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从一篇古文看调查研究
繁星
年轻时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只懂得它是叫人接受批评和不同的意见,不要光听自己爱听的话。但是什么是该听的好话,什么是不该听的坏话呢?难道凡是批评自己不对的都是好话,凡是同自己意见相同的都是坏话么?这样一追问,就糊涂起来了。
其次对邹忌向妻妾和客人打听自己比徐公谁美,同他劝齐王“纳谏”,这两件事也觉得衔接不起来。邹忌到底美不美,是件小事、私事,既然问到人家,当然各有各的看法,可信不可信,都由自己作主,不牵涉任何别人的利与害;这样一件无关宏旨的小事,怎么能同国家大事来作比方呢?国家大事当然该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包括同自己相反对的意见,以求全面考虑,作出正确的判断来。至于一个人的美与不美,不但是件小事,而且相同意见也好,不同意见也好,都影响不到别人的一根汗毛。况且邹忌也并没有固执己见,他不是多方面探问别人的意见么?听不到不同的意见,那他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这同“纳谏”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年岁长了,经验和知识多了一些,想事的方法也提高一些了。所以重读这篇文章,不但理解提高了一步,而且把多年没有读懂或没有想通的道理,若有所悟地贯通起来了。这篇文章讲的虽是“讽齐王纳谏”,里面却提出了一个“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问题。要接受批评(纳谏),要听不同的意见,其实也可以包括在“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范围内。总之是不要片面,不要主观主义。
这并不是我在穿凿附会,画蛇添足。先看看邹忌是怎样解决自己美不美的问题。他对着镜子,发现自己长得很美。美和不美,是从一个事物同另一事物的比较得来的。邹忌是不是长得美呢?他马上想到和城北的美男子徐公作个比较。一经比较,就发生疑问:到底谁比谁美呢?于是他开始了调查研究,问妻、问妾、问客人。他们都说他比徐公美。他并没有就此下结论,还要对证事实。恰巧徐公把“事实”送上门来了,让他有“现场”调查的机会。城北徐公一来,他先是“熟视之”,仔细核对客观事实;还觉得不足,又“窥镜而自视”,当场作“实物”比较,最后才确定地作出结论:“弗如远甚”——差得很远。
根据这个“实事求是”的调查,得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问题该算解决了。可是他并不就此罢手,又追寻到另一个矛盾:既然实际上自己不如徐公的美,为什么妻、妾和客人都说自己的美过于徐公呢?这个思考很重要,是调查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真正的深入的分析研究。只调查,不分析研究,是得不到全面正确的结论来的,更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认识,从杂乱无章的客观现象中找出它的规律,使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邹忌是齐的“相国”,封为成侯(据《史记》),是统治阶级的人物,心眼中看不到别的阶级,当然也不可能有阶级分析的观点。但是他有分析事物、分析人的能力。他能从共同之中找出差别,又从特殊之中找到一般。例如他为了解决为什么妻妾和客人都说一样的话,都说他比徐公美,而又都说错了,都不合实际情况的这个疑问,他对三人都作了具体分析。据他分析:妻是“私我也”,妾是“畏我也”,客人呢,是“有求于我也”。这样就把这三个人的身份、利害关系以至说话的出发点,都区别出来了。这是从共同之中找出不同;但是他们虽有所不同,却围绕着一个“我”,是顺着“我”来说话的,只说他们认为是“我”爱听的话才说,这就难免同“我”是一样的片面之见,不会全面,不会切合实际,而且不可能是真心话。“私我”的当然是偏见,“畏我”的,难免不说假话,“有求于我”的更加要逢迎谄媚,怎么敢说实话呢?
所以只听一面之辞,不管对与不对,总是不全面的。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谓“明”和“暗”,实际是全面和片面的意思。光听一面,即使是正确的意见,如果不同错误的意见作对比,你也不能肯定它就是正确的。邹忌大概是想到了这个道理,所以劝齐王“纳谏”——接受批评,倾听不同的意见。这样就把他自己美与不美的调查研究所得的教训,同奉劝齐王“纳谏”这件国家大事联接起来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讲的是:有问题就得“实事求是”,作“调查研究”;不但要向人作调查,而且要向实际事物作调查;调查之后还得把各种材料加以分析研究,有的作比较,有的加以区别;而且不从一方面下判断,要从多方面观察以后才下结论。总而言之是:不要片面、主观,而是要全面、客观,即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为了求全面,不仅听一面的意见,还要听另一面的意见,即“批评”是也。


第8版()
专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意
繁星
齐王的相国邹忌,身高八尺多,容光美丽。他早上起床,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瞧瞧镜子里的自己,觉得很得意。问身旁的妻:“你看我同城北的徐公,哪个漂亮?”妻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儿能赶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的话,还不敢相信,又问妾:“我比徐公到底哪个美啊?”妾回答:“徐公比不上您的美。”上午,从外地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在谈话中问道:“您看我同徐公谁比较美?”客人说:“徐公当然比不上您的神采英俊!”第二天,城北徐公拜访邹忌来了。邹忌乘机会仔仔细细看了他一番,觉得自己毕竟不如人家生得美;再对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比徐公的美貌差得远。晚上,他躺在床上想来想去,自己捉摸:妻为什么说我美呢?因为她对我有偏私;妾为什么说我美呢?因为她害怕我;客人为什么也说我美呢?是因为他要求我的帮助。——这样他就想通了一个道理,入朝去见威王,把自己同徐公比美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向威王说:“我实际也知道不如徐公长得美,可是我的妻是对我有偏爱的,我的妾一向是害怕我,那位客人呢,正在要求我的帮助,所以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领土方圆一千里,城市有一百二十个,是个强大国家。在王宫里伺候的男女,都是顺着您的,朝廷的臣下,都害怕您,国内的其他人,也都求您的恩抚。从这些情况看来,您的耳目就很蔽塞了。”齐王点头说:“你讲得很对!”立刻下命令:无论官民凡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第8版()
专栏: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国策〕


第8版()
专栏:

九两小米
克坚
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我们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实行所谓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当时敌人所到之处,黑烟滚滚,烈焰腾空。一股血腥味、烧焦味,呛人心肺。
敌人所到之处,不仅房屋被烧,家具什物被毁,连锄、犁小农具之类也一无保留。成群的牛羊,因转移不及,被敌人赶走,走不动的牲口,敌人也要砍下大腿或用刺刀戳破肚子;来不及坚壁的庄稼草料也烧得一点不留;至于群众被害的残酷情形,那就更是惨绝人寰,罄竹难书。
敌人要毁灭我们,要把我们烧尽杀绝。我们的答复是:绝不可能!有党,有毛主席,有千百万和我们团结一致的群众。只要我们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我们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当时党号召我们:团结群众,与群众共甘苦,恢复根据地经济。
我们和群众在一起,帮助群众修复家园。没有木料,上山去砍;没有砖瓦砌墙盖顶,用树枝编、泥巴糊;木料、树枝也没有的地方就挖窑洞。
机关学校的同志吃着被敌人烧剩的烟熏过的小米,自己挖窑洞,用玉米秸、高粱秸作门窗,石板当桌凳。严寒的冬天,我们没有袜子,没有帽子,用布包包,将就过冬。春天,党号召干部节省口粮,救济群众,拨给群众当种籽。干部在春耕期间都到地里去帮助群众春耕。就这样,我们和群众一齐度过了那时的难关。
1941、1942年,除了敌人在春秋季照例有频繁的大扫荡外,流行病严重地威胁着我们,伤寒、疟疾、疥疮,几乎无人不染。没有药,医生也很少,我们依靠群众,用土经验土办法,战胜了蔓延的流行病。
1943年,根据地由于长期遭受敌人破坏,自然灾害又严重地威胁着我们。蝗虫遮天盖地而来;春天久不下雨,地干不能下种;秋季又因涝成灾,山洪卷走了不少的田地和庄稼。党号召我们开展生产救灾,生产自救运动,与群众共甘苦。我们的口粮压缩到每天九两小米。
九两小米(每斤十六两)每顿喝稠粥只能有两小碗多一点,一天只能吃两顿。工作是艰苦的,每天要爬山,过河,开会,谈话,解决问题。许多同志一定都还记得,那时我们机关不但人很少,而且大家只是开会时回来,平时都分工下乡到村子里工作,机关平常也只留一两个同志在家,同时还要兼作所在区村的工作。
我们下乡到村子去和群众在一起,分散在群众家吃饭。我们把米袋中的米倒在群众锅里,当盛着野菜汤端到大家手里时,喝这样的汤我们和群众都觉得很舒服。
我们每个同志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工作时说说笑笑,任务同样完成得很好。
在村子里工作有时开会很晚,有时开个通宵,房主人给大家作碗只有咸盐的杂面条汤,味道鲜美,热呼呼地睡上一大觉,一切疲劳都没有了。
我们领导群众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开荒,修渠,垒堰,修地,从春耕,夏锄,到秋收冬藏。我们领导群众组织了互助组,生产队,变工队,开展劳动竞赛,在公私两利原则下进行生产自救,生产救灾。村供销合作社在组织群众副业生产上起了重要作用,组织群众运输,运公粮、布匹、盐,发放无息贷款,以工代赈,妇女组织了纺花、织布小组,也解决了不少家庭的生活问题。
机关、学校、部队响应党的号召,也自己动手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开荒,种菜,养猪,养羊和手工生产。
那时我们医院很少,干部生了病,大部分都住在群众家里,群众不仅问寒问暖,还拿出家里仅有的东西给病号吃,而且想尽办法请医生,找土方,买药,到处奔走;遇上敌人扫荡还负责转移,掩护,送饭,送水,送情报。女同志怀了孕,临产时房东老大娘精心地给作产前准备,分娩时接生,照料产妇和婴儿。把自己压箱底的一些布头给小孩作了衣服、被褥,遇上产妇奶汁不够,她们就杀了自己的鸡给产妇催奶,或者托人找来一点红糖枣子之类东西给产妇吃。孩子过了满月,妈妈身体恢复了,要去工作,小孩子不能带,就寄放在群众家里。我们给群众没有什么报酬,只有公家发的几尺粗布和几斤粮食。有的群众干脆拒绝不肯要。群众给孩子按当地习惯起了亲热而又逗人喜欢的名字叫黑牛,铁蛋,柱子……。
这些事情,转瞬间已经一二十年了,但回忆起来,好像还是昨天的事情。许多纯朴、忠厚、善良、热情的群众的形象不仅清晰可见,而且想起来,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时和别的同志一谈起来,同样眉飞色舞,听者不厌,说者不倦,好像说不完似的。
过去敌人残酷的烧杀,自然灾害、疾病,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都战胜了。过去的那种困难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可是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威胁,并未完全解除。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党的领导,高举三面红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第8版()
专栏:

在归途中闻古巴解严
郭沫若闻道古巴已解严,临飧顿觉饭弥甘。沉舟破釜心诚决,尝胆卧薪议贵佥。幻想不存魔自退,兵粮如足敌终歼。寸心远寄松林岛,又见当头月似镰。


第8版()
专栏:

金沙滩
——南口农场散歌
巴牧
金沙滩这是一片荒凉的沙滩,躺在古长城的脚下,杨家将镇守居庸关口,曾在这儿安营歇马。传说金沙滩自古是战场,新的战鼓又在这里擂打,英雄们用钢镐扭转乾坤,决心要搬走岩石黄砂。几十里河滩变成绿原,几十里废墟长出庄稼,几十里平川现新村,几十里荒地建新家。长渠引来“响潭”的甘露,干涸的沙滩快变水乡;土地充满春的气息,一望无际的果林正待抽枝开花。
老战友同在一个小队干活,同在一个宿舍睡眠,张贵刚满四十九,李友今年五十三。看不见他俩愁眉苦脸,听不见他俩一点怨言,二十年来如一日,忠心耿耿,不怕困难。打农场开始建立,他俩就来到第一线,沙滩上刚搭起窝棚,他俩便带领人马向自然开战。十年前同在一个连,十年后却把长枪换镐铣;从华北转战到华南,他俩一直站在最前线。如今他俩又活跃在第一线,红光焕发,貌似当年,额角虽然增添几丝白发,心里却永远都是春天。


第8版()
专栏:

中国写生画二幅
上:江南景色
下:江边〔苏联〕 阿·塔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