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目有全牛
茹芸
庄子写过一段庖丁解牛的故事。故事里写到的庖丁,是一个宰牛的能手。宰起牛来,手起刀落,皮骨相离,既快且好。站在一旁观看的梁惠王赞叹不已,便问他怎么有这样一手好技术。庖丁回答说,这主要是因为他找到了杀牛的路数的缘故。哪里是关节,哪里是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他全都胸中有数。下刀之际,目有全牛。因此,一般的庖丁每月要换一把新刀,技术较好的庖丁每年也得换一把,而他所使的那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宰过几千头牛,但还是像新刀一样的锋利。这个故事妙在说明了一个真理:只有熟悉了实际情况,摸清了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杀牛如此,做其他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把实际情况摸清楚,按客观规律办事情,这原是做好任何工作最基本的要素。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2页)凡是循着这一条客观事物的规律搞工作的,路子就走得对,工作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使我想起1961年1月31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过的一篇报道。福建省罗源县起步公社港头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赵裕月,领导农业生产可真算得上是个行家。赵裕月同志熟悉全大队几千亩土地,每片田地的土质怎么样,有没有水利条件,适合种什么庄稼,他都摸的清清楚楚。庄稼是人种的,光熟悉土地不算,他还熟悉全大队几千个人。哪一个小组有多少劳动力,哪个强,哪个弱,哪个有什么专长,在他心里也都有一本账。许多社员赞扬他脑子里“有地图,有气象站,有户口册”。大队党支部由于有他这样一位好参谋,对农业生产因而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队粮食年年增产,社员生产劲头越来越大。赵裕月同志踏踏实实从事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跃然纸上,使人读了久久难忘。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根本的原则。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提倡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统作风。庖丁解牛,因为从牛的实际出发,才练就了宰牛的好本事。赵裕月同志则是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对全大队的各种情况都有底有数,才领导好农业生产。他们都忠实于调查研究工作,把了解情况放在第一位,然后按照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庖丁所面对的实际,一条牛而已。管它黄牛也好,水牛也好;公牛也好,牝牛也好,生理结构的差异,毕竟不大。但农业生产的实际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更加需要经常地进行调查研究,例如对天、地、庄稼的生长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很好地掌握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的客观实际,是能够被有心人所认识和掌握的。赵裕月同志做到地熟、人熟、季节熟、水利熟,不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吗?


第8版()
专栏:

春到龙须沟
孙世愷
春天来到了龙须沟。金鱼池里厚厚的冰块渐渐融解了。风筝又飞上了蓝天,孩子们最先迎接了春天的到来。
城市人民公社的朝阳更增添了早春的明媚。春意荡漾在每个人的心里。不论是走进公社的生产车间,还是来到公共食堂或者幼儿园,只要一谈起城市公社诞生一年来的成就,人们都心花怒放,喜形于色。
那是一个清晨,一对夫妇肩并肩走出家门,丈夫亲切地问妻子:“你们今天干什么?”问话尽管有些含糊,可是他的爱人却回答得很明确:“生产日用小商品……”
“生产日用小商品”这几个字,已经成了她们口头上的字眼。但是,街道妇女们把自己的生活和这样的名词连结在一起,还是不久的事呢。
当我穿过弯弯曲曲的小胡同,老远就听见叮叮当当的响声,偶尔还夹杂着一阵谈笑声。我挨门沿户地想找公社的红旗铅丝制网厂,一直走到另一条胡同的大院门前,才看到工厂的牌子。院里也满是砸铁丝的妇女。还有些人来来往往推车运送材料,一眼看去,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厂长孙宏仪笑着说:“我们工厂可不小啊!一百二十多名生产人员分散在四个车间干活。这就是两年多以前龙须沟居民创办最早的一个工厂。”
一会儿,走进一位高身条的中年妇女。这是尚厂长,当初办这个工厂的创业人。我说明来意,这位女厂长就笑了笑说:“当初我们这些家庭妇女那个会手艺,就凭着一股干劲,拾些别的工厂丢下的废乱铁丝头,砸砸接起来作成刺绳,那就是第一批产品。现在可练出来了,差不多的人都能编制二、三十种产品啦。”她说到这里,眉眼间流露出得意的笑容,嗓门提得更高了。坐在一旁的孙厂长虽然来厂晚些,对妇女们过去办工厂的经过不完全清楚,可是一听谈到现在的生产情况,也压不住兴奋的心情,急忙插嘴说:“这是一批心红手巧的人,只要有个样子,她们就能作,生产的小笊篱、肥皂盒、文件筐、防护罩等等都在市场上销售了,现在正利用废铁丝头试制出蒸饭用的锅篦子。”他转过身去,随手从柜顶上取下一个样品,让大家瞧。这个新产品果然挺漂亮,既坚固又实用,正是家庭里蒸饭不可缺少的用具。
在金鱼池西边的公社木质品厂里,电锯整天轰鸣。妇女们围上衣裙带着口罩,站在飞快旋转的电动截锯旁,熟练地锯开一块块木板。另一些妇女拿过锯成块的小木板,有的刨,有的刮,送到最后一道工序涂上里红外黑光亮亮的油漆,转眼功夫制成了孩子们使用的小木便盆。当我看得入神的时候,这个厂的厂长黄金城带着钦佩的口吻说:“这些产品现在已是百货公司里的畅销品。我学徒时要作出这样的活,非学完三年徒不成,眼前这些街道妇女干劲就是足,连学带作只有一年半载,就能独立操作一两道工序了。”原来这位感触很深的厂长是从大工厂调来的老工人。
回到工厂办公室,又碰见铅丝制网厂的尚厂长,没等我开口,黄金城赶忙介绍说:“这是我们的车间主任尚淑珍同志!”这一下子可把我弄糊涂了,她是红旗铅丝制网厂的厂长,到这里怎么又当上车间主任了呢?
在龙须沟居住了十五年的尚淑珍,过去一直是依靠推车卖菜的丈夫过活,别说管理上百人的工厂或车间生产,就连丈夫卖菜的那本“豆腐账”也都不敢碰。如今,她可变成一个新人,不论是安排生产,或是组织竞赛,样样事都拿得起来。更可贵的,她在党的培育下经过生产实践的锤炼,思想开朗了,觉悟提高了。
一年前的春天,她和另外一些伙伴,风里来雨里去刚刚把铅丝制网厂办出个眉目,生产稳定了,自己当了副厂长。可是有一天,接到公社的通知要她去开会,她迈进公社的门槛,公社负责人就对她说:“现在调你去办食堂怎样?管好人民生活可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尚淑珍一听,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成啊!哪需要就到哪去。”有些街坊邻居惋惜地问她:“你吃苦受累在前,刚把工厂搞成个样子又调走,怎舍得离开呀!”她听了这些话不仅没有动摇,反而耐心地解释说:“公社是个大家庭,做那件工作都一样,听党的话没错。”
她到公共食堂接受了自己不熟悉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抱着“学”字当先的态度,实干苦干。看到炊事员忙不过来,她卷起衣袖就切菜卖饭,清早到菜市买菜为了节省些运费,自己宁肯把菜背回来,也不叫车拉。食堂越办越好,入伙的人也一天天增加起来。她看到来吃饭的大人孩子对每顿的饭菜都感到满意,心中说不出的兴奋。不久,公社又调她到公社木质品厂当车间主任。这也是一套新的业务,她依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任务,毫不迟疑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我在这里,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故事:早已搬走的赵俊卿大娘,硬要回到她住了半辈子的龙须沟来参加生产。这件事已经成为这里传诵一时的佳话,也只有龙须沟的老住户才能更深切的了解到赵大娘的这种心情。在过去的年代里,居住在这条又臭又脏的死水沟两旁的人们,不知流洒过多少辛酸的血汗。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的穷人都怀着一颗跳火坑的心情,盼望搬出龙须沟。现在变了,不只找不到臭沟,看到昔日孳生蚊蝇的金鱼池修整了,城市公社的成立更是锦上添花,办起工厂、食堂、幼儿园和服务站以后,不仅迁进许多新住户,连已经搬走的老住户也想回来啦。


第8版()
专栏:

“本体实而花萼振”
虞晴
读文章的人,有的喜欢从文字上评论文章;也有的喜欢从文字上捉摸怎样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好一些。看来,真正体会“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今有一人,文章写得干巴巴。你如果批评他缺乏文字修养,他喜形于色,乐意接受。你如果批评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苍白,他就在脸色上表示不以为然。
一则“喜形于色”,一则“不以为然”。两种表情,一个结果:一味从文字上去救治自己的干巴巴。实践的后效如何呢?辞藻雕琢,文字浮夸,华而不实,硬做文章。
最近读我们的古人论文章,发现他们对此也是早有教训的。例如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就对比地说:“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黄宗羲主张先要“心明”,然后才有“至文”。依我们的理解,这个“心明”,应当建筑在了解情况既深且透的基础上。正像《红楼梦》上的一副对联所说:“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文心雕龙》上也有对比。一方面是“采滥而辞诡”,“淫丽而烦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另一方面是“本体实而花萼振”,“刚健既实,辉光乃新”。作者显然是反对“瘠义肥辞”、“繁采寡情”,主张“博见为馈贫之粮”的,依我们的理解,这个“义”,这个“情”,这个“博见”,借用到今天,那就是科学的道理,革命的热情,丰富的实际知识,有了这个“本体”文章才能“花萼振”,“辉光新”。
“博见为馈贫之粮”,说得尤其好。文章写得贫乏,不能只靠华丽的辞藻来弥补。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真正做到“博见”,再加上“深知”,这才是真正的救治贫乏之道。
回过头来再说说那个“今有一人”。
这个人,经历了一段摸索的过程,终于投入了群众沸腾的生活,在群众中间工作、学习和思考,逐渐地做到了情况明,见识广,感性知识丰富,获得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语言,理论思想大大活跃了,文采也大大增长了。现在他的“喜形于色”和“不以为然”,完全颠倒过来了。他感慨而又兴奋地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句话可不简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也正是写文章的基本原则!”“本体实而花萼振,大有道理!”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欢迎增设修理部
浙江杭州 胡?良
几天来上街,最使我注目的是,许多原来只出售新产品的商店和只生产新产品的行业都增设了修理部,这一个“本店增设修理部”,那一个“本店增设修理部”……。看了这种景象,我心里乐滋滋的,大概是为那些因破旧被人丢弃的物品能获新生或延寿,又多为人类服务几年或一个时期而高兴罢!
增设修理部,使我记起了“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这教人俭朴度日的俗话来。多少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始终保持着那种俭朴度日的优良传统,在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国家建设任务的繁重,注意节约社会物资,不能喜新厌旧。现在增设修理部,还不仅仅是旧物的利用问题,也是一个服务观点的改变。这是商业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我感到修理工作即使在物资十分富足的情况下,也同样是必要的。社会物质财富都是用劳动创造出来的,决不容人们任意抛弃。充分利用旧物,即可让它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一个方面。


第8版()
专栏:

煤海浪花
禾波
奇妙的井口
这奇妙的井口,
难分夜晚白昼,
灯光像灿烂的宝石,
把深邃的矿井照透。
绞车粗大的钢绳,
紧拉着成串的煤斗;
每个下井的空罐,
上来时都把煤堆成山丘。
地下富饶的煤矿,
谁知有多宽多厚?
长年累月采掘,
找不到它的尽头。
千百个地下尖兵,
来去都经过井口;
每次夺煤大战,
总是胜利、丰收。
多么奇妙的井口,
怎会有涌不完的煤流?
就像矿工的炽热的心,
永远不歇的熊熊烈火。
煤流
汹涌澎湃的煤流,
像山洪一样怒吼;
从煤墙狂奔直下,
卷带着岩石飞走。
这珍贵如金的墨玉,
日夜不停地奔流;
蕴藏在地壳底层,
出自矿工的巨手。
英勇无畏的矿工,
壮志充满宇宙,
用无比锋利的水枪,
在地下忘我搏斗。
粉碎顽石的阻挡,
斩断煤层的咽喉,
以移山填海的气概,
把地下的乌龙押走。
滔滔不断的煤流,
涌出神奇的井口;
在每个煤罐中间,
有矿工给祖国的问候。
星星
地下满眼星星,
星星分外光明;
好一片灿烂的星海,
照亮幽深的矿井。
宽敞的巷道,
狭窄的石门,
还有那低矮的曲径,
都变作美丽的仙境。
井下和暖如春,
风锤电钻声声;
战士在星光底下,
猛夺大量乌金。
我们的井下电工,
是创造幸福的奇人;
用一双长着厚茧的大手,
给矿井摘来满天繁星。


第8版()
专栏:

社里的农艺师(中国画)        叶尚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