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山东通讯

手足情深
厚海 丛竹
一个秋雨连绵的傍晚,从界河车站走出一个近四十岁的庄稼汉,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踏着泥泞的路,向邹县石墙公社草寺大队走去。
这个人是草寺生产大队第二生产队的副队长张兴斌。他听说鲁西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水涝灾害,就带了三十斤煎饼和五十元钱,去看望受灾的段玉臣一家。可是,积水隔断了道路,张兴斌只好返回家乡。
张兴斌与段玉臣,一个住在黄河以南的邹县草寺村,一个住在黄河以北的高唐县大段庄。他俩虽非亲戚,却有着深厚的亲如手足的友谊。
这友谊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这里有一段曲折而动人的故事。
那是十二年前刚刚解放的时候。邹县草寺村一带大旱,眼看庄稼无望,二十三岁的张兴斌[bīn]决定带着一家老少出外谋生。
阴历五月十三日,一家五口人,破衣烂衫,带着一小包袱豇豆皮做成的煎饼,走出山村,向黄河以北流浪。太阳烤着头顶,体弱多病的老母亲气喘吁吁,怀了孕的妻子面黄肌瘦,寡嫂领着小侄子,满面愁容。在北行的火车上,听说禹城一带年景好,他们就在张庄车站下了车。当他们一家人走到高唐县大段庄村头歇息的时候,一位年约四十岁的庄稼汉,放下手中活,走过来问清情由,便诚恳地说:“到我家去住吧,饿不着你们。”这人就是共产党员段玉臣。他把张兴斌一家人安置在自己在土地改革中刚分到的三间屋里,赶紧叫老伴做饭招待。从此,两家人就几乎成了一家人。张兴斌勤劳过人,能干的活抢着干;他妻子是个巧手,编席出众。一家人靠自己的双手劳动,靠段玉臣照顾,靠东邻西舍相帮,靠当地乡政府毕乡长的热情关怀,生活并不怎样艰难。当年9月,张兴斌的妻子生孩子的时候,段玉臣家又送鸡蛋又送面。东邻西舍,也有送吃的,也有送用的。当寒冬来临的时候,段玉臣脱下棉袍子对张兴斌说:“你拿去穿吧!”到过年的时候,在大段庄住下的二十七名灾民,人人都分到了人民政府送来的衣帽鞋袜和米面柴草。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张兴斌和其他灾民,感到如同生活在兄弟姊妹之间。回乡十二年中,他与段玉臣年年通信。
今年七八月间,聊城、惠民、德州三个专区遭受严重的涝灾,张兴斌却比别人更增加了一份心思。他怀念着大段庄,怀念着段玉臣一家。恰好,那些日子雨总是不紧不慢下个不停,看样子一时不能下地,他便向队里请了假,带上食品和现款,去探望段玉臣。
他冒雨踏上了泥泞的山路,赶到了界河车站,搭上了京沪线北行的火车。火车开动了,过曲阜,经泰安,在济南以北跨过了黄河,向北急驰。随着火车轰隆隆隆有节奏的响声,他不断地回忆着往事:十二年前,他也是从界河上车,扶老携幼,逃荒北去的;……段玉臣今年大概快六十岁了,他那个叫“留小”的孩子该多大了?……不知不觉,火车到了张庄车站。但是谁知从这里到大段庄的路却被水阻住了。他四处打听,才知这一带的居民都转移出来了。可是段玉臣一家人被安置在哪里呢?他在车站上徘徊[pái-huái]着,长时间地向西南大段庄的方向望着,他打听不到结果,只好回家了。
张兴斌背着被雨淋湿的煎饼回到家里以后,他就利用大会小会,见人就讲黄河以北受灾的情景。他并生动地叙述往事来激发人们的阶级同情心。他说:我的孩子——蜜妮今年快十三岁了,大家都知道她是在大段庄生的。生她那一年,咱们这里大旱,除了地主和老富裕中农以外,80%的户都逃到那边去了。咱们受灾是他们救了咱;如今,他们受了灾,咱们应该帮助他们度过灾荒。
这个队里的干部和社员听了,有的感动得流了泪。有的人说:“咱们情愿少吃点,也要多卖点粮食,支援灾区。”有的还建议再积些干菜支援灾胞。六十六岁的刘合银老汉,抹着眼泪去找大队长说:“咱们是不是先给灾区送一些粮菜去!”
如今草寺大队户户在积干菜,家家节约用粮。全大队除如数完成征购任务外,还准备了一万五千斤干菜支援灾区。(附图片)
草寺大队的社员听了张兴斌介绍的情况,都非常感动。老农刘合银找着队长说:“咱们是不是先给灾区送一些粮菜去!”(苗地插画)


第2版()
专栏:

曾广福领导抗灾生产不屈不挠
在一百天中连遭三十多场大雨,庄稼几种几淹,最后种不成庄稼改种蔬菜,终于减轻了灾害,取得了生产上的巨大胜利
本报济南电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山东莘[shēn]县董杜庄公社董杜庄大队党总支书记曾广福,入夏以来,领导干部和广大社员进行了顽强的抗灾斗争,提起曾广福,社员们没有一个不说:“那真是忠心耿耿为群众。”
从6月28日开始,董杜庄大队连遭大雨袭击,一百天里降雨三十多次,雨量达一千二三百毫米。土地先后被淹五次,灾情是近百年来少有的。
一下大雨,曾广福同一些干部就分头到生产队去,研究怎样开沟排水,和大家一起参加抗灾斗争。围着董杜庄的大大小小几十条排水沟,几乎是条条有他的脚印,沟沟有他的锹痕。一天夜里,大雨如注,曾广福想到渠道缺口太小,水排不及,村里的房子和四十多亩菜园会泡坏。他便扛起铁锹,冒着雨,直奔渠道而来。他挖开了截水的地方,水顺畅地流着;但他马上又想起群众走路的困难:“渠是通了,人怎么过去呢?”他回到村里,扛来了檩[lǐn]条、秫秸[shú-jiē],搭起一座小桥。这时,天已明了,上地的社员看到他挖的渠、搭的桥,非常感动,同时也埋怨他不叫大伙儿一起干。他说:“大家已经累得够受,这点活我干干就行了。”
曾广福关心生产,更关心群众生活。在大雨成灾的日子里,全队三百多户社员,谁家生活上有困难,谁家有生老病死的事,他都胸中有数,并且尽一切力量帮助解决。每逢大雨,他就到各村各队去转,看谁家的房屋倒了,看谁家的房屋有危险,发现问题,就立即提交生产队设法解决。一次,他冒着大雨查看了四个队、一百五十多户社员的房子以后,来到了胡献文家。当时水大,屋子眼看就要泡塌。曾广福马上帮他搬砖修补墙根,屋子才没有倒。
曾广福同志懂得:作为党总支书记,在和灾害作斗争中,自己带头苦干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掌住舵,找出路子来。今年,这里的涝灾确实严重。在涝灾形成的时候,董杜庄大队的一些干部和社员,像是受了一盆浇头冷水,一时悲观失望起来。曾广福同志也曾想蒙头大睡。但是,他想:庄稼是完了,怎么办呢?完全依靠国家供应吗?他想来想去,出路就是一条:挺起腰杆来干,领导群众生产救灾。
在受灾后的一次干部会上,曾广福同志擦了擦眼泪,坚定地说:“种庄稼有旱有涝,谁也不能保年年丰收。现在咱们有党的领导,只要咱们带领群众挺起腰杆来干,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的坚定态度给干部和社员长了胆,一场抗涝灾的顽强斗争,在董杜庄大队展开了。
当时,季节还不算晚,大队决定领导社员排水改种。但是,地太湿,拿不住苗怎么办?曾广福前前后后跑了七个生产队,访问了十几位老农,终于找出了起垅高种和催芽种等办法。接着,他又帮助生产队重点试验,总结经验,组织参观,全面推广,使改种活动普遍展开。但是,雨一场接着一场。改种了两次,淹死了两次。播种时机已过,种庄稼无望了怎么办?这位在旧社会饱经忧患的庄稼人,拿出了最大的精力,又领导社员种菜。
萝卜种上了,可是到种白菜的时候地太湿,不能撒种。等几天吧!白菜种晚了不好卷心。社员们着急,曾广福更着急。他忽然想:“不是有些地瓜(红薯)炕还没拆吗?地瓜炕淹不了,在地瓜炕上育苗,出苗后移栽也是办法?”他提出这个主意和大家商量。众人是圣人,大家一凑,又想出了一些办法。一两天的功夫,地瓜炕和地势高的地方,都撒上了白菜种。白菜秧子出来后,连集体带个人一下子栽了三百多亩。另外,还支援了外队三十多万棵秧子。
董杜庄大队的庄稼,虽然绝大部分淹毁了,但是大种蔬菜终于成功了。菜园里是菜,麦田里间作的也是菜。总算起来,萝卜、白菜、菠菜、苔菜,一共种了一千多亩。
在秋种中,董杜庄得到公社拖拉机的帮助,共种了两千二百亩小麦,超额完成计划。完成时间比去年提早了半月,而且做到了精耕细作,质量超过去年。
现在社员们正在收获蔬菜,加强麦田管理,同时积极为争取明年好收成进行准备工作。


第2版()
专栏:

公粮早交 余粮多售 生活安排好
段柳大队又借粮借草支援
受灾队受灾队表示要把友谊粮草管好用好明秋如数归还
本报讯 山西沁[qìn] 县段柳公社段柳大队的社员们,在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以后,发扬互助互济的精神,从大队储备粮草中拿出五千斤粮食、一万斤谷草,借给受灾的兄弟队度荒。
段柳大队是沁县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单位,粮食逐年增产。几年来,在党的教育下,社员们的觉悟不断提高。只要国家号召,兄弟队需要支援,他们总是勇往直前。今年春季,他们就拿出种籽二千七百斤、谷草一万一千斤,支援了樊村大队。这一次,他们又伸出友谊之手,支援受灾的兄弟大队。
今年,段柳大队也受了灾,先是春旱,后又秋涝。但由于社员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援,秋夏两季共收粮食七十七万斤,比去年增产八万九千斤。
这些收入怎么分配呢?大队提出:国家定购的任务,坚决完成,并要多卖余粮一万斤。这个方案在社员当中一宣布,大多数人表示满意。他们除了拥护多卖余粮,支援国家建设以外,还主张省吃俭用,再节约一些粮草,支援附近受灾的兄弟生产大队。社员代表赵国胜老汉说:“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国家有困难,靠的是全国人民,兄弟队遭了灾,除国家援助外,咱们也应该去拉一把。”女社员牛春仙说:“抗日战争中咱们逃难,人家东乡接济了咱;如今人家受了灾,咱不能不管。大家紧一紧,困难就过去了。”也有一些人,主张各人自扫门前雪,多留粮多吃粮。
为了提高广大社员群众的认识,大队对社员进行了勤俭节约和同舟共济的教育。他们算了两笔账:一笔是节约账,全队每人一天节约一两粮,这不是太困难的事,但集中起来,数字就大了;另一笔是能不能支援别人的账,他们把重灾区、轻灾区的留粮标准和本大队作了对比,本大队比这些兄弟队要高得多。
经过这种教育,大家同意从大队储备的粮草中,拿出一部分借给附近受灾的兄弟大队。大队根据社员的意见,借给迎春公社丈河上、南沟两个大队粮食五千斤,饲草一万斤,并派干部到这两个大队慰问。
当段柳大队的借粮借草的消息传到丈河上、南沟两个大队以后,社员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一方面表示要把友谊粮草管好用好,明年秋季全部归还;另一方面,表示决心进一步搞好生产救灾。(附图片)
河北宝坻[dǐ]县石桥公社石桥生产大队,踊跃交售农产品,支援城市,支援灾区。图为交粮大车正在粮站交粮 赵佩文摄


第2版()
专栏:

钳工王如标主动挑重担
在老师傅们的热心帮助下,虽然经过多次失败,终于试制成精密刻度机,解决了生产关键
本报讯 据解放日报消息:上海量具刃具厂钳工、共产党员王如标,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中,发扬积极主动精神,百折不挠地和困难作斗争,终于使厂内一种重要产品游标卡尺达到了新的质量标准。
上海量具刃具厂第二车间今年根据新的要求,游标卡尺的质量标准,要求精度达到五十分之一毫米。新的技术标准开始贯彻后,困难很大,游标卡尺废品率达50%。这时候,原来的第二车间工人、对制造游标卡尺比较熟悉的王如标,主动提出愿意参加这项工作。领导上同意了他的要求,并且调了另一位职工和他合作。
根据新的要求,生产游标卡尺,首先要刻出一块标准的玻璃底板,然后就把量度印到尺杆上去。而要刻好玻璃底板,就要有很精密的刻度机,厂里没有这种设备。王如标就到交通大学试验室里借了一台精密刻度机,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连刻了三次,刻出来的底板都不合格,后来才发现是这台刻度机已坏了,误差很大。第一次努力就这样失败了。
但王如标不气馁[něi],他在南京路外滩第一机械工业部产品陈列室里,又找到了一台昆明机床厂出品的刻度机,他像发现宝贝似的,得到了陈列室负责人的同意,接连又刻了四次,可是每次刻的玻璃底板,加工出来的游标卡尺,仍然好的少,不合格的多。这次刻度机是好的,为什么产品还是不合格呢?他到车间去找老师傅们一齐寻找失败的原因。再三研究,终于明白了,原来根据厂里的设备条件和加工技术,玻璃底板的长度,只能是正公差,也就是只能稍长于规定的长度,不能有负公差,也就是不能短于规定的长度。发现了这一点,就掌握了厂里生产游标卡尺的一条经验。但是,任何精密机床,都有正负公差,到哪里去找一台只有正公差,没有负公差的刻度机呢?
一条又一条的路都走不通。王如标想:为了适应工业生产向高级精密方向发展的需要,既然把担子挑上身,就要挑到底!他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造一种没有负公差的刻度机。当他又一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工具设备科科长、党支部委员张全发主动来帮助他,建议他先做一个土刻度机。王如标又紧张地工作起来,到处翻资料,同其他职工商量,初步搞了一个草图,找了些旧钢板,搭成了一个机架子。又费尽心机,在刻度机上装了一只校正器,用它来控制长度。为了使校正器和刻度机上的刻线头子“合拍”,三个人经过了五个昼夜,终于把二百毫米的长度校准确了。一台适合本厂用的精密刻度机终于制造成功了,厂里生产的游标卡尺也就更准确了。


第2版()
专栏:小常识

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是机械加工时检查工作物尺寸的一种量具,被称为“工业的眼睛”。它可以计量工作物的内外尺寸,如齿轮的内径、外径和厚度等。游标卡尺的精度有二十分之一毫米和五十分之一毫米两种。上海量具刃具厂目前生产的是精度五十分之一的一种,用它去衡量工作物的加工质量,即使有一根头发丝的四分之一的误差,也能量出来。


第2版()
专栏:

责任
苏宜
在严重的灾荒面前,不是惊慌失措,各自谋生,而是不屈不挠地进行抗灾斗争,坚持搞好集体生产,这是灾区人民自觉担负的责任。在非灾区,不是以邻为壑,见难不救,而是节衣缩食,倾囊相助,并把这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这些,都是我们所深深引以自豪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风气、新风格。
过去,责任似乎总是和权利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分权利,承担一分责任。今天,在我们这里,责任只是和共同利益、共同信念所赋予的义务联系起来。作为这个社会的共产党人,更是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以群众的利益为重,自觉地承担起最困难的责任。本报今日发表的山东莘县董杜庄公社董杜庄大队党总支书记曾广福领导群众抗灾斗争的消息,就是一例。这个大队从6月底以来,连遭大雨袭击,一百天内降雨三十多次。在这近百年来少有的灾难面前,深切关心群众疾苦、充分理解到自己对于群众所担负的重大责任的总支书记曾广福,临难不惧,挺身而出,不屈不挠地领导群众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庄稼冲毁了改种,再淹再种,种不成庄稼种蔬菜……现在,那绿盈盈的满畦[qí]蔬菜和遍野的麦苗,带给了他们无限的希望和欢悦的生机。这不是灾区能够克服困难、恢复生产的最好证明吗?
就在这同一天的报纸上,我们还看到了非灾区人民,伸出了支援的手,帮助受灾的兄弟队克服困难。山西沁县段柳公社段柳大队和山东邹县石墙公社草寺大队的社员们,不都是在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以后,又拿出节约的粮食、干菜和谷草,支援灾区的农民弟兄吗?在绵绵秋雨中背着煎饼前往灾区探望老友的张兴斌的形象,何等动人!
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一人有难,人人关心,一处有灾,四方支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新风尚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和责任将我们六万万五千万人紧密地团结起来,一心一德,同舟共济,这就增强了抗击自然灾害的力量,增强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的力量。


第2版()
专栏:简讯

简讯
※沈阳市郊区越冬菠菜播种结束。据五个郊区的初步统计,越冬菠菜的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左右。为了提高播种质量,市蔬菜生产指挥部在播种前,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市性的现场会议,总结交流经验。
※江苏苏州专区播种的五十多万亩油菜,秋苗生长普遍比去年好,已在十月底十一月初开始移栽。
※安徽歙县各公社分别组织了猎手共二千八百多人,边生产边狩猎,已先后猎获到虎豹三只,野猪四十六只,豪猪八十八只,其他鸟兽五万五千多只。
*歙[shè]
※浙江省盛产松脂的龙泉县,到十月底已经采集松脂三千多担,超额完成了原定全年的采脂任务。
龙泉县松脂资源非常丰富,年产量约占全省一半左右。
※广东肇庆专区已采集了松、杉、桉、油茶、油桐、苦楝等林木种子一百零一万斤,为明春造林作好准备。
※重庆市綦江县三江照相馆组织摄影工作人员到山区服务,很受山区农民欢迎。照相师到了山区石龙公社骑龙生产大队以后,生产队大大小小八十多人照了集体相。还为石龙公社不少社员家庭照了“全家福”。
※辽宁沈阳市中捷友谊厂设计科和科学技术研究科的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课题讨论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据九十两个月的统计,他们已提出三十多项技术课题。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就通过技术争鸣会解决。


第2版()
专栏:

我青年代表团去阿尔巴尼亚
新华社16日讯 应邀参加阿尔巴尼亚劳动青年联盟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五人,在代表团团长、中国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梁步庭率领下,于今日乘飞机离开北京去阿尔巴尼亚。


第2版()
专栏:

浙江省和杭州市文艺界人士
祝贺盖叫天舞台生活六十五周年
新华社杭州16日电 今年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从事舞台艺术生活六十五周年。浙江省和杭州市文艺界人士于15日前往祝贺。
盖叫天笑容满面地接待了客人,他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文艺界人士的祝贺,表示将继续把自己的艺术传授给青年一代。浙江省文化局和省文联还为盖叫天设宴,祝他身体健康,艺术常青;青年演员向他献了花,表示要学习他百折不挠、勤学苦练和勇于创造、推陈出新的精神。
昨天前往祝贺的,有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商景才,浙江省文联主席方令孺,文化局、戏剧家协会、各剧团的负责人和演员代表等。


第2版()
专栏:

巴西学生代表团回国
新华社16日讯 由安东尼奥·乌利拉丹·德·卡尔瓦洛率领的巴西学生代表团,结束了在我国的访问,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第2版()
专栏:

中国乒乓球队离仰光回国
新华社仰光16日电 中国男女乒乓球队在缅甸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友好访问之后,已经于今天早晨乘飞机离开这里回国。到机场欢送的有缅甸业余乒乓球联合会主席吴雀和缅甸体育界著名人士。


第2版()
专栏:

蒋军士兵陈鸡公不满黑暗统治投诚归来
受到福建前线解放军热情接待
新华社福建前线16日电 蒋军汽车驾驶兵陈鸡公最近从乌坵岛划小舢板归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投诚。陈鸡公回到祖国大陆后,受到人民解放军的热情接待。
陈鸡公是福建省莆田县人,他由于不满蒋介石集团的黑暗统治,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弃暗投明。


第2版()
专栏:

首都人民吊唁彭涛同志
新华社16日讯 首都各界九千多人今天前往中山堂吊唁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化学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彭涛同志。
彭涛同志的灵堂内陈放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送的花圈,在灵台两侧摆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陈云、林彪、邓小平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送的花圈。
灵堂正中挂着彭涛同志的遗像,上面垂着黑纱。灵台周围摆满了常青的盆松和鲜花。灵堂内外还陈放着中央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北京市的负责人和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以及在京的一些省、市负责人敬献的花圈。
许多国家驻中国的使节和外交官员,今天也前往彭涛同志的灵堂吊唁或者送去了唁信和花圈。
吊唁时,彭涛同志的家属在灵台旁守灵。国家计委和化工部的一些机关干部也轮流参加守灵。许多人在吊唁后向彭涛同志的家属表示慰问。


第2版()
专栏:

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杜自明逝世
本报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伤科名专家杜自明老先生,因病不幸于1961年11月15日晚7时20分在北京逝世。杜自明老先生治丧委员会已经组成,并发出讣告,讣告全文如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伤科名专家杜自明老先生,因病不幸于1961年11月15日晚7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四岁。兹定于11月18日上午11时在嘉兴寺殡仪馆举行公祭,祭后移灵八宝山。特此讣告。
杜自明老先生治丧委员会
1961年11月16日
又讯: 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伤科名专家杜自明老先生的遗体,已于11月16日下午三时十分入殓。周恩来总理亲视入殓,向杜自明先生遗体告别。


第2版()
专栏:

杜自明先生治丧委员会名单
(按姓氏笔划排列)
主任委员:李德全
委员:王发武 王文鼎 王贵生 伍云甫 冉雪峰 刘道信刘寿山 车敏樵 李寿轩 李 挺 李宗林 吕炳奎 沈 谦苏井观 孟继懋 徐 冰 徐运北 崔义田 郭子化 贺 彪黄家驷 张 凯 傅连暲 程子健 蒲辅周 鲁之俊 钱信忠戴 谦 阎 毅


第2版()
专栏:读者言论

多养木薯蚕
木薯蚕以木薯叶为饲料,所以人们称它为木薯蚕。
广西岑溪县从一九五六年开始饲养木薯蚕,由于喂养方法简单,当地木薯叶又多,几年来发展很快,今年全县饲养的已达一亿头。广西的玉林、容县、百色、苍梧等县,也发展了木薯蚕;安徽等地也来引过种。
据岑溪县三堡、沙村等公社群众总结,养木薯蚕有四大好处:(一)增加收入。养蚕花工少、时间短、收益大。养一造蚕,一般只需二十天左右,全年可养七八造,每造收入可达五十到六十元。以三合大队为例,每年养蚕收入都达几千元,三堡公社每年养木薯蚕收入在三万元以上。
(二)增加营养。蚕蛹是很好的营养品,一万头蚕可得蚕蛹三十多斤。据广西轻工业厅甘蔗科学研究所化验,一百斤蚕蛹含有粗蛋白质五十多斤,脂肪十五斤。
(三)木薯蚕排出的粪便是良好的肥料。据三堡公社三合大队试验证明:三斤蚕粪的肥效可顶一斤化肥。一万头蚕一造排出的蚕粪有三百多斤,等于一百斤化肥。
(四)增加轻工业原料。一万头蚕可生产蚕茧(净茧)七八斤。
发展木薯蚕,首先要多种木薯。一亩木薯一般可产叶八百至一千斤,可养蚕一万头以上。岑溪县今年已垦荒扩种木薯十五万多亩,就可养蚕一亿五千多万头。南方有条件发展木薯生产的地方很多,只要领导重视,加以提倡,木薯蚕就能进一步发展起来。
岑溪县农林局 程亿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