛丛密密地生长出来。自治区各地牧民把牲畜转移到春季牧场以后,正在进行繁忙的接羔准备工作。他们修补圈棚、备草备料、培训接羔育羔人员,决定打好草原一年生产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仗。
本报西宁2日电 青海牧区各公社在取得冬羔丰收以后,又进入春羔接育的高潮。
去年冬天以来,广大牧区开展了整风整社运动,进一步贯彻了党关于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大大提高了各族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8日,全省已生产冬羔一百二十八万多只,春羔二百零三万九千多只,成活率达87.49%,并且出现了不少一胎双羔和一胎三羔的纪录。当前,草原天气正在转暖,到处羊群如云,新生的羔羊依偎着母羊欢跳,草原和山坡上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为了争取春羔多活、多壮,各地都把产羔母羊安置在条件较好的牧场,给瘦弱羊羔补饲。
针对春季畜病容易流行,各地还进一步加强了防治工作。(附图片)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近郊胜利公社胜利大队,今年春羔获得丰收。为了使仔畜成活率高,女社员们正在给双羔幼畜喂奶。 新华社记者 宝音朝克图摄


第3版()
专栏:新疆通讯

羊群强过果子沟
本报记者 吕鸿祥 陈力允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果子沟,是一条转移牲畜放牧必经的孔道。每年5月,沟内果花盛开,灿烂芬芳。可是,碰上转移牲畜的3月,常有狂风暴雪,果子沟成了放牧的险途。年老的哈萨克牧民,提起终年积雪的西窝头冰山、疾风暴雨的松树头老风口,都有些不寒而战!
3月中旬,我们来到果子沟。仰望峡谷两侧,群峰巍峨屹立。这时,绥定、霍城、伊宁等县二十一万头牲畜云集果子沟口。这些牲畜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冬牧场度过了严寒的冬天,正分群分批被赶到赛里木湖畔,要越过长达五十四里的果子沟,向水草丰美的春季牧场转移,在那里接产幼畜,增加体膘。我们到了赛里木湖畔的自治州转移牧场指挥部,这个平日只有几户的居民点,已经变成了一座热闹的“山城”:有茶水站、商店、医疗站,还有草料、食盐仓库。牧民把牲畜赶到赛里木湖畔以后,在这里歇脚,然后继续向西穿越果子沟前进。
3月16日的中午,赛里木湖上空阴云密集,天色黑沉沉地压下来。当地气象站用电话向沿途气象哨发出了如下的警报:今夜,在三台、松树头、西窝头地区,将有大风雪,建议羊群不放行。这个警报使得果子沟附近所有气象哨的人员忙碌起来。守卫在西窝头山谷里的气象哨兵穆智华立即翻身上马,因为有几千只羊已进入了风雪即将袭击的山谷,他必须告诉牧民带领畜群迅速撤退。傍晚,大风雪真的来了,草原上苍苍茫茫,一片混沌,穆智华与风雪顽强地搏斗着。鹅毛大雪迎面扑来,看不清道路;一转弯,马跪倒在雪窝里,穆智华滚下马来,又跌伤了左腿。他挣扎着爬上马背,继续前进,终于按时把警报传达给牧民,使羊只安全地转移出山谷。
3月20日晚上,有几万只羊已经快赶出果子沟,暴风雪又来了。根据气象预报,指挥员认为强过山沟,要比停留在风口更为有利,于是果断地发出命令:继续前进,脱险出沟。绥定县红旗公社党委书记艾斯木汗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踏开大雪封闭了的果子沟山路。艾斯木汗手持一根长木杆,怀里揣着一只刚生下的羔羊,骑马走在羊群的前面,寻找着他探索好的安全大道。这条大道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悬崖下浮着云雾,雾下面是那么安静,听不见流水声,也听不见松涛。这里每转一个弯,稍有疏忽,羊儿就有滚下万丈深谷的危险。平日被哈萨克牧民誉为“爬山虎”的领群大山羊,在陡峭的雪路上带领着羊群前进。半夜,峡谷中突然松涛呼呼,狂风袭来,旋窝风搅起峡谷积雪,果子沟顿时又被团团旋转的雪雾笼罩着。这时候,艾斯木汗更加紧张,忍受着雪粒的扑打,纵马前后巡逻着,呼喊着,联系着。可是最前头的羊群在风雪的逼迫下,停住了,转回头来咩咩的叫着,与后面的羊群乱成一团。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儿,羊群随时都有失散的危险,青年牧工赫德尔汗像只矫健的雄鹰,三步两步窜到羊群前头,拖着领群的大山羊,连爬带滚地向前走。这是牧工们赶羊走险路的绝技之一。果然生效,羊群又跟着他继续前进了。
经过一夜搏斗,天刚拂晓,红旗公社的羊群已安全闯过了果子沟,牧民们又忙着在新的转移站搭篷、圈羊、生火做饭。这时,人们深深体会到老牧工阿不都克里木所说的话包含着多么重的分量:“如今,有了公社,人多力量大,是党领导我们战胜了风雪,保住了安全啊!”


第3版()
专栏:

作风好 方法好 生产好
——介绍坪岭大队大办农业的经验
董家邦 杨杰
安徽宿松县九姑人民公社坪岭生产大队的大好名声,去年下半年就传遍了全县。人们都说这个大队生产好,生活好,社员思想好,干部作风好。
这个大队的社员,不管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人爱护集体。有一个老社员叫石昆池,照理,他可以在大队照顾下安度幸福的晚年;可是他一再要求到大队饲养场去看鹅鸭。他还自信地说:“我看鹅鸭,一是有心,二是内行,三是保养保下蛋。”的确,石昆池养的几百只鹅鸭长得肥,下蛋多,蛋也大。
这个队的社员,还人人热爱劳动。生产队长石今元饶有风趣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叫工、催工,只有自觉工。”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生产搞得好。仅拿1960年来说,全大队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大丰收,粮食总产量比丰收的1957年增加了一点八倍,比1958年增加一点二倍以上,比1959年增加35%。
猪、鸡、鹅、鸭也有了很大发展。去年全大队猪只发展到一千零四十九头,平均每人有一点三头,每亩将近达到一头;同时,还养了鸡鹅鸭二千多只,平均每户十只多。
由于生产发展,1960年社员收入普遍增加。全大队二百一十户社员中,除了四个五保户,其余的户户进钱,平均每人收入比1957年增加五十五元四角,比1959年增加三十五元四角。
坪岭大队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新面貌呢?除了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以外,主要是干部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大办农业,以正确的方法指挥生产。
坪岭大队,土地贫瘠。解放后,党领导这里人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粮食产量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但一遇到“风险”年成,就要国家供应粮食。所以干部和群众,都认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是改变这里贫困面貌的根本途径。大队党总支书记尹灿仁同志经常向社员们进行思想工作的内容,就是以“粮”字当先。老一辈的人,也用“粮”字教育后代。全大队青少年都树立了大办农业的思想,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
有了正确的农业指导思想,还要有正确的大办农业的办法。坪岭大队的干部和社员是采用“穷”办法来发展生产的。什么是他们的“穷”办法呢?主要是:
花很少的本钱,花很少的力量,做到增产大,收入多。这是他们“穷”办法的第一个着眼点。这里过去是个穷队,因此,干部和群众想出一个找龙湖要粮的“穷”办法。近几年来,由于龙湖下泄口修了华阳闸,上游又修了钓鱼台水库,控制了洪水,有大面积的湖滩地可供利用,这个大队自1958年以来,利用龙湖的湖滩地的面积逐年扩大。龙湖滩全是黑油沙土,土地肥沃,不怕旱灾,适宜种水稻,耕作容易,花工少,产量又高。去年全大队在龙湖开垦八十亩水稻田,只用八个人,光晚稻一季收了七万多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近万斤,而且工本比一般农田降低60%左右。社员总结种龙湖滩田有三少:用种少,用工少,花肥少。这样,就达到了花力小,增产大的目的。
靠自己双手,靠自己力量,来发展生产,做到自力更生,少要外援或不要外援。这是他们“穷”办法的第二个着眼点。这里干部说,国家几年来对他们无代价的支援,帮助他们改变穷困面貌,人们感激的心无法形容。可是有的人也有一种错误的想法,就是“事事依靠,样样伸手”,产生一种完全“靠人”的思想。1959年春,这个大队彻底批判了“靠人”的思想,树立了“人穷志不穷”的思想,因而他们不仅把过去所欠旧账一笔还清,而且从那时到现在,一切事情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办好。例如,缺耕牛,他们就办畜牧场,专门繁殖耕牛。1956年全大队只有四十四头耕牛,每头耕牛要负担三十五亩耕地,因牛力不足,耕作粗放,一般只能做到耕一耙一,经常失误农时。现在耕牛已发展到一百二十四头,其中精壮力牛有七十二头,每头力牛只负担二十多亩土地,不仅能够做到耕种适时,而且能够做到多犁多耙,深耕细作。他们自办了一个铁匠铺和一个木匠铺,去年全大队就添置水车三十辆,犁四部,胶轮板车五辆,各种小型农具九百五十多件。现在全大队主要农具,犁平均每十五亩耕地就有一部,水车每十一亩水田就有一辆。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做“贴本”的事,不做没有把握的事,因时因地制宜。这是他们“穷”办法的第三个着眼点。例如,这个地方种植双季稻现在已取得成功的经验,这个经验是这样得来的:这里种双季稻是先试验,成功了再逐步推广。1955年他们试种三十多亩双季稻,结果获得了成功,产量比中稻增加了50%。全大队九百零四亩水稻田本来都能改双季稻,但当时由于劳力不足,肥料不够,他们不敢全面推开,而是逐步推广:1957年改种了五百四十一亩,1958年改种了六百八十一亩,1959年改种了七百八十一亩,1960年改种了八百一十亩。而且单产逐年提高,去年已由1957年的六百多斤增加到九百多斤。
两道防线,两套打算,做到有备无患。这是他们“穷”办法的第四个着眼点。这里干部说,从他们祖辈到他们一代,在旧社会,又靠天吃饭,又吃了天的苦头;他们在和“天老爷”作斗争中,深知“天是不听话的”,在今天的条件下,天仍然是“不听话”的。因此,对于老天,既要利用它的有利条件,又要避开它的不利因素;既要作好的努力,又要作坏的打算。坪岭大队易涝易旱,大队的领导上根据这一特点,对每年的生产打算,都有两个谱子:一个是万一遇到旱的谱子,另一个是可能遇到水的谱子。在安排作物时,他们根据这一精神,做到山湖并重,在湖里各种庄稼都种,在山上也安排各种作物,要是遇到大水湖地淹了,山地有收;遇到天旱,山地干了,湖地有收。这样两头总有一头收成,他们说这办法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不仅如此,就是在湖地、山地,对作物的具体安排上,他们也有两套打算,两套种子,以应付自然的突然变化。在湖地里5月以前水少,靠湖水的地方就安排种早稻,比较高一点的地方就安排种麦子;5月以后如果水大,麦茬田就安排种高粱,既耐水又高产,要是水小就安排种红芋,产量更比高粱高。山地易旱,就普遍种耐旱作物。
除了上述“穷”办法外,坪岭大队的干部在领导农业生产中,对关键问题抓得紧,抓得好。什么是他们农业生产的关键呢?根据这里的情况,是肥料。他们说:“人要靠粮,田要靠肥,肥料是粮食的‘粮食’。”大队干部尹灿仁同志说:“八字宪法,字字真理,但我们这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肥’字。一年三百六十天,我们最少也有二百六十天在积肥。”他们组织两套常年积肥班,积肥的办法很多,挑河塘堰泥,积猪牛人粪,打湖草,沤绿肥等。但主要的有四条:第一条是“养”。去年一年仅养猪牛积的猪牛粪,就保证了二百多亩水稻有了足够的好肥料,早稻平均每亩上三十担粪,晚稻平均上二十担粪;第二条是“种”。去年全大队种植了五十亩草籽;第三条是“积”。去年一年共积七千多担塘堰湖泥;第四条是“制”。去年全大队共砍蒿禾(烧火粪)达九千多万斤,打湖草两千七百多担,另外还铲了很多草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