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1-10-24

1961-10-24新闻联播 文字版

偶感二则

第8版()<br/>专栏:<br/><br/> 偶感二则<br/> 陈残云<br/> 一<br/> 下棋易学难精,画画易学难精,作诗易学难精,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易学难精。<br/> 有意义的事,又学得很精,对生活大有增益,是十分可贵的。因此之故,各行各业的出色的专家,精通业务的各种工作者,就受到人们的重视。<br/>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是半桶水”,“万金油干部”。口头说说,不失为谦逊,但如果精神状态只止于此,那就值得警惕了。“半桶水”放得久了,会给气温蒸干;“万金油”放得久了,也会失掉效用。<br/> 生活的前进,有如珠江的波涛,后浪推前浪。安于易而畏于难,但求保持现状,满足于“半桶水”、“万金油”,势必越来越落后。不前进就落后,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br/> 但要作到学有所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人们有雄心大志,有突破重重困难的决心,有久久为功的努力。<br/> 二<br/> 我认识几位数学家,知道他们的治学态度是十分认真的,晚晚读书读到深夜,几乎是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劳。<br/> 有些人把科学家看作“傻子”,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科学家常会作出一点傻事,如牛顿,就曾经为两只大小猫开两个门口,让大猫走大门,小猫走小门。但是,人们如果认识了科学家的抱负,懂得他们的心灵,就会觉得他们“傻”得可爱,“傻”得有劲。正是由于他们把自己的全副精力,寄托在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上,因而在所从事的科学工作上才取得了很大成就。<br/>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的确需要科学家用毕生的精力,去钻研,去实践,去创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科学家们更有无限宽广的天地,任他们在科学的领域中自由飞翔,他们有多少才华和智慧,都可以无穷无尽地发展。我们的社会重视科学,科学家们的呕心沥血,埋头苦干,认真不苟的钻研精神,是十分可贵,十分值得人们敬重的。因为,用辛勤钻研去达到专,正是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作为一个热爱文学事业的工作者,我敬仰他们,并愿意诚心地向他们的实干苦干精神学习,以作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磨刀

第8版()<br/>专栏:<br/><br/> 磨刀<br/> 胡隆坤<br/> 一天,我正在收拾家什,妻从厨房里走来,嘟哝着嘴说:“你瞧,这刀又缺口了!”我接过来一看,刀刃像锯齿似的,没办法,只得在水池子边沿上“嚓嚓”地磨了几下,不耐烦地说:“以后剁骨头什么的,少用它!”<br/> “得!人家铁匠鲁打的刀还能劈柴呢!”<br/> 提起铁匠鲁,过去在这小镇是有点名气的,其实他本人不姓鲁,姓王,祖辈五代都是打铁的,从他爷爷那辈起才开始有点小名气,以后,一代更比一代强,传到他这一辈,手艺更精巧了。他打的刀坚固,锋快,耐用,轻巧,美观,价钱便宜,不但我们镇上居民全都使用他的刀,就连周围几百里的用户,也到这家“利民铁号”来定货。据说外省也有人知道“利民铁号”哩!<br/> 他不但以打刀出名,他还能焊盆,补锅,修理勺、剪……等,同行都称他是铁匠中的鲁班,铁匠鲁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br/> “利民铁号”对面是一家“万利铁号”,老板叫周万利,是一个阴险、毒辣,鬼计多端的家伙。他见“利民铁号”技艺超群,名声大,生意兴隆,便千方百计要和“利民铁号”合并。尽管他说破嘴皮,人家还是不答应。<br/> 一个深夜,周万利的大儿子喝得醉薰薰的,撞在汽车上,被压死了,他却说是被人谋杀的,还说什么匕首上刻有“利民铁号”字样,告官讹诈,就这样霸占了“利民铁号”,撵走了铁匠鲁……<br/> 十多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如今他在哪里呢?……<br/> “磨——刀——啊!”一阵喊叫声由远而近,这声音我非常熟悉,好像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妻也惊奇地对我说:“你听,这不是铁匠鲁的声音吗?”<br/> “磨刀!”妻向外喊了一声。<br/> 进来的是一位高大的汉子。他把担杆靠在墙上,摘下头上那顶草帽,使劲地搧动着,可是汗水还是簌簌地从脸上流下来——看样子走的太累了。<br/> “啊,是老吕,你还认得我来着?”<br/> “啊!利民铁号的王掌柜,什么时间回来的?”我惊奇得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br/> “铁……王掌柜,快坐坐!”妻端来椅子,用那把满是缺口的菜刀,费劲地切着烟叶。<br/> “回来快两天了!”他的面孔还是那么红,不过额上添了几道皱纹。<br/> “这些年来,尽在哪些地方过日子?”<br/> “唉!说来话就长啦!——啊!刀缺口了,没人修!”<br/> “可不是乍的,他还是一位革新能手,可连把菜刀都不会磨。”妻一边切烟,一边责备我。<br/> “来!”他立起身来迅速地架好风箱和铁砧,就动手生起火来。<br/> “老王同志,瞧你够累的!”妻不好意思地把刀递给他,同时改变了称呼。<br/> “说来话长啦!”他把刀送进炉里,一边拉风箱一边说:“自从那年出了事以后,我逃到了外省,帮人打短工糊口,直到解放,我才进了工厂……”<br/> “那你为啥又回来呢?”妻好奇地问。<br/> “为了发展日用商品生产,领导上批准我归队啦!”<br/> 红色的火苗,不时地跳动着,摇摆着。他有四十多岁的年纪,红红的方脸,宽大的肩膀,厚厚的胸脯黑里透红,粗大的胳膊,高大的身躯立在炉前活像一尊铜像。<br/> “在工厂生产是成批的,干活一按电钮就行,多省心!”——我说。<br/> “省心当然是省心,不过……,”他停顿了一下说:“这里西头杨大妈写信给公社,说剪子坏了,刀缺口了,锅漏了,勺破了,当地没法修补,只得到几十里路远的县城去,她再三要求,给派一名铁匠来。公社想起了我铁匠鲁,通过组织把我调回来了。”<br/> “你们什么时间营业?”妻问。<br/> “这就开始了!”他用钳子钳住炽红的菜刀,放在铁砧上,只“当当”两锤,刀刃锤得又平又直。他神秘地瞧了瞧,又把它送进炉里。<br/> “门市部设在东头,还是利民铁号,不过,这是公社命名的。”他把公社两字说的特别重,自豪地笑了笑。不一会,他又把菜刀从炉里钳出来,迅速地投入水中,水面上便浮起缕缕青烟发出吱吱的响声。他又卷了一支烟,坐在自己带来的木凳上,木凳一端固着一块像弯月似的,灰白色的磨刀石,他吱吱地抽着烟,打开了话匣:“这回营业项目增加了,像锄、镰、锅、勺、钉都可以制造;另外还成立一个流动服务组,轮流串街下乡修理日用商品,顺便了解用户的意见和要求,还附带收集废料……。”<br/> 他扔掉了烟头,捞出那把冷却的菜刀,前推后拉,翻来复去的磨着,刀在磨石上发出沙——沙——沙有节奏的响声;磨石上积起一滩滩浆糊状的泡沫。他揩掉刀上的脏物,刀刃便露出亮闪闪的光来。<br/> “试试看,好使不?”<br/> 我试了试锋口,好悬!差一点没把我的指头割掉:“太锋利了,不愧是铁匠鲁!”他笑了笑收拾东西就要告辞。<br/> 他挑起担子走了。<br/> “磨——刀——啊!”他那粗犷的像唱歌似的叫喊由近而远……

夜宿林场

第8版()<br/>专栏:<br/><br/> 夜宿林场<br/> 梁上泉<br/> 日登鸡子顶,<br/> 夜宿场长家,<br/> 家在森林深处,<br/> 板房檐上开野花。<br/> 主人烧火炉,<br/> 炉边煨青茶;<br/> 主人点松明,<br/> 明子爆金花。<br/> 微光照笑脸,<br/> 细细把话拉,<br/> 传说此山似金鸡,<br/> 鸡鸣满天霞。<br/> 只恨白军来,<br/> 乱把树木砍伐,<br/> 鸡身毛秃尽,<br/> 从此成了个哑吧。<br/> 谈到公社办林场,<br/> 叹息变为一串哈哈,<br/> 他取出林木标本,<br/> 叫我一一细看它。<br/> 有桑有桐有果树,<br/> 有松有柏有云杉……<br/> 绿色的金子呀,<br/> 多得竞放光华!<br/> 当夜做了个好梦,<br/> 梦见山石发青丫,<br/> 金鸡又长满彩羽,<br/> 振翅啼醒十万家!

泛舟漓江

第8版()<br/>专栏:<br/><br/> 泛舟漓江<br/> 李何诗并摄影<br/> 叠彩山头桂林怡,<br/> 七星岩内洞天奇;<br/> 翠屏林立玉带环,<br/> 钟乳万千童话疑,<br/> 莫如漫游漓江上,<br/> 最是放舟阳朔时:<br/> 碧水争映怪叠嶂,<br/> 暮霭竞美魅晨曦,<br/> 千峰起伏天鼓浪,<br/> 万岩角逐地张帷,<br/> 百里画卷展不尽,<br/> 此身犹在画中驰。(附图片)

关于“不求甚解”

第8版()<br/>专栏:诗文小语<br/><br/> 关于“不求甚解”<br/> 夏静岩<br/>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甚解”二字,有些人误解了,发生不好的影响。所谓“不求甚解”,原只是不求过分的钻研之意。前人说过:“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所谓甚解者,如郑康成之礼,毛公之诗也”。这样“不求甚解”的态度,正和五柳先生为人为学的实际情况符合。<br/> 所谓误解,大约有两种,一种是“不甚求解”,一种是“甚不求解”。把“甚”字放在“求”字上,和把“甚”字放在“解”字上,大有不同,把“甚”字放在“求”字上,马马虎虎地看书,懂也罢,不懂也罢,不幸常常“走马观花”,连大意也不曾通晓,这样读书,读了等于不读。却用“不求甚解”做幌子,自误误人,这难道是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吗?<br/> 至于等而下之,“甚不求解”,把“甚”放在“不”字上,就更糟了。<br/> 在前人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位“甚不求解”的人读杜诗,读到“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这样的好句子时,竟大骂杜甫没有常识,造酒的人是杜康都不知道,还要问是谁造的!<br/> 由于“甚不求解”,不体会“浊醪谁造汝”句中含有多少感慨,又含有多少神味,竟大骂起杜甫没有常识来,好像他的常识比杜甫多得多。<br/> 简单粗暴一至于此,无非吃了“甚不求解”的亏。<br/> 我们可以“不求甚解”,而通其大意;但不可以“不甚求解”,只是走马观花;更不可以“甚不求解”而乱发议论。

勇敢的考验(东非瓦德扎加族童话)

第8版()<br/>专栏:国外童话选<br/><br/> 勇敢的考验<br/> (东非瓦德扎加族童话)<br/> 并非所有的小豹都能成为勇猛的豹子。当孩子们长大之后,豹父亲就开始吓唬它们,它绕着洞口走来走去和大声吼叫。有些小豹朝它奔来,另一些却尖声叫着躲藏起来。结果豹父亲把那些捍卫自己和向敌人进攻的小豹留在身边,把那些胆小鬼赶进密林中去。<br/> 马文杰译<br/> 刘岘木刻(附图片)

满腔热情壮歌烈——观“历史歌曲表演唱”

第8版()<br/>专栏:<br/><br/> 满腔热情壮歌烈<br/> ——观“历史歌曲表演唱”<br/> 冯德英<br/> “中华国土万里长,<br/> 干柴火种遍地藏。<br/> 我们万众一心向前进,<br/> 且等那熊熊烈火冲天起,<br/> 一轮红日出东方。……”<br/> 这是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人民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举行秋收暴动时唱的《秋收暴动歌》。<br/> 我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许多激动人心的革命歌曲。是激励人民向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的战斗的号角。这些歌曲,永远是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激励人民前进的力量。<br/> 空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把革命历史歌曲,经过搜集、整理、选择和艺术加工,编排成大型的《历史歌曲表演唱》,使这些珍贵的革命歌曲,重现于今日之舞台,这是值得称道的。<br/> 《历史歌曲表演唱》总共编选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十几首歌曲,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共分七场,编排了适当的表演与舞蹈。由于编导者思想明确,摄取了有典型意义、有代表性的歌曲与历史片断,节目虽然只有两小时,却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梗概面貌。在歌曲的内容与表演形式的创作上,我认为也达到了较为和谐的地步。表演基本上是按照歌曲的情景和意义进行的,使我们一方面受着歌声的感染,同时看到了歌曲中所包含的动人的内容和形象。如第二场的《反围攻凯歌》,不只是形象地图解歌词,而且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其中更有些节目,真可说有歌有舞,有唱有演,有诗有画;歌与舞,唱与演,诗与画,情与意,浑然一体,使人获得美的享受。<br/> “一送红军下了山,<br/> 秋风细雨缠绵绵,<br/> 树树梧桐叶呀叶落完。<br/>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br/> 几时人马再回山。”<br/> ——这是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北上抗日,人民相送时所唱《十送红军》的《第一送》。在这曲表演唱中,编导者以这首民歌为依托,织成了一幅激动人心的诗歌画,歌词生动,意长情绵,动听,富有江西乡土气息,真挚地表现出人民与红军的骨肉深情。<br/> 另一个感人的地方是《过草地》。在这一场里,不单是通过舞蹈展现了红军艰苦的长征生活的情景,而且刻划了两个动人的形象——指挥员和小红军。饰指挥员的孟兆祥和扮小红军的罗棣因,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塑造。指挥员吃苦在先的乐观的革命胸襟,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小红军的聪颖可爱,顽强奋斗的勇气,以及官兵之间的血肉关系,都刻划得很鲜明。在激昂的《打骑兵歌》的歌声中,为消灭敌人的骑兵,指挥员重伤牺牲之前,把离开苏区时人民送他的短笛交给他的同志们。这时,我们热泪盈眶,和他一起聆听人民送别时渴望红军早日回来的歌声!我们仿佛也和他一起听到了小红军与他的战友们将奏起更高昂的前进曲和响彻云霄的胜利之歌!<br/> 当然,空政文工团的演出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的。顾名思义,这个节目是以歌曲为中心发展的,可是我觉得编导者的匠心,多用在表演上,而对歌曲的演唱的创造就有些不够。几乎全部歌子都是齐唱、独唱,并且一次唱完,常常形成没有歌声单独表演的局面,因而降低了艺术感染力。如果能把某些歌曲,根据情节发展,有变化地演唱,定会加深人们的印象,更好地发挥歌曲的艺术力量。

芝罘渔船(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芝罘渔船(中国画)<br/> 杨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