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帮助生产好的工厂发展生产
太原通过产品评比鉴定,对质量好、成本低的工厂充分供应原材料;一些技术差、产品质量低的单位,在未改进以前暂不组织生产,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新华社太原电 太原市最近结合产品展览、评比、鉴定工作,选定产品质量好成本低的厂,生产今年第四季度的日用工业品和小商品。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单怕货比货。”太原市最近展览了当地十六类、三百五十种日用工业品和小商品。同时,也展出外地同类型的产品。每种产品都标明出厂单位和价格。各类产品放在一起、好劣分明,任人品评。有些工厂的职工看到各兄弟厂和外地产品的优点和自己产品的缺点,就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太原皮革厂、北城区工具厂等单位,由厂党委书记、厂长领着工人们到展览会,比较本厂的产品同外厂产品的质量、成本。北城区工具厂最近参照上海图纸制做成一批克丝钳,同当地兄弟厂比较可称好产品。但是,这个厂的职工们看到上海、沈阳、安阳的克丝钳,式样和规格都比自己的好。工人们当场把外地的各种钳子的规格尺寸量好,绘出图来,回去改进。太原铝品制造厂生产的铝锅同天津铝品厂的铝锅原料和产品式样都相同,但锅的出厂价格每个比天津的高二元左右。这个厂便设法从改进管理和操作入手,来降低成本。根据这些情况,市商业部门和生产单位组成评委会对许多日用工业品和小商品进行了评比、鉴定。全市有十九个生产单位、二十八种产品,达到国内同类型的名牌产品的质量标准,其余产品也都按质量、成本高低,分别评为上等、中等、下等。
有关部门从评比、鉴定日用工业品和小商品中,摸清了哪些工厂和手工业社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好,生产的产品质量好成本低,就充分供应原材料帮助他们扩大生产。一些技术条件差,产品质量过于低劣的单位,在产品质量未改进以前,暂不组织生产,避免浪费,促使这些厂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因此,今年第四季度安排的二百零八种日用工业品和小商品,质量比较好,成本比较低。商业部门已分别同有关的工厂签订了购销合同。


第3版()
专栏:

四平专区为农村增产物美价廉日用品
浑江小五金厂挖掘原料潜力增产农村过冬用品
本报讯 据吉林日报消息:四平专区许多手工业厂(社)在安排生产的时候,兼顾城乡需要,优先生产农村需要的日用品。并且在生产中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
在生产中,许多厂(社)注意从多方面解决原料问题。伊通县有的厂(社)和农村人民公社挂钩,购进二十多万斤柳条,生产出条筐、柳罐、簸箕等四万多件,供应农业生产需要。全专区有十三个厂(社)设立了门市部,开展了以旧换新,以产品换原料的业务,扩大了原料来源。原料得到保证以后,许多产品的产量有很大增长。全专区9月份生产窗户纸四十一吨,满足了需要。泥盆、面箩等产品9月份比8月份增长一倍多。下半年以来,仅铁锅、菜刀、棉鞋、棉帽等五十个主要品种,已经生产出一百一十八万多件,大部分调往农村。
为了生产更多更好的日用工业品供应农村需要,许多手工业厂(社)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送到农村去征求农民意见。许多产品的生产注意了发扬传统的生产方法。生产窗户纸普遍采用手抄,增强了纵横拉力,克服了透连现象。泥瓦盆的生产也采用了传统的闷窑烧青盆的方法,淘汰了串窑烧红盆的方法,提高了泥瓦盆质量。为了使农民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各手工业厂(社)在增加生产、提高质量的同时,还发动工人想办法降低成本。怀德县公主岭镇有的手工业厂(社),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又降低成本,实行了“三包”、“四定”和超产优质奖励的办法,并且健全了责任制度,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目前已有三十多种产品的出厂价,分别比过去降低5%到30%。
又讯 吉林浑江市小五金厂根据农民日常生活和今冬过冬的需要,从各方面挖掘原料材料潜力,增加生产。他们通过和大厂协作,利用给外厂加工剩余的边角料,解决了生铁不足的困难。他们还发动全厂职工根据不同产品,好坏材料搭配使用,使生铁损失率由20%降低到9%。五金工段工人用生产大勺剩余的薄铁板生产了大批鞋云子、泥抹子、小铁勺、炉铲子等。全厂原料材料利用率由过去的80%提高到98%。
寒冬迫近,为了提高防寒用品产量和质量,这个厂组织工人不断进行工具改革。如过去用砂型铸造炉具,一天能生产半吨铁的炉具,还有炉盖不平、砂眼多等毛病,通过学习外地经验,实行了炉具硬模化,现在每天能生产一点二吨生铁的炉具,炉盖平滑、质量也好。


第3版()
专栏:

思想作风不一样 生产效果大不同
井陉三矿二采区干部依靠群众,加强管理工作,上下同心克服困难,今年以来月月超产;一采区由于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没有依靠群众坚决向困难作斗争,生产计划完成得不好。
本报讯 据河北日报消息:河北井陉三矿一采区1至9月份的原煤产量没有完成国家计划,每工效率平均一点六五吨;二采区1至9月份的原煤产量超额9.68%完成了国家计划,每工效率平均三点一五吨。
两个采区的生产为什么相差这样大呢?是一采区的条件坏、二采区的条件好吗?正相反。一采区是三矿的一个大采煤区,采、掘队都在东区一八三上山地区,那里虽然顶板压力较大,有水,条件有些困难,但是可采的煤全是厚煤层,并且有运煤溜子、绞车、割煤机等机械;从技术力量和干部配备上,也不比二采区差。二采区全区采煤队都在西区一六零平巷已经采过的老空区找煤,煤层薄,顶板、地板高低不一致,地质变化大,断层多,并且还有空水、淋头水。因为旧巷多,老空多,运输不便、通风不好,而且不宜使用机械。
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是思想作风不一样。二采区的干部在生产中,总是以身作则,带头干。今年2月份,这个采区刚由东区搬到西区一六零平巷时,工作面条件不好,运输巷道堵塞,积水有一尺来深,轨道被埋得严严实实,棚子东倒西歪,电车头每次只拉四个煤车,还经常被坏棚子给卡住。采区党总支书记路克廉、区长王白旦,就带头在没过膝盖的水里,同工人一起推车,挖水沟、换棚子、整修巷道。大家看到书记和区长这么干,劲都起来了,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沟通了水道,修好了巷道,运输效率提高了一倍,当月超额18.93%完成了任务。
一采区的领导干部虽然也是辛辛苦苦地工作,但是由于在办公室研究得多,深入现场和群众一起解决问题少,因而使许多措施不能实现。
“困难不怕大,就怕你害怕”。二采区的绝大部分干部和工人这么认识。他们承认困难,分析困难,认真研究克服困难的方法,因而踢开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今年9月份,一零一采煤队担负着整修一条旧运输巷的任务。这条巷直接关系着全区的采掘衔接,但是条件很困难,满巷碎矸子,顶部塌的很高。在这种情况下,采区干部在工程没有动工之前,就和技术人员一起到现场召开老工人、班组长座谈会,研究克服困难的具体办法,并向接受这项任务的一零一采掘队详细交底,组织职工实地观察研究克服困难的措施。运输坑木得经过一个七米多深的直上直下的小井,用人工一根一根地向上拔,影响生产。采区领导方面就召开老工人座谈会寻谋问计,用小电车代替人工运坑木,提高了坑木运输效率,保证了工程进度。工人们还创造了打钎子木的先进操作方法,在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加快了进度,保证了质量,按期完成了整修工程。
一采区在采四层煤时,确实遇到了黄土顶、底梁铺得不好,容易冒顶,顶板不易控制的困难。如果他们依靠群众认真调查研究,改进搭棚子的方法,加强管理工作,顶板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至少是可以减少的。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从思想上就认为自然条件不好,没有办法克服,放松了主观努力,因而,事故不断发生,生产越来越被动。
在管理工作上,二采区从总结群众经验入手,逐步建立了交接班、工程规格质量验收、工具保管、岗位责任制等制度。例如在老空区找煤,由于顶板压力大,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搞好巷道维修,保证安全生产,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他们通过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立了巷道分段维护自我验收的制度,采用分班分段,包干负责的方法,保证了安全生产。
一采区也制订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在制订时,没有认真发动群众讨论,总结群众的经验,加上在执行中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度,以致有些制度流于形式。例如为了使机电设备运行时及时注油,过去曾添了几十个油筒,由于没有专人负责管理,大部分都损坏、丢失了,注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
最近,井陉三矿领导方面帮助这两个采区的干部总结了经验教训,并且组织全矿各采区干部讨论。现在,一采区领导干部,经过学习二采区的经验,对照检查了自己的工作,思想认识已有提高,他们正在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生产管理,生产正在好转。


第3版()
专栏:

备足原料材料 供应秋后旺季市场
梧州手工业社安排冬季生产
本报讯 广西梧州市手工业管理部门和各生产单位,积极安排和落实冬季生产任务,厉行增产节约,以迎接旺季市场的到来。
许多手工业厂、社都组织了力量,加强原料材料采购第一线,为第四季度的生产备足原料。最近,由手工业联社供销经理部负责人率领,包括藤竹、木器两个行业手工业社的领导干部、供销人员等一行人,到苍梧六堡等地采购原料,目前已采购二三十万枝竹子、三十多万斤石斑木。文教用品行业的七个合作社生产的产品品种多,需要的原料种类复杂。这个行业的各手工业社就采取多种多样办法,增加原料材料的来源。例如,棋子社的正、副主任和业务员,9月下旬曾到梧州专区各产地调查棋子木的分布情况,先后同苍梧县的梨埠、木双、旺甫、石桥等地签订了二十五万根棋子木的供销合同,这批原料材料足可用到11月中旬。筛斗社9月中下旬,便派干部和部分社员到苍梧加工调运木片,10月份生产所需要的木片已基本解决。毛笔社生产各种毛笔需要毛料,他们派人到外地采购和游街串巷上门收购,现在毛料供应已源源不断。
为了进一步满足冬天旺季市场的需要,市手工业部门早在9月底和10月初,就先后召开各种专业会议,一方面调查当前市场需要,一方面摸清社内生产潜力,按品种按行业逐个落实了冬季生产计划。


第3版()
专栏:

上海用废棉下脚制成人造丝原料
本报讯 利用废棉下脚制造粘胶人造丝的原料——棉浆粕,已经在上海市试制成功。
所谓“废棉下脚”,就是棉纺厂在生产纱支过程中产生的车肚地弄破籽和轧花厂的脚绒。这些东西,由于杂质多、纤维短、垃圾多,以前一直没有好好利用。今年上海市纺织原料公司进一步研究了废棉下脚的性能,发现它可以用来制造粘胶人造丝,就收集了一部分废棉下脚,委托群跃制棉厂制成短绒,然后交给华丰第一棉纺厂进行试验性生产。群跃制棉厂和华丰第一棉纺厂的职工非常重视这项试验,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试制成功,质量和一等品的棉浆粕相同,可以用来制造白度较好、强力较高的粘胶人造丝。目前,华丰第一棉纺厂已经正式大量利用废棉下脚生产棉浆粕,供应安乐人造丝厂生产人造丝。


第3版()
专栏:

贯彻优质优价政策收购新棉
射洪提高棉花验级技术实行民主评级
英吉沙商业局改进作风注意分等分级
本报讯 四川射洪县商业部门在收购棉花工作中,认真执行“按质论价、分等论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加强棉花检验工作,促进了各生产队把优质棉花卖给国家。目前已入仓的棉花,经过仪器和熟手抽查复验结果,证明符合“按质论价、分等论价、优质优价”的要求,群众反映很好。
射洪县今年设置的棉花收购点比去年增多,7月份又新训练了一批棉花检验技术人员。新增加的棉花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一时跟不上需要,商业部门便采取“以师带徒、以熟带生、包教包学、巡回辅导”的办法,提高验级人员的技术水平。
为了做好今年的棉花检验工作,各收购站都成立了评级小组,由工、农、商等有关部门组成,并聘请有经验的老农参加,由各级主管财贸工作的干部担任组长,负责指导验级工作,正确贯彻价格政策。在验级过程中,如果群众有异议时,完全可以复评复验。目前,全县三十个收棉点都设立了民主评级室、意见台、接待室,专门为评级服务,并添置了电测器、台磅、检验尺等必要的设备,还请棉农代表参加意见,基本上做到了检验准确。
本报讯 新疆英吉沙县商业局棉麻经理部认真贯彻收购政策,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促进了收购新棉的工作。到9月中旬统计,全县已收购新棉三千多担。
为切实贯彻收购政策,作好今年棉花收购工作,8月下旬,县商业局棉麻经理部便召开了公社各大队棉农代表参加的短期训练班,组织学习了优质优价,分等论价的价格政策和摘棉技术。参加学习的棉农代表回到各生产队以后,反复向社员讲解了收购政策,认真传授了摘棉技术,对精细采摘和及时出售棉花起了积极作用。
为了作到正确分等分级,贯彻优质优价政策,收购部门除重视加强对验收人员的思想和政策教育外,还在收购站设了民主评级台,陈列出各级棉花的标准样品,由售棉单位和验收人员一起对照标准样品民主评级,做到评级公平合理。
商业收购部门还特别注意改善了服务态度,在收购地点安排了人畜休息的场所,并备有茶水招待,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收,随收随付款,检验、过秤、付款动作快,不耽误群众的时间。


第3版()
专栏:

出售余粮第一名
本报记者 张贵明
10月19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湖南郴县栖凤渡公社朱家湾大队第七生产队的社员李大生,就挑着箩筐,匆匆赶到了生产队仓库的门口。他望了望四周,看到别的社员还没来,显得格外兴奋,自言自语地说:“我总算抢到了第一名。”
原来,昨天晚上,生产队里开了一次社员大会,讨论卖余粮的问题。这个生产队今年生产搞得好,去了征购粮、种子、饲料等,把其余的粮食按劳动日分给社员以后,绝大部分社员家庭都有余粮。李大生家只夫妻两人,就分得粮食一千八百多斤。现在,他一听队里讨论卖余粮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和灾区农民,就想:“分给自己的粮食,吃用不了,应该卖给国家一些。”
这几年来,李大生亲眼看到国家建设真快啊,就拿县城——郴州来说,过去只有几条小街小巷,现在呢?农业机械厂,农药厂,化肥厂都办起来了。他们这个生产队,今年就用了工人们造出的几百斤化肥,一百多斤农药,取得了丰收。因此,他就联想到工人不种田,粮食就得靠农民供应,有了粮食,他们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工业品支援农业;我们国家这样大,今年我们这里丰收了,别的地方还有受灾的,我们也应该支援他们。
他想到这些,就决定在会上第一个报名,卖上几百斤余粮。但是,当他正准备讲话的时候,生产队长李贵兴却第一个报了名。李大生一看再也不能放过讲话的时机了,就马上高喊:“我卖五百斤!”顿时,会场非常活跃,很多人都争着出售余粮。
这天晚上,李大生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睡。他想:今晚报名卖余粮没有争上头名,明早送售余粮,我一定要抢上头名。现在,李大生确实已经是争得送售余粮的第一名了。他站在生产队仓库门口的小坪上,满脸堆着笑容,请保管员李秋得给他称出了应分的余粮,就挑着担子,向栖凤渡国家粮站走去。他的后面,又陆续来了许多卖余粮的社员。


第3版()
专栏:

友谊粮的故事
本报记者 郑志标
寒露到了,江南的田野万里稻香,农民所指望的一个较好收成的日子到来了。
我来到浙江省钱塘江南岸的余姚县,立即为这里的一片繁忙景象所吸引。街头巷尾,人拥人挤。商店营业员按照顾客心意供应日用品或生产资料;银行储蓄营业人员收钱付款忙个不停。更热闹的地方,还是城北粮食收购站。这里挑的抬的,人进人出,挨身碰面,说说笑笑,分外热闹。
这天,丰南公社二高生产队社员张爱凤,肩挑一担稻谷来到了粮食收购站。她一到门口就向收购站同志嚷道:“阿拉(我)的谷先秤!”
收购站同志看她那个急样子,只好先秤她的稻谷。
“张爱凤余粮……”
“余粮?”张爱凤显然不十分称心,她不满足地说:“阿拉生产队才不叫余粮哩!”
“叫什么?”收购站同志想问个明白,便于做账入册。
“友谊粮!”张爱凤自豪地说:“我们都把余粮叫友谊粮。”
“用水不忘掘井人,引水思源海样深”,张爱凤越说越高兴。当她说到二高生产队二十六户人家,今年早稻除缴完公粮以外,每户还分得超产粮五百多斤之后,勾引起她一段情意深长的回忆。
那是今年6月10日,也是农历4月27日,正当早稻苗秧还青发棵的时候,无情的旱灾袭击来了,烈日曝晒,姚江六米深的水,想不到一家伙被蒸发得干干的,稻田干了,苗秧也开始发黄……情势万分紧急。这时,工人们来了,运物资,送器材,建水站,装电动机、抽水机,各种抗旱工具震动了姚江两岸。四明湖连续启放的水,像甘露一样注入广大田野里,人们真是欢喜若狂。可是,正在这个时候,突然电动机停了。当人们围着那些电动机急的团团转束手无策的时候,余姚电厂的蔡廷华老师傅赶忙抢修,直到电动机转动了,他才松了一口气去休息。社员们深深感觉到,抗旱斗争的胜利,全靠工人老大哥,工人为农民兄弟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是说不尽道不完。
这时,粮食收购站的同志送给张爱凤一张取款凭单,她领回售粮钱,看着四周的人群,自言自语说:“他孩子阿爸说‘赶早去争头名’,谁料到大伙比阿拉还更早。”


第3版()
专栏:广东通讯

名牌——辛勤劳动的成果
——广州陈李济制药厂保持传统产品质量的经过
本报记者 黄毅坚
今年9月,广州陈李济制药厂把他们生产的苏合丸、抱龙丸、理中丸三种丸药,送去参加广东省、广州市1961年度轻工业名牌产品的第二次检查鉴定。结果,三种丸药都被鉴定为“传统名牌产品”。
陈李济制药厂,成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制药行业中,他和北京的同仁堂、上海的雷久堂制药厂齐名。这个厂生产的苏合丸、抱龙丸和理中丸,是有名的“招牌货”。前两种是急救药,后一种则是有名的强身滋补药。为什么陈李济药厂生产的这些丸药,能够驰誉历久不衰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记者最近到这个厂里作了一次访问。
跟厂里的制药技师黄超一起,我们顺着生产流程,先到整理车间去。车间里堆放着各式各样的药材,工人们有的用尖刀刮除药材的皮、毛;有的用剪刀剪去药材的根、节;有的用较大的钑刀把药材钑成片;……一切都是手工操作。“为什么不改革一下呢?”我心里在嘀咕。工段长潘均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他就含笑地问我:“我们这个车间的操作很落后吧?你看,我们全靠十个指头干活。”说着,伸出了双手。“要是有这样一个机器就好了——药材放下去能自鉴别真伪,又能按照整理的要求,该剥皮的剥皮,该剪节的剪节……。”说话的是一个中年女工,她手中拿着一株草药,正在把上面的节一个个剪出来。我说:“连节一起用不成吗?”她拿着那株草药对我解释说:“这种药叫麻黄,是发汗药,不过能发汗只是枝干,根节却是止汗的,如果贪省事,混在一起用,一发一止,发汗的作用就抵消了。”
从整理车间过去,是制药车间。制药车间分两边,靠入门右手边那座古老的大石磨最引人注目。这座传统的古老的大石磨,正在依赖着现代化发动机所发出的动力,缓缓地转动着。石磨后面靠近墙壁的地方,五古老的石臼排成一字形,正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动机的皮带的运转,有节奏地一下一下舂着已经焙过的药材。石磨的前面,则是完全现代化的自动筛粉机在急速地旋转。车间里有两个工人正在巡回地管理着所有的设备。黄技师指着那个年纪较老的工人向我作了介绍。这位老工人叫李容,进厂三十多年了,他从前辈老人学得一手凿磨纹的技巧,别人凿的磨纹,磨出来的粉只有一半可以过筛,他凿的磨纹,磨出来的粉80%可以过筛。但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把石磨改成风尘磨。于是就靠前去问他,这个石磨比起风尘磨来怎么样?他说:“我们也用过风尘磨,论速度是风尘磨快,也省劲。石磨磨一天就得凿一次纹,但是滑度好,对产品质量有保障。”从这里我又体会到:在这个厂里,无论是传统或者是革新,它都是统一在保证产品质量这个前提下的。
制药车间的另一边,是专门泡制药材的,那里起初也有许多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在这个厂当了四十七年制药工的老工人曾厚告诉我,“十蒸九晒”是泡制药材的传统方法。他带我去看泡制生地。原来把生地泡制成熟地,一共要七八天时间,第一天用水蒸一天,第二天渗进米酒晒一天……不多不少,正好是十蒸九晒。据说只有这样泡制,生地所含的一种对身体不利的成份才能消失。听几个老工人说,各种生药材,都要泡制成熟药材,才能用来制造成药。泡制药材的方法也很复杂,有浸,蒸、晒、焙炒……等多种,运用时要因药而异。据说泡制药材是否得法,对产品质量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难怪这个车间的工人,把传统的“十蒸九晒”当作座右铭。
一股甜蜜的焦糖味迎面扑来,我们已经来到了煮糖车间。我早就听说煮糖车间有个姓李的老师傅,四十年来未离开过煮糖锅,他看着糖的颜色就知道够不够焦(糖煮到含极少水分叫焦糖)。我们进去时,他正好在煮一锅蜜糖,他用一根尺来长的木棒,不停手地翻动锅里的糖汁,简直没有一点空隙可以谈一句话。我只得从旁的工人那里打听。原来混和药粉的糖,按照产品的质量要求,每一锅都要达到“炼蜜成珠”的标准。就是说,把煮好的糖汁,放到水里,可以凝结成一粒粒的糖珠,用手去拿也不溶化、不糊手。可是,为什么非要滴水成珠不可呢?晚上,等李师傅下班时,我赶快去问个明白。原来因为广东天气潮湿,药丸要特别干硬,才不易发霉;而只有用“滴水成珠”这样含极少水分的焦糖来混和药粉,制出来的药丸才够干硬。李师傅告诉我,在他之前,他的师傅是按照这个标准煮糖的,他接手后四十年来,也是按照这个标准煮糖的。可想而知,这种传统的煮糖标准,对保证产品质量是何等重要了。
我还参观了分粒,制蜡壳、包装等工段和车间,他们那里也是毫不例外地按照传统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的。不难理解,陈李济制药厂的丸药能够保持住三百多年的传统声誉,是下了不少苦功的。


第3版()
专栏:

珠江三角洲上的电力排灌网
1959年年底开始兴建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电动排灌网,第一期工程的二百七十四个电力排灌站,已经在今年5月基本建成,并在防洪、抗旱中发挥了作用。目前第二期工程正加紧施工。
南海县官山电力排水站内景一角
中山县沙溪人民公社圣狮大队社员正在电力排灌站旁边的晚稻田里除草
珠江三角洲电动排灌网最大工程之一——南海县樵北电力排水总站的排水闸(左)和船闸(右) 新华社记者 罗渺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