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消灭各种疾病 增强人民体质 繁荣民族人口
内蒙古继承和发扬蒙医学术
本报呼和浩特27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医工作,近年来发展很快。一支拥有数千名新老蒙医的蒙古族医疗队伍,在消灭各种疾病、增强人民体质、繁荣本民族人口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解放前濒于湮没危险的蒙医学术,也重新放出了光彩。
内蒙古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对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的蒙医,一贯重视,多方扶助。自治区成立不久,就展开了对蒙医的组织和培训工作,适当地安排他们的工作,不断地帮助他们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自治区先后在各地建立了蒙医联合会、蒙医学术研究机构,举办蒙医进修学校(班),吸收大批富有医疗经验的蒙医参加城市医院和牧区、农村卫生机构工作,同时还在自治区高等医学院校设置蒙医专业系(班),开办中级蒙医学校,聘请著名蒙医老大夫担任教师,为国家培养蒙医技术人材。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帮助,全区三千名蒙医积极热情地参加了地方病防治工作,并在经常性的卫生保健和除害灭病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最近几年来,各地蒙医同汉医、西医一道,运用蒙医疗法和蒙药,治疗布氏杆菌病、克山病患者,平均治愈率分别达85%和80%。许多蒙医在治疗传染性肝炎、骨结核、肺结核、脑溢血、小儿麻痹等病症方面,也取得满意的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分布在辽阔草原地区的蒙医,辛勤地采用自己独特的疗法,给牧民们诊治各种疾病,有力地促进了牧区人口兴旺,民族繁荣。
蒙医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医学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解放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民族文化的摧残,严重地限制了蒙医学术的传播和发展,许多珍贵的蒙医学术失传湮没。内蒙古自治区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医学遗产,于1956年建立蒙医科学研究机构,聘请区内外知名蒙医,从事蒙医学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研究和编译工作,并曾组织蒙医到西藏考察祖国的西藏医学。经过最近五年努力,已用蒙古文出版古典文献《四部医典》,并发掘出三百多年前的《但教经》和其它大量古代蒙古医学史料,给蒙古族医学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以中国医学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内蒙古医学院副院长古纳(蒙古族)为首,许多著名蒙医踊跃地根据自身成功经验,写出了有关蒙医治疗小儿麻痹症、精神病、半身不遂症、不孕症、风热湿病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论文,并编写蒙医药物手册、蒙医名辞词典。著名蒙医老大夫敖玺臣,把他五十年来的学术心得和临床经验,以蒙汉两种文字整理编成《伤寒》、《妇科病》、《小儿病》等书稿。原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蒙医研究室和蒙医、蒙药教研组,三年来也编写出蒙医诊断学、蒙药学、蒙医针灸与放血术以及蒙医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瘟病学等教学讲义和资料。最近,自治区卫生厅组织一批蒙汉等族医学研究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系统地总结近年来运用蒙医蒙药治疗地方病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了蒙古民族医学,更使这一民族医学科学大放光彩。(附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甘奎人民公社朝阳生产队的猎民们结束一天狩猎后,晚上升起篝火,边吃烤肉、边唱歌
新华社记者 吉雅摄


第4版()
专栏:资料

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宝——蒙医
蒙古民族医学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先后吸取汉医和印度等国医学成果,逐步形成为一个有理论、有丰富医疗经验的独特而完整的医学体系。
蒙医学术,从形式上看来,带有宗教色彩,但它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蒙医的理论和临床治疗,既适合牧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又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例如七十二脉放血术,在其它医学体系中是找不见的,由于塞外草原人们平日多用肉食厚味,饮用渗水、河水,其血混浊,易患“热症”和“瘟病”,有时来不及用药救治,运用放血疗法,迅速可愈。因此在广大牧区,许多牧民懂得放血简易疗法。
蒙医用药非常广泛,常用药达八百多种。它的特点是:药量小,效果大,使用简便,易于携带保管,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除药物疗法外,蒙医还有针治、灸治、温治、浴治,涂治和洗?、吐逆、鼻药、轻泻、灌肠等方法,并早已采用验尿、验粪的诊断方法。早在成吉思汉兴盛时代,蒙医外科医术已很发达,以后清代太医院外科专门也采取蒙医疗法,并组织八旗子弟向蒙医学习正骨术,可惜这种学术已大部失传。
目前一般人泛称的蒙医,是指蒙古民族业余行医的民间医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千名蒙医中,大多是喇嘛、还俗的喇嘛,也有不少普通农牧民。他们向来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保证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石云子)


第4版()
专栏:

给汉字注音应该用汉语拼音方案
吕叔湘
编者按
报纸上经常出现难字和一些容易读错的字,对读者很不方便。难字注音,是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10月25日四版发表的读者来信,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27日和今天发表的叶圣陶、吕叔湘、林汉达三同志的文章,进一步说明了难字注音的好处、有利条件和注音办法。本报接受读者这一要求,决定从11月1日起,在报纸上实行难字注音。
报刊实行难字注音,这是一件大好事。注音用什么方式呢?我以为应该用汉语拼音方案。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如用“直音”方便。“直音”就是用同音的汉字注音,如“谒,音页”。这个方法看来很简便,实际运用起来困难很大。在好几种情形之下,用直音的办法并不简便,甚至完全不可能。
(1)同音的字都比较生,彼此互注,等于不注。例如,读bū音的只有晡、逋两字,都比较生,“晡,音逋”,注了等于没有注。其他如ruí甤、蕤,cú徂、殂,póu抔、裒、掊,kōu抠、眍、彄,jiōng坰、駉、扃,nǎn赧、戁、蝻、腩等等,情况也是一样。
(2)同音同调只有一个字,无法用直音。例如:bāi掰,biè彆,bú醭,pǒu瓿,fěng唪,gǎ尕,kāo尻,hōu齁,涮shuàn。一般办法是借用同音不同调的字,再加注四声,例如“掰,音摆,阴平”。这就必须以读者能掌握四声为条件。
(3)整个音节不分四声也只有一个字,连借字加注四声也办不到。例如:liǎ俩,chuā欻,挼ruá,谬miù,根本无法用直音注。
(4)很多字不止一种读音,这些字不适宜用作注音字。一般也都可以避免,但是碰巧非用不可,就得注中加注。例如:“胼,音‘便宜’的便”;“岑,音‘参差’的参阳平”;“吮,音盾(不读顿)”。
(5)普通话同音的字在方言里未必同音,照“直音”读就读错了。例如上面举的例子“掰,音摆,阴平”,上海人就要读成ba。又如“翫”字,如果用“万”字来注,广州人就要读成maan。
汉字注音的历史发展是:直音(“读若”等等)→反切→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直音是最原始的方式。直音窒碍难行才发明反切,反切用两个字切一个字,可以尽量利用大家熟悉的字,避免了上面(1)(2)(3)(4)各条的困难。但是反切用字仍然太多,也不能解决方言读音问题,这才有注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韵母仍然分析不够,同时形式特殊,跟国际通用的字母面貌全异,这才有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给汉字注音的最新最好的工具,我们已经有了这个工具,当然不必再用那原始工具直音法了。汉语拼音方案只用二十五个字母和四个声调符号,就能拼出普通话所有的字音。学起来也很快,根据各地教学经验,成人和儿童学习只要几十小时就能应用。学过外国语、有拼音经验的人,一般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学会。


第4版()
专栏:

各地著名笛子演奏家
在天津举行音乐演奏会
新华社天津27日电 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笛子演奏家,二十四、五日晚间在天津举行了音乐演奏会。天津市观众以极大的兴趣欣赏了他们的精采节目。
笛子是我国主要民族乐器之一,远在汉朝就已经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乐器。解放后,笛子演奏有了新的发展,流传的地区更加广泛,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演奏家。
在这次演奏会上演出的四十多个节目,各有特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北方演奏家冯子存老先生,以他特有的高昂、清新、洗练风格,吹奏了他解放后创作的《喜相逢》、《黄莺亮翅》、《农民翻身》等曲目。笛子演奏家、作曲家陆春龄演奏的《今昔》一曲,是以作者亲身的经历为题材,从笛声中传出的凄楚深沉音调,诉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自己痛苦的往事;紧跟着他又以欢快铿锵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歌颂了幸福的今天。曾经到过东南亚、东欧、北欧等二十多个国家访问演出的陆春龄,用印度民间笛子、法国马赛民间三孔笛演奏了外国的民间乐曲。
在演奏会上,江南丝竹乐老前辈、笛子演奏家金祖礼老先生,吹奏的江南最流行的古曲乐曲《雨雪》、《熏风曲》等节目,天津人民歌舞剧院笛子演奏家刘管乐、河北歌舞剧院笛子演奏家梁培印和刘立仁演奏的《荫中鸟》、《卖菜》、《顶嘴》等曲目,也都表现了各有特色的艺术技巧,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赞扬。刘管乐吹奏的《荫中鸟》,在他的手指起伏之下,使人们婉如在自然幽静的大森林中,欣赏了百鸟齐鸣的优美图景。后起的青年笛子演奏家,也在会上演奏。安徽艺术学院的黄锡麟和天津音乐学院的陆金山演奏的《欢乐的田野》,江南田野风味很浓。上海音乐学院谭谓裕的吹奏也别具一格。(附图片)
笛子独奏。表演者霍伟 新华社记者 唐理奎摄


第4版()
专栏:

南京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工厂
积极开展妇女保健工作
新华社南京27日电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在做好妇产科门诊和住院工作的同时,医务人员还坚持深入农村、工厂,积极开展妇女保健工作,如进行疾病防治,巡回医疗,帮助生产部门建立和健全基层妇幼保健组织,培养基层保健人员等。
这个妇幼保健院的医务人员,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特别重视妇女月经期、孕期、哺乳期中的劳动保护。他们经常掌握一些生产单位妇女的体质和经期孕期情况,帮助车间、生产队干部根据不同情况妥善安排她们的劳动,从多方面照顾她们。如南京无线电厂在妇幼保健院的协助下,坚持实行月经卡片和孕妇挂牌制度,几年来没有发生过妊娠中毒、横位难产或子宫病,也没有一个女工因为劳动安排不妥而早产、流产。
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特别重视农村保健工作,定期派人到公社、生产队去,协同生产队保健员到社员家庭去访问,掌握女社员的经期情况,动员女社员进行产前检查和接受新法接生,同时宣传经期、孕期、产期、产后期、哺乳期的卫生常识。南京市郊紫金山公社的十二个生产大队,在保健院医务人员协助下,百分之百的孕妇都在产前作过多次检查,并且接受了新法接生。这个公社的马群生产大队有一个妇女名叫陆月英,过去四胎都是难产,当她怀第五胎时,保健人员亲自上门为她进行了七次产前检查,安胎转位,终于平安地生下了一个白胖胖的孩子。这个大队的妇幼保健员在保健院主任医师刘式曾和助产士陈祖昭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保健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单今年9个月时间中,这些保健员用新法接了九十个婴儿,没有发生过产妇和婴儿的死亡。
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还安排人员,到公社、工厂开展妇科普查工作。去年以来,他们已作了一万八千多人次的妇科普查和重点妇科病的预防检查。在全面普查中如果发现病人,就配合公社、工厂的保健组织及时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今年他们在紫金山公社普查中发现的一些患者,90%以上都已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有的已治好,有的正在追踪观察疗效。有的患有早期症状不明显的危症的妇女,也得到了及时的医治而转危为安。
医务人员在深入农村、工厂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群众观点,进一步认识到保健工作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意义,有些医务人员改变了过去重治疗轻预防、重临床轻保健的片面观点,更加热爱保健工作,表示决心面向工农业生产,为保护妇女劳动力的健康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第4版()
专栏:

参加阿尔巴尼亚妇联代表大会后
我妇女代表团回到北京
新华社27日讯 应邀参加阿尔巴尼亚妇女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在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杨蕴玉率领下,今天下午乘飞机回到北京。
全国妇联主席团委员、书记处第一书记罗琼,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曾宪植,书记处书记郭建、吴全衡、黄甘英等到机场欢迎。
前往机场欢迎的还有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雷兹·马利列的夫人、一等秘书柴乃利和夫人等。
新华社地拉那26日电 应阿尔巴尼亚妇女联合会的邀请前来参加阿尔巴尼亚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在团长杨蕴玉率领下,今天中午乘飞机离开地拉那返国。
到机场欢送的有阿尔巴尼亚妇女联合会中央理事会主席维·卡博,副主席叶·特雷齐和秘书长?·穆夫蒂乌。妇联主席团委员?·霍查和费·谢胡,阿中友协理事米·特雷斯卡等。
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夫人赵瑞轩也到机场欢送。
代表团在阿尔巴尼亚逗留期间,除应邀参加了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外,还访问了首都地拉那和发罗那、科尔察、爱尔巴桑等地。代表团在阿尔巴尼亚妇联主席维·卡博陪同下,参观了工厂、学校、农业合作社,并同各地的妇女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见。发罗那、科尔察和爱尔巴桑城的妇女们分别组织了妇女大会,欢迎中国妇女代表团。


第4版()
专栏:

波兰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到京
新华社27日讯 为主持波兰工业展览会的闭幕,波兰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约·库丁今天乘飞机来到北京。到机场欢迎的,有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李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席冀朝鼎等。
波兰驻华大使馆参赞傅拉托,商务参赞柯拉尔,波兰工业展览会副主任瓦尔齐凯维奇、查尔?茨基等也到机场迎接。


第4版()
专栏:

全国篮球甲级队联赛
第一阶段分区预赛全部结束
11月15日在北京天津进行第二阶段决赛
新华社27日讯 1961年全国篮球甲级队联赛第一阶段分区预赛第三个竞赛区——杭州竞赛区的比赛,已经在26日结束,获得男子组前三名的是北京青年队、辽宁队和黑龙江队;获得女子组前三名的是上海一队、江苏队和北京青年队。
至此,第一阶段分区预赛已经全部结束。另两个竞赛区——武汉和西安竞赛区在25日举行完最后几场比赛以后,男、女前三名也已揭晓。
武汉竞赛区男子组前三名是“八一”队、四川队和北京部队队;女子组前三名是煤矿队、“八一”队和四川队。
西安竞赛区的前三名,男子组是江苏队、“前卫”队和天津体育学院队;女子组是广州队、河北一队和黑龙江队。
各个竞赛区的前三名连同北京体育学院男、女一队共二十个队,将于11月15日开始在北京、天津参加第二阶段决赛,争夺今年全国篮球甲级队联赛男子组和女子组的冠军和其他名次。


第4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总统府画家杜拉和夫人回国
新华社广州27日电 应中国印度尼西亚友好协会邀请前来我国访问的印度尼西亚总统府画家杜拉和夫人,24日从杭州到达广州,今天离开广州回国。
杜拉和夫人抵离广州时,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广州分会常务理事胡一川等前往迎送。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广州分会副会长华嘉、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黄新波曾设宴为客人饯行。
客人在广州期间,曾参观了广州美术学院、佛山市和石湾陶瓷厂。


第4版()
专栏:

墨西哥和平人士塞瓦略斯去外地访问
新华社27日讯 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墨西哥和平人士塞瓦略斯夫妇和塞哈女士,今天离开北京去外地访问。他们将在访问上海等地后回国。
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周而复26日晚上曾设宴招待客人。


第4版()
专栏:新疆通讯

帕米尔漫步
新华社记者 谈风
远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我国唐朝著名旅行家玄奘曾翻过帕米尔高原西去印度。他描述当时帕米尔风光说:“春夏积雪,风寒飘劲,畴垄泻卤,稼穑不滋,既无林木,惟有细草,时虽暑热,而多风雪。”今年夏天,我们亲身来到这里,觉得他描写的十分逼真。
我们离开新疆南部喀什噶尔古城时,城里鲜嫩的红樱桃已经上市,街旁槭树绿叶成荫,行人挥汗不停。想不到走出一百多公里,到帕米尔山区,却是四季难分的季节:说是冬天,潮湿地带已铺上绿草;说是春夏,却经常大雪纷飞,顷刻之间会把千山万岗堆成银色世界。上午还是满山阳光,下午却一片阴云掠过,立刻冷风骤起,雹霰纷飞,打的人出不得帐篷,穿着厚厚的鸭绒衣还嫌冷呢。怪不得我们老是看到,当地牧民在夏天大太阳底下还披着棉衣。
万山千岗银蛇飞舞
这里是帕米尔最高的地方,公格尔、公格尔九别、慕士塔格三座拔海七千五百米以上雪峰,鼎立在这不过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区,帕米尔高原最高峰——拔海七千七百一十九米的公格尔峰披着雪衣,更挺拔在群峰之上。晴朗的日子,朵朵白云时常萦绕在山头,远远望去,整个山峰宛如一座冰雪凝成的巨塔,穿过云层,直上九霄。高山是白的,冰川是白的,云也是白的,飘起雪来,分不清天地,一片冰雪世界。据气象工作者估算,在公格尔山区拔海六千米以上的山上,每年降雪量约有二十米厚。山头严封在冰雪之下,无法见到它的真面目。
在雪岭相连的群山中,冰川汇集,形成了东帕米尔冰川的中心。仅分布在南坡的就有几十条大冰川,有的冰川长达一二十公里。在阳光照耀下,远望冰川像一条条飞舞的银蛇,伏在深深的峡谷中,走到跟前,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冰川表面极不规则,巨大的冰塔高达十几米,冰锥林立。最壮观的,要算冰川最低部分——“冰舌”了。巨大的冰川尾部伸到拔海五千米左右的地方,由于温度升高,冰流突然中断,吐出一道长长的冰舌。在宽约数百米的“舌尖”上,逐渐消融的冰水从十来米高的冰上流下,遇冷结成冰柱,年深日久,长长的冰柱成排倒垂而下,形成一面巨大的冰帘,晶莹夺目,像走进了一座水晶宫殿。
想像中,冰川该是河流冰冻的样子,其实冰川完全是由结构很紧的粒雪组成的。高山上面,积雪年年增厚,万年不化,形成冰雪积累的“雪原”。“雪原”中积雪靠自身的压力,被压成粒雪,顺着山坡缓缓向下推移,到了峡谷边缘,便滚塌而下,注入冰川。这种滚塌现象在科学上称为“雪崩”。雪崩的力量很猛,而且在山高坡陡的公格尔山区异常频繁,当地牧民在几十里外,常常听到从山上发出“轰隆隆”的巨响,这就是“雪崩”的声音。一次“雪崩”能把数千吨,以至数万吨的冰雪推下山岗。冰川的源头靠着这种自然的补给,雪量增加,并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每年十数米到数十米)把巨量冰雪运到雪线以下。在阳光照射下,坚冰化成流水,汇成大河,从帕米尔一泻千里,灌溉着塔里木盆地数百万亩绿洲。
高山盛长野草野花 飞禽走兽来往山间
在这一年四季飘雪的地方,人们会以为生物很难存在。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在山溪旁,拔海四千米的山腰上,甚至在靠近雪线的地方,都看见有大片的野草野花,各种高原野牲动物来往山间,另有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
在高原上生长最多的是一种豆科花草,样子像苜蓿,柯尔克孜人叫它“罗合带”(野苜蓿)。凡稍带潮气的地方,它就能生长繁殖,蔓伸得很长,茎开小花,五颜六色,密密层层,像铺在山野上的花毡。这种草适应自然能力很强,6月天刚有暖意,它就滋芽出土,寒风吹不雕,大雪压不倒。因为高原冬长夏短,它的发育阶段极其紧凑,出生一个月,刚刚伸出两三个枝蔓,便急急忙忙开花结实,严霜到来之前,它已把花籽随风散落在山野上,完成了自身生长和繁殖后代的任务。“罗合带”肥嫩多汁,牧民把它当作为羊群催膘的好牧草。在离水面一百多米高的小山头上,我们看到一种针状草,上有阳光曝晒,下无水分供养,它却一面靠着它的针状细叶,抗御炙热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一面把发达的根须伸得很广,周围落下一点雨雪,便能很快吸收来养活自己,整个夏季保持着绿茸茸的枝叶。
我们在高山上走几步路就要喘气(因为缺氧),可是站着像座小坟的大鹫鹰和野鸭、山鸦,却能长时间地在拔海几千米高空中飞翔,高山绿草溪边,各种鸣声悦耳的翠鸟跳来跳去,显得多么健康活泼。
在拔海四千多米的雪线附近,一种雪山上特有的禽类——雪鸡,常常成群结队地在那里游荡。长在岩石夹缝间的“西瓦克”(柯尔克孜语——一种蒿草)是雪鸡最喜欢的食料。雪鸡的尾巴比家鸡长,羽毛也比较美丽,双翅已经退化,只能从山头向低处飞,但奔跑异常敏捷。在崎岖的山坡上,我们累得喘不过气来也追不上。随着冬季到来,大雪封山,雪鸡也跟着下了山。当地牧人除了用枪打以外,喜欢用细鬃绳结成的连环活套来捕捉。捕时,在套的前面撒上诱饵,远远的埋伏下来,雪鸡贪吃食物,往往上当,把脖子伸进套里,于是就被活捉。雪鸡肉味鲜美,柯尔克孜牧民有时把它驯养起来繁殖。
在帕米尔的公格尔山区,究竟有多少种野兽,现在还弄不清楚,已经确知的有黄羊、大头羊、旱獭、狐狸、鼠类、野兔等。雪线附近,山溪沿岸水草丰茂之处,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大头羊经常成群的在山野奔跑,渴饮山中泉水,饥食河边嫩草,遇到危险立刻跑进山里。这种羊的头特别大,两个又粗又长的角从头上弯到脖子下,比江南水牛的角还要粗大,像两根弯曲的拐杖。休息时,先用两只角抵住地面,身子才伏下来。有一次我们在山坡上拾到一个羊头骸骨,一个小伙子举起来还很费劲。这种羊身躯魁梧,高一米左右,重一两百公斤,差不多和两三岁的小牛一样重。但是它奔跑起来非常迅速,纵跳自如,很不容易捕捉。
天鹅产卵孵雏地——“天鹅岛”
在公格尔九别、慕士塔格山下,有几个相连的高山湖泊,面积有十数平方公里,水面的高度在拔海三千五百米左右,像举在空中的巨大茶杯。其中面积最大的叫作“喀拉库里”,是柯尔克孜语中“黑水湖”的意思。其实湖水并不全是黑色的,除深达几十米的水底因无植物呈黑色外,湖面大部是浅蓝、碧绿、草绿色。逢着阳光灿烂的上午,从附近山头向下望去,整个湖面在周围雪山的陪衬下,像一块望不到边的彩色地毯,浮在水面的天鹅、野鸭,仿佛是绣在地毯上的图画。傍晚,晚霞把雄伟的慕士塔格山雪峰染成玫瑰色,倒映在湖中,随着微波展动,给人一种似乎置身仙境的感觉。
最有趣的是湖中心有一方绿油油的被称作“天鹅岛”的小岛。这个只有百十来平方米的小岛,距岸边最近的地方有一百多米远。岛上长满野花野草,一种褐色的天鹅栖息在这无人的岛上。每年春天,连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柯尔克孜族牧民,也不知道天鹅从哪里飞来,它们成双成对地寻找水草丰茂、人兽不能侵害的地方落脚。这个小岛便成了天鹅理想的安家地,它们安心地在岛上作巢,生卵孵雏,繁育后代。冬天到来之前,小鹅长大,又成群结队地越过高山,飞往温暖的地方。
同行的几个“探险家”,曾利用休息时间,伏在灌满空气的气褥子上,飘到岛上去“侦察”了一番,发现这个小岛是鸟的乐园,岛周围为湖水环绕,野兽不能到,四面有高山屏障,既避风,又暖和,水草丰美。每当傍晚,天鹅、野鸭和各种小鸟觅食归来,懒洋洋地在草地上休息、嬉戏、歌唱。低洼的草滩是它们夜宿、孵卵的地方。在繁殖盛期,大小鸟卵遍岛皆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