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适时早浇麦田返青水
陕西省从立春开始到2月20日的半个月内,已适时早浇麦田返青水一百一十多万亩。
研究早稻育秧技术
湖北主要水稻产区的劳动模范、老农、技术干部和农业科学工作者,最近举行了“早稻育秧技术座谈会”,着重研究了早稻的适宜播种期、烂秧原因、用种量等问题。
结合小春管理增强地力
四川简阳县金马公社结合小春田间管理开展土地加工工作。全社已将一万五千多亩土地,加厚了土层,其中有二千多亩还改良了土壤。这些土地经过加工后,肥力和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当前小春作物的生长。
精打细算节约用种
广西靖西县化峒公社精打细算,节约春播玉米用种。今年各大队都改变了过去每坑播种四、五粒为二至三粒,这样每亩可节约种子一斤多。全社预计可节约种子二万多斤。
喂好耕畜迎接春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野地四场在备耕期间,除抓农业牵引机械检修外,还加强耕畜饲养管理工作。现在全场二百多匹役马已经增膘复壮,基本消灭了三类膘。
因地制宜安排种植
浙江瑞安县莘塍公社南阳生产队,因地制宜地确定把水源充足、土质好的水田种连作稻,地势高的涂园种番薯,地势低的种糖蔗、蕉藕。
为淡水养殖准备鱼苗
广东普宁县正在抓紧立春以后的良好时机,捕捞天然鱼苗和人工培育鱼苗,为今年淡水养殖准备鱼苗。目前,全县已收集了鳙、鲢、鲩、?、鲤、越南鱼等亲鱼八千多尾,并用人工孵化出一大批鲤鱼苗。


第3版()
专栏:

趁气温回升时机 利用春播前休闲地
上海市抢种一季早春菜
新华日报号召江苏各地准备多种南瓜菜瓜西瓜
新华社上海23日电 上海市各县趁气温回升时机,利用春播前的休闲地,抢种一季早春菜。立春以来,各县已先后种下早春菜一万二千多亩。
全市各县的春播夏熟蔬菜已经播种育苗,目前抢种的早春菜,完全是利用春播蔬菜移栽前的空地抢种的,其中有苋菜、菠菜、草头、荠菜、芹菜、豌豆苗、荷兰豆等十多种。这些蔬菜耐寒力强,生长期短,在茄、瓜类作物大规模移栽之前,都可以腾出土地、陆续上市。
由于早春菜季节性很强,必须赶在“惊蛰”之前抢种完毕,因此各公社生产队在县委、公社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农活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好劳动力。抢种的准备工作也做得比较早、比较充分。仅在一月份内,全市各县就翻耕了近九万亩菜地,做到早耕、深耕。宝山县彭浦公社事先把种子、秧苗、肥料等准备得充分,播种一开始,只八天就种了一千一百多亩早春菜。
本报南京24日电 新华日报最近发表题为《南瓜、菜瓜、西瓜》的社论,号召江苏各地抓紧时机作好多种“三瓜”的准备工作。
社论说:现在就谈南瓜、菜瓜、西瓜,有些人可能感到奇怪。其实,冬去春来的时刻,正是准备种瓜的大好季节。只有在吃瓜以前的一个季度就想到种瓜,积极准备种瓜,而不是等到吃瓜的时候才想到种瓜,到时候才会有瓜吃。
社论指出,种瓜需要一定的土地,需要花一定的肥料和劳力。它跟粮食生产,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是由于三瓜是占地不大、花工不多的作物,矛盾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特别是南瓜、丝瓜、胡芦和笋瓜等,家前屋后、坟场荒地、路边河旁,处处都能落脚生根,开花结果。有些品种还能爬上树屋,利用空间。需要成片种植的地区,只要运用和发展已有的套种夹种的经验,也不会影响粮食播种的面积。解决三瓜生产和大田用工的矛盾,关键在于合理安排。总的说,大部分瓜属于“懒汉”作物,又主要种植在家前屋后,不需要专门安排劳动力。成片种瓜,日常管理也只需要少数的技术工。解决三瓜生产和大田生产用肥的矛盾,一方面要摸清那些瓜吃肥高产,那些瓜耐瘠省肥,根据瓜的特性合理施肥,节约用肥。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肥源,多积肥料,尽可能做到不占用大田肥料种瓜,特别要看到多种瓜菜可以为牲畜提供饲料,可以多积肥料。三瓜的藤叶本身,就是很好绿肥。社论说,现在人民公社为全面搞好三瓜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只要从三瓜的品种多、栽种比较分散的特点出发,进一步解决经营管理的政策和体制问题,三瓜生产就可以得到更快的发展。(附图片)
云南玉溪县杯湖公社平滩管理区第一生产队社员在拔了冬菜后立即种上春菜,保证鲜菜不断。 新华社记者 关山摄


第3版()
专栏:

深入调查研究 掌握生产规律
龙潭第八生产小队队长朱银根组织生产有条理
本报讯 据解放日报消息:上海市南汇县大团人民公社龙潭生产队第八小队的小队长朱银根,双目失明,但他经常进行调查研究,领导农业生产做到了从实际出发,把整个小队的生产组织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这个小队所在的农村原来是个穷地方。近年来,这里生产直线上升,这个小队一直是全县的红旗单位。
朱银根在生产实践中还深刻地体会到:“人有人的性格,田有田的脾气”,因此,他安排作物播种或确定技术措施,都十分注意从土地的实际出发。去年春天,公社党委建议第八小队划出十六亩土地建立棉花丰产片。这十六亩土地都是“灰芦地”,含氮多,根据当地老农的经验,只适宜于种水稻,种棉花“只长叶子不长铃”。朱银根把实际情况向公社党委反映,在得到公社党委的同意以后,仍旧种植水稻。结果这些水稻都取得了丰收。
朱银根领导农业生产所以能做到从实际出发,主要是他能刻苦地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并且不断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使样样事情做到胸中有数,逐步地掌握了一些农业生产的规律。当他被选为互助组组长时,有人曾笑他不懂农业节令。他就买来一本“皇历”,请老农苏顺生讲解每一个节令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因为农业生产是同土地打交道的,他就努力设法熟悉土地的情况,不管路远路近,往往整天摸到田头去,一边请人带路,一边请人讲解那里土地的面积大小、土质特点等等。他担任初级社社长时,社里的土地比较分散,有些远地在三十里路以外的海边,他也坚决要求社员带他一道去实地摸过。他说:“不实际摸过土地上的烂泥,领导生产怎么能胸中有数?”他还在日常工作中刻苦地摸索各种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在稻、麦生长的时候,他就仔细地去摸作物秆茎的粗细、高矮和硬软,摸穗子的大小。摸了以后,就作比较研究,并请教老农,问他们为什么有的秆茎长得高,有的秆茎长得矮,有的穗子大,有的穗子小。有人认为他这样太苦了,劝他不要样样作物块块田地都亲自去摸。他说:“苦啥呐!农业生产花样这样多,天天变,日日长,我真是越摸越钻劲道越大。”他就是这样差不多走遍了队里的每一块田地,摸遍了队里的每一种作物,问遍了队里的每一个人,从而逐步熟悉和掌握了生产知识。
二十六岁的朱银根,原来是个贫农的儿子,从小就跟母亲过着沿门求乞的辛酸日子。土改时朱银根全家分到了四亩三分地。这时,朱银根心里老是想:“共产党为啥这样好,真的叫穷人当家作主人?”一天,他向乡长李长根提出了这个疑问。李长根告诉他:“共产党不但现在分给你田地,帮你翻身,将来还要你走向社会主义,过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朱银根越听越兴奋,就拉着李乡长的手说:“那末我也要当共产党员。”李乡长当时就启发他:要好好听党的话,积极参加斗争,努力争取参加共产党。以后,在闹翻身斗地主的日子里,他尽管双目失明,也积极参加工作,不管天晴下雨,白天黑夜,忙着干这干那,成为解放后村里第一批积极分子中的一个。1954年,朱银根终于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第3版()
专栏:云南通讯

高原种菜的故事
本报记者 段尤慧
在云南省西北高原上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大雪纷飞的季节,解放军某部营房里的战士们正围着火炉,吃着美味可口的獐子肉炒白菜。我怀着惊奇的心情问正在这里检查工作的赵副团长:“不是说这里地势高、天气冷,不能种菜吗?”副团长笑了笑说:“那已是两年以前的说法了,现在咱们这里不仅能种菜,而且种的很好。去年这里的部队种的白菜,大的一棵有二十多斤。”
这支部队是1956年进驻这里的。当时因为高原不种青菜,战士们初到这里时只能吃到一点洋芋,再不就是从内地运来的干菜。日子长了,战士们便吃厌了。有的战士便给家里写信要求寄些种子来,他们雄心勃勃地要在这高寒山区试种蔬菜。
数九寒天,战士们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燃起了熊熊大火,披荆斩棘,破冻开地。为了提高地温,战士们从山上拾来柴,把新开出的荒地统统烧了一遍。三月初,头一批菜地下种了。从这一天起,每隔一两天战士们就要到菜地里转转,看看他们种的菜是不是出来了。十天过去了,二十天也过去了,菜还不见破土。头一次种菜由于节令过早失败了。一次不行,两次再来。在四月份他们又下了第二次种。这次菜秧长出来了,尽管它生长的慢,长的也小,但总是收获了。接着他们又种了第三次、第四次。这一年,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只收获了三万多斤蔬菜,但他们却摸到了一些在高原上种菜的经验:4至9月,气温适宜蔬菜生长,这时可以大量种植;为了增加地温,菜地必须用柴火烧一遍。
两年来,他们根据高原上种植蔬菜期短的规律,尽量扩大种植面积;并采取了深翻、烧土、多施肥等措施,蔬菜生产连续两年获得了丰收。1959年他们收获了七万多斤蔬菜;1960年收获了十五万多斤蔬菜。除供部队自食和支援当地政府机关以外,目前这支部队还储备有七万多斤干菜。


第3版()
专栏:

长江以南许多地区降春雨
华北西北东北南部地区仍在防旱抗旱
新华社23日讯 据中央气象局气象台消息:2月17日以来,我国长江以南许多地区以及陕西南部又下了春雨。
从2月17日八时到23日八时,四川盆地、贵州、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广西西部、海南岛和陕西南部等地雨量较小,一般为五到十五毫米。湖南南部、广西东部和福建北部降雨二十到五十毫米。广东和福建南部雨量较大,有四十到七十毫米雨。
这些得雨地区正乘机进行蓄水保墒工作,华南一些地区还乘机播种或栽插早稻;江南部分地区最近连续降雨,有的地方雨水偏多,正在进行清沟防涝和预防病虫害。
在这期间,全国其他地区基本没有下雨,特别是华北、西北和东北南部,干旱仍然存在,四川盆地也因雨量不足有旱情,这些地区抗旱防旱工作仍要抓紧。


第3版()
专栏:

从朱银根的调查研究说起
柏生
毛泽东同志说:“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双目失明的共产党员、生产小队长朱银根,进行了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工作,所以,不仅能够一般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
朱银根进行调查研究的事迹,是十分令人感动的。一些对调查研究认识不足或兴趣不大的同志,应当从朱银根同志的事迹中得到应有的启发。
朱银根在安排生产中所以能够根据不同的“性格”和“脾气”进行工作,关键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地精细地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真正了如指掌。在调查研究中,他差不多走遍了全小队的每一块田地,摸遍了队里的每一种作物,问遍了队里的每一个人。因此,他能够作到熟悉和掌握生产规律,了解全小队的情况,把生产工作领导得得心应手。
从朱银根领导生产的事迹中,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一个领导者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精密的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在持续跃进的形势下,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很快,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不断产生,如果不随时深入下去调查研究,就会落在实际情况之后。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我们就要不断地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一个人要做到真正深入下去是不容易的,只是身子下去了还不行,一定要全身心都下去。这就是要做到真正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对党的事业有一颗赤诚的心。只有赤心为了全党全民的事业,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很好地吸收广大群众的意见,把工作做得更加符合群众的要求。我们要在朱银根的事迹中得到启发,进一步身体力行。


第3版()
专栏:

开荒扩种
本报南昌24日电 江西玉山县八都公社黄茅坞生产大队,积极组织群众开垦荒地和利用“十边地”,扩种早熟作物。
目前,黄茅坞大队的小春杂粮种植面积已经落实下来。大队为了更好地调动小队和社员扩种春粮的积极性,只将一些较大的荒地划归大队自行经营,同时,积极鼓励小队开垦一些零星的小片荒地,并鼓励社员在自留地里套种早熟作物,自留地种的作物不计入分配产量,不顶口粮,不计征购,由社员自己支配,因而大大激发了小队和社员的生产积极性。现在,全大队已超额120%完成开荒扩种任务,整个早熟作物落实面积也比原计划多了一倍。


第3版()
专栏:

因地制宜多种早熟作物
本报天津24日电 河北宝坻县大口屯公社双王寺生产队因地制宜种植早熟作物。
为了把早熟作物种多种好,今年生产队、小队干部和老农一起总结了往年的经验,并一起到地里逐块调查研究,按土地、作物品种进行排队。调查中发现历年积水种不上庄稼的大白洼已有二百亩脱出水来,根据老农意见,已确定种大麦和亚麦,这两种作物比春小麦成熟期早,而且土质肥沃,适宜生长,能高产保收;对于五十六亩比盆地洼保险的偏坡地,就确定种春小麦。
逐块落实了早熟作物种植面积以后,生产队、小队干部又与老农商量,因地制宜制订了提高播种质量的一些技术措施:例如洼地已按老农意见开沟排水,保证适时播种。


第3版()
专栏:

边收获边播种
本报讯 据安徽日报消息:安徽寿县杨庙公社吴山大队各生产小队,边收胡萝卜边种春菜和春大麦,力争多收一季粮食和蔬菜。截至2月上旬,全大队已收的五百九十亩胡萝卜地,已播种各种早熟春菜四百二十亩、春大麦一百七十亩。
为了抓紧时机及时播种,各生产小队都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部分劳力加紧胡萝卜的收获和春菜、春大麦的播种工作。同时又因人制宜地分别组成了翻犁、整墒、送肥施肥等专业班子,并实行流水作业法,边整地边施肥边移栽边浇水,使工效大大提高。


第3版()
专栏:

挖土地潜力
种早春粮菜
本报讯 据四川日报消息:四川简阳县平窝公社正和管理区,依靠群众作出多种早春粮菜的全面规划,掀起了大种早熟粮、菜、瓜、豆的热潮。
为了多种种好早春粮菜,又不影响大春正种,管理区党支部首先组织干部和群众,深入田间,具体调查研究,规划土地,找出了大量的土地潜力。一、收了冬菜的土地,及时种上春菜,不让土地休闲。如红萝卜地收后,立即栽上春莲花白;冬莲花白收后,立即栽上春莴笋;芹菜收后立即栽上葱子。二、在大春地内大搞增种、间种、套种。三、充分利用荒山坆坝、屋前屋后、沟边河边的土地种早春粮菜。这样规划结果,全管区即可种早春粮菜六百二十三亩,平均每人增种三分五厘六毫地。


第3版()
专栏:编后

充分运用天时地利
种早熟作物贵在一个“早”字。早种早熟可以早收益;早种早收还可以早腾田,为下一茬种植早作准备。乘此气温回升、大地解冻之际,抓住有利时机,多种早熟作物,就可以充分运用天时地利。
种早熟作物和种其他作物一样,也要因地制宜。河北宝坻县大口屯公社双王寺生产队的做法就很好,他们发动群众总结历年种早熟作物的经验,用来指导当前生产;干部和社员还一齐到地头调查研究,按照土地性质逐块落实作物品种和面积。这就不仅充分运用了早春的有利天时,而且充分运用了地利条件,使早熟作物能够得到更好的收成。
多种种好早熟作物是争取今年农业丰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应该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把早熟作物种得又多又快又好。


第3版()
专栏:贵州通讯

在大苗山十一年
——记吴兴春帮助兄弟民族发展生产的事迹
刘湖
在贵州大苗山麓的江贯洞一带,苗族、侗族兄弟都争先恐后地称赞着吴兴春上尉帮助他们翻身、发展生产。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感谢党和毛主席给他们派来了这么好的干部。
吴兴春是贵州省榕江县人民武装部助理员。1949年,大苗山区解放后,解放军某部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一面清剿国民党残匪,一面抽调干部上山下乡,发动群众。十八岁的副排长吴兴春参加了工作队,被分配到江贯洞一带。这里,峰峦重叠,延绵不断。吴兴春翻山越岭,从这个村寨到那个村寨,无论是遇到打柴的侗族姑娘,还是挑水的老妈妈,都热情地打招呼。可是人们都摆着手说:“盖窝!(不懂)”
一个人单独在人地两生的地方工作,又不懂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实在困难。吴兴春每天都在焦虑着:怎样才能把工作开展起来!这时候,党把他调到党员训练班去学习。学习期间,他读了毛主席的许多著作,牢牢地记住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一定要找到通往兄弟民族心灵中的“船或桥”。吴兴春立下了为兄弟民族服务的决心。
回到大苗山区,他第一件工作是访贫问苦,广交穷朋友。他每天和群众一起赤着脚,扛着锄,上坡生产,并且很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
吴兴春关心和尊重兄弟民族的具体行动,感动了这里的阶级兄弟,许多人和他交知心朋友,说知心话。一天,苗族青年范银春对他说:“咱们过去受的苦太深了,分的工具不够用,有些人分到田也无力经营。现下,有一些富裕户出来收买穷人的青苗,有些穷哥们的田地也要卖,你看看这么一来,日子不是过回去了吗?”吴兴春说:“老范,这情况,党早就知道了。那些富裕户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党给我们指出一条社会主义道路。你说这两条道路该走哪一条啊?”
“当然走社会主义道路!”范银春斩钉截铁地说。
吴兴春把毛主席指出的互助合作道路讲给他听,并且组织范银春七弟兄和另外两户积极分子成立互助组。
到秋收季节,范银春互助组粮食产量提高了30%,获得了丰收。群众见互助组好处多,也纷纷组织起来。这样,合作化运动,在大苗山区形成了高潮。
在党的教育下,吴兴春懂得,一切工作必须依靠群众,必须在兄弟民族内部培养新生力量。他一面积极试办合作社,一面在工作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他先介绍范银春入党,又和范银春一起在兄弟民族中发展了三十多个共产党员。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先进分子都很快在山区开花结果。
当人民公社的红光普照到大苗山区时,吴兴春又和兄弟民族一起投入公社化运动。并且在贯洞人民公社各个生产队里,掀起农业生产大跃进高潮。当时,几个月没下雨,山间小溪不流了,地干得裂了缝。吴兴春带领着群众,把河沟里的水,井里的水,塘里的水都挑往稻田,可是不能满足需要。
水,到哪里去弄水!吴兴春在一次老农座谈会上听一位老人讲江贯洞西北山上有一个深洞,里边有水。可是,这个山洞传说是毒蛇猛兽的窝,从来没有人去过。他当即表示:“为了大跃进,为了兄弟民族的幸福生活,入龙潭闯虎穴,也要把水引出来!”他就和十几个民兵向着老人指的山洞出发了。
这真是一个险要的地方。洞口像个大狮子嘴,附近一人多高的荆棘野草里,散堆着野兽的白骨。一接近洞口,冷气袭人。吴兴春立即决定自己先下去,让其他人在洞口等他。从中午进洞,出来时已满天星斗。第二天,继续带着民兵在这一带山上探洞找水。泉水找到以后,他又带领民兵挖渠。终于,让清清的水流进了稻田。
接着,他在党的领导下,又和兄弟民族一起办工厂、办学校、修公路……。生产年年发展,山区日益繁荣。人们和他建立了难以分离的感情。侗族人叫他“侗族的好儿子”,苗族人石老妈妈常常拉着他的手说:“崽呀,留在我们这里吧,我离不开你呀!”称他是 “毛主席派来的造福人”。(附图片)
云南佧佤族山区里也种上了小麦,解放军战士和佧佤族姑娘正在观察小麦生长情况。 杜心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广西博白县文地公社杨青大队社员在给小麦追肥
新华社记者 章忆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