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善问
段天顺
问,对于我们工作和学习真是重要极了。
做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工作中的问题不能解决,就问于政策,问于领导,问于群众,问于自己……等等,经过这样一番请问,访问,设问,反问,自问之后,问题豁然明了,就能够下定决心,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可见,要作好工作就离不开问。
学习,也离不开问,学习最好的人,也常常是问得最好的人,所以我们把学习好的人,叫做有学问的人。
进行调查研究,更处处离不开问。有一次,我跟随一位负责同志开调查会,这位负责同志问了很多问题,会上边问,边谈,群众议论风生,时间不长,了解的情况不少。这次调查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通过这次调查会和自己日常工作的体会,感到要学会问,实在是我们进行调查研究时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有求教于人的态度。要请教得好,就要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门外汉,就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真正放下架子,态度诚恳,虚心求教。俗语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这样,群众才能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古时有一段张良求师的故事,是说张良为了学到真正本领,虚心求师,经受黄石公的多次考验,不变初衷,终于感动了黄石公,把真本领教给了张良。张良的诚心实意和他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诚心的人,可以采用很多方法求教于群众。例如开调查会,个别访问,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做群众的知心朋友……等等。只要相信群众,诚心诚意,并善于从多方面启发和诱导群众谈情况,群众自然会相信你,谈出他们了解的一切。
其次,要勇于“穷”问。小孩子问妈妈很多问题,妈妈烦了,就说“快玩去吧!别穷问了”。其实,如果把穷问这个贬词变成褒词,不是很恰当地说明我们问情况时要有寻根究底的精神吗?我们有的同志常常缺少小孩子这点穷问的勇气,不敢打破砂锅问到底,或问上两句,如果再不明白,就不敢再问、三问,总怕人家笑话自己幼稚,怕人家说自己是外行,怕问错了等等,总之,不敢深追穷问。还有的同志不懂装懂,本来是一知半解,却自以为全知。因此,调查来的情况,常常是若明若暗,不深不透,经不起几问。任何情况都是有根有底,但是这个根底总是隐藏在情况的后面,不易发现,需要层层剥皮,连问几个为什么,才能究出根底。
穷问还有多问的意思。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一要多问于群众;二要多问于政策,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在我们日常进行的很多调查研究工作中,也大多是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因此,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政策,这样才能把政策和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有的同志下去调查研究以后,常常陷于具体情况不能自拔,弄得方向不明、头脑不清,这多是由于没有认真求教于政策的缘故。
再次,要勤于自问。自问是自己问自己。调查研究不是照像,一按快门,真象就映入底版了。社会情况千变万化,复杂万端,要求得到真正可靠的情况,必须要有一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工夫,这种工夫,通常是从很多的自问开始的。这种自问就是在问于群众,问于政策及一步一步深追穷问的过程中形成的。有了自问也就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过程;勤于自问,就会勤于思考;勤于思考,调查研究的质量也越高。自问,是考虑问题的敲门砖,是研究材料真、伪、虚、实、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等等的一把钥匙。当然,自问的问题必须是由客观情况反映于主观的问题,是了解了客观情况的矛盾自然引起的自问,决不是坐在房子里空想空问。自问来源于实际,来源于深入的调查研究。


第4版()
专栏:

崇明围垦前线速写
张乐平
崇明岛由于江海潮流的冲积,岛的北部和西北部出现了大片海涂江滩,有几十万亩。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全民运动中,上海市的工人和机关干部来到崇明县北部开垦约十余万亩的江滩,以便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国营牧场,变芦滩、草滩为副食品基地。这里所介绍的就是在开始围垦之后的部分速写。(附图片)


第4版()
专栏:

五指山老猎人
柯原小径上一阵悉索声,带路的向导又惊又喜:
“好大的一只野猪,唉!可惜钻进密林里!”向导的话声刚落,一排枪声在林间响起,接着,一声洪亮的大笑,
“打猎归来,野猪还送上
门哩!”笑声中出现一位老人,目光炯炯,胸前垂着银须,他甩开手臂大步走来,猎枪上红缨迎风飘起。身后一队欢乐的青年人,抬着刚打到的野猪和狐
狸,布袋里装满新晒的肉干,钢叉上挑着成捆的兔皮。这时天色已近黄昏,我也进村找到部队休息,吃罢晚饭走出草棚看看,打猎队正住在我们隔壁。一串海棠果点起油灯,人们的面孔隐约看不清,有人抽烟,有人叽叽喳喳,好像有一场热烈的争论。“今夜不要进山了吧,这几天已经很有成绩。”接着,响起了老人洪亮的
嗓音:“小伙子,我可不同意!“要知道,咱们进山打猎,不只是为了剥几张兽皮,这月黑夜,正是野猪活动
的时候,不能让它糟蹋好田地。”又是谁低声细语说话:“老队长,我有个合理建
议,今夜月黑风高山路陡,您这宵就在家里休息。”“什么,这也叫合理建议?大队上山,让我这老猎人
休息,山路上哪个坑坑洼洼我不
晓得,绣花针丢了,我也找得着
哩!“说句老话,当年在山里
打游击,这红缨枪还有点小名气,漆黑的夜晚和白军遭遇,一扣扳机,就让一个匪徒
嘴啃泥!”屋里爆发出一片笑声,人们拿起猎枪刀叉,把灯
吹熄,随着老队长的指引,脚步声沙沙地隐没在夜幕
里……天明,我和工程队翻山勘
测,中午又回到村寨休息,向导突然跑来找我,“同志,老队长请你有要
紧事!”等我匆忙走进邻居的门
口,只见铁锅里冒出团团蒸
汽,老队长堆起满面笑容,他一夜狩猎,依然神采奕
奕。“山里没有佳肴待客,这野猪肉能驱点寒气。大家快把公路修筑好,让我也听听汽车叫,摸摸
拖拉机!”


第4版()
专栏:

在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里
秦贵林
来到山场的时候,天刚麻麻亮。
曚昽的晨曦里,周围群山的模糊轮廓隐约可辨;紧靠山脚,搭起一座棉帐篷。我想,这可能就是山场“指挥部”了,便掀开门帘,径直走了进去。
屋内,一盏煤油灯撒出了黄澄澄的光亮。一个身材魁梧,着落朴实的中年汉子在打电话。他见我进来,顺便点点头,又继续对着话筒说:“……对,在七伐区,钢丝绳运到啦?好,马上开始吧。”
当他放下电话耳机时,我急忙递过介绍信说:“我是报社的,准备到这里……”
“噢,记者同志!”我的话音未落,他高兴地插言道,“局里打来电话,说你要来,好呀,咱这里生产搞得正火红,你来的好啊。”
原来,他就是这次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的林场党总支副书记张双勤同志,在林业局,就听到了许多有关他的先进事迹,说他和工人一起,发明了一种小爬犁双冰槽集材法,提高效率三倍多。这次来,准备写篇这方面的报道,便要求老张详细地谈谈他发明新工具的过程。
他沉默了一会,很谦虚地说:“我个人算得什么?这是集材组何德全想的办法。”
何德全!我听到过这个名字,是全局有名的集材闯将。就迫不及待地问:“他在什么地方?”
“在山场,怎么,你想写写这个材料?”他问,
“是呀,这是头条消息呢!”
“嗨嗨,现在这方法又落后了,要写,还是写别的吧。”
“怎么?不是昨天才……?”我有些惊奇了。
“可是昨天晚上,我们又试验成一种新方法,叫……嗯,还没起出合适的名字,你见过小兴安岭的‘架空索道’吗?可能和那玩艺差不离儿。”他说着,有点兴奋,“久闻不如一见,我领你去参观一下吧。”
当我们走出帐篷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了。玫瑰色绚丽的朝霞抛出了万缕金丝,把崔嵬层迭的群峦连在一起。
拐过一个山头,来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地。白雪皑皑的山坡上,密布着冰沟、冰道网,柱柱木材洪流,像匹匹脱缰野马,顺着冰沟直泄山下。宽阔、平坦、银光闪闪的公路上,运材汽车往返急驰,??的马达声和装车工人的豪放号子声交融在一起。
我们停住了脚步,老张告诉我说:“到了,这就是七伐区,我定睛一看,啊,原来是三根平列着的钢丝绳,随着山的坡度,凌空驾起。显然,这里既修不成冰沟、冰道,也铺设不了木轨双滑杠,他们才因地制宜地想出了这种办法。
我正在凝神,一个工人向我招下手说:“同志,闪开些,快放木头啦。”接着,他拉长声音,向山上喊道:老——何,好喽!”“?——木头——下去啰!”山顶上传来了一声慢腾腾的喊声。紧跟着,一捆捆粗大原木,横担在钢丝绳上,飞速滑下山来。
老张得意地向我微笑着:“怎么样?”
“妙,妙,这是谁想出来的?”
“何德全!”
“啊!又是他?”我有些惊讶。老张看透了我的心思,就答应和我一起去找他。
当我们爬到山顶时,何德全正跟几个工人一起捆木头。想不到,他竟是一个极其平凡、普通的工人:矮墩墩的个子,穿双毡疙瘩,狗皮帽沿下闪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说话慢声慢语的。
“老何,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我从衣袋里掏出笔记本,准备记录。
“我?”何德全慢悠悠地说。“这是贾段长设计的,我只不过帮助参谋参谋罢了。再说,咱张书记为这事可操心哩,要写还是写他们吧。”
老张仿佛做错了一件事似的,脸刷地红了。他冲着何德全说:“这是我应尽的责任,可办法,千真万确是你想出来的,你怎能推?”
“不,真的不是我,”何德全头摇得像个拨郎鼓,看来他是坚决不会承认了。
正在这节骨眼,忽然从山坡爬上来一名工人,远远就喊道:“张书记,贾段长又设计出一种新办法,让你回去研究一下。”
“又是新办法?”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了。
“是的。”老张却不以为然地说:“咱工人都有这个脾气,从来不知满足,明天,你写稿子又有新的题材了。”
一直站在旁边的何德全这下找到了台阶,急忙抢过话题:“你该相信了吧!是贾段长嘛,看,他又设计出了新的。”
那个工人斜睨了何德全一眼,俏皮地说:“还不是你俩今早晨共同琢磨的,嘿,想隐瞒呢。”
何德全万没料到被揭了底,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这是份内的事,有啥大惊小怪的!”


第4版()
专栏:

海南岛颂
高士其呵!海南岛,你生长在祖国的最南方,到处蒸发着热带的气息;你守卫着海防第一线,时刻对敌人提高警惕。呵!海南岛,你是风和云的诞生地,你是花和鸟的故乡;碧蓝的大海环绕在你身旁,英雄的五指山坐镇中央。呵!海南岛,你是热带作物的金库;你一年四季常青,给祖国创造财富,为人民建立功勋。呵!海南岛,你真是“天涯海角”“海阔天
空”;你真是“四季皆夏,一雨成春”。古今多少诗人歌颂过你,你沸腾着春天的声浪。


第4版()
专栏:

“穿井得一人”
守介
吕氏春秋《慎行论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每天专门需要派一人外出汲水。后来丁氏在家挖了一口水井,成后高兴地对邻居说:“我挖井得了一个人呢。”别人把这句话传扬开去了:“丁氏挖井得了一个人”。从此成为新闻,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宋王耳朵里。宋王不信,责令手下直接去问丁氏。丁氏回答:“挖了一口水井,就不要一个人整天在外汲水了,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故事末尾,作者用锐利的笔锋讽刺了那些闻风就是雨的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今天的时代是大兴调查之风的时代,这就要求咱们深入下层,深入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但是在调查研究当中也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亲临其境,详细观察,深入细致的调查,收集多方面的材料,再进行分析,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总是比较正确的。而另一种则是浮在表面,马马虎虎,满足于一般道听途说,甚至是“是言便听,是听便信”的态度。而结果往往是错误的,不可靠的,或者只能闹出“穿井得一人”的笑话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