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站得高 看得远 顾整体 爱工作
张连香不愧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在辽宁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职工中,传颂着一位老工人党员的事迹:他,无论是碰到刺骨的寒风或者是遇到瓢泼的大雨,从未旷过工,迟到过,生产中的大小难关,从未使他低过头、叹过气;一件穿了十几年的黑棉袄,补了补、连了连,说还要穿上它几年。他,就是最近被工厂评为“爱厂如家”的老模范——共产党员、化铜工人张连香。
人在医院心在厂
是今年4月的一个夜晚。清新幽静的五龙背工人疗养院里,鸦雀无声。“快,快!快倒火,再炼它一罐!”这突然的喊声,把正在第三号房间酣睡的疗养员全惊醒了。一位疗养员用手轻轻推了推邻床的张连香,问:“老张,什么火呀!罐呀!你哪点不舒服啊?”张连香睁开眼,歉意地说:“刚才我在梦里化铜哩!”大伙笑了一阵,又睡了。张连香却说什么也睡不着了。这些日子,他特别想念二十多年来从未离开过的铜炉子。这座铜炉,是全厂的第一道工序。气压机上的所有铜件,都要经过他这儿熔炼、浇注,最后做出成品。党今年提出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的号召后,张连香那座铜炉子的任务,就更加繁重了。按计划,他一天应该出两罐铜;但是为了多超产,他总想多化几罐。有时别人都下班了,他还在化铜。任务是提前完成了,可是张连香的腿病又犯了。像往常一样,他有了病不爱进医院。过去,厂里医务所曾几次给他开过休息的假条,他每次都是把假条往衣袋里一揣[chuāi],又像没事似地照常上班了。在他看来,这点小病算不了啥。这次,他的“秘密”终于被领导上发觉了。他被送入医院了。可是刚刚住了几天,就向医生要求出院,但被医生拒绝了。前些天,他收到工厂来信说,厂里正在为煤矿大力赶制气压机,越发的住不下去了。
第二天,他装出身体毫无毛病的样子,去找医生。医生说:“你刚来十几天,病还没全好。”五十多岁的张连香,恳切地说:“我的病全好了。”他又故意地走了几步给医生看。医生说:“你是不是有别的顾虑?还是有什么心事?”张连香回答:“医院好,医生也好,我没啥顾虑。心事倒有,我就惦记着我那座铜炉子!”
过了些时候,张连香出院了。他乐得自言自语地说:“让我出院就好办了。”几天后,他又出现在那座铜炉子旁边。
处处为国家着想
厂里支援煤炭设备的增产节约竞赛,热火朝天。“把优良的设备送到煤矿上去!”的口号,已经变成了全厂职工的行动。张连香的铜炉子显得更忙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来化铜需要的焦炭快要用光了,新的焦炭一时接续不上。焦炭,成了熔炼铜水的关键。张连香看到这种情形,就想:煤矿眼下正需要咱们的设备,说啥也不能让这点困难给挡住。他想起厂里还有一些常年没用的废焦豆,能不能用它来代替呢?他去找大伙商量这件事。开始,有人说:“咱们是担负重点任务的厂矿,国家还能不给咱调拨?用不着咱发这份愁。”张连香说:“不能光从咱一个厂看。咱中国这么大,从生产到生活,什么地方不需要煤?再说,咱眼前有能用的,为啥不给国家节约点呢?”大伙被说服了。张连香打开他的“小仓库”,用拣来的废钉子,钉了个小扒子,每天起早贪黑地去扒拉废焦豆。几天过去了,铜炉子旁的废焦豆堆得越来越高,参加拣焦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样,他们为国家节约了两吨多好焦炭。
但是,用废焦豆炼铜,总是赶不上好焦炭那么顺当。张连香把废焦豆投进炉里,光看火苗挺大,罐里的铜块却不爱化。是炉底结焦了,还是因为焦豆太小?张连香迎着一千多度的炉温,流着汗水,用长钎[qiān]捅着炉底。一人多高的火舌腾然而起,张连香侧过脸去一看,杂有焦豆的火块几乎全掉落出来。第一次用废焦化铜失败了。张连香并不灰心,他说:“头一次吃鱼,还有碰不到鱼刺的!”他捅捅炉子,又开始试验了。一连试了几次,他到底找到了门道。滚滚的铜水,又源源地浇进了铜模的沙型里。
自从用废焦化铜试验成功以后,张连香又想:工厂的废物不少,能不能也叫它用在生产上呢?于是,不管是上班或者下班,从这里走到那里,他很少空着手走过路。哪怕是见了一个小木块,他也要拣起来。如果在下班的路上,他拣了一个小钉,也要把它放在口袋里,第二天上班时,再带回厂里。现在,张连香的“百宝箱”里,堆满了各式各样东西。光拣来的劈柴,就有一千多斤。这些劈柴,有的他用来作为化铜燃料,有的支援外组。
永远不要忘记过去
这个在铜炉旁转了大半辈子的老工人,他的过去和现在有着多么大的变化!伪满、国民党时期他化过铜,结果是要吃没吃、要喝没喝。那时,他恨不得永远离开铜炉;可是为了糊口度生,只好受苦受罪呆在炉旁。解放后,他还化铜,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他知道他是在给自己化铜,给社会主义化铜,他怎能愿意离开铜炉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张连香在旧社会所经历的痛苦生活,已经永远消逝了。但是,在他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他在十三年前穿用过的一些衣物。他常常用这些来教育他的子女,让自己的下一代永远不要忘记过去。他的大儿子张金贵,跟他在一个厂子当学徒。前些时候,他听说张金贵在生产上干得不大起劲,便把他找回家来。“金贵,干得怎么样?”张连香望着坐在身边的大儿子问道:“工作上遇到啥难题了?”张金贵支吾了半天,低声说:“老是那么多钱(指每月工资),有啥意思……”张连香一听,立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但很快又捺制住心里的肝火。他停了停说:“你挣的钱还少?你想要多少?你知道在旧社会我学徒那阵,才挣多少钱?攒下了什么?”说着,他又翻出了过去全家四口人盖的那床唯一的破被套,和穿了十多年的破棉鞋,声音低沉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爸爸在旧社会挣的全部家底。不,还有!你爸爸那阵不分白黑的拚命干,弄了些什么?你的弟弟活活地饿死了,我也落了一身病,两条腿至今走路还不受使。这都为啥?现在,稍有点病不是吃药就是打针,还叫上疗养院,这又是为啥?你再看看现在咱吃的、穿的、盖的、住的,有哪样发过愁,这又是为啥?金贵啊!咱可不能忘了本哪!”张金贵低着头,心里很难过。他说:“爸爸,我忘不了……”张连香说:“忘不了,怎还嫌钱少呢。”他又开导着:“金贵啊,咱们是六亿多人口的大国啊!底子又这么薄,可不能光想自己啊。要记住,只有国家这个大家富了,咱们自己的小家才能越过越好。这真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哪,你思量思量吧。”张金贵眼睛有些湿润了。他抬起头来惭愧地说:“爸爸,我一定像你那样好好干!”
(原载《沈阳晚报》,本报有删改。作者:刘建邦 洪永胜)(附图片)
徐启雄插图


第5版()
专栏:

共产党员的特色
郑闻普
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化铜工人张连香爱厂如家的模范事迹,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所应有的特色。
什么是共产党员的特色呢?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概括而明确地说:“共产党员,是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还有最切实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实际工作,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特点。”
共产党员“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就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只有真正树立了这样的雄心壮志,才有可能永远保持革命的决心和信心,才能大公无私、见义勇为,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在顺利的条件下,不骄傲,不停滞,乘胜前进;遇到暂时的困难,不灰心,不低头,发愤图强。既经得起胜利的考验,也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化铜工人张连香,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为了实现“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在生产上,他永远勇往直前。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他就想办法多出几罐铜。任务完成了,腿病又犯了,他不怕;战胜病魔后,重新投入战斗。新的焦炭一时供应不上,他不怕,带领群众试验用废焦豆来代替。一次失败,再来二次,三次。试验成功后,继续乘胜前进。在生活上,则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知道,过去的贫困,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为了更美好的将来,又应该怎样去争取,他开导自己的大儿子说:“金贵啊,咱们是六亿多人口的大国啊!底子又这么薄,可不能光想自己啊。要记住,只有国家这个大家富了,咱们自己的小家才能越过越好。”他就是这样地把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长远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结合起来。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光有伟大的理想,还不够,还要有“最切实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实际工作”。美丽的大厦,需要一块砖一块砖地盖起;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一步一步地建设,需要走一段漫长的艰苦的路程。因此,不能离开现实,一步登天。因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建立在每一个人的“实际工作”基础上。这一“实际工作”,具体到每一个共产党员,就是在车间,田野,柜台,实验室,课堂……里踏实地认真地生产、工作和学习。每个共产党员,只有紧密团结群众,出色地完成各种“实际工作”,社会主义的祖国,才能一天天地繁荣富强;共产主义的大厦,才能一步步地建成。毛泽东同志在全国胜利后教导我们说,万里长征只走了第一步,正是告诫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须继续作长期的努力。
张连香的“实际工作”,是在车间。因此,他的全身心都在铜炉子旁边,十数年如一日,从不旷工、迟到。有了病,身在医院,可是心还在工厂。他说:“医院好,医生也好,……我就惦记着我那座铜炉子!”每一个共产党员,只有都把自己的“实际工作”做好,才能好上加好,才会有整个国家的好,才能逐步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第5版()
专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今年生产一批优秀的新片
纪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反映人民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
据新华社18日讯 新华社记者周建英报道: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今年生产的一批优秀新闻纪录影片,以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题材得到观众的欢迎。
这批影片从多种角度纪录了在三面红旗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新成就,反映出我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同时还拍摄了处在反帝高潮中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人民的斗争和生活。在体裁和形式上,有剪辑十多年前纪录电影史料编摄而成的文献纪录片,有放映四、五十分钟以上的大型彩色纪录片,也有短小及时的黑白新闻片。许多时事活动、特写式的专题报道和知识性珍闻,则分别编入每周出一号的《新闻简报》和一年出十八期的《世界见闻》;有的辑入专门为国外观众摄制的《今日中国》。
今年这个厂的创作人员在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提高影片的思想性方面作了新的努力。当全民都在支援农业的时候,他们着重对农村新闻的报道。新闻纪录短片《我们的生产队》,比较细致地描写了浙江绍兴县斗门人民公社斗门大队第十生产队的生产面貌。
这个厂今年出产的文献纪录片《两个命运的决战》,使观众们重温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全国解放前党领导人民同美蒋反动派进行决战的史实。编辑们在影片中运用许多历史镜头,形象化地阐述党中央和毛主席以革命的两手来粉碎反革命的两手的战略思想。在编摄这部影片期间,工作人员认真研读了毛主席的著作,看了1945年到1949年摄制的几百本新闻影片素材。全部影片经过八九个月的反复选择剪裁才编制成功。
今年这个厂还派了摄影师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去实地拍摄《战斗的古巴》、《访几内亚》、《漫游加纳》、《歼灭美国雇佣军》、《老挝见闻》等十多部影片。后两部影片真实地记录了美帝国主义派遣雇佣军入侵古巴后被古巴人民歼灭的实况,以及美国在老挝一手扶植富米—文翁叛乱集团的罪证。彩色纪录片《非洲之角》介绍了索马里共和国独立后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取得的进展,这部影片在最近第四届非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
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如庆祝十二周年国庆,首都人民支持古巴人民的斗争等报道,北京的观众一般能在事情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在银幕上看到实况纪录。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还未结束,纪录片的上集已经送到国内很多地方,使观众一饱眼福。
今年的新闻纪录片中,还选取了增长知识,扩大眼界的新题材。在《世界见闻》期刊片中,从扩大的日内瓦会议到法国的狗穿皮袄,从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降低物价到巴黎大学生罢课,都用各种画面生动地揭示了“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的世界政治形势。《新闻简报》增辟的《革命史迹》、《祖国富饶美丽》、《天南地北》、《体育消息》等十多个专栏里,更使观众见到红军长征路上的史迹。
创作人员不断深入生活,是这个厂提高影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彩色纪录片《征服黄河第一功》(以前名《黄河巨变》)上映以后,得到观众广泛好评。


第5版()
专栏:

庆祝中柬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一周年
中柬友协举行电影招待会
新华社18日讯 中柬友好协会今晚举行电影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柬埔寨王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一周年。
正在北京学习的西哈努克亲王的两位王子,柬埔寨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张文庭和使馆官员,以及在北京的其他柬埔寨朋友们,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在招待会上,柬埔寨的朋友们同中柬友好协会副会长王昆仑、张茜、张天民,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丁西林、周秋野等,一起观看了纪录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中国的影片。


第5版()
专栏: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童话式的评话读物
新华社上海18日电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与评弹艺人合作,尝试为少年儿童编写一种童话式的评话读物。
评弹中有许多童话式的有趣的故事。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已约请著名评话艺人吴子安,从传统书目中改编了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故事:《一匹黄骠[biāo]马》。这部评话读物细致生动地描写了鸦片战争时我国的一匹战马,它在英帝国主义侵略军的包围中威武不屈,拒绝为敌人服务,后来它还救出了一位小将军,并与小将军一道继续与英国侵略军作斗争。这个故事写完以后,吴子安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少年宫联合举办的少年评话欣赏会上讲过一遍,赢得了孩子们不断的掌声和笑声。
吴子安现在还在写一篇《捉鹦鹉》,其中描写的一只鹦鹉,不仅会学人话,而且聪敏伶俐,懂得人情世故。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定把它和《一匹黄骠马》一起合出一本评话读物集子。


第5版()
专栏:

苏科学家提出关于月球表层的新见解
新华社18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苏联科学家特罗伊茨基根据苏联观测材料认为,月球表面是单一的、多孔的、熔岩型硬物质,月球一、二米深处温度为摄氏负五十度,而中心是一个炽[chì]热的核心。
物理数学博士特罗伊茨基对塔斯社记者指出,月球表层可以比作棉絮,它的比重只有水的一半。他的看法同至今为止的一般看法(月球表层是整片的细尘)是针锋相对的。
特罗伊茨基的结论是根据同射电物理学科学研究所合作获得的大量实验材料作出的。为了证实月球的物理、化学和温度性质,他们利用了月球发射射电波的能力。他们使用从毫米波到分米波的不同波长的射电望远镜,获得了有关月球表层不同深度的材料。他们用直径一点五米到四米的各种射电望远镜探测了月球表层深五、六米处的情况。
据他们确定,月球表层深一、二米的温度是经常不变的。从此往深处去,温度逐渐增加。月球深层是由它的炽热核心加热的。特罗伊茨基指出,这一结论尚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他们还确定,月球表层的岩石不是像至今为止许多科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由玄武岩组成,而是由闪长岩、辉长岩、花岗岩组成。这个材料是用测量地球上不同岩层导电性能并同月球岩层射电材料加以比较后得出的。


第5版()
专栏:

阿作家吉亚泰回国
新华社18日讯 阿尔巴尼亚著名作家、国家奖金获得者法特米尔·吉亚泰结束了在中国的访问,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前往机场欢送的有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严文井等。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马利列也到机场送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阿尔巴尼亚友好协会副会长刘白羽15日曾设宴招待客人。


第5版()
专栏:

上海青年京剧团去香港演出
据新华社广州18日电 上海青年京剧团一行八十多人,今天离开广州前往香港演出。京剧团由孟波任团长,刘厚生任副团长,由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俞振飞和名演员言慧珠担任艺术指导。


第5版()
专栏:

我男女乒乓球队在罗马尼亚比赛获胜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17日电 中国男女乒乓球队17日在罗马尼亚克罗什同罗马尼亚国家乒乓球队进行了男女团体赛。中国男女队分别以五比零和三比零获胜。
这场激战前后继续了三个多小时,在男子比赛中,中国队未失一局。在女子比赛中,王健和韩玉珍再次击败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女子双打冠军亚历山德鲁和皮蒂卡。
在女子团体赛的双打中,王健在韩玉珍密切配合下,一路冲杀使技术全面的亚历山德鲁和皮蒂卡处于被动地位,结果以二十一比十五胜第一局。第二局开始后,具有丰富比赛经验的亚历山德鲁和皮蒂卡沉着应战,稳扎稳打兼施突然袭击,得分多次领先,但终因失误较多以二十比二十二又输第二局。王健和韩玉珍继16日的胜利后,再一次以二比零打败了这对世界优秀的女子双打选手。
马罗尼亚乒乓球队1960年访问中国时,亚历山德鲁曾以二比零击败王健,皮蒂卡曾以二比零分别赢了王健和韩玉珍,但在这次女子团体赛单打中,王健以二比一胜皮蒂卡(十七比二十一,二十一比十一,二十二比二十);韩玉珍也以二比一胜亚历山德鲁(二十一比九,十五比二十一,二十一比十八)。
在男子团体赛中罗马尼亚队出场的是参加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原班人马:内古莱斯库、雷蒂和科比赞。在五场单打赛中,中国选手每场都以二比零获胜。
李富荣同罗马尼亚男子单打冠军内古莱斯库交手时,用多变的球路和大刀阔斧的扣杀使攻守兼备的对手应接不及。内古莱斯库斗志很顽强,曾数次连续获得三分以上。最后,李富荣以二比零获胜。
内古莱斯库表现了出色的球艺,他在同世界男子单打冠军庄则栋的比赛中虽然以零比二失败,但两局都只输两分,第一局是二十比二十二,第二局是二十二比二十四。
男子团体赛的其它各场结果是:徐寅生以二比零胜雷蒂,庄则栋以二比零胜科比赞,李富荣以二比零胜雷蒂。
克罗什州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茹尔卡向中国男女乒乓球队分别赠送了奖杯。场内一千多名观众热烈鼓掌祝贺。
李富荣和庄则栋应邀打了一场表演赛。庄则栋时而凶狠扣杀,时而短送轻吊,李富荣一会稳削防守一会挥拍猛攻。两人表现的机智骁[xiāo]勇精神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采。
今天比赛场内座无虚席,大厅两侧和后面也站满了观众还有许多人买不到票,比赛结束后许多观众向中国运动员握手祝贺,要求签名留念。
中国乒乓球队17日晚离开克罗什去布加勒斯特,在那里将同罗马尼亚国家乒乓球队举行最后一次对抗赛。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17日电 中国乒乓球队16日晚同罗马尼亚乒乓球队在克罗什举行了第一次对抗赛。
中国队在十场比赛中胜九场。王健和韩玉珍在女子双打中以二比零的优势击败了第二十六届世界女子双打冠军亚历山德鲁和皮蒂卡。女子双打是这次比赛中最精采的一场比赛。比赛开始,王健和韩玉珍以一比零先得一分,达成一平后,王、韩始终一路领先。亚历山德鲁和皮蒂卡曾由五比十二追到九比十二,但此后攻将皮蒂卡一直不能抵挡王健猛烈的扣杀,结果再输九分。王、韩以二十一比十一胜第一局。亚历山德鲁和皮蒂卡在第二局比赛时奋力反攻,战况更加激烈。王健、韩玉珍以五比三领先后,连失五球,但在比分达到七比九时,又连得六分,使比分改为十三比九,亚历山德鲁和皮蒂卡顽强猛追,把比分追成十五平。王健、韩玉珍斗志昂扬、加强配合,终以二十一比十八赢得第二局。
男女混合双打是庄则栋和韩玉珍对内古莱斯库和亚历山德鲁。庄则栋和韩玉珍以二比零获胜。
庄则栋和李富荣在男子双打中同样以二比零战胜内古莱斯库和雷蒂。
在单打比赛中罗马尼亚队的内古莱斯库在同徐寅生的一场比赛中打得十分出色。他虽以七比二十一输了第一局,但在第二局中并不泄气,运用猛扣抽击以二十一比十七扳回一局。第三局徐寅生打得很沉着,终于以二十一比十四取得胜利。
狄蔷华在对亚历山德鲁的一场比赛中也曾多次打平,但亚历山德鲁守球稳、攻球猛,有丰富的比赛经验,最后以二比零获胜。
其它各场的比赛结果是:容国团以二比一胜雷蒂。庄则栋以二比零胜科比赞。李富荣以二比零胜朱季卡。王健以二比零胜皮蒂卡。韩玉珍以二比零胜弗列亚。


第5版()
专栏:

没有冰的“溜冰”
新华社记者 杨延礼
正当北国千里冰封,滑冰运动进入高潮的季节,南方的上海,另一种“冰”上运动——“溜冰”,也更加活跃了。
一个星期日的下午,记者访问了全市最大的“新成溜冰场”。还没进门,就听到了哗哗的“溜冰”声和女孩子们清脆的嘻笑声。人们正在“冰”上溜得欢哩!
12月的上海,气温还在摄氏十度上下,哪儿来的冰呢?我们访问的这个“溜冰”场,只是一座长宽约四五十米,地面是磨得特别光滑的水泥的室内运动场。“溜冰”的人都蹬着一双特制的装有四轮的“冰鞋”。在柔和的灯光下,伴随着欢乐的乐曲,人们飞速地往来驰骋[chěng],表演着各种优美姿势和身段。“溜冰”场的经理告诉我们,每天到这里来溜冰的,平时有近两千人,假日更多些,他们都是附近的工人和中小学生。
这种四轮“溜冰”和北方的冰刀滑冰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同样可以活跃身心,增进健康,培养人们机智、勇敢和耐久的能力。在花式上也大同小异,有速度“溜冰”、花样“溜冰”和“冰”上舞蹈。像速度“溜冰”,运动员们也是用两脚向后压的办法取得冲力,并且有节奏地摆动两臂。
花样“溜冰”,也是很优美动人的。运动员们可以或仰或俯,或跳或转,表演各种姿势。
在“新成溜冰场”,记者看到了运动员们表演的“冰”上舞蹈《采茶扑蝶》。八九个十多岁的“采茶”姑娘挥舞着彩扇,溜来滑去,做着各种采摘山茶、扑捉蝴蝶的姿态,别具风味。在舞蹈“溜冰”中,还有华尔兹、剑舞、藤圈舞、荷花舞等双人舞和集体舞蹈。有些舞蹈,如荷花舞,由于在“冰”上表演,移动靠滑行,不用步行,比舞台上走碎步还平稳,看了真像飘在湖水上一样。
四轮“溜冰”运动在上海已有三四十年历史。据“溜冰”场的一些老职工、老教练说,这种活动最早是从南洋等地传来的,起先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流行,以后逐渐向各地发展,现在已遍及南方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省的大中城市。
解放以后,“溜冰”成为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由于这种活动不受气候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所以得到广泛的开展,现在上海每年参加这项活动的不下五六十万人次,仅次于篮球、排球、乒乓等球类活动。除了专门的十多个公共“溜冰”场外,许多工厂、学校都有小型的“溜冰”场,有的学校还把“溜冰”作为体育课的内容之一。(附图片)
冰上健儿开始了他们的运动季节。图为运动员在松花江叉冰面上作第一次滑行        新华社记者 王丕显摄


第5版()
专栏:学会动态

机械工程学会十年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十周年年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机械工程科学技术界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大会,除了检阅十年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中机械工程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外,并对当前机械工业中几项比较重要的和涉及面比较广泛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5版()
专栏:学会动态

座谈石蜡氧化问题
辽宁省化学化工学会和抚顺市科协、抚顺市化工石油学会,最近在抚顺市联合召开了石蜡氧化的学术座谈会。
会上,充分讨论了有关石蜡氧化的各项技术、增辟合成纤维工业原料及其他化工原料的来源等问题。


第5版()
专栏:学会动态

探讨气象学
山西省气象学会在最近举行的年会上,选举了新的理事,成立了天气、气候、农业气象、人工控制四个专业学组和山西大学、山西农学院、气象局、省气象学校等地区学组。会上宣读并讨论了《山西旱情及其指标的初步探讨》、《关于四川中期预报在山西省应用的意见》等十一篇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5版()
专栏:学会动态

讨论繁育良种问题
最近,河南省农林学会召开有省、专区及重点县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农业院校教师和农业劳动模范参加的良种繁育育种学术讨论会。
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几年来,河南省主要作物良种已基本普及。但在良种繁育方面,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品种混杂退化,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


第5版()
专栏:学会动态

广开饲料来源
安徽畜牧兽医学会最近在砀山召开了养猪饲料技术讨论会。
会议就广开饲料来源、饲料加工调制及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了经验。并对当前在解决猪饲料的工作中需要抓紧的问题提出了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