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1-10-23

1961-10-23新闻联播 文字版

铡刀

第4版()<br/>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br/><br/> 铡刀<br/> 杨垦夫<br/> 在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当年敌人杀害刘胡兰同志的铡刀。<br/> 它丑陋,因为它是敌人屠杀革命者的凶器;它残缺,正如郭沫若在《刘胡兰赞》一诗里写的,因为“铡刀已被震落了它的牙齿”。<br/> 当人民不再忍受压迫起而革命的时候,敌人为了维持统治,就用血腥手段镇压革命。他们曾使出全部凶器,从监狱、法庭、警棍、皮鞭、飞机、大炮等等,以至原来是农家为牲畜切饲草的铡刀。但是凶器吓不倒革命者。敌人的残暴不能阻拦被压迫群众的前进。人民革命的火是扑不灭的。鲁迅说过,只要石在,火种就不会绝。我们还可以说,只要火种在,火就会燎原。<br/> 在艰苦的岁月里,一个又一个同志在斗争中牺牲,然而在他们后面又站起了千人万人。关于铡刀该牵引起多少对烈士的怀念!1928年夏天,在洪湖地区戴家场,年青的共产党员刘绍南就是面对铡刀,坚贞不屈而牺牲的。在刑场上,他高歌的是:“烈,豪杰!铡刀下,不变节,要杀就杀,要砍就砍,要我说党,我决不说。杀死我一人,革命杀不绝。”在他牺牲之后,那一地区的人民更加英勇地斗争,大批青年加入红军,也在斗争中成长起有名的洪湖赤卫队,革命队伍越打越众!<br/> 1947年年初,在山西又出现了女英雄刘胡兰。敌人对她的利诱、威胁,都是白费心机。也是面对铡刀,她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怕死不当共产党。”是她,蔑视敌人,昂然就义。是她,从容地躺在这具铡刀上,眼望家乡的天空,望向必然会到来的胜利。又一个刘绍南一样的共产党员壮烈地牺牲了。铡刀前闪起英雄的火光,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势裂九州的更猛烈的火焰。比起十九年前,这时的火势又大了不知多少倍。刘胡兰的名字成为响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大反攻的斗争。我们的队伍,打开文水,打开太原,打过黄河,打过长江,阎家“土皇帝”的宝座,蒋家反动“王朝”的统治,终于都被焚毁,凶器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br/> 历史善于证明,善于讽刺,也善于教导后人。烈士在斗争中牺牲了,但随着烈士的足迹而奋起的是千军万马,终于争来革命的胜利。敌人曾经逞凶,结果只是自取灭亡而已。敌人的凶器有的被焚毁,有的被人民夺过来成为打击敌人的武器,有的却只是被人民留作敌人罪恶的证据,铡刀,就是一例。<br/> 从“震落了它的牙齿”的凶器,我们记着胜利来路的艰险崎岖;从对烈士深沉的怀念,我们看到这凶器前闪耀着的英雄的火光。这火光增强着我们对敌人的恨、对革命的爱、斗争的信念和力量。这火光引导我们去更坚决、勇猛地战胜敌人,征服困难,烧掉障碍,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更昌盛!

关于“每况愈下”

第4版()<br/>专栏:<br/><br/> 关于“每况愈下”<br/> 江上青<br/> 不论是口头上、文字里,我们谈到某种事物愈来愈不行的话,总爱用“每况愈下”这句成语,从字面上看,很少有人知道它是错了的。所以如有人指出这句成语应该是“每下愈况”而不是“每况愈下”时,倒反而被认为不通了。<br/> 确有这样的事,有个搞文艺的同志,因为唱词全用“江阳”辙押韵,用了“每下愈况”这个成语。不料竟遭到不小的非难,他被指斥为破坏祖国语言的典型例子了,说为了合“辙”,不惜把句子割裂颠倒,实在要不得云云。这个同志拿出《辞源》和《鲁迅全集》给人看,人们这才惊骇地发现这句成语真是“每下愈况”而不是“每况愈下”。<br/> 这个成语在《辞源》里,不仅告诉出它的出处是《庄子》里的《知北游》篇,还指出颇为普遍的现象:“今多用作‘每况愈下’”,至于《鲁迅全集》里,就有鲁迅指斥弄错这个成语的文章,那是以精通古文自诩,竭力反对新文化,但连“每下愈况”这个普通成语也弄不通的章士钊为对象的。《庄子》,现在读的人确不多;为了这个看来似乎不见有毛病的成语去查《辞源》,也不大有人;鲁迅这些文章收在单行本的《坟》、《华盖集》也多年了,然而新版《鲁迅全集》出版不久,不仅原文俱在,而且有了很精确的注释,那里面还引了章太炎《新方言》的话,说“愈况”是“犹愈甚也”,同时,注释者又再三指出“后人引用,每误作‘每况愈下’”的情况(《鲁迅全集》第1卷554页;第3卷465页)。<br/> 或以为,照字面上讲,“每况愈下”的“况”字作“情况”解,则全句作为“情况愈来愈不如”来用,也不致有什么不通。这话似乎有理。但经不得追究,因为成语总有它的出处,倘向娘家——《庄子》里一查,便可知这句是由于检验猪的肥瘦而来的。验猪的肥瘦在于股脚,愈验到下,肥瘦愈明显,所以说“每下愈况”。

战胜困难 其乐无穷——参加南泥湾生产运动的片断回忆

第4版()<br/>专栏:革命回忆录<br/><br/> 战胜困难 其乐无穷<br/> ——参加南泥湾生产运动的片断回忆<br/> 中校 王咸伍<br/> 1942年前后,我们解放区真是困难极了。日本鬼子和伪军的大部分兵力集中于解放区战场,对我们实行反复的“扫荡”,国民党反动派也对我们进行包围和封锁。加以华北地区连年受灾,使我们遇上了要吃缺粮、要穿缺衣的境地。在那样严重的困难面前,我们没有屈服。在前方继续坚持了抗战;在后方响应了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br/> 当时我在抗大学习,我们接受了一项任务——在马桥子参加南泥湾生产运动。记得抗大总校副校长何长工同志向我们动员时说:我们人民子弟兵,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现在人民要我们一手拿枪战斗,一手拿镐生产,我们就要按照人民的要求办事,并且把它办好。<br/> 我们抗大总校二大队都是比较年轻的同志,尤其我们班的同志,大部分都是二十四五岁,最小的才十七八岁。小伙子们劲头可大哩,全班八个人,有五个人去参加大队集体生产,剩下三个人,除了完成自己的开荒任务以外,还要把参加集体生产五个同志的开荒任务完成。那时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要啥没有啥。生产工具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每天我们都是顶着星星上工,跑到距驻地十多里地以外刨荒,一直干到晚上又披着星星回来。因回家路远,有时怕耽误工,中午也不回家吃饭。在陕北开荒,的确是个叫劲的活儿,使很大的劲把镐头抡下去,草根像海绵,把镐头又弹了回来。劳动一天,回到驻地,同志们累得腰酸腿疼,浑身像个泥人,可是大家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自己修的澡堂里洗个热水澡,睡上一夜香甜觉,第二天一到工地,又精神抖擞地抡起五六斤重的铁锄铁镐干起来了。<br/> 每当我们劳动一天,收工的时候,站在山岗上,向山下望去,看着开垦出的一垅垅整整齐齐的熟地,内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快乐,有的同志高兴地哼起了陕北民歌。当秋收粮食入仓的时候,同志们真是喜悦万分,大家捧着黄橙橙的苞米棒子、金黄色的麦粒、小米,还有雪白的大米和像拳头似的土豆,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充满了说不出的感情。是啊,这是我们用血汗灌溉的丰硕果实,是劳动的结晶。<br/> 为了丰衣足食,上级又号召我们大搞副业生产,一切穿的用的全靠自己解决。于是在全军范围内又开始了一个以纺织为主的副业生产运动。一开始每个人做一个捻线葫芦,学习捻线。以后每人又发一架纺车学纺线。这工作可是件耐心细致的活儿,技术性很强。比如纺车的转速快慢、线顶子是否端正、拉线拉的粗细都直接关系着线的质量。大家一起床就开始纺线,比赛着看谁纺得快。有的同志由于不得法,纺线时不是断线头,就是纺的线不均匀,累得腰酸腿疼,还不合乎质量要求。送到合作社一检验,有的不够标准,加工以后再送去,缺额的再补上。拿着挂不上等级的线,有的同志诙谐地说:“虽然这些线质量不高,可它是超额线啊!”为了提高纺线技术,我们就登门拜访当地的妇女,或者请来大娘、大嫂给我们当“顾问”,作指导。乡亲们对子弟兵的帮助,真是无微不至。有的大娘亲自把着我们的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来教。经过一个时期的苦练,我们熟练地掌握了纺线技术,有时每人一天能纺出半斤以上的线。技术掌握了,越纺越有劲,尤其每逢到晚上那才有意思呢!你看吧,窑洞门前,小河旁边,大树底下,到处都是纺车,在明亮的月光下,凉风吹拂着,大家熟练地摇着纺车,一边谈笑,一边哼着陕北调,一直纺到深夜。纺车声、笑声、歌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在陕北高原……<br/> 一年多过去了,我们终于解决了衣食问题。以后我们的粮食、被服装备供应,都是自己生产的。<br/> 时间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然而“南泥湾”——这个亲切响亮的名字,始终象征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人们把它当做革命的传家宝,赞颂它,学习它。它告诉人们:只要我们坚定地团结在党和毛主席的周围,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胜利永远属于不怕困难的人们。

古老与新生——记尼泊尔友人的一次访问

第4版()<br/>专栏:<br/><br/> 古老与新生<br/> ——记尼泊尔友人的一次访问<br/> 张茜<br/> 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安,<br/> 多少国际友人曾来参观游览,<br/> 今年欢度国庆佳节,<br/> 又有尼泊尔国王和王后相偕来访<br/> 陕西省博物馆里面,<br/> 听说是尼泊尔贵宾冒雨光临,<br/> 互不相识的观众刹时聚集成群,<br/> 这样的巧遇可真是千载难逢。<br/> 自动结成的欢迎行列,<br/> 簇拥在长廊和古老的殿宇门前,<br/> 从那幽深宽阔的庭院,<br/> 飞扬出热烈的掌声、笑声……<br/> 讲解员介绍:这馆址原先是一座孔庙,<br/> 孔庙,纵然受到历代官府学衙的祀奉,<br/> 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br/> 竟被军队强横霸占作了军营。<br/> 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br/> 在古祠建立起博物馆来;<br/> 陈列室内许多珍贵文物,<br/> 都是解放后发掘出土。<br/> 建设工地上的劳动大军同时就是<br/> 从地底打开历史遗产宝库的考古队伍。<br/> 博物馆通过具体而又系统的史实,<br/> 展示了西安古老与新生的历史画图。<br/> 当贵宾被引进以书画刻石著称的碑林,<br/> 谁个发现刻有尼泊尔文的一块碑石,<br/> 字迹斑剥正表明书刻年代的久远,<br/> 引得大家欢叙中尼友谊的历史渊源。<br/> 中尼两国的联系正是起源于长安,<br/> 古时的学者、高僧和名工匠人,<br/> 早就开拓了两国相互来往的道路,<br/> 促进了彼此间文化艺术的交溶。<br/> 当今,尼泊尔国王陛下亲自访华,<br/> 庄严签订了中尼边界条约。<br/> 自古以来联结两国的喜马拉雅山,<br/> 此后更是永恒不朽的和平友好边界。<br/> 不久还将建成一条新的友谊之路,<br/> 让两国文化、贸易的交往通畅无阻。<br/> 两国人民世世代代比邻相亲的友情,<br/> 从古老的基础上更庆新生。

日本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第4版()<br/>专栏:<br/><br/> 日本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br/> 马铁丁<br/> 17日早晨,当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去九州大学作讲演时,包括工人、商人、青年、学生和日本共产党员在内的群众在学校前面举行了示威。示威者喊着“美国人,滚回去”!“把冲绳还给日本”等口号。(据新华社消息)<br/> 牙齿露在外面的狐狸固然是狐狸,涂脂抹粉,披上美人衣的狐狸,还是狐狸。它同猴子一样,无论它怎末善自打扮,变不了那根竖在土地堂后面的旗杆。美国侵略者的作恶多端,只能因为赖肖尔的出任大使而更加巧妙,决不因为赖肖尔的出任大使而有所减退。不,赖肖尔的出任大使,正是为了加强对日本人民、日本民族的压迫与控制。尽管赖肖尔是个知名的日本通,在日本文化界交游甚广;尽管赖肖尔的甜言蜜语,曾经迷惑过一些人士,但是他的欺骗作用到底有个限度。<br/> 九州大学校门前的示威证明:<br/> 日本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长沙吟

第4版()<br/>专栏:<br/><br/> 长沙吟<br/> 顾工<br/> 湘江<br/> 站在岳麓山下,<br/> 向着湘江凝望,<br/> 每一朵浪花,<br/> 似乎都在欢唱……<br/> 湘江的水呵,<br/> 为什么激昂?<br/> 是当年起义农民的热血,<br/> 还沸腾在你的胸膛?<br/> 湘江的水呵,<br/> 为什么喧腾?<br/> 是当年革命先烈的正气,<br/> 还在你的内心激荡?<br/> 湘江的水呵,<br/> 为什么闪光?<br/> 是因为最明亮的太阳,<br/> 就诞生在你的身旁?<br/> 站在岳麓山下,<br/> 向着湘江凝望,<br/> 每一朵浪花,<br/> 都在我的心头开放……<br/> 橘子洲<br/> 我在橘子洲头,<br/> 在那橘林悠游,<br/> 采摘一枚青橘,<br/> 赠给远方朋友……<br/> 朋友,这枚青橘,<br/> 你要珍爱,<br/> 只因为是湘江的江水<br/> 把它辛勤地灌溉!<br/> 朋友,这枚青橘,<br/> 你要珍贵,<br/> 在生长它的橘树侧畔,<br/> 曾倒下过革命先烈!<br/> 朋友,这枚青橘,<br/> 你要珍藏,<br/> 它永远会散发着<br/> 革命发源地的清香!<br/> 采下一枚青橘,<br/> 赠给远方朋友;<br/> 我又把我几行诗句,<br/> 挂在橘树枝头!<br/> 学校<br/> 长沙第一师范,<br/> 在那湘江侧畔;<br/> 行人走过常常留步,<br/> 轻舟飘过常常停帆。<br/> 许多白发老人,<br/> 许多海外贵宾,<br/> 也常常轻轻推开<br/> 学校的门扇……<br/> 毛主席伏过的课桌,<br/> 毛主席翻过的书卷,<br/> 使多少人的胸怀,<br/> 掀起壮阔的波澜!<br/> 毛主席沐浴的水井,<br/> 毛主席散步的校园,<br/> 使多少人的肺腑,<br/> 充溢生活的甘甜!<br/> 站在这里凝思,<br/> 就像回到童年,<br/> 真想再从头学起啊!<br/> 在这座学校里面。

孔雀(图片)

第4版()<br/>专栏:<br/><br/> 上图:孔雀(中国画)<br/> 田世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