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在敌后收抄整风文献
武清忠
抱犊山阴云密布,狂风怒卷。1942年的鲁南山区,正面临着严重的局势。一场残酷的斗争正考验着军队,考验着人民。这时,我在鲁南军区政治部新闻电台工作。在敌人分割的敌后,国内外的新闻、电讯都是经过报务员的手一字一字地收抄下来,然后经过译电员翻译才能在报纸上出现。我们的电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保证报纸按时出版。
这天我们刚抄收完一份电讯,宣传部王部长来了。见到他那严峻的神情,我猜想一定又有什么情况了。果然,他告诉我们:国民党五十一军和日本鬼子勾结在一起,对我们南北夹击起来了。军区机关立刻转移。要我们电台坚壁在老乡家里。
一听说“坚壁”,同志们就不安静了,包围着王部长,纷纷要求随部队一块行动。
“同志们,坚壁不是让你们进保险柜,是让你们完成一项头等重要的战斗任务。”王部长打断我们的话说。同志们听了,你望我,我望你,不知道是什么任务在等着我们。
“是头等重要的战斗任务!”王部长重重地重复了一句。接着说:“党中央最近发了指示,要在全党开展一个整顿党风、学风、文风的运动,新华社从后天起连续播发毛主席关于整顿三风的报告。你们想,随部队行动,又转移,又打仗,没个固定的环境,你们如何完成这个任务?”
啊!原来留下我们收抄毛主席的报告!同志们望着王部长,再也没有什么话说了。
“对于留下,谁还有意见?”王部长又问了一句。
“没有!”大家几乎是同声地回答。
“光没意见还不行,你们还要把任务完成好,要求你们每天按时收抄,延安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不能漏掉,……”接着,王部长又再三地讲了任务的重要性,说明整风运动是关系全党全军今后胜利发展的问题。要使这次整风运动取得好的成效,第一件事是把毛主席的报告从空中领到手。和我们新闻台一块留下的,还有政治部的几个译电员。“坚壁”的地方是劳山村。它座落在抱犊山深处,只有十几户人家。二十几间又小又矮的草房,散布在半山腰里。如果不是袅袅的炊烟,就是走到跟前,你也无法相信这儿会有人家。
来到的当天晚上,就架好电台。为了一字不漏地收抄毛主席的报告,我们特地把天线架在高高的柿子树的梢头。第三天晚上,新华社从延安开始播发整风文献了。第一个题目是:《整顿党的作风》。新华社电台的报务员拍发的电波又清楚,又有节奏,恰似深山幽谷中的泉水一般,滴滴哒哒,清脆悦耳地传来。我戴着耳机,好像不是在抄报,而是在听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乐!
为了快,译电员同志就坐在收报机房翻译。第一段一译出,就有人小声朗诵起来。
午夜,新华社拍出了休息十分钟的符号。我走出房外,看见一条黑影在一垛矮墙那边晃动。我急忙问了一声:“谁?”
“是我,同志!”从声音听出是老村长。我走过去,只见他掂着一杆红缨枪,问他:
“老村长,你怎么还没睡?”
“咱们民兵都出去了,我给咱们电台放哨,你们放心……”
啊,原来是这样,我重新回到收报机旁边,感到身上又增加了一股力量,更加安心地工作起来。
也许有人认为,报务员、译电员的工作是单调的、枯燥的,一天到晚和滴滴哒哒的电波打交道,翻来复去离不开那几个字码。其实,完全不是那样。我们的工作,是最幸福的;新华社发出的每一条新闻,每一份捷报,第一个阅读的是我们。特别是现在,在鲁南山区,第一个先读到毛主席整风报告的,就是我们。每当毛主席的一段讲话译出,同志们便围在小油灯下,争相阅读。译报的人手少,报务员同志也翻着译电本参加译报的工作。电台队长吕会英同志为了满足同志们阅读整风文献的渴求,决定每天抽出一个小时集体阅读当天抄收的报告。负责读报的,是在文工团当过演员的小孔同志。虽然队长规定每天只读一小时,我们时常是忘了时间,有时深夜了,小孔琅琅的声音还在响。
一天、两天、三天……我们不分昼夜地工作,交通员飞来跑去,把电稿转送到宣传部。房东李大娘看我们白天黑夜工作,便自动要求替我们做饭,帮我们挖野菜。开始她不懂我们是干的什么工作,后来不知从哪儿听说,我们能在空中和延安说话,一天晚上,悄悄地问我:“孩子,你戴着那两个圆饼饼,真能听到延安说话?”我告诉她,“能,还能听到毛主席的话哩!”她高兴地点点头,打听延安到这儿多远,问毛主席可好,我们便一一告诉她。
担任取报的交通员老任,好些天没来了。我们都暗暗耽心不要发生什么事。有的同志向吕队长提议下山去看看,队长不答应。因为上山之前王部长给我们规定了一条纪律:没有上级的通知,任何人不准下山。收的报送不出去,粮食也快吃光了。吕队长说:“从明天起咱们不再吃煎饼了,喝粥,一定要坚持下去,把整风文献抄收完!”
从这天起,每顿虽然只喝一碗稀饭,可是谁也没有半点泄气。小孔同志读报的声音还是那么响亮,那么清脆。毛主席的报告,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有了它,就是三天不喝稀粥,三天不睡,每个人也是精神百倍。
又过了几天,交通员终于来到了。他高兴地说:“同志,给你们带来好东西了!”说着打开背包,啊!“整顿党的作风”六个大字光辉夺目地闪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抄收到的第一份文献,已经油印出来了。同志们人手一本,一下抢光了。
通信员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息:敌人对我中心区的“扫荡”加紧了,山口外的许多村安上了据点,因为敌人严密封锁,给养供应困难,我们只能吃些“救国粮”了。所谓“救国粮”原是从滨海军区运来的牲口饲料,是战士们给它取的名字。其实,对我们来说,这根本不算一回事,就是光吃野菜、嚼树皮、喝山泉水,也要坚持工作。
一天,两天,三天……十几天又过去了。我们抄收完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又开始抄收最后的一个文件《反对党八股》了。这天晚上,我戴上耳机,正聚精会神地一个字一个字抄报,一只干瘦的小手伸到桌面上,那小手里是两个鸡蛋!我抬头看了一眼,原来是房东的小姑娘。她低声地叫着:“热的,你吃下去吧!娘说你……”我谛听着从延安拍来的电波,手下记着。那两个鸡蛋在我眼下,像是两颗火热的、跳动的心!虽然晚饭只吃了一碗粥,但心里饱饱的。工作,只有工作,这时我也不能说话,就是能说出千言万语,也说不完心里的话啊!
拂晓,一阵激烈的枪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从经验知道枪声不远。我们跑向报房,准备拆下电台迅速转移。吕队长正伏在小油灯下,迅速地抄报。小孔坐在他旁边在译。他们似乎根本没听见枪声似的。我慌忙说:“情况,有情况!”吕队长向我摆了一下头,仍不作声,继续工作。我着急地问小孔:“还有多少字?”她头也没抬,说:“这是《反对党八股》最后一段,还有三百字。”
三百字,按新华社拍发的速度,还要十分钟,怎么办?十分钟,敌人连一分钟也不会给我们啊!
老村长喘呼呼地跑进来,看我们仍在工作,着急地说:“老吕啊!快走!敌人到沟口了!”吕队长没应声,外边又传来激烈的枪声。我们焦急地等了一分钟。吕队长抄到换页码的地方,这才把耳机迅速地取下,套在我的头上,只说了一个字:“抄!”
老村长见我又坐到电台前,他更急了,抓住吕队长的手说:“快转移啊!敌人到沟口啦!民兵正顶在那里呢!”
“村长同志,”吕队长说:“我们还得几分钟。”
“一分钟也不能等了!”
老村长这时候不懂得,我们如果不抄完这一段,那是万金难买的损失啊!吕队长只得对他说:“这是和延安通报,是收毛主席的讲话。”
老村长的脸上猛地紧缩了一下,胡子抖着,想说什么,又没说出口,转身向外跑,刚跑了一步,又回头说:“你们收,收,我叫民兵顶住,一定顶住……”说着飞跑出去了。
吕队长从腰里拔出他的小手枪,向我们说:“你们坚持最后几分钟,一个字不能漏,我到民兵那里去。抄完后马上向山后转移!”说完,随着老村长飞跑而去。
枪声越来越密,流弹从屋顶上呼啸而过。接着传来两声手榴弹的响声。看样子敌人真的一分钟也不给我们了。铅笔在不停地晃动,我们一秒钟一秒钟地算着。似乎新华社的同志知道我们这里的情况似的,不断地加快拍发速度。三百字,只用了八分钟就全部抄完了。我点完了最后一个句号,这才大声说:“好了!快走!”
我们迅速拆下机器,背在身上,听着枪声、手榴弹声,向后山奔去。
几天以后,《反对党八股》印出了。鲁南全区的整风运动,热烈展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稿〕


第4版()
专栏:

朝革命的路上变
许广平
《革命家庭》这部影片,写的是每个革命前辈都亲切感到的真实生活。现在,我们革命胜利了,许多青年一代对老一代的艰难岁月多不知道或忘怀了。影片用讲故事的方式款款道来,看似平易近人,但演出革命者的全家,演出女主角的丈夫、儿子为革命献身的英勇坚强气概;爱自己、爱家、更爱祖国、也更爱人类革命事业!这就是整个片子给人的深刻印象。
没有不可教育的人。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教育人如何认识一切事物,如何分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如何走上正确的革命的道路。对每一个愿意献身革命的人说来,就是要跟着时代变!你看,周莲的丈夫一回家,就把周莲头发剪掉了,说要她变。后来又说:她要更多的变!就是要千锤百炼的变为一个刚强的战士!周莲如此地变了,一切要干革命的,也应学周莲的变才有出路。要不断革命,要随时随地、随着革命环境而变!
只要世上人剥削人的制度还存在,就有阶级斗争;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就有侵略战争的土壤。革命的斗争是不会停止的。
要你自己去找革命,自己去闯革命,那是周莲的时代了。现在,我们在党和毛主席的光辉照耀之下,一切有党领导,有党的方针、政策在指引,不用像周莲那样艰难困苦地去寻求了!抚今思昔,我们不由得涌起一阵阵幸福感。革命前辈们为后代开辟一条多么广阔的道路!这是多少人流血牺牲、多少人艰苦奋斗所换来的成果!现在,党号召我们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极完成我们每个人所负担的工作,正是为了要我们每个人变得很好,从而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变得更好。
让我们从《革命家庭》这部优秀影片、从周莲身上、从她们一家人身上、从每个坚强的人身上去寻找深刻的教育意义吧!对我来说,也深受这个教育的影响呢!


第4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喜读“粤西行”
人民日报以“粤西行”为总题的六篇文章,读后留下的印象很深。在目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时候,“粤西行”的文章正好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毛主席所提倡的“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六篇文章全是来自基层的第一手材料,又从事物的本质作了分析,运用鲜明的对比谈了经验教训,提出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文章写得有情况有议论,生动活泼,没有陈旧的格调,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希望今后能够多读到像这样的文章和通讯。
张曹
大家都来学写散文
我们学校的教师,最近连续读了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笔谈散文”的文章,得到不少的启发和教益。联系到我们的工作,深感确如老舍同志所说的“散文重要”。为了更迅速更广泛地反映我们时代的生活,希望大家都对散文的写作下点功夫,学写散文,写好散文。更希望作家们多发表一些谈谈散文写作的文章。
山东潍坊市机关业余学校
谭先民
读者的这两个意见很好。我们将注意组织、同时也希望作者和各地记者写出像“粤西行”这样的文章,在报上发表。
“笔谈散文”一栏还准备发表一批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栏,向读者介绍一些有关散文的知识,以便更多的读者熟悉和掌握散文这种武器,更迅速更广泛地反映我们当前的建设和生活。希望大家多提供关于这一栏的意见和问题。
——编 者让星期天报纸的内容再广泛一些
人民日报元旦调整版面以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很欢迎。为了精益求精,星期天报纸的内容最好再广泛一些。比如星期画刊除结合当前中心
工作和国内外时事外,可再选登一些中外古今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著名艺术作品,并加上简单的评介。这样可以使人增加知识,提高欣赏能力。
在第六版的游记栏里,希望能组织地质勘探队、科学考察队的同志们,把他们接触到的各地文物风光和各种有趣的事情,写些旅行记。
七版上还可定期登载一些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或长篇小说的精彩章节。像《三女找红军》,我们就非常欢迎。
吴志太、陈心慧、金明善、
李兴培、余安章


第4版()
专栏:

散文忌“散”
师陀
散文在古代并没有什么特别定义,不论中外,大概都是与诗歌相对的称谓,所以昭明太子编《文选》就包括有诗。散文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还是近代的事,也开始有了定义,但是正像小说、特写、报告等一样,虽有定义而并不完备,因为各种文体还都在发展中,而定义呢,又是根据已有的作品加以概括研究的结果。
我不想谈散文的定义。只是有一点我们要强调的,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你可以写景,叙事,抒情,发议论,也可以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发议论,尽你的能力,把风景、人物、议论组织在一个题目下面,但是要分层次,要有步骤,就像我们日常做工作,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把意思说明白,一篇文章也就写成了。八股文讲究“启”“承”“转”“合”,作为文章作法的一种,本来不坏,坏就坏在它专讲形式,又规定成为唯一的形式,全不管内容。我们应该反过来,先讲内容,有了内容再讲形式,量人裁衣,有了具体的人才谈得上如何打扮他。
古人说“选题、选意、造句、造字”,所谓匠心独运,一字不苟,能办到这一点当然是好;不过也要当心,文字只是一种工具,和内容比只是“小道”,刻意追求,便会坠入魔道,踏入八股文或骈体文的泥坑。我们则提倡以内容为主,用字力求恰当,造句力求准确,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内容。这看起来并不难,其实也并不容易,这是和作者的见解是否正确、深刻,以及生活斗争是否丰富,知识是否渊博紧密结合着的。


第4版()
专栏:笔谈散文

也谈散文
凤子
我爱读散文,好的散文给人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知识;好的散文可以丰富人的想像的意境,也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提到散文,人们容易想到抒情诗一般的小品,其实抒情诗式的小品只是散文园地的一朵花,许多写景、述怀、明志的好文章为什么要排斥到散文体裁之外呢?近年来更读到一些政论式的文章,谁说散文不可以起到匕首的作用呢?爱读小说的人常常因读小说而废寝忘餐,小说能具有叫人废寝忘餐的魅力,固然是因为情节动人,而情节所以动人不就在于作者的叙述描写生动引人么?任何一段生动引人的文字都可以作为独立的一段散文来诵读、欣赏。对比诗歌来说,小说本来就是散文。
散文既不拘一格,谁也可以写,常常在地方报刊上读到不少有血有肉的好文章,可见散文是新学文化的工农同志容易掌握的一种形式。
散文这一文艺形式是百花齐放的文艺园地中的一种花,散文这一体裁本身也就是一个小花园,这个园地里就盛开着各式各样的花朵。


第4版()
专栏:

竹(北京迎春画展作品) 孙诵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