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1-12-20

1961-12-20新闻联播 文字版

阿尔巴尼亚的春天

第6版()<br/>专栏:<br/><br/> 阿尔巴尼亚的春天<br/> 〔阿尔巴尼亚〕达良·萨勃洛<br/> 树叶开始冒头,<br/> 天空一片蔚蓝,<br/> 山岭和花园披着绿色新装。<br/> 山脚下的田野里,<br/> 麦浪在沙沙作响,<br/> 玫瑰花在河堤上开放。<br/> 春天来了,<br/> 春天精神焕发,歌声洋溢,<br/> 多么喧闹和晴朗的春光……<br/> 海鸥驻足在码头,<br/> 孩子们黝黑健康……<br/> 好啊,阿尔巴尼亚祖国!<br/> 人们斗志昂扬,<br/> 人们热爱劳动……<br/> 任何风暴也不畏惧!<br/> 我国人民的道路,<br/> 充满明朗的阳光,<br/> 你好,你好,祖国的春天!<br/> 少先队员唱着歌,<br/> 奔向海岸,<br/> 个个精神抖擞,个个活泼有趣。<br/> 他们的生活里<br/> 从没有尝过苦难——<br/> 长辈给他们带来了自由。<br/> 春天来了,<br/> 春天精神焕发,歌声洋溢,<br/> 多么喧闹和晴朗的春光……<br/> 海鸥驻足在码头,<br/> 孩子们黝黑健康……<br/> 好啊,阿尔巴尼亚祖国!<br/> 年轻的阿尔巴尼亚,<br/> 自由的国家,幸福的国家……<br/> 最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br/> 还有什么更动人更美好的理想?<br/> 我的祖国呵,<br/> 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

光荣属于游击队员

第6版()<br/>专栏:<br/><br/> 光荣属于游击队员<br/> 〔阿尔巴尼亚〕特拉哥·希里契<br/> 光荣属于游击队员!他在阴沉的峭壁间,<br/> 战斗,在风雪和毒热中受苦,<br/> 但是,光明生活的象征——战斗的旗帜,<br/> 战士们永远不会抛弃或染污。<br/> 光荣属于游击队员,他不惜力量,<br/> 为自己的人民忠实服务,<br/> 光荣属于为自由而牺牲的游击队员,<br/> 而关于他呵,人民编造了传说无数!<br/> 光荣属于游击队员,光荣万世永存——<br/> 他还了你阳光,亲爱的祖国呵,<br/> 光荣属于游击队员,属于劳动党,<br/> 他们给我们开辟了幸福生活的道路。<br/> 〔顾镜清译〕

观麒小记

第6版()<br/>专栏:剧评<br/><br/> 观麒小记戴不凡<br/> 小和大<br/> 萧恩打鱼,周信芳先生用的是一副舞台上用的小网。他在撒网之前,先用双眼朝前方扫视了一下;撒出手时,幅度很宽;撒出以后,身躯继续在急遽地摇晃着,但却全神倾注,凝视着身前一两丈远的地方。于是,一副像儿童玩具似的小网,却变成真正在江上捕鱼的大网了。周先生手中使劲握着绳,不时眯一下的双眼闪闪有光,似乎把烈日照耀的滚滚波涛上的反光也表现出来了。<br/> 他是把手中的小道具,当作为真是萧恩父女衣食所赖的鱼网来演的。情真则景真,小道具乃成大鱼网。眼睛固是心灵之窗,但有情则有景,它又何尝不可以成为演员描写景物的绝妙工具。可以设想,如果演员在撒网之前,不先向前——“水面上”扫视一下,或者稍稍走神,去注意一下落在脚前的网;或者,网出手后他的双眼不是注视着前方,那么,这将不是萧恩的大鱼网,而是演员的小道具了。<br/> 静和动<br/> 萧桂英捧茶上唱四句摇板的时候,萧恩在一旁打盹。<br/> 我一边听童芷苓的优美歌唱,一边注视着周先生的表演。只见萧恩坐下后,睡思欲来,要睡而又不想睡,但又不觉瞌睡上来;桂英捧茶近前时,他几乎重入梦乡了。从双眼疲困,半张,微垂,欲睁,半闭,以至渐渐合上来,层次很清楚;加上颈项难支,上身摇曳襟袖半弛,活演出了老英雄宿酒未全醒的神态。<br/> 我想起以前也有人在唱完这段快三眼坐下时饮场,想起有人坐在一旁打个呵欠就闭目养神,……但是,周先生从坐下一直到伸手拿茶,他的表演没有一秒钟是停顿的。这虽是萧恩的“静”态,但这位卓越的艺术家却始终在“动”着。<br/> 周先生抵京次日,他和我们谈到谭鑫培。他说谭的特点是“动”的。——这是说,谭不单是站着唱唱而已,他浑身有戏。看周先生演萧恩,甚至于“静”中也在“动”着,不仅浑身是戏,而且没一处空隙,从头到尾是戏,是好戏,怪不得使人目不暇给了。<br/> 船和岸<br/> 萧恩受杖回家以后,坐立行走之间,始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臀上的创痛。但是,周先生演他上船解缆以后,却使人感到这是萧恩在船上,是船在行,而不是有杖伤的人在走。及至上岸到丁府那一段,萧恩的行步又不是那么顺当,在要去报仇的急促步伐中,犹使人想起他余痛未已。周先生多么善于把他所体验到的,此情此景下萧恩的一切,用逼真而又优美的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搬演出来。我想,如果他对人物体验得不深,当然无以传神;如果他体验得很“深”,以至于完全变成萧恩,达到忘我境界,他为什么又能把船上、岸上的表演分得一清二楚?<br/> 事实上,他无非是在用动作、表情、唱念以及船桨、风格强烈的锣鼓,等等“工具”——“艺术语言”,在把他所知道的萧恩(而且是了解得那么深刻)的一切,尽一切可能演给观众看而已。<br/> 一锣<br/> 看周先生的戏,不能不注意他常用的“一锣”(冷棰)。一般来说,在人物情绪激动的时候,他往往用“仓”的“一锣”。这一锣往往是孤孤单单的,像无数句号、逗号中的一个惊叹号。它如奇峰突起,石破惊天,使你惊心动魄。在《打渔杀家》中,萧恩父女要去杀家时,两次运用了声如裂帛的“一锣”:一次是离家门时,萧恩说家中什么都不要了,桂英“喂呀”哭起来,萧恩说“不明白的冤家呀”,突然“仓”的一声;一次是桂英问杀家之后“爹爹你呢”,萧恩说“你不要管为父了”,桂英又“喂呀”而哭,萧恩下定决心要走时,又“仓”的一声。在长篇对白中,插上一锣,调剂气氛,此其一;加强节奏,此其二;而在前后两次霹雳的锣声中,把萧恩无所反顾和留恋,坚决要前去杀丁员外的愤怒心情;把萧恩自问此去是有死无生的心情,把他以死相拚的报仇决心,全部烘托出来了;总之,两次冷棰,如画龙点睛般的把萧恩的愤怒和决心都点出来了,此其三。麒派表演以气氛强烈和节奏感强著称;在谈起这点的时候,决不能忽视周先生首创的“一锣”;也决不能忽视麒派之所以卓然成家,它除表演外,是连锣鼓的运用,都在通盘考虑之内的。

横眉录

第6版()<br/>专栏:<br/><br/> 横眉录<br/> 东方犀<br/> 吴庭艳接受了美国主子六十六条警犬。据称,华盛顿这份新礼物是为了增加南越“反游击战的效力”,并将再运一百五十条去。<br/> 走狗获得警犬的维护,自然受宠若惊;警犬对于走狗,却未必真能增加什么效力。法国人连同他们的警犬被打走了,同样的命运也等待着美国的警犬。<br/> 这一送,反面教材倒添了一章,如果正名,就叫送狗护狗篇。由此篇,人们可以了解:美国有人大倡狗道主义,原在于狗也大有用场,咬人,即是一桩。而远隔重洋的狗,竟被送到南越来咬争取解放的人民,看来狗道后面还是狗主人的道。这是一。南越人民游击战是反对美国走狗吴庭艳卖国集团黑暗统治的,而美国警犬却用来增加走狗反游击战的效力,质言之,只许狗咬人,不许人打狗。这是二。<br/> 但是人民偏要打狗。南越人民是这样,中国人民是这样,其他被压迫人民也是这样。因为,狗要咬人,除打以外,别无出路。于是美国反动派一面放狗,一面大放厥词,说什么只有听任狗咬,才是爱好和平,否则就如史蒂文森诬蔑中国那样,说这是不“容忍”、不“谦和”等等。翻译成明白的话,就是要各国人民俯首帖耳,对敌屈服,容忍压迫,不再革命。美国反动派以为画地为牢,人民就会自投囹圄[líng-yǔ ],未免太异想天开了。各国人民绝不会相信这种欺骗与恐吓,也绝不会承受屈辱与苦难去换取狼主人和走狗的一副涂着花颜色的锁链,唯一的回答是继续坚决斗争。<br/> 鲁迅说得好,只要狗咬人,我们就绝不可宽恕,落水狗,也要痛打。而只要各国人民挥棒痛击,群起而攻之,那么,走狗、警犬和其狼主人谁又能护得了谁呢?

成名和成家

第6版()<br/>专栏:<br/><br/> 成名和成家<br/> 唐小丁<br/> 卓越的戏剧艺术家梅兰芳和郝寿臣逝世了,人们将永远悼念他们。<br/> 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许多梅兰芳和郝寿臣,需要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戏剧家,以及分门别类的各种“家”。专门家愈多,本领愈大,社会主义事业就愈有力量。无产阶级的专门家,以“无名大众的细胞资格”进行劳动和斗争,同时又是自己的阶级弟兄中出色的人物。<br/> 社会主义的天地,是最广阔的。各种业务、各种科学和艺术的领域,都有自己的高峰,雪山高峰,冰川绝壁,险恶多变,愈往上攀,愈是寸步难行。可是,再高的山峰,也终究俯在了中国登山队员们的脚下。登山队员们不是闭着眼睛,冥想着轻轻地飞上去,而是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攀到顶点的。<br/> “成家”的抱负和理想,是各个岗位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前进的一种动力。要想对人民贡献更多,就要懂得更多,通得更多,就要像梅兰芳那样,用坚持不懈的劳动,开辟自己精通本行的道路。封建时代的许多读书人,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打算。他们的“十年寒窗”,是为着“一举成名”,为着个人名利。立志“成家”的革命者,不求个人名利,但须有“十年寒窗”的精神——坚持的精神、刻苦的精神。<br/> “制名以指实”,“名闻而实喻”(荀子)。行什么样的实,就有什么样的名。革命的专门家,是美名,是名实一致的。对人民有一分贡献,人民就给予一分光荣,但他们却不是为光荣而工作的。为着个人私利而想成家,是丑的,是贪图虚名,名实不一致。这样的人,脱离人民,脱离伟大的机体,也没有成家的真正雄心和毅力。<br/> 我们鼓励“成家”,也不笼统地否定“成名”,立志成家并不等于个人主义,只有把成家当作谋求个人名利的手段,才是个人主义。梅兰芳是当代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名”和他的艺术成就不可分割。他不仅具有艺术的美,而且具有灵魂的美。主宰他的生活的,是一个淳朴而崇高的念头:表演得更好些,这是人民的需要。只有懂得人民需要的人,只有为这种需要而自强不息的人,才是对人民最有用的人。

“羌笛”和“杨柳”

第6版()<br/>专栏:诗文小语<br/><br/> “羌笛”和“杨柳”<br/> 夏静岩<br/> 最近,不少作者谈到王之涣的《凉州词》。有人说“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句,“羌笛和折杨柳曲无关,杨柳就是杨柳,应该还它本来的面目。”又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不”字,应该作“未”字解。强调此诗没有怨情而有乐观主义的精神等等。我个人却有不同意见。羌笛如果不和《折杨柳》的曲子有关,笛和杨柳是两样东西,一竹一木,怎样打交道?即使能打交道,诗人又怎会知道?必须由诗人听见笛子里吹出《折杨柳》曲,然后才能触起在边塞的人的感情的。梁乐府有《胡吹歌》:“上马不捉鞭,反拗[ǎo]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唐余延寿《折杨柳》诗有“莫吹胡塞曲,愁杀陇头人。”都可证明。明杨慎《升庵诗话》解说王之涣此诗,有“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等话。当然这些旧说出之于封建士大夫之口,我们应该批判地接受,但如果要还它本来的面目,也只能这样解释。(须知我们只是解释,并非创作。)王之涣本人也是封建士大夫,他不会有我们今天的乐观主义的精神来创作的吧。何况即使牵强附会地解释也未必能解释出乐观主义的精神来呢?<br/> 历史主义地看问题是很重要的学习,即使解释一首小诗也往往有人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古人、甚至要求古人照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去办事。

“朝阳花”

第6版()<br/>专栏:新书架<br/><br/> “朝阳花”<br/> 马忆湘同志写的长篇小说《朝阳花》,最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br/> 马忆湘同志这本小说,写的是红二方面军的一个随军医院在长征中的故事。书里面的主人公,如吴小兰、陈真梅、温素琴、柳莹等人,都是女护士。她们在环境十分险恶,斗争异常尖锐的情况下,对党对人民,始终坚贞不二。为了找寻红军,陈真梅她们不顾路途遥远,不畏豺狼虎豹,跋山涉水,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部队长征之后,等待着吴小兰她们的,是更加严酷的考验。“前进一步,就是春暖花开;后退一步,就是冰雪严寒。”这是红军医院里的罗政委对护士们说的两句话。吴小兰她们因为牢牢地记着党的教导,因而无论在空气稀薄的大雪山上,或是到处张着吃人虎口的茫茫的草地,她们不但毫无畏惧,还想尽一切办法,争先恐后救死扶伤,充分地显示出一个红军女战士的英雄本色。<br/> 在《朝阳花》这本小说里,作者着力描写了吴小兰她们和广大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气概,描写了她们之间伟大的阶级友爱的精神。发扬这种革命气概和革命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非常富有现实意义的。<br/> (黄伊)

深山里(图片)

第6版()<br/>专栏:<br/><br/> 深山里(木刻) 罗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