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辽宁吉林赶制夏锄工具
陕西生产夏收运输车辆
本报沈阳27日电 辽宁省采取专业队伍生产和非专业力量相结合的办法,赶制夏锄小农具。已经生产出来的小农具中,既有适合平川地区使用的宽刃大薄片镐和板薄肚大的宽叶锄,又有适合山地丘陵地使用的条窄、板厚、钢口坚硬的镐和柳叶锄。
在生产小农具中,许多地区组织铁、木、皮、麻、编等五个行业的名工巧匠归队,建立制造名牌小农具的固定队伍。阜新地区二十五名生产名牌小农具的名工巧匠归队以后,组成了十几个名牌小农具专业生产小组,很快地恢复了“大白脸”铧子、“王麻子”镰刀、“大红鼻子”锄板、锄钩等十多种名牌小农具。其他如营口县的“飞蟹盖”式锄板、海城县的“天字”锄等,也重新和群众见了面。同时还通过增设网点、新建车间、恢复原有生产企业等办法,增产小农具。
全省仅恢复和新增设的修造点就有一千多处。
本报长春27日电 夏锄季节即到,吉林省农业机械部门集中力量生产夏锄小农具。
吉林省是杂粮多的垅作地区,主要夏锄工具是锄头。今年农村劳动力增多,加上部队、机关、学校下乡支援夏锄的人员很多,显著增加了今年夏锄农具的需要量。据调查今年锄头的需要量,比去年增加近一倍。
为了及时供应农村大批优质的夏锄小农具,农业机械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确定以夏锄使用的锄钩、锄板、耘锄、铲趟机为主,又以锄钩、锄板作为重点,集中力量进行生产。
吉林在生产夏锄小农具中,特别注意了产品的质量。许多企业都向职工进行了支援农业以及质量第一的思想教育,实行了各种保证质量的制度和方法。洮安县生产小农具的工厂企业采取了选择样品、名师带徒和严格执行产品检查验收的制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双辽县农业机械厂最近生产出来的一万五千块“大红鼻子”锄板,经过农民鉴定,规格、质量完全合乎名牌货标准。
据新华社讯 陕西省积极生产运输工具及其配件,支援夏收。全省已经生产出架子车一万三千多辆,架子车配件一百七十四万多件(副),可供修复四万多辆架子车。另外,还生产了不少马车和马车的配件。
陕西省今年夏田面积大,有关部门预计夏收运输量将比往年增加,农村现有运输工具远不能满足需要,原有的部分车辆因缺配件待修。陕西省有关部门决定赶制大批架子车配件和再生产一万五千辆架子车以及部分马车及其配件。
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县及时把生产架子车配件的任务落实到工厂、车间和小组,积极组织各厂协作配套。工业、商业和物资部门也清理仓库,挖掘材料潜力,支援架子车生产。各厂职工展开了优质、高产、超定额竞赛。担负五百辆架子车和十四万件配件的生产任务的咸阳市农业交通机械厂职工,推广了女工张成芝的先进操作方法和提前作好生产准备工作的经验,全厂90%以上的工人超过了生产定额,质量也达到或超过计划指标。


第2版()
专栏:

首都两千少年儿童举行联合大队会
邓颖超等革命前辈应邀参加了大会邓颖超向孩子们提出希望:
一、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二、坚持锻炼身体;三、养成勤劳节俭的品德和作风;四、听党的话,天天向上,做一个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据新华社27日讯 “六一”儿童节快要到来,北京市十三个小学校两千名少年儿童今天下午邀请了革命老前辈,在景山公园少年宫举行“做革命事业的红色接班人”联合大队会。会上,一千一百名少年儿童被吸收为少先队员。
今天被孩子们邀请来参加队会的老前辈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邓颖超,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还有曾经参加过抗日儿童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和参加过“二七”罢工斗争的老工人。
联合大队会是在少年宫松树林里、英雄少年刘文学的塑像前进行的。在举行了新队员入队宣誓、授巾仪式后,邓颖超同志亲切地向孩子们讲了话。她首先向新入队的少先队员道喜,向全体少先队员祝贺节日,接着,她说:今天你们把红领巾披在你们的胸前,从此你们就要像在宣誓的誓词里那样:“决心遵照共产党的教导,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劳动,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一切的力量”。她勉励孩子们,从今天以后,要在少年当中起先锋的作用,就是起带头的作用,要对没有带上红领巾的广大少年们讲友爱,讲互助,讲团结,紧密地联系他们,带动他们前进,千万不能骄傲自满。
邓颖超同志热情地向孩子们提出了几点希望。她说:第一,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少年儿童好像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样,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学好学坏都要看在这个时候的基础打的怎么样。你们首先要注意学习各种知识,特别要学好功课,学习好劳动,学习好的品质和作风。第二,要坚持锻炼身体,健康地成长。少年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注意锻炼,又要锻炼得合适,不要过份,反而让身体受到损害。锻炼身体,参加体育活动,要做到能够坚持,不要做三天停两天,停停做做,就不易达到锻炼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增强体质。第三,要养成勤劳节俭的品德和作风。要知道现在你们的优越条件,愉快幸福成长的环境,是不容易得来的,要珍视这些革命胜利的果实,要爱惜一切财物和日用学习和生活的用品,要学习和发扬中国劳动人民和革命前辈的勤劳节俭朴素的生活和作风。第四,要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力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天天向上,要真正做到是一个名实相符的革命事业的红色接班人。最后,她希望孩子们不要辜负革命先烈们的热血所染满的红旗的一角——红领巾。她说,少先队员们要继承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高举着红旗一直往前走,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把革命进行到底。
刚带上红领巾的十名新队员,代表全体新队员在会上集体朗诵决心词,他们说,要学习革命前辈的榜样,听党和毛主席的话,永远高举红旗,坚决走红色的道路。北长街小学一位十三岁的少先队员代表到会的全体老队员讲话,欢迎和祝贺新队员入队。她说,我们要记住革命前辈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做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会上,少先队员向革命老前辈献了红领巾。(附图片)
云南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小学的少数民族小姑娘周凤翠(右)加入少先队了,她的小伙伴们也为她高兴 新华社记者 陶慧芬摄


第2版()
专栏:

山西挖潜力多种油料作物
许昌专区多栽晚烟管理早烟力争完成生产计划
本报太原27日电 山西省不少地区积极采取粮食油料混种,充分利用“十边地”带种等办法,抢种油料作物。
目前,晋中、晋南等地的广大社员,已经趁墒抢种了花生、芝麻、蓖麻、大麻等油料作物五千五百多亩;盛产胡麻、向日葵的晋北专区,也播种了五十四万亩油料作物。到5月20日统计,全省播种的油料作物已达一百五十七万多亩。
现在许多公社正千方百计挖掘土地潜力,扩大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繁峙县十七个人民公社,在完成油料播种任务后,正充分利用地边、地角、渠道、河滩、荒坡和房前屋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大量种植向日葵和胡麻。偏关县上峪公社西峪村生产大队,除利用零星土地大种黄芥以外,还在六百二十多亩黑豆、谷子、山药(马铃薯)地里点种了黄芥,既扩大了油料作物,又起到了肥田的作用。
针对当前旱象严重的情况,不少地区在抢种油料作物的时候,都注意增施了肥料,挑选了抗灾力强的良种,并在下种后及时进行了耙耱。有条件的地方还及时进行了灌溉。
本报郑州27日电 我国著名烤烟产区——河南省许昌专区,积极栽种晚烟,管理早烟。
今年,许昌专区由于长期干旱,早烟栽种计划没有如期完成。为此,各地最近都进一步贯彻了种植烤烟的各项政策,同时召开老农座谈会,总结多种、种好晚烟的经验,力争多种一些晚烟,保证完成栽烟计划。襄城县通过召开老农参谋会献计献策,挖掘土地潜力,利用一部分蔬菜基地、红薯育苗地和麦茬地等扩种晚烟。现在,这个县已经担水栽种大麦茬烟三百一十四亩。舞阳县采取边割麦、边犁田、边栽烟的办法,已经趁墒抢栽大麦茬烟四百四十三亩。许昌市许多公社社员利用房前屋后栽种了晚烟。水源缺乏的高岗地带,今年还推广了一部分耐旱的“白肋烟”品种。
为了多种、种好晚烟,产烟地区抽调专人加强现有苗床的管理。许昌市投入苗床浇水、拔草、追肥的劳力有三千八百多人。商业部门还供应给培育烟苗的生产大队二十万斤化肥。
在抢栽晚烟的同时,各地都及早动手加强早烟田间管理。襄城、郏县、长葛、许昌等主要产烟县、市,早烟的疏苗、间苗、定苗等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并且锄了一到两遍。部分地区已开始了烟田的浇水、追肥和治虫。(附图片)
贵州省榕江县古州公社第二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在麻地中耕,争取获得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南沙摄


第2版()
专栏:

青海组织中药材生产
试种南北药材 试养多种药用动物
本报西宁27日电 青海省积极组织中药材生产,以适应卫生保健事业的需要。西宁市郊区去年新建立的中药材试验场已试种了杭菊花、当归、白芷、白术、生地、党参等十余种药材,试养了青海马鹿、白唇鹿、苏联梅花鹿、东北梅花鹿及獐子等名贵药用动物,引种的河北白芷、甘肃当归生长良好。试养的苏联梅花鹿即将生出小鹿羔,东北梅花鹿也已脱角长茸。今春以来,青海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又抓紧药材引种、试种工作,到现在已试种了生地、枳壳、白术、太子参等四十二种药材。与此同时,在青海不少地方,人工培植大黄、甘草两万多亩。青海省今年的中药材生产,除引种试种和逐步变野生动植物为家养家种外,卫生厅药政管理局最近又陆续派出工作组,分赴玉树、果洛、海南、黄南等藏族自治州,对当地中药材进行调查,协助群众扩大种植。青海省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各自治州蕴藏着大量的大黄、甘草、贝母,冬虫草、羌活、鹿茸、麝香等。仅据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初步调查,野生大黄年产三百到五百万斤。


第2版()
专栏:

抚顺龙凤矿六一二班六十五号青年采煤小组
老工人帮新工人提高觉悟和技术水平
本报讯 据辽宁日报消息:抚顺龙凤矿六区六一二班六十五号青年采煤小组,老工人满腔热情地帮助新工人提高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新工人虚心学习努力向上,小组里新老工人亲密团结,生产任务完成得很好。4月份全组超额50%完成计划,5月上半月又超产煤炭二十四吨。
这个小组十八名工人中,有十三名是新工人。这些新工人刚到矿上的时候,有的不太安心工作,有的对执行生产纪律和管理制度不大注意,对生产技术也很生疏,这都影响着生产任务的完成。面对这种情况,小组里的老工人把培养新工人当成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他们经常到工人宿舍去,和新工人谈家常,谈生产,交知心朋友。有的用亲身经历给新工人讲述新旧社会的区别;有的给新工人讲述工人阶级的斗争历史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讲增产煤炭的重大意义。这样来提高新工人的觉悟。他们对新工人的生活也很关心。老工人常常热心地帮助他们安排生活,有的还让自己的家属帮新工人拆洗缝补衣服被褥。在生产当中,老工人细心地帮助新工人提高生产技术。如对刚到矿不久的徒工,先教给他们煤矿一般的生产知识和攉煤等比较简单的技术;对到矿稍久的,教给他们打眼、架棚子等比较复杂一些的技术;对已经能够独立操作的,就教给他们多种生产技术,培养他们当多面手。他们还经常向新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的教育。遇到掌子面不好的时候,老工人抢先去干,叫新工人在一旁学习。
由于老工人满腔热情的培养帮助,这个小组的新工人进步相当快,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全组十三名新工人都已能独立操作,有的还成了生产能手和多面手。他们在生产中一般都能主动地挑重活干;有的还被评为矿里的“心红手巧,以矿为家”的红旗、标兵。


第2版()
专栏:

台湾人民吃尽美国“经济援助”的苦头
程鹏
《工厂、商店倒闭风炽》,《人浮于事,失业者众》,《乞丐横行街头,居民应接不暇》,《贫病交迫,鬻儿卖女》……这是最近台湾各地报纸上经常见到的消息标题。为什么在物产丰富的台湾会出现这样一幅人间惨景?在台湾的美国经济侵略机构——美国国际合作署台湾分署署长哈拉德森不久前说:“美援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美国侵略者的“美援”是怎样达到这个“预期的目的”?且看下面的事实。
4月2日,花莲市《更生报》刊登了蒋介石集团“立法委员”黄焕如的一篇文章,他写道,1951年借“美援”贷款美金一元,到1960年就变成了美金八元,“任何黑市利息,无此之高”,因此,台湾“多数厂商无力还本付息濒于破产”。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电力公司1952年底借“美援”贷款一千零四十万六千五百五十五美元,由于“美援”利息负担沉重,“其后逐年增加借款”,到1960年所借“美援”贷款连本带息增至九千三百六十七万五千五百多美元。每年仅缴纳“美援”投资的股息就有五百万美元以上。这家蒋介石集团的电力公司,在美国“经济援助”下,两年前不得不接受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的投资并为它所控制。
所谓“美援”贷款,除了有很高的利息以外,还有许多苛刻条件。借“美援”贷款的单位,必须按照美方规定采购美国商品,这些美国货一般要比国际市场价格高50%以上,并且还要由美国轮船运输,付出巨额的运输费。“美援”贷款,多数是以在美国本土已经落后的机器设备以及剩余农产品等运到台湾折价计算的,美国出售这些设备和商品所得的款项,大部分要归美国政府作为在台湾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费用。美国曾以“美援”贷款修建台湾“石门水库”部分工程,规定建筑器材要向美国购买,价格却比国际市场贵一倍。今年,“美国开发基金贷款委员会”准备以“美援”贷款名义,向台湾电力公司再投资四千万美元,建筑一个水坝,但它条件是“电力不加价,则不予贷款”。最近,蒋介石集团“经济部长”杨继曾公开表示:“台电加价是依据美方要求的”,所以“第六次电力加价,已是势在必行”。台湾电力公司去年1月1日曾在美国压力下第五次提高用户电费32.5%。
据最近台湾报纸发表的不完全统计,在“美援”机构的“帮助”下,对台湾进行资本输出的美国公司有美国亚洲国际奶粉制造公司、奥林梅逊公司、万可宏国际公司、胜家缝纫机公司、纽约美灵大药厂、氰胺公司等几十家。他们利用台湾的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就地制造各种商品,倾销台湾市场。此外,美国美孚莫比公司、美国菲立浦石油公司也正在筹备要在台湾投资开采石油。台湾报纸说,美国制造的化妆品和饮料等商品充斥台湾街头,整个台湾“变成外国货消费品的市场”,台湾的产品“将向何处推销?”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各地原有五百十二家布厂,去年便倒闭了一百八十二家,原有三十几家针织厂,现在勉强继续开工生产的仅剩十余家,其它各行各业也时有倒闭。
(据新华社27日讯)


第2版()
专栏:

师徒之间
热心带徒弟
杨连杰、黄玉前、朱守瑞是淮南煤矿谢家集二矿的新矿工,他们都是一九五八年从农村来的。一到矿上,他们就跟老师傅蒋庆思一起干活。初下井时,蒋师傅首先领着他们熟悉井下情况,怎样走巷道,怎样辨别红绿灯信号,怎样注意安全……。他们干的活是铺笆、下梁。每次干活时,蒋师傅总是讲一番操作规程,再教给他们技术,一直到徒工们都记清学会才放心。为了使徒工迅速地提高技术水平,蒋师傅还大胆放手让徒工先做;有时徒工做得不好,他再返工重做,从不怕麻烦。
下班后,蒋师傅经常找徒工谈心,每月发了工资,还帮助他们订出用钱计划,勤俭地过好日子。
师傅这样关心徒工,徒工们也格外关心自己的师傅。每逢工作有困难时,不等师傅开口,他们就抢先干了。可是蒋庆思却不让徒工过分受累。由于师徒团结得好,他们几个人的生产任务也一直完成得比较好。
六巧厨师组
哈尔滨松滨饭店里有个厨师组,六位厨师都热爱本行,大家齐心协力,把小组的各项工作做得很好。店里的工人们称他们是“六巧厨师组”。
这个厨师组,只有三人是老厨师,其余三人都是站在炉灶前学艺不到一年的青年,平均年龄还不到十九岁。
三位老厨师各有所长,郑梅山做中餐有二十五六年的经验,能烧多样好菜;陈茂松是做川菜苏菜的能手;王金山是做粤菜的“科班”出身。三个青年学徒向他们拜师学艺那天,这三位老师傅就聚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说:咱们可不能让徒弟像咱们这样,一人只有几手好菜,要让徒弟全面发展,多能多艺。以后,就一个师傅领着一个徒弟,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有时是徒弟操作,师傅指点。三位师傅还轮流给徒弟讲课,丰富他们的烹饪知识;晚上,常常把徒弟叫到跟前,征求意见,解答问题。
师傅们谆谆教导,徒弟们更热心学艺。他们早来晚走,主动作各种零活,减轻师傅们的工作负担。有时,他们凑在一起练习,互相提问,提高烹饪技术。因为苦学苦练,进步很快,现在他们都已能独立操作。(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广东通讯

姊妹渔轮抗击台风记
羊城晚报记者
5月17日的傍晚,珠江口外南海海面上突然刮起了十级台风。刹那间,风云变色,大海翻腾,肆意咆哮着的狂风巨浪,像要把海面上的一切都吞没掉。
从北部湾捕鱼回来的“羊城二零二号”渔轮,拖着机器损坏了的“羊城二零一号”渔轮,正航行到十级台风的中心。这两艘姊妹渔轮一下被浪头抛在空中,一下又被埋在浪里,情况万分危急。但是,正像那条粗大的钢缆把两艘姊妹渔轮系在一起一样,两艘渔轮上的四十二名船员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英勇地跟台风巨浪展开了一场生死的搏斗。
不测风云
这两艘各有八十三吨的双拖渔轮,4月20日开始出海捕鱼。在还未行驶到北部湾渔场的时候,“二零一号”渔轮上的柴油机就坏了。当时,本应驶返广州修理,但是为了广州市市民能够吃到更多的鱼,船员们不肯空手返航。“二零二号”渔轮用钢缆拖着“二零一号”渔轮,边航行边修理,边修理边捕鱼。船员们在北部湾渔场上,加倍艰苦地劳动了十多天,直到5月11日,捕捞了七万多斤海鱼以后,才继续“手拉着手”地一起返航。
17日晚上7时,这两艘渔轮在南海海面接到气象台的台风警报:即将有十一级台风侵袭南海海面。两艘渔轮的党支部书记和船长打开海图一看,渔船正航行到荷包岛的海面,距离珠江口只有三十多浬,而距离台风中心却还有四百多浬。他们毅然决定:继续前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台风中心的方向突然转移,直朝渔轮的航线上猛扑过来,两艘渔轮冒着顶头的东北风,艰难地向前移动着。
18日下午,风越刮越紧,浪越翻越高。紧系着两艘渔轮的钢缆,“崩”的一声突然断了。没有动力的“二零一号”渔轮,被强风直朝山边吹去,很可能触礁沉没。在这危险就要到来的时刻,“二零二号”渔船的船长立即命令:转头抢救!“二零二号”的船员们奋力与狂风巨浪搏斗,几经艰险,重新把没有动力的姊妹渔轮拖曳在一起。两艘姊妹渔轮经受了第一次严峻的考验,又“手拉着手”地返航了。
两小时后,驶近小蒲台岛,眼看就要进入珠江口了。可就在这时,台风中心又到来了!瞬间,狂风呼啸,海浪咆哮,天空、海面,再也分辨不清。
十级台风掀起的巨浪,凶猛地向渔轮打来。本来只有一百三十五马力的“二零二号”渔轮,被风浪冲击得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二零二号”渔轮的船员们在狂风巨浪的大海里抛下锚,想稳住船身。但是,一个一个凶狂的海浪,仍然把渔轮冲击得两边摇摆,随时有把渔船冲走的危险。渔民出身的船长张升明和船上的党支部副书记胡才商量以后,立即下达命令:“开车!”用船上机器发出的冲力,顶住风浪的袭击。
他们就这样在风浪肆虐的海上渡过了一夜。
失去联系
已经是19日的凌晨一时了。狂风继续在怒吼着。一个几丈高的巨浪猛地从“二零二号”渔轮的船头直劈下来,“霹雳”一声,连接两艘渔轮的钢缆又断了。两艘姊妹渔轮很快便被险恶的风暴刮得彼此连影子也看不见。
最严重的时刻考验着没有动力的“二零一号”的全体船员。“抛锚!快抛锚!”渔轮的党支部书记曹启远镇定地指挥着。十多个船员冒着风浪跑到船头的甲板上,把重达三百多公斤的铁锚迅速抛进海里,才使渔轮在狂风中停下来。
“同志们,我们已经和‘二零二号’渔轮失去了联系,但是我们还和上级保持着电讯往来,上级一定会来抢救我们,‘二零二号’渔轮也一定会来找我们。只要我们临危不惧,就会战胜困难……。”党支部书记坚定的声音,鼓舞着每一个船员与风浪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他们把大铁锚抛下以后,又准备好小铁锚;他们检查了救生圈和救生衣的安全情况,又检查了铁锚缆的磨损情况。值班的船员几乎每隔五分钟就探测一次水情,密切注意着风势和水情的变化;电报员整夜不眠地守候在电报机旁,不断地向上级报告情况,向船员们传达上级的关怀和指示。
姊妹重逢
险恶的台风把两艘姊妹渔轮冲散了。但是,两艘渔轮上的四十二位船员的心却永远连结在一起。“二零一号”渔轮上的船员们,在生死存亡的严重时刻里,一面和台风作殊死的搏斗,一面还时刻关心着“二零二号”渔轮的安全。他们耽心“二零二号”渔轮上没有电信设备,碰到意外危险时难以同上级联系。他们计算着“二零二号”渔轮上的柴油快要用完了,立即小心地把船上仅存的一百多公斤柴油保存下来……。
“二零二号”渔轮上的船员,更是时刻关怀着被冲散了的姊妹轮的安全。为了等候台风减弱以后前往搜索,抢救“二零一号”渔轮,船员们忍受着越来越多的困难。船上的淡水快用完了,船员们就用水舱底的混浊得像黄泥水般的淡水煮饭。船上的柴油快用完了,船员们宁愿冒着更大危险,也不“开车”顶台风。
十多个小时以后,台风中心虽然开始转移,但还没有完全离开,一个接着一个的巨浪继续向船头扑来。为了“二零一号”渔轮和船上二十个阶级兄弟的安全,“二零二号”渔轮的船员们立即起锚,冒着风浪前往寻找。他们根据风向、流水和“二零一号”漂流的位置,在海面上搜索着。终于,两艘姊妹渔轮又一次携起手来,朝着珠江口驶去,胜利返航了。
关怀、鼓舞、决心
在两艘姊妹渔轮和台风搏斗的同时,广州渔业基地——广州市水产局新洲捕捞大队的办公室里也在极其紧张的工作着。
广州市水产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瑛和捕捞大队的领导干部一起,指挥抢救工作。他们一方面亲自往广东省航运厅等有关部门联系,派船前往救援;另一方面,始终和遇险渔轮保持电讯联系,在越危急的时候,就越注意鼓舞船上全体船员战胜危险的革命勇气。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市长曾生在得到渔轮遇险的消息后,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怀,并指示水产局党委和有关部门想尽一切办法抢救。19日,当两艘渔轮被台风冲散以后,广东省航运厅的“航工一六号”轮和广州港务局的“南方一号”轮冒着强台风出动了,南海舰队的炮艇也出动了。党和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关怀,大大激励了这两艘渔轮的全体船员战胜狂风骇浪的信心和决心。(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