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胞波
秦牧
缅甸人民称中国人民做“胞波”,意思是亲戚。看了中、缅总理在一起欢度泼水节的那一类新闻报道,你不能不深深体会到这种亲戚一样的感情。
我因此想起一联串我们和我们周围国家间的一些“胞波”之类关系的事情来了。
1956年,有两位缅甸作家到广州来,我们出面接待。外宾中有一位忽然说他明天要到佛山去探望姑母。一位缅甸作家,姑母为什么会在中国的佛山呢?一问,原来这位缅甸朋友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缅甸人。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但是他深深记住他有一位姑母住在佛山。当他从佛山回来,讲起探亲经过,十分高兴。我也很激动地告诉他,他有亲戚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也有亲戚在国外。我的曾祖母是傣族人。大概在咸丰年间吧,我的曾祖父坐帆船到海外去,在异国和一对傣族姊妹结了婚,并且养下孩子,因此我家神龛里,曾祖父的牌位上面,就写着两个没有名姓的“夫人”的字样。
我简单地讲了这段古老的故事,缅甸的作家们不禁感动点头。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确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亲戚关系的。
中国和亚洲各个国家、人民间的亲密关系,不仅表现在这一类源远流长的婚姻关系上面,尤其表现在文化交流上。你和各国的朋友们接触,互相探询起对方的习俗和语言,那种彼此影响的程度,真使人感到微妙和惊异。例如日本,文字和我们的文字是这样的相似,以至互相不懂对方语言的人拿起对方的文稿来,都可以看懂一部分的意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朝鲜,保留着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习俗,汉代的“献帛礼”,以献一块纺织品当做崇高的仪式,像西藏“献哈达”那样的礼节,在朝鲜就还保存着。屈原辞赋中常常提到的那种高耸的帽子,在中国已经不易见到了,但是在朝鲜却仍存在。在越南,这种相似的地方也许还更多一些。越南人民过春节的时候,也和我国民间向来的情形一样,从“灶君上天”那天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也准备糯米糕,买盆景,挂年画,贴对联,年画里面也有“牛郎织女”一类的故事。他们除夕晚上也全家吃团年饭。越南人民过春节时,除了采绿叶回家和在门口插迎春竹和我们不同外,其他习俗都是大体相同的。隔我们远些的泰国,语言中也存在这种状况。从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在泰国语言中,有六个数目字的发音和我国潮州语几乎完全一样。
这是真真正正的文化交流,不仅我们影响邻居,邻居也影响了我们。试想一想:中国的宝塔、壁画艺术,今天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许多植物,在我们沿海居民中的一部分口语,受到亚洲各国的影响该有多大呀。这种文化关系,真可以说是千丝万缕,源远流长的。
自然,各国人民的友谊,还远不止体现在婚姻关系和文化交流上,尤其体现在为了正义事业的共同斗争和日常交往上,在这些方面,东南亚各国以至整个远东地区人民之间的动人事迹就更加不胜枚举了。中朝、中越、中缅人民并肩抗击侵略者的功业是万世流传的。就是在遥远的印度尼西亚,那潺潺地流过雅加达市区的红河,也不知记录了多少印度尼西亚、中国人民共同对荷兰殖民主义者斗争的历史。
从“胞波”这个词儿使我联想起了这么一联串的事情。现在,在这一片过去饱受帝国主义蹂躏的亚洲地区,有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亲如一家的;有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我们也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兄弟似的关系。有一些国家,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影响,和我们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阴影;更有一些国家,帝国主义的走狗正在当权。但是尽管这样,各国间人民的传统友谊却是不能阻断的。这是一股巨大的历史洪流,它终将冲刷着一切障碍物,完全汇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力量的增长;随着各国人民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帝国主义的衰亡,这种亲密的友谊的发展自然还要更加迅速。终有一天,人民间越过国界,飞过重洋,去访朋友啦,探亲戚啦,会渐渐成为十分普遍的事情,平常到就像今天人们从甲村跑到乙村,从这条街跑到那条街一样。


第8版()
专栏:

访缅诗抄
魏风
永远同声歌唱五十天来啊,一直沉浸在友谊的海洋。谢谢你啊,
手捧椰子的大爷,
你的椰汁又香甜又清凉。谢谢你啊,
竹楼上含笑招手的大娘,
你的盛情我们永记心上。谢谢你啊,
追着献花的姑娘,
火车太快,当心跌伤。谢谢你啊,
持枪敬礼的战士,
为我们居住军营换上了新装。不用说什么话,这比什么话都更有力量。彼此不懂话又何妨?我们可以同声歌唱。唱“缅中友好歌”,唱“北京—仰光”,把这两首歌曲,教给我们的子孙,万代传扬。让中国的儿童都会说:“德唷巴玛七及耶第苗巴赛!”〔注〕让缅甸的孩子都会讲:“中缅友好万年长!”
〔注〕缅文:“缅中友好万岁”北京焰火升上仰光上空大湖上焰火腾空,湖面上万紫千红,独立节的夜晚啊,仰光沉醉在欢乐之中。侨胞和缅甸朋友,挽手站在湖边,欢呼北京焰火,升上仰光天空。焰火又升起来了,把整个天空染红。似百花争艳,像孔雀开屏,嫦娥为这美景感动,站立云头连声赞颂。龙女被这光亮照醒,升出湖面看个不停。想到国家十三年的进步,看到中缅友好的情景,敬爱的昂山将军,也从地下发出了笑声。再见吧,亲密的胞波再见吧,亲密的胞波,再见吧,金色的仰光,满载着深情厚谊,依依不舍告别邻邦。我们走过了许多地方,处处是盛情的款待,含笑的脸庞。我们带来中国人民的友谊,又把胞波的深情,带回祖国传扬。再见吧,
田野里收割的大爷,
祝福你年年金谷满仓。再见吧,
椰子树下绣花的姑娘,
祝福你早日绣花嫁妆。不要远送啦,工人弟兄,
你们正辛勤地兴建楼房。不要远送啦,国防军官兵,
你们正英勇地歼灭蒋家匪帮。再见吧,亲密的胞波,再见吧,金色的仰光,满载着深情厚谊,依依不舍告别邻邦。


第8版()
专栏:

屋子和主人
徐开垒
我们曾经到过不少地方,看到过各种各样的屋子,有些是茅舍,有些是瓦房,有些是洋楼,但请不要为表面现象迷惑,往往有些看来十分平凡的屋子,却产生着十分动人的故事。
我曾经在崇明围垦场看到过一排一排的芦苇屋子,当地人叫它“环洞舍”,又叫它“环龙舍”,是垦荒初期,人们在一片芦荡中搭建起来的民工宿舍,这些环洞舍建筑比较粗陋,落雨天或者潮水上涨时,说不定屋子里还要渗水,但人们还是适应了它的粗陋,克服了各种困难,度过了一个短时期。在一些日子以后,人们就把它拆除,改建瓦房,因为那时荒地已经开垦好,甚至种起了庄稼,围垦区变成了农场,人们已可以定居,可以考虑居住的条件了。
你说在这些环洞舍中,没有值得深思的故事么?我就看到过有那么一对年轻人,他们就在那样的屋子里结婚,而且在婚后,当人们把四周的环洞舍都改建成瓦房时,而他们却希望能继续住环洞舍,要求到新的垦区去住那些新的环洞舍,他们觉得住在那里很舒服,艰苦的劳动和甜蜜的生活在他们心里已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今年春天,我访问了另一个地方,听到了另一个有关屋子和它的主人的故事。
那是在嵊泗列岛。在嵊山岛上,在访问一个姓沈的渔民家庭时,我看到他家的屋子:一间周围不到十二平方尺的卧室,和一间相当于卧室大小的客堂。看来那屋子平凡极了,但这屋子的主人却惯常以炫耀的心情,招待人家看他的屋子。
显然,他异常喜爱他那两间房。当他在渔船上热烈地要求我们到他家去看一下他的屋子时,我就预感到这可能是一间不平凡的屋子,但到了那边,却又觉得没有什么:两张床铺,大小三张桌子,两只皮箱,一个被柜,一个橱和一架收听气象报告的收音机,此外,就是一些杂物。
这屋子给人的不平凡感觉,是在听了主人的过去的生活以后才有的。
在嵊山一向流传着一句话:“嵊山箱子岙十口棺材九口草!”世世代代打鱼的渔民,过去十个有九个死在海上,死了后连尸首也找不到,只好用草人来代替埋葬。姓沈的渔民,祖父死在海里,父亲也死在海里,但渔行主、恶霸、土匪、汉奸、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对渔民剥削压迫非常凶,他们不得不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天天在惊风骇浪中去打鱼。他在渔船上当雇工,日夜在海上漂流,当然从来没有想到自己需要一间屋子。他准备自己有一天会跟他祖父、父亲一样:被海浪吞没,连尸首也找不到。……
可是现在,陪我们坐的是那么一个人:他有两间屋子,一个妻子和一个女儿。他笑着在讲他的过去,像在讲别人的事情;他同时也在讲他的将来,说他准备今年春汛结束,在他那间屋子旁边再搭建一间房,因为嵊山平时人口只有八千,每到冬季带鱼汛,全国各地渔民都要汇集到这里来打鱼,岛上的人口便会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多,而嵊山屋少,这就需要当地渔民让屋招待。
所以,他想过了这次春汛,用自己的双手再搭砌一间房。往年,他总是把客堂让出招待远方渔民住宿,但常常感觉不够,他说他有经验:船上人在陆地上过一夜,总是觉得舒适愉快。
我在嵊山度过一个短时期。我深深觉得渔民在海上是勇敢的闯将,在岛上是好客的主人。而那个姓沈的渔民,他特别富有四海兄弟的盛情。
他的那间平凡的屋子,实在是一间不平凡的屋子。


第8版()
专栏:

“张飞审西瓜”
秦文琴
路过上海,看了一出滑稽剧《张飞审西瓜》。上海话对我来说,很感吃力,但这出戏独创的主题,浓烈的情趣、深刻的含义、紧张的气氛,依然给我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故事大意是说:诸葛亮为把张飞锻炼成智勇双全的将领,派他去作县丞。到任之日,有一财主,手抱大西瓜,揪着位年轻妇女来告状,咬定该妇在他瓜园中偷西瓜三个,被他捉住,赃物俱在,并有随来的地保作证,请县太爷从严发落。怀抱婴儿的年轻妇人,则大呼冤屈,说是财主在路上调戏她,不从,才设计陷害,求县太爷作主。张飞听过双方陈词,认为都有可能,但一方人证物证俱在,一方却空口无凭。这位惯使丈八蛇矛,曾“长板坡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英雄将,此时却眉头紧蹙,一筹莫展了。
张飞虽以莽撞闻名,却也会得几分察颜观色,情知原告有诈,只苦于一时抓不到把柄,不敢冒昧武断。走下堂来,问过人证,验过物证,仍然无所得。但他并未就此了事,再对人证,再验物证,来回沉思,反复推敲,最后,两眼集中在圆滚滚的西瓜上。嘿,有了!这偌大三个西瓜,空手尚抱之不易,何况妇人怀抱婴儿,随身又无工具,不但拿不了,而且也决无抱着婴孩去偷瓜的道理!非诬告陷害何说?于是案子迎刃而解。
情节简单,却充满幽默感,耐人寻味;演员不多,却活泼紧张,扣人心弦,观众始终为冒失的张飞担心,深怕断案有错。当案子了结,大家才松下一口气来,人心大快。在掌声笑语中,剧本的主题思想已经自然地为观众接受了。
这出戏所以成功,是与剧作者创造性的选材,剧本鲜明的主题思想及演员饶有风趣的表演分不开的。选材的创造性,是因为张飞的冒失形象为众所周知,而如今却居然端坐公堂,手举红笔断起案子来,这本身就新鲜、引人。主题思想的鲜明,是因为全剧紧紧抓住了遇事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设身处地反复思考而后定论的深刻含义。如果张飞仍然像《古城会》那样莽撞,就要坏事了。


第8版()
专栏:诗情画意

边寨清晨(菩萨蛮)
江潭词 王仲清 唐云画低垂拂水长条舞,隔溪凝望邻村路。挥手致殷勤,朝朝笑脸频。胞波情谊重,长与清流共;燕子正呢喃,随风去复还。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整顿“话风”
赵锡骅
提倡多写短文,反对文章的冗赘,是由来已久的了。但说话也贵简练,有些人的“话风”就需要整顿。
有的人在会议上发言时,总是从过去老远谈起,“全面论述”,面面俱到,却一个问题也没有谈透,甚至离题万里,扯到无关的问题,以致会议的主题反而没有充裕的时间研究,领导同志的归纳总结也被挤到群众的精力由于会议过长而精神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最宝贵的财富,第一是人,其次就是时间。浪费时间会影响人们无穷无尽的创造,阻碍各种工作的跃进,这不但是一个缺点,而且,为了提起有些人的警觉,我想说得重点:是一种过错!
当然,我们也并不一味反对长文章长报告。有意义有内容的长文章大报告,谁都爱看爱听的。中国戏曲爱在感情激荡的地方反复婉转地尽情歌唱,而对不必要的情节,却极其简练地一带即过。问题在于当长则长,当短则短。
为什么有些人的文风和话风还要改进?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只考虑自己想写些什么,讲些什么,全不考虑读者、听众的时间和工作需要,应该说这是缺乏群众观点和工作责任心的表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