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关于农产品收购的几个问题
何畏 杨春旭

农产品分配和收购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农产品分配和收购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关系到全民的利益。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人人需要农产品;有些农产品如粮食,更是天天需要。我国的农产品分配和收购是有计划地进行的。实行有计划分配的中心环节是由国家统一掌握农产品商品部分的绝大部分,这就首先要有计划地进行农产品收购。国家通过农产品的收购,一方面满足农民出售农产品的要求,并且领导和帮助农村人民公社在集体生产单位内部合理分配自给性产品,安排好社员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把收购起来的农产品用来供应城市工矿区、灾区、出口和其它方面的需要,安排好非农业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国家的农产品收购工作是在城乡分配农产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收购工作的好坏足以影响全民利益,足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做好农产品收购工作,完成国家的农产品收购任务,对于保证市场供应,保证城市、工矿区的需要,保证轻工业的所需原料和出口的必需物资,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顺利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做好农产品收购工作,完成国家的农产品收购任务,是全党全民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

党和政府在粮食和其它重要农产品的分配和收购方面的一条总的方针是:城乡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兼顾。如何把这一条总的方针加以具体化呢?我们认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兼顾。既要照顾农村,又要照顾城市;既要有利于调动工人和城市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要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工农联盟。(2)国家、集体和个人兼顾。既要照顾城市工矿区、灾区、出口和其它方面必不可少的需要,又要照顾农民的生产可能和本身需要,合理安排国家收购和农民留用;既要照顾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个人利益和生产单位的集体利益,又要照顾整个国家的全民利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互依存,需要把它们更好地统一起来。农民出售一部分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给国家,支援工业,支援城市,支援灾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是符合整个国家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也是符合农民本身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工业、城市、灾区以及其它方面,采取措施,认真节约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使国家的收购任务不致过大,使农民留有必不可少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发展了,就能够进一步提供更多的商品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符合国家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3)丰歉调剂,留有余地。这就是说,在进行分配时,要留有余地,瞻前顾后,以丰补歉,余缺调剂,相互支援。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条件,我国的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的丰收、平收、歉收的不平衡性还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农产品的分配,特别是粮食、棉花、食油的分配,需要很好地做到丰歉调剂,留有余地。丰收的年份要为歉收的年份打算,丰收的季节要为歉收的季节打算,丰收的地区要为歉收的地区打算。如果在丰收的时候积累了周转库存和适当地增加了储备,那么,在歉收的时候和发生突然事变的时候,就能够应付自如。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生产要鼓足干劲,分配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地就可以取得主动权,留有余地就能够胜利前进。同时,还要在人民生活安排方面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计划用粮,细水长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消费上也要留有余地。如果全国人民每人每天节约半两粮食,那么,一年就可以节约一百多亿斤粮食。这对于支援国家建设、战胜自然灾害,是一个巨大的物质力量。(4)要在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分配方面,适当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产的,应当多得;同时增产的应当适当增购,以丰补歉。(5)中央地方兼顾,外地本地兼顾。在农产品收购和农产品调拨工作上,一方面,要照顾局部,另一方面,更要照顾全局,局部服从全局。在农产品调拨任务确定以后,应当实行先中央后地方,先外地后本地的原则。(6)贯彻执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在收购农产品时,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按照党和政府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合理规定农产品价格,不压级压价,也不提级提价。(7)坚持有计划地收购农产品和以计划分配为主的原则,推广农产品收购合同制度。(8)物质鼓励和政治挂帅相结合。在收购农产品时,除开必要的物质鼓励外,还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避免收购工作中的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偏向。
党和政府的从六亿五千万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政策,城乡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兼顾的方针是很明确的,也是很正确的。为了很好地贯彻执行这些方针和政策,应当按照当时当地的实际生产情况,合理规定农民留用和国家收购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具体数字和比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政策和任务正确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这里,政策是分配和收购工作的灵魂,任务数字是体现政策的数量界限。分配工作、收购工作以贯彻城乡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兼顾的方针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任务是根据实际情况和上述方针确定的,同时,贯彻执行上述方针又要以完成一定的任务数字作为结果,不能把政策和任务对立起来。当然,在具体执行中,任务和政策之间可能发生矛盾。有些人可能过多地照顾国家一头,从而收购任务可能偏大;有些人可能过多地照顾集体、个人一头,从而收购任务可能偏低。因此,在农产品分配和收购方面,要防止在执行政策、完成任务中的两种片面观点,坚持城乡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兼顾的全面观点,实现政策和任务的统一。有了正确的政策和规定了适当的任务,还要有执行政策、完成任务的正确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这就是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阶级路线和群众路线,要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没有正确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好的政策可能得不到贯彻,适当的任务也可能得不到圆满的实现。

有了正确的政策和任务,正确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剩下来的便是不失时机地、兢兢业业地把农产品的收购工作变为具体的行动,收到实际的效果。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搞好国家收购,同时安排好农民留用。这就是说:
要充分准备,抓紧时机,农产品一收下来,就很好地进行分配,及时组织收购,同时安排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把收获和分配、收购和安排以及加工调运,结合进行,全面搞好,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环节。为什么要特别注意及时呢?这是因为:秋收农产品占全年农业生产总量的很大比重,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工作很紧张,在这个时间如果不抓紧时机及时进行收购和安排,就有排不上队的危险;从农民方面说来,及时进行分配,很好地安排生活和生产,不但可以保证“三秋”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使农民知道分配多少农产品,做到心中有数,及早打算,安排全年,精打细算,把日子过好;从国家方面来说,及时地把农产品收购起来,及早知道实际收购多少,做到心中有数,及早安排和组织城乡供应,有计划地兼顾多方面的需要,切实作到留有余地。同时农产品的分配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集体和社员的留用,一是国家收购,要及时组织收购,就要同时安排留用;要及时安排留用,就要同时组织收购,否则就不能正确地作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兼顾。所以,“及时”二字,不但是农民的要求,而且是国家的要求;不但是安排好生活所必需的,而且是安排好生产所必需的。
要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在确实掌握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分配方案。制定分配方案的过程,就是发动群众弄清产量、贯彻政策、确定任务的过程。要合理规定农民留用和国家收购的比例,应当留给农民自用的一定要留下,应当国家收购的一定要收购起来,农民留用的和国家收购的都要落实。
安排农民生活,既要适当体现多劳多得、承认差别的原则,又要贯彻勤俭节约、留有余地的精神。要采取必要和可行的措施,教育和帮助农民,把粮食保管好,使用好,把日子过好。把秋菜收好、管好、使用好,把冬菜和越冬菜的田间管理做好,要充分做好明年春菜种植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品种,分期分批,一鼓作气,及时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及时地把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以及其它各种农产品收购起来,并且保证完成国家调拨任务。
及时开展“小秋收”运动,搞吃的,搞烧的,搞山货土产,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搞起来,并且充分地有效地加以利用。
在进行秋收分配的时候,要坚决依靠群众,搞好粮食过秤分配、过秤入仓的工作,确实统计粮食产量,并且及时上报。这是分配落实、贯彻执行农产品分配和收购政策的一个重要条件。

做好农村工业品的供应工作,是保证农产品收购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民是农产品的所有者,他们出售农产品是为了换回自己需要的工业品。国家通过组织工业品下乡,组织农产品进城,组织城乡物资交流,来满足农民的上述要求,从经济上巩固工农联盟。
国家供应农村的工业品,有两大类,一类是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药,等等;一类是农民生活用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以及医药卫生用品,等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对于安排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出售的农产品多了,对于工业品的购买力也就越大。目前,我国的工业品还不能充分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在工业品的城乡分配方面,除了农业生产资料是专门为农村组织生产、组织供应以外,对于一般日用品所采取的方针是,凡城乡都需要的尽可能先供应乡村,保证农民的需要。如果说,在分配农产品,特别是在国家收购农产品的时候,要给农民留下口粮、饲料、种子是安排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条件的话,那么,组织工业品下乡,供应农民的需要,也同样是安排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条件。农民有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又有用农产品换来的工业品,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就得到了全面的安排。通过分配、交换和消费,农民手中的一部分农产品(即商品部分)转化为工业品,国家手中的一部分工业品转化为农产品,这样不断反复、不断发展,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用工业品去支持农产品收购工作,促进城乡物资交流,这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工业品的供应工作上首先要求货要“对路”。农民不需要的工业品或者不适合农村销售的工业品,就不要盲目地往农村送。至于适合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也要考虑需要多少就运输多少。否则,就会造成“此处积压,彼处脱销”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要对农民的需要进行切实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产粮区、经济作物区、林区、牧区、山区、平原等地区对工业品需求的相同方面和不同方面;调查这些地区农民购买力的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等等。在调查研究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工业品下乡计划,确定什么地方供应什么商品,什么季节供应什么商品;确定什么地区供应多少商品,什么季节供应多少商品。社会主义商业是全国统一的经济组织,要发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无比优越性,加强工业品下乡的组织领导和计划部署,把经济工作做得深入、具体、细致,把工业品准确地及时地供应到全国农村的各个角落去,使农民买到他们所需要的工业品。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然会鼓励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从而也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物资交流,密切城乡关系。

农村集市贸易是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领导和管理下的自由市场,它是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的必要补充。开放农村集市贸易以来,促进了农业生产,活跃了农村经济,扩大了城乡物资交流,增加了农民收入。它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这说明党和政府关于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个政策。农村集市贸易政策包括开放和管理两个方面。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管理的道理:第一,是为了限制它的消极作用,消极作用虽然是次要的,如果不加强管理,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第二,计划分配是农产品分配的主要形式、基本形式,农村集市贸易只能是一种辅助的形式,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有利于农产品的计划分配,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因此,在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同时,要适当地加强领导和管理。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这就是说,该放的放,该管的管,放管的尺度以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原则。
目前,正是农产品大量收获季节,更要加强对农村集市贸易的领导和管理,保证农村集市贸易的正常发展,保证农产品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必须积极完成国家的统购任务,留用的部分和完成交售任务以后多余的部分,完全由自己处理,但是不允许进入农村集市。社员利用自留地生产的统购统销的物资,也完全由自己处理,但是也不允许上农村集市。统购统销的物资农民要出售的时候,应当卖给国家指定的商业部门。对于国家定购(派购)的物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员,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定购(派购)任务以前不能拿到集市上出售。对于完成国家定购(派购)任务以后的定购(派购)物资以及其他非统购、非定购(非派购)物资,特别是“小秋收”的零星农副产品和零星手工业产品,允许自由进入农村集市。
农村集市贸易是国家领导下的,不允许投机商贩参加的,限制在一定的短途运销范围以内的,按照国家规定政策范围和对象进行农产品交换的贸易。凡是符合上述原则的,应当坚决地开放。但是,农村生产单位和社员个人只能出售自己生产的产品,不能转手倒卖,从中取利;不能进行远距离的销售,弃农经商。农村集市贸易要加强管理,实行议价,不能放任自流。农村集市贸易不能进行计划分配的工业品的自由贸易。坚决取缔投机活动,保护合法交易。
在党委的领导下,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农村集市贸易的经济领导。加强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的经济活动,建立国营或者供销合作社营的货栈和交易所,通过组织货源,吞吐商品,调剂供求,平抑物价等办法,对农村集市贸易实行经济领导和经济影响;对于当地集市多余的产品,对于销往外地的农副业产品,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商品流通形式,积极发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是做好农产品分配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农产品分配方面,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标志,是作到城乡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兼顾。关键在于教育农民,教育干部,切实提高干部和农民的思想。要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开展党的农产品分配和收购政策的宣传教育,把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支援城市,支援灾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变成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要把政治工作从农产品分配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做到最后一个环节,从头到尾,贯彻始终。要使广大干部懂得,农产品分配和收购的根本原则是从六亿五千万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只有正确地实现这个原则,才能够很好地体现生产观点、政治观点和群众观点,才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第7版()
专栏:

在质量、品种上切实下功夫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必需的产品品种,是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的号召,是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使工业生产继续向前发展,需要我们在质量、品种上更切实地下功夫。
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是一件十分细致、复杂的工作。在设备能力容许的范围内,有些产品要提高产量,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但要使产品质量达到第一流水平,开拓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发展必需的新品种,往往比增加产品的数量要艰巨得多。这是因为:
第一,产品质量的提高,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它关系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材料的处理,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改进,设备的维修,产品的检验、化验,以及各道工序的相互衔接和紧密协作等等,任何一道工序、任何一个技术措施、任何一项必要的管理制度上放松了,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而新品种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从反复试验到制造成功,更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要使这一新品种由试制到正式投入生产,也需要从设计图纸、编制工艺过程到提高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做好一系列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许多科学技术上的复杂问题,都需要一个个的切实解决,才能取得成果。
第二,国家建设的发展,对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个企业的原料材料供应和设备技术条件,又往往和提高质量、扩大品种的要求不相适应,例如要提高发电机的性能,就要有高级绝缘材料;要制造精密机床,又要求品种齐全的钢材和更高的技术水平。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产品生产要求出发,继续开展技术革新,积极去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不然,生产质量高的产品和扩大新的品种,就不可能实现。
第三,三年大跃进中,我们工业产品生产数量有了很大增长,质量和品种也有相应的提高和扩大,使许多产品改进了规格,许多新产品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了,但是,在提高质量、扩大品种方面有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仅仅是初步掌握了,或者解决了一部分质量关键问题,还有一些尚未解决;也有些新产品在试制范围内是成功的,但还未在正式投入生产中得到进一步的考验。因而,我们只有继续下功夫,才能把这三年大跃进产品发展的成果全部巩固下来和求得进一步的发展。
在质量、品种上下功夫,既要有千方百计积极干的革命精神,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首先,要把三年大跃进以来所生产的产品,仔细的排排队,看一看哪些产品是适合国家计划需要的;哪些产品质量上还没有过关,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对于技术上已基本过关的产品,应该在生产中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求得改进,使它完善;对于少数技术关还没有过,质量问题很多的产品,就不宜再继续成批投料,而应该重新试制,待产品质量合格后,再投入生产;对于个别产品设计不善,难以改造的产品,暂时可以不再生产。由于产品质量上的问题,不像产值、产量可以从统计报表的数字上直接表示出来,这个排队摸底的工作,一定要充分发动群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做。有些厂通过访问用户、了解使用单位的需要和对产品改进的意见;由技术管理部门向群众进行技术交底,并发动群众对产品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加工工序进行分析,让群众充分展开议论,把产品设计、加工方法、协作关系等方面不完善的地方找出来,相互交流操作经验,一项一项的提出改进措施。
一个质量关键问题的存在,总有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途径。只是由于或者我们还未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或者还未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因而暂时还不能去解决它。但是,当我们把产品质量上的问题揭露出来了,经过分析研究,首先就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然后又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今天在解决质量品种问题上,仍然要求我们运用这个大兴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路线的经验。
其次,在提高质量、扩大品种的每一个进展中,都必须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由于产品质量和品种上的关键,往往有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因而,我们不能只从一个方面采取措施,而要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把一切必需采取的措施都考虑到,都实行起来;也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去解决,而要对各种可以采取的方法,都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最有效的方法来。在小范围的试验中,不断检验我们的认识,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看上去所花费的时间要长些,但由于试验结果取得了可靠的资料和有用的经验,就可以进行鉴定、总结,有利于大范围内解决问题,从整个工作的进程来看,反而在时间上会更快些。如果不经过试验,就进行投产、改革,以致返工回修,不仅丧失了时间,也带来严重浪费。
在试验中,不论是节约和综合利用原料材料,也不论是改革产品结构和工艺方法,都应该提倡大胆设想,敢于创造。对于各种不同的意见要认真听取,允许作这种尝试,也允许作那种尝试,使试验工作活跃起来。在正式投入生产中,则应该强调有准备,善于因时因地制宜,一个个地解决实际问题,注意计算经济效果,决不能草率从事。
再次,加强技术后方和技术管理工作,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品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一般说,生产质量高和品种新的产品,要求较高水平的设计文件、编制先进的工艺、提供数量足够和完善的工、卡、模具和检验测试设备,做好生产上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些都要求有强有力的技术后方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为了给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品种创设正常生产的有利条件,就要从不同企业的需要出发,健全设计试验部门,充实机修的力量,积极通过技术革新,调整和革新必要的设备,增强工艺装备,提高它的使用效能,并相应地健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加强技术检查和质量分析工作。把这方面工作做好了,作用很大,会充实现有的生产能力,顺利地解决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品种的问题。如果这方面的工作得不到加强,尽管产品质量一时跃上去了,但仍会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保证。
(摘自《解放》杂志1961年第11期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