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从实际出发分区分类指导农业生产
中共山西沁县县委第一书记 吴玉宇
沁县地处太行、太岳两山之间,是个坡岭纵横、沟壑交错的黄土丘陵地区。各个地区的土壤、气候不同,各种作物的特性和生长规律也不同。在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指挥农业生产,如果不能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就必然要出
“乱子”。近三年来,沁县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是丰富的,这是我们工作的主要方面。但是,也有过这样一些情况和问题:在同样的年景里,有的公社增产多,有的公社增产少,有的公社不增产反而减产;同样一种作物,在此地是高产,在彼地就变成了低产;同样一种技术措施,在甲地就获得了增产,在乙地则非但没有增产反而造成减产;同样一项技术改革,在这里是改好了,在那里却改糟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正常现象呢?问题就在于我们有部分领导农业生产的同志,对农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不能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出发,片面地强调了一律,结果推广了一些不应该或当前尚不适宜推广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措施;改掉了一些不应该或当前尚不适宜改革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措施。虽然这些同志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增产,但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由此可见,要指挥好农业生产,不仅需要有高度的热情,更需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和因时、因地而异的领导艺术,否则,尽管有多么良好的愿望,结果也必然是事与愿违。
毛泽东同志经常指示我们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就是一切从具体条件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领导农业生产也必须遵循这个指示,处处从实际出发,分区、分类进行指导。要按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条件,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抓住不同的重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高产多收和多种多收并举,是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就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有所侧重。如漳源、故县、次村三个公社和郭村公社的西半部,地势不平,土质不肥,但靠近山区,荒岭山坡很多,当地群众也有开荒撒播的习惯。这类地区就应当在种好现有耕地的同时,着重扩大耕地面积。在这方面,故县公社的佛堂岩管理区(基本核算单位,下同)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个管理区从1958年以来,采取山坡修梯田,沟壑垒大堰,开荒撒播,林粮间作等办法,扩大耕地面积四百七十亩,占原有耕地面积的28.1%,粮食总产量连年增加,以1957年为一百,1958年达到一百六十,1959年达到一百七十五,1960年进而达到一百九十三。三年来平均出售的商品粮食比1957年增加了90%。相反,有些管理区不按照山区的特点指导生产,不适当地强调少种多收,结果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总产量却增加不多,甚至还有减少。城关、新店、南里等公社,荒岭山坡很少,但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又有灌溉条件,高产多收的条件很好。这类地区除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充分利用“十边地”,力争多种一些以外,要着重在加水、加肥、加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多下功夫。在这方面,城关公社段柳管理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这个管理区从1958年以来,新扩大的土地面积只占原有耕地面积的3.5%,粮食总产量1957年为六十三万七千斤,1958年增加到六十四万一千斤、1959年增加到八十一万七千斤,1960年因遭灾虽比1959年低,但仍然达到六十六万四千斤。
精耕细作多加工,是使农业产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但也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条件,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不能强求“一律”。因为各个公社、各个管理区的劳畜力和耕地分布情况很不平衡。全县每个整劳动力平均耕地十五亩,有的管理区达二十亩以上,有的管理区仅十亩左右。全县每头畜力平均负担的耕地为七十亩,有的管理区达一百多亩,有的只有三十五亩。劳畜力较多而耕地较少的公社和生产队田间管理的标准可以高一点,要求多追几次肥,多锄几次草;而在耕地较多,劳畜力比较缺乏的地区则要通过具体算账,进行合理安排,当然也要力争多加工,但要注意抢住季节,避免因给甲种作物多加工,影响乙种作物加工,或因给秋季作物多加工而影响到夏季作物的适时播种。在深耕上也是这样,畜力较多的地区,应当强调深耕、套耕;畜力缺乏的地区,首先要保证耕好一般的大田。
农业技术改革是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但对于先进的经验,必须根据条件逐步推行,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盲目推广,而且应当照顾到各个地区的传统种植习惯。就以推广优良品种和多种高产作物来说,玉米在郭村一带种植就很适宜;谷子则是次村一带的“名产”。此外,如段柳的谷子、青修的高粱、川沟的薯类、固亦的水稻,都是历年的丰产“王牌”。这类地区种植这类作物,不仅地性适宜,而且当地社员有一定的技术和习惯,既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尽其利;又能做到因人制宜,人尽其才。不应当贸然改革,而以别的代替。而在池堡、夹石、南湟水等地,由于地势低洼多浸渍,旱年尚可,雨涝年头则不是谷子烂根,就是高粱“瞎眼”。在这类地区就要努力扩大耐水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既能高产多收,又比一般地区改种水稻省工、省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应当采取不同的方针。城关、新店、郭村等公社,地下水位低,主要是在上游筑库拦水,下游引水灌溉,以清浇为主。故县、次村等公社靠近山根,筑库费力,且受益面积较小,就要以拦蓄洪水为主,此类地区用洪水灌溉,既能保水,又能保土、保肥,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分区、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农业情况深知深解的基础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确实是这样。如果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而不愿进行刻苦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就不会有正确的分区、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
去年秋季,在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的推动下,为了克服在领导农业生产上的一般化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中共沁县县委发动全县人民,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中,一面由领导干部亲自动手,深入重点,解剖麻雀;一面发动基层干部和广大社员研究总结,全县参加调查研究工作的就有一万一千多人。同时,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既总结成功的经验,也总结失败的教训。
通过这次群众性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全县各个公社、各个管理区和生产队的气候、温度、土壤属性、种植习惯、劳畜力分布、自然灾害等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实行分区、分类指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在气候方面,我们根据县境南部和西山地带,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长年约160多天,最长可达180天左右);东部和北部的气温较低,无霜期短(长年约140多天,最短的年份只有130天左右)的特点,将全县划分为三类地区,对种植时间和作物品种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无霜期长的地区,充分利用自然有利条件,力争变一年一熟为两年三熟;无霜期短的地区,则多种早熟作物,避免遭受意外损失。
通过群众性的调查研究,还总结出许多宝贵的丰产经验,摸索到许多自然的规律。次村公社在中共沁县县委调查组的帮助下,总结出“沁州黄”谷子丰产的七条经验,为争取今年谷子丰收创造了条件。城关公社段柳管理区,根据“弹(指冰雹)打一条线”的规律,在易受雹灾的地块种植早熟麦和薯类作物,巧妙地躲开了自然灾害的袭击。这一经验在条件基本相同的地区推广后也有效果。次村公社在群众性的调查研究中,摸到一年之间农业生产有“三紧、三松、一闲”的规律(“三紧”是:从谷雨到小满春种农活紧;小暑到大暑,夏收、夏种、田间加工活路多;秋季秋收、秋种、秋耕农活紧。“三松”是:惊蛰到清明,小满到夏至,立秋到处暑,农活都较少。“一闲”是:秋收后冬季两三个月为农闲时期),从而找出了农忙季节劳畜力紧张的原因,是由于农活过分集中所形成。为了适应这种规律,他们又找到了从改革耕作习惯入手,适当错开活路,调节农活忙闲的办法。从去冬以来,把积肥、送肥、整地、耙地、准备农具和种子等二十四种往年开春后才进行的农活,提早在冬季进行,实行“冬作春活”。到年前,全公社已提前作了三万多个人工、一万七千多个畜工的春季活,分别占到春季需投工总数的35.3%、51.5%。
农谚说:“种地不过主,养儿不过母”,农民群众是土地的主人,他们天天和土地打交道,对各块土地的性能,适宜种什么,不宜种什么,种多少合适,什么时候种适宜,都摸得最熟,吃得最透。领导农业生产要真正做到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必须实行技术民主,让群众当家。中共沁县县委已经决定在今年农业生产中要实行“八权下放”。这就是在人民公社的统一领导下,在实行“三包一奖”的基础上把拟订计划指标权,因地种植权,耕作制度改革权,制订技术措施权,制订劳动定额权,安排活路权,支配劳力、畜力、农具权,开垦小块荒地和经营少量副业权,下放给生产小队和社员,各级领导农业生产的干部,只能参谋建议,不能横加干涉。这样,就可以大大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
农民群众在同自然界打交道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继承和发扬这些经验,对于农业增产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广大干部中提倡“先当学生,后当先生”,事事和群众商量,尊重老农经验,并且从县到公社、管理区、生产队,各级都聘请和建立了“农民顾问团”、“老农参谋部”、“技术研究组”。去年秋种小麦中,各公社党委和分片包干的县委委员,都召开了当地的老农座谈会或三结合研究会,认真听取了农民群众的意见。虽然在时间、密度、播法上互不“统一”,但却得到了一个统一的结果,即既种得多,又种得好。
农民群众固有的生产技术经验中,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应该逐步加以改革。如说:“谷要等粪,不怕晚种”。可是从我们总结次村等地的谷子增产经验中,却发现谷子晚种有三不好。第一、土热虫多,谷根易遭虫嚼。第二、夏季雨水较多,谷苗尚小,易被洪水冲没,因而晚种谷往往有30%—40%需要重种,有时甚至需要种数次,误工又减产。第三、间苗时间正和夏收挤在一块,造成农活紧张。又如说:“立了秋,挂锄钩”。可是,经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大部农作物到了“立秋”节令,还正是扬花吐穗、灌浆结子的旺期,施肥、浇水、中耕,还可以促进作物迅速成长和秆高、穗大;进行后期加工,也有促进作物子粒饱满和早熟的作用。因此,立了秋不仅不应该“挂锄钩”,而应该“更加油”。对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传统经验,为了继承其合理部分、有益部分,改革其不合理部分,并使新的科学技术和旧有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在总结故县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小队结合搞试验的经验基础上,对农业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工作从体制上作了改革,即由往年集中试验改为分散、分点、分类试验,由科学技术人员单独试验改为和农民结合试验。这样就使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进一步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既便于吸收群众经验搞好试验工作,又便于及时推广新技术。
通过回顾和总结三年来的经验教训,我们深深体会到,领导农业生产,只要从实际出发,分区、分类进行指导,争取1961年有个较好的收成是完全可能的。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看天看地看庄稼
杨岭
“看天看地看庄稼”,这是全国著名的植棉能手张秋香的一条重要的增产经验。她说:做庄稼活要灵活,要看实际情况办事。例如,一般说,棉苗生长中期,需要深锄三寸,但是也要看地墒大小,墒饱深锄一些,墒少浅锄一些。给棉花上追肥,要看天气变化。摘顶尖、打群尖,什么时候摘,多打或少打,都要看棉花的生长情况。总之,要看天看地看庄稼办事。张秋香同志这种看实际情况灵活办事的做法,对于种一切庄稼以至办一切事情都是适用的。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特别强,各种作物的差别特别大,领导农业生产和支援农业生产更必须从实际出发,掌握这种灵活性。
天,有各种各样的天。有春天,有夏天,有秋天,有冬天;有晴天,有阴天,有刮风天,有下雨天;今天和昨天不同,明天和今天不同。寒来暑往,风吹雨降,温度高低,湿度大小,日照长短,风力强弱,没一样同种庄稼不发生一定的关系。就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在任何民族中,天文、历法都是发生最早的科学;人们研究天文、历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准确地掌握天时,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在任何民族中,都有许多关于气候的谚语;人们创作这些谚语的主要目的就是及早地预测天气,以利于农业生产活动。我们所说的看天,就包括看天时和看天气这两个方面。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再提醒同志们注意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公报中又特别指出,要“千方百计地、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争取今年农业丰收”。对农业生产来说,失去了时机,就会直接影响到一年的生产,还会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生产。准确地掌握天时,是在农业生产斗争中争取主动权的头一着。春播季节快到了,就要赶快准备春耕;在农村里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有利于促进春耕,而不能妨碍它。采取各种增产措施,都要不误天时。如果忘了这一条,忘了看天时,让别的事情把春耕耽搁了;或者主观地死板地规定什么“三不种”“五不种”,只是为了春播准备中的某一件或者某几件事情而把春播推迟了;或者主观地片面地强调“提早,再提早”,把播种时间提得过早了;这些就都违反了天时运转的客观规律。我们相信,“天”是可以管住的,可是必须按它的规律去管;不然,它就不服你管,甚至给你以恶毒的报复。对天时来说是这样,对天气来说也是这样。天旱了,就得按旱的情况办事,及早密切注意保墒、蓄水、节约用水,准备耐旱作物的种子;播种、育苗,得看天气;什么时候给庄稼追什么肥料,什么时候给庄稼浇多少水,都得看天气;收割、打场,还得看天气。既看天时,又看天气,看得越细,看得越准,看得越远,领导农业生产就能够越主动,越灵活。
地,有各种各样的地。有平地,有山地,有洼地,有岗地;有沙土地,有粘土地,有碱性地,有酸性地;有阳坡地,有阴坡地,有迎风地,有背风地;南方和北方不同,这个县和那个县不同,每个公社、生产队、生产小队以至每个小队的每一片土地都会有所不同。四面八方,山上山下,土壤肥瘠,土质疏密,地势高低,距离远近,每一样都同种庄稼有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我国农民积累了许多关于“地宜”“土宜”的经验,在许多古农书里都有关于按照地形和土性的不同种植不同的作物、采取不同的耕作技术的记载。我们所说的看地,就包括看地势和看土壤这两个方面。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再提醒同志们注意
“因地制宜”。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曾特别指出,人民公社发展生产应当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就农业生产来说,注意了因地制宜,就能充分发挥土地肥力,并且能把坏地种成好地;不注意因地制宜,在好地上也得不到好收成,甚至会把好地种成坏地。地势高、离居民点远的土地,适宜种植管理比较省工的、比较不易落粒的庄稼;比较费工和特别需要及时抢收的庄稼就不要种在太高太远的地方。易旱的土地要种植比较耐旱的作物,比较耐水的和高秆的作物可以种在比较低洼易涝的土地上。土性和地形适宜连片种植就连片,连片的土地中有某些小块不适宜连片而目前又还无力改造,或者改造它费工本太大划不来,就不可强求“一律连片”。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土地上的合理密植程度是不同的,决不能不顾土壤、地势和水利条件,强求“统一规格”。我们相信,“地”是可以征服的,可是也必须按它的规律去征服;不然,你越是追求形式上的“整整齐齐”,它反而越要使庄稼长得不如你的意。种的时候是这样,管的时候也是这样。施肥,浇水,都要看土壤、看地势。确定收获的次序,也要顾及地势。对土地的“性格”“脾气”摸得越清楚,领导农业生产也就能够越主动,越灵活。
庄稼,也是各种各样的。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稻麦和杂粮,谷类和豆类,瓜类和菜类,高秆的和矮棵的,直立的和匍匐的,生长期长的和生长期短的,抗逆力强的和抗逆力弱的,各有差别;就每一种庄稼来说,也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就每一个品种来说,因为播种时间、种植地点、种子健壮程度、种子处理方法和其它条件不同,生长的情况也不会相同;同时种的一种庄稼,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需要的管理措施也不一样。同一块地生长的庄稼,前茬和后茬有一定的关系;同一时间生长的庄稼,左邻和右舍有一定的关系。从选种、播种到管理、收获,不但要按照庄稼的种类和品种、前茬和后茬、间作或套种的情况,采取各不相同的具体措施;并且要随时看着庄稼的体格、颜色,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如果麦子幼苗不旺、叶色发黄,就要及时地施用含氮较多的速效肥料,适当地配合磷肥;如果叶色浓绿、叶片卷曲下垂,茎秆脆弱,就不可再施氮肥,而要快些施用钾肥;在通常情况下,长秆长叶的时期要多施氮肥,开花结籽时期要多施磷肥。水稻灌水,随着不同的生长情况,有时要浅灌,有时要湿润,有时要深灌,有时要排干。不看庄稼,盲目地决定一律在某一天采取统一的措施,或者一律在某一天收割完毕,庄稼就会呈现出一定的颜色来抗议,或者不给你交出应有的产量。只有掌握了庄稼本身的规律,了解庄稼生长的情况,才能真正成为庄稼的主人。
“看天看地看庄稼”,是为了管天管地管庄稼。我们要有充足的革命干劲,“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我们看天看地看庄稼、管天管地管庄稼的有利条件已经越来越多了:有人民公社的统一领导,有集体的强大的人力、物力,有越来越多而且本领越来越强的气象观测组织、土壤研究组织和群众性的、专业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活动。应当善于运用这些条件。为了确保胜利,既要“知彼”,又要“知己”;除了“看天看地看庄稼”之外,还要“看人看事看家底”。必须把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按照各项农事活动的要求,同天、地、庄稼的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决定争取丰收的计划、措施、步骤。“知己知彼”,就能“百战不殆”。
仅仅懂得某些工作方法、战略战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灵活地恰当地使用它们。毛泽东同志指出:“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的情况,及时地恰当地给以变换,是灵活性的指挥之重要任务。”“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论持久战》)这里说的“关节”,是办任何事情都应当掌握的。在农业生产斗争中必须“看天看地看庄稼”,“看人看事看家底”,道理就在这里。


第7版()
专栏:

论总结经验
无论革命战争时期或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都经常把总结经验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工作方法。做了一项工作,就要总结一下;完成一项任务,也要总结一下。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要有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一下子就对客观事物认识得那么深刻和全面。所以做一段工作,就要总结一段;办一件事,就要总结一件事,及时检查自己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是否对头。一件事情办成功了,反映了我们的认识比较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就可调查研究一下,总结一下,看究竟认识了哪些客观规律,以便在今后工作中继续运用,这就是经验。某件事情办得不成功,反映了我们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也可调查研究一下,总结一下,看看在什么地方不符合,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外界的规律性,以保证今后不致重犯类似的错误,变失败为胜利,这也是宝贵的经验。总之,只有如此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胜利地前进。
善于总结经验,不仅是各级干部加深自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提高自己工作水平的极其重要的措施,而且也是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组织群众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措施。经常注意总结经验,就可以使广大群众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已经取得的巨大胜利,看到这些胜利的来由,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看到今后更加光明的前途。由于这一切都是以活生生的事实为依据的,都是广大群众亲身经历的,因而它对群众的教育、鼓励、组织动员作用也就最深刻最有力。例如,我们在领导农业生产中,要动员群众推广某一增产措施,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总结当地有关这一措施的经验,使群众从当地的实际事例中,认识到推广这一措施的巨大作用,学会推行这一措施的具体办法。这样,广大群众自然就会相信这一措施,乐于推行这一措施。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总路线和政策为指导,这是搞好经验总结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因为我们总结经验就是要对过去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作出正确的估计,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对客观世界有个正确认识,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党的总路线和政策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的,毛泽东同志说:“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因此,只要我们在总结经验中,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党的路线和政策为出发点,就能从纷纭复杂的现象中看清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就能把许多零碎的、片断的感性认识,加以条理化、系统化,上升为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这样就能达到我们总结经验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即通过总结经验,使我们更深刻地、全面地领会党的路线和政策,使我们能够把党的路线和政策更自觉地具体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分清事物的是非界限,不可能从许许多多事物中看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为什么应当这样做,为什么不应当那样做。敖江公社花坞大队养猪生产没有别队搞得好,有人说是饲料问题没有解决,有人说是经营管理不善,众说纷纭,都没有把大家说服,以后依据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总结,才发现原来是贯彻公养与私养并举的方针不坚决,没有从各方面调动社员家庭养猪的积极性,因而影响了养猪生产的发展,这时大家才信服地说:“别队两条腿走路当然既快又好,我们一条腿拐着走,哪能赶得上人家?”这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在总结经验中,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之后,还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同志曾说:
“在革命的队伍中,要划清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还要弄清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例如,成绩究竟是三分还是七分?说少了不行,说多了也不行。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末就应该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毛泽东同志又说:“需要把我们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错误的经验,加以总结,使那些有益的经验得到推广,而从那些错误的经验中取得教训。”毛泽东同志很多年前所讲的这些话,对我们今天总结几年来的经验,仍是一个十分精辟的重要指示。我们不论总结什么工作,都要首先弄清里里外外的情况,以事实为依据,因地、因时地作具体分析,作全面的反复的对比和思考,才能做出结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绩表明,我们的成功经验是主要的,是经验中的主流。我们应当根据事实,充分地估计我们工作中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而且应当认真研究这些成绩是怎样得来的,这些经验为什么是成功的,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有利于发扬这些成绩,推广这些成功经验。但是,在过去的三年中,有一些个别的、局部的不成功的经验也要认真总结,从中学习。闽侯县城门公社梁厝大队总结小麦生产经验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大队过去所种的小麦起初长得很好,一到春雨季节就患锈病,结果产量受了严重影响,有人就此下结论说:“我们这里不能种小麦。”但是这个大队的党支部没有通盘否定当地种麦的前途,他们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既总结了一部分小麦长得好的成功经验,又总结了一部分小麦患锈病或减收的教训,终于找到了锈病发生的规律和防治锈病的四个措施,即提早播种避过锈病期,事先开沟排水保持适宜水份,种籽普遍精选消毒防止细菌感染,和施足肥料促进壮秆,以抵抗病害侵入,结果连年取得了大面积丰收。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在我们没有深刻认识客观事物以前,不自觉地违背客观规律,办一件、两件错事是在所难免、毫不奇怪的。但办错事不及时吸取经验教训,那好比学生交了学费不学习一样,结果是双重损失。而只要我们注意总结经验,则不成功的经验也能给我们提供出很宝贵的东西。
经验总结是对客观事物、斗争实践,进行周密调查和科学分析的产物。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更好地实践,因此我们不应当把总结经验和运用经验分为两个截然的阶段,而必须在当前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中密切联系当前的实践,做到一边总结、一边运用,一边提高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一边促进当前春耕准备和冬季生产的蓬勃发展。同时,还要看到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随着时间、地点的变迁,随着群众觉悟水平的提高和生产习惯的改进,运用和推广过去的经验,也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要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实践,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在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反复过程中,来促进生产的不断发展。
(摘自2月5日《福建日报》社论)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南昌市编写人民革命斗争史
在中共南昌市委的领导下,一部《1919—1949年南昌市人民革命斗争史》的初稿已在去年底编写出来。初稿共分七章。由于南昌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江西省革命斗争的中心,史料较为丰富,这个时期写了两章。由于“八一”南昌起义是南昌人民革命史上最光荣的一页,这个时期也专写了一章。其他的四章是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参加这部革命史编写工作的同志,对下面三个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一)全国与地方、本地与外地的关系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地方革命斗争史主要是反映当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对外地的东西,除了那些与本地斗争直接相关的部分(如五四运动等)需要写进去,以便说明斗争的来龙去脉以外,其他的不必要写。另一种意见认为:有些地区的斗争虽然与本地联系不很直接,但为了正确地估价地方的革命活动,也有必要写上。例如“八一”起义这一章就不能不写到秋收起义。有些事情虽然与本地没有什么联系,但由于在全国革命史上的位置特别重要(如毛主席上井冈山、遵义会议等),也应适当写上,以便从地方革命史中看出全国的概貌。(二)工农运动与学生运动的关系问题。人民革命斗争史应该着重反映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但是,由于解放前南昌基本上是一个消费城市,工人阶级队伍很小,市郊又较狭窄,所以收集到的史料中反映工农群众斗争的不多。根据这种情况,有的同志主张,为了使工农群众革命斗争的分量显得突出一些,也应适当地删掉一些学生运动方面的材料。另外一些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生运动是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在缺乏更好的史料的情况下,记叙学生运动的情况,也能反映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三)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问题。大家一致认为:革命斗争史主要是写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它的任务就是通过记叙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真理。因此,对于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过程中曾经发生过的若干缺点和错误,应本着阐述党的正确领导、总结经验教训的原则去反映,不必作很详细的记述。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沁县编写民兵斗争史
山西省沁县人民武装部,目前正在编写《沁县民兵斗争史》一书。
这本书计划收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兵斗争故事一百余个。稿件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全县的老民兵动手写,或请他们口述,别人记录整理。现在已写成二十余篇。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北大哲学系编注《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
为了便于进行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工作,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自1959年起开始编注《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到目前止已编出先秦部分、两汉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初稿三册。
这部资料在编选中注意了以下几点:一、努力贯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提出的问题为纲来选择资料;同时也选了较多哲学家的社会政治观点的资料,以便于把哲学思想的斗争与政治斗争联系起来。二、编选了哲学家的一些生平事迹的资料,以便于从哲学家的实际生活中来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三、编选了一些关于哲学史的历史材料,以便了解古代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史的看法。四、除了编选较多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材料以外,还编选了较多有代表性的唯心主义者的材料,以便于更好地对它们进行批判。此外,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原文,对难字、典故和具有特定涵义的名词概念都加了注释。在编排方面,这部资料不是选录各个哲学家的整篇著作,而是按照各个哲学家思想的主要方面如宇宙观、认识论、人性论、社会历史观等分类加以汇编。
编注者准备在今年年内编出隋唐部分和宋明部分,明年编出清代部分和重新修订已编出的三部分。这部资料分六部分,约计三百万字,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中国近代教育史料》
最近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组正在进行《中国近代教育史料》的编辑工作。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解放区的教育发展的情况,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个时期。目前已经编出关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材料初稿,将在最近把它分送有关单位征求意见。第二部分是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教育史料。原材料主要是舒新城先生生前收集的,他们准备加以选编和补充。原材料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外文材料,他们也准备加以选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