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河南甘肃秋种工作全面展开
淮北平原边耕边耙边种麦
据新华社郑州5日电 河南省正由北向南播种小麦。高寒山区及盐碱低洼和临河滩地已进入播种高潮,平原地区正边腾茬、边整地、边播种。
各地在播种以前,对茬口安排、品种搭配、整地和劳力组织等,一般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因而,虽然当前正值“三秋”大忙季节,但小麦播种却井然有序,质量也好。播种季节较早的洛阳、新乡、开封等专区的许多公社和生产大队,根据每块地的风向、阳光、土质、品种等自然条件,先种坡地梁地碱地,后种沟凹地滩地平地,先种土质不易保墒的地块,后种易保墒的地块。许多生产大队还根据劳力畜力情况,组成播种小组,实行小段包工和地段责任制,合理制订了劳动定额、播种质量等制度。
在麦播中,公社和生产大队的干部纷纷深入现场。孟县吉利公社和大队已有一百多名干部,分别到各生产队帮助工作。这个社的党委书记到畜力弱、劳力少的卫山大队后,发现劳力出勤率低,播种进度迟缓,就帮助各生产队建立了临时专业队和小组,使劳力出勤率由75%增加到90%。
最近一个月以来,河南各地陆续降雨,原来干旱严重的许昌专区,旱象开始缓和。目前,除南阳专区的部分地区仍需要抗旱播种外,一般墒情还好,这对播种小麦极为有利。各地抓紧这一有利条件,一面适时播种,一面加紧整地保墒。开封专区各县已经犁好耙好的麦地达七百多万亩,占腾茬面积的82.7%。不少地区仍本着“有旱抗旱,无旱防旱”的精神,积极整修田间蓄水防旱工程和排灌工程。洛宁县在最近降雨后,已整修地堰等五千多道和延长一百六十多条渠道,邓县并派出八十多名技工,帮助有水利条件的社、队建立动力排灌站九十三处。
本报兰州5日电 甘肃省秋种工作全面展开,季节较早的陇东陇南已进入播种紧张阶段。
动手早,准备工作比较扎实,秋种面积安排得恰当合理,是今年甘肃秋种工作中的突出特点。早在今年夏收时,许多地区的人民公社发动群众总结了历年小麦增产经验,夏收结束后,各地就集中一定的人力,进行伏耕、积肥造肥和赶制赶修秋种工具等。一些地区结合兑现夏收“三包”奖赔及早讨论落实了冬麦“三包一奖”方案。一些地区按可能条件,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了协作互助。
充分发扬广大社员的积极性,组织社员民主讨论,从当地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出发进行播种,是今年甘肃秋种工作中的又一特点。为保证最近几年来在播种中行之有效的深耕抗旱、施足底肥、适量播种和选用良种等增产措施在秋种工作中得以实施,许多地区的人民公社,采取召开老农会、社员代表会等方式集思广益。据不完全的统计,仅庆阳、宁县、镇源等县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就组织了二万五千多名老农座谈,因而播种进度快,质量好。
为了确实搞好今年秋种,许多单位的党组织都抽调干部深入到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同社员群众一起制定“三包”方案,调整农活定额等,解决秋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本报合肥5日电 安徽淮北平原秋耕秋种已全面开始。目前这个地区每天约有十多万犋耕畜出动,六百多万亩早茬地已进行了耕耙,并已种下小麦六十多万亩。
在发动群众安排秋种茬口,落实秋种面积的同时,许多公社的生产大队还落实了
“三包”方案,进一步调动了社员加紧秋种准备的积极性。阜阳专区为秋种准备了大量基肥,并有30%已运下地。宿县专区秋种基肥也积得不少。各地由生产队自己选留和保管的麦种,都已经过风晒和做了发芽试验。许多地方试验表明,发芽率一般在80%以上。
许多地方积极添牛买车,大大充实了秋种的物质力量。目前淮北地区不但原有的耕畜膘情一般良好,而且还买进了四万多头耕畜。秋耕秋种农具今年也增加很多。阜阳专区新添和修理的犁、耙、耧等大小农具就有二十七万多件。宿县专区仅犁头就增加了十四万个。


第2版()
专栏:

聊城等专区拖拉机站支援灾区秋耕
本报济南5日电 鲁西北聊城、德州、惠民三个专区的各国营农业拖拉机站,积极帮助遭受水灾的人民公社秋耕,为这些公社适时种足种好小麦创造条件。三个专区投入秋耕的拖拉机共九百四十台(混合台),到9月下旬,已为灾区公社耕翻秋田三十八万多亩。鲁西北地处黄河下游两畔,是山东省的主要产麦区。今年7、8月间遭受严重水灾的公社都根据农田积水杂草腐烂,土地肥沃的情况,适当扩大了种麦面积。这些地区的农业拖拉机站和农业机械部门为了帮助灾区种好小麦,早在8月中旬就积极调拨机车,整修配件,作了秋耕准备。


第2版()
专栏:

正招大队结合秋耕平整土地
扩大麦田灌溉面积争高产
本报天津5日电 河北沙河县褡裢公社正招大队,发动群众总结今年抗旱斗争的经验教训,结合秋收秋耕平整土地、修整田面工程,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灌溉效能,力争块块麦田能浇水,为小麦增产创造条件。
这个大队的水利条件一般较好,全大队有机井、砖井二百三十多眼,按水利设施浇地能力来说,全大队浇地面积可达到总耕地亩数的75%以上,但因为田面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整,今年全大队的二千一百多亩麦田,只有一千一百多亩浇了一次水。而且浇地效率很低,八台排灌机械一天才浇七十亩地。从全大队各个生产队的情况看,因为地面工程配套和土地平整的好坏不同,受益情况也不平衡。第三队因为土地平整的好,田地工程完备,在今年春旱时,就给小麦普遍浇了两水,结果平均每亩超产三十二斤;而第六队的土质和水利条件与第三队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地没有平整,全队二百四十四亩麦田,只有一百三十亩浇了一次水,结果平均每亩减产五斤多。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在播种前平整好土地,充分发挥水利设施抗旱增产的作用,是争取明年小麦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根据社员的意见,大队决定在播种以前,以生产队为单位结合秋收秋耕,因地因劳力制宜平整土地,整修田面工程。为了不误秋收秋种,各个生产队合理安排了劳动力,在作业上采取随收、随耕、随平整、随整修田面工程的办法。夏季减产较多的第六队,接受教训,选拔了二十多名有经验的老农作技术指导,专管整地工作,力争把所有麦田平整好,达到块块能浇,块块增产。到9月中,全大队已腾茬的一千二百亩地,已耕好八百多亩,平整好六百多亩,平整好的地并修了田面工程。(附图片)
秋耕(木刻) 沈英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抓膘打草保畜过冬
黑龙江国营农牧场适时收贮饲料
据新华社讯 内蒙古草原上已进入牧草繁茂、百草结籽的季节。一个以抓膘、打草、畜疫防治和搭盖棚圈为中心的保畜过冬春准备工作正在这里展开。
目前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草原上的牛马羊群,已经陆续赶到新的牧场。农业区的牲畜也开始放牧抓膘。各地牲畜膘度一般都达到八成左右,有些生产队的牲畜已满膘。农业生产上使用的耕畜,也注意抓膘。凉城县的耕畜实行半天干活,半天放牧的办法,膘情很好。有些地方对拉车的骡马,实行五更出车,中午放牧,牛实行夜行昼牧,使畜膘大有提高。
各地在抓膘的同时,继续打饲草。现在全区投入打草的农牧民,约有二十一万多人。呼伦贝尔盟已打草五亿九千多万斤,占全自治区打草总数的50%。伊克昭盟和哲里木盟的部分旗县专贮饲料十二万多斤,采草籽四十五万多斤。
自治区各地还开展了牲畜的驱虫药浴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为牲畜驱虫一千多万头次、药浴四百七十万多头次,对牲畜的常发病,也进行了预防注射。
为了使牲畜抗御冬季风雪寒潮的侵袭,四子王旗已把搭盖棚圈的椽子运往牧区,并组织了五十多名水泥木工到牧区公社搭盖棚圈。对冬季接羔保育用的物资,也在着手准备中。
据新华社讯 黑龙江省各国营农场和牧场正在储备饲料,整修畜舍,及早作好牲畜越冬准备。
各农场牧场为了使这些牲畜安全越冬,都针对当地气候寒冷,冬季持续时间长的情况,加紧搜集和储备饲料。他们一方面组织人力,到草原打洋草,到山沟采集可做饲料的野生植物;一方面适时把饲料地里的青饲料收割贮藏起来。到9月中旬,红色草原、东升、北方等二十一个农场牧场已收割干草五万二千多吨,宁安、肇源、庆阳、九三、赵光等十多个场采集了草籽、橡子、柞树叶等一百多万斤。红色草原牧场已储好六千多吨。
各农牧场还对畜舍进行了全面检查,堵严透风的空隙。许多农牧场把防寒条件好的畜舍安排给母畜和孕畜用。(附图片)
湖北浠水县团陂人民公社红光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由于及早动手安排牲畜过冬饲料,耕牛用的饲草已全部备好。社员们把牛草堆放在树上,这样可以防止霉烂变质。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第2版()
专栏:广东通讯

横潭月夜
本报记者 李超基 金明琪
皎洁的明月,给宽阔的横潭抹上一道清辉,微波荡漾的水面,闪烁着万道银光;在水月掩映之中的横潭,整个村庄和田野像用水晶玻璃镶嵌起来一样,那景色真是美极了。
“横潭月夜”,是广东花县的八景之一。不久前,我们到新华公社横潭大队采访的时候,大队党总支书记徐全绍热情地挽留我们,让我们在这里过个“中秋节”,看看横潭的月色。但是,横潭迷人的,何止是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那丰饶的农村景象,那悦耳的弦歌,简直是一幅地道的“农家乐”。
横潭大队今年早造赢得了丰收,晚造作物也长得十分茁壮,又是一个丰年的预兆。因此,“中秋节”这天,社员们的欢乐更非寻常。这一天,正好又是集日,社员们有的肩上挑着,有的手里拎着,把完成交售任务后多余的农副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今天赶集的人特别多,社员们卖完农副产品,又选购了节日的货物,然后才说说笑笑的走回家去。
下午五点多钟,赶集的社员,下地的社员,都陆续回到家。村子的上空,腾起了炊烟,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节日的晚饭。我们趁这个机会到社员家里去串门。这个中秋节,第三生产队记分员黄广演一家人,和其他社员一样,过得相当高兴。不久前的夏收分配,他家里在大队就分得了一千六百斤粮食和二百二十四元现金。另外,他们第三生产队早造产量超过了包产指标,得到一大批超产奖励粮,他这一家又从生产队里分到三百七十斤粮食。他家的日子过得挺好,现在养有两头猪十四只鸡。黄广演说:“我们家大人小孩十一口,劳动力只有四个,收入还不算最多,有些社员的日子比我们还要好呢!”
同我们一道到社员家里访问的大队长告诉我们:今年,横潭大队早造粮食总产量比去年早造增产二万多斤;蔬菜也比去年同期增产两倍。大部分社员家庭都养了猪,全队三百多户社员就养了七百五十六头猪。今年全队已经向国家出售了一百八十五头猪,到国庆节就完成了全年一百九十头的交售任务。“中秋节”这天,大队还杀了六头猪,供应社员过节。
晚饭后,人们向大队俱乐部前面的广场聚集。这时,月亮还没有出来,广场却已经被晶莹的电灯照耀得如同白昼。流溪河水引到横潭大队以后,灌溉了干旱的土地,使这里获得连年增产;流溪河发电站的电力输送到横潭大队以后,这里还增加了人间的“月亮”和“星星”——电灯。
月亮上来了,传统的中秋晚会开始了。这一厢,老奶奶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七十七岁的老社员卢四妹怀里搂着两个小孩子,给他们讲吴刚和桂树、嫦娥和小白兔的民间传说。那一厢,青年男女们却兴致勃勃地玩着“盲公打凳”、“打盲球”、“盲公过桥”和“投掷”等游戏。不少上了年纪的社员兴高采烈地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在临时搭起来的舞台上,业余剧团演出了粤剧《婆媳争先》。这个剧本,就是在剧中串演婆婆角色的大队公共食堂炊事员龙均棠写的。这几年来,横潭大队的业余文化活动,一直很活跃,他们自编自演,演真人真事。《婆媳争先》演的就是在开展超产运动中,一对婆媳争先参加积肥的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横潭大队是很多的。
台上的节目不断地更换着。幼儿园的孩子们,小学的少先队员们,老年的鼓乐手们……都表演了自己的节目。社员们聚精会神地欣赏着精采的表演,不时的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笑声。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年年增加耕牛 年年出售耕牛
——合兴大队发展耕牛的调查
中共滨海县委办公室
江苏滨海县南河公社合兴大队,从公社化以来,耕牛年年增加,年年出售用不了的牛。今年到现在已出售三十六头,圈存数还有一百五十五头,按耕地平均,每头牛负担耕地不足二十亩。九十五头有繁殖能力的母牛,九十二个怀胎,到年底还要生几十头小牛。有70%的牛达到十成膘,其余的也有八九成膘。
合兴大队的耕牛为什么发展得快养得好呢?
应当说,他们因地制宜,注意利用和合理划分草滩,为耕牛的不断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这个大队共有荒碱草滩七千七百亩,占土地总面积65.9%。早在成立初级农业社时,就注意利用草滩发展耕牛。到1958年公社化时,全大队的耕牛,已从初办初级社时的三十六头发展到一百四十九头。公社化以后,大队把一千五百亩草好的草滩分别固定给生产队用;把其余的六千二百亩花碱“秃头滩”划成牧区,给生产队管理和放牧。这样,不仅夏秋放牧草源解决了,而且每年还可收到大量饲草供应冬春两季饲养需要。现在,这个大队又准备把荒碱草滩划成三十二个牧区,实行轮流放牧。这样,将会更有利于牧草的生长。
这个大队几年来一直坚持贯彻养牛政策,不断解决矛盾,调动生产队、社员和饲养员的养牛积极性。
归谁所有,交谁使用?这是发展耕牛的一个根本问题。公社化以后,这个大队干部群众对耕牛所有权究竟属大队好还是属生产队好,展开了多次讨论。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耕牛所有权属生产队,使用权也属生产队;另一种意见,主张耕牛所有权属大队,固定给生产队使用。通过讨论,分析利弊,反复比较,一致认为:在目前条件下,生产队家底还不雄厚,万一耕牛遭受意外,生产队负担不了。因此,大家确定,耕牛归大队所有,固定给生产队使用,包给社员喂养。
耕牛繁殖的分成比例恰当,对耕牛繁殖快慢有很大的影响。开始,群众民主议订的繁殖奖励办法是:养种牛的饲养员,所养种牛给一头母牛配上种,由负责养母牛的饲养员给他二元,养种牛的饲养员所得配种收入,上交四成给生产队,其余归己。负责养母牛的饲养员,所养母牛繁殖一头小牛,由大队奖给拾元,养母牛的饲养员除交纳配种费、接生费各两元,净得六元。这个办法实行不久,又根据群众意见,改为“一胎三奖”的办法:即配种怀孕有奖;产仔成活有奖;小牛养得壮,提早断奶有奖。这就进一步调动了饲养员繁殖小牛的积极性。后来,大队又通过干部、饲养员和社员代表会议,进一步研究耕牛繁殖分成问题,以促进生产队一级重视繁殖耕牛的积极性。研究的结果,确定“二三五”的比例分成:即繁殖一头小牛,养一年后折价,饲养员分成20%(包括开支配种费、接生费在内),生产队分成30%,大队分成50%。这在当时来说,三者利益都有了兼顾,也能调动生产队的积极性。但是过一个时候,从实际中体会到这个办法还有点缺点,生产队是直接负责耕牛饲养管理、繁殖、使用的单位,分成应该多一些,大队分成过多是不合理的。大队根据群众意见,就修改为“二六二”的分成比例:即饲养员分成20%,生产队分成60%,大队分成20%。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是比较合理的,生产大队、生产队和饲养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繁殖效果显著。
合理解决饲养员工分报酬,贯彻多劳多得,是保证养好耕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这个大队着重解决了两个矛盾:一个是养牛工分与农业工分的矛盾。开始,养牛工分订得低了,一个强劳力养两头大牛,一年所得的劳动日,还没有农业上的一般劳力得的工分多。据此,大队为鼓励饲养员把牛养好,就把养牛工分调高了。但是,要调得太高,会影响到社员搞田间农活的积极性。后来,经过饲养员和社员代表会讨论研究,大家认为:饲养员的劳动需要一定的技术经验,饲养不分日夜,比较辛苦,应当稍高于农业的普通劳动力。大队根据群众意见,合理调整了养牛工分。
接着,又解决了在饲养员内部,养大牛小牛工分不合理的矛盾。有一个时候,这个大队的大牛养得膘肥体壮,但小牛瘦弱。经干部调查研究,发现养小牛的工分太低,养四头小牛一天得的工分,还没有养一头大牛一天得的工分多。从政策上找出原因后,大队就召开了饲养员会议,适当提高了养小牛的劳动工分,从而改变了饲养员轻小牛的现象。现在全队的四十五头小牛,头头膘肥体壮。
在饲养管理方面,合兴大队实行了“三定一奖”制度。“三定”:一是定膘成。根据每头牛当时的膘成、年龄、体质等情况,议定每头牛的常年基本膘成指标,交给饲养员喂养,春夏秋冬各评膘一次。超膘者给予奖励,降膘者扣记工分。二是根据每头牛的大小和体质强弱定草料。饲草由生产队一次拨给,包干使用,节约部分,50%折价奖励给饲养员。三是定积肥的数量。超过定肥指标的部分,60%由饲养员自己处理,40%交生产队,不足扣记工分。“一奖”是:在每季评比时,对耕牛养得好的饲养员,进行物质奖励。
在使用方面,这个大队采取耕牛分户饲养,定人使用的形式。由于养用是分开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不少矛盾。1959年春天有一段时间,饲养员和耕田手责任不明确,什么时候使用牛,饲养员不知道;有时饲养员未把牛喂饱,耕田手就要牵去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民主制订了耕牛使用责任制度:①定人使用。②定耕牛劳役范围和使用时间,同时规定了严格交接手续。③社员使用耕牛耕自留地,经生产队批准,饲养员统一安排,保证耕牛在不过分劳累和劳逸结合的前提下,方得使用。由于责任明确,耕田手和饲养员之间的矛盾减少了,也保证了牛的健康。


第2版()
专栏:

改进放牧方法保住秋膘
阿魏滩公社保护怀胎大牲畜
本报乌鲁木齐5日电 新疆阿勒泰县阿魏滩公社采取措施做好大牲畜保胎工作。
阿魏滩公社今年狠抓大畜发展,马、牛和骆驼夏膘普遍良好,配种率高。到8月底,全公社大牲畜配种工作基本结束,马、牛、骆驼等大畜怀胎率占应配母畜90%以上。在配种工作基本结束以后,社队干部和技术人员就分头选择了近年来流产较少和流产较多两种类型的马群、牛群和牧工一起总结保胎经验。在总结中,发现往年从夏牧场转出过迟,高山气候寒冷,怀胎大畜吃冰冻草和转移时驱赶过快是造成大量流产的主要原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阿魏滩公社根据群众的意见,今年提前二十天到一个月把牲畜转出高山夏牧场,到气候温暖的农业区附近草场牧放。在转移牧场时,这个公社还将各个畜群适当划小,实行了半日牧放半日转移,边牧放边转移的办法。往年转移时,一天走的路程,今年走三天,基本上做到了勤搬慢赶。
抓好秋膘是大畜冬季保胎主要因素。往年阿魏滩公社畜群转出夏牧场时,都把马、牛群放在羊群后面,马、牛等大畜吃不上新鲜草,影响膘度。今年公社把怀胎的大牲畜赶在小畜前面或和小畜同时并进,使大畜吃到鲜草和草尖,保证怀胎大畜在进入冬牧场以前继续增膘。
防寒保暖是冬季保胎主要工作之一,公社已在冬牧场选择干燥的地方给三十多群近三千头母牛修好圈棚,每个圈棚附近还堆放了供垫圈用的干羊粪。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到目前为止,这个公社还没有发现一头孕畜流产。(附图片)
陕西省渭南县白杨公社盈田大队第四生产队因陋就简,利用旧房作为饲养室,节省建基开支。 新华社记者 姜国宪摄


第2版()
专栏:湖南通讯

牧鸭的人
新华社记者 龙文明 李兰桂
在中秋鸭子上市的时节,我们访问了湖南省盛产鸭子的长沙县靖港公社。我们走过星罗棋布的湖泊,来到龙兴大队的一个牧鸭棚。棚子前面是又宽又长的黄泥湖;右边,一条防洪大堤横射过去;后面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我们一进棚,牧鸭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个棚一共住有五个人。牧鸭组组长刘炳生告诉我们,他们是跟鸭子走的,鸭到哪里,他们就住在哪里,湖边、堤下、田塍、山傍,他们都住过。
靖港地区,湖泊、塘池较多,这里除了家家户户养着鸭子外,生产大队还养着几棚放牧的鸭群。这些鸭群在放牧中,主要喂野食,辅以少量饲料。田野里的草籽、虫蛹、湖泊的小浮游、田丝,都是鸭子的好饲料。今年龙兴大队共牧养了三千多只鸭,已上市一千多只,其中母鸭生的蛋已为大队增加了一万多元的收入。
我们正谈着,鸭子从黄泥湖远处游回来了。这天出去放牧的是三个人,两个拿着细长竹竿,沿湖边步行,一个在湖心划着单人船,水陆相互呼应,不慌不忙地指挥着鸭群前进。刘炳生和老牧鸭人周达和指着鸭群向我们说:这群鸭是今年7月初下的水,才七十来天,每只都有一斤半重了。我们看了这些又肥又壮的鸭子,联想到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对我们的介绍:热天,他们为了避免鸭子发烧,晚上放鸭下水洗澡,白天,用药水拌食喂鸭。所以,他们放牧的仔鸭生病少,成活率达到82%,长得又快,用饲料却不多。
鸭子寻食一天,已将它们颈下的食囊装得鼓起来了。这时,大多数鸭子跳上湖边干处,将扁长的嘴巴插在翅膀里休息。牧鸭人也在草地上坐下了。我们又谈起这棚鸭子的成长过程。初级社时就当上了牧鸭人的周建忠告诉我们,养仔鸭比养老母鸭要难照料。他说:“小鸭从蛋壳里孵出来后,我们就将它们接到棚里来,先是放在小池子里试水;开始,小鸭吃得很少,啄不烂大饭粒,我们就把饭粒嚼碎给它们吃。过一些日子,小鸭身上长起了粗绒毛,就放它们到浅水里学游水;等小鸭长起了长羽毛,就可以到较深的水里放牧。要把一只从蛋壳里出来的小鸭养大,真不容易。”
黑夜,牧鸭人点起了一盏特制的有两层玻璃罩的防风灯,挂在鸭棚门口的横梁上。我们感到奇怪,便问:“周师傅,外边风大,把灯挂在棚里吧?”周达和笑着说:“越是大风,这盏灯越要靠门外挂。这盏灯叫做主灯。晚上,鸭子看到这盏灯,它们就不乱吵乱叫;刮风下雨,围栏打翻了,鸭子也不乱跑,慢慢集合到灯边来,这是鸭子从小就看惯了这盏灯的缘故。同时,有了这盏明亮的灯,野猫、黄鼠狼也不敢前来侵犯鸭子。”
“嘎!嘎嘎!嘎嘎!”关在栏里的鸭子,突然叫起来。周达和若无其事地喊了一声:“哦!喔—啦—哦!”鸭子一听到他的喊声,立即安静下来了。我们问他:“是有野物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的。这几天,鸭子正长血筒毛,这种毛胀得鸭身子本来就不大舒服,只要一挤,受痛的鸭子一叫,别的也跟着叫起来了。”
这天晚上,周达和还给我们讲述了他三十多年的牧鸭生活。他在十二岁就开始帮别人牧鸭谋生,一连二十多年,都是陪伴着鸭群飘流在湖泊港汊之中。但是,他在旧社会栖风沐雨数十年,什么也没有得到,解放前是一个赤贫如洗的单身汉。解放后,他分了田地,盖了房屋,又结了婚,生了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他指着棚里崭新的矮脚地铺,兴奋地说:“如今,党和政府对我们牧鸭人真是关心呵,特地为我们新制了这个装拆方便的地铺,不让我们再像解放前那样睡在潮湿的地下。到各地放牧鸭子,用柴吃菜,生产队和社员们都及时供应我们,更使我们感到浑身是劲。”
夜深了,我们一同睡在鸭棚里的地铺上。在迷迷入睡的时候,似乎有什么在走动,一睁眼,只见周达和抱着棉衣,手拿电筒,悄悄地向鸭棚门口走去。他走到灯下,身依棚子蹲下,向外窥视,约莫过了三五分钟,才按亮了电筒,转身往外走,不断地向四处照射搜寻。这时,睡在我们身边的炊事员高春生,看到我们还没有入睡,便悄悄地说:“周师傅长年累月都是这样,几乎每夜都要起来三四次,蹲呀,听呀。他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社里的鸭子被野兽伤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