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中共新乐县委接受读者建议
加强教育 建立制度 保证积肥质量
马头铺公社制订六项具体措施力争肥料质量并重编辑同志:
我们看到人民日报12月11日登出丘清禄同志提出我县“马头铺大队积肥不应忽视质量”的来信后,大家一致认为,这封来信提出了当前积肥工作中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各种农活都应该注意的问题。肥料质量不好,就会造成没有意义的往返运输,增加人畜劳动强度,不仅白白浪费劳力,而且直接影响到明年的收成。
因此,县委根据丘清禄同志建议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提出了加强社员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教育人人热爱集体,自觉的注意积肥质量;县、社、队各级确定书记挂帅,由县长、社主任、生产队长专人负责;合理规定积肥报酬,各生产队和大队要建立评粪验质委员会或小组,严格进行质量检查等积肥数量质量并举的意见。在会上还表扬了丘清禄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提意见的精神。
马头铺公社干部和各生产队干部在小组讨论中,除一致表示同意和坚决执行县委提出的多积肥、积好肥的意见外,还讨论制订了数大质高的六条积肥措施:①解决柴草问题,发动社员开展扫草末、搂树叶活动,并注意沤制,达到肥多质高的标准;②消灭空白圈,作到有圈[juàn]就有猪,对无力买猪的户,由队借钱支援;③有条件的,对阴圈要做到加棚盖帘,保温沤[òu]肥;④认真清理积肥旧账,清理办法有二种:一是按积肥多少折合工分,转入明年分红;一是按肥的数量质量,补发现金和粮食,一次或分期偿还;⑤规定质量标准,实行验收制度,各大队、生产队固定生产队长专管,吸收社员代表和老农成立验质委员会和小组,根据质量标准,按时验收,不合乎质量的,一律返工不记酬;⑥为启发社员多积肥、积好肥,还讨论了定量、定圈、定任务、定奖励的“四定”办法。
为了展开多积肥积好肥的冬季生产运动,打下明年丰收的基础,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积肥大检查,使积肥工作中的记工奖励办法订得更合理,坚持以质论价的原则,以激发社员提高积肥的质量。
中共河北新乐县委会


第2版()
专栏:

郑富英全家一心积肥售肥热爱集体
售肥十五万斤,受到群众赞扬,多分了粮菜和现钱
本报讯 据陕西日报消息:武功县薛固公社水渠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郑富英,教育家庭成员热爱集体,努力积肥,踊跃向生产队交售好肥。从去年3月到现在,全家九口人共交售优质家肥十五万多斤,被评为“一心爱集体”的光荣人家。
去年,当队里号召社员向队里多积多交家肥的时候,郑富英就对家里人说:人都说咱爱社如家,如今队里大田庄稼要肥,看咱能不能做到口心一致。年近七十的老母亲说:咱家是解放后共产党领导翻身的,咱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队上缺肥料,咱决不能落在旁人后边。我虽上了点年纪,做不成重活,养猪积肥还行。富英的小女桂绒和小儿子连桥听到要喂猪积肥,也高兴地举起小手说:婆婆喂猪,我俩给猪拔草。和富英一起过了十多年苦难日子的杜改花说:我懂得,你是土改以来的老干部,又是党支部书记,事事都应走到前头。郑富英的大儿子坐良也说:咱家人口多劳力少,多积肥、多交肥还能给咱多记些工。郑富英看到全家大小积肥的积极性这样高涨,心里更是高兴,很快到集上买了两口小猪。为了多积圈肥,专门在猪圈旁边放了一张木?,为的是有粪就随手垫上土。每天早晨,家人还把前后院打扫一遍,把灰尘都倒在猪圈里。为了多积肥,他们还把后院厕所深挖了一层,把污水和烂草烂菜都倒在坑里沤肥。由于他们采取了各种办法,到当年冬季就积了十万多斤,比一般户多积一倍。
在队里实行社员定期向队交售肥料制度不久,郑富英的爱人改花看到个别社员把一些纯人尿泼到自留地里,就有点眼红,也暗地叫孩子们这样做。不巧第一次泼尿就把尿罐打了。当改花叫郑富英再买个尿罐时,他才知道这件事。郑富英对她说:看榜样要看好榜样,你不是说过不向后看吗?咱干部家庭这样做,社员照样来怎么办?说得改花无言答对。有一次,当队里派人到社员家起肥时,郑富英的大儿子坐良,一看自己家积的肥乌黑发臭,也想多留一些。郑富英知道了以后对儿子说:咱家不到一亩自留地,稍微勤快一下,积的肥满够用了。再说,即使把家肥全上了自留地,以每亩多产五十斤算,全大队的自留地共产六千二百多斤,平均每人只有四斤。如果社员都能积极向队交售肥料,给一千多亩地上一遍肥,就可以增产三万多斤,每人就能分到二十多斤。哪个多,哪个少?你自己算算吧!坐良听了郑富英的话连连点头。在休息的时候,便把家里积的肥用车推到门上,等着队里来运。
郑富英一家人爱集体的思想,越来越巩固了。这个大队规定:1、2和9、10四个月积的家肥全归自留地用,其余八个月积的肥交队。但他家不管给自留地积或者给大田积都一样经心,并且把上自留地余下的全部交售给队。他们在积交家肥中公私分得清楚。有一次,他家在磨道里起了三大车肥,邻家说把这些肥算在家肥数内计上工吧。郑富英全家不同意,他们说这是队里牲口屙[ē]下的粪,应当交给集体,不计工。许多人听了都赞扬说:真是一家为队、公私分明。
郑富英家交的一等肥多,二等肥少,得的工分多。今年分配时,郑富英家只家肥一项,就多收入现金一百多元,多分口粮八十多斤,蔬菜一百二十斤。队里又在社员大会上表扬了他们,社员们都把他家作为学习的榜样。(附图片)
上图:河北遵化县建明公社西铺生产大队第二生产队,及早安排人力畜力,把肥料送到地里     王旭东摄
下图:宁夏贺兰县常信公社谭渠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正在田边拾粪           石观达摄(宁夏日报)


第2版()
专栏:

大连化学工业公司职工热情支援农业
今年供应化肥超额万余吨
本报讯 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到本月5日止,为全国二十四个省市送去的各种化学肥料总量,已经比这个公司今年全年计划产量多出了一万八千三百多吨。化肥质量合格率也达到百分之百。现在,广大职工正在一面抓紧时间,力争超产再超产,一面检修设备,改进管理,为明年生产更多更好的化肥做准备。
这个公司今年一直把增产化肥支援农业摆在第一位,积极挖掘潜力增加生产。氮肥厂一向用煤、用电最多。他们今年先后推行了二十四项节电经验和多项节煤经验,使每生产一吨合成氨的用电量比计划降低了七十二度,用煤量降低了二百多斤。其它厂和车间也主动节约煤电,支援化肥生产。化肥产量月月上升。
为了增加化肥产量,氮肥厂职工将全厂所有的大小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并把同化肥生产关系最大的水煤气发生炉、硫酸系统、合成高压压缩机等三十多套设备进行了彻底大检修。在检修以后,各厂、车间和工段的机械师、机械员和修理组长,还专门对检修质量进行了检查鉴定。机械检修和生产部门还建立了设备检修验收制度。各车间、班组还坚持开展设备评级升级竞赛,建立和健全了岗位操作法,巡回检查制度,设备保养和设备管理制度,使设备完好率不断提高。这样,既促进了当前生产,又为明年化肥高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2版()
专栏:

会打算盘
——从社员踊跃交售家肥谈起
王兴
我们常常说,农民是最讲究实际,很会打算盘的人。应该说,这也是他们在辛勤劳动、与自然作艰苦斗争中锻炼出来的特性。作务庄稼,从种到收,要闯过多少难关,流下多少汗水。没有人比农民更清楚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的生活资料得来多么不容易,难怪他们对于当家过日子要这么仔细算计。
但是,算盘人人会打,各有巧妙不同。有的是真会打算盘、会打大算盘的人;有的却是只会打小算盘,其实并不是会打算盘的人。譬如今天本报报道的全家热爱集体、踊跃交售家肥的郑富英,才是个真正有心计、很会算大账的人。他深刻知道,在集体经济的组织里集体生产为主的道理,只有生产队的大田搞得好,才能保证社员的主要收入。因此,他想方设法向生产队多投家肥。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多交肥,产量高,分得多。郑富英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算得完全正确。
根据郑富英的计算:他们生产大队的社员即使把家肥全部上了自留地,最多增产六千多斤,每个社员分得四斤;如果大家积极向生产队交售肥料,给集体的一千多亩地多上一遍肥料,就能增产三万多斤,每人能分得二十多斤。一个四斤,一个二十多斤,究竟是哪个上算呢?
这笔账算得十分好,它能帮助大家都来算集体的账,打集体的大算盘,郑富英着重算了眼前那几笔账,如果再进一步算算长远的账,国家的账,那就算得更清楚了:人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多出工,多投肥料,集体生产的农产品丰裕了,可以更有力量支援国家;国家也就能够有更多的化肥、农药、机器和其他工业品来支援农村。这就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当然,社员踊跃交售家肥,生产队就须加意贯彻家肥收购政策,真正按质论价,及时兑现,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譬如郑富英一家今年多投家肥就多收入现金一百多元,还多分了口粮和蔬菜。这就更好地证明了善于给集体打算的人,集体会给个人带来更大的利益;善于打大算盘的人,才是最会打算的人。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内蒙古完成小农具年产计划
内蒙古今年根据农牧业生产需要所安排的六百五十万件锹[qiāo]、镐、锄、羊毛剪子等小农具的生产计划,到10月就超额完成。
常熟修好万条积肥船
江苏省常熟县到11月底,已修好一万多条农船,并配齐了罱[nàn]篙、撑篙两万三千多根。现在,这些修好配齐的农船已投入冬季积肥活动。
运输队自己繁殖牲畜
德州市交通局运输一队职工近三年来,在完成运输计划的同时,自己动手繁殖牲畜。现在,这个队共有役畜一百七十六头,其中属于自己繁殖的占23%以上。
蒲城县发动群众整修道路
陕西蒲城县各公社组织社员参加整修道路。目前,全县需要整修的十四条,共一百二十公里长的简易公路已经全部修好,正在集中力量抢修公路干线的损坏路段。
旅大棉织厂改进工艺技术
旅大市公私合营旅大棉织厂设立了色织物工艺技术研究室,专门负责了解消费者的需要,设计新品种,研究和改进工艺技术。这个工厂生产的六十个花色的棉织物,有二十三个被评为辽宁省的名牌货。


第2版()
专栏:

树立整体观念 保证成品质量
北京棉纺和印染两业开展协作
据新华社讯 北京棉纺织、印染行业职工提高印染布质量的经验表明,组织厂际协作,在职工中明确树立前部为后部、环环为成品的整体观念,对于保证最后成品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北京市各纺织工厂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大量生产高级纺织品以后,出现了一种异常的现象,各棉纺织厂生产的高级府绸坯布,优质品率都达到90%以上,可是拿到印染厂去漂白、染色时,布面上却出现了不少疵[cī]点,降低了成品的质量等级,漂白府绸的优质品率只有20%到30%,印染府绸的优质品率只有60%左右。
这是怎么回事呢?
北京纺织工业局和纺织工会调查小组,深入各厂调查研究,发现最后成品质量差,主要是纺织、印染两个行业各搞各的质量,没有对最后成品共同负责。两个行业生产是紧密连续的,而双方的质量标准却不能完全衔接。在棉纺织厂合格的坯布,到印染厂就不能完全适应印染加工的具体需要。这种情况说明,要提高印染布的质量,必须纺织、印染两个行业的职工从整体出发,加强协作。
情况弄清了,纺织、印染各厂立即在职工中广泛进行了一次前部为后部、环环为成品的整体观念教育。北京第一第二第三棉纺织厂的几千名职工,轮流参观访问了漂染坯布的光华染织厂,亲眼看到印染布上80%以上的疵点是来自自己生产的坯布。他们了解到,过去棉纺织、印染厂共同生产的是纱支较粗的深色普通棉布,一经染色,坯布上的疵点大都被掩盖住了。现在生产的大都是白色或银灰、湖蓝、淡黄等浅色的高级府绸,白度越高,光泽越亮,疵点越是暴露得显著。参观访问中,许多纺织工人说,以后我们要为印染工人提高成品质量创造条件。印染工人也表示,一定要防止和消灭漂染过程中产生的疵点,保证质量。
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棉纺织、印染两行业正式签订了协作合同,分工合作消灭疵点。凡是纺织过程中容易发现和消除的油污,油花纱等疵点,都由棉纺织厂负责解决;纺织厂不容易解决的小棉秆皮丝、沥青杂质等疵点,则由印染厂负责消灭。责任明确了,各棉纺织厂立即掀起了消灭油害的群众运动。光华染织厂职工经过六七十次试验,改进了漂染工艺,终于找到了能够基本消灭棉秆皮等疵点的新的操作方法。经过印染工人的努力和纺织工人的配合,高级漂白府绸和印染府绸的优质品率,在第三季度就逐步提高到70%至80%;10月份和11月份进一步提高到86%以上。


第2版()
专栏:

貔子窝化工厂上下工序开展协作赛
近三个月化工原料产量比过去提高18%
据新华社讯 旅大市貔[pí]子窝化工厂组织各工序开展生产技术协作,增产氯化钾、溴素、卤[lǔ]块等化工原料。9月到11月,这些化工原料的产量比前三个月提高了18%,质量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这些化工原料,是貔子窝化工厂在制取海盐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它们的生产工序较多,而且具有连续性作业的特点,需要各工序之间密切协作。9月份,这个厂的领导上在调查生产情况时,发现有的工序由于忽视了协作,影响了产品产量不能提高,便组织各工序的工人互相访问,使职工认识到上下工序必须紧密协作,才能保证产品的产量质量全面提高。
全厂工人接着开展了协作竞赛。沉淀工序的职工发现上一工序蒸发锅工序供给他们的料液温度不够,就去帮助找原因,介绍经验,使料液温度达到了规定要求。洗涤[dí]工段分离机的工人,听到制溴工序提出分离的光卤石不彻底,马上研究改进操作方法,把光卤石分离得干干净净,送给下一道工序。
工厂还建立了厂部、车间、工序定期召开生产技术活动分析会议的制度,检查各工序的协作情况,处理有关工序之间的生产技术问题。


第2版()
专栏:

涨渡湖农场勤俭办场年年增收
六年来上交利润已超过国家投资一倍;今年全场职工平均每人产粮六千多斤,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一倍,商品粮增加75%
据新华社讯 新华社记者曲一凡报道:湖北省国营涨渡湖农场。今年的生产建设获得了更加出色的成绩,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交出的商品粮食比去年增加了75%,上缴利润四十万零六千元,超过全年上缴利润计划指标45%。如果按全场现有职工五百七十八人平均计算:今年每人生产粮食六千一百一十斤,其中商品粮三千七百斤,每人平均收益一千八百六十四元,其中上缴利润七百零二元。
这个农场自1956年以来,由国家投资四十一万七千六百元,但农场上缴给国家的利润则有九十四万四千五百元,向国家交纳的商品粮食达四百六十九万多斤,同时垦荒一万八千多亩,积累的固定资产和资金总值一百九十多万元。
涨渡湖农场在新洲县举水平原的涨渡湖边,原是一片纵长四十多华里的荒湖滩,每年湖水夏涨秋落,遍地芦苇。1954年和1955年,湖北省农业部门曾在这里试办农场,不料,连着两年发大水,庄稼有种无收,房屋也被淹毁,严重亏了本。中共新洲县委派来新的场长,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心齐干劲足,从1956年重新把农场办起来了。
在连遭两次洪水冲刷的湖地上办农场,困难很多。资金缺乏,连工资都发不出,工人们却说:“不给工资也要把农场办起来!”没有房子住,他们就在举水堤上用树枝、茅草搭人字棚,天气冷了,大家夜里挤在一起睡。没有机器,就用牛拉犁,一面开荒,一面播种。就这样,在重重困难中把农场办起来。后来国家拨给他们四十多万元资金,依靠这笔资金,边生产、边建设,陆续添置拖拉机六台和其他各种机械四十多部。
这个农场的职工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生产实践,逐步摸清了当地自然条件,步步向荒湖挺进。他们在历年秋后到第二年初夏的枯水季节里,千方百计地扩大夏收作物种植面积。根据湖滩地势高低、潮水起落迟早,和各项作物不同的收获季节,巧安排茬口。低洼滩地种上油菜、大麦等早熟作物,在入夏湖水起涨时,就能收割了。较高的滩地种小麦,赶在夏季大汛期也成熟了。
种湖滩地,最要紧的是抢住季节,才能免遭洪水迫害。农场每逢麦收和秋收秋耕,全场干部和工人,全部机械力量,都全力以赴地投入抢收或抢种的紧张战斗。往往是前面割着麦子,后面赶来了洪水。他们还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尽管农场的劳动力比较少,耕地面积又不断地扩大,但作物单位产量仍逐年提高。今年夏收中的七千亩熟地,平均亩产达到二百一十三斤,比去年的小麦平均亩产提高了13%。
这个农场在大力开垦湖荒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还经常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及时安排和调整多种经营生产。现在已经有畜牧场、养蜂场、农副产品加工厂和砖瓦厂。畜牧场大力繁殖良种猪,仅今年就卖给附近农村七百九十五头仔[zǎi]猪。
这个农场虽然生产发展很快,收入年年扩大,但是全场职工却六年如一日地坚持“勤俭办场”的方针,厉行增产节约。畜牧、养蜂、加工、建筑和机务等单位,使用人力也十分注意精干。工人们自豪地说:“在我们农场里,一人干三人的活。”许多工人都成为“一专多能”的生产能手。如有些拖拉机驾驶员,下了机子是修配工,农闲时又成为基建工、搬运工。
农场基本建设的一贯方针,凡是有利生产的,就积极去办,非生产性的因陋就简,可建可不建的,坚决不建。农场近两年盖了不少的红砖洋瓦的新房子,全是给机务队、修配厂、加工场、畜牧场等重要生产部门使用的,各作业区和生产队办公室及工人宿舍,至今还住在几经修补的茅棚屋。


第2版()
专栏:

爱护国家资财的人们
爱机床像爱孩子
“机器就是我们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武器。只有把机器维护好,不让它出毛病,才能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这是天津市劳动模范、中天电机厂老工人王同伦常说的一句话。
王同伦爱护机床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他现在使用的这台旧式皮带车床,虽然已经用了二十三年,床面上仍然亮光光的,就连容易被磕碰的车头后顶母,也没有一点瘪[biě]坑。每天上班前,王师傅总是先把机床擦得干干净净,注好润滑油。下班后,照例要把机器擦拭一遍。每次车活时,他都是根据不同材料的性能,考虑到机床的负荷力量,掌握好进刀量,以免床子受伤。碰到车生铁活,他就先用一块油布把床面盖好,防止生铁末子损坏床面。
由于王师傅精心爱护机器,机床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十二年来,他月月超额完成计划,没有出过一件废品。 (津北)


第2版()
专栏:

精心拆卸零件部件
王砚山是大连机车车辆厂解体车间的拆卸工人。由于他精心爱护国家财物,8月份以来,每天经他手拆卸下来的一百几十个零部件,件件完整能用,给国家节约了不少原料、材料。
王砚山常说:“零部件这东西看来无足轻重,可是缺了它就会影响生产。”因此,他在工作中总是想方设法使拆卸下来的部件不切断,切这个部件不伤另一个部件。每当干活之前,他先把各种工具准备齐全,然后把要拆卸的部位和部件的腐蚀程度作一次详细检查,给自己规定出切割指标。拆卸下来的零部件就及时按种类、规格、型号和磨损程度分别装到随身携带的小桶里或用铁丝穿起来,送到废物利用组去。王砚山还积极帮助同组工人降低切割部件的废品率。过去青年工人明宝瑞拆卸下来的汽砚盖螺丝一个也不能用。在王砚山的具体帮助下,明宝瑞很快地掌握了拆卸技术,切割部件的废品率显著下降。
(巨龙)


第2版()
专栏:

千方百计节约煤炭
吉林市节约煤炭标兵、吉林柴油机厂老工人王世才,刚调到锅炉车间当司炉工人的时候,由于缺乏烧火经验,气压总是烧不上来,耗煤量也大。王世才心里着急地想:“一班多烧几吨煤不算回事,可是生产一吨煤,矿工们得付出多大的劳动啊!”于是,他一面积极向有经验的司炉工人学习操作经验和烧火技术,一面守在锅炉旁边,观察炉里火焰的燃烧和变化情况。日子长了,他摸准了不同煤种的不同脾气,总结出一套烧煤的方法。如在烧无烟煤时,煤面子多,就采取少添、勤添,勤捅炉的办法,一层一层地烧,使煤烧得透。
他还学会了根据煤的火焰变化情况,来调整火度、风量。既节约了用煤,又保证了锅炉的正常燃烧。他平时总是选择火苗发白的时候添煤,做到旺火接旺火,保证煤烧得透。投煤时发现火苗往后倒,就减少风量,防止把煤抽跑。十个月,王世才已为国家节约了二百多吨煤炭。
(张万禄)(附图片)
启雄插图


第2版()
专栏:

开滦赵各庄矿电溜子维护工宋绍先,认真管理电溜子,从1952年以来,从未发生过责任事故。今年,他带领一支“医疗抢修队”在各采煤区传授技术,处理各种电溜子事故。这是宋绍先(右)同青年工人一起检修电溜子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