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目标明确 制度严密 措施及时 奖励合理
长沙发电厂经常检查经济效果
每天下班后,职工们习惯地到经济核算牌前或者车间记录员那里,看一看,问一问,“今天发了多少电,烧了多少煤”;用煤少就总结经验,用煤多就找寻原因,接受教训。
本报讯 据新湖南报消息:每天下班以后,长沙发电厂的职工都习惯地走到经济核算牌前,或者是车间记录员那里,看一看,问一问,“今天发了多少电?烧了多少煤?”如果发电多、用煤少,班后会上大家就要总结一下经验;如果发电少、用煤多,就要找寻原因。有时多烧了一公斤煤,也要因为找原因而争得面红耳赤。职工们这样关心经济效果,是由于厂里坚持实行了经济核算。
这个厂实行经济核算,是从1954年开始的。从那时起一直坚持到现在,八年来,内容不断丰富提高,使经济核算成为厂里一项重要制度。现在,职工们说:“一天不算账,一天就过不得。当家就要管家,管家就要理财,不算账怎么行呀!”厂党委书记杨峰云同志说:“党和国家委托我们管理一个社会主义企业,我们必须认真管好。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老企业,担负为国家积累资金、培训人材的重要任务,不学会算账、不认真算账,怎么行啊!”
这个厂有一套经济核算的制度,并且坚持实行。厂部每月有一次经济核算分析会,由厂长主持,各车间主任、科长参加。由财务科长报告一月的成本情况,分析原因,大家严肃认真地讨论,最后由厂长作总结,确定措施,颁布执行。车间半月或一旬有一次分析会。小组是每天核算,每周分析。厂部、车间有专业人员进行经济核算,班组核算是群众性的经济核算,他们一直把专门核算和群众核算结合起来,而以专业核算为主体。这样,既有专人管理,又有群众参加,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使经济核算成为干部和职工的自觉要求。
这个厂的经济核算,根据本企业的生产实际条件和电业生产特点,确定以实现安全经济运转为目标。过去,厂内有人说:“发电厂的主要任务是安全发电,不必讲什么经济核算。”也有人说:“搞经济核算就是省煤”。这都是片面的理解。职工们从几年来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安全经济运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职工们算过多次账:发生事故不仅对兄弟工厂影响极大,而且也多用了煤,对经济核算不利。同样,只讲安全,不注意降低煤耗,经济效果也不会好。因此,在经济核算推行后,从领导到职工都不断地采取措施,为实现安全经济运转而努力。几年来他们一直坚持执行规程,作好设备维修,经常开事故分析会,坚持推广老糠代煤、掺烧木炭等经验,掌握安全发电的规律,不断降低煤耗。他们还实行了几种单项奖励办法,如省煤奖、省电奖、安全奖,使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由于领导和职工都树立了勤俭办企业的思想,又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明确的奋斗目标,一套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奖励办法,因此,经济核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八年来,他们创造了连续安全发电三百天、四百七十天的纪录,为国家省煤达两万多吨。从1958年以来,又实现了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今年在燃煤供应困难和煤质不好的情况下,1至9月份省煤一千三百吨,节约厂用电二十万度,多发电三百五十三万度,降低成本十三万元。


第3版()
专栏:

青岛沧口铁厂加强经济核算
炼铁焦比降低百分之三十五
本报讯 山东省青岛沧口铁厂开展经济核算工作,使炼铁成本降低,10月上旬每吨铁的耗焦量比较上月同期降低了35%以上,生铁产量较前提高19.43%,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这个厂自进入第四季度以来,在总结第三季度工作的基础上,从原料进厂、加工、保管到废料回收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管理工作。厂内供销部门职工,千方百计组织原料的均衡进厂,由原来的无计划进料改为五至六天进一次料。
大搞废物利用是这个厂降低炼铁成本的另一项重要措施。他们利用过去炼钢车间遗弃的下脚料——钢渣回炉炼铁,每炼一吨铁比用矿石在价格上可节约八十三点五元。仅上半年就收集钢渣达九千零九十一吨,其中入炉达五千九百三十七吨,占全部入炉料的26.2%,不仅解决了原料不足的困难,而且为国家节约十七万八千多元的资金,使上半年炼铁成本平均降低了15.35%。
这个厂的财务部门还经常到车间、工段、小组,帮助工人查漏洞,找原因,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公布各班成本情况,定期评比,提高了职工的责任感和经济核算观念,厂内各部门都注意了减少非生产性开支,严格各项开支的批准手续和管理制度,使非生产性开支一般可比过去降低一半左右。


第3版()
专栏:

把更多的轻工业原料卖给国家
民乐第三生产队兼顾国家、集体和社员需要处理农副产品
千山红国营农场与轻工业部门挂钩签订产销合同供应原料
本报讯 黑龙江省依安县中心人民公社民乐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在处理农业副产品分配问题时,组织社员展开充分讨论,使分配工作做到兼顾了国家、集体和社员的需要。
这个生产队的社员对今年的分配有各种不同的要求,一般社员要求多分一些秸棵、格荛;妇女社员要求多分一些谷秕作饲料;冬季有从事家庭副业习惯的社员,要求多分一些秫秸;队里的饲养员要求把大牲畜越冬的饲料留足,等等。根据这些情况,队委会在社员大会上组织社员讨论了分配办法。在讨论中,对秸棵的处理,有些人主张把麦秸分掉当柴烧,有些人不同意,“去年咱们队把麦秸卖给县造纸厂,既增加了收入,又支援了工业生产。”经过大家讨论,认为在草甸上打的柴禾就够烧了,可以把麦秸留下来卖给造纸厂作造纸原料。生产队要盖马棚和夹防风墙,社员们也要棚菜窖盖、编炕席也需要用秫秸,秫秸少怎么办?有人提出:棚菜窖可以用葵花秸、苞米秸代替,除马棚和夹防风墙用以外,可以留作编炕席的原料,多编一些炕席卖给国家,这也是为支援国家建设出一分力量。大家觉得这个意见有道理,便同意这样处理,并决定把苞米秸分给社员作棚窖盖或作烧柴用。对谷秕、格荛、饲料的分配,大家也都同意先把生产队的需要留足,然后按社员需要情况,合理作价,公平合理地分给社员。
这个队的农业副产品的分配,由于依靠群众充分讨论,因而分配比较合理,社员满意地说:这样分配,国家、集体、个人都照顾到了,许多社员都积极节约农业副产品,力争多向国家出售一些工业原料。全队五十六个菜窖盖都用葵花秸代替秫秸,省出了一千一百多捆秫秸,五万多斤麦秸卖给了国家。
本报讯 湖南沅江大通湖南畔的千山红国营农场,莲茂蒲长,正是开展“小秋收”的大好季节。亭亭如盖的荷叶,把八千多亩湖面严严密密地掩盖起来;沿岸水面种植的一千多亩盐包草,长得又密又深,大丛大丛地连成一条绿色的长带,顶端芦花随风摇曳。
荷叶,盐包草,芦花,都是轻工业、手工业生产部门所需要的原料。为了把荷叶、盐包草和芦花适时的收回来,农场组织了九十八只木船,抽出一百多个劳动力,分别组成采集专业队、组,驾船下湖采摘、割刈。
各生产单位都实行了评奖制度,职工积极性很高。杨金普一人一天就砍盐包草一千三百多斤,收芦花的汪长庚,每天收五百斤以上。为了及时处理好收回的荷叶、盐包草、芦花等原料,早在今年8月份,农场就与长沙市、沅江县有关轻工业、手工业部门挂好钩,签订了产销合同,将收回来的产品分别晒好,初步加工,运到农场指定地点准备随时运出。


第3版()
专栏:

苏州发扬名牌产品特色
商业部门积极帮助生产部门疏通原料供应渠道,使著名的徽墨、湖笔、剪刀、龙凤笛箫等产品,花色品种增多质量有提高
新华社南京19日电 江苏省苏州市百货采购供应站,积极主动为制造名牌产品的轻工业、手工业生产单位疏通原料材料供应渠道,促使市内历史悠久的十七种名牌产品的产量、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例如徽墨,第三季度中两个月的产量就比第二季度全季产量增加了一点四倍;湖笔、剪刀、龙凤笛箫等产品,共新增了十多种花色品种;铁包锁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弹性足,开、锁灵活,发扬了名牌产品的特色。
苏州市的这些传统名牌产品,历年来销售于全国二十多个省。这些产品对原料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如制作九节凤凰箫,需要长短、粗细划一而又具有九个竹节的优质竹料;制胡琴一定要用蟒皮和马尾;造湖笔需要羊毫。这些原料的产地分布在许多省区,大都远在千百里以外,因此,采购、供应工作很复杂。不久以前,苏州市百货采购供应站和各个生产单位一起,对这些产品的原料材料供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做到胸中有数。接着,这个站派出经理、科长一级干部,随市内统一组织的商业代表团先后到十多个省市参加地区物资交流会,积极同各地各方建立协作关系,为这些产品疏通原料供应渠道和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在两个多月内,他们同上海、内蒙古、江西、浙江等六个省、市、区的有关单位签订了原料材料供应协议,采购到二十二种制造名牌产品用的原料材料。
在扩大原料材料来源中,这个百货采购供应站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原有的传统供应关系。站内指定三个干部,专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市内制造的徽墨过去一向由上海正泰橡胶厂供应松烟,后来一度中断了,这次他们又重新和正泰橡胶厂恢复了联系,保证了徽墨的生产。他们还帮助苏州市的毛笔、算盘生产社,和湖州、余杭地区联系,恢复和发展了实心细竹的供应关系。


第3版()
专栏:

桂林化工厂
增产特级松香
新华社南宁19日电 桂林化工厂努力增加特级松香的比例,9月份原计划生产的特级松香占总产量的10%,实际达到了32.5%。
今年采脂季节一开始,这个厂就派出二十一名有采脂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分别到桂林、柳州和南宁专区的松脂产地,向人民公社社员传授采脂技术,指导社员推行轮割、复割等高产技术经验。工厂协同商业部门建立了二百多个收购点,同时重视鉴别松脂等级,做到分级贮存、保管、调运,避免好次原料混杂。这些措施,既扩大了松脂的产量和收购量,又保证了质量。
在生产中,这个厂严格贯彻执行三级检验制度和质量表报制度,对原料、在制品及成品加强化验分析,发现质量有波动,各部门便立即采取措施解决。例如,在制品“脂液”的含水量超过规定指标很多;经过车间技术研究会分析研究以后,一面改进操作,一面封闭漏汽的加温盘管,防止凝结水漏到脂液中去,使脂液含水量迅速降低,达到了规定标准。


第3版()
专栏:

新型双层列车首次驶抵沈阳
沈阳列车段“三八”青年红旗包乘组负责包乘
本报讯 国产第一列双层新型客车,铁道部已发给沈阳列车段“三八”青年红旗包车组包乘,这辆新型列车按十一、十二次车点运行,16日早晨已由北京到达沈阳。
“三八”青年红旗包乘组在10月6日接受了这项光荣任务。在未正式运行前,他们先在北京一天津间进行了试运。新型列车虽然业务量大、事多,但乘务员们一点也不嫌麻烦,他们把车厢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制造这列新型双层车的青岛四方车辆厂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一直跟车添乘,检查这列车的运行状态,征求旅客和乘务员们的意见。乘坐这趟车的旅客们也都很兴奋。


第3版()
专栏:

吸收民间草药和单方中的宝贵遗产
广州中药制药厂试制草药成药
有二十七种成药经过鉴定和临床试验疗效较好,已正式投入生产
新华社广州19日电 广州市陈李济、保滋堂、李众胜、马伯良等十家中药制药厂,近年来,选择了一批民间常用的草药和单方,试制成膏、丹、丸、散等成药。经过有关卫生医疗部门的鉴定和一定时间的临床试验,已有二十七种疗效较好的成药正式投入生产。
这二十七种成药的适应症有疮伤外科、流行性感冒、白喉、肺结核、子宫脱垂、神经衰弱、风湿性关节炎、肾亏病等很多种。陈李济制药厂根据广州市生草药老行尊刘满主治肾亏的验方制成的“壮腰健肾丸”,经广州市郊人和公社卫生院临床试验,证明确能起强腰益肾,促进健康的疗效。江西省大吉山钨矿工人陈如山,患腰酸痛病数月,服用了五盒“壮腰健肾丸”已恢复健康。陆丰、开平等县的医药供应部门,也来信反映当地群众对这种药品很欢迎,因此这种药已在成批生产。又如马伯良制药厂根据汕头、开平等地民间草药医生用痕芋头治疗肺结核的经验,把痕芋头制成药片,经广州市银行、邮电等职工疗养院临床试验了八个月,在九十四个病例中,恢复健康的二十人,有一定疗效的六十八人。
广东省草药资源非常丰富。省内广大农村中,劳动人民都有使用草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和习惯,而且有许多历代相传的草药单方。把这些民间常用的草药和单方,经过科学的加工处理,制成成药,有使用安全、服用方便等优点,有的还可以提高疗效。
陈李济等十家制药厂生产中药成药已有一百多年到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了保证把草药制成成药后的质量,他们都慎重地到十多个县市做了调查研究工作。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寻师访贤,采集民间验方,向经验丰富的草药医生和药农学习草药的临床经验、用量和用法,摸清各种草药的科属、别名、性能、生长形态和产地分布等情况。在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和标本以后,再分别和省、市卫生医疗部门以及科学研究等部门详细研究分析各种草药的药理,务求作出一致的鉴定,然后才进行正式的试制。


第3版()
专栏:

长春化学制药厂增产当令小成药
本报讯 长春市化学制药厂,积极生产秋冬季当令小成药。
这个厂早在安排第三季度计划时,就把生产秋冬当令药品放在首要地位。如止咳精的产量,9月份就比8月份增加40%。为了搞好当令药品生产,领导干部到生产车间和供销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原料材料不足,这个厂便发动职工,自力更生生产原料。生产止咳精需要的樟脑酊供应不足,四车间职工便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自己动手制造,保证了止咳精的生产,并使止咳精成本降低2%,出品率由92%提高到96.5%,仅一个月就增产了止咳精两千多瓶。
这个厂职工为了保证药品迅速出厂,还积极组织包装材料。止咳精包装用的瓶子市内供应量不足,就去延吉、锦州等地订货。封瓶口缺少火漆,他们一面采购一面清查仓库,就解决了两千瓶药包装用的火漆,保证了产品及时包装出厂。


第3版()
专栏:编后

有意义的尝试
广州制药厂制造草药成药,可以说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我国草药资源很丰富,民间流传的颇有疗效的草药单方也很多,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在与病痛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一份极为可贵的文化遗产,有计划地搜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单方,加以科学的鉴定和临床试验,然后将试验有效的草药制成成药,这就为我国人民战胜疾病增加了新的武器。
目前制药工厂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既要大力增产药品供应市场,又要尽可能地节约制药的农业原料。解决这个问题的道路不外两条,一条是必须用农业原料的就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节约,或者寻找可靠的代用品。另一条就是从非农业原料的方面来想办法,增产药品。
广州制药厂在增产成药上开拓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值得医药界重视。


第3版()
专栏:广东通讯

航行在绿色的“马路”上
新华社记者 林瑞芳
珠江沿河两岸,一到晚上,灯光点点。在有的地段,它像一片星星;在有的地段,又像一串闪光的锁链;间或还像大城市街道中心闪烁着的红、绿交通指挥灯。到了白天,这些灯光都不见了,放眼一望,昨夜的灯光亮处,竖立着一座座漆成红色、白色或黑色的高大标志,有些还像挺着肚皮的大鼓在江心摇晃。这些,就是被称为“航船的眼睛”的航标。
9月中旬,我在珠江水系的部分河道作了一次旅行,了解了广东省内河航标建设的一些情况,领略到了在绿色的“马路”上航行的诱人风光。
从珠江水网的中心——广州出发,向东溯东江而上,可直临福建省边界;向西溯西江直上,可达广西梧州市;向北溯北江与京广铁路并行,可直到和湖南省交界的地方。这东、西、北三条江,就是珠江水系的主要干流,三条江在广州附近汇合后,又在一万二千多平方公里面积的珠江三角洲上,构成一个河道纵横的水网。除了珠江水系以外,省内通航的河流还有东部的韩江、梅江,西部的漠阳江、鉴江等等。全部河道的通航里程达一万多公里。因此,航运在广东的交通事业上,占着很重要位置。
尽管航运如此重要,但是在解放以前,航标建设是不受重视的,仅在西江的一段几十公里河道上设置了几十座航标。那时,航船的驾驶员们,只能凭借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凭借江水的流向、旋纹,猜测江水底下潜伏着什么障碍;依靠死记着的江河两岸的自然物标,如树木、房屋、其他建筑物、岩岸和河心突出的礁石等等,摸索安全航道的位置。可是,江河的水位和河床是经常变化的。譬如东江,几乎全是沙底,沙子经常随流水移动,很难捉摸。时常,上午还是一条很好的航道,下午忽然被一堆流沙堵住,变成了险滩;或者上午是一块沙滩,下午被流水冲刷,又变成了一条很好的航道。即使是最有经验的驾驶员,如果单凭经验、凭江河两岸的自然物标来导航,往往也会使船只搁浅,只能一边缓缓航行,一边探测水位。自然物标又只能在白天才看得见,一到夜晚,驾驶员们就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解放以前,航行在广东各内河的船只,时常发生搁浅或触礁沉没的事故。
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广东人民进行了航运建设,在内河设置了航标,为船只安全航行创造了良好条件。到1960年,省内的东江、西江、北江、珠江三角洲和韩江、鉴江、漠阳江、榕江、梅江等主要河流,共已有四千九百多公里航道设置了七千多座航标,东、西、北三江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航道,都建设了新式的灯标。这些航标,有的设在岸上,叫岸标;有的浮在水中,叫浮标。标座分别漆着红、白、黑等三种颜色,夜晚用灯光表示,灯光分红、绿、白三色,不同的颜色分别标志着不同的航向。这些航标,把航道的方向、界限、水深,航道内和航道外的障碍物等等,标示出来,指导船只无论在白天或黑夜都能安全航行。特别是在东、西、北三江和珠江三角洲的险要航道上,新式航标一个接着一个地分列在航道两旁,形成一条安全“巷道”,船只沿着这条“巷道”,航行在绿色的水面上,就像汽车行驶在平坦的马路上一样安全。
为了保证航标完好和标灯准时放光,航标员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珠江水系设有航标的河流两岸,几乎每隔三四十公里就设有一个航标站,负责所属河段的航标管理和河道的一般整治工作。每个航标站下面,又分设若干航标点,每个点管辖几公里河段。航标员们每天都要带着探水标尺,在江上测量水深,及时根据航道变化,转移航标位置。在那些设置着旧式航标的地方,每当黄昏降临,航标员们就划着小船,把一盏盏标灯点亮;到次日清晨,太阳刚刚露脸,他们又划着小船,把一盏盏标灯熄灭。他们要经常铲除航标座附近的杂草,维护航标的完好,如果发现航标的油漆剥落了,就要重加油漆,如果旧式标灯的玻璃罩被烟熏黑了,就要把它拭抹干净;新式标灯损坏了要及时修理,电源用完了要及时换新的,保证全部标灯每天晚上都是亮光闪闪。有时,航标员们还要驾着两只小船,在两船之间系上一条大缆,缆上吊着“坠子”,在江上来回探查和扫除河床上的障碍物,这种“扫床”活动,每月至少进行两次。年年月月,不管是天寒地冻,风如刀割,或者是暴雨滂沱,白浪滔滔,航标员们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尽最大努力保证船只安全航行。
我曾听说过老航标员陈长的事迹。今年2、3月间的一天傍晚,在珠江三角洲“铁桩闸”航标站工作的陈长,正准备划着小艇去点标灯。但是,突然之间乌云四合,狂风大作,原来平静的江面顷刻之间巨浪滔滔。这时在江上航行,小艇有被巨浪掀翻的危险。可是陈长毫不犹豫,他披上雨衣,跳上小艇,摇动着两支桨,迎着风浪向灯标驶去……终于将标灯点亮。又一个北风狂吼的黄昏,陈长划着小艇,在风浪颠簸中去点标灯。他艰难地爬上北标浮筒,在大风中把灯点亮了。正准备回头再去点南标灯,突然,一阵狂风,把浮筒吹得像拨浪鼓似的,好像就要翻复过来。接着,一个巨浪对着陈长的脑顶压下来,“啪”的一声,绑在浮筒上的小艇掀翻了,陈长被风浪打落水中。浪头把他高高举起,然后又抛掷下去。幸得他熟水性,顺着风浪漂回岸边。等到被人救起的时候,他浑身已经冻僵,昏迷过去了。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风还要冒着危险去点灯?陈长噙着烟斗,微笑着说:“我不去点灯,夜航的船只怎么办?灯亮了,我也就安心了。”
陈长的事迹,以及我所见到的许多航标员英雄形象,引起我对长年累月守在河旁的航标员们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第3版()
专栏:

云顶山上养路工
云顶山是新疆南北疆的分界岭,也是汽车往来的交通要道,山上终年积雪,气候一日数变,山间的交通线经常受到威胁。在这拔海四千一百多米的云顶山上,住着十二个由汉、维、回几个民族组成的养路工。他们成年累月与风雪搏斗,及时清除公路上的积雪与塌方,保证汽车畅通无阻,使各种物资顺利的运送到各个生产战线。
右图:年青的养路工正在山峡中清除积雪,为汽车开道
下图:虽然是在艰险的地段,满载货物的汽车仍然畅通无阻
新华社记者 闵福全摄


返回顶部