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发扬互助互济互相友爱的精神
余粮地区支援缺粮地区
南坊大队过去遭到旱灾受到丰产区支援,今年收成较好,积极出卖余粮支援别人
新华社南昌电 粮食获得好收成的江西南昌县三洞公社南坊生产大队,在完成全年向国家交售粮食的任务以后,又多出售一部分粮食支援城市和灾区。
南坊大队今年的早稻、一季晚稻和二季晚稻都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产23.9%。全大队的四个生产队队队超产。在8月下旬收完早稻以后,全大队就交售了占全年任务65%的粮食,到10月中旬一季晚稻和二季晚稻收获一结束,全大队就完成了全年交售粮食的任务。
南坊大队完成全年粮食交售任务以后,许多社员建议大队再多卖一些粮食给国家。大队管理委员会觉得社员们的意见很好,便组织全体社员进行了一次讨论。讨论中,社员们都赞同这个建议。第三生产队队长刘金文说:“今年年初,国家帮助我们公社办起一个能够灌溉三万多亩水田的电力抽水机站,使我们大队有一千二百亩稻田实现了自流灌溉,栽种的早稻和二季晚稻在六十多天缺雨的情况下得到较好收成。同时,由于实现了自流灌溉,节省下大批车水抗旱劳力,使全大队又多栽了三百六十多亩一季晚稻,增产几万斤粮食。国家给我们的帮助这样大,如今我们超了产,应当多卖一些粮食给国家。”第一生产队和第二生产队的社员们,在讨论中说:过去我们遭受水灾得到兄弟地区的帮助,今年很多地方遭灾,我们也应多卖一些粮食支援灾区。五十多岁的老社员刘婆俚说:“我们这里1954年遭了大水灾,生活和生产用粮大都是兄弟地区支援的。今年我们得到较好收成,也应互相支援,多卖一些粮食支援灾区。”社员们通过讨论,更加明确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加强了爱国观念。
讨论以后的第二天,社员们就挑着箩筐,驾着船只,赶送余粮。第三生产队刘木根、刘发保、刘水根等十三个社员,天蒙蒙亮就起床吃早饭,挑着余粮送到十多里外的国家仓库。第一生产队运输工具较缺,路途又较远,他们为迅速把余粮送到粮站,同兄弟队协作,调来一只木船,日夜赶送,两天内就完成了送粮任务。在送粮期间,虽然农活很忙,可是由于社员们热情高,生产队又作了合理安排,全大队在不到一星期内即将粮食全部送到国家仓库。粮食质量都合乎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有50%的粮食高于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南坊大队各生产队在完成交售任务和多卖余粮的同时,对社员的生活和今冬明年生产的用粮都做了安排,留足了口粮、种籽和饲料,并根据今年超产、增产较多的情况,适当增加了社员的口粮。此外,大队还留了一万九千斤储备粮。
目前,全大队各生产队正积极扩种绿肥,积肥造肥,整修工具,及早为明年早稻生产做好准备,力争明年继续超产。(附图片)
贵州省天柱县城关人民公社联山大队社员正在翻晒新谷,准备把晒干扬净的好粮,交售给国家
新华社记者 南沙摄


第2版()
专栏:

高密县棉花采摘交售进度快
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重要产棉区之一的高密县棉花的采摘和向国家交售进度都很快。到10月22日全县已完成今年棉花交售任务的70.19%,广大棉农表示要多卖好棉给国家,支援工业生产。
高密县在全县范围内利用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强了对棉花的管理,从而使全县种植的棉花获得了较好收成。在棉花吐絮以前和采摘初期,中共高密县委和公社党委又召开一系列会议,进一步向干部、群众反复讲解国家收购棉花的政策,并发动社员讨论分配方案。双篟公社的社员说:今年的棉花先后三次遭受棉蚜虫、红蜘蛛、造桥虫等虫害,国家及时供应大批农药及杀虫药械,保证了收成,现在要快把好棉卖给国家。这个公社到17日已完成交售任务90%以上。
为做到棉花采摘快、交售快,各个公社的生产队都注意合理安排劳力,精壮劳力担任秋耕秋种和运输棉花;妇女和半劳力采摘棉花。目前,高密县每天有二万七千多人采摘棉花,有二千辆左右的胶轮手推车和大车运送棉花。
从县到生产队都有负责干部专门领导棉花的交售工作。商业部门还吸收棉农参加棉花评级委员会,实行民主评级议价,受到群众好评。


第2版()
专栏:

怎样对待手工业中的名牌传统?
——是“一切照旧”还是新创名牌?是机械地继承传统还是从实际出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力求提高?
本报记者 王焴长
最近我们在成都采访手工业问题中,发现在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上有两个问题,在一部分同志中思想上没有一致起来,一个是如何对待手工业名牌产品的传统问题。一个是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改造问题。
关于如何对待手工业名牌产品的传统,我们听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种意见认为“名牌货”之所以成为名牌,就是因为有这些传统。没有这些传统便没有了“名牌货”。他们认为应当“一切照旧”地恢复,“一丝不漏”地继承下来,否则就谈不上恢复名牌货的生产。另一种意见恰恰与此相反,他们认为,老传统是在老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在情况改变了,那些传统已是“落后”的东西了,完全没有什么必要再去恢复它,而应当重新来创造新的“名牌货”,创造新的传统。第三种意见认为,一切传统的名牌产品是由一定的具体条件和依据决定的,要恢复发展名牌产品生产,就应当恢复、继承这些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更迅速地恢复发展传统名牌产品生产。但是,恢复并不等于还原,继承也不是原样照搬。应当从今天的具体情况和具体条件出发,以有利于发展生产为前提,恢复继承老传统的精华,去掉它的糟粕。
由于对待恢复继承传统所持的观点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也就有了不同的表现。那些认为应当“一切照旧”地恢复传统的同志,对待恢复名牌产品的生产就采取了等待的态度,成都名产骨梳的生产就是一个例子。成都的角梳过去是用水牛角做原料的,现在水牛角少了,只能用毛牛角或其它代用材料。一位从事手工业工作的干部说:“角梳生产,我们是有力量恢复的,但是没有传统的原料,无法恢复起来。”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消费者喜用角梳,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的原料是水牛角,而是角梳所具有的质坚、美观等优点。虽然这些优点与制梳的原料有一定的关系,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上用毛牛角还是可以生产出好的梳子来的。
从实际工作的情况看来,上述争论的三种意见,第三种意见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恢复继承传统决不是简单的还原照搬,而是要做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工作,如果一味的还原、照搬,不从实际出发,就会像那位对待角梳问题的同志一样,在新的条件下束手无策,如果只看到具体条件的变化,只顾去创造所谓新传统,而不继承那些旧传统中有用的东西,显然也会使工作受到损害。
在恢复发展传统名牌产品的工作中,如何正确对待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改造,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成都手工业部门在技术革新运动中,有的手工业生产单位实现了部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这样,产量普遍地上升了,但有的质量下降了。成都剪刀厂部分生产过程使用了机器,生产能力提高近两倍。剪刀产量由最高的月产八千把,上升到了二万三千多把。但是,产品质量却下降了。
是恢复手工生产呢?还是坚持使用机器呢?这个厂的领导考虑到无论是走前一条道路或是后一条道路,都是有一利,也有一弊的。恢复传统手工生产,质量固然可以有保证,产量却要因此下降。对当前满足市场需要也是不利的。他们召集了全厂职工讨论研究。在讨论中,职工们认为,现在厂子是集中生产,而不是分散生产,有利于使用机器,也符合发展生产的要求。问题在于如何把传统的手工生产的优点,在机器生产中继承下来。这样,他们进一步分析了手工生产质量好,机器生产质量差的具体原因。结果,发现了质量下降的主要问题是剪刀的钢火太差了,剪东西时刀页相互“咬口”,被剪的东西“打滚”。原因是过去剪刀出光是人工用刀子启,现在改用砂轮机磨,砂轮转速高,剪刀发热,钢火就退了。过去剪刀“告子”(轴心)是人工冲眼,两扇刀页的孔眼不一致,剪东西时上扇动下扇不动,所以不“咬口”,不“打滚”。现在改用钻床钻孔后,两个孔眼一般圆,一样大,剪东西时上下扇刀页一齐动,所以“咬口”、“打滚”。经过这番研究,他们就取消了剪刀淬火后的第二次砂轮打磨,改用有水的磨刀机磨,做到了剪刀不退钢火。把钻床钻好孔眼的两扇刀页中的一页,作一次再加工,使它不过圆,这样,“咬口”“打滚”的问题也就都解决了。于是,剪刀生产原有的优点得到了恢复继承,高效率的机器生产也得到了坚持使用,既达到了提高质量的目的,也保住了产量不下降,在产量和质量上,都能尽可能地适应了当前市场的需要。
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的分析,笼统地看待具体事物,是难以作出正确结论的。


第2版()
专栏:

勤俭办社的方针不能动摇
广南木器社干部在家底稍厚以后,动用一笔生产资金和部分生产用料,建办公楼,装修门面,给生产带来了困难
本报讯 据南方日报消息:勤俭起家的广州市广南木器生产合作社的领导干部,在社的家底稍厚一些之后,便不注意勤俭办社了。结果影响了生产,社员意见很多。
在1958年初建社的时候,广南木器社只有由社员合股的七八百元资金和一些简单的手工工具。一间小小的破旧厂房,既是生产工场,又是办公地方。几年来,全体社员发扬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在空旷的荒地上因陋就简地逐步建立起厂房。先后自制了十多台木工机械,大部分的生产工序由机械代替手工操作,生产能力成倍地增长。资金也增至二万四千多元。但是,当“家底”稍厚一些的时候,这个社的领导干部对勤俭的观念就比较淡薄了。有的干部说:“社已经办得像个样了,也该建个办公室啦!”于是,他们建了一间办公室。五个管理干部在里面工作已经相当宽敞。后来,他们又嫌这个办公室有点晒,下雨时有点漏,又有些积水,于是在今年7月间又动工兴建了一座占地面积五十六平方米的两层砖柱办公楼。花去了四千七百多元,动用了近十个立方米生产用的木材。另外,又扩大装修了社的大门。粗略的估计,兴建办公楼所用的资金、材料,足够修建好全部厂房、食堂和添置皮带锯。所用去的木材,至少可为农村生产一百个禾桶,或六百个木盆,四百只水桶,足够盆桶生产十多天的用料。
社员群众对于兴建办公楼是反对的。认为社的规模很小,全社才有三十五个社员,五个干部,原来的办公室已经够用了,根本没有必要建那么大的办公楼;如果说要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那也应该首先维修好工棚、车间和食堂(工棚、车间和食堂都比较破烂,有的漏雨漏得很厉害)。可是,社的领导干部不虚心听取社员的意见。按照社章规定,社内进行基本建设,要由社员大会民主讨论通过,但他们只是经过社理事会的草草讨论,就干起来了。
这个事例严肃地教训了这个社的干部: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任何时候必须坚持,不能动摇。


第2版()
专栏:

主机厂和配件厂互相关心
天津仪表塑料厂和电表厂协作关系好,双方的生产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
本报讯 据天津日报消息:天津电表厂和天津仪表塑料厂是一对协作厂。他们一直互相关心、互相支援:仪表塑料厂甘当配角,积极为主机厂服务;电表厂主动关怀仪表塑料厂,把仪表塑料厂的困难看成是自己的困难。因此双方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
仪表塑料厂多年来一直负责供应电表厂五十多种塑料部件和零件,他们根据生产需要及原料、材料的供应情况,双方规定了每一种部件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和工艺设计,仪表塑料厂就严格按这个要求办事。有一次,电表厂急需一种表套装配,但是,遇上阴天,图纸晒不出来,为了争取时间,仪表塑料厂技术科就主动抽出专人抄写了一份草图,由生产科迅速地把计划下达给车间,及时地把这种部件赶制出来。
对于部件的质量,仪表塑料厂的职工更是一丝不苟。有一次,他们为电表厂加工○·五级仪表的全套部件,原来计划用一种“二○三”型号的电木粉;但是,他们考虑到这种仪表比较精密,恐怕用这种电木粉加工出来的部件会影响仪表的质量,于是,他们就采购了一批适合生产这种部件的电木粉,为电表厂生产了两千多套光洁度好、强度大、物理性能稳定的仪表部件。
仪表塑料厂职工主动配合电表厂的态度,使电表厂职工十分感动。他们也竭力从多方面支援对方。仪表塑料厂的保全力量不足,模具修理和制造有困难,电表厂就组织技术人员和保全工人帮助他们对全套模具进行了检查,然后指定了四个有经验的保全工人,协助仪表塑料厂修理模具。他们在仪表塑料厂整整工作了七天,帮助这个厂检修好了四十多套模具。事后,电表厂还指派了一名六级钳工,负责经常帮助仪表塑料厂检修设备。
对于仪表塑料厂生产出来的部件质量,电表厂自然很重视,但他们不是消极把关,而是跟仪表塑料厂的职工一起,共同想法提高质量。有一天,电表厂驻在仪表塑料厂的检验老工人王宝泽检验完了一批方表套以后,发现有一百四十多个因为玻璃不平,没验上。这时,仪表塑料厂准备报废了,但是王宝泽想:“兄弟厂报废了,也是国家的损失。”经过他和伙伴们的共同研究,终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做了六个冷模具,把一百四十多个表套加热矫正,不仅使这批产品合格,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这种产品的质量问题。


第2版()
专栏:编后

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准则
今天我们刊登几篇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消息,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关心集体利益、维护集体利益。
江西南昌县南坊大队过去遭到旱灾,受到丰产区的支援,今年收成较好,积极出卖余粮支援别人。
天津仪表塑料厂和电表厂,互相关心,互相支援,一个甘当配角,一个把人家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
湖北省新华印刷厂老工人赵用利从生活到工作处处维护集体利益。
凡是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的人,都是以高瞻远瞩、目光四射的气魄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的,他们在考虑个人的利益的时候,首先是在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考虑的,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即使一分钱、一粒粮、一个螺丝钉,也要坚持原则,坚持做到不影响集体的利益。赵用利处处维护集体利益的品德是如此,南坊大队卖余粮支援别人的行为是如此,天津仪表塑料厂和电表厂的协作关系也是如此。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时时刻刻关心国家、集体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共同恪守的准则。


第2版()
专栏:

福州无线电厂生产船上收音机
据新华社福州29日电 福州无线电厂自1959年以来,先后生产了一千多台适合于渔船上使用的干电池收音机,供应本省沿海各地渔民的需要。这种收音机以干电池为电源,能够防潮、防震,携带轻便。今年来,这个厂先后派出技术员、供销员两次到福清等地渔区,和渔民一起检查干电池收音机的使用情况,征求渔民的意见,改进收音机的质量。最近,这个厂在筹建一个渔民服务部,派人到渔区为渔民巡回修配干电池收音机。


第2版()
专栏:湖北通讯

认真负责 踏踏实实 忠心耿耿 大公无私
赵用利处处维护集体利益
湖北省新华印刷厂排字车间制版组组长赵用利同志,一贯爱护国家财产,维护集体利益的事迹,已成为这个厂职工谈论的中心。
带头干活一丝不苟
在生产中,赵用利同志做任何工作,总是选困难的活干。今年6、7月份,厂里承印了一批教科书,书里面的几千张图画都是从很多参考资料中选下来的,要使这些图画一张不错穿插在文字中,的确是一件艰巨的任务。赵用利同志在这个困难面前挺身而出,他详细地分析了书里的穿插程序和参考资料中图画分布情况,和小组工人共同研究,提出了重新编排号码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厂领导和工人们的一致赞同,后来,由赵用利同志动手编排出了一套新号码,既加快了速度,又保证了质量。
日常生产中,有些杂务事情是不大被人重视的,赵用利同志总是带头去干。有时,下料的锌版拼好了没有人裁,裁好了又缺少人磨,这些都是既费工又劳累的事。但是,赵用利同志总是主动的把这些事情做完。有时,遇到煤球烧完了,当时生产上抽不出杂工去拖煤球,赵用利同志就拉着板车自己去拖。他经常这样说:“凡是对生产有利的事,就要尽自己的努力把它完成;凡是对生产不利的事,就要坚持原则,不让它继续发展下去。”每当他接受一项困难任务,党组织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的态度是:共产党员就是要在不断的克服困难中成长,越是执行困难的任务,越是锻炼我们的好机会。
在《武汉画册》的印刷工作中,赵用利同志不仅关心制版质量,还特别关心印刷质量。论道理,制版组制完版后,合乎质量要求,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是,赵用利同志不是这样想,他经常对别人说:“我们的质量好与坏,应体现在成品上。因此,他在印刷画册时,也经常守在印刷机旁,一发现有不合乎质量的地方,他就随时提出来,和印刷工人一道研究改进。新华印刷厂在总结《武汉画册》的印刷工作中,特别提到了赵用利重视质量的事例。
节约成风
“我们生产中的一点一滴原材料,都是国家的财富,都是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如果不细心,让它白白浪费掉,就是对国家、对人民没有负到责任。”赵用利同志经常这样给周围的工人宣传,他还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别人。
有一次,学徒工万启惠拿着一叠图纸,在一块一尺多长、尺来宽的玻璃板上排好了一个下料的方案。赵用利走拢去琢磨了一下,说:“这样下料太浪费了。来,我排一个你看看。”赵用利重新调整了图画的角度,少用了一寸多锌版。版排好后,赵用利讲解下料的诀窍给徒工听,还特别注意提高她珍惜原材料的思想。他说:“原材料、设备是我们生产的本钱,节约原材料、爱护设备才能使我们生产不断的向前发展。”这种思想在赵用利的日常生产中贯彻始终。
三次退粮
今年4、5月间,赵用利同志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曾三次将粮店错记给他的一百一十四斤粮食数字,要求粮店更改过来。
今年4月的一个晚上,赵用利把小组的生产安排就绪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他刚坐下来,他爱人熊春芝告诉他:“我托隔壁张家的惠兰姑娘代买两斤米,粮店多给了三十六斤。”
这件事,使赵用利感到很痛心,他想:我们国家遇到了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竟然有人在工作上麻痹大意,一错几十斤,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第二天一大早,赵用利的爱人遵照赵用利的叮嘱,到粮店退还了错给的部分。
第二次事情是发生在今年“五一”节前的一个星期天。
这天,赵用利买好粮食后,他仔细一算,发现营业员将存余的二斤粮食,误写为二十斤。赵用利忙走拢去很严肃地提出了批评:“同志!粮食是宝中之宝,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它,不要让它有颗粒的浪费。你看,由于你们工作上的粗心大意,一错就是十八斤。”
这个营业员在赵用利这种大公无私的人的面前,惭愧得低下了头,连说:“是我搞错了!是我搞错了。”忙把20的“0”字改写成“斤”字。
第三次粮店又把十五斤误写为七十五斤。他的爱人马上去粮店改正了。
湖北省新华印刷厂的工人,掀起了一个学习赵用利爱护国家财产、维护集体利益的高尚品德的热潮,精打细算,千方百计降低原材料消耗,成了全厂工人的一致行动。
赵用利小组的工人在赵用利的带动下,以完成任务好、质量好、勤俭节约好,一直保持红旗小组的光荣称号。
(原载湖北日报,本报有删改)


第2版()
专栏:上海通讯

他们关心“小”事情
新华社记者 张杰
提高产品质量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不仅要求企业采取重大有效的措施,就是一些看来不那么被重视的小事情,也一点马虎不得。我在上海第一钢铁厂访问的时候,正赶上这个厂平炉车间职工忙着提高无缝钢管钢的质量,顺手记下了两段小故事,觉得很能发人深思。
扫帚的“风波”
9月5日清晨,清洁工韩长恩噘着嘴,东找西找,说他的扫帚被人偷去了。知道内情的人忍不住要发笑,有人暗示他,到浇钢场寻寻看。老韩到了浇钢场一打听,果然扫帚是被浇钢工杨洪玉拿来用了。
杨洪玉虽然理屈,却说出了一段原委。平炉车间自从冶炼无缝钢管钢以后,冶炼、浇钢操作的工作量加重了,特别是浇钢场,一定要扫得清清爽爽,否则煤灰、垃圾等杂物掉进钢水里,铸成的钢锭就有杂质,将来轧成无缝钢管质量就难保证。
杨洪玉这个班六个浇钢工,都是三十岁左右的人,性急好强,有股干劲。浇铸无缝钢管钢后,更是闲不住。一上班,六个人轮番扫除,把浇钢用的六块平板扫得刷刷亮,真像水洗似的,一尘不染。八小时内,一把三尺多长的竹扫帚,有时秃的只剩五六寸长。这样一来,钢锭内的杂质是越来越少了,钢的质量提高了,六个人六颗心甜滋滋的。可是,跟着也来了问题。扫平板,三个班一个月总共只发十把扫帚,他们一个班就报销了一把,别的班怎么办?剩下的二十几天怎么办?几次到车间福利组去领,管理员两手一摊,说厂部行政管理科旧的定额制度未改变,多领不行。
扫帚领不到,无缝钢管钢还要炼,质量要提高。一天,杨洪玉等六个人凑在一起商议,觉得保证质量要紧,大家急不可待,晚上一上班,就把清洁工老韩用的一把半新的扫帚拿来先用上了。
韩长恩听了前后经过,气恼顿消,还说,浇钢场扫帚坏了,他要来得及一定帮忙修。厂长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决定:平炉扫平板用的竹扫帚每班每月由发十把增加到三十把。管理部门专门派人到浙江象山等地采购扫帚。现在,走进平炉浇钢场,到处是亮光光的,工人们打扫得更勤快了。
书记和电筒
党总支书记周富坤有个习惯,不管怎样忙,每天总喜欢到车间各处走走,同工人聊聊。有一天,他走到浇钢场,刷模工朱福同正爬上爬下检查钢锭模内涂柏油的情况,手电筒突然不亮了,摇来摇去,还是摇不亮,刚巧,这时放钢钟声响了,朱福同头上急出一粒一粒汗珠。浇钢工范胜芳见了,急忙把自己的电筒递过去,朱福同才赶着把十多根钢锭模检查完。
周富坤看在眼里。到浇钢场开会时,他问起这件事,工人们便纷纷议论开了。朱福同说,现在四个刷模工只有一只电筒,数量少,不够用,而且是铁壳的,装在工作服口袋里,汗水湿了容易锈,揿钮常常失灵,用的时候不亮,不用的时候却自己亮起来了。有的人说,放一炉钢要检查一百四十四根钢锭模,每根模子一点二米高,从上看下去黑洞洞的,电筒坏了,钢锭模内柏油涂得匀不匀看不清,如果不匀,浇出的锭子外表不是疤,就是裂纹。周富坤听了,暗暗思量,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为了冶炼无缝钢管钢,9月份厂部曾给了车间不少辅助设备,还扩建了浇钢场。大的措施是解决了,可是要不解决群众提出来的电筒之类的小事,整个质量就可能因一丝疏忽而受到影响。想到这里,他愈感到责任重大,会上就和工人商量解决办法。工人提出两条:一、每班多发一只电筒;二、铁壳电筒易锈,改发胶木的。周富坤征求车间主任等同志的意见,认为可以办到,于是当场就把改进方案定下来了。
最近,周富坤又到浇钢场去,朱福同指着刚脱模的红通通、亮晶晶的钢锭说:老周,你看,我们班浇的锭子表面都是好样的。技术监督员一旁插嘴说:“和模内刷油均匀也有关系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