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国家大力支援 公社发挥威力
天津专区半数公社有了电
全区架起的十千伏以上输电线路,等于从山海关到上海那么远;三百二十四座电力扬水站,控制排涝面积三百九十万亩,灌溉面积一百四十七万亩;八百九十一个大队农副产品加工使用电力;十万多户农民用电照明
本报天津27日电 四年以前,河北天津专区的广大农民,还把“电力扬水,灯头朝下”当作遥远未来的理想;今天,这个美好的理想已在许多村庄变成了现实。最近记者在这个地区访问时,看到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一行行的电线杆伸向四面八方。高压输电线延伸到的许多村庄,出现了变电站和扬水站。在辽阔的田野上,农民们正在轻快地伴随着马达的轰响浇灌碧绿的越冬蔬菜。入夜,许多村庄电灯通明。
四年前,天津专区只有少数县城中的机关用电照明,广大农村很少看到电力设备。现在,全区已经架起十千伏以上的输电线路一千八百四十三点四公里,等于从山海关到上海那么远;全区还建立了三十五千伏的变电站二十六座。因为有了电,全区二分之一的公社、八百九十一个生产大队的米面加工和能用电的农副产品加工,都用上了电力。这些大队用上电力的村庄,占全区村庄总数的19.4%。同时,有十万多户农民安上了电灯,其中约有20%的农户有了收音机。
电力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还是洼地生产面貌的变化。天津地区因为地势低洼、河流多,再加上雨量集中,每当秋季,时常是一洼积水,无法排泄,庄田常被淹没。自从有了电力,全区已经先后兴建了大、中、小型电力扬水站三百二十四座,拥有电动机一千二百四十四台,控制排涝面积三百九十万亩,灌溉面积一百四十七万亩。凡是用电力排灌的田地,基本上摆脱了旱涝灾害的威胁,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今年春旱的时候,宝坻、霸县、武清、蓟县就利用电力扬水设备和渠道,浇地三十多万亩。今年8月23日,北部几个县降雨一百五六十毫米,一些洼淀[diàn]地区一片汪洋,积水面积达一百一十八万亩,由于有了扬水站,七八天的时间就排除了八十一万亩的积水,使这些地里的庄稼减少了损失。人称“穷牛角洼”的霸县前卜庄村,过去年年遭受涝灾,解放后十二年来,就有六年秋季颗粒未收。今年由于有了电力扬水站,春天天旱时用扬水机灌溉,保证了适时播种,秋季又用扬水机及时排出了二千多亩地的积水,使全村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产三倍多,社员们说:“穷牛角洼变成幸福洼了。”
天津地区电力事业的迅速发展,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产物。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这个地区的领导机关根据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和国家的统一安排,决定引用京津唐供电网的电源,领导各县、社和生产队发展电力事业。当时确定,输电线路的干线架设,由国家投资,干线以下的线路谁受益谁负担,在农村里依靠人民公社的力量,迅速掀起了办电热潮。
在发展农村电力事业过程中,天津市各工业企业给予了很大支援。几年来先后共支援变压器五万多千伏安,线材两万多公里,电动机三万四千瓩。许多工厂一面积极为农村生产电力配套设备,一面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帮助安装设备,传授技术。天津变压器厂的总工程师和七名老技术工人,在武清县杨村公社建立变电站时,到工地帮助检修和安装变压器。电业局把支援农村办电列为一项重要任务,除了积极组织力量帮助各地进行勘察、设计、施工、验收以外,还经常派出技术人员下乡帮助培训电工人员。四年来,各工厂已经帮助全区培训出了二千多名电工技术人员。(附图片)
贵德 插图


第2版()
专栏:

工农友谊开新花
本报记者 史赞贤 朱志林
在辽宁浑河北岸一片平阔的冻土上,一条银带一般的细水缓缓向前伸延着。细流的源头是一台不大的电动机,抽水机在电动机带动下,张开龙口般的嘴,把莹晶的水如注似地喷射到地面上。机井出水的喜讯,一传十,十传百,立刻传遍了全村。一会儿,电力井边站满了人群,把井团团围住。抚顺县河北公社欧家生产大队副队长刘传照兴奋地向大家介绍说:这是城市派人帮助我们打成的省工、省料的单管井,一眼井就可顶上三部水车,……。
提起这眼电力井的来历,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原来,早在1958年春天,刘传照领导这里的农民打成了一眼抽水机井。花费了一万多块钱和一千多个工不说,谁知安装了机器抽水,刚刚抽上来一点点水,后面就断流了。什么原因?谁也说不上来,社员们焦急万分,却没有办法。正巧,抚顺市城市设计院刘金波工程师来到这里勘测地下水源。经过他的分析,是井没有打到蓄水层,水源不足,井又不能拆毁重打。刘工程师和勘测员们商量一会儿,不久带着全部仪器和工具来到打井工地,他们忙了几个小时,把一根钢管下到了蓄水层,重新安装上抽水机。水,就像白色的箭一般喷射了出来。刘工程师临行前还说:以后打井遇到困难,就来找我们。
今年,欧家大队一带干旱,全大队种的六百多亩(有一百亩地有水井)菜园子都受到了威胁,社员们用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抗旱,不分黑天白日的忙了一夏。因此,今年冬季生产一开始,社员们就急切地提出了水利建设的问题,他们要把剩下的五百亩旱菜园子全部浇上井水。社员代表大会还作出了相应的决议,这时候,大家自然又想起几年以前这件事。
根据大家的意见,刘传照来到了抚顺市城市设计院找刘工程师。刘传照说:“今年我们抗旱获得了超产,为了给明年增产准备更充足的水源,来找你帮忙。”刘工程师对于浑河岸边一带蓄水层厚度做过长期勘测工作,对于欧家大队地下水源情况也比较了解。他满口答应。
河套两岸刮起飕飕的北风,干巴巴地吹在人们的脸上。几天以后,欧家生产大队的社员们便在抚顺市城市设计院勘测队四名技术工人的帮助下开始了打井的劳动。早晨,社员们拉起人力冲击式钻机不停地向地心穿击着,刚刚过午,钻机就穿到了岩盘。他们急忙把吸水管用钢沙包好,下到地底,安装水泵[bèng]、电动机,接通电源,电动机呼呼地转开了。于是,地下水,像喷泉一样涌出地面。
这样,欧家生产大队便打成了第一个钢管电力井。刘传照向围在井边的社员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电力井等于六头耕畜拉三部水车,再打二十多眼该省多少耕畜?这还不算,有了充足水源,明年至少可以增产一百八十多万斤蔬菜。社员们听了以后纷纷表示,一定要进一步搞好生产,多产蔬菜,支援城市,感谢工人老大哥的帮助。(附图片)
左图:广州南洋电器厂制造一批低压电动开关板,支援农村水利建设 新华社记者 王 南摄
上图:安徽合肥江淮化肥厂职工正在灌装氨水,准备运往农村
   新华社记者 张家柱摄


第2版()
专栏:

江苏拖拉机四年增三倍
新华社南京讯 江苏省农村拥有拖拉机的数量,比1957年增加三倍多。除扬中县以外,现在县县都有了拖拉机。
拖拉机的迅速增长,对保证耕种及时、精耕细作起了显著作用。沭[shù]阳县马厂拖拉机站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八小时就耕八九十亩田,抵上三十二张犁、六十四头牛耕一天。今年夏收夏种时,新洋、合德、大丰、东台等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抽调八十二台拖拉机,支援盐城、建湖等县夏耕,不到一个月耕田六万四千亩,保证了及时插秧。许多地方有了拖拉机,就能腾出一部分人力做其它活计。滨海县康庄人民公社康庄生产大队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大,过去很难做到精耕细作,近几年拖拉机增加,耕种及时,耕作细致,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去年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两千三百多斤。
拖拉机增加以后,也为垦荒扩大耕地面积提供了有利条件。几年来,盐城专区使用拖拉机先后垦荒五十三万多亩,耕地面积扩大了5.3%。


第2版()
专栏:

发扬技术民主 贯彻群众路线
太原化工厂技术研究活跃
宿舍区技术图书馆晚上座无虚席,各车间经常举办技术讲座,有分歧就组织研究,最近三个月攻克二十多个重大技术关键
本报讯 太原化工厂加强技术人员的工作,使全厂技术研究空气空前活跃,仅在最近三个月中,全厂就解决了二十多个重大技术问题,使全厂在10月份扭转了今年以来月月亏本的局面,有了盈利。11月份,全厂各种主要产品都完成了计划,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这一个时期,全厂上夜大学学习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比上一学期增加了一倍多,80%的技术人员参加了外文学习。新开辟的宿舍区技术图书馆,每晚座无虚席,借阅书籍、找寻资料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络绎不绝。新提拔的工程师吴俊州,依靠自学写出了一本有机合成纤维小册子,现在又在积极研究有机合成方面的技术理论。中央试验室的技术人员,在第三季度以来就提出了十二个重要技术报告,协助车间解决了不少技术问题,另外正在研究十一个专题。
各个车间经常举办技术讲座、技术训练班、技术报告会。哪里有生产关键,哪里便出现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结合的技术研究小组。当技术上出现了分歧意见时,领导干部就及时组织大家调查研究,自由争辩;硫酸车间的主要设备转化器漏气,车间的技术研究组研究了三次,认为必须停车一、二个月进行检修。副总工程师王士民详细地研究了他们的论据,在多数人不同意他的看法的情况下,不轻下结论,到现场去仔细调查,发现技术研究组弄错了设备的结构,纠正了原来的判断,避免了错停车的重大事故。
这种生动活泼的新局面,是在工厂加强技术人员工作、进一步贯彻技术工作群众路线以后出现的。这个厂的党委今年以来,就十分注意技术人员的工作。9月份还召开了全厂技术人员大会。
这个厂采取了许多办法进一步发扬技术民主。一、组织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相结合的小组,研究技术、解决技术关键问题。全厂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工人到技术人员,不受任何资历、学历的限制,都有权参加技术研究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组织厂技术委员会和各级技术研究组,集体研究,探讨全厂的和各车间的重大技术问题。
三、提倡自由争辩。当技术问题发生分歧意见时,不简单地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决定问题,组织大家充分讨论,反复试验,最后根据事实得出必要的结论。如果因为生产需要,总工程师和技术领导部门可以在调查研究、分析试验的基础上及时作出决定。有关部门除按照决定严格执行以外,允许不同意者保留自己的意见,继续试验研究。
四、研究技术、改革技术,允许试验各种技术路线和各种方法。


第2版()
专栏:

刻苦钻研技术 学习工人经验
西南制药厂技术人员业务提高快发挥作用大
据新华社重庆电 重庆西南制药厂技术人员发愤学习,不断提高科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这个厂的总工程师郑寿,是留学日本的制药专家,现在已经六十多岁。十多年来,他结合新产品的研究试验,经常认真阅读技术理论书籍和中外杂志。他已懂得英语、日语、德语,今年又开始学俄语。他把学得的科学理论结合本厂实际,不断试验研究各种病症的特效药。三年多来,这个厂生产的一百多种重要新药品,绝大部分都是他提出课题,制定工艺路线和合成方法,指导技术员、工人试制成功的。
许多青年技术人员朝气勃勃地学习钻研,力图上进。工人出身的青年工程师张国寻,几年来已经自修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等多种制药工业需要的基础课程,初步学会了英语和日语。在总工程师的指导下,他已研究试制成功了几十种新药品。
这个厂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认真吸取工人群众的实际经验。今年7月,厂里生产的一种糖化素,质量不高。工程师何福才经过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掌握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菌种的选择有问题。何福才多次向有经验的老工人求教。老工人蒋长德、段觉华对菌种的选择等提了很多宝贵意见。何福才又同老工程师曾学惠作了研究,解决了一些科学理论上的问题,制定了一套新的操作规程,大大提高了糖化素的质量。


第2版()
专栏:

梽木山公社鼓足干劲再争上游
冬季生产搞得热火朝天,力争明年更上一层楼
本报长沙27日电 争取明年生产“更上一层楼”是湖南邵阳县梽木山人民公社男女社员的一致奋斗目标,当前以备耕为中心的冬季生产活动已经在全公社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现在,这个公社每天出勤人数有二万三千一百多人,比上月增加七八千人。全社三万八千多亩田已翻了一遍,其中有70%翻了两遍,20%翻了三遍;正在施工的水库、山塘有七百六十二处;积集到的肥料,平均每亩田有二十担左右。
12月下旬,记者从梽木山公社东边的木山大队,到西边的观院大队跑了一遍,看到在纵横几十里的田垅上,人们正忙着犁田、耙田、积肥、运肥和撒粪。小伙子们满筐大担地把肥料挑到田里,姑娘们就很快地撒开了。?喝着耕牛的老农,扶着犁一来一往,把肥料翻到泥土下面。耙过的田泥烂如浆,清水盈盈。田塍[chéng]也很干净,杂草被铲光了。一些山丘树林空地上,生长着一片片绿色的麦苗和油菜。刚修好的山塘水库,蓄了不少的雨水。
梽木山公社以前是邵阳县著名的贫瘠地方。人民公社化以后,在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积肥料,实行精耕细作,扩大间种复种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连年获得了丰收。今年,这个公社平均每人生产的粮食,比1957年增长71%;集体生产的纯收入,比1957年增加80%。全社给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食有一千二百七十多万斤,成为县里著名的余粮公社。
秋收以后,公社党委及时地领导全社干部和群众展开了以备耕为中心的冬季生产活动。从12月上旬起,全社各生产队纷纷召开了社员大会,通过畅谈当前生产形势和丰收地区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困难因素,坚定了广大群众争取明年更大丰收的信心,鼓起了群众的生产干劲。他们说:柑子桥大队去年冬天鼓足干劲,有劳有逸,很好地完成了修水利、冬耕积肥等冬季备耕生产任务,今年比去年增产粮食30%。这就是我们的好榜样。广大群众纷纷表示,全社今冬修水利工程还有五百多处未完工,一定要如期竣工;再努一把力,冬耕第二次犁耙保证按计划完成;积肥与治虫也要在冬天做完。
接着,许多生产队就行动起来,掀起冬季生产高潮。


第2版()
专栏:

人民公社带来万年福
尚真
“人民公社好”,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我们有许多办得很好的人民公社,就是铁证。
湖南梽木山公社就是无数办得较好的人民公社中的一个。
梽木山,是邵阳县西部的一个丘陵区。解放前,这里地瘠民贫,人民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有一首描述自己悲惨境遇的歌谣:“梽木山、梽木山,山多坡陡行路难,两夜三天遭水淹,天晴三日喊天干,天灾人祸两为害,十户人家九悲惨。”解放以后,人民当家作主,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过去的牛马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由于土质不好,水利条件又差,“倒了沙罐发大水,扶起沙罐又遭旱”。农业合作社的规模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是不够。
自从1958年,这里成立了人民公社,面貌就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粮食连年大增产,其它农业、畜牧业和副业产品,也相应地迅速增长。这是这个公社的几个数字的变化:
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公社化以前八年平均,每年每人三百二十五斤,其中1957年最高,每人五百零四斤;公社化以后,1958年每人七百一十四斤,1959年每人八百三十三斤,1960年每人八百六十二斤,即比1957年增加71%。
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1958年九百八十六万斤,1959年一千三百一十八万斤,1960年一千四百三十五万斤,相当于1957年同一地区所提供的商品粮五百一十六万斤的二点七八倍。
给国家交售农产品的总值:由1957年的三十二万元,增加到1960年的一百二十八万元,即增加到四倍。
社员的集体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计算,1957年三十元,1958年四十二元,1960年五十四元。
上列各项数字,预计今年将继续增长。
从这些数字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梽木山的面貌在公社化前后,发生了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现在人们称赞这个地方是,
“粮多钱多,人畜两旺,生活愉快,身体强壮,生气勃勃,一派繁荣景象。”
为什么恰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呢?很显然,这是同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我国农村的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适应生产建设大跃进的需要和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在农业高级合作化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邵阳县梽木山公社,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建立起来的千千万万农村人民公社中的一个。
1958年,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大跃进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局面,鼓舞着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革命干劲。不但高级社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都努力去办,而且提出了许多超出高级社力所能及的迫切要求。例如要改变梽木山的面貌,就必须改变它的自然条件,首先是水利条件,而要在这个山峦起伏、田垅狭隘的丘陵区,建成一个相当规模的水利系统,却不是一个高级社所能办到的。一些农田建设、交通建设和其它企业、事业,也都需要有比原来高级社规模更大、力量更强的集体,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周密的协作,才能办成办好。因此,梽木山的农民同全国各地的农民一样,要求并大社、办联社或公社的心情,就愈来愈迫切。
果然,公社一建立,许多过去办不到的事现在办到了。梽木山在农业合作社时期,也修了一些小水库和山塘,水利条件有所改善,但太小太少,不成系统,抗旱能力很弱。公社成立以后,三个冬春,这里就有计划地建成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他们的水利建设方针是队办为主,社办和队办同时并举,小型为主,中型和小型同时并举,分期分批,打歼灭战,力求当年受益。现在,在梽木山地区内,已有大大小小的水利设施三千多处,山塘、水库、抽水机有计划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能灌能排的水利系统。在兴建水利的同时,他们相应地建立了一套蓄水、保水、计划用水的管理制度。这里80%的水田灌溉已有了基本保证,其中60%的水田能抗旱八十天以上。由于水利条件的大大改善,他们就能抽出大批劳动力来精耕细作,改良土壤,改善交通;就能够多种双季稻,扩大复种面积。所有这些好事,都是在人民公社统一规划,综合经营,分级管理,密切协作的条件下,才能办成。社员说得好:“不是建立人民公社,哪能办起这么多的水利”,“人民公社带来了万年福”。
“人民公社带来了万年福”。梽木山农民的这句话,表达了我国千千万万农民对于人民公社的正确的评价,它将成为一句不朽的名言!
梽木山公社,既不是“得天独厚”,也不是“世外桃源”,它和千千万万的人民公社是大同小异的。除了某些具体条件的差别以外,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是相同的。只要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不把人民公社办走样,并且不断总结经验,工作越做越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就一定能够具体地表现出来。
是不是也有曾经办得不好的人民公社呢?有。这些没有办好的人民公社,不是人民公社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具体工作中的问题。写到这里,我记起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有一支从农民起义中诞生不久的游击队,它的武器是大刀和红缨枪。后来,从敌人手里缴获了几枝步枪,一部分游击队员换了新武器,但是不会使用,因而他们就怀疑步枪是不是比红缨枪好。当然,他们不久就学会了使用新武器,他们的怀疑也就随之而消失了。人民公社是一种新武器,一些地方的同志由于缺乏经验,一时还不能熟练的掌握它、使用它,如果有人由此而怀疑人民公社是不是比高级社好,这岂不是同怀疑步枪是不是比红缨枪好那样幼稚而可笑么!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学会熟练地掌握、使用人民公社这一新武器,并且在战斗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它,改善它,使它日益锐利,日益完善,日益充分发挥它的威力。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并且正在继续这样做下去。我们的党总结了三年来办人民公社的经验,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规定了人民公社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制订了有关人民公社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党的这些决议和指示,已经在广大农村逐步实现,已经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大农村普遍的呈现着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不管我们前进的路上有多少暂时的困难和曲折,但是,它的总的趋势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好,一代比一代好。人民公社的万丈光芒,不但照耀着整个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而且照耀着将来共产主义的美好前途。


第2版()
专栏:

要有这种空气
苏伯
生产技术的发展,愈来愈迫切地要求人们下最大决心钻研技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在生产企业里,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加,生产关键的攻克,落后面貌的改变,常常同技术水平和技术研究工作的好坏有关。太原化工厂和西南制药厂的消息,比较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怎样在企业中培养浓厚的技术研究空气?看来,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努力。从技术人员来说,要有顽强钻研的精神和自由辩论的风气;从领导角度来说,要满腔热情,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为技术人员创造条件,支持他们的研究活动。
科学知识,浩如烟海,需要长期积累,才能不断提高。历来,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西南制药厂的总工程师郑寿今年六十多岁了,为了钻研技术,他已经掌握了日语、英语、德语等几种语文工具,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又在开始学习俄语。科学上的个人钻研永远是重要的。郑寿能够在制药工业上作出贡献,不正是他多年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吗?钻研风气同技术成果不正是联在一起的吗?
个人钻研的东西是否经得起推敲,需要大家来鉴定。因此,一个勤奋钻研的人还需要同大家一起自由争论,互相学习。技术见解难免有错误的部分,这不用害怕。错误的见解,说明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深透,还需要继续研究,发现真理,修正错误。每个人都有认识不足的情况,经过自由辩论,就会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水平。
满腔热情地支持技术人员的试验研究,创造发明,这是领导上应负的责任。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些事情,可以由技术人员自己解决,也有些事情不是技术人员自己力量所能解决的,领导机关必须大力支持,不断激励和帮助他们,使他们不断探索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